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黄帝内经的体会大全(18篇)

时间:2023-11-13 05:36:00 作者:笔砚 最优黄帝内经的体会大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积累,通过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不仅总结了经验,还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广泛涉及了医学、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实践价值。自己学习黄帝内经多年,深深感受到了其的深刻内涵和学习提升,以下是本人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第一段:为什么学习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学经典,更是一份博大精深的医学技术和文化品味的结晶。它不仅提供了对于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对于日常保健和健康化生活,它也有很多指导意义和思考深度。它涵盖了人类生命经验和智慧的许多层面和角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自己、生活自己以及与生命之源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黄帝内经的理论奥妙。

黄帝内经讲述的主要是方登之学,本质上是一种经验论和辩证法的思想体系。它以天人合一、人体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为基础,探求了代表人体生命力量、调控内外环境关系和解决身体疾病的相应策略。经典中的理论框架有阴阳、五行、经络等,从宏观到微观不同角度分析人体生理状况,探讨了诱因、发生、发展、转归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诸多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第三段:黄帝内经的实践价值。

黄帝内经不仅告诉我们如何保养身体,还包含了心理、社会方面的修养意义。如在养生方面,我们需要从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从中获得生命的常态和均衡。在健康方面,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各种健康问题的迹象、询问病史、进行观察和辨识,以及寻找适合的治疗方法。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合谋共创,以协同的方式处理问题。

黄帝内经书中涵盖了仁礼而人性的哲学思想,其道德精神贯穿始终。黄帝内经的治疗理念在实施时,不仅考虑人体的机能和治疗效应,同样还是从精神层面进行调节。其所倡导的健康理念,不仅是一个人的健康、营养和运动状况,更是其生死、命运与境遇的决定。故,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对于中医学实施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力。

如今,中医学同样在不断发展,而黄帝内经正是其中的经典著作。其经验总结和方法论,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之中,在现代中医的发展中仍然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启示作用。如今,我们要通过掌握黄帝内经的理念和技巧,将其与当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将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发挥出来。因此,学习黄帝内经,成为了中医学的核心技术,指引着我们探索健康和幸福的道路。

总之,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上承文化,延续智慧的经典著作,其传统和现代化的结合,为我们模糊了时空界限,使得它的肯定和延伸,激励了我们的继承和发展。学习黄帝内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自己、谨慎生活、养护健康,向更高、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段一:导语(200字)。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阅读《黄帝内经》,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本文将从整体感受、身心健康、饮食养生、防病治病、中医治疗等五个方面,分享我对《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段二:整体感受(200字)。

阅读《黄帝内经》,我被其中的整体观念所打动。《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提倡“阳气为天,阴气为地,天地之间,人为灵质之物”。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来养生,与自然共生共荣。这种以天地人的和谐为基础的整体观念,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段三:身心健康(200字)。

《黄帝内经》强调以预防为主,重视调整人的心态和情绪。《黄帝内经》认为:“心和则气在,气在则神、志、魄、魂全”,即心情舒畅则身心健康。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心的和谐与平衡。通过《黄帝内经》的启示,我开始注重养心养性,保持心态平和,身心健康得到明显改善。

段四:饮食养生(200字)。

《黄帝内经》对于饮食养生有着深刻的阐述。《黄帝内经》指出:“病之始生,其以饮食为害”,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阅读《黄帝内经》后,我开始重视饮食习惯的调整,尽量选择新鲜的、有机的食材,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同时,《黄帝内经》也强调合理的进食时间和饮水习惯,这对调整我自己的饮食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段五:防病治病与中医治疗(200字)。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库,对于防病治病和中医治疗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阅读对《黄帝内经》相关章节的学习,我学到了一些简单而实用的防病方法,如按摩、针灸和草药等。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病因、病机和病情之间的关系,让我对中医治疗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结语(200字)。

