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的思考(模板21篇)

时间:2023-11-22 21:35:23 作者:JQ文豪 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的思考(模板21篇)

范文范本是为了让我们在写作时能够有一个参考和借鉴的对象,以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效果。接下来分享的是一些经典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当谈到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时,朋友便聊到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最爱听评书,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兴趣盎然,从不感觉厌倦,而且还基本上能将当天听到的评述内容复述下来,这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思考。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中华书局祝安顺老师在评价儿童国学教育时说。的确,现在的小学课堂,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途径拓宽了,但课堂的趣味性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样提高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课堂的知识性,只想到该传授孩子哪些知识,而忽略了该如何传授,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参与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在兴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该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感觉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备“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教案,从学生的学入手。老师要换位思考:“我”是学生,“我”会对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这堂课教学的突破口。备课中,要以怎样让学生感兴趣为主线,注重每个环节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依托。

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比较稚嫩、有的可能比较极端,老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见解,因为这些见解的背后跟这个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学生的见解,就等于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一些极端的、偏差的理解,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还应当循循善诱,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上课。如:《长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过培养小导游的形式来教学;《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教学;像《桥》、《金色的鱼钩》则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观潮》、《火烧圆明园》则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教学;复习课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枯竭。

教虽无定法,但只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展开备课、教学,那么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课堂深深吸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我们先来剖析某些“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勿庸置疑,教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工夫,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一些公开课,那真可谓“精雕细琢”,不厌百回改,其中不少课也确实称得上漂亮。然而,这样的课,细一审察,不难发现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他们忙于应付老师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提问,有的甚至连这人的回答为什么错、那人的回答为什么对也搞不清楚。试问,他们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主动性可言?充其量是老师手里的棋子而已。语文学习应该重诵读、感悟,但是我们常见一些课堂上充斥着各种问题,用回答问题来替代诵读与感悟,难怪学生换一篇文章又读不出什么来,或说不会读。像这样,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满堂问”的教学形式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果我们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严密的课堂结构、烦琐的提问,消磨了学生的个性,阻扼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提问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入“我毂”,教师总是费尽力气引学生“入毂”。学生“入毂”了,教师就以为大功告成。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唯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再说,教师脑子里的答案许多是从参考资料上拷贝而来,这些答案是否唯一正确呢?有没有别的理解呢?在我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学生“旁逸斜出”,教学应该有思路,但这里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作出调整。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我们再来看封闭性课堂如何处理教材。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思路或“教学个性”而人为地肢解课文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尽管大家都认为教师应当拥有个性,应当拥有解读课文、选择教学方式的自由,这诚然是不错的。但张扬个性必须以尊重美的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教师的个性不管怎样突出,都只能算是耍花枪,故弄噱头,不足道也。语文课堂仅局限于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没有或很少美的感受与陶冶,那么,审美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思想整体性。现代教学论强调整体发展观。就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只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谈。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局部――整体”,入手着眼于整体,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领悟文章的主旨内涵,对局部的剖析建立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例如《内蒙访古》的教学,首先应当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大青山南麓沃野的战略地位,赵长城的修筑原因、位置及遗址现状等,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在一些小问题上争执不休,诸如某个动词使用好坏,这个段落是引用史料,那个段落运用了对比手法等等,那么,即使课堂气氛是热闹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容易把学生引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当然,我们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并不等于拒绝细节分析。开放型课堂教学也注重词语的品味,语句的涵咏,只是不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说,开放型课堂教学在细部问题的探究上为学生提供更阔大的空间,教师只是作宏观上调控。

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封闭性的课堂追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其信息流向的模式是“教师学生”。我们看那些观摩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向老师质疑,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少之又少,整堂课都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开放型课堂教学不是不要教学环节,只是不那么死板而已,它与封闭性课堂有本质区别。

首先,开放型课堂的信息流是多向的,其中当然有师生之间的,但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其模式应当是:

教师。

学生。

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挑起矛盾,引发碰撞,作出评判等方面。其次,开放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教师的点拨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努力又具有能动性,师生双方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第三,开放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他们或答题,或争辩,或演示,或质疑,或诵读,在思维的碰撞中击出耀眼的智慧火花。第四,开放型课堂上应该而且鼓励“意外”出现。这“意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设计而言。有许多课因“意外”而精彩,教师的素质高低也往往在处理这些“意外”的过程中得以显现。所以,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教材处理的自主性。开放型课堂教学侧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为他们留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这就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封闭式的“满堂灌”或“满堂问”因为要把许多内容传授给学生,从段落概括到主旨归结,从结构的分析到表现手法的评价,这就迫得教师唱“独脚戏”,也不允许课堂出现“意外”以打乱教学部署,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了,什么都没抓到。开放型课堂教学视过程的需要,或增添内容,或删除环节,决不拘泥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这些常规的教学内容。它完全可以在一个段落的内容概括上展开辩论而淡化主旨的分析,也完全可以沉浸在情感的体会中而放弃对表现手法的评价。开放型课堂对教材的处理体现充分的自主性。

当然,自主性不等于随意性。自主性要与学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在一起,也要与单元教学计划、学期授课计划乃至学年教学计划联系在一起,是在整体计划中的自主。各堂课的教学重点合在一起,应当涵盖学生语文素养的各方面。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突出了人文性,目前语文界虽然对人文性的理解各有编向,尚未取得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一点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学生语文学得好坏,过于看重考试分数,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性。人文性是很难通过分数来衡量的,它完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有的甚至在三年内不见得有明显效果,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才显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树立长效的评价观。此其一。其二,既然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而人是有差异性的,性格、兴趣、天资、爱好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以单一的绝对的评价标准整齐划一,那么就像有的漫画所讽刺的那样,学生的个性没了,好像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一样。此其二。其三,文学作品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每个人完全可以按个人的能力经验解读作品,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创造性”,往往在与众不同的理解环节中得到培养。硬将多元化变成一元化,不仅违背文学作品的欣赏规律,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基于此,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多元的,学生的回答一般都有其可取之处(从他的能力层次上来判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回答过程中的可取因素,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引导他们自由、和谐地发展。

