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八堂课读后感(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3 19:37:07 作者:BW笔侠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实用17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将书中的故事与自身的经历和观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认识与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写作7堂课》读后感字

作者:觉知舫。如何你也有类似的困惑,那是因为你缺一张写作成长地图。

什么玩意儿?听说学好写作,要确定领域、要累积素材、要持续输入,怎么又整出个地图来了?这可不是我说的,它的提出者是秋叶老师。在他的新书《写作7堂课》里第一堂课中,秋叶老师就指出:要想学好写作,搭建框架至关重要。我通俗地理解,就是要画一张你个人的写作成长地图。

对于写作的朋友来说,通常第一个要确定的是领域。比如你是要进行文学创作,还是实用性写作?你是要写小说,还是散文;是写情感类,还是写职场类……但本书的建议不同。秋叶老师指出,确定领域之前,你需要先确定方向。(详见下图)。

这张图相信很多人喜欢,因为它是从变现的角度把写作框架重新进行了分类。如果你通过这张图确定了自己的方向,领域问题也变得好选择了。比如你想打造个人品牌,那就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即可;如果你想投稿,那就按收稿平台的要求和调性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内容,如果是自我疗愈,那就随心所欲,想写啥写啥。

细心的朋友一定心里想了,好吧,就算确定了方向,解决了文章开篇时的第一个问题,可是到底怎么输入、怎么积累素材、怎么利用高手们的成功经验和技巧啊?嗯,问得好。这也是秋叶老师第一堂课的关键——学会框架式思维。确定方向这一环节,老师直接给出了自己总结的关于写作的框架。我们拿到现成的,直接选择就行了。

这时,我们可以按照秋叶老师提供的框架,自己对所选择的方向列出框架。自己?!有没有搞错?我根本还没对选择的方向了解清楚呀?要是有漏洞怎么办?不瞒你说,我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我虽然选择了个人成长作为自己的垂直领域,可是其中具体的分类全是模糊的。我也曾经试图梳理一下,可一思考觉得太复杂,然后就放弃了。

秋叶老师的回答特别好——当然有漏洞了。谁能保证自己列的框架就是完美的?不要怕出错,关键是先列出来。想想也是,app大家都用过吧。没有哪个app是完美的,所以它们才会不断升级,改正。

我们个人也同时获得了成长。所以建立框架的关键是动手,哪怕最开始你只能列有两个大分类也没关系——随着不断地学习,一定会逐渐丰富起来。如果你确实觉得实在太难,无法下手,还有一个偷懒的办法——找一个别人做好的,大致与你的方向契合的框架,然后根据个人情况修改完善。

总之,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框架还是要diy的最顺手。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所以也只有你才是自己真正的领路人。

有了方向和领域,接下来就具体到写了,到底应该怎么积累素材?找选题?在阅读这些内容之前,我也在做素材积累,但我的素材库是乱的。为什么?前面讲了,我的框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对于搜集的素材也不知道怎么分类,找选题也很随机,找到啥算啥,写到哪是哪。

也正因为,我虽然坚持写作时间不短了,有些平台粉丝也好几万了。但自己还是很迷茫的。其实之前一直也在学习,明白框架很重要。但完美主义让我卡在了列框架这一步,而且影响了其它的方面,我却不自知。今天看了这本书豁然开朗。

下面举个例子,大家更好理解。我们以情感领域为例。人类情感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亲情、友情、爱情。我们再以友情为例细分,可以分为同窗情,同事情,发小情……这样,我们在累积素材时就可以先按照这个框架保存,选题也按这个框架分类,学习也按这个框架寻找内容。如此一一对应,今后再想写文章自然就方便多了。

有一天,当你看到一个素材,发现是写忘掉交的,这个细项可以归在友情里,是以前分类没有的,你可就可以添加分类,然后把素材放进去。如果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有的分类有重叠也可以随时合并,这正是完善框架的过程。

框架是死的,但我们人是活的哦。再举个例子:起标题也是可以用框架式思维来学习的。大家都知道,网络时代一篇文章的打开率,标题的作用占到了50%以上,所以我们到处去找起标题的技巧,收藏夹里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多了去了。可到了起标题时还是不知所措——应该看哪个文章,用哪个技巧?为什么找了这么多资料,自己还是无从下手?答案来了——你没有用框架思维对信息进行整理。

这些资料来自不同的作者,他们在总结时对信息梳理有各自不同的思路,这其中有互补的,也有重复的。如果想把它化为己用,你需要通过列框架来博采众长。具体做法就是,把这些信息求同存异,总结出你自己认可的分类,之后把见到的好标题按分类存入相应的明细中。时间久了,你根本不用查找就知道爆款标题一共有多少类,你现在的文章适合哪一类,然后你可以迅速找到对应的优秀标题,并模仿替换……,后期你熟悉了,甚至都不再需要打开样本了。

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思考、整理和运用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而框架式思维就是内化的最好工具。总之,写作需要全方位做好准备,本文只提到了第一步。想了解更多,推荐阅读秋叶老师的《写作7堂课》,里面除了上述内容,关于题材、素材收集整理、文章框架、写作技巧都有涉及,值得一读!

