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教学计划(专业16篇)

时间:2023-12-23 04:24:07 作者:BW笔侠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所制定的一份详细的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根据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的。

数学教学计划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会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4、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意义。

5、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及通用公式。

6、容积和容积单位及进率。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7、利用体积、容积、表面积等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时间安排:15课时,第三周至第五周完成。

1、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 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5、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 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7、 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 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及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在教学中加深直观性。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图形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积是一个较生疏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个飞跃,要通过认真观察,比较他们的形状、大小来认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通过实物、教具,掌握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形成体积单位的表象。

4、在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通过摆木块,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再利用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体积单位间的。

5、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易混淆,要结合实例,利用表格的形式加以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系统化。

6、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结合实物教学。

7、教学容积时,让学生动手,分组试验,掌握容积的概念。要讲清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什么情况下求物体的体积,什么情况下求物体的容积。通过动手量,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8、结合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9、本单元计算较多,较复杂,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计算能力。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8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数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三班和四班现有学生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进取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本事也有了必须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必须的学习数学的本事。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必须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本事,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本事不高。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教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本事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学习的动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限度的发展。

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本事。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明白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经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一样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构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进取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使他们学的简便欢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及导学案,以进取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一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数学教学计划

1、首先要求学生做到“五会”即“会看、会听、会说、会想、会做”,在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动一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分析、判断等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观察、动手操作、创新等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以数学思维训练为途径,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本学期重点让学生在观察、想象等多项活动中,多角度,多层次地看看,做做,想想,试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训练、去思考、去探索,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1、以新课程的理念和当下的习惯特色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依据,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2、学习内容以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实践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3、课前教师认真准备好课堂内容,学生认真准备好学具等学习材料,课上共同配合好每一个教学活动,把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落实下去。

4、在课堂已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强化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数学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工作计划,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活力和生机,让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围绕教研组的科研课题,转变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优化教学模式,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各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努力追求真实、有效,高效的课堂,要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从教材资料的特点出发,落实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努力锻造课改精品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准。

继续加大对数学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基本资料的教学常规管理。

(一)扎实推进教学教研常规工作,增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1、继续坚持周前备课。教案的备写要规范化,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要素要齐全。教案的设计要结合本班实际和教师个人特点设计切实可行,易教易学的教案。要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看出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知识是怎样生成的、基础知识是怎样训练的、本事是怎样培养的、学生的进取性是怎样调动的等。学期结束对教师的备课量化打分、评比奖励。

2、作好课堂教学指导,强化质量意识。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的主渠道,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学期将严把课堂教学质量观,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我组教师的重点工作。严禁教师无准备上课,无教案上课,努力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继续实行推门听课对教师们的教学情景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严把作业质量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于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力求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讲”。严格控制作业量及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调动学习进取性。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不允许错批、漏批、学生代批的现象发生。对学困生的作业要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辅导,以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一二年级课堂练习每学期22到24次,三四年级24到26次,五六年级26到28次。

(二)学、研、培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促进教师知识及时更新,作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数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1、本学期把“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从“课改”到“改课”。认真组织教师进一步解读新课标,学习新教材,全面熟悉新教材的特点,以便更好得用好新教材。并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育教学规律。在学习、探索、研究、反思、交流、实践中,把课程改革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

2、作好校本培训工作,提高数学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本事和科研本事。利用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有效地开展培训。多渠道提高我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最终在校内构成人人想学、自觉好学、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

3、继续认真组织落实数学组的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使其向纵深发展,发挥辐射作用。把课题研究作为我们数学教研组的一个亮点,经过课题研究,使教师从“研究型”向“专家型”转化。

4、加强教师的培养,为教师的发展创造环境,为其供给学习、培训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在教师中进行“一帮一”的拜师活动,经过“传、帮、带”的方式,一方面到达教学相长的目的,另一方面使教师尽快成长我组的学科带头人。

5、开展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教师之间经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加强教学研讨交流,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艺术。

6、鼓励本组教师多参加校内外的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间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听课笔记。经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7、继续加强毕业班的教学质量调研工作。

1、3月3日区小学数学学期研训工作布置暨“数学思维训练”优秀案例分享。

2、3月13日第十四届“走进美妙花园”青少年趣味数学解题技能展示初赛。

3、教研组长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4、3月19日到20日“中国教育梦-----海峡两岸教育名家新课改智慧课堂”观摩。

5、3月20日湖南省小学生活数学创新设计复赛(红卫小学)。

6、3月7日到3月25日天心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片组赛。

7、3月31日天心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决赛(湘府英才)。

1、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指导。

2、4月14日天心区六年级专题复习教学研讨会(地点:青园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师参加)。

