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模板15篇)

时间:2023-11-26 13:41:38 作者:LZ文人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和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心得感想

夏日傍晚的凉风吹过我的身体,不远处的草丛随风摇摆,不时传出几声悦耳的鸟鸣,让人感觉很舒畅,看完了全书,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

这本书评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让人的情绪跟随作者的视角而波动,时而紧张,时而欢快,读到作者终于靠着几个月的自学上了大学的时候,真是让人高兴,读到她被暴力倾向的哥哥欺负的时候,让人觉得异常的压抑,尤其是家里还有一个强势的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一个外表强悍持家有道却内心懦弱的母亲,想要突破屏障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个17岁之前都在废料场帮忙的女孩,家里兄妹众多,被人当做小帮工,在险象环生的现场经历了数次生死考验,为了摆脱可以想象的到的命运,她决心改变。在她坚强的意志力驱动和前辈的帮助下,她终于顺利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接着因为想法独特被保送剑桥,接着读了哈佛,最终博士毕业,实现了奇迹般的人生逆袭,这期间,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家庭进行抗争,却让自己陷入了愈发艰难的境地,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直想回到家乡去追忆往事的美好,可童年那个少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心得感想

之前看了比尔盖茨的书评,让我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可以教我们如何自学的书(或者起码给一些启发)。毕竟作者从未上过小学和中学,第一次上课时17岁,最后拿到了剑桥的phd,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感觉这本书其实不是关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其实作者在上了大学后求学部分没有经历太多挫折,除了一开始的一点无知和数学不好。她的真正求学之路对于大多数人应该没什么可以借鉴的,因为她有所谓的天赋。她智商高,同时因为一开始太无知渴求知识的心也非常强(比如她会反复啃自己只能看懂一小部分的宗教书籍,因为家里并没有别的书,因此培养出了很强的耐心)。这两点是大部分人不能在后天通过自我管理得到的。

当然这个不能怨完全作者,在本书结尾她也点题了,她认为自己的这种”涅槃重生“,”自我发现”,其实这本身就是education。但是我个人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很强烈的“我的教育改变了我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她其实从来不是很信父亲那一套只是自欺欺人”和“她本身性格就比较坚强”。作者提到的学术方面的东西(mill,女权,各种自由论之类的)都是一笔带过的,让我很难感受到这些人对她的影响如何深刻。一个原因是我感觉不到批判思维,更像是“我看了一本书,作者表达了我表达不出来的看法,我终于懂了“,而不是”我看了一系列的书进行了各种批判思维最终融合成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到的很多著作和作者都是现代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启蒙书,而不是更近期的著作。不是说这样就不好,只是这种看几本同个派系的人就悟了跟看几本宗教书籍就悟了有些类似。不过我相信更多可能是是这样写回忆录没市场,作者应该是其实研究了很多著作,毕竟她的phd是这有关的。

作者主要的痛苦其实来源于家庭,也是我认为本书真正想表达的重点(也是作者的采访里提到的想给读者带来启发的点)。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她和哥哥shawn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中的反反复复。她不止一次的对哥哥和母亲产生希望,然后马上又受到更大的打击。因为她真正的父亲是个完全不能保护她的人,哥哥对她来说弥补了那个缺失的父亲或者保护者角色,她对哥哥的感情也因此非常复杂,也因此一直愿意相信他会变好。她的母亲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一开始她是比较正面的(她作为一个治疗师也会跟人说重病急病还是要去医院),到最后退化成一个完全以丈夫为尊抹黑女儿的人(中间也有好几次”回光返照“,假装相信女儿,跟父亲吵架等等)。阅读过程中也几次气作者为什么不早一些彻底离开父母,但是过程中还是感受到了”有时我们自己都无法相信我们会让我们爱的人对我们做出怎样的事情“这一信息。感情本身就是复杂的,尤其是面对父母兄长这样的角色时,更让外人难以评判。

另外作者的文笔很流畅,一开始对于大山的描写我甚至觉得写的挺”文学“(或者说挺像小说的开头)。但是后来我觉得这种文风有点让我无法“接近”作者本人,可能是小说感有点强,这点也有点减分。

