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春节习俗(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0 18:23:10 作者:紫衣梦

春节让人们享受到丰盛的美食和亲朋好友相聚的快乐时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春节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广东春节习俗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春联。

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

谜语。

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广东春节习俗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春节了,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生财)、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对联。

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2

页,当前第。

2

1

2

广东河源的春节习俗

春节快到了,你知道广东河源的春节习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广东河源的春节习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

春联。

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糖果。

这里的糖果不是指一般的糖,而是指糖冬瓜、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莲藕这种凉果年货。过年的全盒里面必备这些糖果,寄望来年生活甜甜蜜蜜。糖莲子寓意年生贵子,糖马蹄就是预示来年做事马到成功,糖莲藕,就是寓意年年都有,糖冬瓜表示团圆。

红瓜子。

过年的全盒里面,除了有糖果,还必定有红瓜子,而且还会摆在全盒的中间的圆圈位置。亲友来访时会边喝茶聊天边嗑瓜子,打麻将时也会必备一把瓜子。红彤彤的瓜子寓意着新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汤圆。

汤圆,或称元宵,是一种中国人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吃的食品。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

腊味。

「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风乾。农历十二月称爲“腊月”,天气寒冷且乾燥,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适合风乾製腊味,因以为名。广州人家过去讲求“秋风起,吃腊味”,随着饮食潮流改变,如今的腊味一年四季可食,更因为既有传统意义又实用体面,而渐成市民选择年货的心水。

年三十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斋日。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年初二开年。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越早越好。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赤口。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广东春节习俗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近年亦已淡化。

广东的春节传统习俗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购齐新衣着,但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这一习俗在惠州民间甚为讲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过的旧衣,或作其它用途用过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缝制好一件旁襟衣服,这也称是一件新衣了。此习来由没有很详尽的记载,但和节前的“扫尘”是有联系的,应该是由其衍生而来,同有“祈新岁之安”之意。据惠州民间的说法,过年穿新衣,来年就有好运,不穿新衣,来年就不好了。

2、洗邋遢

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这最初是广府人的过年习俗,但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个广东,大家都有共识,这一天就是打扫卫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尘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坏运气。

3、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4、贴春联、年画

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5、拜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近年亦已淡化。

6、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7、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8、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9、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春节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整个华夏民族最为盛大的节日,你知道关于潮汕春节的习俗吗?今天本站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关于潮汕春节的习俗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回娘家。

“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传说,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女娲氏开天辟地,第一日作鸡,二日作狗,三日作猪,四日作羊,五日作牛,六日作马,七日作人,因而把初七称为“人日”。潮汕俗语:“七样羹,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

所谓七样菜,其实不是一道菜,而是一道用七种蔬菜混合做成的青菜。把白萝卜,厚合,葱,蒜,韭菜,芹菜,春菜,各采集一小撮,洗净,放于加油的热鼎爆炒而成,食之有各种味道,甜、涩、苦、香、辣,好像生活的各种滋味,开春先尝个遍,新的一年也就不会遭受磨难挫折,万事畅通如意,心想而成。

食七样菜,其实就是品尝生活,也是取个好兆头。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白萝卜为“菜头”,取其“彩头”之意,韭菜(久菜)取其“长长久久”,春菜取其“万物回春”,葱也就是“聪,聪明”的意思,芹菜的谐音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诸事合算”之意。

其实,现在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初七食七样菜的真正意义,只是知道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便买了七种菜回家炒了吃。吃七样菜,也就是吃个好兆头好意义好心情,意图新一年吉祥如意、财丁兴旺、一帆风顺。

潮汕七样羹的寓意分别是:合家平安(厚瓣(潮汕音:合)菜)、大发财(大芥菜)、春来发芽(春菜)、勤劳致富(芹菜)、飞龙在天(飞龙菜/菠菜)、聪敏精算(葱蒜)、长长久久(韭菜)。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或呵斥,以免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在正月初一这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饮食方面,正月初一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正月初一早饭忌吃荤,一种说法是这一顿如果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说法是吃素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有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春联。

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

谜语。

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春节习俗作文450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潮汕的春节习俗作文

去年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是一个不同寻常,冷冷清清的春节。又是一个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同病毒进行斗争的火热的春节。

