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认识数学教案(专业21篇)

时间:2023-12-13 10:07:14 作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精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认识表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图形)。

2、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3、三个贴有形状标记的篮筐。

4、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123变变变!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逐一出示图形)。

幼儿辨认图形。

二、把图形宝宝送回家。

师:我们从形状标记上知道了这是正方形宝宝的家。

师(边讲边示范):我把正方形宝宝送回家。

2、请个别幼儿尝试送。

3、师:后面桌上还有许多图形宝宝还没有回家。请你找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宝宝把它送回家,一边送一边要说:我把xx图形宝宝送回家。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铺路。

2、师(出示镂空小路)这就是图形宝宝家门前的小路。宝宝,你们看到了吗,现在小路上出现了不同形状的坑,有哪些形状的坑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3、教师讲解要求,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图形宝宝找朋友。

1、师:图形宝宝还想请你们帮他找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2、师(出示大操作纸):请你从这些物品中分别找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宝宝的好朋友,找到以后用一条直线将相应的物品跟相应的图形相连。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好的幼儿给后面的客人老师看。

五、结束活动。

师:好了吗?那现在我们就沿着铺好的路去图形宝宝家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0的认识》教案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非常喜欢上数学活动,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熟悉的是1-10及以上的数。而0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随着幼儿对数字的认知维度的提升。我发现幼儿在对0的认识上有疑惑有问题有需求,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使幼儿能对0有最基本的认识,为将来更急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0”的探究兴趣。

2、初步了解“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知道“0”和其它数字结合后表示的意义。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感知“0”,理解“0”的实际意义。

活动难点:了解“0”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对数字“0”的兴趣。

1、1——9和0的数字卡片,图片实物(糖果、雪花片/水果积木)

2、纸、数字1、2、0、0人手一份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游戏: 小鱼游。(教师和幼边唱边做小鱼游的动作,师可以说3、5、6……游一起,然后3、5、6……个幼儿一起,最后所有小鱼都游走了,所有幼儿回到座位坐好。

2、出示数字0——9,回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数字朋友,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读一读。这些数字朋友想和我们做个小游戏呢。)

二、了解“0”。

1、感知“0”代表没有的意思。

(1)出示糖果图片(5颗)。看,这里有几颗糖果?请你从0——9的数字中选出一个数字表示糖果的数量。(个别幼儿选出数字卡片)(师收起糖果)现在盘子里还有几颗糖果?(幼儿回答)那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0)

小结:是啊,没有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

2、生活中的“0”。

(1)我们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数字“0”?

(2)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温度计中“0”表示温度的度数,电话中“0”表示一个号码,车牌中“0”表示号码……)

小结:原来“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能表示其他一些意思,0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3、“0”和数字的结合。

(2)为什么9个哥哥一会儿看不起小弟0,一会儿又喜欢0呢?

如果0在数字1的后面一站,结果会怎么样?如果0在数字1的前面,结果又会怎样?(演示)

小结:“0”表示没有,但它如果站在数字的后面或前面,就能使数字发生改变。

三、操作“0”(数字1、2、0、0)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数学《0的认识》教案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4、 正确书写0

5、 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0 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正确书写0

一、谈话引入

每当节日的时候,人们总会放飞许多美丽的气球,你们见过吗?(幻灯演示)

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防飞前是几个?用数字几表示?放飞后小朋友没有气球了,用用什麽表示呢?

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数字0(板书)

二、教学例1

小朋友一个气球也没有了,佣0表示,0表示什麽?一个也没有用什麽表示?

出示吃鱼图:(1)这图话的谁?在赶什麽?

(2)原来有几条鱼?现在呢?

(4) 原来有3条鱼,用几表示?现在一条也没有,用几表示?

三、教学例2

1、 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上有什麽?0在什麽地方?0 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直尺上开始这一段叫起点,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四、教学例3

1、 老师示范书写0

2、 学生书空

五、课堂活动

1、 8页12

2、 老师出示放大的'方格图、引导学生认识方格,0在这里表示什麽?

从左3往右数,你发现了什麽?

还可以怎样看?

数学5的认识教案

1、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

一、情景激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2、教学认识"5"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让幼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3、认识5的组成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三、我是小画家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关系及用厘米、米进行测量。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4课时。

信息窗1——阿福做长袍。

信息窗1、自主练习。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是厘米的认识。

挂图、尺子。

第一课时。

大家想知道原因吗?通过这节课学习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价“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1.学生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1)每个学生观察直尺,并汇报。(发现了数字,长短不同的线、cm)。

(2)教师出示直尺,让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师板书:刻度线、刻度、厘米、0起点)。

同学充分认识了直尺,那你能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

(3)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厘米,并到黑板上演示。

(4)教师总结:(同学们找的很好,像直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5)学生观察尺子,并比划。(师导语: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像1厘米这样长的物体)生回答。教师展示准备好的1厘米的物体,如(小方格,枕尺,笔记本,图钉)。

同学们从直尺上很快就能找到1厘米,那你能找到2厘米吗?

