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亿以内数的读法说课稿(实用20篇)

时间:2023-12-14 20:04:15 作者:LZ文人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要点,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的教学设计

师: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由此可见名字的重要性,不仅人有名字,一所学校,一个村子,一个数它都有名字,叫对它们的名字,是对它们最基本的尊重,所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生:二千四百九十六。

师:接下来请出第二位朋友,你还会叫它的名字嘛?

生1: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生2: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有万字。

不同点:第一种读法中每个数字中都有一个万字,而第二种读法中只有最后面才有一个万字。

师: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读第三位朋友(3080000)和第四位朋友(40500000)的名字,可以读给同桌听。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相同点: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万级的数时,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师:整万的数我们已经会读了,如果老师任意给你们一个亿以内的数,你们还会读吗?好,我们再来看三个数。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54621;6407000;10030040)。

师:交流好了嘛?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来黑板上写一写。小明同学,小红同学,小兰同学,你们三位来写一写吧。

生1:先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一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总结的非常到位,真是个爱思考的好孩子。看来大家都已经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法。接下来,让我们翻到书本上的做一做,再读几个数练练手。

1.会读亿以内的数。

2.先分级,比较容易读。

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教案

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5题。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读万级的数。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一、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出示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自学指导:1、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以北京市人口数为例,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13819000这个数。

2.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问题: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四.达标检测:完成第4页“做一做”。

五、.讨论:

(1)投影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让学生读一读,并写出读作多少。

(2)小组讨论:

a.含两级的数怎么读?

b.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3)反馈交流讨论信息,由学生总结,并订正例题呈现的数的读法。

六、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

七、本课小结

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1~5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学的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结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平行线与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1、能向同学们正确说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判断,按要求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请同桌两个同学面对面坐好。互相给对方说声“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的?你们的理解能力真强!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还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点?(你说)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它是什么样子的?把你想出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在纸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仔细看看,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同桌两个同学再商量一下,可以怎么分呢?(你说)为什么你觉得第7组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呢?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第3组的两条直线呢,想象一下,无限延长,会相交吗?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你说,你说,你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吗?大家看这两条直线,它们不相交,能说他们互相平行吗?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你说,你说,你说,同桌互相说,大家一起说)。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说)同意吗?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他们的关系?(你说)能不能说a是平行线,b是平行线?你说的真棒。看这个长方形,你能从中找出平行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大家的眼睛真亮。

刚刚我们欣赏了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图片,平行线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看起来更有序。接下来还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它使我们的道路变的更通畅,从桥上经过的汽车与桥下行驶的车就不会撞到一起,也就是这两条道路不会相交,但是,能不能说这两条道路互相平行呢?为什么?(你说)所以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一定要看它们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真是好办法)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来看看书本上是怎样定义互相垂直的。打开书57页,找找答案,一起读: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它们的关系?(你说)非常好。在这个长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那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中有互相垂直的图形?(你说,你说,说)。

其实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单独存在,例如下面的图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们的世界变得有序、整洁,接下来老师就考考你对这两位朋友的了解。

请独立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仔细观察,下面哪组是平行,哪组是垂直,同意吗?你的观察能力真强,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根据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你说,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平行与垂直),在今后学习中我们对他们会进一步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求小数的近似数》是义务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知识铺垫。教材内容展示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近似数的意义,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知道精确度的含义。

2.经历类比迁移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习数学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馈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具体设计是:

通过观察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探究欲望。

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

接着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互交流,汇报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由于学生能够在求整数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迁移,这一环节表述的比较完整,能轻松的将内部思考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

3、汇报交流,提炼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回顾求1.93和16.195近似数的过程比较讨论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都要看到小数部分的百分位?不同点是:一个运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小于原数,一个运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大于原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4、借用数轴,直观理解。

(1)直观发现1.93距1.9更近。

但为什么求近似数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时要四舍,不小于5时要五入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还是会从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进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数轴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动态的设计,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因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数后约是1.9。

(2)直观列举,体味“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学生能从“四舍”,和“五入”两个角度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两位小数后,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最大两位小数和最小两位小数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为何只看百分位。

从而得出:因为百分位的数决定了原数的位置,所以无论是几位小数在求近似数时,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结论。进而小结出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再类比迁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数的方法。

