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3 22:14:54 作者:紫衣梦

学生可以通过教案了解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初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为了了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我对延边州各县市部分中学的156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统计“你是否喜欢历史课”,统计结果如下:

注:“百分比”是指被调查年级选择a、b、c、d四个选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和43%,也就是说至少有73%,七成以上的学生对历史课程表示喜欢,也就是说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最高,而八年级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比例最少,为63%;九年级喜欢历史课程的比例高于八年级。

容更加难以理解,对于这些内容相对凝重、政治味道浓厚的教学内容不好把握,照本宣科者多,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9年级,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把压力变为了动力,教师为培养学生能力,也有意识的引进大量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不如7年级那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比之8年级的照本宣科来说强了很多。个别学生感觉考试压力过大,对周而复始的机械复习与考试厌烦,从而对历史学习都产生了厌恶情绪。可见,学生对历史课的感兴趣程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同时,我还听了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的正常授课,并参阅了初中历史教师的教案。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对延边州历史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

本课主要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初步的接触历史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讲述历史故事、渲染历史气氛等方式,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把课堂分为三部分来学习:神话中想象的答案、遗址中出土的线索、尘埃中封存的真相。明确本课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更清晰的把握上课的思路,达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落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存相关史实,培养学生通过遗存了解古人类的生活的能力,并通过比较三个人类遗存,认识人类进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考古工作者和古人类学家发觉古人类遗存并据此推断古人类发展脉络的艰难历程,了解挖掘古代遗址和研究化石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祖国境内远古人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考古工作者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生活特征和身体特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比较;遗址与化石的含义和历史意义。

难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首先大家跟我看屏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什么是历史呢?它有很多层的含义,我们要学习的历史通俗点讲就是“人类的过去”。那么我们学习历史从哪里如何入手呢?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先来认识一下我们国家的过去吧: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师:这节课其实是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从哪里来?其实我们的祖先从很早开始就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他们往往用什么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想象,神话。

师:对,我们的祖先往往在神话中想象他们的答案。

一、神话中想象的答案。

师:那么,我们的祖先想象了哪些神话是和中国人的起源有关的呢?

生:女娲造人。

师:很好,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有哪位同学能起来给大家讲讲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呢?

生:一位学生讲授神话故事(如果说的好大家鼓励,如果说的不完整,就和大家一起看女娲造人的视频)。

师:那么在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

这个神话中,我们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这个答案有科学依据么?

如何科学的探寻答案?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由此引出化石、遗址两个概念)。

师:(多媒体展示化石的相关图片)既然遗址中出土的化石是我们研究中国人起源的重要线索,那么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第二个板块:

一、遗址中出土的线索。

1.元谋人。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从这几方面认识一下元谋人遗址:

出土地点、生活年代、出土地点、历史意义(多媒体展示)。

生:阅读教材,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找一个小组的代表。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在这里大家注意几个地方。

元谋人遗址出土了碳屑和烧骨这说明了什么?

元谋人出土了粗糙的石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当前祖国发展一日千里,各行各业发展惊人,我县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作为我县的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我分别从教师基本情况、中招物理成绩、当前物理课堂现状及分析等方面尽量客观的谈一下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以利于我县物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县物理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全县物理学科教师含兼职共186人,其中男111人,女75人。以20我县参加中招考试考生数12750人计算,我县物理教师数与学生数比为1:137。

全县物理年龄分布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36人,占总物理教师数的19.4%;36岁——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120人,占总物理教师数64.5%;50岁以上的年长物理教师数30人,占总物理教师数的16.1%。另外,年龄为30岁以下的青年物理教师中女教师为24人,男教师为2人。从物理教师的教齡来看。以下教齡教师数为34人,为总物理教师人数的18.3%;10年—教齡教师数为1人,占总物理教师人数的0.5%;21—30年教齡教师数为104人,为总物理教师人数的55.9%;31年以上教齡教师数为28人,占总物理教师人数的15.1%。从任教学科年限来看,任教10以下的物理教师数为53人;—20年的物理教师数为26人;任教21——30年物理教师数为81人,任教31年以上物理教师数为26人。

从年龄来看我县初中物理教学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数理明显不足,不利于以后我县物理学科教育的发展。部分教师中途从其它学科“转行”到物理学科,一方面需要加快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促进学科间有利的融合提升。

