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论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2-06 12:56:05 作者:JQ文豪

范文范本是一种指导性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创作思维。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论文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起来,信息技术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只有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才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整合多媒体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毫无疑问,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传输能量。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作为新生事物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带来了一系列的益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偏差。只有正确认知多媒体教学,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结合点,各施所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加一些轻松的环节不仅可以调节气氛还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一副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驱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两方面的限制,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宏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形象化。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观的感知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对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因此演示实验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教学中的微观问题,对化学中微观概念可以进行直观演示,一个知识点可多次演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晶体结构》这节课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微观结构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为了使学生能真切地感知微观世界的精彩和奇妙,将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来完成,通多微观动画的演示,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这节复习课中,通过学生们所认知的三类晶体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有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带着新奇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在感受物质结构美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思维的严密训练。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的探索、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金属材料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知识以及这些金属材料在工农业生活生产、航空航天、航海、生物、和高科技技术中的应用。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全班同学在网络上共享、共同交流和讨论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讨论题设计思路五花八门,各有优缺点,各拿实物现场连接不太可能。如果让学生现场画在纸上,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马上评价、修改,这样就能达到反馈及时,一目了然,也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获得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对于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材料和知识提升由于时间和空间上很具有局限性。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教案、课件、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和习题发在上面,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寻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能正确、高效地进行化学习题教学,对加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该功能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使师生都能及时得到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师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纠正。对于形成性检测,以选择或填空的题型编制习题,课上集体练习,及时出示答案,并合理设置声音、动画,增强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习题,可充分发挥其容量大、省时省力的优势,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可以替代小黑板出题或者进行过程分析,并且分析时完全可以是动态的,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虽然在诸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多的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解决传统方法难于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学会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3]王磊主编《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论文

什么是整合?目前国内对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怎样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撑课程实施的基础因素之一,并融入课程内容当中而成为一个整体呢?本人简单地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索。

从学科的基本属性上讲,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科既有其独立性又有与其他学科的相容性。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是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只有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

信息技术是教学或学习的辅助手段,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由于信息技应用的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种情形:(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或网络以一定的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如文本文档的输出、演示文稿的放映、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学习资源的展示等。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2)资料型教学。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借助某些学习软件或从网络上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完成某项特定的学习活动。(3)拓展式教学。把在课堂内还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予以解决。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学习资源。

2、教学资源平台。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有序、系统化的特点,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

3、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些学习情境,整合相关资源并进行专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平台可以是某些专题学习网站,基本栏目有“教学设计”、“学习资源”、“作品展示”、“讨论社区”等,学生可在网站上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含小组合作、在线讨论等形式),并把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网站上。

现代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如此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包括教育者)逐步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一学科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师既要从事本学科教学又要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协作。所以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中,我们要从课程整体论和系统论来考虑,以网络资源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作为主要特征,从学习资源开发及应用到信息化课程开发及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要大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而培养出既具有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创新型人才。

[1]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陶增乐。

[2]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霍坤谭莹徐世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分析论文

1、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工作和学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教学方式的革新贡献力量,所以必须要加强重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有心理学家曾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小学生的普遍注意力集中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将精力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应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全面改善。

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地区性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差距被拉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均能走在时代前列,而落后地区却连满足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还无法达到,无法满足教学设备的需要,即使是重点抓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加以保障课程的实施,所以这就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发展的现状。

2、部分教师对技能掌握不牢。

正如上文所述,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无法全面普及,也包括了师资力量方面的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此外教育机构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都使得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掌握方面较为欠缺,所以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学习兴趣无法树立。

3、教师对自身要求过低。

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观念存在偏颇,例如传统小学教师,从业要求较低,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所以很多老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基于此种现状,也无法更新教学方式,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加以采取,反而因为省心就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小学教育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的客观因素,必须要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加以遏制。

1、教学情境设置,保持课堂生动性。

笔者通过对部分小学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反映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无法保持兴趣,主要是因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哑口无言、教师却口干舌燥的窘境,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求教师能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做出科学性的调整,前提是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课程的.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事例(最好是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场景和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富有热情的听课。