职业化六堂课的读后感

过去的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喜人成就和新的突破。以_为_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拓展改革发展新境界,实现了“_”规划的胜利收官。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事业也取得新发展和新成绩。人民政协深入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紧扣“十三五”规划制定,视察调研和协商议政,针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举措落地和群众关切,开展民主监督,积极推进履职制度建设和工作创新,有效发挥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一年来政协工作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石。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人民民主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决定了政协工作必须在道路、方向、目标上形成合力,切实发挥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用,努力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构成了政协工作的大局,必须坚持谋划工作在大局下思考,研究问题在大局下着眼,推动工作在大局下行动,检验工作用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来衡量。围绕“十三五”时期发展献计出力,构成了政协履行职能的主线,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难点问题、创新创造关键问题,开展深度调研、重点攻关、集中议政,更好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努力为“十三五”开局起步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广大委员充分运用好调查研究成果,切实提升大会发言、小组讨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质量,深入协商议政,巩固民主团结,开好本次大会,一定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共识引领人心,团结就有力量。增进共识、增强团结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求同存异、博采众长是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之所在,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加强大团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具体意见有分歧但在基本原则上要有共识,思想观念有不同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应聚共识。这样,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每位委员都是一个团结的因子,每个界别都是一条团结的渠道,把政协委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广泛团结和联系更多群众,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最大规模地汇聚力量,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国家_指出,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中,总能看到政协委员躬身奋斗的身影。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时段,期待与会政协委员牢记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咨政建言,开展民主监督,切实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团结鼓劲释放正能量,发扬民主增进共识度,真知灼见合力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为扎实的前进基础。

《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在拉斐尔的著名画作《雅典学院》中,用现在的话说,两位先哲的位置绝对是c位。柏拉图一只手拿着他著名的《蒂迈欧篇》、一只手指向天空,他推崇超越人类社会的理念世界,认为心灵可以升华,是一种精神体验;而他的旁边,就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一手拿着《伦理学》,另一只手则掌心朝下,他要告诉世人,现世的秩序和规则,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的。一个感性、一个理性,构成了西方哲思的两大源头,也是人们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开始。

今天这篇读后感,就是对亚氏《论灵魂》的复习与思考。

《论灵魂》的汉文译者绪言中,先是把亚氏理论的衍变及本书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不要忽视,这个很重要。一般认为,作为弟子学生,一脉承袭老师的观点,是常理所在。然,我们从拉斐尔画中表现的俩人完全不同的两个手势,就看出亚氏与老师柏拉图观点的背道而驰。万事皆有因。亚氏的父亲是宫廷御医,加之较为宽裕的家庭环境,使得亚氏从小就受到科学行为的熏陶。即便后来从学医转去柏拉图学院,即便所有学生都听不下去柏拉图讲课、唯一留下来听课的就是亚氏,即便柏拉图称亚氏为“学园之灵”,亚氏还是在接受过生物学和实证科学的影响下,开创了自己的哲学领域。我觉得,如果说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很多论证不需要通过肉身,只靠大脑去思考就行的话,那亚氏对灵魂的论证,则运用到了所有的感官,当灵魂触碰到末梢神经的那一刹那,就是灵感乍现、哲思泉涌的时刻。

和上一篇阅读的《裴多篇》不同,《裴》采取的是对话方式,而《论灵魂》则分3卷论述:第1卷,亚氏梳理和辨析了前辈哲学家关于灵魂问题论述,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氏论述了灵魂的定义,探究“质料-形式”“潜能-现实”问题,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最终确定了“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在最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也是《论灵魂》的精华所在。

还有一件事,就是虽然我们是看的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但是文章的基础架构还是西方的,得学会能“设身处地”,去习惯这些“繁琐的”论证方法,才能阅读的进去,或许还能啃出滋味儿。

412b10―我们已撰成了“何谓灵魂?”的一个通用(普通)定义:这是凭形式为之表现的本体(实是)。412b25―我们必须理解,所说那个潜在地具有生活功能的物身,只应是现正寓有灵魂(生命)保持着灵魂的,不可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生命)的物身;种籽与果实就是这样的潜在地活着的物身。413a―躯体相应的具有生活的潜能,但恰如瞳子与视功能之合而成眼,灵魂与身体合成一个活动物。于是,这可就明白了,“灵魂与躯体是不可分离的”。

对上面这段论述,我肯定的说深信不疑。前一篇读后感,我提到晚年的莫奈几近失明,却仍创作了睡莲等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看似好像眼睛已经失去了作用,仿佛是灵魂在指引。但,瞳子有如照相机,拍照留存在记忆的档案库里,视功能则是可以加工、区分、提取的打印机。我们睁开眼睛好像可以看见很多景象,但若让你现在马上闭上眼睛细想一下,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我想,你说不出来太多,除非你经过刻意的训练。莫奈正是如此,倘若没有几十年的绘画积淀,没有他在花园里那么多年仔细观察睡莲的每时每刻,他所有当时的视觉、感知都已经牢牢的深锁在大脑中,所以才能在想要作画的时候,不需要眼睛也可以绘画创作。我想这就是灵与肉的联系。

有了前一段文字的铺垫,现在,再去理解“质料-形式”“潜能-现实”可能要容易些许了。还是围绕灵魂的定义,其中提到“实是”,亚氏认识,412a5――实是有三分义:

(1)物质(材料)(简称质料)由己而言,物质不是一“这个”;