看goodreads上的差评和中评基本上都是怀疑作者对某些事件的描述,尤其是关于她家到底穷不穷或到底算不算很radical的问题。我个人感觉比较奇怪的部分不是这个。我感觉前期她父母对她其实没有很严厉(让她唱歌,资助她上学等),后期shawn的事情出来之后态度真的差了很多,让人恨不得去到书里揍他们的那种。

另外据说她家的公司在youtube上有她妈妈亲自出镜讲解药材的视频,emm感觉她家还挺高科技的,可能书的内容还是有夸张的部分。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心得感想

零零碎碎花了一个星期看完,最早了解到这本书是看到小红薯很多人推荐,了解到作者塔拉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过通过学习和教育变强大,我觉得我和作者有类似的伤害,所以想通过看这本书找到治愈的方法,看完觉得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我所受的伤害根本不算什么,作者的父亲是盲目的宗教追随者,他把教义扭曲化,认为政府和学校都是恶魔,因此塔拉在16岁之前没有上过学,耳濡目染,塔拉和哥哥姐姐总是生活在对政府和学校的恐惧中。母亲是父亲的依附者,对于父亲固执和非正常教育方式她总是附和着,哪怕听到哥哥在厕所打作者也仿佛没有听到,她似乎不比父亲正常多少。好在塔拉在受到另外一个哥哥的影响下选择了自学,终于她成功考入了杨百纳大学,并成了哈佛和剑桥的交换生最终成为博世,她通过心理治疗认识到从小到大父亲带给她的世界观是多么狭隘,终于重新建立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世界。这背后的代价是她失去了家人,家人觉得她是上帝的背叛者和她断绝关系,实际上是父母控制着她们,想改变就意味着不是这个家的一员,听起来真的很可怕。看完能感受到,作者还是深爱着她的家人,这也是是令人感动的地方吧,包括有一个章节讲到父亲救被烧伤的哥哥,具体你们可以自己看,只可意会。

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很大,成长有时候是一瞬间的事情,我曾经总是生活在抱怨父母的负面情绪中自怨自艾,觉得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席,也不重视我们的教育,不关心我们生活的开不开心,觉得爸爸脾气差小时候对我们很凶,对爸爸骂我们时从不站出来保护我们的妈妈感到失望,甚至觉得他们不配做我的父母,可是我总是把他们每天卖炸鸡从早忙到9点甚至10点才回家忘记了,把他们365天除了过年回老家休息几天之外没有任何周末和节假日忘记了,把他们没有我和哥哥原来也可以生活的很好这一点也忘记了。我在打字的这一刻眼泪也忍不住留下来,尤其是最近我刚换了房子他们拿出辛苦了一辈子的养老钱补贴我,时不时还会发个红包让我把日子过好,我真的一瞬间觉得惭愧,我已经快30了他们还在辛苦工作,他们不是为了自己。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心得感想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书名太喜欢了,读来那么勇敢、那么坚定。据说,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是作者钦定的。

书的英文名字是《educated》,这个单词翻译过来是指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教养的。整本书读毕,可以很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为本书起名的深意。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个人自传。

塔拉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她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她的上面有六个哥哥姐姐。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塔拉的父亲是绝对的主导者。

应该如何形容塔拉的父亲呢?

塔拉在书中形容道:他的手粗糙厚实——那是一辈子辛苦劳作人的手——紧紧抓住《圣经》。塔拉的父亲固执独断,也勤劳朴实。

塔拉的兄弟姐妹鲜有上学的,他们在家里认字读书。父亲讲述给他们的外面的世界是不美好的,是令人恐惧的。父亲将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讲述给他的孩子们,他将与他不一样的一切人都归为异教徒行列,鄙视他们的行为,排斥与他们交往。

塔拉的父亲说:在这个家,我们遵守上帝的戒律。

同时,塔拉的父亲一直存有很浓厚的危机意识,他为即将到来的“末日”进行一切可能的储备,食物、燃料、水,他还将纸币换成硬币形状的银子和金子,装在小箱子里放入地下室……塔拉父亲的储备一直没能派上用场,只是,这并不防碍他继续进行储备。