2、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全面教学。

保证教育公平,一方面是教育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教师能一碗水端平,拒绝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关于教学的硬件条件,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要求恪守教学公平,不能存在对尖子生多加关照,对落后生却不闻不问,这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让落后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3、设置任务驱使,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个人认为可以借鉴任务设置的方法,这就比较强调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所谓任务的设置,就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将今天需要完成和掌握的知识,利用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例如做word文档,标题的字体,格式等系列的操作任务,而老师也必须时时关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指导和帮助,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四、结语。

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不容忽视,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制约,革新教学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总结全文,个人认为需要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诱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阐述,尝试性提出意见,旨在革新旧貌,促进发展。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论文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论文

摘要: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协调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体等诸多的因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中学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论文

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

1、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因材施教的原则。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中学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论文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7)。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11)。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10)。

[5]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信息技术课论文

当今世界各类学科呈现多元化发展,而对于声乐教学理论相关研究来说更是这样,如当前的声乐美学研究、声乐声学研究及声乐生理学研究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更为普遍。并且随着当前信息时代的带来,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及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掌握外界信息变化,提高学习质量效率及质量,并且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辅助教学工作。而随着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发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息时代随之到来,随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产生,并被逐步应用如课堂教学中来,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资源设计、利用、管理,来完成对实际教学过程的优化。另外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下,其在课堂中的应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均效果显著。

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言传身教方法,大多是以直接感知为主,并将声乐教学变得相对直观,其特别适合初学声乐者或者对教学过程中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并且因为声乐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复杂性及特殊性,因此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言传身教以做到将声乐教学化繁为简。但是言传身教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学过程存在一些盲目性、专业的特殊性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技能的同时也学到了老师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度强调教学过程中模仿因素,缺乏一些对个体发展的功能把握。

(一)教学过程由“启发式”转变为“情景式”

过去声乐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使用启发式模仿教学,因为每个人自身所学知识及自身发声器官构造存在差异,并且实际歌唱状态也有着一些差异,因此实际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会出现明显不同。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声乐教学中,教师在面对一些想象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时,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改变为“情景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动画、声音让学生能够置身于歌词声音描绘的情景中去,这样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声乐曲《苗岭的早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花腔部分歌唱时,一部分学生出现笨重现象,歌唱平淡无味,此时教师利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向学生描述这一副景象,但是学生仍然没有很好地理解。而通过一些视频展示,学生在歌唱中明显能够体会到歌词所描绘的景象,并代入一些自身情感,整个教学前后效果明显不同。

(二)使得经典教学得到不断“延续”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和其他一些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仅仅是很短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瞬间记忆力,而对于一些记忆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课堂教学时间就变得有效不足了。但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如mp4、md等,可将一些经典教学变为“永恒”,并且课后学生一方面能够不断聆听老师所教,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上课录音的聆听进而找出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予以解决。另外很多学生感觉课后练声和课堂演唱存在明显差别,而究其原因在于课堂上老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声音的辨别,并且教导学生记住一些演唱方法正确时的一些感觉,而这一种感觉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很大难度,而通过一些设备将这些录音记忆,课后学生不断聆听,进而就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独有“延续功能”实现声乐教学的“温故知新”。

(三)使得声乐教学师生活动更加方便。

随着当前通讯设备的不断发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限于在学校中了,而是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并且当前的网络视频能够实现多人同时进行,这样课堂中的声乐教学就能够有效地延伸至课后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多人视频聊天来对声乐发展进行讨论,学生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对自己的演唱作品做展示,这样能够有效的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并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通过大量的交流,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总结,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教师的指导,无疑对学生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另外随着“远程网络教学”的发展,首先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名师的指导,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一些教学机会。其次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演唱作品上传至名师开设的课堂中,让这些名师进行一些点评指导。最后,对于学生上学途中费用开支及时间节省方面也有着一定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其不但刺激着音乐教学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而且其使得传统教学中的言传声教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一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要科学、合理,而不能使得原有的优化教学方法演变为一些“机械灌输”。

信息技术课论文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有其教学特点和方法。在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如下几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客观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内容,优选课堂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作品赏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信息反馈,促进良性循环。

