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京剧猫观后感(汇总13篇)

时间:2023-10-24 06:39:40 作者:雅蕊 2023年京剧猫观后感(汇总13篇)

标语通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富有节奏感的表达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标语应注重情感表达,通过让受众产生共鸣来增强传递效果。通过学习这些标语,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京剧观后感

今天,吃过早饭,姥爷打开电视搜台,无意中看到中央11有《七品芝麻官》,姥爷说这戏很好看,于是,我看了一场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的戏曲。

豫剧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种,豫剧里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说河南乡土话,听起来特别亲切好听。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七品知县唐成的两句开场台词把我吸引住了,这个小芝麻官长得很丑,可他丑的可爱,幽默风趣,一举一动都能把人逗得捧腹大笑,一口地道的河南话说的有滋有味,这戏是越看越有意思。

《七品芝麻官》讲述了七品知县唐成,机智大胆,法办权高势大的诰命夫人的故事。在审案当中,遭到这个诰命夫人的辱骂,阻力很大,但唐成义正辞严不怕权贵,把诰命夫人审的.哑口无言,成功的将他押到京城,为百姓伸张正义,受到老百姓的称赞。

看了这出戏,我有很多感受,戏曲不但给我们带来欢乐,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正义感的好人,当官要当为民做主的好官。通过这次看戏,我对戏曲有了了解,也更喜欢上了戏曲。

京剧观后感

"题目中的小白真的是什么都不懂那种意思,不是我的名字。所以就当做一个纯外行的观后感好了。然后我这两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而且一直在奔波,所以看到最后很犯困不确定是戏本身的原因还是我该到困的时候了。

一开始指挥来了,大家还鼓掌,北京观众好有礼貌,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懂得西洋乐礼仪。开场是民族交响乐,结束时京剧的打击乐进来了,正式进入京剧。

袁慧琴老师一上来嗓子有点沙,后来好了,他们这一场讲的是柳娘即将结婚,还没和玉郎拜完堂,胡人就杀来了,柳娘不知所踪,玉郎与匪徒打斗被毁容,柳娘父亲被杀死的事情,词还挺好的,每一场之间的交响乐用的是个很有记忆点的旋律,这不会用微博写谱子我就不写了,总之是大明宫词范儿的。

第二场于魁智老师上来,声音和电视里听到的很不一样,十分沉,还有点哑,不过后来我认为这是现场音响的关系,因为这些演员声音普遍都和电视上听到的不一样。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是唐太宗认为北荒之乱是“因利而聚,因利而散”,这个利就是谋生之需,所以要疏通,同时对于该打的坚决打(就是这么辩证)。

下一场就是边疆的胡市,玉郎和柳娘母亲去做生意,偶遇流落在胡地的柳娘的事情,在胡市上他商贩们还唱歌,但居然不是西域风情的歌,而是西北民歌那感觉的!不过接着就有了突厥风格的歌舞。柳娘母亲突然看到一个商贩的帮手很像柳娘,就让玉郎去问,这时候柳娘出来唱了一个“耳边厢猛听得乡音回响”,前几个字里有个滑音(忘了是哪个字)好听极了,下滑了6度,但是整体来讲这段唱虚了,声音很怪,有几个地方好像底气不足,还有几个字练本嗓音都出来了,这块胜素老师有点小生倾向(因为她本来就女扮男装),这段的旋律挺像样板戏的。然后柳娘玉郎相认的一段非常好听,非常!

丑角在整个戏里点缀地挺好的,恰到好处,不闷也不过,接着杨赤(北荒)就出来了,因为现场音效的关系,活活把一个花脸打造成了纯正的美声男中音。北荒认为,唐太宗一方骄兵必败,同时唐朝也派认去诱使他们相信自己已经奢靡不堪,所以北荒决定发兵,不出所料被捉了,这期间是一大段非常精彩的武戏。

一直到这里都是规规矩矩,给人一种把西洋乐队删了说不定还是个挺不错的传统戏的感觉。接下来就开始新编戏路线了。

被捉后北荒被带至唐王那里,北荒首先认为唐王跟自己想必只是大可汗,后来一步步变成强可汗。这时出来了一批北荒老子民,唱“天苍苍野茫茫,苍苍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个旋律就是典型的新编戏旋律,谁知哪来的,类似《钦差林则徐》里那个“老夫妻排排坐吃果果”那地方的旋律风格,北荒说哪里来的乡音,实际上根本不是西域风格,连内蒙风格都不是。所以我一直很困惑,北荒到底是蒙还是疆,他叫可汗应该是蒙,但胡市明显是疆的风格,丝绸之路也是疆的,和北荒啥关系(也许有,但我历史不好,这块是真不了解,一直的印象是丝绸之路是突厥一系的)。这一段话剧味十足,跟屈原那个戏似的,接着唐王一句白话文“不但赢得了战争,更赢得了人心”开启了说教段落。此时北荒已经开始觉得唐王不仅是强可汗,还是天可汗。

