基于安全心理学的运维安全管控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3 13:45:22 作者:QJ墨客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某种写作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它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对象。这些范文范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对于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的是水平荷载的影响占主要部分,轴向变形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增加,竖向结构部分就成为控制整个建筑物质量的核心部分。在某些高层建筑中,其底层部分整体为大空间,很少有抗震墙,仅存的砌体抗震墙也不符合工程要求,使整个结构体系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结构使用的小构件数量和质量也没达到要求,比如悬挑构件的最小配筋率;部分结构设计的强度远远达不到工程要求,存在比较多的安全隐患。

2.设计深度低于工程要求。

高层建筑设计人员态度过于松懈,没有认真考虑建筑所面临的问题,以致于设计图纸比较简单粗糙,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施工图纸缺乏部分详图;在设计图纸中重要的设计说明也没表述清楚,如设计参数、各种性能等级、防火处理等等;高层建筑对于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设计者的力学概念和相关专业知识都需要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减少后顾之忧,但是实际工程的设计师们存在很多不达标的地方,对关键部分还存在不了解的情况,设计存在盲目和不慎重的现象,导致建筑施工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提升高层建筑质量的设计对策。

1.地基和基础设计。

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部分,承载整个建筑的荷载。它的`质量直接决定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建筑物的抗破坏能力,所以地基的相关设计非常重要。所以在设计地基的时候,务必好好研究相关设计规范,不能只局限于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基设计规范,它能更加详细准确地位设计者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所以设计者要根据当地地基类型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拟定相关数据,规范设计图纸,以免对整个建筑结构造成基础性的影响。此外,设计时还要考虑基坑支护,在施工前要根据土质概况、基坑深度等确定具体方案,对于高层建筑,基坑周边应有防护措施。如设立排水设施,加强监测工作。

2.加强高层建筑的选型设计。

建筑结构的选型设计关系到建筑最终的使用寿命和它的安全性,准确合理的选型设计时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首先,流线型的建筑结构因为其相对较小的体型,具有很好地抗风性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具体包括截锥型或者类似建筑结构类型。此外,在建筑结构的平面设计和布置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受力稳定性和力学平衡,在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时,要尽量使平面的形状和刚度匹配,均匀一致,对称协调,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扭转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高层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在结构刚度、建筑稳定、抗压抗震、承载能力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根据大量的实际建筑工程经验来看,高层建筑设计一个合理的高宽比对其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

建筑物的某些结构体系的选择是根据建筑的高度、建筑物的功能类型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要求等因素,以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为原则进行设计的。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种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和筒形结构体系等等。其中,框架型结构体系自重最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整个建筑的载荷,从而减少了很多由于荷载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所以,目前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则是现代住宅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它可以有效减少非承重隔墙的数目,并且也不会有外露梁柱,得到许多用户的青睐。筒形结构体系相对来说则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因为建筑物比较高之后,会受到侧力的影响,而筒形结构因为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具有较大的刚度,因而抗侧力性能极佳。所以,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某些结构体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一个最合理的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4.使用辅助设计。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更加苛刻。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已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设计系统进行辅助设计。它可以辅助工程设计师进行结构计算和结构分析,并且进行图纸设计。目前各研究院开发的相关软件有很多种,并且绝大部分都很优秀。但是,数值模拟软件虽然很强大,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分析和计算,每一款软件都是根据不同的条件模拟编制出来的,它们的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设计师明确各种软件的适用范围,在充分的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规范、深入细化的辅助设计,这是决定整个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一步。

5.加强结构分析计算。

高层建筑相关的结构设计、分析和计算要比一般建筑复杂、困难的多,所以做好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分析和计算对提高设计质量意义非凡。相关的计算主要由周期折减系数、振型数目和藕联计算。首先计算周期折减系数时务必不能忽略砌体填充墙的影响;计算振型数目时要根据具体的振动特性;当多塔之间的强度差别很大时,不能忽视掉耦合效应,以免出现安全隐患。

三、结语。

随着当前高层建筑物设计理念的更新和施工技术的换代,行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工程设计者和业主也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结构新颖、承重结构合理的高层建筑物形式。作为工程设计者,在工程设计的每个环节中都要做到精确的计算和模拟,以期得到最优的结构设计,增强结构的设计效果,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耐久性能和经济可行性。这就要求高层建筑物设计从业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打好从业基础,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局观念更要着眼于细节,不断创新又要尊重建筑设计之根本,这样才能使整个行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1、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1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心理学理论知识薄弱。

但环境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具有易感性和易操作性。[3]本学科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和总结的,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会发现枯燥的理论即是生活中实例的总结和凝练;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许多实例方便操作,容易验证。在讲授时,可以用小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氛围。

1.2缺乏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环境心理学,又常称为环境建筑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至今,其研究主要针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展开,而对风景园林的相关性理论研究甚少。各大环境心理学的教材中,针对理论的案例分析也主要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风景园林的案例不多,因此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少,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的方法总结。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环境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效果,使得学生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紧密结合。

2.1凸显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针对风景园林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原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依托于现有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更贴近、更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环境心理学教学体系,以指导学生完成风景园林课程设计。课堂上可通过大量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将环境心理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如在旧城更新中,不重点以整个城市为着眼点,而是缩小尺度,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天津万科水晶城等为例,向同学们讲解更新中有选择性的保留场地上的设施对于居民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外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植物配植、园林色彩、园林照明中的心理学应用规律等。

2.2设置“调研”环节,强化课程理论。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使得学生在逐渐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心理学相关理论,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维度。

学生可根据课堂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作为调研的主题,如人的行为习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博物馆的展品寻址、参观模式、博物馆疲劳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社区中的人际交往问题等;针对主题,选择典型的场所、适宜的调研方式、合理的调研人群、适当的时间进行调研。可选择观察、提问、问卷、测验、模拟等方式,尽可能将过程作科学的设计。要求最后提交调研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调研方法的设定、过程简述、数据统计结果(附调查问卷、简图等原始资料)和必要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制作ppt,进行汇报。

2.3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环境心理学理论陌生、枯燥,不易于理解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于此,环境心理学课程授课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旨在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灵感。比如在讲构造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少女与老妇系列图片进行对比展示,让同学们对枯燥的理论有非常形象的认知,从而记忆深刻;在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的环节,采取让同学们手绘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城阳区认知地图并制作评价地图,从而发现并讨论设计的利与弊;在学习人的行为习性,如左转弯习性、抄近路习性、距离保持等时,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上实地验证(如静立时人躲避方向的特点),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丰富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分析学习之中,亦可带同学们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观察;课堂上根据调研的内容,让同学们进行ppt讲解,摆脱被动学习的模式,变成老师讲亦可以学生讲,学生调研汇报、老师提问、大家讨论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循环教学发现,早期学生的发现一般较为浅显,总结出的知识也不丰富,但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后期能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提高,理论知识也得到加强。

