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个人感悟(专业14篇)

时间:2023-12-09 11:05:42 作者:FS文字使者

优秀作文不同于普通作文,它能够用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些写作大师的经典语句和优秀作品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心得感悟作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无比壮丽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小康目标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提升小康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战略安排也越来越清晰。

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我国下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但另一方面,当时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面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不健全以及环境、资源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我们才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要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以“全面建设”为标志,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有了质的提升,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党的十七大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要内容。这些新要求,是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明确提出,要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新要求将原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量目标调整为人均目标,并且附加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条件,无疑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高了,任务也更重了,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发展“好”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新要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两个倍增”。即,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两个倍增”是唯一量化的指标,前一个倍增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较之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又提高了一步;后一个倍增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更是第一次。这些新要求进一步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价值取向,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心得体会作文

今年6月_日是我国第_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

我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载体,也是成就美好生活的强大引擎。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要让文化和自然遗产为全面小康增花添彩,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丰富百姓生活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云端看。说起文化和自然遗产,人们容易想到名胜古迹、博物馆、手工技艺、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等,要亲自前往才能领略。现在,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数字技术一一赋能。比如,故宫已经建立起包含故宫文物、建筑等全部资源的数字博物馆,云冈石窟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起了文物的“数字档案”,五禽戏、八段锦、苏绣、竹编、脸谱绘制等非遗项目被搬上流量短视频平台。人们可以在云端看名胜古迹、博物馆藏品、民俗活动表演。云端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极大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公众“看”的便捷性和全面性,达成更好地保护文物和利用文物的有机统一。

网上购。今年遗产日期间,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联合举办了“非遗购物节”。传统工艺类的非遗产品技艺全面开发,涉及品类丰富,产品设计升级,价格定位亲民,正好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趋势和潮流。非遗与网购,古老文明与现代商业碰撞出新商机。非遗产品网上购,扩大了产品销路,有利于推动广大非遗传承人群、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相关企业复工复产,带动就业,也一定程度上对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

文旅融。旅游是行走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需求。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背景下,保护传承好遗产的同时,让遗产与广阔的市场密切对接,已经逐渐成为各地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许多地方坚持供给“打动人心”的旅游产品,增强文化遗产的体验性;加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保护,拓展当代人的文化记忆空间;建设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基地,提升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通过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彰显出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文化和自然遗产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文物赋彩小康社会,正是大有可为之时,要努力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心得体会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先“扶智”,扶智促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人才从娃娃抓起,这是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教师重任在肩。先贤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此可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注重人才培养,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要担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即要以转变贫困家庭的教育为己任,更应注重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教师必须在担当和付出中,用自己良好的职业操守、积极投入、创新思想,用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脱贫的毅力和勇气,使之成为生活中的智者、富者、强者,走上人才兴业的发展之路。

教师身入心至。教育并非是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的过程。教师要在参与脱贫攻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勇于担当,注重学生培养,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抓手,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大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造成贫困代际的原因,引导学生寻找造成贫困的源头,用教师的智慧融入学生,走进生活、亲近生活,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教师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转变学生失学、辍学、厌学、不学等为重点,用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求学、好学、乐学的动力,促使学生思想意识转变,树立远大理想。

注重人才培养。由水桶理论可知,教育是现如今脱贫攻坚的主要“短板”。针对当前脱贫攻坚“百日会战”现状,人们对人才的意识理解相对薄弱,教育耗时相对较长,加之学生家长大量外出务工,学生多随爷爷奶奶在家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对学生的纵容、千依百顺等问题,使得思想教育越发重要。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教育扶贫任务比任何一项脱贫工作更为艰巨,教师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奏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新时代贵州最强音,为脱贫攻坚克服教育“短板”作出教师应有的智慧和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心得体会作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征程。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应该怎么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人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新的结合,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计划分“两步走”,全面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过艰苦努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良好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那么,这样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怎么样的呢?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思想。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了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并第一次使用“小康”这个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特意解释它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有差异的,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西方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并首次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当时世界各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呢?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一万美元。当时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等也都超过三千美元,而我们只有二百多美元。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尽管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后来总结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是很容易的,全党全国人民要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一心一意地干。从此,“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概念,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用这些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动员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心得感悟作文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应该怎么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人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新的结合,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计划分“两步走”,全面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过艰苦努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良好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那么,这样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怎么样的呢?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思想。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了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并第一次使用“小康”这个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特意解释它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有差异的,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西方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并首次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当时世界各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呢?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一万美元。当时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等也都超过三千美元,而我们只有二百多美元。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尽管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后来总结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是很容易的,全党全国人民要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一心一意地干。从此,“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概念,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用这些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动员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个人感悟作文

