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专业20篇)

时间:2023-11-28 17:52:40 作者:QJ墨客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参考资料,可以提供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的写作范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值得一读的范文范本,愿大家受益良多。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积极的学科情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主动的去学习。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试图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认识到不听学生不同的学科情感后,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中就能从感性材料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分析发现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学科情感特点大体有以下四种:

1、有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只是直觉兴趣(学科情感),他们只是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

例如:在组织物理八年级的第一节课《科学之旅》的教学时利用低压沸腾这样一个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水只能在加热时才能够沸腾,当他们看到冷水浇到烧瓶上瓶中水有重新沸腾是,学生们惊奇不以,发生浓厚兴趣。适时马上让他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心中的疑问,他们会非常踊跃。这时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应景昌盛浓厚的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的本身,并没有产生探索这些现象原因的需要。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学科情感),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但有些学生的这种兴趣只对操作现象本身感兴趣,忽视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经常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在课后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制作。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的教学中,在课的开始安排“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阻击的经验认为点火后纸锅就会燃烧。如果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实验“纸锅”真的把水烧开而没有被烧破时,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对本科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仔细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3、少数学生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学科情感),他们的兴趣有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究现象变化的原因,他们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而且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其表现形式是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的一般规律。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介绍他们阅读有关物理的一些科普类书籍,安排他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满足谈们的好奇心。

二、利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好问(学科情感)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色。“学问就是一学二问”,如果学生只学习不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大意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讨论,集思广益,才能有理性认识提高到感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善于鼓励,适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恩体情景,善于提问来鼓励学生好问(学科情感)的积极性。如:在探究大气压强时,在课的开头演示“烧瓶吞鹌鹑蛋”,即将一个用开水烫过的烧瓶倒扣在铁架台上,在烧瓶口放一个比瓶口稍大的鹌鹑蛋,当学生们看到蛋慢慢的进入烧瓶中的过程中时,他们的心中充满疑问。此时让门个学生写出疑问后交流,学生很自然的回达到共识:什么力量使鹌鹑蛋漫漫的进入烧瓶中?这样的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好奇心刺激探究欲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学科情感)。

三、利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好动(学科情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学生绝大多数对物理实验有操作兴趣,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能力(学科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生在探究时,设计实验要求小组自己完成,也可以想老师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他们可以初步设计出心理所想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人或多或少的豆油自己的收获,都能得到满足和进步。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的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回积极参与(学科情感),投入实验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把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习得英语基础知识、应用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本文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人文素养是初中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是否具有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博大胸怀等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想显著提升初中生综合素质,就需要教师主动把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到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等高地位,通过人文知识的渗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与发展。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师应该透彻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利用教学方式渗透人文精神。

英语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记录与反映英语国家生活及现象的一种载体,入选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篇目不仅涵盖有大量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蕴含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此,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的时候,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等,尽可能选择或设计迎合其需求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人文精神。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初一下册unit2《whattimedoyougotoschool?》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仔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谈一谈“myschooltime”,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与空间,并指导学生分析“whichsystemismorescientific?”在完成一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应耐心地询问学生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并以尊重学生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在教师给予的宽松环境中,都能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分享给同学们,都能聆听到有趣的事情,从而使得学生在自由交流与讨论中,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并感受到英语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最终推动自身人文素养的快速提高[1]。

二、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知识。

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频繁地应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与技巧,才能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提供保障。因此,在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使得他们都享有应用英语知识的机会。本文在研究中发现,生活实践活动,可提高与激发学生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可为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开辟新途径,并且有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优化。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像唱英文歌、英语主题班会、英语手抄报、讲英语故事、表演舞台剧、朗诵、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人文知识,以便促使自身英语素养的优化。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初二上册unit1《wheredidyougoonvacation?》这一单元的之后,教师就可组织一个主题为“thewayofacivilizedholiday”的英语班会,让学生就度假中应该怎样处理垃圾、怎样保护环境、怎样与人相处等进行深入的交流,使得他们都能对文明度假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并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从而养成文明出行、保护环境的习惯,最终显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2]。