(2)形式或形状,事物恰正由以得其怎是(个性)而成为“这个”(某物);

(3)前两者的合成。质料是潜能,而形式为实现或现实。可是,现实须在两个涵义义上来应用,譬如,说“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为义两异的。

比如,斧。斧的质料,可能木头或铁,但是我们不能把木头或铁叫做斧,它并非“这个”;斧有斧的形式,我们之所以把斧叫做斧,是因为这件事物拥有“斧的形式”,形式附带着它的功用与价值,由于它事物才被称为“这个”;斧作为存在的事物,必然是质料和形式的合成。质料作为潜能的存在,如木头,它可以形成斧,可以形成椅子,也可以形成房屋等等,形式是实现或现实。

“可是”后面,说“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为义两异,字面意思我们很好理解。但是我们在这里还需要了解一点的是,西方有神的存在,所以,在谁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理解层面,不同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考。亚氏,就不认为知识来源于神,在他的《论灵魂》中就取消了神的维度,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人对宇宙和整个自然的观察和研究,因为人是有灵魂的主体性存在,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灵魂不能脱离人的躯体而单独存在。nice,我也是无神论者,这里只是从科学维度去考量,与信仰无关。

关于“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实体。他将灵魂所属的范围由人推广到全部生命,认为灵魂是生命的“形式”,灵魂也就是生命的实现。415b10――灵魂是有生命物体(生物)之因与原(第一原理)。灵魂通有一切生物诸原因中的`三因。灵魂作为生命的实现(功能),首先,是不可以脱离“质料”的,起码是必须通过“质料”(肉身)才能实现的方面是不可以脱离“质料”;其次,是具有主动性的,甚至是绝对主动性。木斧头在被制作之前,在没拥有斧头的“形式”之前,只是木头和铁罢了;第三层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把握生命的功能来把握灵魂。

而有生命的躯体,具有各个部分,又是怎么实现其功能的呢?基于亚氏长年的科学实证性,也就有了长期的对各类事物的观察,因此,他把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怎么实现生命的躯体的,一一做了详尽的论述,这些构成了躯体形成的灵魂。另一部分,我们的思考思辨,则是形成、或知识实现的灵魂。灵魂还使生命体具有四种能力:营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及运动能力。这四种能力分别作用于有生命的躯体,才是有生命的躯体存在的真正原因。

我也在想,无论是五官对身体产生的作用,还是思辨能力,我觉得,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不知道敏感度与思辨的强弱关联度到底是多少,也不能确定四种能力共同的合作作用之比例,但是它们相互之间肯定是有影响的。

思维跳转回东方,我们都敬佩苏轼,现在仔细想想,自古都说东坡先生儒释道三通,如果说灵魂是独立存在的,那他的思想岂不就纷乱烦扰了吗!我觉得就是灵与肉的结合。所有他经历的贬职、降级、外调、入狱,他都用四肢和五官在体验,他很敏感,他的寒食帖,给我的启示,不仅仅是他书法上淋漓尽致的体现,那是他在黄州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对自己人性思考后才产生的笔触。而这种体验与思想的结合,非热爱生活人士之不能掌握,越是如此,越能充分的发挥生命之功能,去展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即灵魂。

我感动于“406b10――凡凭其自性而成善的,就必不于任何它物为善。凡为自己所求取的善,验之于任何它物,不必就是善”。细细品来,平日里,我们经常要求的许多事物,很多是为了其它的目的而去求取,为了需要在世界上活着,做好工作,更有甚者为了体现自己的高贵去求权敛财。却很少有真正为了自己而求取的一个善物。这一由己之善,既不由于任何从属的目的,大概就是世界之“至善”吧!我想,亚里士多德,也是如苏轼一般的人,他们毕生勤求的,就是这个“至善”。

愿我们都能积极的生、热情的活,用生命去体验精神上能带给自己的力量,那时,内心的强大才可能“至善”到更多,由心而生的喜悦,才会更长久!

《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今天下午开家长会。这次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家长会终于开完了,妈妈的脸色乌云密布,没有跟我说话。我紧跟在妈妈的后面,大气都不敢出,走路都把脚步放得轻得跟猫似的。走到半路,我们看见一家蛋糕店,妈妈对我说:“你爸出差不在家,我们今晚在蛋糕店吃怎样?”我点头表示同意。

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蛋糕店的招牌灯却烘托出一片醒目的温馨。我进了店门,眼前顿时一亮,货架上造型各异的蛋糕映入我的眼帘:乖巧可爱的兔子、憨态可掬的刺猬;晶莹剔透的紫葡萄和令人垂涎三尺的大芒果……看着这些做工精美、形态逼真的蛋糕,我的唾液腺开始活动。妈妈买了几份肉肠面包,然后找了两个挨着蛋糕制作间的位子坐下。这两个座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透过一块明亮的大玻璃,我们可以观赏到蛋糕制作的全过程。我一边吃东西一边隔着窗口看蛋糕师制作蛋糕。只见他把一个蛋糕坯子放在特制的盘上,然后左手右手削削。不一会,粗糙的蛋糕坯子便像是被施了魔法,变成了干净规整的蛋糕底座。新一道工序开始了。面包师把一大块雪白的奶油涂在蛋糕上,然后动盘,手里的刀子飞快地舞动,就像传说中的“小李飞刀”。多余的蛋糕很快就被削掉,眼间黄色的蛋糕底座就穿上了一层均匀的奶油外衣。再接下来是制作图案和镶嵌花边。这会儿,蛋糕师更是精雕细凿、一丝不苟,一笔一笔描刻着图案,好像手中的不是一个蛋糕,而是一件珍贵艺术品。最后蛋糕师用纸包住奶油潇洒地在蛋糕上写下了四个大字:生日快乐。蛋糕制作完毕,几朵“出水芙蓉”呈现在我们眼前。蛋糕师的脸上有了自豪的神情,我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写作7堂课》读后感字

