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设计(专业23篇)

时间:2023-11-30 14:40:06 作者:文轩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专业23篇)

制作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以下这些教案示例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设计和编写初中教学计划。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

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

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初中地理教案设计

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3、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

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

(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

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

大小:半径:

周长。

(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文档为doc格式。

按照地理模板设计初中地理教案【精选】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1.地形: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是中国的平原,位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土壤为肥力的黑土,被誉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气候: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北温带,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方地区。

1.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丘陵交错。

2.气候: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西北地区。

1.地形:西部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山地、盆地、沙漠、戈壁。

2.气候: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青藏地区。

1.地形: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2.气候:高原。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

4、煤炭、石油、铁矿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5、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很(不均衡)。

3、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这里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很高。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区。

4、(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

5、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6、(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7、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落实。

第三节水资源。

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2、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

3、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兴建水库)。

4、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5、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6、我国的(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

山地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干旱少雨,辐射强烈,植被较少。

南方。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与范围: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土壤: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云贵高原被称为“喀斯特高原“。

5、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

2、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3、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4、主要农作物。

(1)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2)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三种常见的食材:莲藕、椰子、竹笋。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黄河的治理》选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本节正是侧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原因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

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注意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乡土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如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汉江的河流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2)、技能目标(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泥沙的人为原因,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学生的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黄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黄河的基础;

(2)、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黄河水患的关键,也是根治黄河措施提出的依据;

(3)、根治黄河的措施是最终体现学习地理为人类服务的落脚点。都是本节的重点。

按照地理模板设计初中地理教案【】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学生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后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学生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黄河、长江、湄公河。

恒河、印度河。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按照地理模板设计初中地理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初中地理《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设计

1.上海港的成因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2.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有利条件;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探究式教学,以上海港为例,来分析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体以及《上海港位置图》《北京市主要公路长途汽车客运站的位置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习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主要包括哪些呢?

学生回答:铁路线、公路线、内河航线等。

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得很对,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线,都是由交通运输点组成的,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包括港口、车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货流的集散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影响交通运输中的点。

一、港口的建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什么是港口呢?

学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或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优势和劣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长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

优势:

1.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水运便利;

3.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

劣势:

1.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上海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板书并打出投影片图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并思考图中的小字部分的两个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第六单元第四课“城市化”中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已经有所了解,在第五课中还学习了上海近年来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今天来学习上海港口的建设,注意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图7.15也要与第六单元的6.18、6.26两图结合,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通过引导来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长江口的南岸(因为上海市还包括长江口中间的崇明岛和一些小岛),而上海港(港区)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思考:上海湾所处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上海所在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教师拓展:1.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浦东的开发,使得上海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面旗帜,因此上海港的服务区域即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2.上海港周围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仅有长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沪、沪杭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因此经济因素是上海港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3.对上海港的区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设一个港口既要考虑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又要考虑腹地、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二、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多媒体投影:图7.16。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分析:1.从自然因素来看。汽车站宜建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地方。2.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汽车站应建在市区内人口流量大的繁荣地段,且让人们容易找到。3.从经济需要出发来看。方便人们乘车,汽车站应选择在与市内、市外有直接联系的地方。

学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迁单位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远、距电影制片厂很近,车辆行驶震动对制片生产有干扰,而且翠微路较窄,道路两侧多政府机关,与旅客车站、服务设施等内容不大协调。第二种方案,需要拆迁首钢公司的炼钢车间,搬迁量很大。通过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第一种方案最优。

多媒体投影课堂练习。

1.有关港口的正确叙述是()。

a.港口是供给船舶出入和停泊的水域b.港口是沿江沿海旅客货物集散的场所。

c.港口建设最早的地方在地中海东岸d.港口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二战以后。

2.港口区位的陆域条件指的是()。

a.航行条件、停泊条件b.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c.交通条件、资源条件d.市场条件、环境条件。