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开放型课堂教学要求设计的提问是开放的,要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例如《鸿门宴》的教学,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元前2,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两万的兵力击溃秦军20万大军,何等威风,四年后,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意气何其衰也,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项羽狂妄自负,他不听范增意见;他胸无城府,供出内奸;他为人不仁,沽名钓誉。有学生还从刘邦方面寻找项羽失败的原因。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顺便点拨课文中相关语句,最后归结出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某教师执教《祝福》,最后提出一问题,祥林嫂在旧社会是那样无奈,假如她现在来到你们当中,你们打算怎样帮助她?一石击出千层浪,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劝她再嫁,有的要帮她上法院,夺回被她大伯收去的房子,有的说帮她寻找工作……点子层出不穷,教学出现了高潮。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形式,已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得以实施,而且常常涌现出动人的情景。

以课题为中心的全局开放。全局开放的课堂上,教师只布置学习、研讨的内容,既不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也不设计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是以学习的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间。例如某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课前把自己手头所有的关于这首诗的分析材料全部印发给学生,课上叫学生自学,然后发疑问,谈心得,例如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为什么诗人选狗与鸡,而不选牛与马。他的问题引发了同学的争论热情,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统一意见,诗人写狗与鸡,更能体现农村生活的闲适、安逸,如果换成马与牛,就显得太热闹,好像写的是集市或劳动场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含笑注视学生,不轻易表态。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说上述的课例,其开放性还是局限在一篇课文,那么,以课题为中心的开放教学还有另一层次,即“跨课”研习,“跨课”是指课题牵涉到几篇不同的文章,从这几篇文章中概括提炼,形成观点,这已经接近论文的写作。例如“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如果只读《荷塘月色》是不够的,必须读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以及有关的评论文章。这样的教学开放性更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如果研究能取得大面积丰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能走出长期滞顿的低谷,迎来教学的新春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摘要: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今天,毋庸置疑的是: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最有价值的教学方式。既然如此,坚持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那么,如何在来自社会的压力、人们观念的束缚中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开放型教学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此有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思考;语文教学;语文学习。

在细心观察和静心思考之后,我又似乎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强调形式,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现象颇令人费解,值得思考。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手,但决不能放任。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主宰者,更多地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角色。这一观念早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理解存在着偏差,认为只要教师讲解、示范就是错误的,甚至学生在遇到困惑、迷失前进的方向时,教师还缩手缩脚,并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淡薄。实际上,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二者缺一不可。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对的,但这一环节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都很有限,他们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开手脚,同时“放”又应该是有限的,当点拨还需点拨,当讲解还需讲解。一言以蔽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但决不能放任。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的做法是不对的。

时下,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部分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似乎讲了就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就没有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怪谬”的现象。某学生遇到困惑时,仅仅让其他学生讲讲而已,教师对其中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视而不见,想方设法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等等。

试想,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经常处于走马观花,感悟、理解能力又如何提高呢?教师“讲”的多少是相对而言,应该讲十句的,讲九句也不够,应该讲一句的,讲两句也多余。该挖掘体会的,必须挖掘体会,必须恰当精要地讲,既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又要反对追求形式。作为教师,只有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即自主性学习,但自主学习决不能“自流”

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然而,一部分教师因循课标,盲目实施,流于形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宣布自主学习开始,教室里便热闹起来,气氛也十分活跃,可这里有多少“南郭先生”却难以预料,更有甚者,把“自主”完全变成了“自玩”,漫无目的,白白地浪费时间。

如何能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呢?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首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适当地布置学习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使每一名学生都有章可循,有事可做,进而学生才会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避免自主变成自流,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名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探索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投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中,在刻苦探求的同时,也应多一分理性,进而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三中学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方面我们为取得的成效感到振奋,另一方面,又感到束缚课堂教学改革的因素依然不少。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创造热情还没有得到彻底的释放,一些教师在师生交往、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作业布置等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天,在新课改大力倡导的“简练、真实、和谐、高效”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加强“零”思考,实施“零”改革。

一、备课需要“零”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中预先的教学方案,也是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分析学生情况后,所形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文本形式。在新课改快速向前推进的形势下一些学校仍就沿袭着传统教学管理的模式,片面坚持“量化管理”的思想,追求所谓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教师陷入了“格式化”教案的泥潭,刻意追求环节的完美、内容厚实、字边工整、效果美观。写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形成了“以抄代备”的不良现象,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

备课过程的高耗低效使得教师长期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境地,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解放教师头脑、解放教师手脚”相差甚远。此种背景下,备课就需要“零”教案改革。所谓“零”教案,就是教师可以不写那些有着固定套路的“纯文本”教案,也不再为完成任务而照搬照抄、费时费力。要解放教师,还教师最大的热情和潜力,赋予备课更大的创造性,使教师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注重实效的备课习惯和风气。

实施“零教案”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一切教案,只是不再写那些机械烦琐的以应付检查的教案。“零教案”更不是“零备课”,该做的工作还是仍然要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由选择备课形式。如:读一读,即读那些与教学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和一些报刊资料等;划一划,即在教材上划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等,如果教师有独特看法,可以在书上直接进行批注;谈一谈,倡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与平行班教师谈,与同学科教师谈,与所教班级学生谈,这种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搜一搜,即充分利用网络,分享各地同行的经验体会以及成熟的资料;记一记,即把教学框架和思路记到课本上,要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力图杜绝互相抄袭的现象;改一改,指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尤其适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贴一贴,即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留心报刊上有价值的资料、图片,制作成卡片贴于教科书之中。时间长了,这些都会成为一笔宝贵的教学素材。

“课堂教学的实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交往过程”,新课改为课堂教学的本质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交往,是师生之间主动交往、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过程,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它都应该是一种“零”距离交往。这种“零”距离不是一般意义的“亲密无间”,其实质是,尽可能地消除过去师生交往中存在的各种观念上、行动上的阻隔因素,达成一种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和谐态势,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摆脱对讲台的依赖。教师不能再把讲台作为“永久根据地”和身体的支架,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样,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可以多起来。通过走下讲台,教师可以找到融通师生感情的结合点和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切人口,这有利于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使课堂效益得到了提高。

二要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接纳,是一种宽容和包含,它会减少师生交往中的误会和冲突,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捕获学生言语背后的思维过程;倾听还可以体现教师的热情期待,在情感上走进学生,达到思维共振和心灵的敞亮。正如专家所言“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三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不仅要做信息的发布者,更要体现信息交流的平台价值。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同成长。教师还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为此,教师应有一种“功成身退”的精神境界,不妨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