好多新手小白开始自媒体写作,用文字记录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感悟,可是时间一长,就发现自己写不下去了,不知道写些什么。

我曾经在微信读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写作7堂课》,这本书从去年9月开始发售,到现在已经加印了3次,作者秋叶老师也非常厉害。他现就职于武汉工程大学的副教授,同时是秋叶ppt创始人、秋叶商学院创始人、网易云课堂十佳讲师、百万畅销书作者,还是拥有百万粉丝大v。

通过读这本书,我总结出新手写作不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在书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有以下几点:

1、每天忙于工作和家庭,没有时间来写作(书中的碎片化写作)。

2、没有写作灵感怎么办(书中的联机式写作)。

3、发布的文章为啥没有人看(书中的清单式写作)。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中的这几点内容,对于写作者都有非常的收获,有空的都来看看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看来鲁迅先生也是碎片化时间管理的高手,那我们平常人怎样管理和利用碎片化时间呢?下面是大叔怎样利用碎片时间来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参照学习一下吧!

一份完整的文章=1分钟灵感+5分钟构思+5分钟提纲+5分钟素材+.......,=一篇文章,对这就是大叔的碎片化写作。我们比不了大叔积累的知识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5分钟或者10分钟,随时随地的可以用发朋友圈发微博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纸笔、记录灵感,这样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养成快速记录的好习惯。

好的灵感、好的素材、好的金句我们都收集好了,但是还不是一篇文章。我们需要15分钟的时间来把灵感整理成一篇文章的大纲,也等于是给大脑强化一遍写作思路。这样大脑就会在潜意识里关注可以用于写作的一切信息,然后我们再用30分钟的时间围绕大脑里积累的思维,进行碎片化写作。平时有意识的积累和收集各种写作框架,让你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写出文章。

每天都要写作,但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对于新手而言,自己要重点研究哪一种类型的风格,建立自己的阅读习惯,培养自己的写作“网感”。

就得定期观察门户网站,通过观察这些网站,我们就会对当下发生的许多热点有深入的了解,首页大量的消息背后值得我们作联想式写作。就连里面文章的框架、甚至标题啊,都值得我们可以拆解学习。

高度:对于我们感兴趣的领域多看书多学习,这样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引经据典,写出人人夸的文章。深度:关注自己感兴趣领域内的专著或者论文,通过观察它们如何报道和分析事情的经过,我们会学会从不同角度写作,这样可以培养自己写作角度切入的敏锐度。

经常对标你喜欢领域的公众号,体会别人是如何与读者互动、创造认同感的,这样就有了温度。

除了写作“四度”,联机式写作还教大家如何搜热点,怎么搜金句,写作素材要到哪里找,还有各种联机搜索小窍门。你不会写吸引人的标题?不会表达心情?那么展开联机搜索就对了!凡是写作中缺的各种东西,大叔把他20年的搜索经验一一写在书里,这个对于我来说超级实用,我再也不为没有写作灵感抓耳挠腮,为大叔点赞一个!

一篇“爆文”让我们看到了写作者收获了10+的阅读,为什么别人能写出“10+爆文”,我们却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10+爆文”背后写作者付出的不仅仅是天赋,还有写作者一次次检查、修改、升级自己的文章不足点,才成就了“10+爆文”。

我们日常写好文章,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来检查、修改自己的文章,那么这时候可以根据书中的“清单式写作”来检查自己的文章哪里需要改进。

法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

先完成,再完美,在发布文章之前,先要按照书中的写作清单一项项对照检查。从文章标题到文章配图、文章排版等多项环节的检查,依靠流程来保障文章的质量。那么即使这篇文章是缺乏写作经验的新手写的,只要这样“懒人式”的对照检查,这篇文章本身质量在阅读量、打开率上都会大幅度提升。

大叔还在书里根据不同类型文章,写出了对应的写作检查清单,用于我们在日常写作完成后对应检查、修改文章。用好检查清单,是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最简单方式,只要我们对着清单上写作要求进行写作,我们不仅能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只要我们加以改正,一定也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写作7堂课》这本书中,大叔明确提出“写作这门技能,是写会的,不是听会的,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写、要练”很多优秀的作家,尚且知道每天坚持练笔,更何况我们只是初入写作的小白。

大叔曾写在书里的寄语,让写作成为你的职业能力,而不是只关注它能否成为所谓的赚钱手段,你会发现所谓写作不能坚持、写作缺乏题材,那都不是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好的写作习惯养成,让写作技能提升,内化成自身的能力。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你才能用写作给自己打开人生的各种可能。

推荐《写作7堂课》这本书,不管你是日更还是自我疗愈的写作,还是想真正掌握写作这门技能,翻开书看看吧!在这本书里我收获不仅仅是写作套路,通过写作培养出来的职业习惯,把这些良好的职业习惯用于我们的工作中,可以受益一生,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是灵魂,总会苏醒。

小狄知道自己逃不过那些武士的追杀,他们渴望灵魂,哪怕仅剩一个,于是他准备带着那个少女的灵魂,向武士一搏。没想到,武士竟然比他们想象的要弱的多,并且可笑。小狄充满了正义与勇敢,他盯着武士的铁钩落下来的寒光,大声说:

“你砍不下来,这是幻影而我是个真正的灵魂!”