三、利用课外阅读渗透人文思想。

英语课程的内涵与汉语一样等同于整个生活,对初中生来讲要想获得较高的人文素养,仅仅从教材中汲取人文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课外阅读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受到人文思想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需求及英语能力,恰当地为他们推荐一些英语课外阅读素材,使得他们都能在兴致勃勃的阅读活动中,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与熏陶,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意识,最终更加主动地追求真善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unit7《what’sthehighestmountainintheworld?》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就可推荐学生阅读与“egyptianpyramids”、“theleaningtowerofpisa”、“thegreatwall”等自然奇观有关的英语书籍,使得他们在欣赏美丽、神奇景色的同时,还可深深感知到人类巨大的创造力,从而激起他们保护这些景观的热情,并推动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兴趣的提升,使得他们在丰富人文思想的激励中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导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组建英语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就共同话题中的人文思想进行分析与分享,帮助他们人文素养的快速提升[3]。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教师应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并大胆创新培养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初中生在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还可同步提高人文素养,最显著优化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2]吴德井.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j].考试与评价,,(08):75.

[3]苏波涛.重视文化内容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九年级goforit为例浅谈初中英语文化教学[j].英语教师,,16(02):154-158.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为什么?”“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

(三)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那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营造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其次,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辩论和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另外,应注意创设开放的“问题”时空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现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人人均思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想看吗?(想)请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自行车轮是圆形、轴在中心;轮是圆形,轴不在中心;轮是椭圆、轴在中心;轮是正方形、轴在中心),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车轮的车轴没在中心)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心,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时学生十分渴求知道其中的道理,来解决身边的这个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动机现状和特点,并对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全面持久地开展,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系、影像系、护理系、检验系的2001、2002、2003、2004级部分学生。

2.2研究方法。

2.2.2文献资料法:查阅、参考。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其他伤员输血,却发现有的人得救了,也有的人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我就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攸关生命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思维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因此联想到了器官移植与排异反应等问题,这也说明他们的意识与思维,正在向创新迈进。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两弹一星”奖章的获得者周光召也说过:“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正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了“质疑”,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可以说,“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初中生这个年龄,本就是好奇好问的,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这个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在释疑的时候,我还教育他们不能盲目相信,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研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我首先让他们先思考生活中怎么制作豆芽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回答,要有水,温度要合适。然后我就问这样就足够了么,于是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一个烧杯,里面盛满了水和大豆,烧杯口覆有保鲜膜,“大家看,我把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也有足够的水,那么是不是能发出豆芽呢?”同学们开始各执一词,这时我又启发他们:“种子萌发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大家能不能从细胞供能的角度来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候,有的同学开始认识到种子的萌发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还是不能联系到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继续解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种子在萌发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空气(氧气)。”就这样,通过我的设疑、质疑和释疑,学生明白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接下来,我又拿出几个完整的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分别当着学生的面用刀切除种子的胚芽和子叶,然后对他们说,“这里有些种子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那些种子有的是新收获的',有的是年前收获的,他们都能萌发成幼苗么?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课堂解决,请大家回到家里像我一样处理这些种子,亲自试验看看吧。”经过刚才的一番质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被激发,再听到这番话,纷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身去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办法。

三、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长期忽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加无从谈起。正值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期,我们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机会,将人文性与开放性渗透入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人跳出原有知识理解的框架,提升思维空间,得出新的认识。因此,我时常要求学生,要大胆的想象,不要墨守陈规。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以及芦苇之所以可以长期生长于沼泽滩涂,与它的哪些特殊结构有关;在讲到原生动物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的样子;做各种生物实验的时候,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尝试其他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定势被进一步打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教师自身也要用于创新,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把生物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活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加六年级学生没有一、二小朋友那么天真,学生举手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怕回答错;有的知道也不举手;有的举了老师没叫他回答不举手等。因此老师应调动上课的积极性,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记住:人是在锻炼中成长。老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觉得手没有白举,自然就想多举手了。

