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白杨教学设计方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4 05:43:15 作者:雁落霞

一个完善的计划书能够为项目执行提供清晰的指导和规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计划书范文,了解一下不同领域和不同项目的计划书写作方式。

《长城》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1)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

(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上节课同学们介绍了很多关于大戈壁的资料,那我们就知道了大戈壁的环境怎样?(非常恶劣、异常恶劣)。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来形容?白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很快地生根发芽,足见生命力强。

第三句:坚强不屈(板书)。

师:不论遇到什么情况,白杨总是那么坚强不屈。

3、下面请同学们闭目想象白杨与各种困难抗争的场面,感受白杨的品格。

a、太阳炙烤着大地,久旱无雨、大地龟裂、草木枯死,白杨树依旧郁郁葱葱。

b、突然,狂风四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白杨树依旧昂首挺立。

c、洪水肆虐,土地流失,沟壑纵横,白杨树依旧顽强生长。

师:看到白杨树了吗?此时的你对白杨树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敬佩,爱,了不起)。

师:带着你的情感自己练读这段话,找2—3生读,齐读。

(二)白杨品格。

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树吗?(不是的,表白自己的心)。

对此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从哪能看出来?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的火车,还要坐几天的汽车。

1、师:在这一段中,作者连续用了3个只知道,这就说明孩子们还有不知道的。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也正是爸爸希望他们知道的,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那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不知道?(生自由叙述)。

那爸爸要表达的心愿其实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板书)。

2、爸爸不仅自己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将来接好父辈的班,为建设边疆作贡献。下面我们看一下最后一段,齐读。

(1)沉思?(思考)思考?(能否经受住考验?)。

(2)微笑?(因为他看到……,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3)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从这我们也能看出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情怀。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段话。

(三)课文学到这,大家想不想知道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情况以及建设者们当年的建设情况。老师播放课件,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点评:建设者和当地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目前情况看,新疆比沿海一些地区还不行,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现在咱们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出台了很多支持西部发展的政策,激发全国人民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热情,很多大学生、有识之士都先后到西部去支边、支教,和西部人民一起改变西部贫穷的面貌。

今年春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大家看了没有?其中支教的是?(徐本禹)这个大男孩在提起西部的孩子时竟哭得泪流满面。的确,西部的贫穷让人难过,开发西部已经刻不容缓,也正是爸爸及千千万万个支边支教的建设者,是他们告别了故土,离开了亲人,投身西部,克服重重困难,耕耘着西部的土地,换取西部的繁荣。所以在作者笔下,白杨树已不单单是树了,而成了建设者的象征。像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也就是借着白杨来赞美建设者。(板书)。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的心灵一定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那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用你们的知识,用你的本领服务于社会,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从爸爸的话中引出白杨的外形特点,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句理解其“生命力强”的特点;第三句引导学生理解其“坚强不屈”的特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文章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白杨》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园地二中的六组题目都非常有规律性,利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我的发现:

1、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比比谁的眼睛最亮,谁最聪明。

2、学生自主观察发现。

3、指名交流。(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字。一个字加上偏旁,两个字之间的音差不多。)。

4、拓展:(你能根据左边的字猜出右边字的读音吗?)。

见——舰爪——抓常——嫦马——码然——燃。

快——筷风——枫官——馆章——彰兰——烂。

5、同桌记字。

6、卡片抽查。

二、我会读:

1、自由读一遍,发现带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动词)。

2、还能照样子说几个词吗?(指名,同桌一人说一个)。

三、读读比比。

1、生自由读。

2、比出什么?(读音一样,字形不同)。

四、比比谁记得快,记得牢。

1、红块里面的都是(人的姓),

2、让带这个姓的小朋友读这个句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白杨》教学设计方案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长城》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情感。

1、见过山吗?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板书: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不是的。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习纸上的作业。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2)感觉险吗?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读有关句子。

(3)学着他的样子读。

6、录像。让我们随着录像,一起去感受桂林山的独特之美吧!