全县物理教师学历情况为:原始学历为中专物理教师数为93人,大专为64人,本科29人,最后学历为中专物理教师数1人,大专61人,本科124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县物理教师学历在逐步优化,优质师资正在进入教师队伍,这是既是提高教研水平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又是提高全县物理教育的基础。

二、近三年中招物理成绩。

鉴于今年数据不够全面,我们在不考虑今年物理试卷的难易程度,只从进三年的综合成绩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各级领导的安排督促下,我县物理教师努力拼搏,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各项考核指标全面提升,也从侧面反映了广大物理教师的工作风貌和工作态度。

基本情况:

分析对象为46节物理课,其中随堂课10节。下面分别对其做一简单分析。

随堂课中带教具的6节,占60%;课堂进行检测评价的为2节,占20%;课堂学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2节,占20%。活动课中带教具的为20节,占比56%;课堂进行检测评价的为20节,占比为56%;课堂学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为16节,占44%。

接合听课过程中的一些个人观感,我对我县物理学科目前的教育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教育理念上:学科教育要落实全面育人。

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了解到不少教师关注于物理课堂的教,特别是某一知识点的讲解与处理方式、对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实验的创新等具体的学科知识;也关注于班级中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尖子生的流失、学生学习兴趣的淡化丧失等一些“面上”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也谈及一些学校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班级中一些优秀学生的表现等精英式人才及其教育的问题。但在如何分解整理学习目标、如何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等关于学生整体素养培养方面的较少,也就是说关注学生素质培养的理念还没能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实际的教学思想,在真思考、真教研方面还要下一定的功夫。

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学生作业的了解检查,教师一般多关注于优秀学生的学习,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占很大比重。而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作业的订正及复批、错题本的应用与评价等涉及学生作业、做事认真态度,良好习惯养成的做法却很少见。甚至对于一些积重难返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讲、不做题、作业空白处连成片,而教师只关注于“优秀生”的现象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当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开始有意识的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来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比如关注于学生质疑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理规划能力等,一些教师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习惯的培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相信这种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学习目标、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完整性、一致性。

在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了解中,我感到教师大多能够进行上课前的认真准备,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非常熟悉,课堂教学流程顺畅,讲解生动风趣。但是我们如果认同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师生活动的前提下,我感觉课堂教学关注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价的课堂过少,重视程度较低。近一半的课堂,到了结束也不见学生,特别是大多数学生或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也没有简单的提问来了解学情。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课下作业学生能不能自己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效率如何?等等就更难以了解,而这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一环,教学决不是一讲就行了,那种“我讲过了就没有我的事了”的认识已经明显过时。

目标、评价、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一致,才能让我们师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感到清晰、具体、心中有数。从整个数据来看,日常教学中关注于学生评价的课堂还不够多,但比较好的现象是一部分教师在课堂能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和评价,一节课下来,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可以明显的看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有自我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有独立检测的时间和机会,而结合中招成绩,从整体来看,越是关注学生评价的学校,学生的中考成绩一般越好。

(三)发力点:学生主体地位要用力维护。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实验观察、提问、特别是学生的展示、组间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明确学习对象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课堂在逐渐增加,并在教师的认识层面上占比更大,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维护,需要我们教师科学的设计和指导。有的教师课堂上也让学生小组独学、合学、交流讨论,但学生的收获并不大,多是一些面上的热闹。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但提出的问题缺少启发性和层次性,多是一些附合性的回答,比如“是不是?”,“能不能用桌上的器材来进行实验?”,学生的回答是“是”、“能”等,学生在回答中养成的不是思考问题的习惯,多是一种庸懒的应付。还有的问题几乎没有思考的层次,缺少设计,比如“一个放在水平面上,另一个放在……”,还有的问题设置的不太切合学生的学情,比如引课中有的老师用诗词、用歌曲,本来比较切合学生的兴趣,但用时可能三五分钟,而最终只是引入的课题,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但课题却有点跑偏了。

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配合”不上的现象,我们不要简单的归结为学生资质不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点拨、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流程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合适的情景下真实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予机会和平台,但也要我们指导学生、激励学生。