发言:要求语速不快不慢、且完整。比如给出问题:0.8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如果甲同学回答说“八个”,乙同学大声且完整地回答说:“0.8里面有八个十分之一”,比较一下课堂效果,大声且完整的回答更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听明白,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给人的感觉也是很自信的。

发言:声音要响亮,要让大家都听见。如我们六(1)班钱霆阳同学说话声音很轻,要走到他前面才能听见他在说什么,而且这个学生还很特别,上课时经常一个人一直低着头在笑,每节课要笑几次,我问过他好几次问他笑什么,他说:我想到了一件很开心的事,想到了一件稀奇的事。我说:你能把你想到开心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他说:忘了。一节课大约听10分钟左右。刚开学时上课叫他回答问题,他只是低着头看也不看你一眼,根本不答。在家奶奶特别爱他。怎么办呢?课余时间与他拉家常,有意无意的接近他,课上给他信心,我常说钱:你能行,老师、学生都相信你,你一定能行!一次、两次—— 现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的声音能让全班学生都听见了,而且他很喜欢数学。

小学生敢于提问、积极发言习惯的培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表现。它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巩固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听说、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我所带的五年级班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恰恰相反,作为五年级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我结合学校提出的“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和方法研究”课题,根据我班的情况,设置了课题“小学生敢于提问,积极发言习惯的培养”,经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培养提问的习惯,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培养学生提问也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培养主动学习的好途径。本子课题就是着力在课堂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提问发言习惯的途径,让孩子们养成敢于提问、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让孩子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本课题研究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师生互动、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坚持知行统一,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德育“创新”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通过谈话、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课堂实验等方法途径,对我班学生敢于提问、积极发言习惯养成的途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所带班级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只有少数人回答,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提出来。于是我对学生发言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言不举手,信口乱嚷。不愿一个人单独回答。

2、发言时站立姿势不好,或低着头、或伏在桌子上,或边说边笑等。

3、发言声音太小,很多同学都听不清。

4、没有说完整话,意思表达不清楚。

5、不知道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进行思考评价。

6、不会自己组织语言,常常照念课文。

经过与学生多次谈心,发现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不积极回答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说错、说不好,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信心。

在子课题的实验过程中,如果说课堂教学实验是主要途径,而课外辅导、谈心等活动则是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这些途径,在实验中我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

1、尊重理解,鼓励为主。

(1)要做到学生发言不好或说错了,不训斥、不挖苦、不耻笑。

应该认识到,学生发言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回答有错误,回答不全面,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是正常的,允许的,不能乱批评。

(2)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每一微小优点,热情表扬鼓励,要让学生从老师的鼓励中,增强胆量,感受到发言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喜欢发言,大胆发言。

2、精心设问,讲究艺术。

(1)范围适当,要领准确。小学生知识有限,思维处于发展之中,问题范围大、宽泛,或要领模糊,他们往往感到难度大无从回答。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一些难度大问题,可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先回答小问题,再集合起来回答大问题。

(2)读题清楚,速度适中。如果学生连题目都听不清楚,那就根本谈不上正确发言,小学生年龄小,听说能力、理解能力和注意力水平都比较低。因此,我提问或布置学习任务时,说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速度适中。

(3)因人提问,区别对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平衡的。差生答难题,肯定答不出,自然不会作声;成绩好的学生容易的题目,也会觉得乏味。因此,我提问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别要求回答不同的问题,使每位同学都处于一种“跳起来摘苹果”的积极状态中。

(4)注意儿童化和趣味性。题目的形式,提问的方式,语言的表达等都要符合这一要求,使学生有兴趣乐于思考、乐于发言。

3、高动后进生发言积极性

在不愿发言的学生中,后进生占的比例最大。因此,要把重点放在调动后进生的发言积极性上。

一是多给发言机会。提一些较浅较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发言的兴趣。

二是运用引言,搭桥辅路,化难为易。有些问题,后进生一时思考不出,我就耐心启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一些引导性语言,指引他们的思考方向,帮助他们逐步过渡到最后要回答的问题上,从而增强后进生发言的信心。

