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瓜娃娃反思(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2 03:15:17 作者:JQ文豪

在小班教案中,可以详细规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小班教学的不同学科和内容,以下是一些小班教案的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小班语言教案:瓜娃娃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在游戏情景中学念儿歌。

知道鸡蛋可以变成娃娃。

能分析儿歌情节,培养想象力。

理解儿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鸡蛋、小猫、小狗,图片1、2、3、4、5。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1.师:(出示图片1)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2.师:(出示图片2)小狗在干什么?

3.师:(出示图片3)小猫在干什么?

4.师:(出示图片4)小狗、小猫在干什么?

5.师:(出示图片5)小狗、小猫在干什么?鸡蛋变什么了?

(二)学习儿歌《鸡蛋变娃娃》。

1.教师朗读儿歌《鸡蛋变娃娃》。

2.幼儿跟着教师学念儿歌。

(三)学做蛋爸爸蛋妈妈。

1.师:我们也来做鸡蛋的爸爸妈妈吧。

2.幼儿扮演鸡蛋爸爸妈妈。教师提醒幼儿要搂着、抱着蛋,蛋才会变成鸡娃娃。

(四)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这是圆的》主题活动中,我选择了《鸡蛋变娃娃》这首儿歌作为集体活动。因为它情节简单,形象鲜明,充满了童趣,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图片,能使幼儿在了解儿歌内容的同时,尝试体验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经验。

活动在一个个图片的引领下,自然而然地导入了进来,孩子们被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直观教具深深吸引,使幼儿仿佛置身其中。在反复欣赏之后,孩子们能较好地掌握儿歌内容,并自然地念起儿歌来。最后,游戏的展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尽情地感受着学做爸爸、妈妈的角色体验,心情非常愉快。

反思这次活动,感觉有几点不足:

1、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对“鸡蛋会变成什么”这个问题答不上来,如果事先请家长帮忙丰富知识经验,效果可能会好些。

2、在游戏中,幼儿对角色的概念仍很模糊,我应该在游戏开始部分给与幼儿适当的提醒,效果可能更好。

小班音乐活动娃娃家教案反思

1.熟悉角色活动区的环境及规则,能够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

2.喜欢扮演熟悉的角色,知道角色名称,模仿基本的动作。

3.游戏中有简单的角色语言和行为。

4.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表演的能力。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重点难点。

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和关系及游戏中简单的角色语言和行为。

活动准备。

准备材料和道具,例如布置有小床、沙发的起居室,娃娃、爸爸(夹包)、妈妈(围裙)、爷爷、奶奶、的头套、拐杖等。

活动过程。

在角色活动之前,我精心布置了娃娃家的环境,用纱窗把娃娃家布置得温馨而漂亮。在这个“家”中,有沙发、桌椅、小床、电视等家具,床上有娃娃在睡觉。在娃娃家的一角,布置了厨房用品:锅碗瓢盆、橡皮泥做得各种面点、彩色纸做得各种蔬菜等。

孩子们选择好了角色都进入到区域中开始活动了,彬彬扮演娃娃家的爸爸,他在家里看着报纸,顺顺和乐乐扮演着娃娃家的爷爷和奶奶,露露则穿上了妈妈的围裙像模像样地在厨房里忙着。开始的几分钟里,孩子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玩得很高兴,可时间稍长一点,有的孩子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彬彬扔下报纸出门了。在各个区域里转来转去,顺顺和乐乐手拉着手旁若无人地在客厅里跳起了舞。露露则在厨房里乐此不疲地忙着做饭,娃娃被扔在了一边,无人照管。

这时,老师走进了娃娃家说:“我是爸爸的朋友,来看望爸爸的,爸爸去哪了?”正在跳舞的顺顺和乐乐听到问话,停止了跳舞,赶紧过来接待“客人”。“爸爸”彬彬听到问话也急忙跑回了娃娃家,“客人”把娃娃抱起来说:“呀!孩子好像有点发烧,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啊?”娃娃家的几个人都围到了娃娃身边,有的倒水,有的找药,正在做饭的妈妈也跑进屋里抱起娃娃。

老师看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游戏中,说:“娃娃吃了药,让她睡会吧,要好好看着点,要是继续发烧可要及时送医院啊!你们谁来照顾孩子呢?”“爷爷”说:“妈妈照顾孩子吧!”于是,“奶奶”主动去做饭,“爸爸”忙着招待客人。孩子们又回到了原来的角色中,继续开始活动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班音乐活动娃娃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多彩多姿的小娃娃和《小娃娃》歌曲,喜欢美丽可爱的小娃娃,萌发爱心。

2、体验歌曲和娃娃玩具的造型、色彩美、发展美感。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请家中有玩具娃娃的幼儿带娃娃来园;不同造型,不同颜色的玩具娃娃若干。

2、《小娃娃》歌曲录音带和录音机。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欣赏多彩多姿的小娃娃和《小娃娃》歌曲,喜欢美丽可爱的小娃娃,萌发爱心。

活动难点:

体验歌曲和娃娃玩具的造型、色彩美、发展美感。

活动过程:

1、教师用玩具娃娃的口吻,引出内容。

2、让幼儿自选娃娃。

小班音乐活动娃娃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掌握歌曲的内容,能用身体动作表现抱娃娃的动作。

2、借助情境表演、游戏、记忆歌词内容。

3、在结伴游戏时,愿意与同伴交换进行抱娃娃表演。

4、复习汉字:小娃娃活动准备:布娃娃若干。

5、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6、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2、师生随着音乐用缓慢、轻柔的歌声演唱《我的小宝宝》。

二、学习歌曲《小娃娃》。

1、师:小娃娃睡醒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娃娃长得师什么样子?身上穿着什么衣服?你喜欢它吗?你想抱抱它吗?我们一起和小娃娃来做游戏吧,轻轻地抱他转一转,还要送给大家玩。

2、老师这里有一首小娃娃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师表演唱《小娃娃》: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演唱。

三、幼儿学玩表演游戏1、教师示范讲解游戏玩法:出示娃娃,边唱边示范游戏的玩法,唱到最后一句将娃娃送给另一个幼儿,并与该幼儿交换位置。

2、师:我做妈妈抱娃娃唱歌,谁来和我一起玩游戏?