3、4月28日新青教师课堂问诊(主题:空间与图形,地点:北塘小学)。

4、作业互查。

1、5月5日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暨新青教师课堂问诊二(主题:空间与图形,地点:仰天湖中建)。

2、5月26日天心区小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竞赛。

1、作业互查。

2、6月2日新青教师课堂问诊三(主题:空间与图形)。

3、6月16日新青教师课堂问诊四(主题:空间与图形)。

4、长沙市小学数学“优质录像课”评选活动(6月20日前交)。

1、各任课教师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2、各任课教师认真完成教学总结,并组织教学工作总结的交流。

3、完成教研工作总结。

4、认真填写各种表册。

数学教学计划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

这样编排,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规律,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迁移,街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用数学的知识又分别编在这三个小节中,这样就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用数学这两部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分有合,使计算教学不至于枯燥单调。同时是让学生感到计算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得数,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方法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过程,最终还是引导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但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取的。在算法多样化到算法最优化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一道题的解法,而是一种学习方法。总之,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现了三个特点:

1、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2、算法多样化。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用数学的能力)

1、通过数学学习,全球电信吏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重、难点: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共约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 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数学教学计划

四(1)、四(2)两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有很大的进步,本学期的教学,本人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3、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全方面深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4、狠抓双基教育,补缺补差,增加差生学习的信心,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计划

这学期我继续任教一年级(1)和(3)的数学。(1)班的学生人数是35人,(3)班的人数是36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按时去完成学习任务。在上学期的期末测试中,最高分是100,最低50分,其中看图列式的失分率较高,所以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资料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力求使教材的结构贴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构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供给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一些好的经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本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资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供给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资料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资料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构成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6、供给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资料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本事。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供给丰富的资源。

这册教材包括下头一些资料: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资料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构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所以,应当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本事。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我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明白1元=10角,1角=10分;明白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明白1时=60分,明白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构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经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景。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我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经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景,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

(略)

数学教学计划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毫米 、1分米、和 1千米 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正式的知识以自己日常的知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本单元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并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厘米的认识作为知识的起点,借用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学生尺进行测量的经历作为经验基础。所以本单元的内容是让学生在估、测、议的基础上,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同时,采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课堂、操场、校园等,打开学生学习的窗口。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所以本单元在编排上都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的,其目的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活动感受 1千米 等等。

3、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本单元在编排上的又一大特点。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了问题 “他们能同时过桥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并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 1毫米 、1分米、 1千米 及1吨与生活的事例联系起来,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 400米 ,2圈半是 1千米 ”“在操场上量出 100米 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 100米 就是 一千米 ”等等。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初一数学教学计划初二数学教学计划

深入研究备课、科学规范施教、认真精细批改、及时总结反思。

1.教学总原则:

降低基点,面向全体;深化内涵,追求高效;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2.教学总目标:

稳定基础,转化边缘,培养优生,促进尖子,争创第一。

本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突出了如下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得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得时间与空间,展现数学知识得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再每一章数学知识的引入中,都由学生熟知得生活实例引入,注重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来掌握知识,逐步学会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得方法进行推理。

(一)生活中的轴对称:本章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有关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领略轴对称现象的共同规律,认识有关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同时,在简单的图案设计、镶边与剪纸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

(二)勾股定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勾股定理、发展推理能力,教科书设计了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同时又安排了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内容,试图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渗透了代数运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本章更多关注的是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而不追求计算上的复杂化。在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可以再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设计无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

(三)实数:本章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放运算。由于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一节内容“方根的估算”,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

(四)概率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呈现二楼一个转盘游戏,通过试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掷硬币的游戏,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在大量做试验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大致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大量试验,学生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有初步的体验。

(五)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力图以现实的题材呈现有关内容,以有趣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呈现“由点找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建立简单的平面直角左边系”等内容,力图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呈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图形变换,如电视屏幕上的各种画面处理等。对于确定位置的各种方式,本章通过形式多样的题材,将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定位方法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其中既有反映极坐标思想的定位方法,也有反映直角坐标思想的定位方法。

(六)一次函数:由于已经有了六年级下册的铺垫,本章教材在设计上进一步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而探索出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像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改革了传统教材中先研究特殊的正比例函数,再研究一般的一次函数的教学顺序,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