4、运用激励手段促使积极发言。

一是语言奖励。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的用正面激励:如“你一定行,一定能想出来”;有的用反面奖励:如“这样的问题你都想不出来?老师不相信,想想看。”以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

二是评星激励。怎样孩子们动起来,除了加强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外,我制定了一个课堂回答问题的常规;每个孩子一天的语文课中至少回答一次问题。如果一节课有三次发言,奖励一颗五角性。一次都没有,课后自动到老师这里补提问。当然,补课时老师的问题不会很难,补课的主要目的是和孩子谈谈心,交流交流,鼓励鼓励孩子。这一招很有用,经过这样的交流,我也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补习,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我会专门记录下来,一月公布一次。

5、利用一切手段,使课堂气氛活跃,并利用一切教材,教会学生发问。

课堂氛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能放胆发言;学生会找问题,就敢于向老师发问。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利用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声、画一体,调动学生兴趣。

(3)针对不同体裁课文,进行质疑训练,教会学生抓住课题、重点词句等提问。

通过一年的实验,学生多数都参与提问及回答问题,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明显增多,一些不太发言的孩子养成了积极发言的好习惯。我感到老师教、学生学教会、轻松愉快有趣,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

1、建立了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各种各样的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变得愿意说、乐意说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2、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好发展,尤其是学习自信心有了长足的发展。喜欢提问的学生多了,常常看课外书籍的学生多了,把动脑筋当成一种乐趣,质疑能力得到了提高。

3、老师在研究中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教学中语言的设计更灵活自然,尤其激励语言丰富多彩;问题设计能力得到提高,更能面向全体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有了提高,使整堂课更具色彩;课堂中应变能力进步了,能恰当处理课堂中随时出现的意外情况。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发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并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倾听能力包括:专注的倾听习惯;倾听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在各种倾听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具体说来,倾听者必须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并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和思维、语言的组合力。

心理学家指出:“积极倾听的人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包括具体的知觉、态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觉等都或多或少地加入到倾听的活动中去。消极地听,则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接受声音的机器,既不加入任何个人的感觉或反应,也不产生什么好奇心”。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人们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接受信息,主动地进行理解,就会产生倾听障碍。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转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学生的倾听能力有较大的发展就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应该让他们明白认真倾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尤其是孩子明白了倾听别人讲话也是一种礼貌问题,每个孩子都愿意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孩子,在老师的提醒下认真倾听。教师应该多从正面引导,反复矫正,不断规范学生的言行,树立典型、榜样建立健全恰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如:“习惯储蓄卡”;“学习习惯反思周记”等等。使学生经常感受到好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和进步。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当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认真倾听可以给回答问题的孩子以鼓励、支持和尊重,同时,其他孩子看到老师倾听的眼神和动作,也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倾听状态,认真接收信息。小学生的向师性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要求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老师就得先做到这一点。无论学生说的好,还是说的不好,甚至是语无轮次,都要专心去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课后在与学生谈心时,也应注意耐心听取学生的讲话,从不打断他们讲话。这样一来,既达到了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地倾听氛围。既让同学们乐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又让倾听别人谈话成了一种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既是发言者,又是一位忠实的听众。

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课堂上让学生四十分钟注意倾听,必然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儿童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恰当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变化,从学生的坐姿、眼神等等,去判断学生的精神状态,以便自己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教学策略,用语言感染力去感染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老师上课最愿意看到的是学生看着老师那亮晶晶的眼睛,并希望他们上课的时候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给老师力量和信心。教学中,每当有的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会提醒一句:“小眼睛”学生就会自觉地应道“看黑板”;或“小眼睛看着老师,这个问题很重要,老师只说一遍,大家一定要听好哦!”,学生就会自觉、迅速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除了语言提醒,我还会在课堂上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看,×××听得多认真呀,眼睛直直地看着老师”。“看,他认真听了×××的发言,他不仅听出了他对的地方还听出了他不足的地方。还帮助补充了他的不足,真能干!其他同学都应该像他这样”!现在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睛,我讲课更有自信了!在教学中,我从不怜惜对学生倾听行为的奖励:一张笑脸贴画、一句表扬的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表扬、奖励要特别注意及时性、公正性和个性化。实践表明,单纯的表扬、奖励是不够的,其实,善意的批评同样在倾听习惯、倾听能力培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的批评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如果把批评、表扬、奖励并用。更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更能保证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大有裨益。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以及数学学科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比如:“传话游戏”、“听题计算比拼”、“复述同学的话,复述老师的问题”等等。针对学生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举手抢着发言的现象,不要大声地呵斥,而是善意地提醒他们:“请等一下!”并且要求学生等别人的发言结束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课堂上,教师还要尽量利用手势和眼神提醒孩子们注意倾听。