接下来是反二黄。旁边老奶奶睡着了。

北荒一心求死,唐王给了北荒一个回头之船,这个船驶向丝绸之路,然后北荒还是一心求死,他们往复推让了太多次,从这开始我困了,北荒你到底死还是不死啊怎么这么墨迹,建议推让次数可以减少一到两次。

然后北荒终于决定不死,帮唐王重建丝绸之路,接下来就是民族大团结,各路人马都上来跳舞了,还有个耍叉的,很高级。其中有一群人跳的是藏舞,丝绸之路和藏的关系我照样不了解。接下来是敦煌舞。

然后柳娘和她母亲又上来了,这一段胜素老师放了大招,也许是想弥补前面的不足,梅派味十足。母女俩说看啊在皇上的`治理下生活多么好!其实我觉得到这就差不多想想办法结束就好了,但是还有很多主旋律官话没有讲,所以后面还有一大段各国使者参拜唐太宗的情节。他们唱的也不是西域旋律,而是山歌!!!其中感觉有个使臣真的是外国人,金色头发那个,不仅长得一副外国脸,练举手投足都是西方莎士比亚剧的感觉。

唐太宗这一大段词都是党话。

此时后面老大爷在打呼噜。

唐太宗送给各国的国礼有三种,一是青铜明镜,二是丝绸缎锦,三是农桑籽种,并分别阐述了各自的意义。

然后就结束了。

总体来说中场休息之前给我的是惊喜,但之后就有点拖沓和主旋律爆棚(没办法,现在流行剧本必须这样),另外在念白的时候西洋衬乐可以拿掉一些,效果说不定会很好。主旋律的话可以编的更传统化一些,因为现在虽然大部分词挺好的,有些词还是偏,且党。

后续肯定还会改的,肯定还会改更好的。

京剧观后感

今天,吃过早饭,姥爷打开电视搜台,无意中看到中央11有《七品芝麻官》,姥爷说这戏很好看,于是,我看了一场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的戏曲。

豫剧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种,豫剧里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说河南乡土话,听起来特别亲切好听。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七品知县唐成的两句开场台词把我吸引住了,这个小芝麻官长得很丑,可他丑的可爱,幽默风趣,一举一动都能把人逗得捧腹大笑,一口地道的河南话说的有滋有味,这戏是越看越有意思。

《七品芝麻官》讲述了七品知县唐成,机智大胆,法办权高势大的诰命夫人的故事。在审案当中,遭到这个诰命夫人的辱骂,阻力很大,但唐成义正辞严不怕权贵,把诰命夫人审的哑口无言,成功的将他押到京城,为百姓伸张正义,受到老百姓的称赞。

看了这出戏,我有很多感受,戏曲不但给我们带来欢乐,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正义感的`好人,当官要当为民做主的好官。通过这次看戏,我对戏曲有了了解,也更喜欢上了戏曲。

京剧观后感

今天,我和在电脑上一起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代表作————贵妃醉酒。

梅兰芳大师他男扮女装饰演的的贵妃杨玉环,从演唱、眼神到走路都像极了女人。

爸爸这时给我介绍说:在以前,唱京剧是没有女人参与的,因为戏中角色的需要,所有女角的戏都要由男生来演,为了演好戏,通常都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演好。听了这话,我对梅兰芳大师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近段时间,李玉刚上春晚争议很大。李玉刚的男扮女装不同于梅兰芳的反串,梅兰芳男扮女装的旦角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据说京剧界的“男旦”也正逐渐被淘汰。而李玉刚的反串不是戏曲,只是歌曲,或称之为戏歌,他的成名只是观众出于好奇。试想,不看他这个人,只听他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李玉刚还会引人围观吗?所以很多人认为,李玉刚上春晚,会给人在性别和性格意识上产生误导。

纵观整场这39个节目,可以说,春晚在整体结构和节目形式上几乎依旧,依然是在大演播厅里,台上的演员,台下是观众;仍旧是歌舞、小品相声、魔术杂技、戏曲等的大杂陈。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舞台更炫了,节目形式比较活了,老面孔少了,相声小品少了,广告据说没有了。而最大的变化就是本山大叔缺阵了。

