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汇总13篇)

时间:2023-11-28 07:29:53 作者:雅蕊

教学计划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这里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了解教学计划的编写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有学生在学完《灯下漫笔》后郑重提出问题:“老师,我并不觉得鲁迅有多伟大,他为文实在太刻薄了些,况且他的文章对于变革当时的社会也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我们现在学习他的文章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发起了一场异常激烈的辩论,并在总结部分做了如下的反思。

遗憾的是,我也不是很喜欢鲁迅,可以说是现在也不是很喜欢,我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都不会很喜欢他,因为这是个轻松的,或者说是个轻飘的时代。缺失责任感任感的时代。我们都向往活得更为轻松,于是我们超女,我们超男,我们全明星。在人活得舒服自在的时候,是很难接受鲁迅的,接受这个严肃、犀利、冷嘲热讽的鲁迅。但我尊敬他,甚至有些崇拜他。我每每想到他在那样一个压抑黑暗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时代用了他那黑色的冷峻的犀利的眼神去寻找光明的时候,我的内心就涌起了一股强大的暖流。因为有这样的人在,我们永远都不会没有希望。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被我们说得滥俗,所以我们麻木。鲁迅离我们的时代太远,远得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隔阂。他所生活的时代究竟黑暗到什么程度我们只是通过教科书才看得到,所以我们无法感同身受。连带着我们也淡漠了对他的敬意。

但我想,当你真正坐下来认真的思考之后,你一定会发自肺腑的说上一句:伟大的鲁迅.他伟大,因为他犀利如匕首般的杂文,饶有趣味的故事新编,有着形形色色经典人物形象的呐喊彷徨,所以我们说他是文学家.但,他伟大,远不止于此.他伟大更因为他深邃而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国历史上同样有很多写出同情老百姓疾苦作品的文人,比如杜甫,比如李白,他们是了不起的文学家,但我们不会给他们冠以思想家的称号.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他只用了两句话就概括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闻了奴隶的时代.精辟,透彻.他伟大,因为他勇于自我解剖,勇于自省.对自身灵魂的不断拷问,让他瘦硬如铁,也让他的意志顽强如钢.他伟大,因为他心系苍生,胸怀天下.我们常常会感叹于古代仁人志士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的'难以实现,但对比来看我们似乎更应该感动于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孤独的启蒙者,寂寞的开荒者,他艰难的行走于20世纪初黑暗的中国大地上,坚信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产生了.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想,对于鲁迅,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一定要尊敬,承认他绝对是个伟大的人.

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教学设计示例二。

黄卓然。

教学目的。

1、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2、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3、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

重点和难点。

1.“人”的价格(即真正意义上的“人”)。

2.人的三个等级:

奴隶(牛马)。

下于奴隶(不及牛马)的东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青灯一盏,素纸两张,又可以对着无尽的绿格子随意挥洒了,自由的世界无拘无束,天地自在我心中。当幻想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从古籍中栩栩凸现时,当我把心中一切隐秘的情感托付予他们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至今都没有停止那优美而典雅的生活。

当世人在探究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欣赏维娜斯迷人的丰腴体态时,我眼前却时常出现中国古代仕女的影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蛾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人如词,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好词的评价,不仅“骨秀”更兼“神秀”.凌波微步、月露花影的仕女比起蒙娜丽莎来说,多了几分纤弱,多了几许灵秀。

当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使今天千万情侣为之昏厥的时候,陆游与唐婉的曲折恋情却更让我怀念。当那对被世人奉为精典的忠贞情人双双殉情,一了百了时,陆游却不得不在当初“红酥手、黄藤酒”的柔情蜜意中苦苦挣扎,“错、错、错”、“莫、莫、莫!”,有相思之苦的感情才有质量,这比起“生要同床、死要同穴”的决绝更让人回味。

当我们从早到晚研究english,把和外国人眉飞色舞地攀谈几句天气引以为荣时,我却醉心于华语的凝练、简约、隽永。打个比方吧,华语中的一个“郎”字用英文则要说ahandsomeboywithoutagirlfriend,如果“郎”仅仅是帅气而没有结婚的男子,那么“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英文又怎样还原这个至情至性的美丽画面呢?当我们不得不赘语连篇地表达一个简单的念头时,唐诗宋词,是否让你惊艳,给你慰藉。