农历腊月29日,__传来因冠状病毒肺炎爆发,而封城的消息。一时间,才引起人们对这种新型病毒的重视。它传染性很强,又有一定的潜伏期,传染于无形之中。加之正值春运高峰,流动人口多,所以,传播迅速。全国确诊病例500多例,死亡17人。重庆有确诊病例9例。大年三十,全国确诊病例上升到800多例,重庆新增18例,达到27例。正月初一,全国确诊病例1200多例,重庆新增30例,达到57例。初二,全国确诊病例上升到2032例,死亡56例。重庆增加到75例。新型病毒肺炎呈全国蔓延之势。

党中央迅速成立了“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宣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级响应”。关闭了所有旅游景点,取消了各种集会、娱乐活动。各大酒店禁止承接各种宴请活动,交通要道设卡检查,隔离疑似病人。并号召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减少外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

原有的寒假计划被打乱了,自驾游泡汤了。准备好的亲戚朋友春节聚会只好取消了。外婆一个一个打电话,叫他们不要来了。我的“压岁钱”也大打折扣了。这几天,在家做作业,看书,看电视,连门都没有出。举目窗外,公路上零零星星有几辆车在跑,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冷清得让人有些窒息!我还从来没有过过这样的春节。

然而,抗病毒一线,又是另一番景象。解放军陆海空军医院,组成三支医疗队,大年三十连夜乘飞机赶往__,支援重灾区。口罩厂24小时不停,生产防病毒口罩。__、黄冈几百台机械,同时施工,要在一周之内,分别建起上千病床的“急救中心”。无数医护工作者,放弃休假,主动申请上一线,抢救病人,被称为“逆行者”。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支援__的医疗救助物资,生活必需品,向这些地区集结。一场战胜新型病毒肺炎的人民战争,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我们最好的行动,就是呆在家里,哪里都不去。做做作业,看看书,只当充充电吧!

潮汕春节习俗盘点

潮汕人都将除夕吃年夜饭称为围炉或守岁。围炉时桌子中间通常也会放一个潮汕人称为“暖炉”的火锅,也同样用来温热或煮熟食物,但却不是围炉的本意。也就是说,围炉指的是家人团坐而食。

为什么要团坐而食?回答是为了有利于辟邪避凶。清康熙《澄海县志》这样记载:“除夕祀先祖,聚宴通宵,谓之守岁。鸣金放炮以辟邪。”原来在古代,“年”或“年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东西,每逢岁末就要出来害人。为了躲避危险,全家人要围坐一起吃饭,互相照顾守护,所以吃年夜饭又被称为“守岁”。所以围炉的时间很长,往往通宵达旦,远非现今到酒楼匆忙轮替吃年夜饭所能比拟。

2、潮汕人过年食物多为供品。

潮汕人在除夕当天,会准备很多供品祭祀祖先。这些供品主要有三大类:由猪肉、鸡、鹅、鸭和鱼组合而成的三牲,由红桃粿、发粿(酵粿)、菜头粿、鼠曲粿等组成的粿品和用香菇、木耳、针菜、豆干等组成的斋菜。潮汕人将准备食物祭拜祖先看成是感恩,而将分享胙肉等祭品当成是纳福。祭则受福,天经地义。

3、潮汕过年吃各种小吃。

在潮汕地区,春节期间人们素有访亲问友的习俗。在悠悠茶香里互贺新春,闲话家常,是佳节中最暖心的享受。而伴茶的潮式茶点则色香味俱全,更为古色古香的茶添上一抹典雅,一份悠然。

春节潮汕常吃的美食茶点有:朥饼绿豆饼米方、豆仁方、酥糖莲子糖、莲藕糖、马蹄糖、束砂等。

1、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早上开始,家里的主妇就开始准备围炉的晚餐,全家团圆一起吃晚餐。饭后还要给孩子们和长辈发压岁钱。

2、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至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青橄榄,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

3、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可是,现在回娘家,不仅可以吃晚饭,还可以留宿娘家,时代也在变化。

1、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死”、“鬼”或“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2、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要说“岁岁平安”等吉祥语。

3、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

4、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

5、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6、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潮汕春节习俗盘点

潮汕人在年三十前,会准备很多供品祭祀祖先。这些供品主要有三大类:猪肉、鸡、鹅、鸭和鱼组合而成的三牲,红桃粿、发粿(酵粿)、菜头粿、鼠曲粿等组成的粿品和用香菇、木耳、针菜、豆干等组成的斋菜。潮汕人将准备食物祭拜祖先看成是感恩,而将分享胙肉等祭品当成是纳福。祭则受福,天经地义。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早上开始,家里的主妇就开始准备围炉的晚餐,全家团圆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团圆饭准备的第一要事是要有鱼,寓意大吉大利的“年年有鱼”;第二是年菜中要有大蒜,将它独自煎炒成二盘也可,或将蒜叶、蒜头混在鱼、虾、肉中蒸煮炒也可,其寓意是祈望来年“有钱可算”,即意味着特有大把大把的银两或钞票可点算,可收入;其三是必须要有鸡或其它禽类,这其中讲究的意思是“金鸡报晓”或“金鸡报春”,是希望下一年有个好的开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至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到亲友家拜年,拜年的人一般会带上两个大桔(即潮州柑,谐音大吉)送给主人,主人也回赠互换两个大桔,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