铁钩都软了,而小狄拿起他们的武器把他们打了个粉碎。但他们还是逃跑了。

这个情节是最感动我的,小狄的内心呼唤,让他的灵魂强大了起来,对那些虚幻的邪恶无畏惧,甚至让他们恐惧。他的呼喊,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砸在虚假的小水塘里,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这里转折。如果在故事的开始,世界上的人都选择对抗那些武士――那些心灵上的缺口,那么是不是都会让他们恐惧,甚至保留住其实人们都不在乎的灵魂。但事实上,他们都逃避了,他们看到武士后第一反应是害怕,并且害怕的是他们会不会夺走自己的性命,却没有想到自己灵魂的力量,可以抑制他们;可笑的是,武士们――那些心灵上的缺憾,要的就是人们的灵魂。

我有些害怕以后这样的面对,就像在本能和利益之间挣扎。像是童年在树下许下的心愿,能否真的实现;以后,到底会不会称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我是不是还能扔纸飞机,无惧于他人异样的眼光服从自己的心灵。

如果是我们,我们会不会坚持,用自己灵魂的力量抵御心灵上的缺憾。

《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我不知道,对别人来说,这本书意味着什么,是感动,是钦佩,是微笑,是泪水,还是一次生命中美丽的邂逅……但,我遇上它,我爱上了它,请相信,至今我看过的书很多,爱上的也有一些,但从今天起,它成为了我的最爱。

诚然,我现正面临毕业,拮据的生活使我挤不出拥抱它,珍藏它的机会,可是,它会刻在我的心里。

我把它称为最珍贵的天空,因为它对于我的意义无物能及。它的脉动与我相同,它的情感与我相通,美丽,高贵的,如同我的一位师长。

长长的生命旅程,我已走过了四分之一,按人们说的,我已成为了青年。

既然,我的善良换来的是误解和心碎,那么,我保护好我的心吧,人性是自私的,不是吗?好吧,那么,我独善其身吧,可善良是一种天性,在我眼前发生什么事时,我还是会急风般地冲出,就不在乎受伤了。

在善良的路上走着,因为我善良,更因为我遇上了善良的人,很多时候,我会很累,我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没有想过要做一个愚公,相对于书中的主人公田新来说,我是渺小的,我只是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保护着与我相关的人,我没有想过带动别人。这本书的珍贵也就在此。你要救自己。这名话,是一次崭新的起程,面对困境的中的人,大多数人会像书中的一个善心人所做的那样,捐一些钱,或洒下同情或钦佩的`热泪,可是,会有多少想到需要给他们一个飞舞的舞台,而不是一支拐仗?“你要出书,我帮助你。”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的信心与鼓励。“不要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你就什么也干不了。”

12。

在我这四分之一的生命旅程中,我先是接受各式各样的帮助,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那样的同情,有时会让我不再高贵,我自卑了,真的。试想,总有一些人不断地在提起你的家境不好,你的相貌难看,你的衣服陈旧,你的发型落伍……你的心情会怎样,平和吗?淡然吗?真的做得到自然而然吗?或许,那些人不知道,我的微笑是怎样练成的,他们说我心大,说我平静,说我坚强,因为我没有崩溃。然而,什么是崩溃呢,一只美丽的蝶,你知道它是怎样抗争出来,即而见到这个世界?记得,我读过一本藤萍的书《香初上舞》,那里的圣香就是一个微笑的典范。

难忘的一堂课读后感

在人生漫漫长的路上,能有几堂让你难忘的课,我们即将离开生活六年的地方,大家也显得格外珍惜。

那一堂课,老师也显得比较温柔,对我们也比较客气,她那柔和的声音亲切地说:“最后一次了,大家来说说六年来自己的感受吧!”首先是班长先说:“在这六年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也会帮家人做事,也会……”老师鼓动大家一起鼓掌,然后说:“班长不愧是班长,具有带头的作用。”等到了第五个人,我才敢站起来说自己的感受:“爱国家,爱学校,爱家庭,在这六年中,我最要感谢的是我们的班主任——许老师,也要感谢数学老师——蔡老师,他们这六年来为我们操过的心不少,记得有一次,我在课上,突然肚子疼,数学老师的腿那时还没有痊愈,走起路来还很艰难,却一直帮我送上一杯热水,我却没有说一声谢谢……”

“请每个同学把自己的qq号说出来,别的同学来记,记得加班里的群××××××××”老师说道。我们也依次说出我们自己的qq号,记得有位同学的qq号很搞笑,但我们没有笑他。

职业化六堂课的读后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新开发区的一名国税新兵,我叫秦梦琪。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小康情》。