(七)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教材弱化了概念,强调二楼建模思想。为了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本章首先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二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介绍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有关现实问题的解答,进而介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俩种基本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然后,通过几个现实问题情境,经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最后,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一次函数图像的关系的讨论,建立方程与函数的联系,并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初二x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女生xx人,男xx人。由于xxxx,对于理性思维缺少优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她们能够理解。有些概念,学生会感动很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兴趣,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结合初一的期末水平测试,细致分类,重点突出,抓好三类生和边缘生的辅导,争取教育教学有新的突破。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探索角的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初步掌握尺规作图。

2、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能运用判断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让学生经历数系的扩张、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了解方根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方根。

4、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5、经历探索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形状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6、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一次函数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和函数的关系。能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做一次函数的图像,并利用他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3、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把握好知识的开放度。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向优秀教师取经,以先进的理念进行教学。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

5.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利用小组合作,实施分层教学,力求使尖子生吃饱、优秀生吃好、上线生吃得下。优化作业设计,及时批改辅导。

6.精心设计单元复习测试题,全批全改,查漏补缺,认真上好习题讲评课。注重教授知识的基础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积极探究所授知识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

7.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服务社会”的思想教育。

章节、周数安排。

(一)生活中的轴对称、第1至3周。

(二)勾股定理、第4至5周。

(三)实数、第5至6周。

(四)概率的初步认识、第7至8周。

期中考试、第9周。

(五)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0至12周。

(六)一次函数、第13至15周。

(七)二元一次方程组、第16至17周。

复习第第五至第七章、第18至20周。

期末考试、第21周。

数学教学计划

2.根据特征总结出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特征,总结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一个圆柱的?

生:先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把它卷起来。再剪两个相同的圆做底面。

师:根据你制作的圆柱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如何制作圆锥?

(一)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小结: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物体很多,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想设计出圆柱、圆锥的物体,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特征。

(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概括出圆锥的特征)

2、请同学们整理归纳。先说下本单元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3、师: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单元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做以点评。

4、汇报点评:有的用图,有的画表格,有的做评论,有的装饰等。

师:根据这些同学的优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要求简洁明了,完整还要注意书写。

生分组整理。

展示:

学生讲解,并做点评。比较得出哪个最好。老师用哪个小组的整理当板书。

课本76页练习.读题然后完成.

师:通过练习,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说课稿

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感受:创新、别出心裁。

胡老师真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脑袋,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来执教,而我们刚才也领略了许文慧同学的风采,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说说本节课,《圆柱和圆锥的复习》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知识的整理和疏导。

课前准备: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及其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然后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折无底的圆柱,从而引出圆柱的特征及体积。

接着回顾了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让学生对知识由直观现象到抽象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构网络。这样,学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本77页7、8、9题,是复习空间与图形的复习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不但更好的巩固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使知识进一步升华。

最后老师补充本节课学生讲的不足的地方,让本节课的知识更加完整,课堂更加完美。

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年我担任七3班数学教学工作。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于大多数学困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勉强去做.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是学校教学长期而重点的任务。

坚持科学的教育策略,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标准,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理解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掌握有序数对(坐标)与坐标平面内点的对应关系;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用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第一周(2.24-2.26)

第二周(3.3-3.7)

第三周(3.10-3.14)

第四周(3.17-3.21)

第五周(3.24-3.28)

第六周(3.31-4.4)

第七周(4.7-4.11)

第八周(4.14-4.18)

第九周(4.21-4.25)

第十周(4.28-5.2)

第十一周(5.5-5.9)

第十二周(5.12-5.16)

第十三周(5.19-5.23)

第十四周 (5.26-5.30)

第十五周 (6.2-6.6)

第十六周 (6.9-6.13)

第十七周 (6.16-6.20)

第十八周 (6.23-6.27)

第十九周 (6.30-7.4 )

第二十周 (7.7-7.11)

数学教学计划

导过程;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

索能力;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曲线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动画演示,描绘出椭圆轨迹图形。

2、实验演示。

思考: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

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

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

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2、概括椭圆定义

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的椭圆上任一点m,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则有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

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2、研讨探究

问题:如图已知焦点为的椭圆,且=2c,对椭圆上任一点m,有

,尝试推导椭圆的方程。

思考:如何建立坐标系,使求出的方程更为简单?