(6)学生观察,到上面演示找到2厘米,并画出。(多个同学演示),然后学生自己找5厘米、10厘米,并用手比划。

2.估测物体长度。

(1)教师出示5厘米的卡片,学生估测。

(2)再一次估计15厘米长的纸条,引导学生测量。

(3)测量物体长度(把物体的左端对着“0”刻度,物体的右端指着刻度就是几厘米)。

1.测量一拃。

(1)测量自己一拃,并汇报。

同学们量出了自己的一拃,那你们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吗?

(2)认识师傅、徒弟的一拃长,(导语:现在同学们知道故事中徒弟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吗?)。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3.测量自己的一步和一拃。

4.下面哪些是线段?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信息窗2、自主练习。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是米的认识。

挂图、尺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去看看阿福的新衣做得怎样了?你能看图把后来发生的故事讲完吗?(学生交流)。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的不一样呢?

2.先解决1米有多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2)学生感受、比划1米的长度。

(3)学生利用软尺量出1米的长度,观察是多少厘米。

(4)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总结。

100厘米就是1米,1米=100厘米。

4.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电化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四、画一画,想一想。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认识球体数学教案

乒乓球40个。钥匙4,硬币40个,地球仪1个,弹子若干,珠珠若干。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你们要不要玩一玩?

2、请个别幼儿示范玩,教师总结:把硬币立起来会朝前后滚动,也会转,如果不立起来就不会滚。

3、我们再一起玩把硬币立起来在桌子上转的方法,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象什么一样?

2、谁愿意告诉老师刚才你是怎样玩乒乓球?教师总结:乒乓球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滚动的。

1、现在请小朋友摸摸硬币和乒乓球,然后告诉我摸是去一样不一样(请幼儿触摸然后回答)。

2、硬币摸上去扁扁的,平平的,而乒乓球摸上去鼓鼓的,放在手心里手要圆起来才能抓得住的。

3、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乒乓球和硬币是不是一样的(请幼儿观察然后举手回答)。

4、硬币看上去只有一个是圆形的,而乒乓球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圆形的(教师展示请幼儿看)。

5、原来像乒乓球这样会朝任何方向滚动,摸起来鼓鼓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圆形的形状是球体(出现“球体”汉字)。

1、好现在老师给你们很多东西,请你们找找哪些是圆形,哪些是球体,找到后把它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2、教师检查幼儿操作结果。

最后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做小小魔术师,把老师分给你的纸上这些圆形用蜡笔来变成球状物。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学会用几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会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以前认识过分数吗?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分“饼”,初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把1个“饼”平均分。

出示1张圆形纸片。指出:用这张圆形纸片表示1个饼。

提问:把1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

(1)让学生把这个“饼”分一分,说一说每人分得多少。

(2)课件演示: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3)想一想: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4。)。

(4)说明:1个饼的1/4,也可以说是1/4个饼。

2、把3个“饼”平均分。

出示3张圆形纸片。提问: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会分吗?

(1)分一分。

让学生从信封里拿出3张圆形纸片,自己想办法分一分。(如果学生都不会分,可启发学生把“饼”叠在一起再分)。

(2)说一说。

交流分法。(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把3个饼叠成“一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

(3)议一议。

谈话:像这样,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指其中的.1份)这1份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可以用1/4来表示。)。

(4)想一想。

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再问:它还表示1/4个饼吗?(不是,而是表示每一份和整体的关系。)。

《倍的认识》数学教案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理解倍的概念。

若干小棒。

1、摆小棒游戏。

1)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数一数要多少小棒?

2)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数一数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3)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数一数三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动手操作,从1个4到2个4,再到3个4的等,逐步明确几个几的问题,便于理解“倍”的概念。

2、揭示“倍”的概念。

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就用去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用去3个4根……这里的3个4,我们还可以来表达——那就是4的3倍。

1、出示例3引导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示,谁来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正确解答。

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第二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请找出题目中相关的语句。

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

3、引导学生说己是怎样摆的?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个2是多少?你能够列出一个相应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尝试解答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题目,继续巩固和强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求该类问题所用的方法。

1、指导尝试练习。

2、完成教材76页《做一做》

3、说出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图意: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和孕伏。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到1--5。

2.学习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3..感受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2.盘子人手一个、圆珠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熊过生日。

师:这是谁呀?(小熊)。

师:今天小熊要过生日了!你们看,蛋糕都准备好了,猜猜看小熊过几岁生日?