出门装两个大桔去拜年,在各家各户拜年后,可能这对大桔又会通过别人的拜访,不断转换,又转送到你手上。因此,有人戏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正月初四“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要到乡中的宗祠庙宇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呾好事,落地保平安”。

广东春节饮食习俗

广东人春节饮食很丰富,你知道广东春节饮食习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广东春节饮食习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人对春节时间的界定,一般从农历12月23日至次年的正月16日,统称为过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

1、年糕。

在广东,过年的时候必备的年货是年糕,就算不吃,也要在家里摆上一块,图个“好意头”。年糕皆因有个好彩头——“年高”,有发财、步步高、甜蜜的意义,寓意新的一年圆满甜美的生活。广东人喜欢把年糕切成片,放进锅里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气扑鼻,里面则是黏稠软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欢极了。

最传统的广式年糕呈深橙色,样子朴实无华,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现在,不少商家还将年糕做成鲤鱼的形状,既有年年高的意思,又有了年年有余的意思,成了双重好意头,不少人除了自己吃,还喜欢买这些鲤鱼年糕送礼。

2、糖环。

在应节食品当中,糖环大概是最为美观吸引眼球的,它形状别致,外面一个圆环,里面像五角星,寓以环环相扣,生生不息之意。

糖环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东莞县志》的记载,糖环是东莞先人南迁。由北方带来的食品之一。古时中原地区,糖环用面粉制作,后来到了岭南则改为糯米粉,放到油锅里炸至熟透后,呈金黄色,亦有黄金满屋的寓意。

3、汤圆。

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4、腊味。

过年吃腊味是广东的一个传统习俗,“腊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腊肠、腊肉、腊猪头皮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旧式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开始。

选购腊肉,要选外观色泽光润,瘦肉坚硬呈枣红色,肥肉用指按无凹痕,呈金黄色,每条肉整齐,带有香浓鲜美的糖酒香味的是上等品,吃起来会特别爽而不腻,假若腊肉已有异味,肉色变黑,就表明存放时间太久。

大年初一,拜年。

年初一,广东人有吃斋的习俗,这一天不吃荤、忌打破物品、忌水土出门(直至年初四都不扫地)、忌使用利器等。亲友来拜年要拿出各种小吃招待。拜过年后,已婚的长辈会给后辈派利是。

年初二,开年。

在这一天的早上,长辈负责切年糕,分配给家中各人吃,象征开年。而出嫁的女儿也可以返娘家吃开年饭,而开年饭上的各种菜肴都有好彩头的食材。

年初三,赤口。

大年初三“赤口”,也称为“赤狗日”,大家在这一天会足不出户留在家。

年初四,求文昌。

是祈求小孩读书聪明将来有前途。拜“文昌”时,小孩记得带葱、芹、和蒜;而且仅记这些都要有头,才代表头脑聪明,勤力,好算术。

年初七,人日。

这一天叫做“人日”,传统上都会吃粥,寓意“丰衣足食”。广东人有吃“及第粥”的,取其好彩头,寓意状元及第。

老北京。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

春联。

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

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安徽省的春节。

安徽省自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就开始拜年,一直拜到初一中午十二点为止。并互相较量谁家放的鞭炮纸最厚,就表示谁家过年最隆重。年青人则玩“打老窝”的游戏。拜年后,在地上挖洞,放进铜钱,各人用自己的铜板用力掷击,打出洞外的钱就归他所有。寿春于初四迎财神,商家必备鱼头、茨菇和芋艿等供品,谐音“余头”、“时至”、“运来”,以为发财的吉兆。

广东中山春节习俗

春节过年是我国一整年以来最隆重也是最大型的重要节日。你知道广东中山春节习俗吗?下面本站小编就告诉你广东中山春节习俗,一起看看吧!

