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j教案文案(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4 12:30:07 作者:BW笔侠

一年级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考这些一年级教案范文,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教学活动和组织教学资源。

苏教一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4.5:2.710:6。

二、新授。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或=。

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

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

并自学课本。

(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10=9:158:3=3.2:1.21/3:1/6=16:8。

(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总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同学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归纳计算方法,并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较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将计算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和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一年级数学利息课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3、再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课时按排:

10。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教学难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兑换。

教学策略:

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系统地学习有关人民币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本单元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正确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是否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能否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此外还要考查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模拟购物、人民币兑换等各种实践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是否具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情操。

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文案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一年级数学比高矮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

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高矮。

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文案

教学设计: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文案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2、趣味数学小故事内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小明是个喜欢提问的孩子。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对吗妈妈?”

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大约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能写成。后来,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这些数字简单、实用,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使用,并又传到了欧洲。就这样,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些数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小明听了说:“原来是这样。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妈妈笑了。

3、趣味数学小故事内容――儿歌比赛。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案上下文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习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六)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习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

小学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已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用和小动物捉迷藏的形式出示5以内的数的分与合卡片,让学生猜小动物们身后藏的数字。(设计意图:小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用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复习旧知,既为本节课的学习辅垫,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师结: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4、学写算式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算式(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算法: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了,也是对简单数量关系的渗透)。

5、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观察两幅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提问:要算出一共多少人,就是把左边1人和右边2人怎样呢?

(3)追问:把1人和2合起来,可以写出什么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在课本上填写算式,算出得数。(设计意图:有前一例题的基础,这里可以简单一些,并且多进行同桌交流,给每个人更多的`锻炼机会)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6、小结“3+2”表示把几和几合起来?“1+2”呢?可能怎样算它们的得数?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3、送信游戏(“想想做做”第5题)动物王国国王送来了许多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必须把信送对(准确计算出信封上的加法算式)(设计意图:课将结束,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把本题设计成答对题得奖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把加法计算从看图算到脱离图进行计算,从计算到课堂都达到了高潮)。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再次带学生回忆加法的含义、加号、等于号,算式的读法,加法的作用)。

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文案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100。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x+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文案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课时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最初步热情。

3、让儿童在数数过程中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以感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感,产生愉悦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老师这里也有一所美丽的校园图,你们还想不想看看?

学生观察:这所校园有些什馍?同学们在干什麽?

观察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0]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小朋友们说的很好,原来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到处有数学。

课后记:

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能认识、读、写10以内的数,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

2、让儿童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在比较事物大小,多少,高矮的过程中,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初步体验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用自己的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计算过程。

4、注意数字,符号。算式的规范书写,培养儿童认真看,认真算,认真写的良好习惯。

5、-让儿童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数学活动的经验与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22课时

1、1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4——5页1——5的认识例1——例3

1、对1——5各数感性的认识

2、培养良好的习惯

3、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1、边摆边数数

2、由抽象的数到物体可一表示什麽

二、教学例1

(1)出示图,看图,用数字说一句话

(2)想一想,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图意吗?

(3)按照数字顺序从1说道5

三、教学例2

(1)摆学具数数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从1到5

92)在黑板上写1——5,请学生在黑板上数字上面百圆

(2)老师指圆,学生说数,

问:3个圆片用几表示?5个圆片呢???

老师指数字,学生说圆片。

问:3用几个圆片表示?4呢?

四、教学例3

刚才用数字2表示2个圆片,2还可以表示什麽?

看书5页例3

2可以表示任何个数使的物体。

说说3、4、5可以表示什麽?

全班交流

五、课堂活动

6页1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1、进一步巩固1——5的认识

2、初步感知1——5各数的联系,变化,感悟数序

3、初步学会用手指比,划,涂,写1-5

4、操作分小棒,亲身体验探索数的分解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规范书写1-5各数

一、谈话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1——5个,小朋友们能用手来表示吗?

二、教学例4

1、看书例4,共右个要求:比,划,读,写,想想,你认为小手和小嘴怎样分工最

合适?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根据手和嘴的分工,完成例4

自己练习后小组交流

3、书上有这样一句话,1添上1是2,2添上1是3,……….你能用手指表示吗?

4、教学在田字格里面规范书写

91)让学生说1——5的形状

(3)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

三、课堂活动

1、6页1,写数

2、6页3,圈一圈,写一写。

出示这些图,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3、下面用5根小棒分成2堆,看谁的方法多。

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2页1、2

课后记:

第三课时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4、正确书写0

5、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正确书写0

一、谈话引入

防飞前是几个?用数字几表示?放飞后小朋友没有气球了,用用什麽表示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数字“0”(板书)

二、教学例1

(2)原来有几条鱼?现在呢?

(4)原来有3条鱼,用几表示?现在一条也没有,用几表示?

三、教学例2

1、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上有什麽?0在什麽地方?0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直尺上开始这一段叫起点,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四、教学例3

1、老师示范书写0

2、学生书空

五、课堂活动

1、8页1——2

2、老师出示放大的方格图、引导学生认识方格,0在这里表示什麽?