有些学生既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却又听不进别人的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布阵”,“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听懂了吗?”接着我会让发言的同学再说一遍。这样就会引起孩子们的足够重视。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养成倾听习惯,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对学生提议:“让我们做回小评委,一起来评评他(你)的发言”。即让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对别人的发言作一个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他们听得会更专心,发言也会更积极。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评价时,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再进行指正、补充。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并且使孩子的数学素养得到训练和提高,倾听习惯得到培养。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要有要求,过程要有监控、评价。教学可以采用适当的延时评价,必要的延时评价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对学生更有价值的,这种评价对全体学生而言有一个短时反思的空间,对自己的发言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中差生更有好处。中差生由于反应不敏捷、思维不够完善,表述不清楚等等,通过延时评价,这样就把时间、空间给他们,给他们有尽可能发展的机会。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完善、补救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把思想、方法教给学生。坚持下去,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越来越强。

总之,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许多引发学生倾听兴趣的方法。小学生表现欲强而自控力差,光靠一时的培养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要进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一系列的培养活动。

学生倾听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如何加强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内容学习就到这里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得到帮助,如想了解更多数学知识,请继续关注数学网。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常规的教学手段不灵活,教学方法陈旧,活动内容枯燥单调,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下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1.1利用开始部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课的喜爱与否,开始总分起着较关键的作用,所以课堂的开始要设计成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1.1.1课前一分钟的应用:校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有课前一分钟,在体育科的课前一分钟的设计中,我们想了好几个形式,有试过用唱歌的形式,但学生一边走一边唱时,没有了唱歌的感觉,而且学生的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叫口令,并进行原地的踏步两个动作;学生在做得时候非常的认真,声音响亮,步伐整齐有力;这简单的小动作,却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投入到体育课的课堂当中。

1.1.2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应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比较新颖的条件,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下进行无限的体育活动。

1.1.3准备活动的安排:准备活动一般的做法是采取全班一起做手操,也有设计成自由的课前运动,即教师的一边引导,一边跟学生一起自由练习,或者是小组结伴练习,让小组长带领小组的同学进行自编动作的运动。不同的组织方式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不同的学习氛围,且能够诱发学生的练习激情,从而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会得到一定缩短,为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在新授时,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广泛,好奇心也强;爱玩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寓教学于游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新课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我们应尽可能地创造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通过不断的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也帮助学生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彼此交流、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使后进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也使优等生更可以找到自由发挥的空间。

1.3安排有趣的体育练习,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单一的体育练习非常的乏味,学生对此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都知道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的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体育练习的设计要尽量做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趣味化。

现在的小学生都喜欢“玩”,“玩”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而且它是一种培养体育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情感上得到满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使课堂气氛欢乐,有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终身习惯。从心理学角度看,用“玩”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从而积极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它进一步转化为学生探索某项技术的求知欲。如:在上小学低年级30米快速跑时,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主题式情景教学,设置一些小游戏,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玩”,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会,在“玩”中领悟,真正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去“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合理的安排“玩”的练习,既可以达到巩固学到的知识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以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急于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机会,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而运用小组的教学方法就可克服这样的问题:如在长跑练习中,教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跑得最快的学生身上,于是,跑得越快越好的学生积极性就越大,而落在后面的学生更是失去信心,永远留在队伍最后。而采用团队竞赛合作学练教学方法,就可完全改变这种学习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分好小组,将教学任务下达给每个组的组长,那每个学生的目标就成为合作小组的目标。于是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为了小组的利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了人和人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从多方面教会学生学习体育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生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体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中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看成是对学生的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够很快的获取知识,更能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2.1从体育教学任务入手。