然而今天,华语是否真的到了虎落平阳的境地,我们还能拥有那把华语晤谈境界推到极致的阵阵茶香吗?笑容只能在脸上凝结,心底卷来绵长的慨叹。

曾记否?那个属于中国人的时代——大唐帝国。她是诗的国度,更是中国古代繁荣的顶峰,这使得唐诗以神韵和气象胜。盛唐是如此的优美而典雅,比起当今欧美强国所炫耀的那种新富赤裸的刺亮,盛唐的语言优势与心理优势互为表里,时时刻刻在提醒人们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子民所应当具有的尊严与骄傲。

曾记否,唐宋时期外国人争学汉语,尤其日韩文化,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派生。一部日本古典文学著作《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的诗歌达九十余处之多,第一回《桐壶》更是有赖《长恨歌》而成立,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古典文化,沉浸在近乎虔诚的顶礼膜拜中。

然而,曾几何时,岁月悄悄带走了我们的骄傲,我们陷入了尴尬之中,——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特别是语言文化的大国却至今无一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尽管李敖说:“我们不为诺贝尔奖写作。”尽管那仅仅是一个11个瑞典人评出的文学奖,我们可以不在乎,可是,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诸如日本的川端康成蜚声世界时,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的骄傲在哪里?当外国人要到日本赏樱花、品茶道,欣赏穿着和服,登着木屐的日本女子,并称之为“东方文化”时,有多少人明白陆游“晴窗细乳戏分茶”的心情,有多少人愿意去体味登高时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苦楚,而中国人自己又有多少对日本女子的温良恭顺嗤之以鼻,却在满街毫无个性的烈焰红唇中标榜个性。

个性?一个连自己民族的文化都可以抛弃的人何以谈个性?这样的所谓时尚,无非西方文化的劣质拷贝。我怀念,怀念那红袖添香的温柔,我渴望,渴望那芙蓉出清水般的清纯,我期待,期待那刚出土的战国编钟,重新唤醒远祖的精魂,千年的文明。

我迷失,我彷徨。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无法融通的,就像你无法想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何会写出一篇关于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文章。同样,就像曹雪芹之于莎士比亚,孔子之于苏格拉底,孟子之于柏拉图,荀子之于亚历士多德一般。也许这个多元的时代会让他们有了一些跨越时空、国界的联系,但是,这样统一的另一面是绝对的对立,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可证明:浩浩荡荡的五千年与小河淌水般的几百年历史,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等同的。

我醉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流连忘返,我不可自拔。不在乎她是花开在中国而果结在了他乡,我只沉醉于花的圣洁、芳芬、高雅以及在绽放时淋漓尽致地释放生命的激情,那是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愿望与追求和渴望灿烂的写照。

山那边邻国的一位老人说:"你的花的浓郁芬芳里弥漫着如今已成梦境的岁月的声声叹息——那已消亡的世界的眷恋情深的哀思,你的轻风里满载着已从人类语言中消失的古老的爱的传奇。

让花儿永远美丽。

灯下漫笔作文

汉字是我们的文字,汉语言是我们的语言。

汉字的'奥妙,在形神兼备,在音形义的妙趣横生的和谐统一。一个“福”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演绎出多少有声有色的故事?而“六书”之法,尤其让人玩味不已:如日月水火,如上下本末,如晶明武牧,如锦绣江河。又有金篆隶楷行草,倘若写得好,或龙飞凤舞,或雍容高雅,或沉郁厚重,或温婉玲珑。无不神工鬼斧,曲尽其妙。这一些更是别家文字所没有的,这实在是民族的传世之宝啊。

到了组合成词,排列成句,连缀成篇,其变化无方,异彩纷呈的运用之妙,则更是存乎一心,有鬼神莫测之机。

一则中规中矩,堂堂正正,大开大合,恢弘磅礴。王者气象,威仪慑人。曰陈述,曰描写,曰议论,曰说明。法度严谨,进退有据,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与之对白,叫人不敢唐突,遂令鬼蜮伎俩体无完肤无处遁形。

一则活泼灵动,跳荡脱俗,曲径通幽,圆转自如,恣意游曳,俏然可喜。曰比拟、夸张、排比、动问、反复回环,曰仿词、化用、互文、通感、玩拙弄险。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人心中都有,个个笔下全无。自诗词曲赋至情感美文,有警示格言而至鸿篇巨制,无不挥洒自如,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故而,汉字乃神异珍宝,当敬畏有加不可轻慢。而运用之道在正大而不拘泥,在灵动而不鬼祟。子曰诗云固不是洪水猛兽,帅呆酷毙也不是另类异端。庄重场合,挟雷霆万钧言我立场,掷地有声;饭后茶余,幽上一默,活色生香,也不失为生活调剂。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凸显我汉语言绵绵不绝的生命活力。万不可条条框框,食古不化,使起承艰涩,转合难继。坐吃山空立地吃陷而不可持久。