3、师:找一个好朋友做游戏,商量一个做妈妈,一边唱一边抱娃娃做动作。

四、幼儿完整地表演做游戏1、请一组幼儿做这个游戏,每人抱一个娃娃,唱最后一句时把娃娃送给好朋友,间奏后拿到娃娃的幼儿继续表演做游戏。

2、师:娃娃要睡觉了,小朋友把小娃娃送到床上放好,轻轻地离开,不影响娃娃睡觉。

《小娃娃》是托班宝宝第一次接触听旋律进行的律动活动,此活动如果一下子就请宝宝听音乐或模仿老师抱着娃娃做动作,宝宝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在一开始教师富有童趣的讲述律动所表现的内容相关的故事就是激发幼儿兴趣拓展的好办法,当宝宝被故事的小娃娃吸引后,请宝宝们以小娃娃的角色来和老师一起进行表演,宝宝们就会自然的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抱着小娃娃做抱着娃娃转个圈、双手送给别人的动作,等宝宝都愉悦地进入表演的状态后再加入小娃娃的旋律带领宝宝们表演,宝宝们自然会体验音乐的快乐和旋律的美,宝宝们随着音乐在涌动成了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在反复的.表演中宝宝似乎听懂了音乐,随后的活动就开展的很顺利,虽然有些宝宝还不能做到手口一致,做了动作就忘了唱歌,唱了歌就不做动作,这可能是有些宝宝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弱的缘故吧,相信以后会改变的。

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笑脸娃娃》

活动目标:

1.感知笑脸娃娃的脸部特征,初步学习用模板来画笑脸娃娃。

2.体验简笔画的乐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培养幼儿养成有序摆放工具、材料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呀,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谁?(幼儿进行猜测)。

师:哦,原来是笑脸娃娃,看看,笑脸娃娃长什么样子呢?眉毛长在哪?那嘴巴呢?(引导幼儿说一说娃娃的脸是圆的,两条弯弯的眉毛像小船,长在额头上,大大的嘴巴往上翘,嘴巴在眉毛的下面)。

(3)请幼儿也笑一笑,用镜子观察自己笑起来的模样是否也是和笑脸娃娃一样的表情并动一动感知眉毛与嘴巴的位置。

二、教师示范画,引导幼儿画笑脸娃娃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师:那么,我们把这美丽的笑脸画下来好吗?先看我来画一画。(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步骤:

(1)先把模板放在白纸上,然后一只手按住模板,另一只手用蜡笔照着模板把圆圆的脸蛋画下来。

(2)把模板放到一边,再用蜡笔在圆圆的脸蛋中的额头上画上弯弯的两条眉毛,最后画上一个翘翘的大嘴巴。

要求:

(1)笑脸娃娃要画在纸的中间。

(2)先画圆圆的`脸蛋,再画眉毛,最后画翘翘的嘴巴。

三、幼儿作画,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教师引导幼儿作画,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四、讲评活动,提高幼儿的审美观。

(1)教师将幼儿的作品放在展示板中。

(2)幼儿进行交流、分享。

(3)教师进行评讲并奖励画的棒的孩子,鼓励其他孩子继续努力。

小班音乐活动娃娃家教案反思

娃娃家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区角,但是每次进去总是会发现孩子们玩的水平都是不高的,有时候就是简单的摆弄,没有什么社会的交往。于是有一天,我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按响了娃娃家的门。孩子们听到门铃声都楞住了,只是对我笑,只觉得稀奇,当然更加不知道该怎么招呼客人了。于是在区角讲评的时候我就把这个作为一个点来进行了交流,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对这个交流点是很感兴趣的,还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来。第二天,当我再去娃娃家的时候,已经有几个孩子知道该怎么招呼客人了,这就是老师通过游戏过程中角色参与的观察方式,平行游戏的指导形式来促进孩子们游戏水平的提高的。小班的孩子是好模仿的,他们喜欢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在这种角色游戏中,我们老师可以以一种角色来参与到孩子们游戏中去,从而更深入的观察孩子,进一步地指导孩子。

随着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更自由更灵活的教学形式――区角活动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我们不断地挖掘着区角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也不断的思考着如何让孩子在区角游戏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结合自己的区角活动理论的学习,对照自己区角活动中的教育行为,更深入了解幼儿并指导幼儿,促进幼儿的成长。

小班音乐活动娃娃家教案反思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来幼儿园玩角色游戏的第一个主题,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喜欢的主题。但由于幼儿经验缺失,幼儿在为玩游戏时经常出现游戏情节单一,重复性动作多,游戏时间持续较短等问题。

本次幼儿的游戏水平比前两次提高了许多,首先,幼儿的角色意识增强了,不管是扮演爸爸的还是扮演妈妈或者客人的,他们抱宝宝、喂宝宝的姿势都更有样子了,而且基本上懂得自己的任务。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用礼貌用语进行对话,并能在老师的提醒下收拾玩具材料。

但是也发现了些许问题,由于老师的语速偏快,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听不清楚问题;辅助材料不够多;在用礼貌用语问好的时候可以引导每个角色的幼儿都可以进行问好,让幼儿都能充分运用到礼貌用语。

在以后的角色游戏中,我将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让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职责,体验游戏的快乐。

小班美术可爱水娃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会用手掌印画的方法表现梧桐树叶的特征。

2.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初步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梧桐树的基本特征。引导幼儿观察梧桐树叶的形状和他们的小手像不像。

2.梧桐树妈妈一棵、梧桐树娃娃两棵、每人一张8开的图画纸画的梧桐树娃。

3.盛有黄色、绿色。淡棕色颜料的小盆各一个,抹布、棉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到户外去结识一位新朋友。

教师提问:“小朋友,这棵高高大大的是什么树呀?”

