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孟子二则教案(模板12篇)

时间:2023-12-15 13:01:13 作者:薇儿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和准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接下来是一些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群体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各位教师参考和改进。

《孟子》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习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习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再次齐读课文,感觉课文的气势。分析为什么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文辞铺张扬厉,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8、联系历史和生活,通过列举实例,理解作者的观点。如三国,抗日战争,运动会等等。

9、学生力争当堂背诵课文。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亚圣

天时 地利 人和

排比 对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教师范读第二篇课文,学生正音。

2、简介课文开头引用的典故。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4、分组讨论全文大意。教师讲解重点语句: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困于心。

5、完成课后练习二,明确两文结构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7、熟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个人 治国

孟子二章教案

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

《孟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疏通文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疏通文意,能够正确、流利诵读全文。

理解孟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卷八离娄章句下六)。

2、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卷八离娄章句下七)。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卷八离娄章句下八)。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章,体会内涵:

老师指导学生解词释义,翻译句子疏通文意。

(1)词语解释:

(a)资:积累。(b)原:同“源”。

(2)译文: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文章。(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学生齐读(4)个人朗读尝试背诵。

1、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1)之心者也。

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文章赏识,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简言之,自得是内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招式是做够了的`,但内功却一点也没有,所以,一旦过硬检验起来,就只有溜之大吉。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现代学者莫不以南郭先生为耻,而其行为类似南郭先生的却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有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装点门面。其招式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没有才能,与孔子所说“不惑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的精神恰恰相反。

总而言之,还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欲其自得之’就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孔、孟论学问之道,用心良苦。你我读书人理应深省,以免误入歧途。

诵读《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君子深造的目的在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左右逢源。

孟子二章教案

今天讲了《孟子》二章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孟子》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孟子》教案

(1)基本技能目标: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3)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投影仪

1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

2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法家拂士曾益

(2)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5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2)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教师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疏通脉络。

内容拓展延伸:

(1)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体会,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 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留做课下讨论。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2练习背诵

3试总结本节课的古汉语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怜、雏、禁、耀、瘙、痒、颊、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谁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3、出示课题: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的方法。

3、读词语。

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欣喜雀跃照耀。

绿苞唤醒沉睡溪流瘙痒面颊嫩绿。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读后说说你体会到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说说你体会到课文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欢快高兴)。

4、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找出有关的词句。

5、反馈。

随机理解:

禁不住:禁不住就是忍不住。

欣喜:欣喜的近义词是什么。(开心喜悦)。

雀跃:谁来表演一下小朋友雀跃时的样子。

6、春天已经来到,是谁告诉了我们这个好消息呢?

7、出示句子: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歌唱,和它一起奔跑。

是谁瘙痒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投身大自然中的情趣。

8、配乐朗读课文。

四、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想象,发现春天。

1、课件出示春天美景图:桃花盛开柳树发芽小溪解冻等。

2、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说说这些事物又是怎样告诉我们春天到来的消息的。

《孟子二章》教案

课代表:下面挑本课重点注释, 。

生若干回答(流利和速度) 。

师:下面开始抢答。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说出理由,这是原则。看第二题。

生2:本题答案是c。本项中的“作”的意思是“奋发,指有所作为”。

师:这道题相对简单,我想就不用老师多解释了。

全体学生:不用。

师:那么,大家看第三题。

师:其他学生有异议吗?没有的话让我们一起看第四题。

生4:本题答案是c。因为本项翻译不够严谨。

师:还有别的的答案吗,没有的话你们赞同那个答案?

全体学生:选a,因为本项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出现错误,所以应选a。

师:在完成的过程中,注意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

下课时,课代表收所有学生的学案。

谢谢大家!

孟子两章教案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朗读视频。

1课时。

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孟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教具:

预习指导:

1.自读两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2.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3.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的论述,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二遍,再由教师范读课文(5)。

正音:“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u,谷子,与“栗”区别。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问题一二)(10)。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5)。

5.齐读课文(1)。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

2.教师巡视解疑,并进行调控。

3.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15)。

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a类:熟读并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a类:完成《掌握语文》p之。

消息二则教案

许多春的消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1、听录音朗读。

2、听了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这首诗真美啊!

生:春天真美啊!

3、看得出来,同学们都被这首美丽的诗吸引住了,那我们自己也来读一读吧,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怎么办呀?(请教小老师、拼一拼课文里的拼音等)。

4、学生自由读文。

5、让我来考考大家吧,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开火车读词语。

盼望山冈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欣喜地雀跃绿苞照耀搔痒漂白。

三、朗读感悟。

1、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词语们成了好朋友,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呀!对了,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春的消息呢?请同学们赶快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吧。

2、学生自由读文。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风、水、小朋友、蝴蝶、雏菊、溪流、太阳、小草????