3.下列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属于陆域条件的是。

a.航行条件、停泊条件b.航行条件、筑港条。

c.停泊条件、腹地条件d.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4.读右图回答:。

(1)上海港是位于是三角洲上的一个港,也可以作港,主要港区沿江分布。

(2)上海港所在地区的地形特点是,对港口建设的影响是。

(3)填写地理名称:

河流:a,b;城镇:c,d;铁路:e,f。

板书设计。

一、港口的建设。

1.地理位置。

2.优势。

3.劣势。

二、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1.从自然因素来看。

2.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

3.从经济需要出发来看。

按照地理模板设计初中地理教案【精选】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三课时。

讲授法、讲演法。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二)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吗?(展示学生中秋节搜集的门票地图,用箭头标注了北方。)。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三)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经纬仪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复习旧知,期待做错的同学说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初中地理《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设计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自主探究,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2)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67页活动1,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并深入理解把握人口密度的概念为: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3、人口问题。

(1)小组讨论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推荐代表进行陈述。陈述结束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比如我国和印度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现在有些国家却出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说德国和科威特。那么,人口增长过慢会引发什么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人口应该怎样发展,才科学呢?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但现在世界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所以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将学生分为两组,结合课本图片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利弊两个方面进行自由辩论、发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小结。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总体印象,尽快理清思路,达到知识的迁移。

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四)拓展: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人口分布情况调查分两步进行:

设计本问题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初中地理教案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 学指导法

挂图、多媒体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 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 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 造船、汽车、机 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 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 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总 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 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 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地理教案设计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3、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b、山东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以地理新课标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期末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重点难点。

1.复习重点:掌握世界各地理分区、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复习难点:在识图读图能力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考查。

四、复习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1)整合地理内容。

(2)教师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

(3)加强读图与判图能力的培养。

五、复习日程安排: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第十九周:国家专题——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

第二十周:地区专题——欧洲西部;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亚洲。

第二十一周:综合复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能力。做到“三练”:精选试题强化练;规定时间适应练;审题答题规范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对课程标准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地区地理有九点目标要求(课标):。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

(5)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6)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7)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8)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9)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材希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和平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学生通过第六、七章的学习、训练,不但收集资料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对资料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也初步形成。同学们不但学会通过身边的事例分析归纳地理知识,还学会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与人文环境各方面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三)、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中东的图片、资料,学会描述中东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中东是资源特点,理解资源与地区发展的关系。

(3)理解中东宗教民族差异对本地区稳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2)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学会鉴别有用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3)对所用资料进行探索、对比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行组组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

(5)学会用分析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东资源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和平观。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重、难点和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中东的地理位置、资源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中东的宗教民族差异带来的冲突。

二、教学策略:。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课堂内容为“动荡的中东”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面,在阅读大量的有关地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分类、选择、取舍、整理、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归纳中东成为世界长期的热点问题的因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课前)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资料进行自主探究,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班上汇报方式展示出来。

地理教案设计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人口数(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13960万。

日本1.27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教案网权威发布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日本,更多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r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初中地理教案

1、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

2、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1、学生只清楚全国有56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特点都不清楚,本节课应先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比较难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开展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开阔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个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一、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多个民族节日片段的剪接)。

二、讲授新课。

1、活动一:将图片与其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维吾尔族。

壮族。

问题: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动二:大屏幕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人口)。

3、活动三:大屏幕展示(中华民族分布图)。

4、讨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什么好处?

5、活动四:大屏幕展示(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民族,知道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知道了我国民族政策。总之,我国这个有着众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初中地理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_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犹太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初中地理教案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

(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

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山地地形为主———多火山、地震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尤其介绍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是对待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对土地基本国策的认识。

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土地资源”的完整概念,所以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土地资源,从而消除学生习惯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错误观念。

在讲述“土地资源及其分布”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图”,将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农业生产上,以认识其利弊。

首先,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小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发展缺少物质基础。其次,农业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小。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需要结合前面的资源总特点以及一些数据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此,再加上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例大,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约束。第三,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又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为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从利用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土地资源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