《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了解自然、认识自己、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深化了对整体观念的认识,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调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并且学到了一些实用的防病治病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真正的智慧之书,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引领和启发着我们探索和实践健康生活的道路。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我们熟悉的常用的能称得上经书的很少:大学系统读过的就四本:《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开始读这些经典时,发现读完一遍,或几遍后收获往往很少,很苦恼:读了中医经典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有时有这样的想法:中医是一门纯正的经验医学吗?是我们的古人在欺骗我们吗?前不久看报纸:发现中医药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不保护起来,就要面临进一步萎缩,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院都不是在发展扩大,而是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时代,有这样傻傻的坚持下去的必要吗?中医到底是科学吗?为此,我曾扪心自问,科学是什么?衡量中医科学的标准是什么?现代科学是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尺吗?我想不是,最简单直接的证据便是:目前很多临床疾病现代医学无法治疗,可一放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里面,疗效确实肯定,所以我不想去争论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经典是否科学,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对中医的定位和评价: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怀着这样的信念,反复研读《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采用传统医学取类比像方法学习经典,反复揣摩,并把自己感悟到的理运用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有时对于现代医学的疑难杂症,却能收到覆杯之效,对一些急诊病人,也效如桴鼓。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在临床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疗效不肯定,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我想是我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不够,并不是中医不能治愈该病。

下面请允许我把自己学习《黄帝内经》过程中对一些经文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阴阳印象大论》篇云:.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2《五运行大论》篇云: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盛则地干,暑盛则地热,风盛则地动,湿盛则地泥,寒盛则地裂,火盛则地固也。

3《金匮真言论》篇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谿;.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5《阴阳别论》篇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以下是对上面五条经文的感悟,希望能给您带来启发。

经云:.下象地以养足,把人地球化,(土)地类比为足,脾主四肢,足为脾所主,脾属土,头象天,足法地,湿盛则地泥,如果你睡前洗脚,泡泡足,用手在足底用力抓一下,如果你的手上有很多脱落的白色角化蛋白,可不可以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说你脾湿盛,如果你脱袜子时,脚气的气味很臭(腐),符不符合《金匮真言论》篇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谿;.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可不可以说你肾虚呢?病在你的骨里面呢,从以上两个小小的生活常识,可不可以诊断为中医的脾肾两虚呢,如果你还有怀疑,我们可以继续运用黄帝内经.灵枢经的经络来进一步佐证中医诊断疾病的科学性。可以用一根筷子或用手指在你的脐部旁开四寸的大横穴(足太阴脾经经穴)找到压痛点,或脾之大络大包穴可以找到压痛点,也可以在第十一胸椎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脾腧穴找到压痛点,也可在脾的募穴章门找到压痛点;同样也可在脐部旁开0.5寸的肓腧,或太谿(足少阴肾经经穴)找到压痛点,也可在第二腰椎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肾腧穴找到压痛点,也可以在肾的募穴京门找到压痛点。也许其中一部分人很相信,因为他(她)确实脾虚,肾也虚,脾肾或与脾肾相关的病变已被现代医学诊断出来了,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会笑话你,甚至攻击你,这时也许我会告诉你,你病在气的阶段,病在阳的阶段,而我们现代医学对于气态的疾病还无法检测出来,现代医学能检测到的都是在人体已成形的东西,如子宫肌瘤,癌肿,鼻息肉,溃疡,高血糖,冠脉里面的瘀血等,所以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气化则无形,气合则有形,到一定时候(阴成形的阶段),就能检测出来了,这个时候,治疗就比较困难了。这就是上士闻道(规律)与下士闻道(规律)的差别,不要见到道就想到迷信,内经云:候之所始,道之所生,《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知,道生候,候生物,有什么样的自然规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气候,不同的气候会产生不同的物候,如果你适应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的气候,那么就不会生病,反之则病,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道,即规律,即真理,即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聊天时也许会问到,你的属相是什么?但作为一名医生若看病时也问这些,病人或同事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可您曾知道,这里面有很丰富的内涵,如果你出生的属相是猪(亥),或蛇(巳),若出生的中运是木运,那么你这一辈子很可能有一个疾病会伴随你一生。也许你会认为我在讲算命,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你,他来自于《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是指厥阴肝,一阳是指少阳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云:巳亥之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痹是不是咽喉炎,是不是扁桃体炎,是不是慢性支气管炎,喉癌等的总称.通过询问患者的出生年月或属相,就可以诊断你有咽或喉或气管的病变,这算不算科学,难道一定要支纤镜诊断的才算科学?如果你的属相是鼠(子)呢?是不是有其他不同的疾病呢,这是不是家族的疾病谱呢?有没有遗传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潜下心来研究。

《黄帝内经》很多篇章理都在讲一些我们生活中的道理,寓治病于日常生活中,如《五常政大论》篇云..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这句经文的大致意思是西北寒凉的地方多胀病,东南方温热的地方多疮疡。胀病用下法可消,疮疡用汗法可愈,这是气候和地理影响人体腠理开闭所致,天地阴阳的太过与不及所致。

