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积单位教案(热门19篇)

时间:2023-12-11 23:39:55 作者:QJ墨客

单位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单位总结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

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本节课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算。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在练一练处理中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38页----39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观察法和自学交流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目标引领: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三)问题导学:

1、建立“体积”概念。以小组进行实验,然后汇报:

(1)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3)结合课本理解体积的意义。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生:发现不好比较。

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具体切分请同学们概括大屏幕演示。

生:认真观看切分过程: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自学课文15页内容,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自学要求: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生:通过认真分析,计数得出结论。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练习操作,师观察巡视: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

(五)课堂检测:独立完成。

(六)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习(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习。

10、综合练习,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五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体积和体积单位》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形成体积概念。

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的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小正方体、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

结合厘米3、分米3与升、毫升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重要。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接受也较快。我采取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清楚推理,也为了兼顾学困生的学习,我采用了放映幻灯片让学生从抽象的想象到直观的观察彻底明白推理,并鼓励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课前认真预习,为了预防部分学生对学过知识的遗忘,我在导学案中的第一步复习与生成设计了与本节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课堂订正答案时发现学生都已掌握。接下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这也有力地说明了设计导学案应该做到为新课知识作铺垫的合理性。还通过猜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的检测训练紧密结合新知。

感悟反思。

1、学生讲解算理生硬、不自然,有待于进一步课后强化训练。

2、单位的统一,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3、平方、立方加强区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刚学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急于求成出现错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3.作业:课本p40练习八: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借助于电脑动画图像(或活动投影图),使学生对体积单位进率是1000的概念,明晰地建立在长、宽、高的三维空间基础上,这样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区别。

体积单位中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之间的化和聚,方法与长度单位之间,面积单位之间的化和聚相同,学生很容易理解,主要的问题是要准确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同时还要注意审题习惯的培养,所以新课中注意学生对计算过程和算理的表述。

带*的例题和练习,可视班级情况选用。新课教学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分为两个层次。通过动画图,帮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对比。

第二部分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分为三个层次。体积的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第三层为选学内容。第三部分使学生掌握实际应用题中的单位换算。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教学具准备。

剪刀、透明胶、米尺、橡皮泥。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选单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积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离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这是以前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二)、教学实施。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为一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体)拼(体积)。

举一举:柚子、菠萝等。

3、认识1立方米。

(1)学生分组探究。

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

(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电视箱子、太阳能水塔)。

(4)课外延伸。

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

4、互相讨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都是正方体、棱长不同)。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距离大小)(表面大小)(空间大小)。

6、练一练:p45第一题。

7、练一练:p45第二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三)、头脑风暴。

10002=100×100×10010000-0=10000(打两个成语)。

(四)、课堂作业。

1、想一想,填一填。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6()。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载重汽车车厢体积约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体积单位》教案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剪刀、透明胶、米尺、橡皮泥。

选单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积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离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这是以前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为一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体)拼(体积)。

举一举:柚子、菠萝等。

3、认识1立方米。

(1)学生分组探究。

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

(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电视箱子、太阳能水塔)。

(4)课外延伸。

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

4、互相讨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都是正方体、棱长不同)。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距离大小)(表面大小)(空间大小)。

6、练一练:p45第一题。

7、练一练:p45第二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10002=100×100×10010000-0=10000(打两个成语)。

1、想一想,填一填。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6()。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载重汽车车厢体积约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请同学们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比较物体的长度或面积的大小。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物体的大小。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米3,记作1m3。

(1)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2)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3)用米尺在墙角出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3、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4、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讲明,从里面两量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dm3,可以容纳1升的溶液。

1升=1分米31l=1dm31毫升=1厘米31ml=1cm3。

三、课堂练习。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

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第3题:利用升、毫升之间的换算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1升=1分米31l=1dm31毫升=1厘米31ml=1cm3msn(中国大学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积单位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体积单位

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知识。如: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空间?解释起来似乎很抽象,教学时李老师设计了用沙子和球做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形象的的演示,点燃学生的空间感觉,让学生心领神会的体会到空间的概念,感觉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这样使教学难点不攻自破,真正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小组合作的有效度等老师都把握得很适度,本节课确实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这节课学习氛围很好。教学中,李教师始终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撒向全体学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李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的帮助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李教师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不论学生回答的准确与否都投以鼓励与信任的目光,学生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心理一直很放松,很平静,能大胆的想象与陈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和谐和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能力得到了培养。

李老师的课堂所体现出来的优点远不止这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对课堂调控的自如,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38页----39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观察法和自学交流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目标引领: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三)问题导学:

1、建立“体积”概念。以小组进行实验,然后汇报:

(1)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3)结合课本理解体积的意义。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生:发现不好比较。

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具体切分请同学们概括大屏幕演示。

生:认真观看切分过程: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自学课文15页内容,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自学要求: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生:通过认真分析,计数得出结论。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练习操作,师观察巡视: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

(五)课堂检测:独立完成。

(六)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4.反馈。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