师生之间的交往距离越近,彼此越容易情感相悦,互相包容,达成共识,进而实现经验的共享,共同成长。

三、教学方式“零”霸权。

当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带有“霸权”色彩,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理性专制横行,教学方式变成一种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的活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许多教师试图用自己的思想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种充斥着“霸权”的氛围中,学生成了老师的附庸,成了沉默的听众和匆匆的过客。

今天,新课改所弘扬的“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正在深入课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零”霸权。所谓“零”霸权,并不是简单否定教师的教学权威和对教学的主导、统领作用,而是要积极建立一种课堂教学的合作关系,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主要是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转换角色。以往,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讲坛霸主,习惯于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课堂变成了教师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语言甚至神态上的表现为无所不知;在对学生评价中,教师仍以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作为学生见解的唯一评价标准,不知不觉成了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最大阻力。今天,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住在“导游、主持人、导演、顾问以及平等对话的首席”等等,以一颗平常心,用和善欣赏的目光,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

二要消解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教师的权威和专制主要来自于对教科书的先期“占有”和绝对信奉,以及不能容许学生对教科书和自己的怀疑。实际上,“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及时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当前,新课改正在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组成课堂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知识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进一步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转变。

三要正确对待参考资料的“标准”答案。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内容解释,都是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没有预设答案,因为文本的学习是由师生对文本的扣问、质疑、延伸来完成,是对文本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过程。过分强调“标准”进而推行思想的专制,实质上是对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一种“封杀”,这样只会遏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要鼓励学生敢于和权威辩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名家、教材和教师自己提出大胆质疑,这对以往学生学习中的盲从、服从、全盘接受,导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的现象无疑是一种纠偏和矫正。也许学生的观点显得幼稚、简单甚至错误,但这些欠缺都是学生成长中的欠缺,这些错误也是一种“美丽的错误”。日本学者认为“课堂是个试错的场所”,我国当代教育家孙维刚先生也主张坚持课堂“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并不是无视学生的错误,而是认可它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教育的契机。

四、教学效果“零”泡沫。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假自主”、“假合作”、“假提问”、“假表扬”等泡沫现象。透过这种由课堂泡沫堆砌的“虚假的繁荣”,我们感受到不少教师在追求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着一些“盲动和浮躁”。

课堂教学泡沫的存在,扭曲了教师对课堂价值的正确理解,助长了教师的教学功利行为,严重影响着新课改的顺利进展。在加快新课改进程的同时,课堂教学改革也要尽可能实现“零”泡沫。所谓“零”泡沫,即教师要避免教学的形式主义做法,消除投机行为,正视师生生命成长和课堂生态的存在,努力追求一种“真实、朴实、扎实”的`常态化教学境界。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教师以生为本,去除演练做假的成分。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做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应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正如课程专家吴刚平教授所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

二要教师珍视教学生涯的真实历程。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师生的一种生活体现,是一段生命历程记录。笔者以为,教师上课,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取悦于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风流倜傥,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互相促进,这45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

三要教师应敢于承认教学瑕疵,追求过程的动态生成。真实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这教学瑕疵本身就是课堂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甚至是一种美丽点缀。同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目标的达成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所以,应当允许实际课堂与预设不一致,甚至出现一定矛盾和意外而这一切又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生成性教育。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教师与学生在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成长。

五、课外作业“零”负担。

当前,新课改对作业的价值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应是课堂的“附庸”,而是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对照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我们的课外作业要实现“零”负担改革。这种“零”负担,不是彻底取消作业,而是改进和完善作业的形式,实现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生长”的价值功能。如果说作业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的话,那也是思维在挑战未知事物时而产生的兴奋感和紧迫感。作业“零”负担改革,其目的是积极寻求减轻学生负担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点。

一要摒弃无效作业。那些只是为记忆、为应付考试的作业,尤其是惩罚性作业,其出发点是狭隘、短浅、盲目的,它强化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带给学生挥之不去的压抑、焦虑和敌对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产生厌烦、逃避甚至抵触,正是因为繁杂苦涩的作业抑制了他们对待学校生活的热情,致使他们对学习的渴望转变为失望最终到绝望。所以,实现作业“零”负担,首先就要摒弃那些对学生身心成长无效的作业。

二要培养学生的作业自主能力。教师对待作业的策略,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确立“人人发展”的思想,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采用读一读、查一查、演一演、编一编、议一议、试一试等方式自己的作业,允许学生采用自主创作的方式,把原来千篇一律的作业本变成个性化的语文作文集、数学习题集、物理化学实验报告集,让学生在每天的写作业过程中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要改进作业批改方式。从减轻教师负担角度来看,教师可以考虑不同形式的学生组合,以组长为核心对部分作业进行批改;从范围来看,可以实行“免检制”,根据不同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对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使作业评改成为一种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总之,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的“零”思考,不是绝对化的“推翻重来”,而是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思考,是一种“尽可能达到”的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努力撤除那些困扰教学改革的羁绊,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最大热情和创造力,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显亲和,师生交往更平等、更融洽,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作业负担更小……倘如此,我们的课改步子就会更顺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就会更健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从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不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认为开放型课堂是搞花架子,不能提高学生成绩;中青年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开放型课堂;大家普遍认为开放型课堂就是把课堂教学一分为二。笔者认为,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应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上开放授课的内容,还必须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作了深刻而准确的阐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进行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把教材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笔者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当前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看,不少老师对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下列误区:

1.开放型课堂教学是花架子,不能提高学生成绩。因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片面追求分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也扭曲了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每年的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发放等,无不以教师教学实绩为根本标准。教师呢?放不开手脚,担心把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放进课堂,会影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又不会考那些的”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想法。语文本身的性质告诉我们,只要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得到真正的落实,只要学生的潜能和创新品质得到有效的发挥或挖掘,就会为他奠定坚实的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靠一时的记忆或许能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分数,但却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路顺风”。从较长的学习时段来考查,只有坚持开放式教学,学生的语文技能和学习品质发展了、提高了,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开放型教学就是把课堂一分为二。少数教师认为,只要一节课用一半的时间来教授新课,一半的时间用来讨论发言,谈谈实际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就是开放教学了。开放式语文教学并不是时间的机械分配,它更注重的是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课内课外对学生的技能和品质的最优化训练。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中,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文并不是固定的和唯一的,要求语文教师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增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才能让学生的技能和品质锻炼得到最优化。”所以机械地按时间的多少来评判课堂是否是开放的,显然是极端片面的。因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引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每一个环节,只要能和当节课的训练目标有最紧密的联系,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开放切入点。把时间一分为二仅仅是形式主义在教学上的体现,不会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走出对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到开放呢?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自始自终视它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谐。开放教学,说到底就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作为人际交往工具的语文,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就是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其从中受到心灵的碰撞,向往并乐于追求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至少应包括:[1]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词句组织、表达技巧、语文习惯及阅读、写作及人文因素的提升等)。[2]语文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作为交际工具,不通过交际实践,仅仅是单纯的学教是绝对脆弱的,因此要十分重视语文实践(包涵其他内容的实践,而非单纯的语文)。[3]语文教学贵在语文品质的培养,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等是支撑学生持续认识主客观世界的动力。只有树立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彻底与旧的、落后的、粗放的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决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青春与活力。