7、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有兴趣吗?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把这几句话记住,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演讲。有信心吗?(生准备)。

(1)指名背。

(2)全体有感情地背诵。

三、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类似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摘录课内外优美语句,也可尝试写读书笔记。

板书:桂林山水。

泰山。

桂林的山:奇、秀、险。

香山。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示例

1.象征的艺术手法。

2.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在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

2.能指认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了解学习北方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对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中华优秀儿女的纵情讴歌,对国 民*反动派的鄙视、否定。

在熟读课文、把握关健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借助联想,研讨白杨树、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之间的相似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象征的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可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来完成。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是学习的难点,需要老师引导,分析。

2课时。

投影仪。

1.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喜或憎、褒或贬的鲜明态度。

2.结合第7自然段内容,讨论排比句和反问句的特点。

3.老师一方面引导讨论,一方面要善于随时小结。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研读关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的描写语段,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二)整体感知

课文题目运用“礼赞”这个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看似白杨实则北方农民以至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2.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体会“实在”一词的意义。

(2)明确这一部分在全文中作用:内容上,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定下“赞美”感情基调;结构上,领起全文。

3.研读第二部分(第2—4段)

(1)过渡: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本部分是否紧接着就描写白杨树?看一看,并想一想为什么。

(2)着重研讨第2、3段。

地理背景:黄土高原。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无边无垠。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描写以上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

4.研读第三部分(5、6段)

(1)通过“导语”明确本部分学习要掌握两点内容:白杨树形象特点及气质性格。

(2)形象特点:

总体特点:力争上游。

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干、枝、叶、皮。

描写时,兼用肯定否定句式,使特征更为强烈。

(3)气质性格: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四).总结、扩展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研讨了三部分内容,研讨中对重点段落进行了朗读,使我们逐步加深了对白杨树形象的认识。

课后请思考:写白杨树赞美了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象征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整体感知

象征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事物或思想感情。文中的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用自己的话,并适当引用文章的关键词语,说说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和气质性格。

2.研读第四部分(第7、8段)。

(1)明确本部分的学习和研讨的要求,强调指出只有读懂了这—部分才是真正读懂了全文。

(2)作者是怎样看待白杨树美不美问题的?为什么说“也许”?

(3)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个问题应作重点讨论。

(4)第8段是怎样进一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

3.研读第五部分(第9段)

(1)写楠木是不是离题了?“那也是直挺秀颀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2)体会“高声”中包含的感情。

(四).总结、扩展

出示茅盾先生1943年在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而作的一幅白杨图上题的诗: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原与子同仇!

读该诗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明确本文主题以及象征手法.写作本文的必要性和战斗意义。

第一课时:1.整理本节课笔记。

2.查阅有关资料,弄清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1.思考第一题。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3.背诵课后练习第二题所规定的第7段文字。

板书设计:

一赞 实在是不平凡的

二赞 白杨生长的环境 ——黄土高原

白杨:傲然耸立

像哨兵似的 极普通,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

三赞 白杨自身的外形 ——力争上游

白杨:笔直向上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极普通,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

四赞 白杨内在的气质 我赞美白杨树

——象征北方农民 因为不但象征……

象征民族解放 尤其象征

斗争中的精神

五赞 我要高声赞美

白杨树!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示例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文巩固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目标: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动物活动与天气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下雨前动物的活动。

能力目标: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1、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初步了解动物活动与天气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下雨前动物的活动。

3、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观看动画。

(出示课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电交加的动画情景。)。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学生自由地说说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观看动画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片,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不仅专心欣赏课本上的故事情节,而且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动画片,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白兔在路上遇到了谁?