:目标;效果;任务驱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诸多不同,操作性强是它最主要的特点。教学中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我结合现有教学条件、教材,分别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在课堂操作时,我采用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使每个学生能够客观、愉快地达到预期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依据设计问题,制定符合各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存储器时,我从学生所用的书包入手,引入存储器的内容。告诉他们,书包里的内容可以放在薄薄的软盘或小巧的优盘里,它们有易修改、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的特点,这样每天就不必背负沉重的书包了。至于学校图书馆里的内容可以放在小小的硬盘里,你们就可以把“图书馆”搬来搬去啦!学生大笑不已。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将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如进行指法训练,小学生对此兴趣相对较淡,学习自主性较差,而键盘指法又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所以必须设法让他们自觉地练习。在练习时,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可开展竞赛。学生间的语言更贴近,相互间更容易沟通,因此,学生在这种以集体自主活动为主、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下,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且自始至终都在愉快地学习。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例如:在教学“小报的编排”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对于实践练习,教师首先利用课前准备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电子作品(节日贺卡和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给出任务:完成习作。当学生欣赏完电子作品以后,会跃跃欲试,其创作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可充分地发挥出来。其间还可以提倡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切磋,并且让那些操作能手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则巡回指导,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文字的插入位置、色彩、样式、艺术效果等,力求使作品富于创新、富有艺术性,这样学生的作品就会更有新意,更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作品品评过程中,则采用作品交流评价的模式进行教学。同学之间的作品展览,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说出作品的创意,自己评价,然后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则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意信息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索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必然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信息技术课论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我们的所思。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做一些总结。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整合。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现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整合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

所谓“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常常听到许多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又如:在教学量的计量一章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数据信息,可以用例子来说明。如:一把尺子20厘米等。学生带回教室的数据有一头大象有多重,闰年有多少天,地球和月亮间的距离是多少、、、。通过搜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的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的单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不仅很快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增强了生活知识,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为电教而电教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并且,板书比较的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耍杂,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思考,探索。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信息技术论文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任教的是小学计算机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由于没有教材,没有演示设备,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时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首先,我在前一节课时,故意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训练,学生问的问题也故意留下几个,等下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表扬上节课勤于发问的学生,然后激发其他同学提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这时没有机会发问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听完后我“故意”说:“哎呀!这个问题我怎么不记得了,其他同学谁能说说?”乐于助人的孩子们就抢先发言了。这样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放手让学生互相解决,最后老师来点拨讲解共性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另外,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

经过短暂的实验,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是一遍一遍反复练习,形成思维定势的时候才能掌握。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打好“埋伏”,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走进新课,课的效果才会很好。经过一段训练令我欣喜的是,学生自己乐于发问了,主动学习了,虽然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熟练掌握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文档为doc格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走进了校园,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正逐渐取代传统而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作为引领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如何科学地将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需要认真思考。

1.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众所周知,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所产生的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以现代教学手段与文科教学整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文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过程就不仅要考虑知识因素,也要顾及语言功能、意念和实际运用,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还得重视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科教学的上述要求和特点,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具有的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创设与语言交际相仿的生活情景,造就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转轨和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特征的深刻认识,大部分教师将会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并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使学生思维得以开拓。

目前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效果已初见端倪,它对于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意义深远,具体而言它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我们知道作为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想象力丰富,且处于主动发展时期,而且学生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科教学的动态感知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由以技法培训为主的传统艺术学科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教学技术的介入无疑增添了动人的风采,为当前所进行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在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和所产生的显著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能产生生动直观的动态播放效果,多样变化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效果以及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效果,这些效果可以产生强烈的课堂震撼,把学生带进理想的艺术境界,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代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1.教学模式的合理选用。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课程特点,如何合理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避免课本搬家等形式主义倾向,是每一个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诚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软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为教学服务,课堂展示类课件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条宗旨。同时作为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是多种电化教具的组合,每一种教具都有不同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利用多媒体,盲目利用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因此,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合理选用,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如实物投影仪能表现事物静止放大的图像,但对于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却很难表现;影像能形象、动态、系统地描述事物的发生过程,但运用过多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何科学利用多种媒体,是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教学课件的有序开发。