二、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上开放授课的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教本上,要了解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不但要时时关注本门学科的发展变化,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改革发展,从新课程理念要求出发,精心选择、组合、优化教学内容。看我们选择、组合的语文材料是否符合下列要求:[1]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发展学生健全人格;[2]是否做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3]是否让语文教学与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4]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是否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相一致;[6]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7]是否做到了教学材料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现实。

三、优秀的开放型语文课堂,关键还必须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学生所习得的任何知识及从中受到的情感熏陶,一定是在这些教学资源唤醒和丰富学生的内部需要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在情感因素上能否引起共鸣,于学生内心结构产生冲击,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比如,在教生字时,不是让学生记住它的部件、结构、笔画等,而让学生比赛“你是怎样来记住这个字的”。又如在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怎么怎么做”等等。既给了学生自我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又能与课文密切配合,更能让学生融入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交织之中,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因此只有抓住抓好“情感”这个联接点,语文开放才能不偏不倚,恰入其分,提倡多年的愉快教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才能真正实现,才能收到应有的功效。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这才是我们开放式课堂教学所真正追求的。

【参与文献】。

2.开放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广西教育》06期;

3.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农村教育》01期;

4.融入生活让语文更精彩,《新课程(小学)》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浮浅。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诸如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感情自然,自觉、主动地去理解课文,挖掘深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是激发兴趣、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本身即是语言教学,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等等,让它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分分秒秒、每个细节,使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明确、清楚、切实可行,对每堂课的教材、教法、教学活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直接导向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出一堂堂既充满活力又学有所用的优质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教科书无论从内容还是体裁上看都可谓“百花齐放”;从层次上看,又可谓“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所以,我们应将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三个年级的教材优化组合成整体结构,用控制论原理来实现整体快进。

从大目标上来看,初中的语文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三种表达能力。第三阶段(第三、六学期),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大目标明确后,我们就很容易地把握每册书的“中目标”。如语文第四册是进一步学习记叙与议论、说明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重点是培养学生议论能力。具体来看本册八个单元中,每一单元突出一个小目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议论的作用,以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第二单元又突出一个小目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在《大自然警号长鸣》这篇文章中,说明是基础,议论是作者的主旨,充分体现了说明、议论文所有的基本类型。将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文的三要素、驳论的方法等等逐一交代,清清楚楚,构成了议论文的系统知识。五、八单元为文学体裁的两个单元,教学特点抓住了,重点应突出小说三要素,诗歌的语言及意境。

有了上述的目标分析,就有了指向,也就能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再采取比较阅读法和单元并举法,就能实现用时少收效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双向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高了有效性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教育教育的改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课时,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份内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对于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不按教学规律办事。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分清主次我觉得很重要。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可滥用预习。

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文学也往往隐含有悬疑、探索的因素。我扪现在的学生由于科技的进步,见识较广,我们小学课本本来就没有多少值得深究的作品,如果再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在课前、在课外,那课堂上,学生还有多少可学的、可问的?教师还有多少可讲的?那课堂上又干些什么呢?我们在大讲预习的同时欣赏到各路名师的课,个个叫好,但他们又有谁在让学生预习?我以为,当教材容量大、教学时间短或者课外搜集信息有利于教学时方可预习。否则,滥用预习只能使教学工作空心化,课堂教学无效化。

三、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四、教师角色重定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必须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做到:一是要提高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理性权威”意识,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角色。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建构意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内在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讲方法、讲规律,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搞“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关注,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新要求。

我们先来剖析某些“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勿庸置疑,教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工夫,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一些公开课,那真可谓“精雕细琢”,不厌百回改,其中不少课也确实称得上漂亮。然而,这样的课,细一审察,不难发现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他们忙于应付老师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提问,有的甚至连这人的回答为什么错、那人的回答为什么对也搞不清楚。试问,他们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主动性可言?充其量是老师手里的棋子而已。语文学习应该重诵读、感悟,但是我们常见一些课堂上充斥着各种问题,用回答问题来替代诵读与感悟,难怪学生换一篇文章又读不出什么来,或说不会读。像这样,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满堂问”的教学形式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要求。

如果我们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严密的课堂结构、烦琐的提问,消磨了学生的个性,阻扼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提问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入“我毂”,教师总是费尽力气引学生“入毂”。学生“入毂”了,教师就以为大功告成。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唯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再说,教师脑子里的答案许多是从参考资料上拷贝而来,这些答案是否唯一正确呢?有没有别的理解呢?在我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学生“旁逸斜出”,教学应该有思路,但这里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作出调整。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我们再来看封闭性课堂如何处理教材。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思路或“教学个性”而人为地肢解课文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尽管大家都认为教师应当拥有个性,应当拥有解读课文、选择教学方式的自由,这诚然是不错的。但张扬个性必须以尊重美的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教师的个性不管怎样突出,都只能算是耍花枪,故弄噱头,不足道也。语文课堂仅局限于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没有或很少美的感受与陶冶,那么,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思想整体性。现代教学论强调整体发展观。就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只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谈。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局部――整体”,入手着眼于整体,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领悟文章的主旨内涵,对局部的剖析建立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例如《内蒙访古》的教学,首先应当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大青山南麓沃野的战略地位,赵长城的修筑原因、位置及遗址现状等,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在一些小问题上争执不休,诸如某个动词使用好坏,这个段落是引用史料,那个段落运用了对比手法等等,那么,即使课堂气氛是热闹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容易把学生引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1][2][3]。