师:五根蜡烛,原来小熊过五岁生日(让幼儿手口一致点数)。

师:小熊过生日,它会请谁来呢?

二、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到1—5。

1.图片一:1只小鸡。

师:你们猜猜看,小熊先请的是谁?

师:几只小鸡来做客?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所以1只小鸡来做客。

2.图片二:出示两只小猫。

师:接下来谁会去参加小熊的生日聚会呢?

师:小猫也要来做客.看一看,几只小猫来做客?

师:还有客人去哦,想不想看?

3.图片三:出示三只小猴。

师:几只猴子来做客了?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师,几只猴子来做客?

4.图片四:出示四只小猪。

师:来了几只小猪?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5.图片四:出示五只狮子。

师:几只猴子来做客了?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6.图片五。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小熊的生日聚会了。

三、制作礼物。

1.师:我们也要去参加小熊的生日聚会,那我们准备好了礼物,准备5个礼物,我们就可以去了.师:我帮你们已经准备好了礼物盒子,下面请你们去装礼物.一定要装5个礼物哦。(5个)。

2.幼儿操作。

四、分享交流。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做的礼物,看看符合要求吗?(验证)。

师:好,我们拿着礼物一起去小熊家吧!

《4的认识》数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设计这个数学教案,教幼儿认识数字4,复习4以内数字的数数。教学的过程也遵循了先让小朋友口头说数,再说出总数,最后用变魔术(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按数字4取物,并且给予奖励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此课堂既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了数字4的学习,也激发了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在的幼儿基本上已经掌握基本的数字概念。一些简单的数字认识。所以进行数字4的教学就比较简单了。

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数量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2.认识数字4,知道它代表的实际意义。

1.关于学习数字4的ppt。

2.准备一个箱子,装有4朵花,4只笔,4个小兔子玩偶,4个小球等等。

1.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4”,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黑板上这个数字4,你们觉得它长得像什么呢?”(幼儿:像红旗、小船、企鹅……)。

2.过程:(一)a.打开ppt,先放一张苹果的图片,提问小朋友有几个苹果;再加一张苹果的图片,再问幼儿;再加一张苹果的图片,继续问幼儿;最后再加一张苹果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总数(4个苹果。)。

b.(放香蕉的图片)用同样的方法手口一致点数4跟香蕉。

c.(放草莓的图片)用同样的方法,请一位幼儿站起来数数,并说出总数。(说对了给予表扬,说错了就耐心指正。)。

d.(放西瓜的图片)用同样的方法,再请一位幼儿站起来回答。

(二)a.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术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待会儿老师会说一个数字和一样东西,请小朋友仔细听好了,老师会请一个厉害的魔术师来变魔术啦!

b.教师:“四只兔子!”(请一位幼儿上台,去魔术箱里找四只兔子并拿出来,边拿边数,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提示。幼儿拿对并且说对了的话老师奖励一朵小红花。)。

c.教师继续:“四只笔!”(方法同以上)。

d.教师再继续说:“四朵花!”(方法同以上)。

e.(教师观察幼儿学习的成果,根据实际情况或幼儿的兴趣来决定请几位幼儿上台尝试。)。

3.结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数字4,小朋友们都学习的非常好,也非常积极,所以老师要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送上一朵小红花。

要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复习数字4和4以内的数数,第二天来幼儿园跟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5的认识数学教案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1--5的认识。由于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容易,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对5以内的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将1-5的认识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此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

(一)激情引趣。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出示:大象1只、犀牛2头、长颈鹿3只、小鸟4只……)。

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那一种?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只数的?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有几只?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小学数学教案《1--5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

找一位同学到前面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3、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书上(描红),从1写到5,一个数写一个,看谁写得最好。写完后,小组内相互评价,最后老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

(三)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

(2)汇报。

2.猜数游戏。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认识了1、2、3、4、5,并且会写它们了,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非常出色,希望做作业时更加认真,看谁写的最好!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1.认识梯形,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多种方法。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等腰梯形各一个,不同大小的四边形和等腰梯形。

2.学具:幼儿用书第14页《认识梯形》的操作材料,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剪刀、笔。

(一)认识梯形。

1.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梯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是两条斜斜的边?