中国是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四方来朝,散播的科技之光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近代的中国列强侵扰,落后的清王朝无力解脱;现代的中国发展迅猛,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实现了飞天梦、奥运梦、文学梦。而中国梦,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中国梦是什么?中国梦是成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发展梦”,是孕育在华夏文明中的“富强梦”,是盛开在神州大地上的“和谐梦”,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中的“民族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中国梦,更是千千万万纳税人的梦。

年轻的我们,怀揣着梦想,寒窗苦读,经过层层选拔,走进了国税这个大家庭。这里,就是我梦的起点。从此,我们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光荣使命,我们承载着千千万万纳税人的殷切期盼,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如泰山。有人说,你们税务局的人工作多舒服啊,坐在空调房里,面对着电脑,动动手指,一切就轻松搞定了。然而他们不知道,为了促进税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国税人在其中付出了多少艰辛。穿上这身蓝色的税服,不是为了换口轻松的皇粮,更多的是怀着对税徽无限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梦想的实现不光要有思想灯塔的指导,也要收行动指南的开拓,而那些涌现出来的好税官们,用它们榜样的力量,鼓舞着我们前行。

__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大厅“好税官”胡冬莲,她锐意进取争上游,用一片赤诚暖人心。作为办税服务厅窗口人员,胡冬莲深知自己位置虽小却责任重大。她为自己树立了“微笑再多一点、语调再轻一点,业务再精一点,得理再让一点,做事再多一点”的工作信条。她秉承着“廉洁尚德、兢兢业业”的国税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无私的奉献精神,履行着一个国税人“为民服务、为民奉献”的职责。曾经有人说,我们这个年代,是一个缺少榜样的年代。可是,我们真的缺少榜样吗?放眼望去,我们身边这些可爱的国税人,哪一个没有值得钦佩的地方?多少人因履行职责而不分昼夜,多少次受到亲人的误解甚至埋怨,他们无怨无悔。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没有孤胆英雄的舍生取义。有的,只是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税收为民这个永恒的主题。他们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高新区国税的和谐发展:用勤政廉洁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铮铮誓言!

习总书记曾深情阐述中国梦,他引用了三句诗“雄关漫__如铁”诠释着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人间正道是沧桑”诠释着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长风破浪会有事”诠释着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这一百多年来,正是无数先贤先烈把自己的梦融入中国梦,才有了越来越强大的新中国。而我们,也将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但是,这力量,坚韧挺拔;这力量,固若金汤!

作为国税儿女,我们将执着于这个梦,上下求索。共同托举中国梦!

一百多年来,无数国税儿女执着于这个梦,上下求索。而今,我们已经在实现这个梦想的新征程上!

《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一本好书不仅能带给人们快乐,还能带给人心灵的宁静。熊磊,一位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的儿童文学作者,在他的笔下,有一个真实与幻想的世界。

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一个主角都有着自己的个性。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始终有着自己的目标,它们的心,容得下成功,也容得下失败。美丽的文字,美好的遐想,把我引进那个温暖的世界。让我和书中的那些仿佛鲜活的生命一起欢笑,一起体验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带给了我思考,让我明白幸福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与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人生要多为别人奉献,只要你坦诚相对别人,别人一定会和你真诚相对。

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不仅能带给我快乐,还能引导我的思索。

《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孤独是可耻的,直到我看到这本书。谢谢晓明的推荐。孤独并不可耻,孤独是应该享受的。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同身受之处。做些许摘录,大家共享。

(1)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

(2)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

(3)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4)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5)孤独的价值p27、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从心理学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

(6)生活的减法p59、旅行时不得不精简的行李。有多少是你真正生活必需的。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要填满它。

(8)生命的得失p141、婴儿、老人、中年人均诉说自己的不幸。一个声音问:“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9)流浪者和他的影子p142、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一个流浪汉对于自己的命运不堪忍受,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的话就和他交换吧。结果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唯有他们自己知道。流浪者终究没找到能跟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10)白兔和月亮p143、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于是神将月亮归属于兔。说也奇怪,白兔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想着“这是我的月亮”,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她终于去拜见神,请神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11)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来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12)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的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

凡诗者,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色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第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弱水先生将悟得的诗之精髓浓缩成八堂课,与其所研究的现代主义风格自然密不可分。先生善博引,笔风温润,气韵自然,以八章篇幅便将诗的奥妙讲的引人入胜,令人叹服。

初读此书,其实并不觉能沉下心逐句看完。及至开读,书中精妙处频频抓人眼球,渐令我爱不释手。书中第一课自然是千古话题,博弈。何为博弈?王国维说,博者悟性上竞争,而奕者理性上竞争。博和弈本是两种相差颇大的思维方式,一是借天命,一则是与天斗。诗的写作方式与博弈极为相似,有人靠灵感,有人靠技艺,大抵如是。赌博型的天才写诗信手拈来,诸如李白苏轼,下棋型工于格律用词的诗人推词敲句,比如杜甫。

味觉不同于视觉嗅觉,这是一种身体化的,神秘的,主观的感受。在辨诗品诗上,缪钺《论宋诗》有言: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又举王安石绝句《南浦》中: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亦大有滋味可品。古人以味论诗,《吕氏春秋本味》云: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西方也有文艺鉴赏力一说。究其根源,与中国口味实属一字。中国人素有以味论诗的传统,这得益于其滋味独绝的禀赋,然而,如今已然式微。不可否认,新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视觉更加充盈,影像受到热捧,而味觉逐渐退化,因而也鲜见有人坐下来认真品诗了。对此我们也不得不冷静思考,品茗,饮酒,膳食,这些意象如何以味觉这一纽带与之相连?传承已久的味蕾天赋又如何继续发扬?无论古体诗,亦或现代诗,滋味这一要素都不可或缺。