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往返交替,学生和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欠缺、教学相长,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易理解。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是三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这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期。而学习环境也对幼儿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设计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幼儿园都是三到六岁的幼儿,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或者提供多种机会,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并使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促进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个性发展,为幼儿未来的性格形成、人生价值观等打下基础。随着幼儿教育不断的受到重视,幼儿园逐渐增加,为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也引进了许多新颖的幼儿教学方法,以按照人的成长规则,按照人的心理学规则,有效促进幼儿在智力、心理和生理上的全面发展。

1.建立复合式的活动单元。

在传统的教学楼里,设计了独立的出入口,学校按照学生年龄来把幼儿划分到不同的班级里,针对性的对各个阶段学生进行保教工作,不同的班级之间,不会产生互相干扰。可是,根据幼儿心理学研究表示,幼儿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对较小的幼儿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对大龄幼儿进行模仿,年龄大的幼儿能够为年龄小的幼儿做榜样。通过长期的被模仿,年龄较大的幼儿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促进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交流是互相影响的,能够帮助幼儿心理和生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对幼儿园建筑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建筑的主体,让幼儿能够自由的开展活动。这种组合形式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些缺点,它的缺点就是幼儿之间很容易传染疾病,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一缺点也渐渐得到了改善。

2.幼儿园用房组合形式。

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以及供应用房这三个部分间互相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统一的关系。在这三个部分中,幼儿班级生活用房的功能是占着主要的地位,幼儿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只是从属位置。而在幼儿的班级生活用房中,必须包括卫生间、活动空间、午睡休息间、衣帽储存间,这四者必须存在严格的秩序。幼儿用房组合由于位置的不同,构成的平面也会不同,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第一,集中式。这种方式就是把用房的三个部分集中在主体建筑的内部。幼儿的生活用房要确保通风好、采光好。因此,在设计时,应该把幼儿生活用房放在用地最佳的地方;服务用房则设计在主体建筑的前面,与幼儿园的大门接近;供应用房应该设计到主体建筑的背面,并与幼儿园的后面接近,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节约用地面积,也使幼儿园用房之间使用更加方便。第二,分散式。这种方式就是把三类用房进行分别设置。在设计时,要注意把幼儿生活用房安置于用地最佳位置,并对各方面的要求进行满足。服务用房则设计在幼儿园的大门位置,方便每天早晨的晨检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供应用房则设计在比较偏僻接近幼儿园后面的地方,单独为一体,方便物资的运送和垃圾的倒放。这种的设计方式有个缺点,就是布局过于分散,三种用房联系不方便,特别在雨雪天气,更加不便。因此,在设计时,最好设计一些廊道。

3.贴近幼儿心理。

在设计幼儿园时,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真正满足幼儿的需求。但是,在实际设计中,许多设计者未能了解幼儿的想法,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考虑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虽然迎合了大人的审美,但是却不能达到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因此,导致幼儿园不适应幼儿教育发展。根据调查表示,幼儿对尺度较小以及色彩富有童话性的空间感兴趣。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方面,为幼儿设计一些小尺度的秘密空间,以满足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避免幼儿出现意外伤害,在建材方面应该选择坚实耐用的材料,要求建筑满足防水、防火、防震以及防噪音的`要求,注意考虑整体室内温度的适宜性。在设计幼儿园建筑时,在建筑构件上也应该进行考虑,把如门、楼梯扶手等细节部分需设计成两种尺寸,这样可以方便成人与幼儿的使用,而且也能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在对成长想象中愉快的成长。

4.室外空间的设计。

幼儿教育中,有许多课外活动,因此室外的活动空间,对幼儿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幼儿对户外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在室外活动中对周边环境进行不断的探索,促进成长。传统的课外活动场地,一般都是设置较大的玩具,这种方式没有创新。现代化的幼儿园设计应该考虑到幼儿全面发展,以帮助幼儿认知能力为出发点,设计一个可进行观察、可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在探索中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为适应幼儿教育良好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的摸索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上,也应该与教育互相配合,以帮助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想要使建筑能够适应幼儿心理的发展,设计者应该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设计出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为我国教育事业做一分微薄的贡献。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孩子上学。作为学前教育类型之一的幼儿园教育,针对的对象主要是3至6岁的儿童。为了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学校开始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儿童适应性、创新性的不断发展,让其个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伴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尤其是乡村正开始兴建许多新式的幼儿园以适应儿童的更好发展,同时乡村幼儿园也引进国内外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著名的蒙台梭利式教育法。这些新式教学都是秉承遵循人的成长规则和心理学原理,以激发幼儿在生理、心理和精神层次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就提出要尊重儿童的观念,鼓励孩子从内心去学习,把孩子的智慧与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当下,因为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改变,蒙台梭利式幼儿园在全国各地兴起,这种举措得到了当地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孩子家长的热烈支持。譬如说,青岛明星幼儿园、北京神墨幼儿园培训机构;此外还有瑞吉欧式幼儿园、音思派教育等。以上所列述的都是一些大城市比较有特色的幼儿园,除了这些,在我国农村地区也陆续出现一些符合当地地方特色的幼儿园,适合孩子的全面发展。

乡村地区按其地方特性,幼儿园建筑设计分为三部分,幼儿生活用房、幼儿供应用房、幼儿服务用房以适应儿童的健康发展。

2.1生活用房。

因为农村地区土地便宜,人口较多。幼儿园在建设时都会布置几个生活用房,是用来给孩子提供休息、睡觉、生活的房间,并且房间设计要求很高,符合布局、采光、通风的要求。生活用房的.设计理念是方便孩子,所以房间有活动室、休息室、更衣间、卫生间等设置,同时在布局上也是很有讲究,对于使用频繁的房间一般设置在幼儿园的楼下,而休息室这样相对安静的房间一般设置在楼上。这就是在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地方特色。

2.2服务用房。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功能性用房设施配备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医务室、值班室、办公室等基本功能性用房。而对于这部分房间的布局主要是设置在首层,比如医务室、晨检室等房间因为事服务用房,需要方便使用而对于其他房间可以设置在相对高一层的楼层,互相隔开,避免相互干扰。也可单独设置使用应具体要求。

2.3附属用房。

附属用房一般是功能性不是很强的房间,主要是一些辅助作用比如食堂、茶水间、洗衣房等生活场所,他所需要占据的土地面积非常大,而迎合了乡村地区的建筑特点,土地丰富,面积宽广。一般是独立设置避免和其他房间相互干扰。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校区的建筑分为两种,集中式和分散式。在场地确定的条件下,应按要求设置协调好各个分区、房间的关系,以免造成干扰和浪费,使得其校区面积利用率最大。

3.1要突破孤立的班组空间。

中国的幼儿园建筑与国外的幼儿园建筑布局相差甚大,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主要是沿用固定的活动单元模式,所有的儿童就限制在几间房间或活动室中;而相比国外的幼儿园教室布局,他们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围绕多功能厅来组织空间,打破原有教室独立封闭的班级空间,把以往传统的走廊连接教室的布局手法转换成儿童互动、游戏、社交的综合性空间。这样不仅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还促进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交往,从而形成生机勃勃的儿童天地。