《灯下漫笔》读后感

在那黑暗的年代里,鲁迅先生心中有着深深的悲哀,他看透了政局时势,也谙悉国民劣根,这一切凄风苦雨纷涌袭来,怎能不让人心灰意徽?但鲁迅深知,为悲哀而悲哀是徒增忧愁,为痛苦而落泪最多泄一时之苦。他没有选择悲调,相反,他用辛辣的讥讽和无情的嘲弄来撕开社会的假面,揭破国民劣根性的脓疮,将封建的残忍与人性的扭曲昭然于世。《灯下漫笔》便是如此。

鲁迅先生的语言仿佛万年坚冰,能够毫无情面地刺向最隐秘的所在,让丑恶与鄙陋原形毕露。本文中他信手拈来般的玩笑让人如同沉梦中惊醒,而他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让人品味再三方得个中深意虽是“漫笔”,但鲁迅先生绝对是有的放矢,文中的话语虽然看似漫不经心,但目之所及,无不让人如醒酬灌顶,每句语的背后都有的无法言说的深意和发自肺腑的情绪,都有着只有有心人才能感悟的悲哀。

鲁迅先生的自省无疑在其时是最深刻的,《灯下漫笔》中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即便让今天的我们看来都不禁汗颜,甚至仍能找到几分自己的影子。他的先知先觉只能让他更加痛苦,而他又将痛苦用无情的讥笑来掩藏,于是我们眼中的本文,便因此带有了穿透性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思想早已脱离了文字而植根在本文特有的情感之中,每个读者都会在这深刻的思想面前感到灵魂的重塑。

鲁迅先生的文笔是带有灵气的,他的语言文字、论证结构都为他所驭,传达他内心的体验。而他寄悲哀于笑骂、寓嘲讽于无形、隐深意于字外的写作模式,在《灯下漫笔》中都有着自然的.体现,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在鲁迅先生的铜像前我来到了鲁迅先生的铜像跟前。是时大雨初晴,踩着满地湿流德的绿叶,我站定了仰头看先生坚毅的脸。他的目光却并不在我,而是在他自己心中的黑暗。一缕阳光穿过树叶,斑斑点点地洒在他脸上、肩上。

我抱着新购的先生的书,翻开一页,上面赫然写着: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样的句子沉重地压着我的心。我不禁要问先生:难道我也是奴隶么?这个问题很幼稚,却是我不得不问的。先生并不回答,我代他自己解答了。

先生,我不知道自己是甘愿过无所傍依的孤独生活,还是像现在大多数的人们一样活着。在我看来,他们终究还是奴隶啊!不是某个人的奴隶,不是某种信仰或主义的奴隶,而是自己的奴隶,金钱或政治的奴隶,社会的奴隶。他们终不能冲破自身的束缚,肯把生命用于自身以外的什么用途;他们终不能冲破社会的束缚,肯按自己梦想的方式活着。可鄙可悲的人啊!

他们不懂得爱,爱的对象是别人选定的、有前途的、体面的、英俊漂亮的…他们不懂得生活,生活的方式也是别人选定的,要挣钱挣面子穿大家都羡慕的衣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不想重复奴隶的生活。

我自问自答,近于澹狂。先生无言,依然是凝重的眼神,不为权臣与金光所染,不为清澈的雨水所动,如碑如石。

一只毛毛虫落在了先生头上,顺肩膀滚落下来。我忽然心中一动,不由微笑了。何必对铜像发问呢?生命自有其存在之必然。纵然卑微如毛虫,朝生夕死,也能在阳光雨露中翻滚。于是,我离开了先生的铜像。

行出数10步,蓦然回首,先生正望着我。

灯下漫笔读后感

时间不知流去了多少年,先生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但读罢先生的文章,依旧是惊得一身冷汗,依旧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先生之所以是先生,就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深刻与犀利。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怕是无人如此解读:一部历史就在“奴隶”的怪圈中循环。先生撕开了满纸的颂德,满纸的战乱,目光甚至穿越了历史的肌肤,而直接指着它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历史,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循环。”先生对现实的哀与怒,使他不加任何掩饰的将问题说得如此露骨,他就是要用最锋利的剑去戳醒人的灵魂。