4、春姑娘真是一位美丽的天使,给大家带来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幅最美的画,春天就是一首最美的诗。请同学们从这首优美的诗歌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跟你的同桌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自读后同桌交流。

6、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1)第一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摇”和“漂”用词的精妙以及人们盼望春天的。

心情。

师: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风一吹,树的枝条就摇起来了,变绿了。

师:如果给这“摇”换个词,你觉得可以换上哪个词?

生:吹、飘(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你觉得用哪个好呢?

生:我觉得用“摇”好,因为用“吹、飘”,树的枝条好像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

而用“摇”,我们就知道树的枝条在摇来摇去的。

师: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觉得这像什么呢?

生:就像春姑娘在摇着她那绿色的长辫子,活泼又可爱。

生:像在随风舞动。

生:树的枝条像在风中跳舞。

生:树的枝条像在向我们招手。

师:还有谁也喜欢这个小节的也来说说吧。

生:大白鸭的羽毛很白,很美。

师:是啊,这清清的溪水把鸭的羽毛漂白了。

生:春天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因为大家盼了整整一个冬天了。

师:你能把大家这种高兴的心情读给大家听吗?那请你把这句读一读吧。

指名读。

师:大家听到那种高兴、盼望的心情了吗?

师:谁来把这一节读一读呢?

指名读后评析并适时指导朗读。

(2)第二节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小朋友欢快的心情。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呢?

生:我们终于可以换上美丽的春装了,就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带给大家吧。

学生小组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大家听到了春天里的欢笑。

(3)第三节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看到第一只蝴蝶飞那惊喜的心情理解词语“牵引”

和“爱怜”。

师:你在读这节时,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蝴蝶。

师:请大家看看图,你能看得出她喜欢蝴蝶吗?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能,蝴蝶跑到哪儿,她走追到哪儿。

师:好像是蝴蝶拉着她的双脚在跑,牵引着她的双脚。

师:从课文的哪句话也能看出她爱蝴蝶呢?

生:“我高兴地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师:作者这么喜欢蝴蝶,好不容易把它捉住,为什么又把它放掉?

生:把蝴蝶放掉,这样它才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蝴蝶才会开心快乐。生:蝴蝶自由自在地在我们眼前飞来飞去,这样才最美丽。

师:对啊,这就是作者对蝴蝶的爱怜,这才是真正的爱。

师:大家体会得这么好,读也一定没问题。谁来读一读呢?

指名读后,引导评析:“他这样读,你们听出对蝴蝶的爱了吗?为什么?”生:他读最后一句话时,读出了很不舍得放掉蝴蝶的语气。

师:是啊,多舍不得啊!读出了对蝴蝶的喜爱之情。还有谁也这样读一读。

再指名读。

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蝴蝶,就把对蝴蝶的爱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同桌互读。

(4)第四节要引导学生体会,第二年的春天,已经长高的我看到老朋友小花朵。

时的自豪和亲切。

生:我高兴地叫起来:“真是太美了!”

生:我会高兴地跳起来!

师:作者也是像你们一样欣喜地雀跃呢。

师:谁来把这一节读一读呢?

师:听了他的朗读,谁来评一评呢?

生:我觉得他读的很自豪。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亲切,小花朵像他的老朋友一样。

师:请喜欢这个小节的同学也像她这样读给你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吧。

(5)第五节要引导学生体会“吐”用词的精妙和听到溪流歌唱时的愉悦心情。师:你喜欢这个小节就读给大家听听吧。

师:说说吧,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读的时候我想起了小溪那丁丁冬冬的琴声。

生:读的时候我好像看到小溪不停地向前流着,我好像和它一起跑起来了。生:读的时候我好像看到树木吐出新的绿苞。

(6)第六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草搔痒面颊的童趣。

师:请喜欢这一节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们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小草很顽皮。

生:我感觉小草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在逗我们玩,真有趣。

7、配乐朗读。

(1)创境激趣: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啊!看来,同学们都是用心在读书,用心去。

感受,才能有这么多的收获,真是太好了!从同学们的朗读和。

交流中,我发现同学们都爱上了这美丽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

上音乐读一读呢?好吧,就来点音乐吧。同学们这音乐美吗?

你们的朗读也能这么美妙动听吗?我相信,一定行的!请同学。

们别忘了边读边想像,也可以配上动作读。

(2)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

过渡:谢谢同学们精彩的朗读,你们的朗读把老师带进了春天那绚丽多彩的画卷。

中了。当然也得感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这么春的消息。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春的消息呢?你像课文那样说给大家听听吧。

2、全班交流。

孟子二章教案

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