塔拉的父亲说:当需要的时刻到来,准备的时刻就过去了。

塔拉父亲呈现现给塔拉的世界,让塔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自处。

电影《芳龄十六》中,包括薇薇安在内的数十名少女,自出生起就从未见过太阳。她们一直生活在地下,管理者们声称外面是个充满毒气的世界,她们被发现、被施救。少女们听从安排,服从命令,她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端庄的好姑娘,这样,等她们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她们就会被很好的家庭领养,开始她们的新生活。

影片中的姑娘们生活的环境和塔拉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塔拉并未与世隔绝,她生活在人群之中,生活在阳光之下。父亲养育塔拉的目的,虽然不如薇薇安所遭遇的那般可怕,却是绝对的独断独行。

塔拉的哥哥肖恩是一个可怕的存在,我几乎已经找不到可以形容他的词汇,更令人难过的是,塔拉的父母及家人对肖恩的放任。

“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旧冤耿耿于怀……我终于摆脱了负罪感。”开始新生活的塔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深深的不安之中,她成了大家庭唯一的背叛者。她不再受控于父亲,也永远得不到父亲的原谅。

整本书中,令人震撼的是这一家人顽强的生命力。车祸、烧伤、摔落,他们历遇灾难,他们逢凶化吉。或许,也正是因为这顽强的生命力,塔拉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女性,一个全新的塔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过是内心分裂的两个人。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出现。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当我们试图以爱的名义控制和改变他人,这种爱就变味了。这并非爱的真谛,你爱别人,就无条件地爱,交还给你所爱的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说,我一定要改变我爱的人,这样我就能永远占有他们了,那这根本就不是爱,也不是爱的价值和力量。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本书讲了一个关于教育与自我救赎的故事。”要是我在这本书的推荐栏上看到的,起初我认为这只是宣传这本书的噱头。但是当我细品读完这本书后,我才被这细腻的文字而感动到。

故事发生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但主人塔拉却出生在一个极度迷信极度贫穷的家庭。家里的“掌权者”父亲,但是父亲是个极度的基督教崇拜者,在这个家庭中,男女没有分别。所有人都只能在废料场干重活,听取父亲的指挥。

真正改变他的命运的是哥哥泰勒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他,令她感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哥哥们与父亲的傀儡。于是他开始学习代数几何历史一瞬间,塔拉脑海中便有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历史的往事就像一阵嗯风一样轻轻划过她的耳畔。他从这些风中领悟到了真理,感觉与家乡的麻木是截然相反的。之后他拿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成了一位历史学博士,离开了那个阻碍她飞翔的家乡。

好啦,出生在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但她的故事却是一个关于从蛮荒到理性的转变,这给了我们一个问题:自我救赎有没有早晚之分。

毫无疑问是没有的,塔拉只在家里学过基础的数学语言知识。当她看到代数几何时,他束手无策,什么都不懂。但在哥哥泰勒的悉心教诲一下,她终于登上了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自我就赎。

如此,我们看出只要肯努力,我们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实现自我突破,也可以感受到那是嗯令人难忘的风。只要我们有自我救赎的心。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他一直在你心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心得感想

美国的某一个山村,生活这这样一个家庭:这一家,居住在山上,一对父母,经营者一个废料场,养育着七个孩子。这些孩子,没有出生那个证明,不去上学,生病也不会去医院就医,他们相信上帝能够治愈这一切。

听着是不是有些离奇,而这便是作者塔拉的家庭。塔拉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废料场,而母亲则是一个草药师并兼任助产士(接生婆)。小时候的她,要么就是帮着父亲做废料场的活,要么就是帮着母亲做草药。而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偏执狂,相信政府是邪恶的,于是他们家与世隔绝,并为和政府开战准备着枪支弹药;他相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于是每日都在囤积物质,为生存做准备。而作者的童年乃至青少年,就是在这么一个周围都是破铜烂铁,草药酒精,枪支弹药以及瓶瓶罐罐的环境里成长,有风声雨声却没有读书声,甚至是学校的影子都没有,甚至连未来的都早已规划:早早的结婚生子,然后接任母亲草药师和助产士的工作。