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出发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2.2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法指导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以利于促进学生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还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尊重他们的个体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知识经验在不断积累增加。

2.3了解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

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同内容的体育教学,其之间的知识结构是相当复杂,但知识相互间往往存在着一些相同的成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能力,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3.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激励方法,以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激励教学,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所谓激励,就是以综合的教育手段、方法为刺激诱因,满足学生积极心理需要,激发内驱动力,促使学生把外部刺激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这些激励教学法,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知识,激发学生向更多的目标努力;但在使用时,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即要做到一视同仁,表现出对全体学生的真切的爱,不存在偏爱的心理;二是要实事求是,做到公正、合理、符合实际;三是运用的次数与人数要恰当;四是要对后进生优先,这样会促使这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会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教师的表率行为也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逐步提高使用激励教学法的艺术,并使之有效地发挥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最佳途径;通过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7。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1。

3、刘一民:《论体育团队精神》,体育科学,2003,(3).

4、《试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其培养》,中国学校体育05.5中。

5、卢柳絮、郭邦士:《激励式教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运城高专学报。

6、腾柏欣:《浅谈表扬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华章杂志,07.06。

7、陈辉强:《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学”》,《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第一期。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1.教师可合理融合物理学史。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二、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1.增强学生动手实验力度。

2.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3.重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1.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2.发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3.创新型实验有利于思维结构的构建。

4.课外活动有益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课堂上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课堂上要尽量调动学生发言兴趣吕芝辉的工作室教学反思课堂要尽调动学生发言兴趣。

我觉得,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落落大方的.性格。因此,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积极发言的习惯。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也提高了课堂效果。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设计说话训练时段,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畅所欲言。同时,分层次要求学生,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稍低一些,可以说几句话或两三段内容,只要把中心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讲话要有条有理,层次要分明。学生之间交流时,我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敢于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多鼓励、引导,让他们反复去练习。这样,学生们上课的情绪会调动起来,发言也会踊跃。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因为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好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我从事农村教学十余年,发现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同事们共同探讨,得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课堂表现]

学生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甚至上课走神。

[问题根源]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究其根源,这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解决方法]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一、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一、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课堂上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至今没有明确具体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的依据是什么呢?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比较简单笼统,时间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之前,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描述不够清晰具体,难以对新课程实施给出有效指导。面对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发出了“其它学科都有课程标准,我们的地位还不如体音美学科”的感慨。在今年暑假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们仔细分析了其它学科高中、初中课程标准之间的共同点,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以下简称《课标》)的相关理念、方法指导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工作,取得了大家都比较认同、满意的效果。

一、《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实践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础。

高中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应该是一致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印证: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区分高中、初中、小学,这说明各学段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分析其它学科高中、初中课程标准有关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描述,其核心思想也是相同的。因此,评价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们以《课标》的五条基本理念为指导,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是否精心创设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环境,是否实施了有效的分层教学,是否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是否开展了真实的合作与交流。清晰明确的标准,成为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努力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手中既有了“本”(教材),又有了“纲”。

二、《课标》对当前初中教学中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突出的、对教学活动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有些是课程目标和要求方面的问题,是国家对该门课程的要求。《课标》对解决此类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如何进行教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方法的指导,一些教师总怀疑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总是习惯于按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果教学效果和预设相差甚远。《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建议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都能够作出符合自己学习的选择。”《课标》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没有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发展到某种程度”,关注的是相对的提高,这就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性建议,为教学目标分层提供了方向。