(二)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图形。

1.教师出示倒放、斜放的梯形和四边形,引导幼儿观察。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刚才得出的经验进行判断。

(三)幼儿操作。

2.教师:小朋友可以拿一张图形纸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变完之后还要将你变梯形的方法记录在相应的图形标记上。变一次记一次,看看谁变的方法多。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怎样记录的?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

:数学区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用各种小图形拼成梯形。

认识球体数学教案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平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数学教案-o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0”来表示。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0”表示起点。

投影仪出示直尺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直尺上有0、1、2、3、4、5、……)师: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小,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师:“。

0”

象什么?(鸡蛋、鸭蛋……)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

0”

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出优缺点。

五: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0”表示没有,还表示起点,我还学会了“0”的写法……)。

六、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分组活动,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板书设计:

1、表示没有。

0(读作零)0表示。

2、表示起点。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一71页。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千米慨念的建立。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常熟到苏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常熟到苏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方培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万丰商厦到丹凤银楼、方塔商场、新华书店、华联、商业大楼再过十字路口到娱乐中心,约1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3.综合练习。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______。(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___(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要求: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2.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图略)。

圆柱认识数学教案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使学生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3、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圆柱的特征。

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利用学具充分演示,使学生自主感悟。

圆柱实物,侧面展开教具,长方形小旗等。

情景引入法、讲解法等。

揭示课题1、呈现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叫什么?

2、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体)。

3、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电池、柱子、水杯等)。

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观察圆柱体实物。

问:圆柱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看一看,摸一摸。

b、教师介绍:底面、侧面、高。

c、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高。

(2)观察立体图形。

a、教师现场作画。

b、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底面、侧面、高,教师板书注明。

(3)圆柱的特征。

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总结)。

(4)演示学具。

a、猜一猜,转动长方形小旗后,会是什么形状?

b、学生演示学具。

2、教学例2.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教具演示。

a、侧面剪开,展开成长方形。

b、把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圆柱。

(3)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再操作、观察、讨论、汇报、总结)。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11、12页的做一做。

4、课堂小结。

结合教具、学具说一说对圆柱的认识。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2的第1~4题。

第1题。

(1)指出圆柱,同座交流。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

第2题。

(1)判断哪些是圆柱。

(2)说想法。

第3题。

(1)观察图形,想象能折成什么形状的物体。

(2)折一折。

第4题。

(1)想一想,猜一猜。

(2)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完成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数学教案

幼儿数学活动要求教师们在活动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使幼儿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并掌握这一概念的的属性。“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属性之一是其顺序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之二是其周期性(七天一循环,周而复始)。因此,此数学活动宗旨就是让幼儿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即“周”这一概念。其次、还要注意到紧密联系幼儿已有的序数、邻数的知识,联系幼儿生活中天天伴随“星期x”的经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具学具方面: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各一台,录有童话电《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磁带一盒。星期转盘游戏的课件,星其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小组数相同)。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习了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1、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3分钟左右)。

(1)复习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助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谁呀;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形式进行。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自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18,20分钟)。

(1)听文学作品《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童话故事,第一遍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老师出面期妈妈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边听录音,边思考。

(2)听录音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放录音同时随故事情节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星期一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亏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其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町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x,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x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呢(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3、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8~10分钟)。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x的两个邻居是星期x和星期x。(意在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概念。)。

4、活动评价(2分钟)。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淡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往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子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戈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都非常可爱,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排圆溜溜的脑袋:“梅花、桃花、兰花…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同花的名字一样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觉得它们都非常聪明,伶俐,于是她叉快乐地喊了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她边说边伸出一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圆溜溜的脑袋:“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叉停住了,“哎呀,不行,这不是跟小腮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又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大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啊哈!我真糊涂,七个孩子不正好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吗?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排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太别扭了,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算取好啦!”

过了一会,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色的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大。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手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此教学活动以游戏贯串始终。开始部分以“数字娃娃排队”“数字娃娃找邻居”游戏形式复习巩固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激励了幼儿学习热情,为新授作了知识铺垫。新授部分以幼儿喜爱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向幼儿介绍“星期”知识,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欣赏中,了解了星期的有关知识,并对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有了粗浅的理解。紧接着通过星期转盘游戏,幼儿在实际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星期概念的内涵,透彻地理解了星期的顺序性,突破了星期周期性这一难点。然后通过活动评价,使幼儿主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整理、概括,在理解的前提下学习运用数学语言。最后幼儿在有趣的角色游戏中,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情况,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活动。整个活动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幼儿在动静交替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认识负数》数学教案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香港19摄氏度。

师: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上海3摄氏度。

师: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

师: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北京零下3摄氏度。

师: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2)小小气象记录员。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2、练一练。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师:象+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正数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练习一4。

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

冰箱中的鱼水中的鱼烧好的鱼。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