作者的父亲偏执狂热,母亲顺从隐忍,而由于父亲性格的偏执,造成一家人伤痕累累:瘀青、擦伤、车祸、坠落、脑震荡、腿着火、头开花,但他们有反对去医院,认为医院是邪恶的。于是仅仅靠母亲收效甚微的草药治疗,品味着疼痛,并将体会苦难视为一种赐福。

这样的一个故事,存在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对于很多人来说,格外离奇,格外具有戏剧性,甚至是不可接受,但它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且按着它的节奏上演着。

2.十七岁后,她的世界是一个逃离和挣扎。

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期的塔拉,慢慢的见识到了这个家的“执念”的可怕:父亲的偏执,不顾她的人身安全,一次次的让她投入危险的工作,一次次的把她送进那能够剪下她的头的轧钢大剪刀;她的一个哥哥有着暴躁与暴力倾向,一次次的对她进行肢体上的暴力和言语上的侮辱,一次次的将她的头按入马桶之中;而母亲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却选择视而不见。于是,对于年幼的塔拉来说,家再也不是那个世俗的温暖幸福的地方,而是变成一个精神上的牢笼与身体上的监狱。

原本以为作者的生活会这样一直下去,但所幸,这个家里还是有着一些正常人的。塔拉的另一个哥哥泰勒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并用音乐在塔拉的脑海中播下了一个自由、独立的种子,泰勒与爸爸作斗争并成功的胜利,去到了遥远的远方上大学,给了塔拉一个向往世界的希冀。于是,十六岁的塔拉开始了自学之路。在给父亲完成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着,从三角函数到基本语法,一切都自学着。所幸苍天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塔拉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踏入了课堂的世界。

但是由于十七年的时间都与世界隔绝、与教育隔绝;刚入学的她犯了好几个简单却笨拙的错误,使得她与大学格格不入:没有朋友,不能与室友和睦相处,不能理解课业中的问题;同时还要面临着家里父亲不想让她上学而去为他工作的执念以及哥哥的暴力,新旧生活的完全不同,慢慢的把她分裂为两个人,一个依旧被束缚在那个家庭的囚笼之中,另一个却是想要展翅高飞,去往那远方。

3.接受教育后,她的世界是一个奇迹。

摆脱无知向来都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对于作者而言,这条路也许更加艰难。但她却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信念,以及与生俱来的智商和天赋,慢慢的减少了家庭信仰对她的影响,慢慢的接受了新世界的观念。一步一步的慢慢实现着蜕变:她从一个不及格的学生,成为一个全优生,成为学校中第三个获得大奖的学生,然后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又成为了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并成功的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一切的蜕变,放下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称得上是奇迹。

对此,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么跟大家说的: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二、个人感悟。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着不一样的色彩。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黑暗的、痛苦的。对于我来说,童年的记忆是那一座座大山、那一条长长的上学路以及那漫山遍野跑着的脚丫子。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个人觉得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思考,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对于独立意识的培养,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需要去思考对自己来说,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渴望。

电影《无问西东》中,梅贻琦校长告诉我们:“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到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溢满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和喜悦,那就是真实。”

联想着自己的生活,之前所坚持的真实,突然发现不过是南柯一梦,现在梦醒了,那所谓的“真实”也随之而崩塌与破碎,不过所幸其崩塌得彻底,给了一个重新去追寻真实的机会,一个能够用真实去搭建自己新的世界的机会。

对于现在的自己,我也期望着能够像作者一样,能够去寻找到那个拥有独立意识、拥有自己的渴望与向往、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这条探索之路也许艰辛、也许快乐,但不管怎样,既然踏上了征程,便不能半途而止,毕竟那终点,是你的渴望。

但也希望自己,在未来这条探索之路上,不会因为专注于探索结果而忽略的过程;也希望在这一段探索历程中,不要沉溺与某些看似很美好却很脆弱的梦,不要轻易陷入某些糖衣炮弹的陷阱。要慢慢的认识到,青春里不应该只有恋爱、玩耍和各种乱七八糟的荷尔蒙,而在这些琐碎之上,还应该拥有追求浪漫、追求诗情画意、寻求自我,追求值得自己付诸一切的东西——信仰。