“对,是梧桐树。”“你们愿意与它交朋友吗?”“长长的树枝上长着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像小朋友们的小手)。”

二、基本部分。

1.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快让我们来帮帮梧桐树娃娃!可是,怎样帮助梧桐树娃娃,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说出以往的经验)。

2.引导幼儿探索手掌印画的方法。

(1)“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梧桐树娃娃一定高兴。今天老师带来梧桐树妈妈的衣服,她的衣服也很漂亮,你们看(出示树妈妈)梧桐树妈妈的衣服是怎样做出来的?”

(2)“桌子上有颜料、梧桐树娃娃,我们也来印一印吧!”幼儿动手操作。

(3)(选出印得好的作品)“小朋友印得都很漂亮。”“老师也想试一试,你们来当老师,教教我好吗?”

3.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边学边示范手掌印画的方法。

(1)“是用手掌蘸上颜料在树枝上印梧桐树叶。在蘸颜料时要把手掌放入盆中;颜料不要蘸得太多。刚才我看见有的.小朋友,在换颜色时,要先把手洗干净,这个办法真好。这手上还有颜色,怎么办呢?(幼儿出主意)再换个地方印一印!”

(2)“老师印出来的小树叶漂亮吗?(漂亮)我们把用手掌印出来的画叫手掌印画”(幼儿说两遍)。

4.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手指平面梧桐树娃娃:“这几棵树娃娃还没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快来帮助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2)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并帮助幼儿学会集体布局画面,鼓励幼儿大胆用色。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快来看,梧桐树娃娃多漂亮。”“树娃娃高兴吗?”(高兴)“你们高兴吗?”(高兴)“你们为什么高兴?”(因为我们帮助梧桐树娃娃穿上漂亮的衣服)“树娃娃高兴了,我们也高兴,我们把他们贴在墙上,让大家都来看,我们的梧桐树娃娃多漂亮!”

活动反思:

印画是美术活动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让孩子在印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活动。小班孩子年龄小,要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通过这种绘画形式,会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以手印画的方式,让幼儿更直观表达情感。让幼儿在玩乐中作画,调动孩子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班雪娃娃活动反思

很多孩子都不认识,我们班有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小朋友,马上结上说:“老师这是苦瓜!”我马上鼓励他说:“张波,你怎么知道呀?”张波说:“我爸爸卖过这瓜!”这时我想到了,对呀,他家是做蔬菜生意的,所以他肯定对瓜很熟悉。

课后我在写反思时,我想到了不管小朋友学什么,给予他们的知识都是来源自于生活,孩子们的生活。如果他们没有经历过,他们肯定很难接受,即使学会了也是很生硬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我觉得就便的无意义!这堂课他就上的很认真很开心,别的小朋友虽然对这个苦瓜记住了,可是还是对这个苦瓜很疑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苦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瓜?我觉得,以后再上像这样的儿歌或歌曲时,碰到陌生的事物,可以在课前先让幼儿认识一下,熟悉一下,这样他们便学起来更有兴趣了。

在欣赏儿歌时,我提问到“你最喜欢哪一句?”幼儿都很乐意说,说的很好。这首儿歌都是瓜,幼儿很容易混乱,我让幼儿看着图片跟我念,以便幼儿记忆。在教授儿歌环节,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当配上乐器打节奏念儿歌,幼儿很兴奋。由于我忘了提要求,幼儿拿着乐器乱敲,影响了学唱儿歌的效果。所以在做小游戏时,特别是还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时,一定要给宝宝们先提出要求,孩子们的好奇心实在是太重了,而且也缺乏自控能力,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是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的一种方法。这方便自己以后一定要注意的。

小班娃娃家活动反思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来幼儿园玩角色游戏的第一个主题,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喜欢的主题。但由于幼儿经验缺失,幼儿在为玩游戏时经常出现游戏情节单一,重复性动作多,游戏时间持续较短等问题。

本次幼儿的游戏水平比前两次提高了许多,首先,幼儿的角色意识增强了,不管是扮演爸爸的还是扮演妈妈或者客人的,他们抱宝宝、喂宝宝的姿势都更有样子了,而且基本上懂得自己的任务。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用礼貌用语进行对话,并能在老师的提醒下收拾玩具材料。

但是也发现了些许问题,由于老师的语速偏快,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听不清楚问题;辅助材料不够多;在用礼貌用语问好的时候可以引导每个角色的幼儿都可以进行问好,让幼儿都能充分运用到礼貌用语。

在以后的角色游戏中,我将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让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职责,体验游戏的快乐。

小班娃娃家活动反思二:《娃娃家》游戏后活动反思(500字)

娃娃家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区角,但是每次进去总是会发现孩子们玩的水平都是不高的,有时候就是简单的摆弄,没有什么社会的交往。于是有一天,我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按响了娃娃家的门。孩子们听到门铃声都楞住了,只是对我笑,只觉得稀奇,当然更加不知道该怎么招呼客人了。于是在区角讲评的时候我就把这个作为一个点来进行了交流,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对这个交流点是很感兴趣的,还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来。第二天,当我再去娃娃家的时候,已经有几个孩子知道该怎么招呼客人了,这就是老师通过游戏过程中角色参与的观察方式,平行游戏的指导形式来促进孩子们游戏水平的提高的。小班的孩子是好模仿的,他们喜欢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在这种角色游戏中,我们老师可以以一种角色来参与到孩子们游戏中去,从而更深入的观察孩子,进一步地指导孩子。