【设计意图】边看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2、再读课文,思考:小白兔和三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孩子们对课文认识得更深刻,而且老师布置的问题循序渐进,有递进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指名分段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名分段朗读,避免了大面积的唱读现象,如果一开始就全班齐读,那孩子们的朗读水平肯定得不到提高。指名读,可以让孩子欣赏完同学的朗读后,再进行点评。经过点评,经过几位同学的朗读,其他同学都能领悟到这篇课文如何读才能更好体现课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

4、指导全班读课文。

三、多种活动,识记生字。

1、指名上黑板认生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孩子们积极性十分高,都争先恐后举手要到讲台上去认生字,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老师带读,孩子们已经失去了兴趣,如果让孩子自己带读,不仅可以检验个别孩子对生字词的掌握,而且孩子们比较感兴趣。

3、以排火车的形式熟读词组。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可以检验出每个孩子对生字词的掌握。

文档为doc格式。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种树,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白杨。

师:这是一种生长在东北和大沙漠里的树,我们南京的孩子可能不太熟悉它。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吧!这就是白杨树。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白杨树。

生:我看到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无论怎样大的风都不能把它吹断。

生:我的感觉从下面往上看,白杨树高耸入云,像一个巨人一样。

生:我觉得白杨树非常的青翠,非常的茂盛。

师:在你们的眼中,它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树。在西去新疆的列车上,有一位爸爸,他是怎样向他的孩子介绍白杨树的,谁愿意来读一读,你来读。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读得真好,特别是“粗壮”这个词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我们发现,我们对白杨树的认识远没有这位父亲来得深刻。那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坐上西行的列车,一起看一看白杨,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圈划下来,读完了还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开始读。

(生自读课文,读完后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

…………。

生:不是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想通过白杨写自己对儿女的感情。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白杨有一种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应该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生:书上写了,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一方面是赞扬白杨树,另一方面是赞扬在新疆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多么的辛苦。

生: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课文里有一段话,(生读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生:写的是“爸爸”。

师:同学们,写白杨也是为了写“爸爸”,谁知道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手法?

生:以物写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以物喻人的方法。

师:挺不错的,我们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挺好。作者是以物喻人,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说是托物喻人。

课文分析到这里,同学们对整个文章的脉络已经很清晰了,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三个标题给课文快速地分段。来,试试看。

(生读文,交流)。

…………。

师:咱们每读一遍书,都要有一遍的收获,都要有一遍的发现。好,刚才大家读书时,自己勾画了许多词,读书时还要学会提出新的疑问,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学到更多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大家画下来的词句。好,读书咱们就读到这儿了。

…………。

师:课后,大家还要看看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家就能走进“爸爸”的生活背景,走进新疆建设兵团,就能读懂课文的第三部分了,也能知道作者是如何托物喻人的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点评】:。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1、重视研究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程老师的教学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形式和富于变化的方法,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场面随处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白杨树的图画,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南京学生留心观察过白杨树的学生不多,因竞赛的特殊原因,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资料的时间有限;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三是将学生对白杨树的直观感受和作者的评价进行对比,为感悟文章中心做了铺垫。看图说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2、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机渗透表达方法。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选入课本的文章,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教师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借物喻人的写法,而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表露的内容向隐藏的内容分析开掘,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就能在自主阅读和习作中迁移运用。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一节课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的开始,教师激发学生课外探究欲望,不仅仅是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程老师下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关注“阅读链接”的任务,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前后的联系,关注课内外的收获,引发学生更多地思考,也为进一步学好课文打下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才能源源不断地注入生命的活水,这“活水”,将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地中,向更高层次迈进。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2课时。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同教学重点。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是();“风沙”指的是()。

2、完成课后练习。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两个基本点是指在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空间。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夏夜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设计中力求体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知识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朗读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树立自信,乐于交流,勇于探索。

3、情感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的教育。

(3)培养学生喜欢童话的情感。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夏夜的美。

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让我们一起一去看看吧!

2、动画欣赏,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动画。

(2)故事中都出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教师在黑板贴小动物的图片。)这些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文。

自评: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而生动了感知课文,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自由读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学一学,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用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一读,同桌读一读。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领读(组词)。

(4)抢读,看谁读得快。

4、朗读感悟。

(2)把你喜欢的故事中的小动物说的话用笔画出来,再读读。

5、课件出示小动物的对话。

(1)喜欢读同一种小动物语言的同学齐读。

(2)指名读。

(3)评价谁读得好?为什么?

