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教风学风方面整改措施(模板5篇)

时间:2023-09-23 21:57:25 作者:温柔雨 教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教风学风方面整改措施(模板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教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篇一

教风决定学风,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影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前段时间,每天匆匆上完课就去陪生病的女儿打针,没有时间去备课,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是拿起课本、试卷就往教师跑。结果在讲解的过程中遇到了疑问,当同学们用那种疑惑、不可思议的眼神望着我时,我是那样的惭愧,那样的自责。当我在思考问题的间隙,同学们玩弄着手指头,挠挠头发,转转笔,我却没有理由,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反思自己前段时间的工作,不禁明白了“一杯水——一桶水——水龙头”的道理。“问君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觉得自己有老底——就是不备课,上课也没有问题。看来,我们的“本来”在不断折旧,必须通过持续学习以实现自我保值和升值。

看看前段时间的自测考试,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自然少不了我对学生们的“洗脑”:课堂上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不能跟老师的思路走„„可是回想自己近段时间对教学的轻慢态度,自己是否也该“洗脑”呢?校长常常说:当教学效果不如意时,不要埋怨学生,要先检视自己,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忽视教学。回想学生近段时间违纪现象屡见不鲜,晚自习纪律松弛,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学习风气,我知道责任在我。教风最重要,只有教师有高尚的师德,一心扑在教学上,时时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师生关系才能融洽,学习风气才会越来越浓,学习尽头才会越来越大。

试想一下,如果一名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是把教学当做挣钱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作为教师,应该把教学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可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上好每一堂课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要用制造“优质产品”的理念来对待每一堂课,还应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并且不断总结每一堂课的得与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

二、课堂上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要只顾自己讲授,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采用启发式教学,多鼓励,多表扬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爱护学生,因为喜欢你,加上你有渊博的知识,所以喜欢上你的课,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所以我们要牢记“以优良的教风铸师魂,促学风”的信念,培养学生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

教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篇二

敬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否则就会误人子弟,我们倡导大坡小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更应视之为一个毕生追求的事业。

爱生——热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谁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谁的教学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活动中,教师不经意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缕关怀都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给他们感受到温暖,充满乐观和自信。

进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原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渊博的文化修养,研究教育理论,还要努力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法。

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事业是奉献的事业,需要教师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光芒四射,社会也才会因我们的耕耘与付出而变得更加和谐。

勤学——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许多诸如“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等勤奋向学的故事,有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之理,大凡学业有成者都有一番鲜为人知的艰辛苦读。

好学——大坡小学的学生要“立志成材”,首先要从小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学习才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周恩来从小就立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才使他终生好学,博览群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严谨——所谓严谨指的是严密谨慎,仔细认真。对待学问,我们讲究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用辨证的思维、带着传承与批判的观念去学习和运用。

博学——博学方能多才,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要广泛汲取“营养”,利用阅读、社会实践等方式开阔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储备广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为今后中学、高中、大学,乃至走向社会铺下奠基石。

教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篇三

办学理念:幸福每一个(教师、学生)

校风:文明、和谐、快乐、进取

教风:严谨、务实、敬业、奉献

学风:好学、合作、探究、创新

办学理念:幸福每一个(教师、学生)

校风:文明、和谐、快乐、进取

教风:严谨、务实、敬业、奉献

学风:好学、合作、探究、创新

办学理念:幸福每一个(教师、学生)

校风:文明、和谐、快乐、进取

教风:严谨、务实、敬业、奉献

学风:好学、合作、探究、创新

办学理念:幸福每一个(教师、学生)

校风:文明、和谐、快乐、进取

教风:严谨、务实、敬业、奉献

学风:好学、合作、探究、创新

教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篇四

文/李阳阳(11级农生院)

今之三风,历史之淀

校风,是风尚,是全校师生形形色色的精神风貌;教风,是教制,是老师用满腹才华凝结成的治学良方;学风,是学姿,是学生对知识的奋力追逐。如今的校风、学风、教风,经过无数次日月星辰的洗涤,世世代代学人血液的凝集,以及屡屡时代变革的砥砺,不断积淀,成为精华。