具体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还得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来理解。首先把人地球化,地球人化。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冬天井中的水是暖的,刚打出来的井水还冒热气,而冬天气候寒凉,当然地表是凉的;夏天刚打出来的井水很凉,但夏天气候炎热。也就是说冬天地球的表面冷,地心热,夏天地表热,地心寒,放到中医的整体观里可以表述为:冬天地球为表寒里热,夏天地球为表热里寒。把人地球化,东南方是不是气候炎热,西北方气候寒凉,那么东南方表热里必寒,西北方表寒里必热,根据天人合一,取类比像的原则来思考,生活在东南方气候炎热的人,腠理开泄,阳气易外泄,容易形成一种外热里寒,内脏相对以虚寒为主;生活在西北方气候寒冷地带的人,腠理密闭,容易形成一种外寒里热的格局,内脏相对以里热为主;理说透了,法和方药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内经云: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真正理解了这句经文的含义,在东南方治疗皮肤疮疡病,你应该是高手。作为广东省中医院的一名肛肠外科医生,感悟了内经这句话的一点内涵后让我在皮肤病的治疗领域大获丰收,真的。

经典的内涵很深,我深深的感悟到,只要你真正理解了哪怕是一句话,在某一类疾病的治疗上,肯定会有很大的突破,比如只要你理解了《阴阳印象大论》篇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简简单单八个字,学中医的我们都读过,也许都能背出来,但并不代表理解了经文的含义。我也只是从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并把他运用于临床,在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明显提高,以后还有很多很多的路走,对我而言,也许中医药攻克肿瘤只是万里长城才开始迈出了第一步,但我深信不疑,通过传统的中医药、针、刺络及灸疗,肿瘤的治疗效果应该上几个台阶,有些患者治愈并非不可能,而不是处于目前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现状。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六经是指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阳明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少阳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太阴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少阴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厥阴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肠为手阳明大肠经,胃为足阳明胃经,肠胃均为阳明经;经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川为江河,海为大海,在自然界中,江河的水最后均汇入大海。那么六经的病变可不可以通过一定的法,疏通经络,把病变通过经络引入肠胃之海排出体外呢?我想能,因为海纳百川,上善若水。关键在于怎样把六经的病变转变为阳明经的病变,也就是说把六经的病变通过中药或针刺或灸法或情志治疗,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引入肠胃之海,从而排出体外。

《黄帝内经》被奉为中医学的经典,为历朝历代中医学大家奉为准绳,说内心话,目前我们谈中医,离创新还太远,首先应该面对现实,好好的继承,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来不得天马行空,来不得半点马虎,更来不得大跃进。而临床上,很多人批评中医不科学,《黄帝内经》不科学,其实很多人根本都没读完过内经,更别说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内核,更谈不上继承和创新了。《黄帝内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书的作者是谁,有过很多争论,我们暂时搁置争议,看《五运行大论》篇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读到这句经文,我的内心为之一震,几千年前的作者岐伯竞能看到地球在大气中,是大气托起来的,我坦诚,我看不到地球在大气中,我只知道地球在我的脚下(地为人之下)。

想说的很多,很多,真的整本《黄帝内经》就十三个简单的方,整本书都在讲宇宙的理、人身的理、天人合一的理,理明了,法易明,方和药自然是水到渠成,但是现在的理渐渐的远离中医的理和法了,主要研究方和药,所以说我们继承的很多是形而下的东西(方和药),抛弃的很多是形而上的东西(理和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这与我们现代人的心浮急躁、急功近利有关,所以很少有人能潜下心来研读医古文味道很浓和晦涩难懂的经典;也与目前中医院生存状况息息相关:我们首先要求生存,单纯开几剂中药,别说奖金,恐怕连工资也发不出;当然与中医的大环境也有关:来了急性病,你开中药给治疗,来了一个肿瘤病人,你不首选手术或化疗治疗,你的治疗就不符合诊疗常规,病人就算死在手术台上或化疗过程中,也很正常,因为符合西医诊疗常规,学中医的认为我们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没有诊疗常规,所以绝大部分中医师在快速西化,中医院也在西化,这是大环境所致。其实中医有自己完善的诊疗常规,其中的理法方药一应俱全。在哪里?理在我们的《黄帝内经》里,在《难经》里,法和方在我们的《伤寒杂病论》里,药在《神农本草经》。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熟读经典、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中医会愈来愈少,中医的发展在逐渐的偏离轨道。如《黄帝内经素问》里的五运六气学说,明堂五色诊(面相诊),《黄帝内经灵枢》经络诊断及治疗,还有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发展起来手诊,脊柱诊断,中医全息诊断等,你一讲到这些方面,人家就给你带个高帽子:你看相,算命啊;这还好,再差点就是江湖游医的高帽子。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去钻研这费力不讨好的经典,但如果钻进去了,你会发现是另外一片湛蓝湛蓝的天,你会发现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经络学说、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等等才是中医精华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医学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着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着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走进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医学著作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源头之一,黄帝内经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抵御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近,我有幸走进黄帝内经,深入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我对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帝内经教我懂得身心的统一。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和系统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如果身体出现一些不适,很可能是由于内部的系统不平衡导致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的表层症状,更要去寻找身体内部的病因。同时,黄帝内经也指出,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只有做到身心的平衡,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