小学语文课堂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而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师:上一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意,解决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了这些,只是为进一步学习《赤壁赋》打下了基础,因为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一篇千古“文赋”,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东西很多。有人从中分析苏轼的人格品质,有人由此追溯苏轼当年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有人伴文就如和苏轼一起探讨广阔的宇宙和无垠的时空以及渺小的人类。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一下苏轼在这篇文赋里所融注的情感。

生:间接抒情。

师:间接抒情又分为议论抒情和……。

生:描写抒情、叙述抒情。

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等的叙述、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为抒情服务的。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体会苏轼是怎样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人、事、景物中的。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自读课文,将你认为能体现苏轼的情感的文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文章,师巡视指导。

生:请大家看这一段:“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是描写客人听到苏轼的歌声时所和的音乐,这个音乐非常的悲凉,像是一个人在埋怨,在思慕,在哭泣,在诉说,作者还夸张地说音乐使幽壑里的蛟龙都无法安生,使孤舟上的寡妇更感身世的悲凉,哭了起来。我觉得苏轼是想通过这段对箫声的描写来反映他自己的处境非常的悲凉。

生:因为我看过有关的资料,说这里的“客”其实就是当时政治失意而又悲观的苏轼自己,是作者潜意识里的自己。

师:你是个会学习的人,知道自己去查阅资料。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尤其是古文言文的学习中,查阅相关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生:我接着他刚才的问题。他说刚才的这段对箫声的描写反映了苏轼悲凉的心情,除了刚才的解释,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这个箫声是“倚歌而和”的,箫声悲凉,是因为歌声悲凉,而歌声是来自苏轼的。说明苏轼所唱之歌就已经有悲凉的感觉在里边了。

生:不是真正的“乐”。

教师板书:“乐”非真“乐”。

师:表面在写乐,其实在写“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乐景写哀情”……。

生:使“哀情更哀”。

师:可不是!苏轼连自己以为“乐甚”的情形下都唱出了让人落泪的歌,唱歌的时候都是这么地不痛快,平时是怎么样的?可想而知了。那么,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抒情方式,我们大家再找一找。

生:第一自然段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句也有这种味道。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结合书下的注视,苏轼当时所“诵”、所“歌”的《月出》这首诗,是描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意中人的诗歌,仿佛那个意中人就在月亮之中,可是他永远得不到,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思念。所以这里的描写也有“悲”的意思。

师:很好,结合书下注释,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尤其是学习古诗文,因为文章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一些字词在在流川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当然,还因为我们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匮乏,我们更不能忽视的作用,他们是我们正确理解文章的'得力助手,是教科书的编写者辛辛苦苦地找来帮助我们学习的,你看,很多时候,书下的注释和文章所占篇幅一样,可见它的作用非同小可了。还有一个关涉到你们切身利益的事情就是:书下的注释常常出现在考卷中。

我还要补充一点,其实这里的“明月”、“窈窕之女”我们也可以将她理解成是苏轼美好的政治理想,可是这种政治理想却因为当权派的阻挠无法实现,这样,这种寄托在明月中的愁思就更深沉了。古代的文章,因为政治斗争,又因为常常牵扯到“文字狱”,所以文人们都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对当局不满的思想。好了,我们接着交流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生:我觉得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很美,这些景色描写反衬出苏轼的心情非常愉悦。

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请你先将景物描写的句子给大家读一遍。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生读,师板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请你谈谈苏轼是怎样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把他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的?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描写了一种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的宁静、优美的环境,而这应该是作者内心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既是对当时明月当空的真实写照,我想作者可能还想通过月亮的“徘徊”反衬人间的美景,你看月下赤壁是多么的美好,连月亮都舍不得离去。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描写了一种白露“横跨”江面,而水光与天色溶为一体的朦胧美,使人陶醉。

生:都不是。是白茫茫的雾气的意思。那把“横跨”改为“笼罩”或者“弥漫”吧。

生查字典,师巡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把字典对“横跨”的解释念一下。

生:“横跨”有两个意思,

1.在…上形成拱形;从一个界限展开、伸展或延伸到另一界限。如:一道彩虹横跨湖上;2.跨越(如距离,时间,空间),如:一座古代桥梁横跨这条河流。

师:请同学仔细分析,这两个解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例句来思考。

生:……。

生:好像不能。

师:那就是雾与江融为一体了。我们既用上“横”字,又能把当时的情形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话,应该用一个什么词语好呢?你还是可以借助字典。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巡视。

师:我需要一个词语。

生:横贯。

师:理由?

师板书:横跨、横贯。

生:“横贯”就是横向贯穿的意思。这样,既有横向的空间感,也有雾与江融为一体的画面感。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一段表现了苏轼功业难在,英雄易逝的感叹。

师: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说的是人才无所适从的无奈,苏轼借用在这里的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己这个人才不被朝廷重用反而屡遭贬斥的压抑和苦闷。紧接着说的是曹操败于周瑜的惨况,与当年的霸气和英雄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具有悲剧意识。

生:关于赤壁之战的文字应该沉重一下,后边写曹操的英雄形象的应该豪迈一些。

师:好!请你试着将这种感觉读出来,其他同学也想一想怎么该怎么读。

生读课文,前面的文字低沉,后边铿锵有力。

师:读的不错,基本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可是我有个建议,如果把“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些文字读的不但铿锵有力,而且语速加快一些,是不是会更好?大家还要注意“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句话的感情转变,这里是一种感叹,而且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要慢下来。大家试着读一读。

生读课文,师范读,生再读课文。

师:第二个问题:我刚才发现这一段里也有一个“横”字,我想听听大家对这个“横”字的理解,请大家先把这个字所在的句子找出来。

生:“横槊赋诗”。

师:谁来说一说?

生:注释上说是“横握长矛赋《短歌行》诗”。

师:我觉得这个注释有点局限了,我们把这个解释还原成一幅画,我总觉得这个画面有些呆板和单调,可能没有把苏轼对曹操这个人物的感情写出来。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生:他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师:那苏轼要说的仅是“横握长矛赋《短歌行》诗”这样一件事吗?