京剧《贵妃醉酒》是一出典型的中国古典歌舞剧,也是梅派经典剧目。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代。唐明皇(玄宗)与贵妃扬玉环相约在百花亭设宴,饮酒赏花。到了这天,贵妃在百花亭候驾多时,未见驾临,太监来禀,皇帝已转至西宫。贵妃闻知此讯,心中极为不悦,万端愁绪无以排遣,只得一人独自饮酒,赏花解闷。宫娥太监轮流进酒,不觉喝得大醉,醉后更觉烦闷,命高力士到西宫请唐明皇来此共饮。经高、裴二人婉言相劝,才满怀怨恨,独自回宫。

该剧唱、念、做、舞俱佳,情味婉约,表演含蓄,尤其梅兰芳的表演历经磨砺,臻于化境。剧中对醉态之下悠绵的宫怨的表现深具古典美韵味,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尤其卧鱼闻花、衔杯醉饮等舞蹈范式具有迷人的魅力。京剧《贵妃醉酒》渊源长久,经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改良修订,到梅兰芳时期定型,该剧以旦角应工的歌舞表演体式、典雅雍容的审美韵味、所秉承的艺术精神,以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传统戏曲的代表。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京剧观后感

京剧《少年中国梦》读后感我带着一份期待观看了此剧,一个字形容:“值”。

《少年中国梦》以淞沪抗战为时代背景,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创办报童工学团的故事。演绎了陶行知和一群报童们之间学习、交流、感人的故事。在剧中陶先生的影响下,报童们开展了从不识字到学习识字,到做小先生,同伴的小先生,家长的小先生。互帮互学,通过行来学知识,通过行来掌握技能——做长凳,通过行来救国救民。在报童工学团,这些穷苦的流浪儿不仅学识字,学文化,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有一些报童在陶行知先生的关心教育下,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本剧始终贯穿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揭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剧情设计新颖、巧妙,以几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展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

观看此剧,过程中有两点我的感触很深。第一点是陶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教学思想”在剧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小东北”不会,大家一起教,家长不会,由小孩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京剧观后感

期间,有幸在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京剧,两个折子戏:一为《三岔口》,二为《游龙戏凤》,由北京京剧院演出。

这两出戏,过去曾看过,好长时间了,今天再看,又是优秀青年出演,当然十分关注。这两出戏,前者是武打戏,后者是唱功戏,一武一文,配搭适当,相得益彰。不论武打也好,唱功也好,演出相当精彩。

我对《三岔口》特别感兴趣。剧情故事是说北宋时,大将焦赞打死奸臣谢金吾,被发配沙门岛,元帅杨延昭爱将如子,恐途中有错,特派任堂惠暗中保护。行至三岔口,住进刘利华店中,任赶到后亦住进该店。店主刘利华夫妇都是江湖好汉,因刘与任互不认识,互起猜疑,误以为对方要加害焦赞,夜半时分,两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展开了一场搏斗。这个戏,主要是看两位演员打斗的武功和技巧。这场演出,原定任堂惠,由cctv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青年京剧研究生班研究生詹磊扮演,刘利华由李丹扮演。因为詹病了,由梅兰芳京剧院一优秀青年演员出演的。虽然主要演员换了,但演出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演员演艺精湛、演出认真,功夫出众,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大家赞叹不已。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此剧是最经典的京剧传统武功折子戏之一,舞台上仅一桌一椅,场上亦只二人,没有对话和唱段,全靠真功夫表演,是武生行的看家戏。看了此剧,我对世代忠于国家的杨家将十分钦佩。杨家是世代卫国忠臣,先后出了杨令公、佘太君、杨家七郎八姐和杨宗保、穆桂英等世代忠臣,虽然屡遭奸臣陷害,忠君卫国之心不变,而且勇于保护忠良。三岔口故事就是一例。