其次,黄帝内经教我重视预防和调理。在现代医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疾病的治疗。然而,从黄帝内经中,我明白了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提出了“未病先防”的理念,强调人们应当在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等方面,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黄帝内经也强调了调理的重要性。通过调理,我们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生命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做好预防和调理工作,避免疾病的发生。

第三,黄帝内经教我关注自然界的规律。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即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与整个宇宙万物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因此,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关注自然界的规律,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在四季更替中根据天气寒暖调整饮食和作息,使身体保持平衡;在春夏秋冬的节气中进行适当的调理,和谐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与自然同步,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的健康。

第四,黄帝内经教我追求中庸之道。在黄帝内经中,阴阳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认为,健康是阴阳相互调和、相互制约的结果。因此,黄帝内经告诉我要追求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偏向。无论是饮食习惯、作息时间、运动量,我们都要保持适度,不要过渡或偏向某一极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身体的健康。

最后,黄帝内经教我珍惜生命。作为最古老的医学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对人体的奇妙之处有着独特的洞察力。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了解到了身体的脆弱和宝贵。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无论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积极的心态,都是对生命的珍视。只有珍惜生命,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走进黄帝内经是一段名副其实的心灵之旅。通过深入了解这本古代医学经典,我明白了身心的统一、预防调理的重要、关注自然界的规律、追求中庸之道和珍惜生命的意义。黄帝内经不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健康和生命的智慧之书。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将黄帝内经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录了我国医学的源头和理论基础。读完《黄帝内经》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对《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理念。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等。这些理念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身体、保养身体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比如,经络学说告诉我们经络是身体内部的“输送管道”,气血通过经络运行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于是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这些中医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人,成为中医的核心精神。

第三段: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一直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理身体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个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以前,我常常只在得病后才去医院看病,但读完《黄帝内经》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我逐渐明白了“治未病”才是最佳的医疗方式。

第四段: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深入讲解了养生的重要性,强调个体的平衡和健康。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老气因根而养,幼气因枝而禁。”这句话表明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老年人应该保持气血的充足以抵抗衰老,年轻人则应该适度控制气血,以保持活力。这样的养生理念,对个人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读完《黄帝内经》后,我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例如注意饮食搭配,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等,这些调整对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第五段: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黄帝内经》虽然是古代医学经典,但其理念却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虽然我们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使得我们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鉴《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来保持身心的健康。例如,《素问·四时刺逆论》中提到不同季节的养生重点,这与现代养生学说中季节保健的观念相呼应。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黄帝内经》的智慧,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总结: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对中医的优秀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活指南,希望我能够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自己和家人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虽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虽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虽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宁静,是心法。

研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

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

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

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哪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

其实他只是肺经外感风寒,是肺经的问题,针刺肺经鱼际穴,针到病除。病人觉得很神奇,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记载了该病的治疗方法: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还有关于脾经病和肾经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以西医命名的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想说明一点,想学好中医,做一个名理的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无论您走遍千山万水,访遍五岳九州的名师,您终究还得回来温习我们共同的的经典:《黄帝内经》。