先生是清醒的。在那样一个众人浑浑噩噩的时代,清醒的一种痛苦。醒着的要忍受“哀”与“怒”两方的折磨。先生忍受着痛,用笔去战斗,去告诉人什么才是“人”的价格。

真正的人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该有自己的那份尊严。为人这一生,决不该是“活着”这么简单。先生要让民众明白他们该拥有什么,这几千年来未曾得到的终会因抗争而得到。先生是积极的,他相信青年,相信未来,指出希望,号召创造“第三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是什么?合上书我不由得思索。那时的先生恐怕自己都不那么清楚。知道那该是什么样的,可是究竟要通过何种方式得以实现,先生在思考,无数人在思考。那些思考让中国走到了现在。那么我们现在又正处于第几样时代呢?是第三样吗?我说不出“是”来。

媒体上所揭露的一切丑恶是那么触目惊心,有时觉得掀开社会的表层不知是怎样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我们应像先生一样,相信明天。不,不应仅仅是相信,更应像先生那样去为之奋斗。

灯下漫笔高二作文

每当在台灯下面看着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总是激起满腔的情绪。失落的时候,读《灯下漫笔》,总是给人振奋的精神,一种灵魂的救赎。九四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灯下漫笔》已经被翻得有些陈旧,不管什么时候,总舍不了鲁迅先生的这本书。

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封建的破落家庭,青年时期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最终走上了文艺的道路,志在改变国民精神。这也是《灯下漫笔》时刻表达的内涵,冲破桎梏,给予心灵的净化。

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不是无病呻吟,是对那个动荡的社会的一种反抗、一种呐喊。那个动荡的那月,生与死仅限一线之间,生还是死只有一步,在这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苟活尚已不易,何况高喊民族大义之热血之辈。

用鲜血和灵魂写出的东西就是震撼人心,平日里生活中的琐事都在他的笔下有着不可抗拒的讽刺味道,对于那些卑躬屈膝、无伦、无德、无义等充满了不屑与惊醒,这也是他投身于文艺的主要原因吧,努力去改变国民精神,一种精神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否。虽然说,先生“从讽刺到幽默”里面说到,“讽刺家,是危险的。”但是,我个人觉得他对有些事情的说法,其实也是带有一种讽刺味道的,然而他可能只是把他归咎于一种呐喊吧。

不管何时,他的文章都很有大刀阔斧砍荆棘的味道,因为有些根性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所以不管那时还是现在的社会,都有其可读性质。

我不知道我的这本书的排版是不是有什么意思,因为开篇第一章映入眼帘的就是“希望”,当然这两个字很给力,精神的寄托。

但是“我的心分外地寂寞。”又让人回归荒凉。“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爱憎没有了,哀乐没有了,颜色和声音也没有了,哪里有这样的地方呢,只能说某些东西已经死去,麻木了神经。剩下的也许就只有希望了。他听到的“希望”之歌,触动了他的心。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他愿用自己的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他不愿对这暗夜止步。看到青年们很平安,他觉得暗夜并没有暗下。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都仍是需要鲁迅的年代,精神的力量,思想的交锋碰撞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灯下漫笔》读后感

读了鲁迅的这篇《灯下漫笔》,感触颇多。以前我写读后感,不过是将文章中精彩部分抄一遍,然后略加点评。实在是既不深刻也没有发自内心,很难起到什么效果。我想我从鲁迅这样伟大的文人的文章中吸取经验。

从浅显平常的社会生活入手,引出深刻的论题。这是很难学习的。不仅需要像鲁迅那样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应该在平时多观察,多思考,这样才能从现象中见本质,才能发现重大的问题。文中仅从钞票折价兑成现银一事,联想到“中国人极易变成奴隶,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也许我们要达到鲁迅那样高的水平,很不易。还要多练笔,多想。

写说理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体现在文中为第八自然段。作者将阐述具体化。举出一系列历史事件阐述中国百姓在不同时代连“想做奴隶都不可得”使文章极富说服力,能达到这点,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雄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就好像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水桶,如果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就只是半桶水在桶里晃来晃去,很不稳当。若你不停地汲取知识,从那源泉之处,水桶的水会满而外溢。所以我们不该抱怨知道的很多,只是难以利用,那只能说明积累的还少,面不够广,才没有融会贯通。