6、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后三个自然段。

自评: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夏天的夜晚很美,文中小动物心灵也很美。我们同学画的夏夜美不美,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实物投影)。

自评:出示课前布置学生的作品,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高大挺拔怎样理解?我们先来看看高大,高大什么意思?

(教师挺了挺身体,做“高大”状。)。

生:像李老师一样就是高大。

师:谢谢,跟同学们比我算是高大了。什么是挺拔,谁上台站站,站出挺拔的姿势。

(有意识地地叫了班上个子最高的一位学生,他平时走路微驼。)。

生:高大挺拔在课文中是形容白杨树的。茫茫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尽头,高大的白杨树笔直地挺立在那里,真了不起。

生:茫茫的大漠中,只有几株白杨树挺立着,直入云端,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显得格外高大挺拔。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赞美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的,往往需要教师在细微处做“大文章”,在不动声色中给人以启发。让学生上台站站“挺拔”的姿势,既让大家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又给了这个孩子“润物细无声”的点拨和教育。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        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        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        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        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

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第二课时  。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预设:

(1)        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方案

1.学会结合本单元课文,明确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2.结合画面识字。

3.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

4.积累与知错就改有关的名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出示课件)。

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1)小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预设:实在不好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词典,或者上网查资料,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2.(出示课件)。

结合生活经验,我理解了《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1)小组讨论: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

3.(出示课件)。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原来是在写小孩子们的样子。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是写小孩子采到蘑菇时高兴地叫了起来,因此,这里是说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4.(出示课件)。

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5.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板书: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出示书中字词。

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画面上的词语,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巡、缆、瞭”。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

4.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出示课件)。

(示例:旭日东升,海滨哨所,海防战士们已经早早起床,他们有的站在一艘军舰上向四周瞭望,有的在附近岛屿上四处巡航。沙滩上,美丽的贝壳静静地躺着,和缆绳、铁锚相望,他们一起说着悄悄话)(板书:看图识字)。

设计意图:。

看图识字,并用上这些词语,想象画面,连成一段话,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一)(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出示书中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小组代表发言。(板书: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第一组句子,加点的字是“熟”。在第一句话中“熟”的意思是“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第二句话中“熟”的意思是“熟练,表示程度深”。

第二组句子,加点的词语是“味道”。在第一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舌头接触苹果时所得到的感觉”;第二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看这本书时的感受、情趣、意味”。

(二)(出示课件)。

下面的例句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一读,再选一个开头照样子写一写。

出示书中例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两段话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两个例句的构成规律是,句子是围绕开头的`小句来写的,后面部分把这个意思写得更加清楚明白。

第一句话是围绕“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写的;第二句话是围绕“他们高兴极了”写的。

3.仿照上面的文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出示课件)(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示例:雨下得真大。哇!雨点一串又一串“噼里啪啦”从天而降,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水花。不一会儿汇到一起变成了潺潺流淌的小河,流向远方。往远处看,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分不清哪里是楼房,哪里是大树。树叶被雨水冲刷得更加翠绿、透亮,树枝摇摇晃晃的,好像快要掉到地上似的。路旁的花朵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片又一片地落到了地上,顺着雨水漂向了远方。

设计意图:。

词句段的设计其实就是对“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段的运用与实践。

四、日积月累。

板块四:日积月累。

1.出示书中“日积月累”的内容。

2.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3.以上都是关于什么的名言?(都是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板书: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4.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改正过错不要吝惜,听取正确的意见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迅速自然。

5.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学会了看图自主识字、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还积累和理解了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板书设计】。

1.结合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词语并展开想象;

3.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现象;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积累背诵关于“改过”的名言。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白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

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

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这样设计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

小结会采用谈收获的方式进行。

作业设计如下:

1.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

2.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

style="color:#125b86">篇四: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二、问题设计要形成问题流。

如《荷塘月色》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流:

2.文章中还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

三、问题设计的思维焦点是文本语言。

四、问题讨论不能只注重形式,不能脱离语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