这只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一小段,读了,也经常用,常常收到针到病除的临床疗效,很多病友说我看病用药取穴很随意,但见效快,疗效好,对西医的同一个病,能用很多穴位,很多方法治疗,很难学,也难看懂的,其实我只是继承了中医学先祖的一点点东西,在临床上运用经络辩证治疗而已。《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的宝贝等着我们的中医学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继承,去发扬。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读后感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说是读《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顺应天时,顺应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古人认为,人在宇宙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年有四季,亘古不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应该的时节做应该的事情,不要违背上天的安排。我们顺应它,就是使自己顺应自然,与其和谐共振,“天人合一,尽享天年”。古人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能量。

2。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养生的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从中医来讲,人有五脏:肝肺脾胃肾,功能各不同;每个人生来先天不一,各人五脏也强弱不同。有的肝气旺,有的肾气足,保护好自己的“元气”,并关注自身的变化,提高身体的敏感度,摸索与分析自己的“强”与“弱”,从而对症处理分别对待。

3。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好好吃饭,要吃身体需要的饭,能“消”与“化”的饭。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费,说不定还成为垃圾,还要劳累身体费心打扫;“五谷为养”,最好的饭就是家常饭。

好好睡觉,是到睡觉时就要睡,不能勉强自己的身体,委曲求全。某种意义上说,睡觉比吃饭还重要。现代社会的“灯红酒绿”已使我们不能安时就寝,根本无法做到“日落而息”,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强迫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4。养心比养生更重要。

养生重要,养心更重要。养心的方法有多种,但我自己体会,读书与写作也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的一种方法。不断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更是使人静心的方法之一。

5。人生最完美的结局:无疾而终。

常听说老人离世时的种种痛苦,想到一个词:“痛不欲生”。如果我们能够免于大的疾病,健康地活到九十岁,是多么大的福气;而如果真能做到“无疾而终”,将是人生最好的谢幕。

让我们从现在起携手同行,一路唱着歌,向着这个终极目标前行。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现总结一下看黄帝内经的感受,我认为一般人只要知道以下几点和一个图就够了,不要想成很神秘的。

1。五行和阴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2。均衡就是健康。阴阳平衡,冷要取暖热要降温,成年了就该结婚不好单身,晚上应该睡觉白天该运动等;营养要均衡,不能太足,也不能缺乏,以前是营养不良而得病的多,现在是营养过剩而得病的多;七情六欲,满就泄,压抑就出问题,过了也出问题,适可而止;体育锻炼有益身体,挖掘人体极限的所谓奥运比赛就过了,有损身体了;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身体,举例如,今天吃1斤肥肉,而胆汁还按昨天的2两肥肉的标准供应,肠胃就不适;明天你改吃1两肥肉,而胆汁按今天的1斤肥肉量供应,多的胆汁只好存储起来,经常如此,胆囊放不下,就压缩,最后可能就结石了;一个部位太强,会打破平衡,影响上下,如金肺太强,不但克制肾水,而且反压脾土了,人体器官相互关联,一个出问题,会上下影响,继续下去就连锁反应了,如最初得某个病的人,而往往最后要其命的是另外一个病。

3。五行相生相克,具体看下图。

注:心肝肾脾肺是五脏,胆胃膀胱大小肠三焦是六腑。

肝胆属木,春季旺,青色食品补肝胆,酸味食品也有益肝胆,注意防风,肝胆旺易发怒等,其他类似。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我们怎么来理解相生相克的理论调理身体呢?还是拿肝木来说,春天时候,肝火易旺,由于木克土,春节如果多吃酸的,会让肝火更旺,而伤脾胃,我们应该补弱势的,多吃甜的,黄色食品,补脾胃,让肝胆与脾胃平衡。其他由此类推。

相生为母子,如土是金的母,金是母的子;当有实症热症,就得泻/清子,当有虚症时,那就补其母;举例,如果胃热,肺是脾胃之子,那就清肺,如果肝虚,肾是肝之母,那就补肾。还有要记住:心肝肺宜清不宜补,脾肾宜补不宜清。

许多人,特别中老年人,一到冬天就开始药补,对一般人来说,一定要找中医确诊自己虚实在哪里,再决定补什么,用什么,不能瞎补,否则南辕北辙了。

健康的年轻人还是不要随便补,最好作息正常,就餐规律就可以了。

总之,均衡的营养,平常的心态,适量的运动,正常的作息能保持我们一个均衡的身体,远离失衡带来的病痛。

最后建议一些年轻人,不要透支身体,让其经常无所适从,尊重之,否则,一旦发疯发狂就不听你指挥了,最终会提前归还的。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研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