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面临的问题是明显的,例如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几十人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再例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练习和单调的课堂讲解上,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性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合理的练习仍然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愿望。

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课件的构思与制作尚未到位,我们知道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学科教学理论水平,即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法、学科创新能力与教学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但是实践中由于相关教师对某些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学科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所以有序开发课件的问题值得重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当我们在探索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具有这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中还未普及,所以要将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推广运用,对有些学校来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学习、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迅速进入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行列,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高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信息技术论文

博物馆内保存着大量的文物藏品,传统的纸质账本式的文物藏品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藏品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热情,而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行业的日渐应用,无疑为文物藏品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大力加强文物藏品的数据库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将藏品的具体信息清楚地罗列并储存在一个电脑中,对藏品信息进行有序地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同时,藏品数据库建立后,促进了行业内部对文物藏品信息的互动交流,加强了对珍贵文物的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单调的图片展板与文物藏品相结合的静止展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一种视觉化时代,一种集合了多媒体技术优势,更为直观和快捷且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的全新的、立体化的、具有动感的展览应运而生。此项技术是将博物馆部分藏品在特定条件下,配以声、光、电等辅助手段,进行生动活泼的动态化展示,以增强展陈效果,这样的展览手段将会给参观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的视觉神经受到强烈的冲击,比传统的展览方式更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与认可。

为博物馆事业朝着低碳方式健康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实现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这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运营成本,规范单位管理,提高行业间竞争力和凝聚力,使博物馆的工作决策变得更加迅速科学,积极有效。同时,借助于博物馆电子政务信息的开展,还可以提高领导的管理效率,实现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更加科学合理的调配使用,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总体上说,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应用,今后我们要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为今后博物馆事业的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运作和发展。

信息技术课论文

在教学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时,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用教学模具辅助教学,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但是,几何模型很难展示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更不能展示一些动态的变化,在旋转体的定义教学中,结合课件教学能够很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圆柱、圆锥以及圆台分别是矩形、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而成的,这种一目了然的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侧面积的相关内容时,结合课件能够为学生展示各种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在教学体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斜棱柱与直棱柱以及正棱柱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展示圆柱、圆锥和圆台之间的关系等。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能够将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还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直观化,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纯粹地依赖黑板与教材,这样无法实现创新教学,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单一化,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比较淡,学习的效果也就很差了。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引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以其自身的优势,发挥出自己极大的教学辅助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声文图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地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比如,在教学三角函数图象的相关内容时,其中,要学习的关键点就是要让学生对图象有个形象、具体的认识,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课件时,可以先从引入开始,把要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图片,再配上背景音乐,将要学习的内容运用不同的动态过渡效果展示给学生们,让教学内容按照叠放顺序逐一呈现出来,通过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图象的动态叠加,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冲击下,对这部分比较抽象的内容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再理解三角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教学,能够把静止的内容在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们,既能加快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速度,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再如,选择题答案的选择,对于选对的答案,教师可以赋以有情感的、美妙的音乐,对选错的答案,教师也可以设计出现一个比较夸张的、哭丧脸的漫画,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还可以根据意愿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这样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还可以以生活化的视角去解读疑难的数学问题,逐渐地把课堂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再收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要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承载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因此,在授课时,数学教师要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各种有效的教学素材,顺利地达到内在教学内容与外在运用形式的有效统一。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有一部分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只片面地认为只要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认为这样的教学就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表现形式的华丽与多样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完全集中到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些外在的形式过多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但是却无法实现学生注意力与兴趣点的顺利转移,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促进有效教学的形成,相反的,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精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学的干扰。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选择数学素材的时候,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到与数学内容的关系,还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选取简洁且富有代表性的素材,将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思维进行有效的正迁移,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结合后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的辅助功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享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的信息技术的洗礼。但是,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正确运用,教师还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并不能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教学,否则则会适得其反。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精通信息技术,善于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完美地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就需要任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1.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抽出两次课后时间开展信息技术课兴趣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学生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组装电脑、编排打印文字材料、设计学校网站、举行班内小组比赛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全体学生都参加的操作竞赛,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寓教于乐。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上机时间占70%。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课中应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时间一长热情就会下降,甚至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1.应给予第一节课足够的重视。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怎样的密切配合等,先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开个好头。