20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强化党建引领推动脱贫攻坚的政治功能,尽锐出战,乘势而上,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坚决打赢打好深度极度贫困歼灭战。

一、对标对表,聚焦目标任务。巩固“3+1”保障,围绕贫困人口脱贫指标和贫困村摘帽指标,全面解决农村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基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农村人口参保全覆盖,集中兵力打好歼灭战。强化转移就业,加强东西部协作,加大转移劳动力就业力度,努力为贫困群众增收创造条件。完善兜底机制,对确实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做好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实行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抓好易地搬迁后扶,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和能力,强化后续就业指导帮扶,确保搬得出、能发展、稳得住。加强监测户和边缘户监测预警,抓好边缘户、监测户的动态监测预警,对其他户定期开展排查,发现风险问题及时实施干预,脱贫成果巩固。抓好问题整改,建立完善问题整改台账,强化整改措施,倒排整改期限,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

二、尽锐出战,健全作战体系。指挥系统全覆盖。建立健全“战区调度、乡镇落实、村屯突击”三级作战体系。划分战区指挥部,组建乡镇作战队,成立行政村突击队。由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负责全县脱贫摘帽工作的统筹,引领推动上级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帮扶力量全覆盖。强化领导驻乡(镇)、驻村抓脱贫摘帽工作责任制、县处级领导、挂点县直单位主要领导、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全部下沉。责任落实全覆盖。建立联系未脱贫村的县领导实行“包管人、包管事、包管钱、包摘帽”“四包”制度、后盾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对未脱贫户和脱贫监测户实行“遍访、遍审、遍联”“三遍”制度、乡镇“三班子”成员对边缘户和其他有致贫风险户实行“帮扶、帮带”“两帮”制度、科级领导干部对未脱贫户实行“一联”制度,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三、营造氛围,宣传教育全覆盖。政策宣传全覆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宣传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有关政策,使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宣传好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等健康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医难”问题;宣传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雨露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解决“入学难”问题等;依托各级媒体和各种媒介,加大现有扶贫惠民政策宣传力度;把扶贫政策汇编成册,发到每户贫困户手中,并要求帮扶联系人进村入户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在各级政府网站以及各级各部门党务政务公开栏等场所,长期公布扶贫政策,让群众随时浏览、及时掌握政策,提高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感恩教育全覆盖。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道德讲堂、感恩活动专场等多种形式,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群众的关心关怀,宣传扶贫带来的道路、饮水、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宣传贫困户享受的政策,让群众认识到扶贫带来的实惠,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强化贫困群众感恩意识。围绕感恩主题,创作一批小品、歌曲、舞蹈、微电影、山歌、彩调等形式的文艺作品,并大力宣传,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扶贫文艺下乡巡演活动,提高宣传效果,让感恩观念深入人心。

四、强化督战,考评督导全覆盖。作风督导全覆盖。组建脱贫攻坚作风督导队,以督导、暗访的形式,对各战区、突击队、各专责小组、各行业扶贫责任部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和暗访。脱贫攻坚战风督导队每月综合督导情况,按好、中、差三个档次对各乡镇、各单位工作开展一次评价。对评价为差的由县分管领导对相关单位分管领导进行约谈,连续2次评价为差的由县党政主要领导对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约谈后整改效果仍不明显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对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或弄虚作假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挂牌督战全覆盖。对危改、家庭水柜建设等重点任务推进红黄牌管理,每周一排名,实行每周挂牌制,对排在前三位的挂流动红旗表扬,对排在后三位的挂黄牌警告提醒,连续被黄牌警告两次的乡(镇),由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对分管领导进行约谈,连续三次的对乡(镇)主要领导和包村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约谈后仍推进不力的,报县纪委、监委按工作不力进行问责处理。问责问效全覆盖。发挥绩效考评的指挥棒作用,推行脱贫攻坚“一票认可”机制,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好的单位,绩效考核直接评为一等;脱贫攻坚工作突出的个人,年度考核直接评为优秀,优先提拔任用,全面推动工作部署执行落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个人感悟作文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今年仅剩七个月,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坚决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要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补齐短板。《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精神,是“匠心”所在。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匠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如此。党员干部要使出“绣花功夫”,找准本地的发展短板,要沉下心来分析研究补短板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中间,把准真症结、找准真需求、定准真措施。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深耕细作,把短板补精细,确保无沙眼、无毛刺、无瑕疵。