生:不是,这只是一个缩影。

师:还有,他只是“横握”着长矛吗?在如此壮观激烈的生死之战中,这个动作好像有点僵硬。

生:应该是“纵横”的意思,“纵横天下”,驰骋疆场。“槊”也只是一种兵器的代表。

师:好!好!那我们接着往后看,还有哪些句子中包含苏轼的情感,我们把它们找出来。

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一段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短暂、个体渺小以及仙愿难成的感慨,是一种个体面对广袤的宇宙和无穷的时空时常有的感慨。

师:你有哲学家的气质。这段话我觉得很熟悉,好像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生:“……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出自——。

生:张岱:《湖心亭看雪》。

师:你看,多相似呀,舟小,人更小。

师板书:舟:一叶、一芥。

人:两三粒、一粟。

师:那,就一直这样悲下去了吗?

生:不是。

师:是就不是苏轼了。苏轼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政治失意者,不会赢得后人如此多的赞誉了。我们具体看一看。大家先一起把最后一段话读一遍。

师生齐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总结。

生:第一对是“变者”和“不变者”。

师:可不可以再简练些?

生:“变”与“不变”。

师板书:“变”与“不变”。

师:你再具体谈谈,“变”的是什么?“不变”又指什么?

生:从“变”的方面来说,“逝者如斯”,一切就像这眼前的水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前流去,谁也阻挡不了,“盈虚者如彼”,月亮也按照它自己的规律一直阴晴圆缺,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有丝毫的改变,而从“不变”的角度来说,“而未尝往也”,“水”还是水,无论怎样变幻,它仍然是这条江里的水,“而卒末消长也”,而月亮,穿越了多少时空,它仍然是哪个月亮,没有丝毫的缺损或者增长。

师:说的多好啊!可是为什么不说完?留着我说是不是,那我说吧:“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一句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把从眼前的“水”与“月”中得出的道理普遍化了,谈到了“天地万物”,包括作者自己,都是一个“变”与“不变”的结合体,时刻在变化,但又终将归于永恒。那作者要通过“变”与“不变”表达什么啊?试着说一说。

生:从“而又何羡乎?”这一句可以看出苏轼将自己融于宇宙万物间,在他眼里,自己和眼前的水、月、乃至万物都是一样,既时刻变化,又归于永恒,没有什么可羡慕的,非常的旷达。

师:很好。我们接着看下一对矛盾。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取”与“不取”。

师板书:“取”与“不取”。

师:来,你分析一下。

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句是“取”。

师:不是说“虽一毫而莫取”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一切都有他们自己的主人,如果不是你的东西,你想“取”,据为己有,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师:你我注定无缘,强求也没用。

生笑。

师:接着说。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说的是“不取”,作者不刻意地去追求身外之物,陶醉在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之中,而这些东西,恰好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可以随时随地供我们享用,作者完全醉身于大自然之中了。

师:“不取”反而比“取”得到的更多。

我们上面所说的都是在挖掘文字中潜藏的感情,这些我们前面说了,都称为间接抒情,《赤壁赋》这篇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文字啊?请同学们首先将文章中文章中明显地表达情感的句子找出来,分别有哪些?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来说。

生:“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师板书:

“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师: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实这是这篇文章的情感变化过程,我们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三个短语。

生:“乐、悲、乐”。

师板书:“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乐)(悲)(乐)。

师:很好。而且我们知道“饮酒乐甚”时的“乐非真乐”,“愀然”之后的“悲”是真悲,直到后来通过对宇宙万物之间的“变与不变”、“取与不取”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苏轼才真正“乐”了,终于敞开胸怀,一醉方休,“相与枕藉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板书:“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乐)(悲)(乐)。

(乐非真乐)(悲为真悲)(乐为真乐)。

师:关于《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们暂时学到这里,但是这篇文章的可探讨之处,不仅于此,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自己找找其他的资料看看。有一本书、一篇文章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或许对这篇文章会有更深的理解:

师板书: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一、朗读儿歌,激起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小尾巴”是什么?

生:我们的影子。

师:同学们还记得在一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影子》的儿歌吗?

生:记得。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这首儿歌吧!

生:好!

师生: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像个小黑狗,你走它也走。

师:同学们朗诵真不错。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究《旗杆的影子》吧!板书课题。

二、设问置疑,探究新知,搜集事实。

(一)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子吗?是不是“立竿见影”?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在小组交流前,请同学们说说交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组内的同学要一个说完,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生: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师: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还有不同的建议吗?

生:如果自己的资料比发言同学多,我还可以对他的发言做一补充。

师:老师给你们提两条建议。首先,我们要把查到资料和观察的结果变成自己的话说给其他同学听。其次,小组长汇报总结归纳同学们的资料,挑选整理出一套详细、完整的资料在班内汇报。

师:请各小组向全班汇报。

生:我们组经过交流认为“立竿就能见影子”。

生:我们组不同意“立竿见影”这种结论,它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当高楼或高山挡住太阳光时,旗杆就没有影子了。

生:我们观察过阴天和雨天,晚上旗杆没有影子。我们的结论是:旗杆和其它物体只有在光照情况下才能看见影子。所以“立竿见影”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在光照的情况下。”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既然旗杆在光照情况下有影子,是不是所有物体在光照情况有影子呢?

生:所有物体都有影子。

师:其它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有的沉默有的组默许。

师:请各组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物品:透明玻璃、手电做一个实验。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做实验,教师指导。

生:我们通过实验,当手电的光照在透明玻璃上、在屏幕上没有影子。

生:对啦!每天下午当阳光下透过玻璃照在教室里,我们在地上只看到防护网和窗扇的影子,没有看到玻璃的影子。

师:哪个小组能总结一下?

生1:不透明的物体在光照情况下有影子。

生2:透明玻璃(也就是透明物体)在光照下没有影子。

师:板书结论。

(二)探究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的关系。

师:上周老师在布置让同学们来观察旗杆影子的长度、方向与太阳在天空运动关系,现在请大家汇报一下。

师;你们是如何测量旗杆的长度的?

生:我们将皮尺一关绑在升旗杆的绳子上,然后拉上顶端,那么皮尺长度就是旗杆的长度。

师:哪一位同学能描述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

生:早上在东方—东南方—中午正南方—西南方—落日时西方。

师:一天中影子运动轨迹是如何变化的?

生:早上在西方—西北方中午正北方—东北方—落日时东方。

师:一天中什么时间旗杆的影子最长?

生:我们测量旗杆的影子早晚最长。

师:什么时间旗杆的影子最短?

生:中午11:40最短。

师:什么时间影长与旗杆长相等?