(四)学科特色方面:物理实验关注度有所提升还需加强实验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从涉及的课堂教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虽然没有开展分组实验的课堂,这也说明物理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家逐渐的认识到了实验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技能、形成概念规律方面的促进作用。我们物理教师的专业性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受限于师资条件和个人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实验的作用,多限于为了开展实验而开展实验,实验开展过程中科学知识、技能的设计简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活动后的可以观察的闪光点少,更没有实验后对实验活动效果的反思评价,使得实验活动的开展让人感觉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设计是提高实验效果的重要途径。

(五)专业素养提升:教学反思、教育研究等专业技能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与教师、中层领导的交流,感受到受学校规模、专业发展积极性、组织建设力度、考核评价办法、学习培训交流机会等方面的影响,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开展较少。

有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反思,追求个人教育价值的体现,在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组织等方面有可喜的收获,这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推广。更多的是受上述因素限制,多数教师个人主动的教学反思一般较少,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梳理的更少。还有一部分新入学科的教师,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加强学习,比如对于100℃的正确读法,密度的物理意义等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更需要加强学习,但这种学习效果更多的来自同行间的真实的交流。

我的建议:

(一)结合教学实践加强理论学习。

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立足学科教学,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树立大的教育观,从而能从更广的角度看待学科教育问题。在科学理念引领下,坚持进行课堂教学尝试探索,以学生的兴趣、习惯、精神、理念培养带动学科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别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多安排物理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提高认识,更好的服务于全县的物理教育教学。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关注目标达成。

从学生学情分析入手,细致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思考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疑有趣的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从学情出发,精讲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从学习习惯培养入手,加强小组建设,科学开展独学、合学,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从落实评价内容入手,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从习惯、兴趣培养入手,激励和指导相结合,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三)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科学技能有益,也对学生学习兴趣、精神理想、社会参与等综合素养的有益。但实验不仅涉及实验器材等硬件配置,还需要实验的准备、调试,学生管理等,一方面建议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多加重视,另一方面,也要从学生培养、实验规划、实验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整合,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组织建设,个人和团队力量相互促进。

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条件,建议各级领导加强物理教师队伍建设,配足物理教师和实验室人员数量,保证正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教学常规的检查、教研组建设、校间校际间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给予闪光做法和骨干教师以平台,给予青年教师学习机会和发展方向的引领,弘扬教育正能量。

笔者相信,近三年来我县物理教学成绩的进步,源于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源于教育局的正确领导,更源于广大物理教师的辛勤付出。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教育均衡化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县的物理教育现状必然会发生更加积极的改变,物理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新的提高。

作者|滑县教体局教研室张灿义。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典型事例、阅读教材,搜集、整理、交流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学习难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是平安夜,祝大家节日快乐!”

(呈现耐克鞋的图片)。

1。师:耐克是哪个国家的品牌?生:美国。

师: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吗?生:……不是,如中国。

师:呈现幻灯片内容,“对,美国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销售,生产则分布在全球40多家工厂完成,包括中国的工厂。

怎么判断鞋子的生产厂地呢?(停顿片刻)看鞋舌上的字母。(呈现幻灯片相关内容),(耐克在中国的代工厂比较多,这只是其中的两个)现场有穿耐克鞋的同学吗,看一下你的鞋舌。(可能是别的代工厂的)。

师:耐克公司八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生自主阅读,两分钟左右),提示学生勾画重点。

师:像耐克鞋这种,一个产品由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完成,突破国界和企业边界的现象,叫生产活动全球化,并且趋势加快。(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耐克公司的代工厂通常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除了缺技术之外还缺少什么呢?

生:资金钱。

师:所以需要国际投资。

(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目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直逼外商对华投资。

师:通过这两组宏观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投资急剧增长(呈现幻灯片)。

师:耐克鞋通过代工厂生产出来之后会销售到全球各个国家,像这种现象就叫贸易全球化。

师:通过这两张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在迅速增长。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全球企业,我们称它叫跨国公司。2015年,耐克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25位。(呈现幻灯片)。

师: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会评选出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这一榜单被称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终极榜单。大家猜一猜,中国会有多少家企业上榜。

生:……。

师:呈现幻灯片。

师:这些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请看幻灯片。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跨国公司出现贸易纠纷的时候,

师:请大家告诉我wto成立的时间、英文缩写、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生:……。

师: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关税普遍降低,相互开放市场,制订贸易规则,建立公平贸易原则,减少贸易阻碍,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师:可见世贸组织的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