谈及声色,顾名思义,即音韵。40年代顾随论诗:举形音义三位一体以成其说,认为三者莫要于义,莫易于形,而莫艰于声。叶公超也说:文字是一种有形有声有义的东西,三者之中主要的是意义,因此我们不妨说,形与声都不过是传达意义的媒介。弱水先生将声色列为第三,足见对其地位的认可。诗中声色的体现,集中于韵律。可以说节奏长短,旋律缓急,字词变化都会影响人们对诗的听觉感受。然而,现代诗重视觉甚于听觉,使得古诗爱好者难以深爱。但凡现代诗有让人难忘的句子,必然有声音在帮忙。例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又比如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好诗总会发出声音,而好声音总能给人愉悦。

肌理第四,肌理一词最早由翁文纲提出,后由钱钟书多次引用。它与诗之触觉相关联,根据弱水先生所阐述,它兼备丰致与骨感,锤炼与氤氲。肌理的重要性无可讳言,它不是一种技巧,不是文字上的修炼,而是字眼与诗境的谐和,是诗的内涵的肉体化身。我们所使用的字,文本都有不同的质感和肌理。弱水先生为此列举中外两个例子,鲁迅的《秋夜》与莎士比亚的晚期悲剧。对比之下,肌理不同立显,至于肌理风格各异,体现于诗经与楚辞,稼轩词与清照词。我们写现代诗,亦不可忽视其要用。

至于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皆为诗之主题。玄思为何?字面意思来看,是玄学思考。最初的诗歌里不涉玄虚,如《诗经》,但楚辞里有了一点幽玄的味道。及至魏晋,清谈家们为避世而遁入抽象世界,以玄思,玄谈,玄理自为逍遥。此时玄言诗开始兴盛,禅诗也开始出现。说理诗流行一时,有其时代特色,放置今日亦有可鉴之处。而情色,因世人颇多顾忌,鲜少有人研究。情色不同于色情,色情诉诸本能,情色却上升到了艺术。诗的情色有传统,《诗经》中的郑风卫风,《圣经》中的雅歌皆可证。莎士比亚从姓到名皆与性有关,其诗句中有大量咸湿双关语。诗歌若没有情色,会很难沉醉于纯粹。据弱水先生引证,其实,许多著名诗人都有艳诗流传,然而后人教授时却讳为人知。一首出色的艳诗,会刷新我们对生命的感觉和对于语言的深层认识。乡愁死亡二者,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写者颇多。乡愁是游子与家乡间的情感纽带,是永恒的主题。诗是乡愁,因为诗也是一种抚慰人心的软力量。死亡则是归宿,未知死焉知生。为什么要讲死亡?弱水先生答:因为无论是玄思情色,或乡愁,其歇脚处无非死亡。死亡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诗中谈死并不是从生理角度,而是上升到哲学高度。唯有尝试过对死亡进行思考,其诗的深度,才能为人认可。

说诗,只八堂课自然不足以囊括所有。然而,江弱水先生的《诗的八堂课》却给我许多思考,无论博弈,滋味,声色,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皆脱不出对生活的思考。可以说诗是对生活抽象的凝练的概括,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有一颗玲珑心,生活便会过成诗。诗意生活就是此番道理。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

――但是不忘推动群众。

――了解对手的强项。

20世纪60年代,曼德拉开始在狱中学习南非白人公用荷兰语,

――让群众相信他们在前。

――和朋友保持亲近,和敌人甚至更要亲近。

――还要保持微笑。

――没有绝对的黑色或绝对的白色。

――放弃也是最重要的。

能够做到急流勇退的领导人屈指可数,曼德拉希望能够给后人树立这样一个榜样。曾任南非国会秘书长的罗摩弗萨说:“他的职责是制定航线,而不是亲自掌舵。他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不做什么。”

《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读了《灵魂与肉体》一书,我深深知道自己灵魂的价值!灵魂这个词并不陌生,世人们也常常去说,但是他们却不真正认识灵魂,他们只是观念性的知道、认为灵魂是人的精神、思想、感情等,但却并不认为灵魂是实际存在的。

认识真理之前,我不认识灵魂,虽然也在过信仰生活,但却像宗教人士一样,只是单单为了满足自己的良心,认为也许我去教会了,上帝就会祝福我,就会得到上帝的福分。

记得我高考那一年,每天都是在紧张忙碌的去学习,每天像机器一样,重复着做着无数的各种考试卷子,那时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家人还有自己为此付出很多,每一个考生都想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考试临近了,妈妈还有家里人也是在为我祷告。但是高考之后,我没能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那时我埋怨上帝了,上帝啊,你不是全能的吗?祷告了不就成就吗?为什么我还是没能成功呢?我认为上帝根本不存在,或者他根本就不爱我,全世界那么多的人,我又这么渺小,他怎么可能会注意我呢?对于信仰我陷入了迷茫的状态!