5、类比迁移,尝试归纳。

接下来,充分运用练习题的辐射作用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数的数吗?为什么?明确原小数至少应该比保留后的近似数多一位。

在学生类推到保留整数的方法后,回归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由0.984怎样想到0.98的,又怎样想到1的呢?这时,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后,再一次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数因为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近似数,但保留位数越多,就越接近准确数,开始的结论是根据小数的性质结果近似数末尾的0能够去掉:经过讨论后发现因为保留位数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数轴直观演示近似数为1.0和1的准确数范围,让学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数越多,准确数的范围就越小,相应的精确度也就越高。从而得出结论:在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后提出问题:回想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同吗?从而建构起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随后,学生自主看书学习,进行查漏补缺。

以闯关形式设计的反馈练习富有层次性,思考性,体现变化,能让学生在多种变式中体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实质。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胜利闯关带来的成就感,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表述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课的最后一次讨论是在本课结束,寻找小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购买商品时该付8.953元的究竟会付多少钱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会考虑付9.00元。虽然付8.95元相对来说更实惠一些,但实际上5分的钱数已很少见,所以会保留整数付钱更符合生活实际情况,这样,就让数学知识富于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总之,求小数的近似数内容抽象,本课着重引导了学生在疑惑处、重点处、难点处进行讨论,重视对知识源点的梳理,力争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试题

(1)()个万是十万;()个十万是一百万;()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个一千万是一亿。

(2)()是计数单位。

(3)()叫数位。

(4)13507是()位数,数字“1”在()位上,表示()个();数字“5”在()位上,表示()个()。

(5)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是千万位。

(6)万级表示几个(),它包含的数位是()。

(1)最小的八位数是()。

a.10000000。

b.10000001。

c.11111111。

(2)一千万有()个万。

a.10。

b.100。

c.1000。

(1)百万位的计数单位是百万位。()。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3)10500000读作一千零五十万。()。

(1)723456读作()。

(2)2461300读作()。

(3)30500040读作()。

(4)100000000读作()。

2654读作()。

265400读作()。

26540000读作()。

1020读作()。

10002读作()。

10200000读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

(1)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4、平行线间的距离。

数学四年级《亿以内数的读法》说课稿

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将亿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读写大数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本册教材在调整教材编排的同时,提供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一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本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是本单元第2课时,是对万以内数读法的扩展,是学习亿以内写法的前提,更是将数的读、写知识扩充到亿级的基础。本课时的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提供直接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方法将为后面学习提供迁移类推的思路。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迁移类推掌握万级数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过程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注意万以内数中0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当播音员播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从中感受数太大,不易读出、读准,设置悬念。

2、学习读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分两层进行教学:

三、思维拓展:用8、5、3、0、0、0、0、0按要求组数,通过组数将本节课推向高潮,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数位上有0该如何读?”

四、全堂总结:运用歌谣帮助理解记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平游戏一》,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本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质引入解方程的方法,并利用天平这一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质量的游戏,引导发现等式的性质并且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它的重要内容是结合情境,揭示方程含义、理解等式性质、会用等式性质解简易方程。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贯穿小学数学教学中,本节课学习学生已积累一些关于方程的知识经验,等式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言语进行描述,因此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过程。因此,教材创设了多个生活情境并通过天平游戏,让生发现等式的性质,从而体会等式的性质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重要作用,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接着通过“试一试”进一步巩固解方程方法。最后,“练一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方程。

3、培养探索求解的学习品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发现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作为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感受、体会、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方程教学的具体建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上课就课件动画出示一些关于平衡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就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一位朋友,想不想一起来了解这位新朋友?”以交朋友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天平游戏》,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一个良好氛围。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三个层次来教学: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总结抽象,认识规律—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首先,第一个层次是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一、二、三、四的各个操作。你能发现什么?怎么用算式表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相应的交流。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演示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个层次是让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几个天平游戏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怎么用一个等式描述?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第三个层次我先提出假设:如果天平两边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并请个同学上台演示课本的后四副图的实验。最后,你又发现什么规律?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又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的例题:求出y+8=10中未知数y。让生讨论解决问题,并适当渗透“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两个概念。这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巩固练习,深华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在练习设计上着重层次性,灵活性:

1、基础练习;x-19=2x-12.3=3.8。

2、拓展练习:一公交车原有30人,到一站牌下车12人,上车9人,车上还有多少人?请用方程解答。

(五)课题总结,强化认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老师觉得今天我们班有20人表现的非常棒,有x人如果再认真点,全班三十七人就超级棒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写一个方程并求出x。结合实际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既接近学生生活又易于接受。

板书设计:

天平游戏5=5。

5+2=5+2。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x=10。

x+5=10+5。

5-2=5-2。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x+5-5=10+5-5。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习,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1吕杰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两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2。

1、展示各种情况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

2、进行分类:

(1)相交与否。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图有疑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设计意图: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认识平行: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教师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设计意图: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发现+,从而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a、出示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加法结合律》,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学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经历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确定目标的依据是。

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课标中指出:“经历运算与建模等过程,建立符号意识,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发展抽象思维”。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价值。”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三是基于学情的认识,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具有初步的推理概括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通过观察发现、举例论证、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并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启发式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中我确定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依据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特点及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谈话引入喜羊羊骑车锻炼身体的图片,从而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环节(依据教材内容,我主要安排以下四个环节)。

(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首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图意,试着画出线段图,我再引导学生分析线段图,列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也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观察等式,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观察等式,说出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和相等。不同点是左边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通过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一步步概括出加法结合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猜测、论证,得出结论。

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会是这样的?让学生举例论证。学生举例后再问:能写完吗?有没有一个式子能把所有的算式都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最后再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数学模型。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四)回顾小结。

通过回顾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加法结合律,让学生明确运用加法结合律要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灵活运用,知道学习加法结合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争先恐后填一填。

2.判断下面各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提高计算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首先让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加以评价和总结。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进一步促进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1、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知道在商不变的性质中“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等词语的含义。

2、 技能目标: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且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和概括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识结构。

一、说教学过程

1、 创造情景,引起兴趣

教学开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训练的场面。接着导出福娃给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乐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给他6甁让他们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决定给他们60甁让他们30人分,因小李太贪心,福娃最后改成给他们600甁,让他们300人分。最后两人都笑了。

问题提出: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1、 突破重点,探索新知

2) 突破乘10的特例,通过对下表的观察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出示练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1、兴安一小的李静老师由刚刚结束的大阅兵引出“角”,并顺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交流的习惯。

2、而葛根庙中心小学的孙忠伟老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学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卫东小学的宁伟迪老师课前先出示课标要求,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设计的很新颖。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角,并说说你心目中的角,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为之后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笔。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学生通过汇报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没有测量出来,从而引出量角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但对角的选择应该慎重,如果孩子选择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后通过学生汇报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量角器,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欣赏宁老师的设计,特别是在教学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这个问题,使学生更加自由的理解问题,再汇报时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个角是几度角”,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几个小格就是几度”。

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自学环节,通过“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自学—小组间讨论与交流—小组汇报”这一系列活动,重新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借鉴。

三位老师都用心的设计了量角小儿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量角的方法,其中宁老师的小儿歌和板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李老师和宁老师课始的比角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悬念,而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再回顾一下比角的准确方法,首尾相呼应,不仅显得结构完整,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今天所学的角度的重要性。

总之,听完这三节课之后,反思自己的常规教学,在之后的日子里应该更加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课堂上多给孩子时间和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孩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而本节课执教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是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的起始教学。在第一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复式统计表、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而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为以后学习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进一步形成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打下基础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生活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受产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能独立补充完整复式条形统计图,初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图例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学生尝试根据实际需要收集整理相应数据并进行描述的过程;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绘制等活动,经历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4、通过统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应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来阐述观点的方法。其中,将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体会图例的作用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交流完善——联系生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同时运用“情境教学、引导交流、互相评价、拓展生活”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贴近生活而极具时代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拔和引导下进行探究,在老师精心预设下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更有价值。而“教法为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运用“观察、比较、迁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帮助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同时,了解统计知识的本质性,初步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