2.课堂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主。

对于新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时要坚持以鼓励为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而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要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对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机房,也应常备一台投影仪,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教学的需要。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精少而简单,待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2.注意巩固性练习和知识的整合创造。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学习。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psforwindows或word设计贺卡、海报,用music作曲、用foxbase分析班级成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注重程序设计的培养。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选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只需学习十几个简单的语句,即可编出多种多样的程序。让学生学一点logo语言和basic或foxbase语言的程序设计,学生用所学语句自己组合成程序,用来解决某个问题。如画图、奏曲、进行成绩分析等。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创造,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指导今后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挥,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应用技术是针对种种实用目的,如由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而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的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技术等。它们是信息技术开发的根本目的所在。

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纵观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一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展望未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将得到更深、更广、更快的发展,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

3。1数字化。

当信息被数字化并经由数字网络流通时,一个拥有无数可能性的全新世界便由此揭开序幕。大量信息可以被压缩,并以光速进行传输,数字传输的品质又比模拟传输的品质好得多。许多信息形态能够被结合、被创造,例如多媒体文件。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立即存储和取用信息,这是即时存取了大部分人类文明进化的记录。新的数字产品也将被制造出来,有些小巧的足以放进你的口袋里,有些则大得足以对商业和个人生活的各层面都造成重大影响。

3。2多媒体化。

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媒体与计算机继承在一起,是计算机的应用由单纯的文字处理进入图、文、声、影集成处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上每一种媒体都将被数字化并融进多媒体的集合里,系统将信息整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接近于人类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来设计和操作。

3。3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进行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建设,即建设宽频高速公路。尽管几日的internet已经能够传输多媒体信息,但仍然被认为是一种低容量频宽的网络路径,被形象的称为一条花园小径。下一代的internet技术的传输率将可以达到2。4gb/s。实现宽频的多媒体网络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3。4智能化。

直到今日,不仅是信息处理装置本身几乎没有智能,作为传输信息的网络也几乎没有智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为了找有限的信息,却要在网络上耗费许多时间。随着未来信息技术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超媒体的世界里,“软件代理”可以替我们在网络上漫游。“软件代理”不再需要浏览器,它本身就是信息的寻找器,它能够收集任何可能想要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著。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原载于《电化教育研究》,,8。

[2]潘克明著。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载于《人民教育》,,12。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系统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它的.核心和支撑技术。

感测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对信息进行提取、识别或检测并能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显示计量结果。

现代通信技术,一般指电信技术,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技术。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从机器学习,到知识发展;从搜索推理,到规划决策;从智能交互,到机器行为,到人工生命等,构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学特有的认识对象。

控制技术是指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的技术,常用的控制技术有信息控制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两种。

信息技术论文

摘要:如今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得以广泛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整合,能有效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一)激发兴趣,点燃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原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身边的事情,为学生尽可能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鲜艳的色彩、逼真的图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可以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red,blue,black,green,yellow”等颜色的单词和句型“whatcolourisit?”时,我在电脑上呈现了一些优美的风景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画面中绚丽的颜色。学生的兴趣很快提了起来,在学习这些新单词和句型时兴奋点高,很容易掌握了这些知识。接着,在课堂训练阶段,我在课件中设计了“guess”“whoisit?”“what’smissing?”……多种有趣的游戏,效果极好,而且反馈及时、准确。当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我会经常变换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