最后的最后,说一说中文版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翻译,取自《圣经·诗篇》“fleeasabirdtoyourmountain.”意为“逃离”和“找到新的信仰。”

而本书的作者,不也是这样吗?她就像她书中所说的那只猫头鹰一样:注定和大山在一起比和她一家在一起更好,因为它不属于那里,也不能教它属于那里。

塔拉也是一样,她就是那只猫头鹰,注定是一只飞鸟,注定要去寻找自己的山峰,飞往自己的山去;有着自由飞翔的意识,不能教她属于那座束缚了她半生的大山。

至此,也希望自己:

心有所归,志有所向,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

此去经年,愿你像风走了八万里,不问前程,莫问归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先来谈谈原生家庭。所谓的原生家庭,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从选择。塔拉的家庭,让她从小就异于常人,远离教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上学的孩子的生活每天应该是怎样的,但这确实真实存在并且在世界的某一角发生着。家庭带给我们的,是影响,而非决定。这是塔拉用自己的个人经历告诉大家的。塔拉的家庭既给她带来了黑暗,也带来了曙光,正是在这样的阴影里,你才会去试着找寻光亮。原生家庭是内因,更是成就。

自我觉醒。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灵魂和信仰。塔拉的力量来自于自我的“离经叛道”,也就是自我认知的觉醒,经验的积累,量变到质变,让她的思维,思想发生了转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塔拉的意识是清楚的,她能判断是非对错,她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她认可她所接触到的,未知的,新的观念,她在慢慢接受和内化。自我内驱力让她慢慢接受教育带给她的美好体验,完成自我实现,每一步都是对教育的肯定和自我的认可。人类精神求知的渴望,往往是成长的力量源泉。

贵人相助。人一生的转折往往和遇到的人事有关。泰勒的影响,杨百翰大学教授的指引,朋友的帮助,都是促成塔拉改变的外因,也是自我觉醒的催化剂。重要他人,让塔拉的命运改写,一个一个关键转折,既是考验亦是契机。人也好,事也罢,从你的生命里路过,即使擦肩而过,也会带来一阵风,一阵吹醒你的风,一阵让你改写命运的如沐之风。

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从宏观来说,随着历史浪潮的推进,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必将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更新迭代。塔拉的改变也是顺应时代之势,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奏出最美合音。所以我觉得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与之同步,并肩前行,才是成长的不二法门,求生之道。这让我不得不警觉,闭门造车,不明方向,容易迷失和沉溺。扬帆远航时,多关注实时方向,才能找准向阳那方。人的社会性,社会的个人性,都在影响每个人的一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我避免了解任何背景资料,用完整且空白的心态读完这本书。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收紧内心,每一次毫无意识地攥紧十指,是在读到塔拉一次次地遭受暴力和胁迫,一次次地被重新拽回到巴克峰,一次次地形成内心极大的落差以及无数次的被否认。

塔拉在开始接受教育后的很多年里获得的那些光环和知识依然无法覆盖和治愈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我们受到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辉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诞与戏剧。是一次又一次的争取、无法理解、失败,见证了她不凡的勇气,不懈的坚持。这些词,在她身上有了光环。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荒诞不代表冷漠和无情,这也是塔拉一直相信并且坚持的—爱,“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这份爱在很长时间里被所谓的“信仰”打败了,最终它还是出现了,但是要在战胜自己之后。

主题是“教育”,教育给了塔拉生命无限的可能性。但这不是我们被要求去学些什么,也不是被要求去明白的理论和定义,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般的理解,是感知和思考的无限循环。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又再回顾了书中所写的内容。我的心里不能平静。刚开始读时书中一些句段会有些难懂,读完后再看那些片段,便明白了书名真正的含义。

这是一个大山女孩的故事。故事源于美国爱达荷州的那座巴克峰上。作者的父亲自她年时就给她与兄弟姐妹们灌输他不同于常人的思想:我们不应去上学,生病不能去医院。那个家庭里,他们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塔拉(作者)在哥哥的暴力下,母亲对此的视而不见下长大。接受教育后,她开始试图逃离,经过无助与自我怀疑后,她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摆脱了那座山的束缚。