制订监督贸易规则提供贸易谈判平台解决贸易争端。

这是它的标识。

师:好看吗?一共六道弧三种颜色,久看有动态效果,代表wto充满活力……。

生:2001年。

师:呈现幻灯片,

今年是wto成立20周年,中国入世第十五个年头,入世之后到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代表团前一任团长李仲周曾赋诗:磨难莱蒙终不悔,感时当在国荣昌。

师:前几天刚召开了世贸组织第十届部长级会议,这是wto最高级别的会议,每两年开一次,讨论和决定与世界贸易相关的所有重要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模拟这次会议。

师:先分配一下角色。

师:下面进入会议一个项议程,请各国代表自由讨论。

师:接下来,请三国代表发言,先有请美国代表发言。

师:通过以上两位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的影响有利有弊,像一把双刃剑,对各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将如何应对呢,请中方代表发言。

师:感谢中方代表的发言,2014年中国gdp国民生产总值,首超10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这和中国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是密不可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这是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

这是去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01年是在上海。这次会议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时代。

这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情况,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政府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国际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同样,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在上一次的部长级会议上,经过各国的磋商与努力,会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幻灯片)。

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诞生。请看协定的部分内容。

师:优惠政策倾向哪些国家?生:

这一协定对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看一段视频。

师: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努力,创造了共赢的局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课后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

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嘉峪关、鸭绿江)。

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长度--明朝更长,西端从临洮延伸到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伸到鸭绿江。过度讲解:这些古建筑成就当时世界上仍然居于地位,同时也涌现出的科技巨著。

1、列举表格,老师推荐表格,填表。

2、根据12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讨论作答,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

3、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本草纲目》,医药学著作)。

4、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

5、根据124页“动脑筋”: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宋应星说得对,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就意味着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环境或者破坏了生存环境。

假如无法适应环境,不要说发展人类本身,就是当年人类的出现也不可能,假如人为地破坏生存环境,不就等于自寻绝路吗?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三、巩固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及感想。

四、活动与探究。

1、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

2、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请你为其中的一处历史遗迹创作一段具有历史韵味的旅游广告词,将它们介绍给旅游爱好者,100字左右。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

1、知识与能力: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表格1840年——1912年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复习上节课内容,由此提问:以上各派的救国方案结局如何?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三组老照片由学生归纳背景。

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师:问提2:多媒体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

生:(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2)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此处介绍北大发展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师:问题3:新文化运动开展后提出了哪些内容?

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师:提问: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生:德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赛先生: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教师讲解: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模板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教师:上述图片中涉及的人物是谁?

学生: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教师:该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他领导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思考:在土改农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阅读教材23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生产的发展。

展示:河北遵化农民王国范在土改后的家庭变化及遇到的困难的图片。

提问:对他的困难,你有何良策帮助他解决呢?

出示:材料。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材料中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

讲述:王国范的后续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展示:毛泽东主席的图片及年画。

教师: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和23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

提问:那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农民来说到底好不好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几幅图片?

展示:图片农业生产合作社成果。

出示:材料。

“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6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吗?”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解放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中共二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这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拓展延伸:新中国生产关系调整四部曲。

1950—19531953—195619581978—至今。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渡: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

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

“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

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

教师: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渡: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顺应趋势谱新篇——公私合营。

播放:电视剧《大宅门》片段。

提问:在百草厅中东家们在商量什么事情?

学生: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公(国家)私(白家)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即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24页的3——4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思考:

(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出示:材料。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掌握。)。

三、是非功过后人说——评三大改造。

学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出示:材料。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者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功大于过,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三大改造是我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领导人民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课后习题。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意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初中历史教案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初中历史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2.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3.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的优越性。

2.了解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在过渡时期我重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成,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不好理解。

举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及操作方法。

3.1第一学时。

活动1【讲授】讲授。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

(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文字)。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公私合营。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

2.公私合营。

解释含义(体会事例)。

3.三大改造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活动2【练习】练习。

巩固小结:

1.完成教材p25练一练(选c)。

2.根据p25“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初中历史教案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初中历史教案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初中历史教案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为什么会发?"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初中历史教案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初中历史教案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历史教案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学生回答:12,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