要用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匠人”补好短板。完成一项大的工程,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团结协作才行。协作是团队精神的要义,爱岗敬业是团队协作共进的根本,这是一种“匠人”精神。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全社会的团结协作。广大党员干部要与困难群众心连心,争取各级组织和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团结好方方面面的“匠人”,共同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要充分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严字当先、实字托底,不打花拳绣腿、不摆花架子。要勇于直面问题和挑战,不能碰到困难就回头,遇到麻烦就回避,稳扎稳打,稳中求进,又稳又好。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攻坚克难的冲劲、韧劲、实劲,在补短板的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要拿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匠劲”补牢短板。“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而是在坚守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一股“匠劲”。要想补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必须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不断摸索新路子、探索新方法、拿出新举措。要以甩开膀子的干劲、壮士断腕的决心、滴水穿石的韧劲,瞄准短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勇于创新,在补短板的“材质”和“工艺”上下功夫,确保补上去的板子质量过得硬,“尺寸”刚刚好,经久耐用,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坚决杜绝补过的地方隔一段时间又成为新的短板。要大力整治补短板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实干为要、拼尽全力,带领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蹄疾步稳、直奔胜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个人心得感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冲刺阶段,《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2020年行动方案》为我们决胜冲刺做好时间表、画好路线图、写好任务书。《行动方案》所确定的“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总体要求,是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对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标准,充分考虑我省现实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部署调度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各地各部门首先需要把握和领会好总体要求,以总体要求为行动指南,挂图作战,迅速行动,全力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我们要牢牢把握“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的现实意义。“一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两翻番”是建成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和硬性约束;“四实现”结合了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要求,必将有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充分、均衡发展,使我省小康社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更可持续。可以说,以“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为总体要求的《行动方案》,既落实全国总体部署,又体现地方特色;既全省统筹推进,又分区分类指导;既看量化指标,也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进一步拓展从单纯强调总量速度到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外延,进一步增强从主要涵盖定量指标到定性、定量指标并重,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认可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我们要围绕总体要求真抓实干。补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从工作进展的情况看,到去年底,我省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都已实现翻番目标,“一脱贫、两翻番”目标已经实现。现在看,补短板的重点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社会进步的“四实现”上。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公共服务是突出短板,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_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题;生态环保是重大责任,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准发力、科学施治、依法推动,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顺应各族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社会进步是现实需求,我们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为抓手,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力、承载力、带动力,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体要求是我们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向,我们要围绕总体要求、聚力硬性任务、补齐短板弱项,拼尽全力冲刺,坚决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让梦想变为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为重要的是“全面”。那你知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感悟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感悟5篇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我们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华民族“奔小康”的千年梦想日渐成真。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项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把各项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没有文化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良好生态环境就没有真正小康”……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关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绘就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动力。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制度保障更加坚实更加有力。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需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需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需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进入“倒计时”。让我们团结奋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心得体会作文

笃定实干倾情绘织全面小康“和美画卷”

四川省荣县县委组织部吴文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笃定实干倾情绘织全面小康“和美画卷”指明了方向。

在栉风沐雨中,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是党的庄严承诺。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尽管总量不大,但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责重山岳,时不我待。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要在思想认识上再升华,立下“愚公志”,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在排兵布阵上再加力,把各项政策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在工作落实上再对标,咬定青山不放松,聚焦重中之重、坚中之坚,下足“绣花”功夫,用最顽强的拼搏、最务实的作风、最严格的考核啃下最后硬骨头,确保全面小康路上没有一个不掉队。

在踏平坎坷中,巩固脱贫攻坚“高颜值”。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消除“思想贫困”,激发内生动力,用人民群众的自我奋斗支撑脱贫攻坚;坚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融入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过程,消除“治理贫困”,鼓足“黄土变金”的坚定信心,汇聚“百川成海”的澎湃伟力,绘就“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高颜值”脱贫攻坚。

在接续奋斗中,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走出贫困,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除了满足“吃喝穿住”等基本的物质生产需要,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扬帆起航正当时,接续奋斗再出发。要坚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眼健全城乡融合发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城乡产业互补、文化互促、治理共融的发展格局;着力全面深化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土地、资本、人才”要素供给,盘活乡村振兴“一盘棋”;聚焦乡村“五个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奋力开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富春山居图”。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六个“一号文件”,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的“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强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抓好各项硬任务的落实,对做好今明两年“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发展稳中有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开局良好,乡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持续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形势越是复杂,做好“三农”工作越具有特殊重要性。就当前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才能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做好全局工作增添底气。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是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庄严承诺,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关系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要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须臾不能放松。随着消费升级,人们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要达到这一目标,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前提。农业农村发展,根本依靠深化改革。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动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保障,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好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三农”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我们就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