随着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更自由更灵活的教学形式――区角活动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我们不断地挖掘着区角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也不断的思考着如何让孩子在区角游戏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结合自己的区角活动理论的学习,对照自己区角活动中的教育行为,更深入了解幼儿并指导幼儿,促进幼儿的成长。

小班娃娃家活动反思三:幼儿园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反思(479字)

“你是爸爸,爸爸不抱宝宝,妈妈抱宝宝。”晨晨说着,便伸手去接庭庭怀中的娃娃。“我是妈妈,是妈妈!”庭庭说着,双手更紧地抱着娃娃。“我抱一下,抱她吃药。”晨晨不再争抢娃娃,―副商量的语气在同庭庭协商着。“我是妈妈,妈妈喂宝宝吃药。”庭庭边说边煞有介事地拿起桌上的小勺,摆出喂娃娃吃药的架式,不再理睬晨晨。他一手抱着娃娃,一手拿着小勺,嘴中念念有词:“不苦,这是果汁。吃药就不打针了。”此时,晨晨插进话来:“爸爸下班啦,爸爸亲亲宝宝。”说着,再次伸出手抱宝宝。“爸爸下班啦,妈妈去做饭。”庭庭说完,将娃娃递给晨晨,拿起一把刀做起饭来。庭庭“妈妈”很专注地又是切菜,又是煮饭,晨晨“爸爸”抱着娃娃在旁边督阵,真是一派和谐的家庭气氛。

反思:

此一幕使我们看到了3――4岁孩子同样也会逼真地做家务,演绎着家庭和谐的氛围。在模仿中孩子体验了游戏的快乐。随着孩子感觉经验的丰富,他们在游戏中从不会交往发展到能互相协商、协作。教师此时以旁观者的身份,当看到幼儿出现争抢娃娃时,并不急于介入,留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与机会,以欣赏的态度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发展,并感到由衷的高兴。

小班娃娃家活动反思

小班角色游戏中“小猪家的妈妈”给教师“打电话”(以下小猪家的妈妈简称为“妈”,小猪家的爸爸简称为“爸”,教师简称为“师”):

妈:喂,老师。

师:喂,你找我有什么事啊?

妈:到我家来给宝宝过生日。

师:那我怎么走啊?你是哪一家啊?

妈:我是小猪家。

师:那我怎么走啊?

妈:你左拐,再直走就到了(这时爸爸走到教师面前来接教师了)。

师:小猪爸爸来接我了,好的,我一会儿就来。

(教师把手上其他幼儿的衣服放到衣柜里后,便到“小猪家”去了。下面是发生在“小猪家”的对话实录。)

师:你们家宝宝过几岁生日啊?

妈:3岁。

师:有蜡烛吗?

妈:没有。

师:哦,你们家没有蜡烛啊?

爸:哦,我去买。

师:哎,你等一下啊,蜡烛是什么样子的啊?

爸:直直的。

(幼儿从“百宝箱”里拿来一根短而细的绿色管子当蜡烛。)

师:怎么插啊?

妈:这儿插一根,那儿插一根。

师:插几根啊?

妈:3根。

(幼儿又从“百宝箱”里拿来两根绿色管子。)

爸:我去找打火机。

师:打火机是什么形状的?

爸:是长方形的。

师:宝宝醒了吗?

妈:醒了。

师:你家宝宝叫什么名字啊?

妈:就叫宝宝(是妈妈和爸爸商量的结果)。

师:宝宝真可爱。

(接下来就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吹蜡烛的是小猪家的爸爸妈妈而不是宝宝。)

师:谁吹蜡烛啊?

妈、爸:宝宝吹(于是妈妈和爸爸便让宝宝吹蜡烛)。

(接下来是切蛋糕的环节。)

爸:没刀。

师:啊?你们家没刀啊?

妈:有刀(妈妈拿来刀并把刀递给了爸爸)。

(接下来是吃蛋糕的环节,爸爸把蛋糕切好,先给了教师一份,然后妈妈和爸爸各拿了一份开始吃起来。)

师:为什么先给我吃?

妈、爸:因为你是客人。

师:哦,要先给客人吃啊。

(教师吃完蛋糕后有礼貌地跟幼儿道别。)

评析:

这个游戏指导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话”中的师幼对话,二是在“小猪家”的现场对话。

先来看“电话”中的对话部分。在幼儿园活动室里,“打电话”的教师和“小猪妈妈”之间的距离不到3米。双方目光对视。“打电话”的教师运用“兴趣导向的策略”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问题导向的策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的做法,比如,她问了幼儿三个问题:“喂,你找我有什么事啊?”(目的)“你是哪一家啊?”(自我介绍)“那我怎么走啊?”(地点)教师和幼儿通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给幼儿打电话常识的过程,告诉对方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自己是谁、自己的家在哪里。

在这个游戏指导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游戏的年龄特征。小班幼儿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来思维,当真实事物不在眼前时他们会用其他事物来替代。因此,当幼儿给教师“打电话”时,教师迅速用手势做出“接电话”的动作,并且把在视线范围内的情景假想成不在眼前。教师只有蹲下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幼儿,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当幼儿“打电话”给教师时,教师直奔“小猪家”这样可能令幼儿无语的局面。

在“小猪家”里的对话更能显示出教师指导游戏的机智。小班幼儿往往对过生日吃蛋糕的经历印象深刻,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教师进入“小猪家”。很好地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围绕过生日“宝宝”的年龄、蜡烛的数量和形状、点蜡烛需要的打火机及其形状、插蜡烛、切蛋糕、招待客人等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幼儿对话,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并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手口一致地点数3根蜡烛并说出总数。在游戏中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教师还以问题“为什么给我先吃”鼓励幼儿有礼貌地招待客人。在这里,教师的语言运用比较恰当,有利于幼儿积极思考、参与。

(试行)》中“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精神。

小班活动反思风娃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其高兴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班的柴罗燕同学帮助别人,把小班的一位小朋友抱到单杠上后,只顾自己玩,由另外的一位同学去抱,结果不小心,小班的小朋友从单杠上摔下来,把额头摔破了,缝了两针。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小班娃娃家活动反思