塔拉的童年与众不同到让我们无法想像,她所获得的成就也让我们所惊讶。我认为,是她自学考入杨百瀚大学后,她生命中的那个通往现在道路的大门开始一点点向她敞开,那个章节的题目为“鲜血和羽毛”。是塔拉自信地、毫不怀疑地飞往她的那座山的第一步。她在此期间有过困苦、自我怀疑,也是因为教育使她不再迷茫,相信自己。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塔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抛弃了那个怯懦、崩溃的自我,将身份看得很淡很淡,那时她的身份已经无关紧要了。

每个我都应该相信自己是金子、不被自己所定位,去努力成为那个心目中的自我。将心中的“我属于谁”变成我属于我想成为的我。勇敢地像鸟飞往我的山,而非别人的。

历史是由谁书写的呢,我想,是我。飞得离山越来越近的同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一开始被书名和封面所吸引来阅读,一支铅笔的轮廓勾勒出大山的样子。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顶飞去。像书名说的那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一种逃离,同时也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信仰。

这本自传小说讲述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这本书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极度扭曲,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却一步步通过学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最终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从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塔拉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完成了她自我的救赎。看完这本书,我们回头再看看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在书的后记中,塔拉也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随波逐流是舒适的,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离人类所固有的思维如爬山一般艰难,塔拉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以勇气,打破命运的枷锁,认识你自己,这虽然困难,却并非不可战胜。就如同作者所说的那句话“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受得了地面上的狂风,也能站得住高空的风,不同的是自己怎么想。fleeasabirdtoyourmountain.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山,希望我们最终都能像鸟一样飞往我们自己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教育不再像过往一样,需要承担起人们想摆脱贫困,走向富贵的强烈欲望。作为一名教育的工作者我试图追问过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当阅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我的内心则多了一种充满力量的声音。

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一个自我重塑的过程,如果你选择主动学习,那么你将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但如果你选择被动接受知识,那么你将被别人塑造,塑造成一个别人想要的你!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受原生家庭挫磨的不止塔拉一个,但选择反抗的却只有塔拉那个性格古怪的哥哥泰勒。

泰勒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违抗父亲的命令,独自一人离开巴克峰上大学,去追寻他想要的生活。他还鼓励塔拉:“是时候离开了,塔拉。对你来说,这儿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学。”泰勒的话在塔拉的心中播下一粒好奇的种子:沉闷的废料场外是否真的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为了逃离,塔拉在替父亲干活的间歇偷偷自学,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她终于收获了一个奇迹——杨百翰大学入学通知书。

新的考验随之而来,大学是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当塔拉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才发现自己和同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但她并没有沮丧,凭借毅力和信念,塔拉不仅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还获得了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

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就这样,塔拉通过读书,一步一步悄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瞥见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正如塔拉所说:“教育给我新世界,给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读书,永远普通人逆袭最容易的一条路。当你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见识也就越来越广,你就会拥有全新的视角和自信心,获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将来跌落繁琐,经常读书的人,面对同样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样的心境,更有不一样的将来!

书读完了,塔拉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故事也是……反思与行走如影随形,太多的困惑,值得我们用余生来思考。

放下该放下的,原谅该原谅的,成全该成全的,这或许,就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教给我们最好的道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和想象中还挺不一样的一本书。整本读下来有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关于女性的史诗”。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震惊于父亲的顽固和偏执的次数倒是寥寥无几,在太多文学作品里见过太多隐秘而又顽固的执拗和不通情理后,我对于很外显的强迫倾向和控制欲的感觉反而会比较轻松。

这本书攫住我心脏的点在于女主从中逃离的过程。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设想中的逃离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难的地方应该在于认知的转变:不知逃之必要,不明离之方法,所以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本书作者的“逃离”之路推翻了我“察觉即自由”的设想。虽然察觉就是通往自由的开始,但开始之后路会如何发展却像无理数一样,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挣脱父亲的权威的'开始。诚如作者所说她所有的奋斗,她多年来的学习,一直是为了让她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她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让步,丢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须得和这个家庭割裂。