两会议国是,春风化雨暖人心。据《人民日报》3月12日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文章认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对此,“代表委员们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扎实工作,锚定目标、铆足干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党一向重视文化建设,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生根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目标以及路径等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仍存在“短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农村体现得更为明显。钱包鼓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文化需求旺盛,但供给侧暂时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供给总量不足和方向不准两个方面,文化产业相对落后、供需不对接等问题在不同地区或多或少地存在,成为供需矛盾需要解决的重点。这种情况下,消极文化开始向农村渗透,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解决这一矛盾,自然成为我们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切入口。通过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中央部署,首先确定50个县(市、区)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地区,试点工作从年8月开始,为期一年。北京市延庆区是50个试点之一,也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唯一的试点地区,寄托着中央的期望、承载着市委的信任。北京对此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明确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突出“四气”:聚人气、提心气、淳风气、树正气,为延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场为期一年的“赛跑”

全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目光聚焦在延庆区近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延庆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要用一年的时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京乡村开花结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首都经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顶层设计才能确保不走弯路。延庆没有急于“过河”,而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研究文件、实地调研、座谈研讨。通过扎实的前期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样子在大家心中逐渐清晰。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克灜作出如此判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是新设机构、不是文化场所、不是协调机制,它是新时代的乡村之家、社区之家。”

延庆区香水园街道兴运嘉园社区“红色家园”展厅,原是一个面向本社区党员、群众的党建活动园地。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后,“红色家园”变得热闹起来,来这里参观的人不光是社区周边的,还有从各个街道和乡镇专程赶过来的。香水园街道党委书记冯浙军介绍,仅201月,参观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红色家园”从社区党建园地成为全区党员、群众共享的教育资源,得益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蓬勃开展。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解决。“重建设轻服务”的思路一方面造成了建设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无法实现有效的文化供给。针对这种情况,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没有新建文化设施,而是着力于盘活整合资源,初步实现了区域内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延庆专门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站,开设“微课空间”“基地预约”“服务超市”等栏目。现阶段,各级文明实践站(所)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点单、预约的方式共享全区113项文化服务资源。这不仅盘活了现有资源,更重要的是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从“要你学”变成了“我想学”,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前,各村村民有文化方面的需求,需要村支部书记找包村干部商量办法或者到街道、乡镇去反映,现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解决了。据初步统计,各街道、乡镇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村正在发展民宿旅游想学习礼仪知识,有的村想学习种植技术,还有的村想了解党的最新政策……延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的李景军介绍:“我们会统筹区内甚至全市的各种资源。‘点单’的人还能对需求响应效率和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形成了从提出需求到考核评价的闭环系统。”

延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工作时间过半,进程过半。半年多的探索,通过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延庆人的信心,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如何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有机结合,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如何解决干部的本领恐慌,如何更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是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期待一张完美的延庆答卷!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下,我们即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然而,来势汹汹的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如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把“乡村振兴”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这是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遵循。做好“三农”工作就是稳住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就可以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推动乡村振兴,才能够把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蓝图变成现实。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十七个“一号文件”都是围绕着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这一主题展开的。

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农资入村、农民工进城、农产品出乡,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现实问题,都可能受到疫情影响。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影响,探讨应对之策,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做好今年“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提,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来看,疫情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统筹兼顾,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多措并举、不违农时,就可以程度减少疫情带给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乡村振兴,落脚点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现代化,而现代化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我们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要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加快生产设施现代化建设,推进科技进步,强化乡村振兴的生产支持保护。

稳定就业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就业是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稳就业任务艰巨繁重。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的明确要求。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各级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与措施,有效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者返岗就业等问题。

群策群力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同心同德谋良策,群策群力促发展。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不论是疫情防控还是经济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次飞跃,都是由点滴劳动累积而成,都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齐心协力、只争朝夕的奋斗之上。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我们才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我们才筑起了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阶梯。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就一定能够抵达胜利的彼岸。

脱贫攻坚网络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学习感悟

2020年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希望大家能够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兑现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那你知道脱贫攻坚网络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学习感悟需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脱贫攻坚网络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学习感悟5篇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4月9日至10日,自治区党委在银川召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动员全区上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发展目标不放松、打赢全面小康决胜战,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胜利。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部署全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安排部署当前经济工作。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出席,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姜志刚主持。