又到了区域活动“娃娃家”的时候,叶芷晴小朋友自主选择了“娃娃家”活动区,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在玩给“娃娃穿衣服”的游戏。眼看着其他的孩子都给“娃娃”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叶芷晴也在努力给“海洋宝宝”穿衣服,可是穿来穿去怎么也穿不好,于是她把“海洋宝宝”随手一放,转过身子,拿了许多饺子、面条放进了锅子里,正在搅拌的时候,听见萱萱说:“看,我做妈妈好看吗?”叶芷晴马上把手里的铲子一扔,也跟着萱萱去做妈妈了,只见她眼镜一戴,手里还拎着一个包,走来走去做妈妈上班的情景。这时到了该收玩具的时候,她马上把手里的'东西一扔,走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和叶芷晴小朋友单独交谈,知道她内心的想法,鼓励她有目的的参加活动,然后在大家面前讲故事《玩具哭了》、《送玩具宝宝回家》,让孩子们明白,活动之后,要将玩具送回家,学会自觉地收拾玩具。

区域活动结束后,我也开始反思:叶芷晴是班上比较好动的一个孩子,在活动中乐意参与操作,有初步的自主性,但活动的目的性不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便跟着玩什么,没有收拾玩具的意识,不能自觉有序的收拾玩具。今后我们可以进行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孩子有目的的参加操作活动,要求他们做完一件事情再做另一件事情,并提醒他们爱护玩具,培养他们收拾玩具的能力。

小班好娃娃活动反思

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他们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父母和家人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小班幼儿对家的依恋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都是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更是娇惯、溺爱,使幼儿只会单向的接受家人的关爱,养成自私、不知感恩的不良思想,还不会主动去关心爱护家人。《好娃娃》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讲述的是好娃娃如何尊敬、关心爷爷奶奶的事情。通过此次教学让幼儿感受到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他们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爷爷奶奶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引导幼儿尊敬他们,为他们做些事情,做个好娃娃。

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结合情景表演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知道要尊敬老人。对老人有礼貌。

我将本次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点定为: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体会情感,表现歌曲的气氛,愿意学做歌曲中的好娃娃,在家做个关心老人的好孩子。

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歌曲内容,我创设了情景化的教学环境,我请5位能力较强的幼儿分别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孙子,这种教育环境优雅而舒适,虽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情景表演会显的比较困难,动作、情感不会很到位,淡幼儿通过自己稚嫩的表演,充满了童趣。我将歌曲的歌词加入了情景表演中,让幼儿迅速理解了这首歌的内容,为下面的学唱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情景表演表现的《好娃娃》充满了感情-色彩,“尊老爱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现,幼儿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可以增强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融在一起。

接下来,我加入旋律,示范演唱了《好娃娃》,再引导幼儿学唱歌曲,由于上一环节的铺垫,大部分幼儿都能较快的跟着我一起演唱歌曲,但部分幼儿还是会把歌词搞混,弄错,《纲要》中的艺术部分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尊重每个幼儿的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此,我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来表现,采用比较好的动作,引导其他幼儿学习边演唱歌曲边做动作,如:唱到爷爷头发白花花时,就请幼儿摸摸自己的头等动作来表现歌词,当幼儿再次集体演唱时就不会将歌词搞错了,也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他们的情绪重新高涨起来,每个人都介入到愉快的表演游戏中。

音乐作为艺术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继承下去。活动中我发现,小班的幼儿对于情境创设的方式非常感兴趣,有情境的音乐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往往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学习的内容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但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易迁移,兴趣往往是短暂的,还需要老师不断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保持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班喂娃娃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小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因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数学活动《喂娃娃》,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需要在操作探索、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有三点:1、能按标记选择相同的实物喂娃娃。2、能手眼协调地将实物送进娃娃嘴里。 3、有爱娃娃、关心娃娃的情感。我将第一个目标定为重难点,希望能在活动中尽量去突破。转自小精灵儿童网站(http://)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能按标记选择相同的实物喂娃娃。通过操作实验,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将正确的实物手眼协调地送进娃娃嘴里。主要通过探索操作获得经验,通过集体的评价使经验得到整理。总之,我确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使活动呈现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

本次活动,我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 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也能够初步地掌握按标记选择相同的实物喂娃娃。

第一部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关心娃娃,喂娃娃吃东西的愿望。

第二部分,观察食品和食品标记。知道要选择与标记相同的食品喂娃娃。

第三部分,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每一个幼儿都不是在同一发展基础上,所以在进行操作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指导。

整个活动都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幼儿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区分不同的标记,并按标记选择相同的实物喂娃娃。《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也把瓶宝宝的头设计成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在送饼干的过程中,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是,在整个活动中间也出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幼儿操作活动前由于事先没有提出要求,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幼儿拿很多图形的现象。

小班娃娃家活动反思

娃娃家是小班独有的一个区域,也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个区域,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任意的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当爸爸,当妈妈,或者哥哥姐姐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区域里进行游戏。

在我班上也有一个温馨可爱的娃娃家,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却不知道要怎么玩,于是第一次进行活动前,我先帮小朋友分配好不同的角色,乐乐是妈妈,晨晨当爸爸,小宇是哥哥,百惠是妹妹,而不同的角色我也给予了不同的任务,比如妈妈负责做菜,爸爸要负责打扫房间,哥哥带妹妹一起玩娃娃等等。

刚开始小朋友们都玩的特别起劲,可没过一会就开始各玩各的了,我发现后立刻提醒小朋友们,可是没到三分钟就又开始玩别的了,要么就是忘记了自己最开始所扮演的角色。

当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小朋友们会忘记自己最开始所扮演的角色呢?为什么大家会融入不在一起玩呢?后来又一次区域活动我问晨晨,你扮演的角色是爸爸,为什么不去打扫房间呢?晨晨告诉我在家里爸爸从来不打扫房间。我这才明白原来我所以设计的“爸爸”根本没有按照孩子们日常生活自己所知道的爸爸那样。