从左3往右数,你发现了什麽?

还可以怎样看?

老师: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依次多1,从右往左,依次少1

3、12页3

课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9页比较大小,例1——例2

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正确使用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辨证唯物思想。

教学重难点:比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你能用那些数字表示图中的小动物和花?学生数并且填在书上

学生用学具摆花儿和动物,并且比较多少。

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摆法和结果

怎样更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会一个一个对着摆的方法来比较物品的多少?

二、探索

1、比较同样、多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花和蜜蜂,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2、比较多与少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蜻蜓和蜜蜂,你发现了什麽?

3、观察讨论

4〉33〈4,你发现了什麽?

小结:蜻蜓比蜜蜂多,4大于3,蜜蜂比蜻蜓少,3小于4

花儿和蜻蜓的比较方法一样,你会吗?

练习:(1)摆3个圆,5个三角形,比较大小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并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课件。

一、复习引入。

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95里面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8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

(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

3、怎样列式?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34,所以4+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在加法算式30+4=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指名说出算式4+30=34,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说说每道算式表达什么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你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核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了解“相邻数”是什么意思,再写数交流。

6、“想想做做”第6、7题。

先说说每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再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师:走出迷宫的同学请举手。到这里来指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 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 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看整时和半时。而本节课则是教学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来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 1 时 =60 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情况,从而构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时间、表示时间,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 、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

2、 在认、读、写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蕴含的时间观念。

3、 通过时间与生活联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宝贵,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时、分的认识。

几时几分的认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学具――小钟。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想认识她吗? (课件出示婷婷的录像)

师: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

生:起床、吃早餐、上学、上课。

师:她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么认的?

她什么时间吃早餐呢?怎么认的呢? (学生一一口答)

师:婷婷上学和上课的时间你们都会认吗?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归纳:分针指着 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 2 )是几时几分呢?谁会认?(学生尝试认读,并指导写出 9:15)

( 3 )分针指着 3 ,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时 15 分呢? (学生尝试说) 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

师归纳: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 4 )分针指着数字 3 是 15 分 (出示钟面模型) ,分针指着其他的数字是多少分,你们知道吗?同位互相说说,并在书上填出来。(学生先讨论,再独立填,然后集体反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 1 ) (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 。

( 2 )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板书: 1 时 =60 分

除了能认几时整、几时半,我们还会认几时几分了。为我们的进步鼓掌!

1 .小游戏

小游戏――“我来拨钟你们说”

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是几分吗? (师生互动)

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生生互动)

2 .婷婷特别喜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老师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跳舞―― 2:40,捏橡皮泥――3:05)

师:她在什么时刻参加什么活动? (学生说)

这两个时刻你们还会写吗? (学生独立写,重点指导 3:05的写法,集体反馈。)

3 .拨一拨,说一说

( 1 )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 ,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有时刻 2:55的钟面)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 2 )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

4 .连线

( 1 )电视节目这么好看,有几只小动物也想来看呢。可是小动物还没找到自己的座位,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一找,要求动物身上的时刻和座位上的时刻一样。(课件出示小动物身上的钟面和凳子上面的时刻)

( 2 )拿出作业纸,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 3 )小狗怎么没有座位啊?这儿还有一个空位置,谁能说出它的时间?(学生说,课件出示并完成连线)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婷婷的学习和生活。你们喜欢跟她交朋友吗?我们不仅跟她交上朋友,还要向婷婷学习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附:板书设计

认 识 时 间

1时=60分 2时40分 3时5分

2:40 3:05

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

师: (课件出示图片) 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生: 做操。

师: 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 (出示钟面 9:15) ,你们还会认吗?是几时几分呢?

生 1 : 9 时 15 分。

师:你还会认这个时刻,真了不起!

生 2 :还可以说 9 点一刻。

师:你还知道 9 点一刻呀,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妈妈跟我说的。

师:你是怎么认的呢?

生 1 :时针走过了 9 ,就是 9 时多了。

生 2 :分针走 1 大格是 5 分,走 2 大格是 10 分,走 3 大格就是 15 分了。

师:可我看到了分针指着 3 啊,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时 15 分呢?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

师:分针怎么走的啊?

生 1 :分针走了 15 下。

生 2 :分针走了 15 个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那么分针走了 15 个小格,就是 15 分。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婷婷做操的情境引出认时刻的教学。在认 9时15分这个时刻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认时刻。孩子们各人说着各人认时刻的方法,当老师肯定他们认对了的时候,学生的喜悦之情真是无法言喻。

师: (指着模型) 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

师: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生:可以用等号表示。( 教师板书: 1时=60分 )

师: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师: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对应的是几分吗?( 教师拨钟学生认)认得真快!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相互开展活动 )

师: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 (课件出示) ,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 2:55的钟面)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生猜,并说说如何认的)

师: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吧。(学生活动 )

一年级数学教案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