陈润儿指出,要正确认识形势,坚定决胜全面小康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收官之年,我们面临的短板弱项不少、风险挑战增多、矛盾困难叠加,但我们有显著的政治优势作保证、巨大的经济韧性作支撑、坚实的发展基础作依托、难得的历史机遇作条件,任何艰难险阻都动摇不了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坚定决战意志、坚定必胜信心,以“搏”的心态、“冲”的姿态、“拼”的状态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陈润儿指出,要大力难点,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精准抓好脱贫攻坚,扎实开展“四查四补”,完成攻坚任务,完善基础设施,巩固脱贫成果,稳定扶贫政策,确保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坚决治理大气污染,坚决治理水体污染,坚决治理土壤污染,确保全面小康底色更好。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让居民收入提起来,把公共事业补起来,使社会治理强起来,推动民生事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创新发展,努力使发展达到新水平。

陈润儿指出,要坚持“五位一体”,着力提升全面小康质量。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为先导,在政治上强化引领,在思想上根植于心,在行动上落地生根,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重点,坚持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关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转型强实力,以创新驱动增动力,以改革开放添活力,不断提高供给质量。以实现今年发展目标为基础,把临门一脚踢好、关键一举抓实,推动消费尽快旺起来、项目全面抓起来、企业加快活起来。

陈润儿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凝聚全面小康合力。组织领导要坚强有力,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工作责任,靠实领导责任,确保各项任务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科学统筹要落实到位,通盘谋划、“弹好钢琴”,防止顾此失彼、舍近求远、不分轻重,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进步。评价考核要严格规范,坚持科学评价树导向、严格考核促落实,把评价指标确定好、基础台账建立好、考核办法修定好、目标任务分解好、奖惩兑现落实好。宣传动员要深入广泛,强化宣传鼓士气,干部带头作表率,发动群众聚人心,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磅礴伟力。

陈润儿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克服松劲情绪、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要健全强化常态化的防控机制,把预检分诊、及时排查、有效管控的机制坚持好,对境外返宁人员的管控要严丝合缝、闭合到位。要严格落实精准化的防控措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高标准、精准化做好防控,对疫情重点地区来宁返宁人员实行严格的健康调查、健康检查,加强对无症状感染人员的排查检测。要依法压实社会化的防控责任,对社区、校区、厂区和园区的防控责任要压实压实再压实,督促所有单位和个人履行好法律责任和义务,把疫情防控工作继续抓实抓紧抓到位,坚决防止疫情反弹。

咸辉在讲话中指出,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新路子”部署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九个聚焦”具体安排,辩证看待形势,增强信心决心,有针对性做好“六稳”工作,因时因势调整工作重心,力促经济发展一季好于一季。要全面复工复产,推动政策真落地、问题真解决、营商环境真优化,让经济循环有效畅通起来。要狠抓投资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缓解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增长。要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制造业、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工业园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为经济发展赋能。要扎实开展“四查四补”,精准补齐短板,确保如期脱贫,坚决防止返贫,加大帮扶力度,决胜脱贫攻坚。要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强化稳就业举措,以冲刺的姿态、实干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自治区在职省级领导同志,区直各部门(单位)、部分中央驻宁单位、各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在河南省近期召开的一次扶贫会议上,记者拿到一组数据:抽样调查显示,河南省每个月在村里住20天以上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只占26.85%。现实中,有的地方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作风不扎实,村都不住,何谈精准扶贫。

类似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例如,今年以来,湖北省黄石市56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因精准扶贫不力被“召回”;广西防城港防城区10名领导干部,因在落实精准扶贫识别工作中识别精准度不高,严重影响精准扶贫工作进度被问责等。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上倾注的精力、出台的举措、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抓而不实、扶而不准”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做面上的扶贫,扶贫讲话说“精准”,用的招还是“漫灌”。

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地方上动下不动,市县党政领导重视,其他领导一般重视,部门领导忽视,一些乡镇干部则没当回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紧迫感;有的地方仅满足于会议开了、要求提了、文件发了,但精准扶贫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落实;有的地方还是习惯于以往的套路,缺乏精准扶贫新举措。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切实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生根尤为重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空喊口号、胸中无数不行,搞“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各级政府部门应在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党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做好扶贫工作,最需要走群众路线,最应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推进精准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

脱贫攻坚是一项是长期而重大的任务。第一,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贫困地区仍存在经济发展矛盾,扶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第二,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现在要从解决温饱成为巩固温饱,要将扶贫全新定位,从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来缩小贫富差距。

按照实现共同富裕的定义,脱贫攻坚不仅是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国家行动。我们党以愚公移山志向贫困发起的宣战,是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开启的新征程。以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为契机,激励动员更多的力量投身于国家的脱贫攻坚事业,将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一步开花结果,奏响携手奔小康的时代强音。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于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