这是教育赋予人的意义。

而割裂又何其难也?纵使那个充斥着暴力、无知、血腥的世界再怎么不堪,那也是她成长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运的家人生活之处,是她钟爱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栖息之所。而一旦逃离,就是无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没有人能在没有任何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和一个具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惯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溃,一度想要屈服。最后拯救了她的还是来自同样修读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持与信任,是同样被自己家人驱逐了的家人的接纳。能战胜爱的,也只有爱。

这本书里值得探讨的还有很多,比如爱的复杂性。我从没怀疑过的一点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爱。只是当对爱的感悟和表现形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时,所有的以爱之名都变成了伤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亲的承诺与畏缩、哥哥的暴力与愧疚,这些交织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在畸形偏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人。世上伤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为理解,所以无法责怪,却也无法共存。“你知道我是爱你的”“我知道,那从来不是个问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内心只觉沉重。

书中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长经历、又如何从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从大山走向哈佛的经历固然励志,但认真看完这本书,跟着作者走完她的成长经历后,我觉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听塔拉的故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应该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岁。我也以为这应该是特别贫穷落后的国家才有的事儿吧,然而这发生在听起来很富裕的美国。

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我们国家,在那些不那么发达的县城和山区,类似塔拉的成长经历肯定不少,而他们能否有塔拉一样的运气走出大山,离开可能是重男轻女可能是专制冷漠的社会氛围、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与反对教育医疗,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传达的,改变这些和她一样从山里走出来怯懦的、无知的、被老旧思想观念紧紧捆绑着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们如何给这些山里的孩子带去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作者的经历也引起了我的回忆和感触。在成长过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经历着和作者类似的事情。如重男轻女、如打击式教育、如有着一个虽不比躁郁症的塔拉父亲但一样过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极强的长辈等等。历经这些“山里的枷锁”并从中走出来之后,才发现最悲伤的不是经历过这些,而是当你走出来你发现你身上依然残留着那些“枷锁”给你带来的痕迹。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而这点,我想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最后,塔拉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至今也没能和父母亲和哥哥和解。虽有遗憾,但谁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为看到这本书而主动和好呢?但我想想还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

最后,抱着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整本书读来很震撼,也有些揪心。读一本书如照一面镜子,照出些许自己的影子。如何让这本书指导我的人生,这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

苦难带给我们的只有伤害吗?难道它不也是我们的资源吗?塔拉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就成为了她独特的资源。对曾经经历的苦难和伤痛不是抱怨、愤恨而是怀有一份感恩,这是一种智慧。感恩它们造就了今天如此美好的自己,这样带给我们的内心是否更多一份快乐和豁达。任何事物都有正面意图,都有它的价值,就看我们是否能洞悉危中之机,有智慧将它们转化为我们的资源,用对地方,实现它们的价值。

原生家庭很重要。从相对于我们父母的角度,我们是原生家庭受的一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生命是一个复杂体,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完全可以挣脱原生家庭的枷锁,去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人生。塔拉的母亲就是活成了无限可能性的样本。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相信自己并愿意去选择创造。相对于我们孩子的角度,我们又是原生家庭的施予方。那我们要给我们的孩子一个什么样原生家庭,给孩子一份什么样的教育呢?我想首先要学习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做合格的父母,去疗愈我们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和我们自己和解。唯有和自己和解了,我们的世界才能和谐,我们的孩子才可能不再经历我们原生家庭的轮回。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对教育的诠释让我深受触动。一如我们读书学习,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无知,更加的敞开、也更加谦卑,而不是更加固执的认为“我是对的”。学习是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触摸我们认知的边界,检视我们的底层逻辑、三观,看见我们认知的局限,不断修正自己,打开心量,提升心性和生命品质,活出更加喜悦自在的状态。

看见即疗愈,看见即创造。塔拉写书的过程就是勇敢面对自己内心阴暗的,腐败的,散发着恶臭的那些过往的记忆伤痛,看见和接纳自己的不够好,从而疗愈自己的创伤,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

这本书让我收获了接纳、感恩、和解、相信和创造。愿我们大家都可以像塔拉一样“飞往自己的山”,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美丽人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