3.2要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班级为基础,从而导致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模式趋向于管得太死的特点。从农村幼儿园的建筑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大小教室隔开,走廊长连,所有孩子都按年龄、班级分开在不同的教室,各班的老师和孩子互不往来,都是以班集体为中心。然而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早就证明,孩子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成人一起活动和游戏。所以应将幼儿园的建筑与其他不同性质的建筑结合在一起,可以和小学、中学、等其它的公共建筑一起联建,这样就可以让儿童和不同年龄段的人沟通交流。在不同人群的交往中,他们可以学到不同知识,开阔眼界,促进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建筑上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打破分割、封闭格局,更多的为孩子创造公共的交往空间。

3.3要增强室外趣味空间的设计。

因为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对农村幼儿园建筑来说要求比较高,就必须要求面积较大的空旷的室外环境,用以设计满足儿童游戏、娱乐的场所。而游戏又是开发孩子智力和学习知识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比如冒险游戏、“连接体”游戏其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团队协作能力。农村幼儿园建筑只有迎合以上三点要求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教学提供自己的特色,使农村孩子能够真正的打破固有模式和城市幼儿园一样有自己的学习模式。

4结语。

面对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孩子的教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农村幼儿园建筑已经不单纯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房子了,他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场所,是儿童可以进入自由畅游的工具。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师,应该从多方面角度去思考,为孩子建造一所良好、温馨、舒适、且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同时有利于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多功能特色幼儿园空间。

作者:郑涛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路,卢健松.湖南耒阳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学[j].建筑学报,(07).。

[2]谢国杰.北京宝星国际小学及幼儿园[j].建筑学报,(09).。

[5]刘园园.幼儿园建筑设计要点浅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s2).

[6]马春梅.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园建筑设计要求[j].低温建筑设计,2008(06).

基于安全心理学的运维安全管控论文

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导致告知不全或达不到效果,发生意外时以患者不能理解或已告知来推卸责任,从而引发纠纷[5]。人力资源缺乏增加了潜在的护理风险由于经济利益驱动,目前精神科尚未落实标准床护比,造成人力资源紧张,特别是八小时以外及节假日,当班护士更少,只能忙于具体的操作而放松了对重点患者的看护,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条件的限制、经费的不足、设施不完善,不符合精神科建构要求,不能应付有强烈外逃患者的毁物行为,精神病院患者外逃现象一直存在;拥挤嘈杂的环境导致患者发生冲突而互伤;医疗设施陈旧,患者出现躯体病变或意外,就地抢救工作不能迅速展开;走廊地滑,容易摔倒等[6]。

2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2.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科护理技能。

重点抓新护士上岗前及试用期的培训与考核,重视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丰富精神科专业知识,如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的动态变化,重点患者的病情观察等。精神科护理工作强调预见性,要准确、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行,判断有可能发生消极、冲动行为的信号,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对意外事件的预见及处理能力。

2.2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抓落实。

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经常检查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工作制度落到实处,不可随意简化护理操作流程。查对制度、巡视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是维持正常工作秩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和防范纠纷的重要保障。对新护士、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素质差的护士要反复强化遵章守法的意识。

2.3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训,转变护理理念。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培训,增强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热爱,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养成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护理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尊重患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用生、冷、硬、顶、推对待患者。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的愿望,树立全心全意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思想[7]。

2.4强化举证意识,从法律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与管理。

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要求,并通过讲座、书写竞赛、质量检查等多种形式,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与水平。定期进行文书检查,对出院、死亡、转院的护理记录进行终末评价,树立举证意识。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及时、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做好护理记录,培养护士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保证护理记录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

2.5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在患者入院到出院或死亡的整个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告知,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疗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以利于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告知制度的建立尊重了患者的权利,也是护士进行自我保护、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2.6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根据床护比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同时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加强对高风险时段,如夜班、节假日等班次的管理。按护士资历、体力、性格不同进行排班,形成互补。护理任务重时,增加辅助班次,避免因人员少、任务重而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8]。

2.7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完善病房设施。

医院领导应重视精神科病房的建设,建构应符合精神科要求,给予人力、物力的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创造安全的环境。总之,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以及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局限性,极易发生安全管理缺陷,分析缺陷发生原因,并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减少护理缺陷发生率,是精神科护理人员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可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当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事物的创新之中,其主要的思维模式包括逆行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菱形思维模式等。在建设设计中,灵活运用这设计模式,可实现建筑设计理论的更新,以及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等。本文即分析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1、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

在之前的建筑设计中,问题的解决主要归功于设计者的灵感、构思和经验等等,但是遇到无法通过灵感等解决的难题时,设计者往往束手无策。而这主要是因为设计者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推导方法。因此,建筑学要想走向科学化、计算机化和智能化,必须走定性和定量化的路子。而可拓学所提供的传导、逆行以及菱形、共轭等思维模式,为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可拓思维模式对逆向思维模式的重视不亚于创新学。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逆向思维模式,可打破人们习惯于从正面认识问题的习惯,而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单向性、逻辑性和固定性等。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可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三个位置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样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点,但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模式,灵活设计室内的楼梯和栏板,则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受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逻辑思维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后的思维,因此思维逻辑对人们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建筑设计当中,以逻辑思维为重要基础的理性思考,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素材,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运、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模式,才能摆脱旧有思维模式的束缚,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当中,其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在意象当中发掘特色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科学合理设计方法的过程。

从思维发展角度将,可拓思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形式化的逻辑思维,第二是普通逻辑思维,第三是辩证逻辑思维。

2、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2.1建筑设计创新与逆向思维模式的关系。

可拓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逆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去寻找变通的一个思维过程。因此,逆向思维也就打破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其虽然具有一定的冲击性,但由于其往往可以给人们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人们进行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可拓思维模式当中,经常用逆行思维主要是利用反物元、非物元和逆事元等来进行变换。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是思维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形式的变化是非常多样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

举例来说,卢浮宫增建工程是运用逆向思维模式的典范。贝聿铭在古典建筑群当中,一反常态地增加了玻璃与钢结构的透明金字塔,其在结构、材料和造型等方面均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不同,但是却收到了很好的设计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公认的典范之作。

2.2建筑设计创新与传导思维模式的关系。

传导变换指的是由一种既有的事物,通过相应的变换而产生另外一种事物的过程;而在这一变换过程中所引起的变换效应便叫做传导效应。

传导思维模式是一种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而只能通过变换的`方式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而这一问题解决过程所用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传导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设计创新当中,可对建筑设计创新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而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不乏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北宋时期,由丁渭负责设计建造的皇城,应用最多的理念便是传导思维理念。而在现当代,也不乏运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经典案例。比如闻名遐迩的上海“新天地”便运用了传导思维模式,设计者以上海的石库门旧址为基础,设计出集商业、文化以及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区,而在商业区的周边配备人工湖、住宅区和写字楼等,推动了上海“新天地”的高速发展。