看了此剧,我感触良多,口吟四句,赞曰:做人应学杨家将,忠心卫国世代传。警惕奸臣耍鬼计,保国更要爱忠良。

京剧观后感

但是,如果你坐着看,静下心来听,仔细地品味,的确还有不少欠缺之处。懂历史、爱文学的人大都知道花蕊夫人的故事。花蕊夫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诗人,是难得的才女,史上颇受人称道。从写历史戏的角度,花蕊夫人完全可以当一位历史人物去展开描述。如果与赵匡胤联系起来,应当不只限于爱情。历史上也没有与赵光义三角关系的说法。花蕊夫人之死是赵光义射杀的,但好象是因为皇位继承之争。不是像剧中演的赵光义借打猎欲射杀其兄赵匡胤,是花蕊奋勇当先,为遮挡赵而受箭身亡。把戏这么一演,就基本上算不上个历史剧了。从演花蕊夫人的角度看也不够份量。于是,从编剧到几个主要演员唱念做打表演的全部景象,给人的印象是这台戏份量不足。故事主题选择欠妥,情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从舞台表演上看比较多地显得浮躁些,只有两节觉得比较沉稳感人。即花蕊夫人持团扇在宫中的那一段和最后的一大段唱腔与表演,让人觉得吃功夫,有味道。

文档为doc格式。

京剧观后感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18个伤病员,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之情的故事。当时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计企图搜捕新四军伤病员。但沙家浜的抗日军民团结一心,群众巧妙地掩护了救助了伤病员。之后,郭建光率领痊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认为全剧有两个主线,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一个是被困在苇荡中的18个伤病员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脱险。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庆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有郭建光唱的“阿庆嫂她怎么不来探望”。等到第二个主线出现时,也就是如何和汉奸作斗争,如何解放沙家浜,刚开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词“伤病员安全转移!”一荒而带过前面的情节,马上转入后面的主要矛盾:审问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后面的郭键光的“飞兵奇袭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曲尽人情,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也体现了本色美的艺术魅力。在第四场《智斗》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经典的对话。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阿庆嫂与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显露着刁德一的阴险与阿庆嫂的机智,句句滴水不漏,让人心弦紧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显示出京剧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庆嫂在春来茶社提壶续水,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起。看来在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是顺利脱险的关键。

阿庆嫂这个形象精明干练、态度稳重,演员身姿优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圆,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

京剧观后感

以前我看京剧总是觉得枯燥乏味,而这一次看京剧表演后,我才知道京剧是怎样的有趣。京剧还是中国的国粹,东方的歌剧。

京剧开始了,我看到的是一些猴子们他们活蹦乱跳的,一会儿侧翻,一会儿倒翻,很神气!“猪八戒”是主持人,在他给我们讲知识的时候,猴子们来玩“猪八戒”,“猪八戒”只好把他们赶走了。随后“猪八戒”又向我们介绍了生.旦.净.末丑。生有小生.老生.武生,旦有花旦.青衣.刀马旦.老旦.丑有文丑.武丑。四大名旦其中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大须生有“马连良.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京剧,第一个是红灯记主要写了老旦和花旦。第二个是三岔口,讲的是武丑和文丑在一个黑屋子里打斗。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说明了剧院的人们十分辛苦,由此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

看完这次京剧后,我的感想是:“我们的京剧是多么的好看呀!让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吧!”

京剧观后感

上个星期五,学校举行了一次“京剧进校园”的活动。这对于我这个艺术“文盲”来说是个不错的活动。

初次见到京剧的我无不兴奋起来,刚开始由一位老爷爷上台演讲,京剧做为“中国国粹”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但听了他的演讲我几乎是大开眼界,于是在听的同时,我也用心的记下了笔记。

过了几分钟后,随着主持人的介绍,第一个节目———————《变脸》出现了。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身披黑色斗篷的大汉后,表演开始了,音乐响起了,只见那大汉两手空空,在宽阔的舞台上随意游走,就当我们感到无聊的时,他缓缓的走到了舞台中央,“唰”一下,瞬间就变成了另一张脸,把我们从呆滞的目光中托出来,似乎觉的还不够,他又缓缓向我们走来,好似要与我们握手,可是突然一下,那鬼魅的脸又变成了另外一张,使我们不禁鼓掌起来,赞叹起来。

继《变脸》之后,令我们为之赞叹的应该是《金猴贺喜》这个节目了,五个猴子中有一个年仅八岁的表演者不由让我们赞叹有加,年纪虽小,但表演天赋并不比其他猴子差。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最后翻跟斗的时候,我数了一下,足足做了二十多个!!想想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翻了那么多筋斗,做了那么多特技,他在台下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流下了多少汗水!!真可谓“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京剧是我国四大名剧之一,它也是我国的国粹,看了这场京剧表演我仍不忘记,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京剧观后感