《课标》中明确指出: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考虑到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某地区1985年至20xx年城乡人口统计情况离城市孩子的实际生活较远,不便于学生理解他的现实意义,作为新课的开场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创设了“学校一日评比活动情况统计”这一素材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在多媒体播放完“一日评活动”的录像,设问:如果你是这位小干部,打算用什么方式向老师汇报评比情况?随着学生的发言,引出用条形统计图来汇报评价结果直观清楚。老师立即通过直观地、按顺序呈现四(1)班三月份和四月份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统计图的名称、统计的内容”及其他发现的信息,凸现研究问题需要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后进行分析这一最终目的。同时,通过现时情境的呈现,不仅复习已有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同时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新问题,“比一比一日评活动中某一项三、四两个月的变化情况”,使学生感受到用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对两个月数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不太方便,帮助学生产生“合二为一”的想法,萌生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的需求,任务的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究新的统计图的积极性,达到进一步学习的目的,渗透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方法,再独立尝试绘制统计图。接下来的反馈过程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要达到在交流中完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目的。而这个环节非常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不同,考虑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的统计图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过程在反馈成果时设计了分层递进处理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的统计图资源。学生反馈过程一共分为4个层次:(1)用一种颜色绘制一幅统计图;(2)用两种颜色绘制一幅统计图;(3)用两种颜色并配以文字说明的方法绘制;(4)用两种颜色加图例的绘制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的这些丰富资源,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优化,在四幅图中选一个最佳的,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交流、辨析中经历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初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并明确用两种不同颜色并配以体例说明的是最简洁、清楚地表示两个月各项分的统计图。

接下来,我还设计一个反思、完善的活动,让学生反思最初自己绘制的统计图,在哪方面不够完善,不够简洁,逐步完善自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在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时,立即揭示统计图的名称,“像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我们把它叫作复式条形统计图”,随即对这张复式条形统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收获信息,并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最后,围绕设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展开讨论,通过比较,进一步丰富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生成资源转变为学习的资源。

本课在练习环节共安排两个练习一个欣赏,练习内容设计是递进的。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体育赛场”中的统计图,属于基本练习,通过呈现姚明、奥尼尔在20xx年近四场比赛中得分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直接获取信息,但在呈现时老师有意只出示统计图,不出示图例,让学生产生冲突,“没办法回答下面问题”,因为没有图例,不知道哪种颜色的直条表示谁。设计统计图的“图例”后出的过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点使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例的作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巩固识图的基本技能。第二个层次则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主题图的素材,根据复式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并解决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独立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这是综合练习的过程。

另外,教学设计时还注意到本课内容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生活中看到的素材不够丰富,所以,教师利用课的尾声,展示一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欣赏,如:近三年江西主要景点十一期间游客人数量统计图;南昌四季度空气质量一级、二级天数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到当三个项目、四个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时都可以选择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最后一张横向复式条统计图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了伏笔。

一粒水珠当它凝固时,我们能欣赏到它的晶莹剔透;而当它流动时,我们更能感受到它滑润过的轨道所留下的痕迹。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流动的轨迹,生成的智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正在倾心追求而为之努力的目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树问题的典型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棋子的问题,介绍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样,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就是19×4=76个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复了。

教材用直观图的形式展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看上下两个边,每边是19个棋子,然后再看左右两边,由于上下两边已经包括了两个端点,所以左右两边每边都少了2个棋子,只有17个,把四边上的棋子加起来就可得到最外层总共的棋子数。另一种想法是: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正好都是18个棋子,18×4=72得出结果。接下来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鼓励学生开阔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放的棋子数是18×4=72。

3、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4、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时,教师从围棋的棋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5颗棋子、6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围棋和方格纸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确,教师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练习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并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谈话导入:

让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围棋知识,教师提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场特殊的围棋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师巧妙地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让学生说说“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学生口答时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9颗、8颗、12颗。教师课件演示,确定正确答案。

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又会出现多种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并随时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上边和下边各3颗,左右两边还有2颗)

3×3-1=8(一共有9个交叉点,中间一个点没有摆)

2×4=8(2颗2颗数)

直接点数

……

2.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课件出示每边放5颗棋子的格子图,四人小组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小组讨论一下数的方法。小组汇报时着重请学生说出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次,学生数的方法会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必要时还要演示一下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5×2+3×2=16(上边和下边各5颗,左右两边各3颗)

5×5-3×3=16(假设全部摆满,一共是5×5=25颗,实际上中间9颗没有摆,去掉9颗)

4×4=16(每边只数一个角上的棋子,另一个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边去数)这时可以有的同学一下不理解,请这位同学来演示数的方法,数一遍给大家看。

4×5-4=16(4个角上的棋子重复数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颗)

3×4+4=16(4个角上的全部不数,每边是3颗,再加上4个角上4颗)