2.3建筑设计创新与共轭思维模式的关系。

不管是哪种事物,均具有虚实、显潜以及软硬、正负四个共轭部分,而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四个部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若想全面深入了解事物,就必须对事物的共轭部分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共轭思维模式也是可拓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事实上,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设计难题,而其中有一些难题一时之间可能无法有效解决,也没有过类似的设计经验,设计条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者运用共轭思维来解决这类问题。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东京的设计者们设计出了著名的东京体育馆。东京体院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体育馆,该体育馆的设计,既做到了不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同时又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比较张扬的设计手法,而是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场地的高差变化等,深埋了大部分的体院馆,从而大幅降低了天际线。从共轭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该体院馆与周围的环境和地貌达到了和谐共生的效果,从而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2.4建筑设计创新与菱形思维模式的关系。

菱形思维包括两种,一种是发散思维,一种是收敛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向收敛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叫做一级菱形思维。而在一级菱形思维的基础上,又可以延伸出来多级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应用的过程就称之为菱形思维模式。但是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应用菱形思维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收敛性思维模式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明确设计的目的;而这是所有建筑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的,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尤其要明确这一点,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建筑设计的盲目性;第二是创新性;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必须体现出菱形思维;第三是可行性;建筑设计创新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不等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镇用地日益紧张,而这也促进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而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的关系,主要分析了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和传导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本文就以空间、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记忆为切入点对大教东4进行分析。

1空间的纠结体验——桌椅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而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感受大教东4的各种感官上,笔者表现出的是一种纠结的体验。一方面,圆滑木质的课桌在嗅觉和触觉上给人以舒适、适宜从事思考和伏案的笔头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窄长的桌面视觉体验,又给笔者一种不利于正常的上课作业活动的感觉。

具体而言,就是桌面的宽度不利于课本、笔记本、文具等上课必备工具的正常摆放,且每人间隔的宽度不利于字迹书写。为此,笔者对此桌面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其一,由于桌面长度较长,视觉对比显得宽度窄;其二,桌面采用连成一排而非个体的独立方式,给笔者一种私人领地受到侵占的感觉。故会有空间不利于正常上课作业的感觉。领域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条件而圈定一定范围的行为习惯,这里主要指在室内环境中学习不被干扰或妨碍的心理范围。

人类学家赫尔在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将人际距离进行区分。而根据实地考察了解到,相邻座位的人际距离在450mm之内,这样的人际距离给人领域受到侵占的心理感觉。而工作间正常作业的桌面宽度的尺度标准为400~500mm,大教东4的桌面设计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业尺度。人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又常依靠环境的几种参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认识。空间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旷奥、幽静,对人即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空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灵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落实到具体建议而言,笔者想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在距离远近上采用在座位安排上两人之间间隔一个空位,留下足够的空间便于上课正常的作业活动,达到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的效果。

与此同时,教学上则减少采用大教东4作为大课的上课场所选择。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

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师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则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欲望,但现实中,讲台与学生的座位达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现实条件,一方面,尽量摈弃后排的座位使用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讲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尽可能多的人为互动。

2光影体验——玻璃顶盖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光与影的体验和感受是直接和强烈的。对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但是其他知觉可以感受到视觉看不到的光线。为此,笔者查阅光影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人们为了能够清晰地思考,对光影的感知依赖天气的明暗变化和锐利的视觉。思考通常与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视线结合在一起。没有变化的明亮光线,如同均质和没有变化的空间,它削弱了存在的体验,抹去了场所的感觉,使想象变得迟钝。

人的眼睛更适合微弱的光线,而非强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线似乎仅是数量问题,窗户也失去了中介和调节、关闭与开放、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阴影与光线这种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线,皮肤也是感受阳光的重要器官,大教东4的玻璃顶盖设计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会使皮肤产生灼热的感觉。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炉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为教室的高温区。

就小环境而言,不利于正常的室内作业活动。其次,就利于眼睛的健康和适合思考的光线而言,大教东4教室中偏后方的玻璃顶盖设计,晴天有强烈的阳光照射,一方面光线不适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于眼睛的健康。最后,教室的窗户设计上,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更是剥夺了建筑的亲切和私密性,在没有窗帘遮挡的情况下,使得教室的环境给人一种“被迫生活在一种公共的环境中,本质上说就是我们被迫地离开了家园”的感觉。此设计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忘记了人们需要暗光的事实,忽略了微光可以给予人安详的气氛。

对于光影设计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议改造顶盖的玻璃设计,即将玻璃换成不透光材质,解决阳光照射带来的不舒适感。另一方面,光源强烈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视觉的中心,会提升焦点和注意力。

3蓝色的形象记忆——环境颜色的不合理部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其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其中,形象记忆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种记忆形式。蓝色给人忧郁的感觉,而蓝白相间又唤起了笔者对医院的记忆。蓝白相间的病号服,白色的床单,蓝色口罩的医生,治疗室玻璃治疗室内的蓝色窗帘。

人们具有记忆和想象场所的内在能力。感知、记忆和想象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蓝色窗帘和医院相互联系的想象在笔者的脑海种则不断地交织,产生强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医院里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活力,使环境更富于人情,避免了白墙黑板的冷漠感。

色彩作为一种环境语言,以一种信号的形态出现,对不同教室、不同场所的特征进行了表述。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教室环境的疏离感,色彩能够在复杂的教学空间中独辟蹊径,给学生提出现代教室的明确结构,从混乱的氛围中脱颖而出。

对此,笔者调查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了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齐划一的“工厂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工厂式灰色系”不免给人整齐划一,统一的心理暗示,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延伸。木质的黄色与浅绿色的搭配则可以满足冷静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维考量。因此,建议窗帘的颜色选择浅黄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墙壁刷成浅绿色。

4综合的知觉与整体的体验。

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建筑设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调查北区教学楼大教东4这一小环境,笔者感受到的是知觉体验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这种纠结的体验将建筑和空间作为一种动态的知觉,令笔者感受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心理学细节是微小却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怀敏.人体工程应用与实训[m].东方出版中心,2011.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陈喆.建筑伦理学[m].中国电力出版社,.