将各组学生的讨论方案归纳起来评议,选定以下两种方案,由各组学生自己完成设点、列式、化简。

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来,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学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内容开展的活动,一是进一步深化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目标的落实;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技艺的提升;三是追寻减负增效提质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现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对教材都能进行认真的研读,有不少老师不仅对所任教年级的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而且能对其他年级教材进行学习、熟悉,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教学的内在联系。从平时听课、教研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的目标都把握得比较准,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要求比较明确,对教材的处理也是比较得当的。

2.课堂教学注重学法指导。从已上的教研课中可以看到有不少课都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不再是为教而教,而是更多的关注为学而导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激发。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增多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的活动也增多了,课堂上教与学的氛围也变得浓厚了。学生不再仅仅是为了学会而学,而是在为会学做努力。“授之有渔”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体现。

3.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明显。本学期我们对集体备课进行了改进,按以下程序: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以及专题研讨、讲座进行。集体备课一方面引领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观摩评析发现本校教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研讨获得改进的方法。教师们都感到集体备课中得到的实惠多了,不仅仅提升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能力,同时在数学教学思想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对教学的评价水平也有所提升,且从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不少的教学技艺。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很珍惜每次活动。

4.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本学期教研方面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我校数学教学的实际制定了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计划,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专题,围绕专题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并结合自身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让每位老师都能从活动中受益,促进自身教学的提升。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理念老师们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课堂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

4.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5.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事实上,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几人做到这点。

1.立足课堂,提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高教师对教材正确把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包括例题,练习),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生长点、重点、难点、延伸点的把握能力,充分利用好配套的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实行电子备课,建议在备课检查中加强对两次备课的检查。

2.加强对学生了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增多,学生的“现实的”知识基础往往与“逻辑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不作了解,而总是按学生“逻辑的”知识基础去进行教学设计,就会出现“不该讲的讲、该讲的不讲”、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现象。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体现“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要求。

4.重视练习,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不是单纯地做题目、做试卷,教师重视例题讲解的同时要重视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在紧扣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以教材为主、以基本练习为主,练习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有系统,难易适度、数量适当,要适当补充一些综合题和思考题,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要合理安排机动课时,将机动课时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中。

5.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解决“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调查表明,教师并不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只要我们教师不气馁,抓好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数学教学计划

围绕联校学期工作重点,继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把教学质量观,全面推进课改善程。

2、使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化、教学研讨经常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全面育人个性化。

3、真正更新教师观念,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4、强化教育科研,促进教学和科研一体化。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挖掘教师个人潜能,发挥群体优势,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1、充分发挥教师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加强教研凝聚力。

2、教师要按时参加各级教研、进修活动,做好记录。骨干教师参加进修活动后,要及时进行精神传达。

(二)实施校本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素质。

1、切实搞好每周二的教研工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2、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少于16节。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专用时间进行业务学习。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组织收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教学笔记,进行业务交流(教师的学习笔记、论文等)。加强校本培训与教研,加快提升教师素质。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各种教学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1、修改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点推进,逐项贯彻落实。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与检查,加强常态课堂教学管理。

2、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常规管理力度,辅导、检查、评优相结合,备课:普查、抽查与复查结合。

(四)强化质量意识,进行严谨、科学、循序渐进的质量监控,切实保证学校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质量的稳步提高。

1、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进取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严格各种检测考试、考务管理以保证措施得力、贯彻落实到位。以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促进师生协调发展。

3、继续做好单元检测把关,单元练习随教学进度,统一时间进行检测。认真及时批阅、试卷分析、学生错误订正。科学使用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补救方法进行查漏补缺,弥补教学不足。

4、加强对学生语、数、英三科知识与本事的单项训练与同步验收。语文:字词、朗读、查字典等;数学:口算、计算、应用题等;英语:以单词、背诵为主。

5、继续抓好“周周清学生跟踪记录”工作。

6、教导处及时了解学校教学质量状况,采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

(五)结合课改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研讨,促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1、推门课:加强学校听推门课的力度,了解掌握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常态,进行有效的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

2、复习课:认真上好期末复习课,探索对学生科学、有效的复习指导方法。

3、示范课:进行本校优秀教师或请联校教师献课活动。

4、评优课:开展学校校内评优课,评选校级优秀课,进行表彰。

5、研究课:适时组织学科教学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研究、探索学科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1. 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的平台。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其表现为知识低难度,教材叙述、例题的选择尽量贴近职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尤其在职业模块,更加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理念。

2. 着眼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低起点、巧衔接”的编写手法,力求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便于教的目标。教材编写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降低知识的起点,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我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些“学困生”容易沉迷于开设在学校周围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彻夜不归的上网等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丧失了求职的目标和毅力;于是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加强衔接教学,适量打破模块式教学,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

5、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设置课程在能力培养中必须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工种和不同层次需求选择编排,确定教学要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学,同时配合相关的技能训练,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能训练。同时,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总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脉络的重要手段。中职教学里的用语、概念、理论、计算技巧等许多知识,都是通过概括总结才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而且要重视对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7、激发学生兴趣。(1)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景教学。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2)对比或类比教学。有些课程内部或课程之间有相似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能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又便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数学教学计划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

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