鲁迅的憎分明依然给我很深的印象,他批判封建统治者不把百姓当人看,甚至牛马不如语言有力,感情真挚,而他同时又表现出对人民的、悲惨处境的同情,却不全然是同情。他也对被封建专制和蒙昧主意的统治造成的奴性心理表示不满,对人民那种麻木、不言反抗的心理也有一定批判:即使有人出来,也只是“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只是让百姓“安稳地做奴隶”抑或有作乱的人物,也不过是“‘为圣天驱除云尔。”从中我们应向鲁迅先生学习坦诚地表达真实情感与见解,不应过于矜持、虚伪甚至麻木,而应正直、勇敢地直面纷繁的世界,坦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反封建专制,提倡民主共和的文章。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奴役。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落后,同时感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懂得应该珍惜如今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外,就是关于应该让人民做主才能使统治牢固,启发了我。在做什么事时都让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才可事半功倍。在人际交往中,你与其他人交往,其他人是主体,应该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就能相处融洽。在推销员推销商品时,顾客是主体,应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而不是急于买出商品,这样才利于推销。

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才能不过时,才能引发这么多的启示,不仅能给人以写作上的启发,社会生活方面的思考,并能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与快乐。《灯下漫笔》就是这样一篇美文,值得反复品味。

灯下漫笔作文

现在是过年,自然是与平时不同了,几次坐在这里,展纸砚墨,想写点什么,可是那心境与过年并不同步,不愿意在新年的一开始就留下低落的情绪,所以就搁笔了。现在的夜又深了,窗外是隔着玻璃冰花的黑沉,偶尔传来爆竹的顿响或烟花的一闪而过。烟花,生来就是点缀黑夜的,只有无尽的黑暗,才能最完美地展示她如花的光彩和张扬,她是那样的华光溢彩、灿烂缤纷,却只是瞬间的辉煌,却只能在黑夜里诠释生命的美丽。

实际上,我根本不是想说这些,只是感到这夜的沉,感到这无奈的疲惫,感到所有平淡的无味。只是想在这一个人安静的时刻,与自己聊聊天,说说话。我内心里把与自己走得近的同学,都称作朋友,这些朋友,是活在世上必须有的社交圈,是心灵和精神上必须寄放的安慰,他们可能并不是那种相知相近的知己,但他们肯定是善良的人,是可以让我感到生活在他们中间,是生活在人群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如此,虽然有这些朋友,但我在内心里,仍是孤独的。

文字,其实是最具有欺骗性的,只有始作俑者最清楚它的真实性。因为文字,正象一面镜子,你把自己虚伪的一面交给它,它会就在纸上显示你虚假的模样;你把自己真诚的'心灵交付给它,它就会照出一个真实的你,就是说,你欺骗它,它也会欺骗你,更同样欺骗别人。写给自己的文字,一种是释放自己、诠释自己、解剖自己的,这种心情独语之类的文字,比如日记,是最真实的文字。另一种是自娱自乐似的,抒情议论等,多少是加了些修饰的,写者力求有美感,有深度,有独到的视角和见解等等,这是经过美饰的文字。

写了这么多废话,权且当作无聊时的消遣吧。因为这时刻,虽然很乏,但却不愿睡下,仍是伤感。

灯下漫笔作文

我想,鲁迅先生去诅咒那些反对白话者,并非是语言上的缘由,更因是对那些满口仁义的道学家的厌恶、憎恨。

细细看来,那些道学家在今日仍是未绝的,而是换了个马甲,摇身一变,化成了所谓的“教育家”,继续来残害民族的未来了。

它日日叫学生们去读鲁迅的文章,却只是些不痛不痒的小故事,不曾有鲁迅先生的精华。就好像沫若先生所言:“他们只知道译读我的糟糠,不知道率循我的大道。”其目的亦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是要告诉世人:“我是和鲁迅先生们一边的啊,我们要一起打到封建教育哩。”可实际不过是贼喊捉贼罢了。

过去的道学家竟是连图都不给孩子看的,偶有了,竟还是《二十四孝图》一类的,实可谓是残忍了;可如今之教育家们,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它们在孩子面前摆上无数的孩童的挚爱,却不叫他们接触,只得眼巴巴地望着。如同是你历经千辛万苦,从地狱爬上了天堂,却发现天堂的门是锁着的`,这种痛苦可想而知。这分明是虐待奴隶的法子,可它们竟用这种方法对待同胞,对待无辜的孩童!五国城里的老皇帝哀伤了犹是可以在壁上题几首诗词的。它们是恶魔!

它们还把孩子们每日地囚着,一囚便是八、九个中途,晚时虽放了,犹要掷下无尽的作业,叫孩子觉也睡不足;旧时的塾师虽也囚人,但也不似这般长久,更不会放那么重的担子压垮孩子们。至少孩子下了学,还是可以去“折腊梅花、寻蝉蜕。”的。

不知鲁迅先生见了如今之教育,又会做何感想呐!

最后,我只想真切地道,“救救孩子们”!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