[4]道格拉斯山德图奇.哈佛大学人文建筑之旅[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可表现为:为学生确定努力方向、提供动力、控制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主要起启动作用、维持作用以及监控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当学生有了学习需要,获得学习动机后,就会在学习前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启动其学习行为。当学生启动学习行为后,学习动机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已经启动的学习行为始终能够朝着已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受到学生自身意志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将要做出变化时,这就影响到了学习行为的目标,因此正确,适当的学习动机可以对受到影响的学习行为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以此来排除一切不利干扰因素,以此帮助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有时会对学习效果起促进作用,有时也会对学习效果起到相反的作用。当学生认真、正确地对待学习时,学习动机越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好。然而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强时,因为压力问题,学习效果反而下降。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当的学习动机去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1)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清晰、具体的反馈信息。

研究表明,通过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对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平时要经常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果没有反馈,不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难保持较大的学习热情。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课堂上的答题、作业、考卷等及时做出评价。

(2)正确运用好表扬与批评。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一般而言,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会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为了增加评价的有效性,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合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分数,正确对待评价。在现代教育中,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他们应该用的方法多是表扬和鼓励,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当然也应该适当运用批评,批评也要有艺术,而并不是人身攻击。

(3)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动机就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当然,开展竞赛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况且竞赛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人的胜利,胜利后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少数学生会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获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措施,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起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去探索、去学习,拥有丰富的知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新世纪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基于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每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的学习伴随学生的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全部过程,在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贯彻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出发,不断优化小学生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极心理学;学习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变教学模式,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不断优化小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努力。积极心理学,即在研究手段上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以人的美德和力量为研究目标的一种新型心理学。拥有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础,而个人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贯彻积极心理学,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把积极心理学模式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通过分析三种基于积极心理学而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的途径,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好动是小学生的本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平等、活泼的情形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明确划分文章的段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动态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课文中,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之后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组学习本课的重点生字“碑、府、坛、辉、煌、仪”和重点短语“红墙黄瓦、尽收眼底、永垂不朽、巍峨壮丽、姹紫嫣红”等,并且讨论每一个段落的具体含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可以发挥每一个同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活动,既实现学习目标,又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自由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对积极心理学的完美贯彻,对学生而言,使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品质。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优化学习品质。

对于大部分的外来子弟工的孩子而言,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很难感受到切实的母爱和父爱,很多孩子存在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与孩子多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针对外来务工子弟的孩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切身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讲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由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用“番茄太阳”表现明明那天使般的微笑,温暖着别人的心,因此教师借助这个主题,设置一个以“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帮助孩子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活动,提前在黑板上制作相应的板报,吸引学生。教师在活动环节渐渐让学生明白“老师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组织“小手拉大手、助梦成长”的活动,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活动,真切感受学校给孩子们的温暖,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让学生真正说出心里话,并指导学生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到日记本上,等爸爸妈妈过年回来之后,送给他们看。这种心理疏导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人格,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引导学生自主发散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化之外,还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发散思维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例如在讲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特点和陶行知校长的演讲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词语“堡垒、源泉、造福、鞭策”等外,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认真体会这些词语比喻手法后面的深层含义。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讨论:“陶校长的四问分别是什么?你怎样理解陶校长所说的四问?”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除了在课本中找出陶校长的四问之外,都发挥想象力,说出对这四句话的了解。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又通过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发现了新的问题,比如:“陶校长通过演讲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在这个阶段对我们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以身作则,去贯彻陶校长的演讲内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在发散思维中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优化。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不断优化学习品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精神的贯彻实施,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实施和学生的配合。

一方面,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传达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活动中紧跟教师的讲授思维,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平等、活跃的氛围中发挥能力,从而强化学习能力;针对外来务工子弟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创设各种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在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具有意义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教学中提高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总之,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参考文献:

[2]丁翠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06.

基于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论文

塞氏企业是一个传奇,其凭借对员工敏锐的洞察力和以人为本的民治思想博得多数人青睐;它摒弃固有僵化的管理模式,拆掉层层金字塔式冗长的管理链条,让员工参与到管理和实践过程中,成为企业真正的决策者;它深入人心处处顾及员工的感受,从物质到精神切实保障员工的利益;它给了员工家的温暖,让员工对工作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希望。塞姆勒及其企业的传奇事例让我们为之疯狂。本文通过整理塞氏企业相关资料,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塞氏企业的成功之道,从中国文化传统角度解读塞氏企业发展历程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管理模式,期望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

一、引言。

里卡多·塞姆勒—巴西塞氏企业的ceo,他摒弃了固有僵化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实践决策的各个层面。他对员工的信任认可和极大程度的放权大大激发了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他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洞察力,并以特立独行的管理模式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塞氏企业由此真正做到了劳资共治。

塞氏企业是巴西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经营的产品达上千品类。与传统商业巨头相比,它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但其却被自己的员工所追捧,它是巴西人最想去的企业。卡里多,塞姆勒接管塞氏企业后,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整顿,先后经历了兼并收购重组等重大改革举措。在世界经济低迷,国家经济政策混乱,经济危机重重的严峻形势下,塞氏企业竟逆流而上,企业生产力提升了近七倍,利润增加了五倍,一跃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员工离职率最低的企业之一。

在巴西经济低迷时期为何塞氏企业能脱颖而出?为什么塞氏企业员工对自己的老板和企业总是赞不绝口?为何塞氏企业是巴西年轻人最想去的人间天堂?本文通过整理和搜集塞氏企业相关案例,从心理学视角来总结归纳塞氏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从中国文化传统角度解读塞氏企业发展历程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管理模式,期望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

二、塞氏企业成功的管理启示。

1、塞氏企业大改革。

塞姆勒是一个经过新潮先进思想观念洗礼的企业家,当他接管家族企业的时候就暗下决心由内到外,由上至下对企业进行整顿。他厌倦权利决斗和等级压榨,新上任就开除了公司的ceo和十几个高层经理,换了一批新鲜的血液注入企业。塞姆勒就试想如果自己身为企业普通一员会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对公司会有怎样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员工们每天工作忙忙碌碌,严苛的规章制度让员工们备感压力,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墨守成规的规则条例,压抑的工作环境加速了塞姆勒改革的决心。他开创性的制定了三条原则上的规定:首先,在作息方面,晚上七点之前所有员工务必全部离开公司回家;其次,他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给员工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权利;第三条规定是具有破坏性的,他取消了所有代表等级、权利压迫的制度。

经历大革新的塞氏企业没有了考勤制度评定的束缚,员工的工资自己定;没有了硬性着装的规定,可以穿自己认为个性时髦的服装;取消了办公隔板,公司进行走动管理,也就是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办公,管理者有什么问题直接到员工中来传达管理意愿;以前为公司高层保留的特定车位也取消了,阶级权利区别进一步削弱,办公名片,家具,地毯的区别标志也被取消了。塞姆勒从心理学角度极大诠释了人们内心想要追求平等自由的渴望,并以实际行动取消了一系列代表阶级,等级,权利链条束缚的体系。

2、拆掉金字塔。

传统的金字塔式企业组织结构带来的重重弊端引发了塞姆勒的思考。顶层权利斗争的结果是越往上层越狭窄,内部权利晋升促使少数幸运儿走向金字塔顶端,大多数员工却备受打击。即使在提倡扁平化组织架构管理的今天,五六个层级阶梯在大多数企业也屡见不鲜。中高层管理人员每天都不可避免的花费一些时间处理员工间的纠纷、冲突、困惑、嫉妒;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指令需要经过层层传递才能到达员工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层从人性化角度关注员工个人发展成长变得力不从心。塞姆勒决心终结把人当成生产工具的时代,他认为参与式管理较之传统单项决策管理方式有较大益处。他摒弃了固有的组织架构,设计了三环结构:第一个圆环包括了总裁以及更高级别的人,他们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方向,制定公司核心发展业务,被称为“顾问”;第二个圆环囊括了八到十个业务部门经理,他们分管各自领域的大小事宜,被称为“合伙人”;第三个圆环包括了销售员、保安、餐厅员工、工厂操作员在内的所有员工,他们被称为“伙伴”。