三、《课标》“实施建议”对初中教学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具体途径。

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新课程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背景因素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师生组成的共同体中,通过师生交往为主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总目标的教学活动。《课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具体途径。譬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否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等,是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面前的迫切课题。《课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借鉴其它学科中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借鉴已有的经验,最容易取得教学成功;二是强调了适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两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首选的教学模式;三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需要加强探索和积累,信息技术学科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源泉。

四、《课标》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主题和标准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贯穿于各个实践活动之中。《课标》在“内容标准”部分,针对每一个内容主题,都给予了具体的活动建议。譬如,在“多媒体信息表达与加工部分”,活动建议“设计并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例如‘可爱的家乡’‘保护水资源’等等。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确定主题、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完成作品。在班级或年级内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欣赏。”在初中“用pow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借鉴和运用,同时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活动主题开阔了思路。《课标》在“案例”部分提供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充分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教学实践中。

五、《课标》“评价建议”可以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依据。

《课标》“评价建议”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的组织实施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给出了系统、具体、明晰的建议,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最权威的论述。“评价建议”中大部分描述是关于整个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高中学段。因此“评价建议”也可以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其精神,结合初中学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量表,进行有效的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

在培训活动中,我们和教师一起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有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论述,结合新课程通识培训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案例研究,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有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和体会。在秋季开展的优质课和说课评比活动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培训效果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魏雄鹰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摘要:物理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物理教学离不开阅读,重视物理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诸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通过考查考生能否通过阅读和理解试题文字、图象、公式提供的信息,并进一步把这些信息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以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究、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锻炼意志、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物理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从情境中引入到阅读之中,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提高阅读兴趣。

1.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与美,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阅读例如,(1)在讲到滑动摩擦力时,提问:你们捉过黄鳝和泥鳅吗?好捉吗?怎样才能捉住?(2)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先拿一块大镜子,让学生站在镜子前通过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与自己有什么特点?(3)在《压强》的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一首顺口溜:“踏长征,过草地;遇沼泽,受阻滞;老红军,忙铺梯;人安然,谁释疑?”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结合图中事实,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重量基本相同的人步行和坐雪橇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呢?这与什么有关呢?(4)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先演示有趣的物理实验:用一张较硬的纸盖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手扶住,将杯子倒过来(让纸片朝下),手慢慢离开,纸片掉不下来,水也流不出来。然后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成就感、阅读的乐趣,从而建构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初步形成爱好阅读的能力,学生因而变得乐于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教材,使他们逐步形成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在教材中寻求信息答案的阅读兴趣。阅读提纲的设置最好要较多较详细具体,能包罗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注意事项,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这样学生就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获取有用的信息答案,易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学生的阅读能力,消除学生对阅读的畏惧感和厌烦情绪感。

二、根据不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物理知识是多方面的,不同方面的物理知识其阅读理解方法是有差异的。可根据不同的要求,从不同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对物理概念、规律要带有目的地去阅读。

要求学生在物理阅读时应重视基础,狠抓关键。对于基本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读,对其中的重点字句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重点字句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只有把这些字句弄清楚、搞准确,才能把握概念和规律。

例如,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成立的条件时,应注意有两种不同介质同时存在且光线必须是斜射入而不是直射。对“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只要理解了其中的关键词“同一种”“均匀”“一切”“固有”,就不会出现“光的传播路线总是直线的”“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这类错误了。对一些形式相似但本质不同的概念,通过对比阅读正确区分,建构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形成能力,使学生对阅读终身受益。

2.正确引导学生对例题、习题的阅读。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讲解例题、习题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将题一读了事,而应该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细心读题,并引导学生分析清楚题目涉及的范围、条件、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并结合题意看图或画图,其中要特别注意关键字眼和隐含条件,如“正常发光”“恰好”“平衡状态”“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等;这样,学生通过对例题、习题的阅读能敏锐地觉察题示“信号”,发现题中“隐含”条件,弃去“多余”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并能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a.120益b.100益。

c.90益d.无法确定。

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指导学生阅读:

(1)学生通读全题。

(2)标关键词“一个标准大气”“不计热量损失”“完全燃烧”.