生:下午12:40影长与旗杆相等。

师:请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表格中。

时间影子的长短影子的方向。

三、交流表达,形成概念。

师: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归纳旗杆影子的变化规律。

(生分组讨论,师巡查参与交流。)。

生:一天中太阳由东到西。

生:影子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生:影子方向由西慢慢移向北,再由北方慢慢移向东方。

生:一天中11:40影子最短,方向正比。

生:一天中12:40影子长度与旗杆的长度相等。

师:以上同学总结交流的结果,就是旗杆影子的变化规律,请大家总结在书上。

四、知识运用拓展。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动植物经常利用影子为自己服务的?

生:夏天,人们在大树下高大建筑物影子下感觉凉爽。

生:人们利用生姜喜阴的特性,在棉花地里种生姜获得高产。

生:海洋中章鱼、乌贼当遇到劲敌,常吐出墨汁变幻成自己模样,然后逃之夭夭。

生:深受同学们喜爱我国北方的皮影戏艺术,就是利用光照射下有影子产生的艺术效果。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日影的长短发明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长短的圭表。

……。

师:同学们知道真不少,像测定节气圭表、皮影戏艺术等,这都是利用影子的活生生的事例,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学好科学,让科学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新形势下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枯燥为有趣,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活性主体特点、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科素养。

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观念。我们要坚信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所有刚刚出生的小婴儿都是在和事物的接触中一点一点地学习长大,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教育最后满足了生活的需求,才达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学习于生活,最后运用到生活,这样才是达到了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实施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

现在一些老师还是专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将其所知道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自认为他们所讲到的内容学生就都能够理解,殊不知兴趣才是学习的前提,对于政治这一枯燥乏味的学科,老师单一的讲解必定会让学生反感,最后导致一无所获。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植入就能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活跃课堂气氛,让所学内容融入实际生活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对于政治这门学科,生活化教学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学习政治课“政党制度”时,政党制度就是具体规定的相应条文,不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多种多样,其具体的事例讲起来也会显得很枯燥乏味,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编排一些相关的情景剧,在剧中体会其中的奥秘,自己的理解外加老师的指点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

2.丰富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的植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政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时,单单凭借书本上的内容必定不能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资料,把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每一时期的具体故事中列举出来,这种丰富式教学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创新教学模式。

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讲究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加地吸引人的眼球,这就类似于明星的炒作一样,增加知名度,提高关注度。在课堂上老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创新,生活化的方式不能过于单一,有针对性并且有代表性的融入,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他们比较关注的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政治内容比较联系实际,而且各个时期都有联系,因此也能更好地融入生活。

4.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延伸至生活。

利用高中政治课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等,如,聘请宁德本地的行业先进、企业家、创业先进模范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述创业故事;聘请他们当客座教师,通过报告、对话、讲座等方式,引领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丰富了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及课程内容;利用周末、节假日带学生走出校园,到相关的企业参观,了解当地创业典型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走出去”,广泛调研宁德本地的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发展现态势,到人才交流中心了解人才需求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体验不同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等。利用假期可以尝试打工或小型经营活动,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生存和发展能力得到较强的训练;如,可以与家人、朋友、同学合伙,也可以独立投入少许经费尝试经营、买卖活动;参与家庭或他人的创业活动;到小工厂、商店、超市等去打工,获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淘宝开网店、经营微商、摆地摊;用少许资金学习炒股、买债券、储蓄等。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改善政治课的教学。政治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程,它给予我们的是人性的正能量,而生活化政治课堂不仅仅让我们学习了它,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理解、本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东平。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09)。

[2]胡晓丽。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析[j]。文理导询:上旬,(0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1.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有效呢。

3.1深钻教材,备好课。

3.2上好课。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按《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正所谓是实践出真知。

(1)巧设导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启发导入;直观演示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讲故事导入等。不管使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的相关资料,在开始讲解课文前,能够先以丰富生动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到整堂课的气氛。

(2)讲授知识应注重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语文课。

(3)课堂讲授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4.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专家们说过: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每天静下心来,回顾这一节课的程序和细节及整个流程,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及时写好反思,一点一滴地积累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日积月累,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5.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你这门功课,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想,尊重、相信、热爱学生、性格温和,谈吐幽默、富有爱心、学识渊博、真诚对待学生的老师,一定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做一个受学生尊敬、爱戴、喜欢的好老师。

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所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勤奋、刻苦、认真、钻研,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即使善意的批评、提醒也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相反还可能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转变,不能高高在上,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接纳了你这个教师,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你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产生效益。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激发了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例如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五、重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其次要革新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总之,构建和谐、有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有效课堂教学始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任绪斌:《试谈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内涵与特点》,《山东教育科研》,1-2期合刊。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2)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3)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

(4)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5)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3.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教师的讲解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

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一要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把教材内容中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动态的作用对象。教师要讲解精当,给学生多留下独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从而更好地去体验知识,而不是单向地汲取结论,为学生发现问题和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的支点,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综合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处理好知能的转化过程。

语文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步骤选择与安排,不但要用是否有语言价值去衡量,还得用是否有思维价值来衡量。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要把单一的语文知识训练变成渗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将知识的获取寓于能力形成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三是重视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转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启动者,其作用在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这种主导作用也不是不变的。当他在传授知识与启发时,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但当学生投入自学或质疑问难时,学生便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因为老师的释疑解难是受学生支配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当谈到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时,朋友便聊到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最爱听评书,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兴趣盎然,从不感觉厌倦,而且还基本上能将当天听到的评述内容复述下来,这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思考。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中华书局祝安顺老师在评价儿童国学教育时说。的确,现在的小学课堂,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途径拓宽了,但课堂的趣味性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样提高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课堂的知识性,只想到该传授孩子哪些知识,而忽略了该如何传授,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参与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在兴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该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感觉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备“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教案,从学生的学入手。老师要换位思考:“我”是学生,“我”会对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这堂课教学的突破口。备课中,要以怎样让学生感兴趣为主线,注重每个环节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依托。

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比较稚嫩、有的可能比较极端,老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见解,因为这些见解的背后跟这个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学生的见解,就等于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一些极端的、偏差的理解,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还应当循循善诱,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上课。如:《长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过培养小导游的形式来教学;《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教学;像《桥》、《金色的鱼钩》则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观潮》、《火烧圆明园》则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教学;复习课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枯竭。

教虽无定法,但只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展开备课、教学,那么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课堂深深吸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随笔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童年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甚至还会对孩子将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有责任教会孩子去热爱阅读和享受阅读。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在这里我想将自己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点滴做法分享与大家。