这三个环没有等级,级别之分,有可能餐厅员工比部门经理赚的钱都多,这里的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蓝图,而塞氏企业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一个追逐梦的平台。无论是在技术人员还是在低职位上雄心壮志想要开拓未来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方向,大家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尽情施展自身才能。当有人想晋升的时候,塞姆勒会给他一张空白的名片,并让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想一个自己想要的职位和头衔,然后把它印上去,员工们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尊重。一个充满人性化治理的企业是高效的,塞姆勒消除了公司员工间的不平等和偏激,给予每个人发展的空间,他给了每个员工一只蜡烛,员工们为自己和企业照亮了未来的路。

3、无为而治。

塞氏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民主共治的管理方式,“乌托邦”式的企业构建博得多数国际大企业竞相模仿。塞姆勒凭借其开阔的视野,卓越的领导力,极具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优点和弱点的独到见解带领塞氏企业走向一条充满挑战和竞争之路。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根本的精神纽带,而塞姆勒则给予员工最大程度的信任。公司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大小决策事项,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为员工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环境,员工可以自行决定自己上下班时间、工作待遇、办公环境等。因为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因此公司的绩效利润直接影响到员工个人的收入,员工之间会相互督促并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考核,这样实现了员工间的自我管理,深刻的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塞氏企业的委员会是一个与管理层对等的组织,它一方面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另一方面还积极参与企业的实操类工作,这样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塞姆勒看来创新和规章制度是不兼容的,只有打破条条框框企业才能以新的面貌发展,员工们才能更多的参与企业的自主决策,企业才会更多活力。看似无为的管理模式实际大有作为,它是通过前期机制的建设,对员工的引导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塞氏企业给了员工家的温暖以及归属和依赖,员工对企业的付出是自己的全部。

三、结论。

塞氏企业是一个传奇,其凭借对员工敏锐的洞察力和以人为本的民治思想博得多数人青睐;它摒弃固有僵化的管理模式,拆掉层层金字塔式冗长的管理链条,让员工参与到管理和实践过程中,成为企业真正的决策者;它深入人心处处顾及员工的感受,从物质到精神切实保障员工的利益;它给了员工家的温暖,让员工对工作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希望。

员工是塞氏企业真正的主人,平等、尊重、自由、快乐、民主、无限的信任给了员工一个五星级的家。这应该是对塞氏企业逆流而上的最好诠释!巴西塞氏公司的另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它的人文化管理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学习需要并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动机但没有学习行为。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转化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诱因的。例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趣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知内驱力的激发。

认知内驱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方面着手。

1.求奇法。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生内驱力。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具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

2.求新法。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新颖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又能激活许多认知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学时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关个人的奇闻轶事或插入有关人的故事,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地得到激发。

3.求趣法。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多创设一些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操作游戏,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

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作业批改激励法:这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于评分,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打分。即对学生的作业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对作业做得好的应评好分或好的评语。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事后一百分。

2.学习内容自选法:这是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例如: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上课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

3.效果自我评定法:这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标准要细致具体。第二步,定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要关心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4.习题自编法: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5.小先生法:这是指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

6.互助法: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附属内驱力的激发。

1.表扬法:这是指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这是在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小学生,附属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表扬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或有了创造,教师及时表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要注意的是:其一,表扬要得当,要实事求是,不要无限扩大、无限提高,因为这会使表扬贬值;其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舍得表扬,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是捧不起来的“刘阿斗”。要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一时陷入困境的,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表扬的对立面是批评,批评有时也会对学习起驱动作用。批评时要注意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表扬与批评应以表扬为主。

2.奖励法: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可采取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切忌将奖励集中在少数学生的身上。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

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2.子喜欢的方法激发好奇心。

保护和激发好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我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还让我们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观察如何慢慢长成一条条蚯蚓来……我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因此就想长大了要做生物学家。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受到广播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我又想做无线电发明家。

其实这些动手的小实验也是家长可以带孩子做的,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此外还有一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方法,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搭积木,从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园、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合作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等。

3.补习班,鼓励自学+讨论。

对于补习班我是这个观点:不要去读,浪费钱是小事,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更得不偿失;若养成孩子对补课的依赖性,养成上课不认真听的习惯,则损失更大。

现在很多补习班鱼龙混杂,资质也很值得怀疑。

我主张学生自己有问题去找老师、同学或家长问,而不是固定一个时间请老师来给学生补课。这就是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别。

我也提倡同伴之间的讨论互助。自己学会的东西,教别人一遍,自己领会的更深,而且讨论可以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讨论的结果是双赢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4.做榜样。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刚才已经谈到了,“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小朋友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跳舞,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是良师益友。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基于消费心理学的高校学生消费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一般来说,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

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

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有的连身高和长相也有苛刻的、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限制。于是,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身在象牙塔和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躁动的需求,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都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进行的。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在青年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

与这些心理发展状况相适应,青年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由于自身广博的知识面,因而在消费时追求知识性;由于对新鲜事物的热衷,在消费时会追求时尚性、潮流化,强调美观大方;由于个性强烈,在消费时会情绪行动,即兴即买,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由于富有创造性,也会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虽然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但他们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就是:

1、追求新奇。大学生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产品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商品的阶段。

2、强调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学价值能与自己的审美观点相一致。

3、追逐时尚。生理与心理的渐趋成熟使得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大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个性与文明,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更无法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的个性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

第一,发展个性消费。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更何况是处于彰显个性时期的大学生们。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第二,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第三,提倡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对于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

这就造成有些学生追求高消费,盲目追求档次、品牌,存在攀比心理,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样的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不必要的消费。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与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娇惯与纵容,使学生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关系重大。因而,倡导适度消费,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校情、家情教育。学校与家长都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以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的轨道。

基于消费心理学的大型综合超市陈设艺术的研究论文

大型超市也称综合超市,是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并将超市和折扣店的经营优势结合为一体的,货品齐全,能够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

在我国大型超市一般位于城市主要的商业中心,吸引着巨大的人流。营业面积在一般在2500平方米以上,衣食住行物品齐全,经营范围广。经营方式多样,利润空间大,服务功能齐全。

2超市陈设与消费者心理学。

有研究显示,在我国大型超市中,仅有60%的超市购物是在顾客消费计划以内的,另外40%都属于冲动型购买。很多顾客购物结束后都会发现实际比预想要多买很多物品。实际上,超市里看似随意摆放的商品和辅助设施,都是经过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顾客注意,尽可能让顾客消费。大部分人购物时会有接近一半的非理性消费,是因为超市一直在搞“心理战术”。

现代人的消费活动证明,人的购物行为一定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顾客在购物时追求新颖和时尚,希望表达自我和体现个性,现代人的消费心理表明现代人基本的购物模式与前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在进行超市陈设时除了要营造良好的购物空间,更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陈设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