陪奶奶看京剧节目的时候,有一出京剧叫《朱砂痣》。

乍一听戏名,我想起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那段关于朱砂痣的描写: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只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我当时还有些纳闷,京剧是国粹,很多戏剧都是很久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而张爱玲的小说才是近代的,这戏剧应该不是和她写的朱砂痣有关的吧。

果然,戏剧一开展,我就发现我想的太远了。

戏剧中的朱砂痣,讲的是一个姓韩的太守,告老返乡后,因着是孤家寡人,所以让媒婆帮说一门亲事,再讨个妻子,生个孩子延续香火。

可媒婆竟是帮他找了一家有夫之妇的人家,那位年轻妇人的丈夫外出做生意,回家后便生病了,因为看病花光了积蓄,丈夫的病也不见,媒婆竟找年经妇人的丈夫给他的妻子说媒,说卖了钱也可以给他看病,而且如果他的病治不好,他的妻子的后半生也有了着落。

这一段的剧情,怎么看着,都有点儿觉得媒婆不道德。

后来妇人嫁给太守,洞房花烛夜时,太守问了年轻妇人的家境,听闻她是卖身为夫治病。心存仁厚的太守竟是烧了婚书,不仅让妇人回家去与丈夫团聚,不收回聘礼钱,还额外地送了年轻妇人一百两银子给夫君治病。

好人总归是有好报的,年轻的妇人的夫妻有了银子治好了病,上太守家登门致谢。知道太守没有子嗣,年轻妇人的丈夫决定帮太守买一个孩子。

做为一个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年轻女人的丈夫很快就为太守买回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

在小男孩与太守相见后,几经询问,太守竟意外地发现,这个买回的儿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新生儿子,两人不仅相貌形似,而且小男孩的脚心有一颗朱砂痣,正是太守当年记忆中的自己儿子的脚心的胎记。

太守为人正直,不夺人所爱,仗义施财,他的好心,终是得到了好报。

京剧观后感

但是,如果你坐着看,静下心来听,仔细地品味,的确还有不少欠缺之处。懂历史、爱文学的人大都知道花蕊夫人的故事。花蕊夫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诗人,是难得的才女,史上颇受人称道。从写历史戏的角度,花蕊夫人完全可以当一位历史人物去展开描述。如果与赵匡胤联系起来,应当不只限于爱情。历史上也没有与赵光义三角关系的说法。花蕊夫人之死是赵光义射杀的,但好象是因为皇位继承之争。不是像剧中演的赵光义借打猎欲射杀其兄赵匡胤,是花蕊奋勇当先,为遮挡赵而受箭身亡。把戏这么一演,就基本上算不上个历史剧了。从演花蕊夫人的角度看也不够份量。于是,从编剧到几个主要演员唱念做打表演的全部景象,给人的印象是这台戏份量不足。故事主题选择欠妥,情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从舞台表演上看比较多地显得浮躁些,只有两节觉得比较沉稳感人。即花蕊夫人持团扇在宫中的那一段和最后的一大段唱腔与表演,让人觉得吃功夫,有味道。

京剧观后感

11月1日下午,我们学校组织了六年级全部师生感受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视觉盛宴,听觉洗礼——京剧表演。

正式演出之前,一位“老生”扮演者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起源,发展,行当,腔调等,使我们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讲述期间,一位旦角演员穿插了一些京剧演出中的经典步伐和简单的腔调,同学们亲身体会到了京剧的乐趣。

表演怎么还不开始?同学们都有些急不可耐了。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锣打鼓声使在场三百多名观众激动起来。一声气壮山河的“嗬!”随着一个矫健的侧空翻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京剧《三岔口》开始了。《三岔口》虽短,但它的精华便体现在其之“虚拟”。两位演员在只有一张红桌,两把大刀,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却能生动地表现出摸黑打斗的感觉,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整场演出我们却感觉不到任何的异样之处,这是因为京剧源于生活,加上了艺术化的夸张之后,化实为虚,借用一名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同时,《三岔口》配有锣鼓声乐,演出中气氛紧张,增强了开打时的紧张和激烈,紧紧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随着锣鼓节奏融合于剧情中。

《三岔口》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紧接着,第二场《卖水》又开始了。整体来说,京剧《卖水》节奏慢了许多,欢快活泼的表演达到了极致,以丫鬟梅英为主角,着重表现了她的心地善良、聪明伶俐。特别是在“表花”时载歌载舞,眼神灵动,配合扇子、手绢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天真可爱的小丫鬟形象。

演出结束了,梅英那如黄鹂般的嗓音仍萦绕在我耳边。京剧,我爱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