古代,万世师表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制,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精神风貌及“学而时习之”的学道。这种儒家风尚,或说它化作一本经典——《论语》,流传至今,为世人传诵;或说它深深融入到中华人民的骨子里,为历代学子所继承,其中的精华,虽然曾有过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抨击,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生生不息。在如今“义务教育”“专业性教育”的教制,“及时复习”的学姿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中,儒家经典依然保持着应有的姿态屹立。

近代史里,北京大学学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彻底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剥削,所发起的至今仍被传诵的五四青年运动,使全国人民高举起“民主 科学”、“新民主主义”的大旗。如今,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仍勉励着各校师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甘于奉献,成为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的六十甲子中,牛胰岛素在特殊的时势下成功合成,袁隆平院士开创出水稻高产之路,王选教授主持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全球的华文报和印刷出版业引发了一场革命。隐藏在其成就之后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已成为各中小学、各高等院校所崇尚的精神风貌,无论是在校风、学风还是教风中。

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就这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继承下来,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也成为百年来清华面向社会的精神风貌。

“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继往开来”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西南大学将此继承发扬,并以之训,引领全校师生风尚。可见其三风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

历史的长河,总是这样不断沉淀着教育中的精华,不断为校风、学风、教风铸就着基奠。而今之三风,在时代的发展中汲取精华,引领起全校人的行为规范。

今之三风,中外相融

魏源曾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上、工业上应当这样。其于教育上也应当这样。

中国文化名目繁多,如儒家的“仁义”,道家的“弃世”,墨家的“兼爱”,吸收并加以改造的中国化的佛学,及至宋明学者的“天理”与“良知”,大体可概括为一个字——道。西方文化之中的古希腊文化却偏向渺小的人生,主张实验和亲证,提倡走向物质自然环境,鼓励人们着力追求欲望,可谓科学和艺术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里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而西方文化中的老师,一定是一个专家,他的为人如何则是其次的问题。如今的教风,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兼爱”及“浩然”,也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实验”、“科学”和“艺术”。如今的老师不仅是一位有德行的“君子”,还是一位有着深湛专业知识的专家。如今的学风,随着知识文化的不断丰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专业划分更加细致,学习内容也更加深入。而对于校风,全校师生展现出“气有浩然”、“追梦求实”的精神风貌。

随着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素质教育”这个词汇引入中国词典,对填鸭式教法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学生的应试目的减弱,能力培养意识增强,以“创新”为主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风尚。心理辅导、伦理教育逐渐走进中国校园,走进人们的视野。

西南大学于2011年9月开创的全新学院——含弘学院,每年会从各个学院的新生经过考试体检等方式从中挑选出精英分子,由各个学院的精英教师进行精英教育辅导,培养精英人才。在这个学院,他们接受着中国文化的渲染和西方文化的熏陶,感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技术的先进与高超,并强化英语学习,甚至使用全英式教学方式。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学子出国留学,学习西方更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科技文化。不仅西大如此,还有更多的高等院校也如此。这就是中西文化相融的结果。

一、繁荣昌盛与长期和平安宁。教育事业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更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也更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三风建设,党风为先 党风,是共产党的作风,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种态度。党风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它规范着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内涵,是三风建设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分子或者学校领导,就要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先锋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就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为国育才的思想修养、博大精深的学识修养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修养。

十年文化革命时期,党的“左”倾错误使得“四人帮”有了兴风作浪的可趁之机。张春桥、姚文元等“共产党领导分子”直接操纵编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荒谬的估计17年来的教育工作,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归为资产阶级。学生的学制由以往4-6年缩减为2-3年,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所谓的“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主课”就是所谓的“阶级斗争”。致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被阻滞,大学的精神风貌被蹂躏,知识分子的人格被践踏。校风、学风和教风在“下乡”“劳改”“批斗”等政治活动中被扭曲。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风及其指导思想得到拨乱返正。三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风建设更加得到重视。无论是高等院校、知名学府,都在通过党风建设引领拥有自身特色的三风建设。