春联。

迎新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描绘了过年时家家户户放鞭炮、挂桃符的盛况。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新年到来之前贴上春联,意在避邪驱灾、祈福祝愿。

早在1947年,中山图书馆组织春节征联活动,征联联首为“书能益智宜多读”。征联活动得到热烈反响,一周内共收到应征的下联共1207条,冠军。

对联。

是:“墨亦尊仁且漫排”.县文献委员会主委郑彼岸先生评述:墨子兼爱非攻之说,比儒家中心理论的仁尤为彻底。自汉武推尊儒术,罢黜百家,墨学始浸微,然真理终有昌明之一日。排斥异端是不智的,思想越开放,则社会越进步。该联获奖的理由可以理解为反对思想禁锢,鼓励百花齐放,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有现实意义的。

去年底,市文化部门也开展了20xx年“中山第一联”征集活动,共征集了200多位楹联爱好者创作的近600副对联,采用联为:“岐水沐春风喜润物无声立德修身弘博爱,桂山迎旭日欣兴城有道安居乐业享嘉年”,横批是“幸福和美”。按照惯例,该联将悬挂在兴中道北端市人大政协大楼上,成为城中心的一道风景线。

年初一。

吃斋菜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后辈向前辈送上祝福,前辈向后辈发放利市。一家人在新年的第一顿饭,一般要吃斋菜,据说意为“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收获丰厚,每餐可以大鱼大肉。

俗称“罗汉斋”的斋菜一般用绍菜、木耳、芹菜、粉丝、虾米、冬菇等烹制而成。从健康的角度看,初一吃顿斋菜对身体大有益处。因为年前年后多半会饭局埋堆,趁此机会清理一下肠胃,是避免患上消化道节日综合征的上好方法。不过有人却不以为然。有位生意人说,最恨就是年初一吃斋的做法了,新年头就吃斋,不就是叫我这一年都要“吃斋”?睬佢都傻!此公这番言论,皆因广东话里的“吃斋”还表示冇料到。真是各花入各眼,见仁见智。

年初二。

开年糕年初二是“开年”日,是一年之中的“头牙”,人们要早早吃“开年饭”,出嫁的女儿要带着夫婿回娘家,年前备好的年糕也在这一天开封享用。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是过年必备的应景食品。有诗曰: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表达了人们藉着制作、享用年糕,祈求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愿望。

中山本地对年糕还有一种叫法,叫“笨拙糕”,粗犷的男士们直接称之为“笨x糕”。为什么会有这种叫法呢?可能是中山年糕的制作非常麻烦,功夫多,时间长,因而得名。但今时不同往日了,酒楼超市面包店,到处都有制作精美的年糕出售,想吃年糕,图个好兆头,不需要自己动手自找麻烦。这种改变正应了年糕的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

年初三。

要禁口年初三是赤口日,亦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当天遇见它易生口角是非,与人发生不愉快,所以一般不外出拜年,减少与人的交往,在家打扫初一、初二积下的垃圾(年初一初二一般不打扫家里的卫生,以免把财气扫走)。不过现在假期就这么几天,节日活动又丰富,不抓紧时间进行,还安排不过来哩。其实只要时时处处以和为贵,予人为善,就算不禁口,也不会犯“口舌”之灾。

煎堆。

俗话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广东煎堆更是品种多样,除了“圆碌碌”之外,还有扁扁的九江煎堆,空心的龙江煎堆等等。煎堆五味调和,咸甜适当,意谓人丁兴旺,花开富贵,合家平安,万事大吉,寓示着人们的美愿。为民间过年,必备的食品,而现在也逐渐流行送煎堆,而这也代表了对朋友的祝福。

糖果。

这里的糖果不是指一般的糖,而是指糖冬瓜、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莲藕这种凉果年货。过年的全盒里面必备这些糖果,寄望来年生活甜甜蜜蜜。糖莲子寓意年生贵子,糖马蹄就是预示来年做事马到成功,糖莲藕,就是寓意年年都有,糖冬瓜表示团圆。

红瓜子。

过年的全盒里面,除了有糖果,还必定有红瓜子,而且还会摆在全盒的中间的圆圈位置。亲友来访时会边喝茶聊天边嗑瓜子,打麻将时也会必备一把瓜子。红彤彤的瓜子寓意着新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广东潮汕地区过春节的风俗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春节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所以这几天即使有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骂,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春节其间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

谜语。

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据说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根据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神话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里面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回到鬼域。鬼域的大门边站着神荼、郁垒两个神。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所有的鬼都害怕二人。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

对联。

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古人认为,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相传,一次唐太宗生了重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外,人们又把唐代两位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作门神。

各地春节习俗:广东春节习俗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春联。

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

谜语。

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春节了,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生财)、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对联。

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