从能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来讲,最为关键的一环是消费者的需求动机,因为需求动机可以导致消费行为。消费者在购物时遇到特殊情况需求动机会被消极打斷,比如环境导示标识不清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货柜摆放不合理导致人群拥挤,相反,在一些情况下则会被积极打断,比如红酒和开瓶器交叉陈列,蔬果区优秀的视觉陈列让水果看起来非常美味,焦点陈列突出产品,吸引顾客走进门店,唤起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望,使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被激发,这样就会导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2超市陈设。

购物是人们最喜欢的休闲时光,基于新常态经济下的超市门店设计,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商品陈列,要通过新的兴趣点结合丰富的商品,要给消费者打造一次激动人心的休闲娱乐活动。陈设艺术本身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与设计感,既能提升空间的氛围,又能带来独特的陈设效果。通过陈设艺术来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创造令人愉悦的商业购物环境,使得人们不只是得到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同时也在购物的过程之中得到了美的体验和享受。

陈设物在超市出现时,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品、产品,而且在空间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显示出超市的格调,但陈设物的内容、形式非常广泛,如何合理运用这些陈设,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能准确定位企业形象,选择合适的陈设物,又或者摆放位置不恰当,就会适得其反。

超市空间陈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时常根据需要变换,比如在春节、元宵节这样重大的传统节日,就要根据节气气氛更换相应的陈设,可以适当摆放些精致细巧的仿真花,在北方冬天没有绿色植物的情况下增添几分春意的遐想,不同色彩的植物又能传递出不同的意境、情调,营造出节日氛围,升华空间的质感,又能给顾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

3.1陈设杂乱无章,缺乏尺度感。

尺度美在进行室内陈设时是至关重要的,尺度美是指物品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密切的尺度标准。尺度美又因人和物品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空间二不同,从而产生环境与人之间,人与物品之间的尺度感。在大型超市这种高、大、宽、深的空间进行陈设时,要注意环境的夸张尺度、亲切尺度,获取不同的尺度感。同一件物体,放在小的商品区就比摆放在大厅中显得大的多,同时,陈设物品的不同材料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尺度感。

3.2陈设与周围环境缺乏联系,超市气氛营造欠缺。

大型超市进进行陈设时,要充分考虑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部分与整体之间要相互协调。陈设物在购物空间出现时,他们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品,而是在空间中起到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情人节可以放置些粉色气球和鲜花,营造浪漫的节日气氛。

3.3商品分区定位不合理,分区陈设不明确。

大型超市中商品分区应该经过仔细分析,考虑到客流、环境等因素,有的超市里,水产区和甜品区相连,气味互窜,自然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在有些区域货柜摆放则过于紧密,容易出现购买扎堆的现象,同时在各区域间缺少陈设品的摆放。

3.4陈设与企业文化背景,品牌形象,营销战略没有联系。

陈设艺术品的内涵和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大型超市中陈设艺术品的选择和摆放是由企业形象和品牌文化决定的。在大型超市中,艺术品的陈设和企业文化背景、品牌形象、营销战略密不可分。大型超市的陈设艺术品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对超市经营产品和企业文化背景做深入了解分析后,才能选出恰当的艺术品,对超市的整体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5对陈设艺术不够重视,缺乏创意,缺乏专业陈设设计师的介入。

大型超市的陈设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专业陈设设计师都对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能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和职业素养为大型超市的室内设计增光添彩。

这是设计时首先要认真思考的,紧接着考虑的是各类商品的本质,如蔬果区要突出水果蔬菜的新鲜,在总体上色彩要单纯,光照要鲜明,使蔬果呈现出新鲜的品质,使消费者在线消费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4.2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重视消费者的购物感受。

在进行大型超市陈设设计时,要把知觉刺激放在首位,要知道让消费者方便看到商品是非常重要的,要让消费者主动介入消费,要根据顾客的观察高度和视角,协调商品附近的物品陈设,将商品陈列于消费者易于看到,便于拿到的地方。良好的陈设营造了良好的购物环境,会直接影响顾客的购物心情,在选购商品时就有了触觉需求,会拿起来观察商品的品牌、产地等详细信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后做出购买的决定。

4.3一个成熟的超市应该具有高度美感和艺术感的`视觉享受。

大型超市中装修、商品、陈设、装饰品、设备、色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关键是要使这些单个的因素相互协调,为超市的总体形象服务。

4.4陈设要与企业品牌形象相呼应。

消费者的某种需求被满足时,会引起消费者本身肯定的情感体验。超市陈设大方整洁,洁净有序,会引起消费者美好的情感体验,是消费者能够对企业品牌形象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顾客进行消费的基础。货品凌乱,环境脏乱的购物环境只会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对大型超市进行陈设设计,使超市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也要保持商品本身的獨立美感。

4.5配备专业的陈设设计师。

大型超市的整体色调的搭配、灯光的冷暖、地铺的材质和色彩、道具的装饰、绿植的陈设、装饰性饰品的陈设等等,都应该经过周密的设计,由专业的陈设人员来完成。通过艺术陈设的应用,创建引导型消费新模式,将消费者脑海中未有的或者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激发需求的结果,通过顾客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想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等,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好的商业环境给顾客带来了喜欢和愉快的心理活动,而这样的情绪也使得消费者更加容易产生购买的决定。同时能够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加顾客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型超市陈设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深入研究陈设艺术对超市形象树立的作用,研究超市陈设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发现有利的影响因素。如今消费需求多样话,消费者购物时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所享受的服务,陈设艺术是增加商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之一,优秀的陈设设计可以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总之,陈设艺术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大型超市环境塑造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认识到陈设艺术的重要作用并发挥它的作用,将会创作出让消费者流连忘返的购物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源铭.论陈设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2).

[2]傅强.超市商品陈列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以新华百货宁阳店为例[j].中国商贸,(15):7-8.

[3]彭建国,汤放华,朱忠东.试论消费心理与购物行为对大型综合超市规划布局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03):30-33.

作者简介。

孙炳明(1974-),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

艾凤银(1992-),河北省唐山市人。现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省秦皇岛市066004。