《中共咸宁学院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曾经提到:“良好的党风能引领政风民风,弘扬清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握党风、政风、民风建设这个导向。”李友清书记在咸宁学院贯彻落实第十八次全省高校党建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谈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的党风引领政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规范学校领导分子的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建设好优良的党风,才能够带得出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对党风建设极为重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好党风,才会给广大师生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形成导向,做好引领,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三风建设,与时俱进

古人云:“中兴以人才为本”。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衰成败,使得各代君王逐渐意识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察举制”“征辟制”以及开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的“科举制”等选贤用能制度逐渐的将学问与做官联系在了一起。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朝孙康“映雪囊萤”,北宋杨时“程门立雪”等刻苦勤奋、努力好学的精神,适应着当时官场对人才的需求,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

而到了清朝,“文字狱”“八股取士”等逆流而行的教条将教风和学风带向了与时代进步更加偏远的边缘。老师缺乏“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社会却有了“范进中举”“孔乙己惨死”的悲剧。之后,百日维新对教育制度改革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四书五经”式的科举制度的抨击,使得那些落后的教风和学风退出时代发展的潮流。可见,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一句话:“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这里用来也相当恰当。

三风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位居“地球村”的莘莘学子不能够保守自闭;生于“科学时代”的济济人才不能够迷信愚昧;成长在“竞争社会”的芸芸众生也不能够懒惰颓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腐败清政府的国门到1978年改革开放,从爱国仁人志士不断进行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救亡图存的探索到马列主义走进中国,从京师大学堂举步维艰的成长到200多所高校屹立华夏。三风中逐渐多了“科技”,多了“求实”,多了“创新”,多了“实践”。可以想象,未来的三风还需要增加更多的精华元素,才能够赶得上时代发展的态势!

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秉承着“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独特大学精神风貌,以其所学、所研、所育融世界发展潮流。“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西南大学一次为校训,对学校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宏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西大紧紧把握当今的“创新”“诚信”与“发展”,进行着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与完善,将一个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当今社会面前,祖国人民面前乃至世界面前。

每所学校都是这样,依靠着历史的长度,中外文化的广度,时代的高度和党风建设的先进度体现着自身独特的校风、学风、教风及其办学理念。

教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篇五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许多教育教学改革,其间有很多的心得体会。在我校开展转变教风学风教师个人整改措施活动中,我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工作及思想动态等,进行认真剖析。在此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目的是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学风是育人的文化环境,是师生治学态度、钻研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加强学风建设,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风建设上,我必须明确的是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力量。作为教师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我以为这是和品牌管理的观念相同的,即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检验。过程控制即教学过程的控制,包括课程教学、课堂考勤管理、课外作业控制等方面,而结果检验指的是期末考试。如果我们不注重过程控制,只是等到最后进行检验的话,对学生的学风建设就起不到作用,有的只是大量的学生考试不及格不能毕业,好比是品牌管理如果不注重产前的原材料的品质控制和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质量控制,到最后才发现问题就无法补救了。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学生。目前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他们渴望成功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想学习却又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如何让他们学习?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有些困难,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课堂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占用了百分之八十的学习时间,因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与教师的课堂控制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课堂控制、课业控制、课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降低。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如五年级三班张老师,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必须有十分合理的理由,结果没有一个同学敢迟到和不做作业。而她对作业批改也是极其的认真,不能达到要求就必须重做。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获得了学生的尊敬。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加强课堂纪律的控制,认真批改课外作业,发现学生旷课就找他谈话,那么我们的学风就会有所改观。

当然,教师在师德、教风、专业知识的深度、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学到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严治教,知识渊博的教师是持肯定的态度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往往是抱怨教师上课缺少信息量、不负责、不管纪律,但很少学生抱怨教师过于严格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公仆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清职责,立足本职,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只有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事请教。

第三、剖析自己,虚心接受,更快进步。剖析自己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自己的实际考验。正确地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总之,身为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