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题。我的方法是,利用榜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每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并趁机说读课外书如何如何的好;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马上推荐相关的一些好书籍。我还用教师的语言影响学生。平时,我要求自己多读书,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课堂上,我经常出口成章,令学生羡慕不已,我就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只要多读书,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出口成章。我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是阅读滋养了他们,升华了他们的人生。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这样不用催促,学生自然而然的都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了。

书籍浩如烟海,如果不加以选择,学生的阅读效果肯定不理想。

所以,要真正地做好课外阅读,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读物。我采用的是三根据: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大部分学生为住校生的状况,我为学生推荐一些好书。(1)、平时多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做好语文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另外,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名家名作的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引导学生去读作品的全部。(2)、小学生喜欢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于是从校图书室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中国寓言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书。让学生阅读(3)、班级办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读物带到学校,放置在在教室一角,以一本书换取几十本书来读,达到资源共享、有源源活水的目的。这样书籍有了,我又鼓励学生多读书,与好书为伴。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读书的有效性。我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向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读课外书时,一般我都采用让学生“默读”的方式。因为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精彩之处、重点段落,细细品位,进而体会作者情感。一般之处浏览而过。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铅笔,把好词好句勾划下来,在写得好的地方直接画上记号,如能说出好在哪里,最好能在旁边加以批注,然后再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写一写读后心得体会等,还利用早上时间让学生背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名段。不求其多,但求切其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确保和固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二是让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自由阅读课外书;三、教学中尽量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以布置读课外书为作业,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大量阅读。

只有在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激发,能力才能逐步形成。我的做法是:

1、举行多彩的读书活动:每一学期我都在班内积极组织开展了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赛诗会、语文乐园竞赛、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精彩5分钟: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是学生们轮流上讲台来介绍自己的阅读的收获。可以说一个故事、笑话、科学常识,或是谈谈自己喜欢书的原因等。之后,稍加点评,拓展些相关知识,启发学生再阅读。

3、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树立起优秀学生典型,成为“读书之星”评选的依据。

总之,只要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就会喜爱阅读,有效阅读,广泛阅读。学生的心灵也因为阅读,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智慧!

小学语文课堂设计

3、 学生在阅读中应学会尊重事实,遇事多动脑子想想,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的随从别人的意见。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课文中角色的语气,在朗读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猪最终把小花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

两课时

.课件、画、词语卡片

19、小猪画画(齐读课题)

学生认识课题中的“猪”字,并读准翘舌音。

教师范读课文

师:小朋友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吗?

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师: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出示“结果”(一张大怪物的画)随机认识词语“结果”、“一张”板书:大怪物

师问:小猪为什么会画这么一只怪物呢?

生:(因为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的鹅的建议)

小松鼠给小猪提了什么建议?

生读小松鼠的话。

教师出示.课件:小松鼠

师:你觉得小松鼠的尾巴长得怎么样?

生:小松鼠的尾巴确实又大又好看。

小松鼠这时是在炫耀自己的长处,你们想想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学生思索后再读

“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应该把猪的尾巴画大一些?

学生集体练习读

出示词语卡认识:应该 大些

师:小猪认真想过小松鼠的话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学生通过课文语句理解“马上”一词:“马上”说明小猪心里想了吗?

生:小猪想都不想,拿起笔就画。

学生用“马上”一词练习说话

看图认识词语:又大又粗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讨论一下课文怎样读,小山羊的话对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检查学习效果:

推荐朗读小能手读小山羊的话。

师:你为什么把多神气读得重呀?

生:小山羊的角的确很神气,它在夸耀自己的长处,挺骄傲的。所以语气在自己的长处上要重一些。

随机认识词语“神气”“一对角”

师:小山羊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生回答

师:小猪想过小山羊的话吗?你从哪个词知道?

学生找了出“连忙”一词。

师:这个词和前面所学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学生练习用“连忙”说句话。

指名学生读小白鹅的话。

出示.课件,教师引导理解小白鹅的心理:小白鹅最欣赏的就是它的翅膀,可眼见小猪的画上没有自己最美的部分,又急又得意。

学生再读,师生评议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认识词语:一对翅膀 漂亮 加上

师:小猪还是没作过多的细想,就怎样做?

学生了解近义词:连忙、马上、立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关注智慧的教育。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程,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多方面发展为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教师应真正走过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过程,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有效教学实施环境。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的活跃了。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方向的和提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想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热情与期待,让学生感到你值得信赖,让学生相信你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多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重视的阳光。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多赞赏学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课堂上教师总是脸带微笑,用亲切自然的目光注视学生,让学生产生信任感,使学生知道老师正期待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就热烈了,教学效果当然会更有效。

三、充分发掘教材内涵,以情感培养丰富学习模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最适宜开展情感教育的.课程,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中载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伟大作家的篇章比比皆是,如古代的诸子百家,近现代的老舍、朱自清、鲁迅等等。(教学论文)这些伟大的作家协同他们经典的作品传递给后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修辞、激发与意境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包括这些篇章的延伸知识,都涉及很多的人文历史等知识。而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读一篇文章或者推崇一份读物,往往是因为这其中包含很多可以触及他心灵的情感流露,或者可以让他心潮澎湃的元素。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于那些跃然纸上、观点鲜明的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心底感染与激励学生树立阅读的兴趣。另外,教师也要通过自身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对阅读教学的真正重视来激励和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道路上的楷模。

四、及时丰富与更新教学手段,立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以往很多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读”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视觉与听觉疲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学校背景,举办类似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讨论、话剧等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对一些经典的篇章,尤其是一些话剧、小说、寓言故事等类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感情投入;对于一些经典的诗歌,可以让学生采取朗诵比赛的方式;学习一些科教类的素材,可以采取知识问答或者知识竞赛的方式,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课堂教学充分更新教学手段,还体现在对多媒体的利用上。

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六、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更多彩。

多媒体设备因其强大的音频、视频处理能力,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课堂上轻易达到“化静为动、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具有其他教具无可替代的作用,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自觉运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七、实施激励评价,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成长进步的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对学生提出的不足以及独特的个人见解,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哪怕学生提出的不足或见解是错误的,也要对其勇于质疑与发言的勇气进行肯定,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推动学生自我修正。同时,还要在学生间开展互评互议活动,营造张扬个性的和谐、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