……

3.教学每边摆放6粒棋子的方法。

这时学生已经有了摆和数的经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并写出算式。汇报时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最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发展。

三、总结规律

(1)根据板书,请学生试着总结数的几种方法,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2)根据规律计算: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颗、18颗、19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4)运用规律口答: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5)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三角形,怎么算?一个五边形呢?(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第121页第三题。

这一题的第一个问题与例题相同,只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问题,即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请你思考:

这题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上当,把它当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3.请你参加:

这题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学生,是例题的逆向思考的题目,所以要在学生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计算后请12名学生在教室里围一围。

4.请你设计: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在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的基础上,主要解决平行的概念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平行这样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他们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会用语言描述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平行现象充满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以实践观察。

总结。

归纳运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平行的概念,最后以课堂与生活联系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平行的理解。

2、学习方法。

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总结、运用等手段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所用教具学具:课件、木棍。

一、目标展示。

1.我们学过哪些线?它们有什么特点?

2.拿出准备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二、目标感知。

课件出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2.小组汇报。(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4.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5.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三、目标达成课件出示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四、目标累积。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目标检测。

课件出示检测题,师生共同完成。

六、目标预览。

1.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线。你还能找出什么地方有平行线吗?

2.你会画平行线吗?需要什么工具吗?预习79、80页借助工具自己尝试画一组平行线。

七、板书设计。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1、认知目标: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知道在商不变的性质中“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等词语的含义。

2、技能目标: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且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和概括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识结构。

一、说教学过程。

1、创造情景,引起兴趣。

教学开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训练的.场面。接着导出福娃给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乐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给他6甁让他们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决定给他们60甁让他们30人分,因小李太贪心,福娃最后改成给他们600甁,让他们300人分。最后两人都笑了。

问题提出: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1、突破重点,探索新知。

2)突破乘10的特例,通过对下表的观察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平移认识平行,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2.学会借助方格纸或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线、感受平行线特征,提高观察、操作、归纳、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平行线相关知识的学习,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难点:借助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引导启发为主,结合谈话、演示、情景教学等方法,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平移与平行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平行线的画法,适当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现代教学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练习讨论等方法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思考、总结过程,探究平行线的特征和画法。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这个环节先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中推拉窗户、升国旗的图片,学生充分观察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你能具体说说窗户或者国旗是如何平移的吗?”“你能用铅笔代替窗框或国旗的一条边,在方格纸上模拟刚才图片的平移过程吗?”“请你用两条线段表示刚才铅笔平移前后的位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交流探讨中引出课题、认识平行线、感受平行线的特征。

设计意图:经过观察、操作平移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自主构建概念的过程。描述平移、模拟平移、认识平行三步层层紧扣,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同时,帮助其构建概念的意义,理解平行线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环节,我会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活动一:“我会找”。

首先,学生仔细观察图的特点;然后,独立探索尝试找出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接着,利用课件演示“小三角形”的平移,全班交流“如何说明所找的每组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最后,师生共同进行适当的总结,教授本节重点。

活动二:“我会画”。

通过自学的方式学生先了解三种画平行线的方式,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一组平行线;接下来,通过提问“你怎样说明这两条直线或者折痕就是平行线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直观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即平行线间的宽度(距离)处处相同;最后,通过练习题和师生探讨,总结出用三角尺画平行线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课件演示和全班的交流探讨,让学生逐步学会捕捉问题本质,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平行线特征,提高总结能力,进一步认识“相互平行”,加深对平行概念的理解,积累操作的数学活动经验。

3.“应用新知,巩固提升”环节,练习题分为两个层次设计。

层次一:“找平行线”。

层次二:“数学与生活”

通过“门框垂直吗?”“画框挂正了吗?”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设计意图:练习题层次一是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抽象出平行相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层次二又从数学知识回到生活,既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4.“回顾总结,拓展提升”环节,我会提“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知识方面、课堂表现方面自主总结,生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提高学习效率及归纳总结能力。最后,布置“请你回家用三角尺在纸上画一组平行线,给家长讲讲你的画法。”的作业。设计意图:每一节课学生在自主总结和生生交流中能发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学有所获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平移现象的演示、平行线的绘制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够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平移,降低了重难点的教学难度,使新知的探究变得简单、有趣,也用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较多的生活中的平行线,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能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思维、表达能力,生生互评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讲效率,师生共评更为客观一些,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较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