基于消费心理学的大型综合超市陈设艺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国内国外形式急剧变化,当今大学生做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希望的群体,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不容被忽视的。本文着重从公共艺术课程的概念在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做以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类课程;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一、公共艺术课程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美育,对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是促进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更加丰富,可以避免语言交流的不便,直接进行交流。对人们的思想,心灵进行艺术的洗礼,公共艺术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建筑都是我们认识的艺术载体。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本文仅探讨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课程的研究,所指的公共艺术教育也都仅指音乐类教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祖先就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非常重视礼乐教育的作用,将“诗教、礼教、乐教”合而为一,他认为礼乐教育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能够激发审美主体的人生态度,在精神上构建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和价值。因此自古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对人的人格健全和培养审美的途径。席勒曾说过“一个审美的人是一个既超越感性欲望限制又超越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的人,只有在审美境界才能实现最崇高的人性艺术教育,可以将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操,道德与理性完美的启发出来,从而感染审美主体,是审美主体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和完善人格。公共艺术教育本质就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重心不在于对能力的提高,而是形成一种精神理念,从而完善人格。20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审美教育理念的构建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愿望协调发展,使个人的感性认识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不断的提升自我道德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能使学生的自我专业与艺术进行调整合并,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通过艺术活动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引发大学生学习的动机,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二、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等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重技忘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造成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艺术教育模式不恰当,教学与育人理念需要进行改善,要始终以艺术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广大师生投入到艺术教育的思想境界中去,对公共艺术教育软件观念及硬件课程水平加以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更加促进校园艺术氛围的建设。由于各高校在教学力量、师资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但还是承现了许多共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公共艺术教育设置主观性太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我国对于如何具体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各普通高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设公共艺术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多是艺术系老师担当此门课程,但这样的老师大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不够,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音乐教育,多半都是为了完成课时所致。没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多是为了完成这么课的任务,临时挑选对此门课程有兴趣或有艺术特长的老师担任,这样势必无法具备上好课的条件,这样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又怎能达到起初预想的效果呢?因此,课程主观随意性较大,艺术类选修课程因人而设,缺乏连续性。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课程结构布局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缺乏系统性。

2、公共艺术课程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

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此类课程的经费投入不足,对于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而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于没有艺术专业院系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教学设施不具备,很多课程就无法开展。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我校设有音乐系,但尽管如此,至今没有专业音乐厅,很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很多艺术实践活动只能在大教室展开,基础设施很是缺乏,钢琴,音响,话筒,灯光等硬件不到位,师生的热情被挫伤。公共艺术课程,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耳濡目染的'实践,比如对于音乐首先要有欣赏音乐的机会,师生能现场听一场音乐会在课堂中进行交流,那这样取得的效果是跟传统的干巴巴的讲知识完全不同的。学生不仅能够欣赏音乐,若还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乐器,感受合作的魅力,不是单纯的以训练技能为目的,而是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这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通过音乐的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进行启发,这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这样对教学活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无法实行,从而导致公共艺术课程不规范现象频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增加障碍,其作用也得不到发挥,失去了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三、笔者的几点建议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改善。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充分利用本学校的资源,发挥好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全发展方面的作用,运用自己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专业知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制定好公共艺术课程计划,使课程尽可能科学化、系统化。在执行上,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发挥好公共艺术课的作用。最后,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做好坚强的制度保障。当然,我们相信,随着大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得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武丽.浅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0).

[2]沈宝莲.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5(6).

文档为doc格式。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办公空间人性化设计论文

200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3亿人,占总人口的11%,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列人了世界最快国家之列。

2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

2.1生理特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记忆能力下降;情绪低落,表情呆板;反射迟钝,动作缓慢;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较差。视力衰退,听力明显下降,触觉、味觉和嗅觉退化,对温度急骤变化适应能力差。骨质疏松,耐力减退;椎间盘变形,身高缩小;关节老化、僵硬;肌肉能力退化;按力、握力减退。老年人生理调节功能减退。

2.2心理特征。

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认知能力、记忆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心理机能衰退,伴随衰老、疾病、丧偶、丧友等不幸或意外事件的发生,长时间会产生孤独、寂寞、疑虑、恐惧等反应。

文档为doc格式。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密切相关,任何人试图从某个学科领域或者穷尽其众多领域作出全面的界定都颇为困难。此外,环境心理学研究主题的不断调整,大量跨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呈现也加大了概括总结的难度。

关于环境心理学界定,国外学者也是见仁见智。费舍、贝尔与鲍姆等人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和构造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与心理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两大任务。人的行为活动既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状态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回应而改变或者适应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分支中通常存在应用和理论研究取向的差异,在环境心理学内则相对缺乏这种区别,其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在于鉴别问题,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寻求解决之道。早在1970年,普罗桑斯基就给出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东西的笼统说法。1976年,普罗桑斯基将环境心理学定义为试图确定人的行为和体验与其建造的环境之间的经验和理论关系的科学。1990年,他将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修改为是研究人与他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分析普罗桑斯基的三次界定,他对环境心理学本身,尤其是环境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更加具体,从人工环境到所处环境定位的变化,切实地说明以整体的、生态的和系统的视角来认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后来,麦肯鲁对环境心理学作出了与普罗桑斯基完全相同的概念界定。此外,坎特和克莱柯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它探讨和分析了人的经验和活动与相关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学者伍麟认为,环境心理学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环境心理学作出的互动及其规律,追求在满足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人的合理需要。这种说法很具体,与环境心理学有关的多种机构的宗旨很相似。

补充一点,斯图克尔斯认为,环境心理学是一个有着深刻的科学成就却冒着形成弥漫性身份风险的领域。克莱柯对此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环境心理学作为一种显著的研究方案,如今己获得一个显明的身份。此外,有人认为,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经历了一次错误的开端。布鲁斯维克、勒温、姆利和赫尔派克将环境心理学命名为心理环境,认为环境心理学是生物学方法手册的部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不应该是人造个体化的心理生活,而应该是就其所依赖的真实环境的心理生活。此处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或者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环境。从以上的几种概念界定可以看出,上述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界定有着根本的一致性,都认同或者肯定、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以上论述中,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环境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所以,环境心理学的学科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心理学以人的`信念、需求与价值为核心。

环境心理学是在个体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下催生的学科,适逢当时的学术界实用主义盛行,在实用主义氛围的影响下环境心理学也具备非常浓厚的“以人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色彩。环境心理学主张研究应该满足个体的信念、需求与价值,因而在研究中都是以个体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其最终的研究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将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与传统的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不同,环境心理学摒弃了严格的实验设计,原因在于在环境心理学产生之初,心理学研究者尝试通过社会心理学解决现实问题(诸如种族歧视、人际淡漠、噪音污染等),但是受传统心理学研究训练的研究者们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束手无策,进而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反思:传统心理学研究忽视了个体的真实需求。而环境心理学则试图改善不足,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上提倡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只要是可以行之有效地解决研究问题的方法便是好方法。在这种实用主义基调的影响下,环境心理学主张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中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以满足个体的需求为中心。

第二,环境心理学坚持人——环境的交互作用观。

环境心理学摒弃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实际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现实的环境状况过于复杂,传统心理学主张的单一的因果决定论并不适用于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主张将个体的行为、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采用多维度交互作用的解释框架。环境心理学认为简单的“刺激一反应”因果决定论无法准确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即使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觉知,也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个体对空间的感知不仅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个体本身也会影响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研究,考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与特点,分析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物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文化背景对人——环境交互系统的作用,致力于建立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为环境心理学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

第三,环境心理学是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科学。

环境心理学是在应用中产生的学科,鉴别问题、解决问题是其研究的核心。与心理学的其他领域不同,环境心理学并不是在建立好理论模型和系统研究方法以后产生的,而是心理学研究者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借用不同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因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根基相对薄弱,缺乏一个统一、系统的理论框架整合目前存在的研究。但是在最近的环境心理学发展中,研究者开始注重对理论环节的建设,同时也在坚持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