(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突破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实践证明,集图、文、声、像、动为一体的多媒体,能够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四季“spring,summer,autumn,winter”一课时,我通过电脑呈现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春天柳枝发芽、夏天百花齐放、秋天金色的麦浪、冬天皑皑的白雪。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单词记忆效率明显提高了很多。在学习whatareyoudoing?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现在进行时态”这个语法难点,我设计了一幅爬山的情景动画课件。通过不断点击动画,教师可以连续问学生:“whatishedoing?”学生根据动画情景观察人物的动作行为进行相应的回答:“he’sclimbingthehill.”“he’shavingadrink.”“he’sreadingabook.”……学生面对这样的动画情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抓住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动态模拟功能,获得了动态形象的准确信息,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知,很容易形成相应的语言逻辑思维,提高了探究的兴趣,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把知识的掌握内化为自觉的动力。当然,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精心设计课件,理顺知识的内在规律性,合理设计每个情景和细节,包括文字、图片、声音的先后顺序等,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难点知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语言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多媒体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它将图形、文本、动画、声音、静态影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形象、更直观和更快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同样的时间掌握和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日常用语“whatdayisittoday?”时,我先后播放了录像:shara和chenjie的对话,然后让学生根据录像进行相互问答,在不同情境中体验语言、运用语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进行英语口语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借助现代现代教育技术,可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情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运用的反思。

(一)出现的问题。

教学课件有些“花里胡哨”。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过程中,一时兴起了“课件热”,图片、歌曲、动画、视频应有尽有,而且只要上课,必有课件。实际上,有时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课堂教学时根本没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原本简单的内容搞复杂了,使学生根本抓不住重点,也就背离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本意。另外,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做一个适合自己的课件,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于是大多教师常常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稍加修改就运用于教学之中,结果往往与教学实际相脱节,实用性并不强,甚至一时弄得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二)应对的措施。

1.制作课件要突出直观性、趣味性,要简洁、易操作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听说为主,通过听、说、唱、玩、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大胆开口,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初步学习英语的能力。因此课件一定要有直观性、趣味性,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准确性、连贯性和发散性,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注意课件操作界面简洁明了,少用flash来装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图标和按钮。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吃透教材,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课件只是工具和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因此,教师在做课件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研究教材。课件要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利于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对一些学习内容,如果能用常规教学手段就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话,也就没必要制成课件了。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也给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作用不可估量。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仍然是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也给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身手的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张莺,付丽萍.小学英语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者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也需要制度的规范与教学技巧的运用。要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正确看待差异,在分层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学生的必备素养和必修课程。但由于部分学校对文化科目的过度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使信息技术成为可有可无的“影子”学科。其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一学期偶尔的几节信息技术课也往往被其他学科所挤占,学生缺乏充分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训练的机会,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开展。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整体导向和具体落脚点。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宜像小学阶段那样过于初级化,也不能像高中阶段那样抽象化。按照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要本着巩固兴趣、发展特长、承上启下的原则,运用拓展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初步具备信息技术的一技之长,以培养他们自主选择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大方向指引下,教师要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和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巩固知识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课不能只是简单地呈现理论知识和纸上谈兵,要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具体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开展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按照信息技术的学习规律掌握每一个信息技术操作,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才是有效的。

由于学生兴趣和基础、家庭条件和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生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上的学习水平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一窍不通,从未接触过;有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已相当出色,甚至能独立处理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这种差异,教师要站在时代大背景的角度予以正确看待,特别要注意避免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就随意玩耍、浪费时间的现象。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让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指导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让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提高,落实了均衡发展的教学原则,又让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师还可以转换场景,让能够顺利完成低级学习任务的学生升级完成更有难度的高级学习任务。这种面向全体、更具针对性、努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成长的教学方式,正是有效教学的要义所在。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借助生活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与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存在密切关联,如课堂学习中的ppt、校园网,还有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等。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与这些领域的关联进行教学,利用具体情境和实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化教学中的优势,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心智特点,侧重选取生活化素材,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六章“图片加工与制作”的内容教学时,可以事先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家庭照片,并以此为教学素材,对图片的尺寸、明暗、色彩、边框、旋转等制作技术进行研究,使照片最终呈现出最理想的视觉效果。这种生活化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图片的加工制作技术,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也需要制度的规范和教学技巧的运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虽然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也没有严格精准的考核,但要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要具有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思想观念。要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认真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标准,开展有针对性、有趣味性、有差异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就会不断提升,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忠武.当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16).

[2]何继军.浅谈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现象的思考[j].科学教育,20xx(02).

[3]魏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尴尬”处境及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05).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