(3)分析该过程所涉及的内容。燃料燃烧放出热量q放=mq,q吸=cm(t-t0)。

(4)学生写出题目中所给出的物理量。已知量:q=1.26伊107j/kg,m=7.5kg,m=250kg,t0=30益;隐含量:水的比热容c=4.2伊103j(/kg・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时水的沸点是100益。

分析至此,这道题目的求解便找到了突破口,解起题来便能游刃有余了。通过以上的指导阅读,学生能更好地明确认真阅读题意的重要性,这样能更好地建构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分析、理解知识的结构,最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3.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物理图象的阅读。

物理图象以简洁、直观的语言,创设了特定的物理情景,描述了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物理学习时切不可轻易放过。如,晶体的熔化图象与凝固图象极易混淆,阅读时应加以区别,弄清“同一条倾斜直线”“相似的几段折线”在熔化图象、凝固图象中分别表示什么。再如“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形式相似,通过读图可加深理解振动与波的联系与区别。读图时要明确:图象的横轴、纵轴各代表什么?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将作何变化?认真读图,有助于对物理问题深入思考,碰到具体问题还能借助图象方便地处理。通过指导学生对物理图象的阅读,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物理现象、规律更易于分析理解、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规律。同时,更易于学生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建构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中“阅读材料”的阅读。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的“科学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材料,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了解物理科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知道我们身边充满物理现象。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所蕴含的美妙、生动、有趣的一面,如“科学世界”栏目中选择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如救命的安全气囊、从火车到火箭、半导体、酒精浓度检测仪、扬声器是怎样发声的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也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能建构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兴趣,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钺,刘先捍。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03.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一、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1] [2]。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问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1] [2] [3] [4] [5]。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摘要:在实施新课标中,要逐步消除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弊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构建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现结合个人在教学中的实际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多样性存疑性能力培养。

一、要遵循几点原则。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及要求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到压强时,教师利用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蝉要把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吸吮树汁;沙漠之舟——骆驼靠着宽大的脚掌在沙漠上行走。通过两个实例对比,学生应该很容易就能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猜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自己分析,提出假设,进而,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2。遵循多样性原则,引导学生依据现有信息广开思路,打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体味到自己的学习或研究目的而竭尽所能地找出尽可能的解决方法。现在的中考试题中,也是注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河北中考试题中第32题,给出气球和木梳,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自己组织实验,得出物理结论。在本道题中,充分注重了发散学生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考生在本题的解答中,想法多种多样,真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3。遵循存疑性原则,一定要让学生不迷信权威,对任何知识,任何现象都要尽可能地通过自己严密的论证,力求做到心中无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禁锢学生思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讲一些物理学家打破传统、质疑先贤的实例,如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打破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原有观点的束缚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完整、系统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事例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

1。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内容,更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改中的亮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具有主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我们应该利用这个优势,在平时的教学、甚至是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创新的理念。首先,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在教育思想上要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培养能力而传授知识。其次,我们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案,中学物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探求物理的力法和思维,使学生成为探索学习过程的“主人”。

总之,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21世纪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强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组建合作探究小组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这样也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二、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一是讲解实例,认识合作的重要性。二是组织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可采用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实验前提出探索目标,在小组合作中看哪组配合得好、最先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并由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这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优异成绩不是因为单个同学而取得的,而是靠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败。三是创造机会,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实验,带有研究性、探究性的实验,综合趣味性的实验,经过多次训练,形成团结向上、乐于合作学习的氛围。

三、创设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组织引导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第二,加强过程指导,适时加以点拨。“导”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时间,二是要生成科学探究最佳的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能力。课堂中教师应对探究环节予以引导,又要充当小组顾问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使探究得以顺利进行。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手段。

及时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定性而轻定量、重个体而轻整体等各种毛病,不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手段。这里,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合作探究的科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

(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形成性评价,并且组织小组成员间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

(三)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小结反思,反思应包括探究活动的启示、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等。重点是提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视觉要多维性,既要注重整体,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求全责备,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总之,合作探究并不仅仅意味着安排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1] [2] 下一页。

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1、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2、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页  [1] [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