接下来进行的区域活动,我都会事先询问小朋友们在家里他们所知道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是怎么做的,根据每个宝贝所知道的稍加改变,终于让每个小朋友都认真的加入游戏了。

其实区域活动不止要让孩子体验游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生活,体验他人。

小班洋娃娃教案

1.知道眼、耳、口、鼻的用途和位置。

2.学习保护眼、耳、口、鼻的方法。

3.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大图书《生日会》,娃娃脸形图,五官及时贴片。一位老师扮演洋娃娃。

一.故事导入

1.教师出示大图书《生日会》p6至7页,讲述故事:茵茵的礼物。

2.讲完故事后,教师告诉幼儿,今天洋娃娃要来我们班做客。

二.娃娃亮相

洋娃娃出来热情和孩子们打招呼:

虽说我是洋娃娃,

但我不洋我中国化。

衣着朴素美观大方,

黑眉毛黑眼睛黑头发。

我愿和你们交朋友,

快快乐乐来玩耍。

师:你说你中国化,我们的东西你都知道些啥?

洋:中国的文化五千年,

一时我也说不完。

放心吧,我是一个中国通,

说学逗唱国味浓。

告诉你个秘密知道不,

你们的诗画我也懂。

师:噢,我们的诗画你也懂,真的吗?

洋:不信给你瞧一瞧,保准让你不敢说no。

三.诗画连接

1.洋娃娃分别诗画眼、耳、口、鼻:

(1)上边一个弧,下边一个弧。中间葡萄黑呼呼。

(2)一片叶子少了点边,里面叶脉紧相连。

(3)上边一个3,下边线儿弯,会说会唱笑得甜。

(4)上边小,下边大,呼吸闻味全靠它。(分别见附图)

2.老师分别和幼儿讨论眼、耳、口、鼻的用途和保护方法。

3.教师心语:眼睛耳朵少不了,嘴巴鼻子用得着。个个本领都很高,少了哪个也不好。

要记住:眼睛不要揉,耳朵不要掏,挖鼻子的行为不要有,吃完东西要漱口。卫生习惯要保持,健康成长乐悠悠。

四.手儿灵巧

1.洋娃娃出题考幼儿。

刚才你们把我考,我会说会画你们叫好。

现在让我出个题,把你们考考好不好?

师:没问题,没问题,

你尽管出题尽管考,

保准让你把拇指翘。

洋娃娃拿一副只有脸型轮廓的图说:

这个题儿不算难,

请你仔细往这儿看:

一张脸儿挺好的,

就是没有耳朵鼻子嘴巴眼。

哎呀呀,哎呀呀,

你说这可怎么办?

师:噢,知道了。不就是想让我们的宝宝们把耳朵鼻子嘴巴眼睛贴上吗,这简单,这简单,

你边说边画来展现,

我们边说边贴也不难。

来,孩子们,搓搓小手,动动小脑,

露点本领让她看。

教师组织幼儿边说儿歌边贴脸谱:

一张脸儿大又宽,

弯弯的眉毛圆圆的眼。

鼻子长在脸中间,

嘴巴长在鼻子下边。

耳朵分别在两边。

这张脸儿多像我,

黑黑的头发大大的眼,

笑嘻嘻的真好看。

五.欢乐再现

手拿作品大家快乐舞蹈。

请幼儿互相观察对方的眼、耳、口、鼻,然后互相做鬼脸。

1.能说出眼、耳、口、鼻的用途。

2.知道眼、耳、口、鼻的保护方法。

3.能完成作品,体验操作的乐趣。

小班娃娃家活动反思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尤其是小年龄幼儿。她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和未来社会角色交往以及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角色游戏同时也是较难玩“好”的一种游戏。对于刚进入集体社会的上小班幼来说,脱离了原本独个的生活方式,进入一个集体小社会,一方面孩子们生活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则是难以掌握所表演的社会角色,如营业员、医生、理发师等的行为、语言乃至社会义务。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所以,孩子们最先熟识和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角色身份的体验也就是从爸爸妈妈开始的。幼儿体会不同身份的角色,最早最多从“娃娃家”开始,“娃娃家”游戏堪称是学前教育中角色游戏中的“经典”。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很自然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学习他们的日常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而这初步体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因如此,幼儿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的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以下截取所带教小班一年间10个主要时间段的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九月份。

游戏背景:

娃娃家是学前前儿童喜欢并善于模仿学习的角色游戏。2-3岁的托班孩子,在游戏表征上水平大都只是停留在摆弄玩具上,进入小班了,为了丰富游戏的情景,教师增加了角色的扮演(爸爸、妈妈、姐姐、宝宝等),孩子们对此非常的感兴趣。

游戏行为实录:

俊俊和馨馨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闻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俊俊哭了,我走上前问“俊俊,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俊俊指着馨馨说。“馨馨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当的妈妈,我当的爸爸”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要不要抢东西的呀?”他们两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游戏行为反思:

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共同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

指导与调整:

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提醒幼儿,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宝宝可不可以碰煤气灶?爸爸、妈妈能不能抢东西?经过我们的多次提醒,幼儿间争抢的行为慢慢少了。

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十月份。

游戏背景:

角色游戏是小年龄孩子表现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可以产生许多的互动。今天的角色游戏开始了,琪琪和楠楠来到了娃娃家,戴上了妈妈和哥哥的牌子。“妈妈”抱起了娃娃,给小床整理,哥哥则在一边看着,一会儿帮忙,一会儿进入厨房,开心的玩起了“过家家”游戏。游戏行为实录:

“我是妈妈,你是哥哥,妈妈给宝宝穿衣服,你自己到厨房里去烧饭好吗?”妈妈琪琪对哥哥楠楠商量道。“我不会呀,烧饭应该是妈妈的呀。”哥哥楠楠显然很不愿意。妈妈说:“我们是一家人呀!我现在没空啊,我要给宝宝穿衣服,她要上学了呀。”“那等爸爸回来烧嘛!(扮演‘爸爸’的孩子正好去吃饼干了)。”我上去参与他们的游戏:“我来做客啦!好饿呀!”。妈妈和哥哥开始愣在那里,后来哥哥反应快让我请坐。“妈妈”这时也停止整理,来到厨房胡乱的抓起一个水果和一种蔬菜就放在小碟子里给我示意让我吃,还提醒我说:“这些是假的,不能放在嘴里吃的,要假装吃。”我笑着做了一个假装吃的动作:“啊呜、啊呜”。我请妈妈和哥哥也坐下,大家一起笑着“吃”东西了。

游戏行为反思:

3-4岁的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十分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得行为习惯。例如:模仿爸爸妈妈照顾宝宝得样、烧饭的动作等。一般孩子认为烧饭是妈妈的事情,所以当妈妈提出让哥哥做时,哥哥百般不情愿。这样就容易在游戏中产生冲突,将游戏僵持。教师适时的进入,可以帮助幼儿缓解矛盾,以自己小客人的身份提醒和丰富游戏情节。

指导与调整:

这个阶段幼儿年龄小,虽然容易将假想和实际相混淆,把一些娃娃家的造型逼真的玩具当作真的放入口中。但随着生活经验的逐步丰富,一些孩子也意识到这是游戏,是假的食物(游戏中妈妈提醒我不能吃是假的)。在游戏评价中,老师可以提醒幼儿:不能把玩具放入口中,即不安全又不卫生。

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十一月份。

游戏背景:

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游戏。她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和未来社会角色交往以及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因此,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的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游戏行为实录:

珊珊拿着锅子和勺子十分投入地在煤气灶上烧着饭菜,不一会儿,就看见在锅子里装满了小小的五颜六色的塑料积木。“吃饭了”她把香酥纸做的小馄饨放在小碗中。放了几个还不满足,乐此不疲地又用小碗盛了饺子、汤圆,小小的桌子上放满了食物。这时,坐在一旁的“姐姐”静宜说“娃娃要吃奶了”,马上拿来一个大的奶瓶,端坐在垫子上,一手抱着娃娃,一手轻轻的将奶瓶朝娃娃嘴里送。珊珊叫她来吃馄饨,静宜没有理会,继续喂娃娃。珊珊只能自己管自己吃。“爸爸”旭捷则自顾自的摆弄饮水机。

游戏行为反思:

3岁左右的幼儿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注意不稳定。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和游戏的内容是模仿真实的生活实践,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可在游戏活动中,三个带着角色身份的幼儿独自行动,各自管各自烧饭或喂娃娃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才开始分工合作烧饭和菜、喂娃娃吃饭,可见幼儿的合作意识不强。因此在初期的交流分享中,以教师示范,孩子模仿为主,促进和激发幼儿的简单合作意识。同时在摆放材料上需要考虑投放一些半成品,促进新的游戏情节发生,提高合作的频率。

指导与调整:

游戏中,教师以客人角色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珊珊笑眯眯地做开门状。教师说:“谁在烧饭呀,菜怎么这么香呀?”珊珊连忙很自豪的说:“这是我烧的饭菜”!教师接着说:“我是小客人,我带来了汉堡包,我们一起吃饭吧!”就这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兴高采烈的做出吃的模样。

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十二月份。

游戏背景:

娃娃家游戏已经开展了大半个学期了,大部分的孩子都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星的娃娃家游戏的经验,她是很多孩子喜欢去的好地方。孩子们在娃娃家中尝试着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从最初的分配角色要引导孩子认识娃娃家的格局布置和角色任务,再到过程中的指导和教育孩子材料整齐收放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预示着孩子对角色游戏的不断了解,从“喜欢玩”转化成“有角色的玩”。

游戏行为实录:

天天吃完点心就急着去了小阁楼,他带上了爸爸的牌子将烧饭的材料全都拿出来,自言自语的说:“我今天要给烧许多好吃的`菜。”说完就开始动手烧起来了。果果觉得无所事事,她今天是姐姐,看到有“爸爸”在烧饭了,没有事情做了,就站在阁楼角上和下面的孩子打招呼。我进入娃娃家,看到小床上的若干娃娃和衣服比较凌乱,就建议她去洗一洗,晒一晒,顺势模仿了洗衣机洗衣服的动作。果果果真也将一件件的衣服拿出来,挂在衣架上。做好后,她跑到爸爸那儿一起端饭菜。我以“阿姨”的角色表演给他们看如何做一个小客人,游戏结束时和他们一起参与整理。

游戏行为反思:

1.一段时间的开展,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已经比较了解,但孩子们的游戏行为似乎只局限在给娃娃烧菜、给娃娃洗衣服,晾衣服等。没有了更多的发展。有的只是停留在摆弄材料上,例如果果一开始的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她也觉得理所当然的开始和结束,没有进一步的情节发生。因此教师在观察和指导中要有提示,有重点,并且以鼓励为主,进一步引导孩子了解不同的角色。

2.小班孩子喜欢模仿,我们老师都是孩子模仿的镜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教师要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就像今天,老师的参与使孩子变得积极了,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愿意学着积极参与。

指导与调整:

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一月份。

游戏背景:

娃娃家游戏深受大家的喜爱,可是每一次玩好后,里面都是乱七八糟的,有的孩子将材料搬到东搬到西,一些材料因此散乱不堪。等到游戏结束,有时顾不上整理好就匆匆下楼,弄得娃娃家每次都要再次回头整理并且花上好长时间。

游戏行为实录:

将碗、灶头等东西搬回到厨房间,忙碌了一阵子,一些东西不知道怎么样摆放了,于是我帮着他们一起整理。最后我们看着整洁的娃娃家说:“我们夸夸自己真棒,现在干净了。”游戏行为反思:

老师是孩子模仿的一面良镜,抓住小班孩子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教师要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像今天,老师的参与使孩子变得积极了,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愿意学着去整理。同时老师也可以把一些整理的要求,方法在共同的游戏中教给孩子。因此,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有了老师的指导,孩子就尝试去整理。在慢慢的学习中,孩子的动手整理能力就提高了。永远记得这句话:“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以提高孩子的动手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整理能力也在一天天的练习中得以进步。

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二月份。

游戏背景:

我班的娃娃家经过一学期来的不断开展和调整,最近根据孩子活动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娃娃家布局的划分、材料的增添(有玩具煤气灶、厨具、可操作的大嘴巴的娃娃、各种喂娃娃吃的‘蔬菜’、‘勺豆豆’等)。孩子们出于对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对新鲜的玩具的感兴趣,一有空就三三两两到娃娃家中玩。

游戏行为实录:

今天娃娃家的厨房里有三位小朋友—‘妈妈’敏敏、‘爸爸’琦琦、‘姐姐’媛媛。‘妈妈’敏敏的样子很足,她将水杯和碗叠叠好。如老师预设的那样,取出篮子里的‘食物’放在砧板上切起来。

‘爸爸’琦琦在娃娃家中无所事事,也不愿意成为妈妈的副手,或端饭或打扫卫生。刚开始只是站着看她们,然后站在阁楼上面和别的角色区的孩子搭讪,并将家里的东西递来递去。见此情景我提醒他说:“你也去给娃娃准备吃的吧!”他听了也没有动手。最后他自己也到厨房去拿了一个炒菜锅,重复摆弄炒的动作。

‘姐姐’媛媛很用心给娃娃喂奶瓶,见此情景我称赞道说:“你是娃娃的姐姐了,真会照顾它”。媛媛听了很开心。我继续观察,建议帮助妈妈勺小米,她也照做了,不过在按点子勺小米的过程中发现媛媛有漏数的想象。“你勺的小米给谁吃呀?”我问。“等烧好了,给娃娃吃”说着她便找了个碗,把勺好的盛进去等着妈妈来烧。‘妈妈’敏敏烧好饭后拿出三个碗,将烧好的食物盛出来,提醒姐姐来吃饭。对于爸爸的无动于衷也没有办法,就两个人吃。游戏行为反思:

1.教师对于孩子的活动应该懂得去观察、等待、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支持鼓励幼儿的表达,不能把我们的一些思想,想法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例如游戏中教师试图引导‘爸爸’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是材料本身吸引了孩子,这也说明材料是游戏中重要的支撑框架。教师要根据主题或其它即使调整,使娃娃家的生活鲜活且具有实质的可操作性。

3.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我们身边的幼儿,对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一些新鲜的事情,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的可以帮助孩子积累快了的经验,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更加的积极投入。

指导与调整:

组织幼儿交流和讨论不同角色的任务,使孩子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对一些简单游戏行为的孩子要给予启示和示范。也可将娃娃家可以做什么事拍成照片布置出来,这样让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启发,知道可以做的事情有许多。

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三月份。

游戏背景:

娃娃家是小班孩子都喜欢的游戏内容,他们每天都希望能够到娃娃家里去摆弄玩具,特别是当老师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不断增添游戏材料、丰富游戏情景时,孩子们对于娃娃家更是乐此不疲。

游戏行为实录:

今天,天天和佳佳一吃完点心,就来到了娃娃家,天天是爸爸、佳佳是妈妈。天天看看妈妈佳佳在烧饭,他看了许久,说:“给我烧一会儿,好吗?”佳佳将玩具递给了天天,这下天天可起劲了:“炒炒,炒萝卜,我喜欢吃萝卜。”“那我烧条鲫鱼吧,我喜欢吃鱼。”妈妈说。天天装作没听见,一边管自己烧一边嘴巴里在嘀咕着。佳佳看了会儿开始眼红起来:“天天,你烧了很长时间了,该我来了,我烧的菜最好吃。”天天可不让:“你去做别的,我会烧的,我的菜也很好吃的。”“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呀?”见商量不成,两个人就要起冲突了,目睹这一情景,我马上以奶奶的身份加入游戏,引导天天继续烧饭,佳佳可以去洗衣服、折衣服,还可以去拖地板。战争终于结束了。

游戏行为反思:

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已经比较了解了。但是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情节仍局限在给娃娃烧菜、给娃娃洗衣服,晾衣服等,没有了更多的发展。有时因为游戏情节的不丰富而导致争抢玩具的事情时有发生。

指导与调整:

1.我们拍了一些娃娃家里可以做什么事情的照片布置在娃娃家,让孩子们看了以后,不断尝试新的游戏内容。

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四月份。

游戏背景:

今天,我上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就有三杯茶(妈妈怡怡,爸爸轩轩、宝宝果果)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她)的那杯茶,活动中,我看见孩子们将菜放在了桌上,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

游戏行为实录:

我不做声响,将掉在地上的菜假装吃了几口,就装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肚子疼要吃药的,还要挂盐水的。”我说:“我现在疼地很厉害。”‘妈妈’怡怡说:“不要紧的,我先帮你揉一揉吧,揉了就不疼了。”‘宝宝’果果说问:“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爸爸轩轩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妈妈’怡怡给我揉揉肚子,‘宝宝’果果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娃娃家这下又变得整齐了。

游戏行为反思:

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教师通过扮演角色,参与游戏进行暗示,支持了幼儿游戏的发展。指导与调整:

游戏中除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外,可提供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戏中可用来替代的。

材料、道具等,放在柜子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使角色游戏更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