认识真理之后,信仰还是在跌跌撞撞的时候,我读了《灵魂和肉体》一书,这使我在初入信仰的道路上更加清楚的指明了方向!让我更加认识了自己的信仰。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灵魂,人不仅仅要为肉体活,更应该为灵魂活,肉体是宝贵的,但是比这更值得珍惜的是自己的灵魂,这是我前所未闻的。肉体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特征,然而灵魂需要上帝的话语来维持灵魂的生命。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

对于信仰的迷雾我终于打开了,原来不是上帝不爱我,是我不理解上帝的爱,就像在襁褓中的婴孩一样永远无法理解父母的爱,上帝不但爱我,更把他的挚爱独生儿子耶稣赐给了我,也为我预备了天国更美好的家园,就像金牧师在书中说的,“上帝一样在爱着我们,并且已经显明了对我们灵魂的爱!耶稣甘愿为我的灵魂舍命,这爱又是何其伟大。”即使在地上我们受尽苦楚、挫折,但是这些都不重要,能胜过这一切的是我灵魂得到了这爱!

我的灵魂终于苏醒了,我的灵魂是多么的渴慕上帝的爱,多么渴慕永恒的生命。

人也是和上帝有同样的属性——渴慕永恒的生命,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会不怕死亡,在中国古代人们也不是想方设法的去追求长生不老吗?即使现在,养生、保养也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是上帝命定肉体的年岁也就120个春夏秋冬,谁都无法超越上帝的法则。肉体是非常软弱的存在,肉体来自与尘土,也要归于尘土。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创2:7。

肉体的属性很强大,这个世界非常适合肉体去居住,可以满足肉体的一切欲望,世上不信者不是每天都在为自己的肉体去考虑吗,竭尽的满足自己的肉体的需要吗?但是我们作为属灵人要知道,灵魂最安逸的`地方是天国。我们要克服肉体的私欲,要让自己的肉体成为灵魂的工具,要让自己的灵魂当家作主。

世界有很多的东西迷惑我们,信仰稍不留神,就会被世界的风俗文化影响,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属魔鬼的,魔鬼想尽一切方法不让我们认识上帝,让我们误解上帝,让我们按照自己固有的观念去生活,他也会利用世界暂存的荣耀来诱惑我们,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这和上帝国度永恒的荣光是无法比拟的。

作为属灵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视野应该更开阔全面,要站在上帝的立场来看待世界,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而抛弃了上帝给予我们的永恒的福分,要知道万有的主人是上帝。在上帝哪里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属灵的生命、福分。

认识了灵魂和肉体,就应该合理的去安排自己的灵魂和肉体的关系,肉体是灵魂的衣服,是灵魂在地上得到生命、奖赏的机会,如果不好好利用肉体在地上短暂的时间,那么等到自己灵魂和肉体分开的时候,灵魂就只有死亡、黑暗、刑罚。

但是相反如果在地上积极的认识耶稣,认识真理,努力的真实的为灵魂过信仰生活,那么将来也会得到极大的冠冕、荣光和奖赏。

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是如何的存在,自己是离开上帝就无法存在的,今天我们在主耶稣里面得到了上帝永恒的生命,就不要轻易抛弃,因为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我们灵魂不要和天国擦肩而过,要紧紧抓住耶稣基督的救恩。

要在信仰里面做一个真正的属灵人,不要欺骗自己,要为自己的灵魂预备,将来让自己的灵魂披着美丽的嫁衣等待耶稣的再来!

感谢上帝使用金牧师写出这么属灵的书籍,感谢圣乐教会汉语翻译中心,感谢教会的属灵前辈和我分享这宝贵的话语,感谢为真理的话语默默奉献的灵魂!感谢!感恩!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

先生在走了之后把三本书都给我买全了直到考完t之后才真正翻开来看这本书就像我的救命稻草一样让我能对未来的几年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让我能逐渐有一个成熟的心智让我能更清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第三堂课---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规划自己的蓝图的思想基本上是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是,假设照自己现在的过法,想一想自己三十岁会是什么样子这个三十岁的生活你是否理想为了理想的三十岁,你现在又哪些不足第二条线是:再回想过去,从童年到现在有哪些你曾经怀抱过的理想,梦想尚未完成的这样这两条线就构成了主干和分支一个职业,生活状况,兴趣,休闲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蓝本再去思考自己现在欠缺什么能力,需要补习哪方面的功课其实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对未来的期盼这可能就是一个小型蓝图但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忽略了本质上的改变蓝图只是一个空架子这就好比你的梦想在远处而你没有能爬上去的梯子高学历+高创意+高执行力+高效率+高表达力+高洞察力我想能将这六项做到极致的人应该少之又少在我看来,如果能保持一个中上水准,都可以叫做了不起这就好像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产物一样但就算如此,不断的进步,迫使自己能向这六项逼近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做短、中、长期的计划其实这点我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不错在我心里永远有一个一年内的计划安排这一年我要去完成什么,哪些方面哪些目标然后按部就班的去在心里划钩钩短期计划我一般写在专门的小本上长期计划我做的真的不是很好我很少会有那种三年之内要完成什么的想法确切的'说是我自己没有那个概念很喜欢书里面的一句话“我们往往高估十年后能做的事,却忽略一年内能做的事”第四堂课---如何栽培自己书本,电影,旅行,人际,环境这五方面是从静态到动态的帮助因子我把这五方面当做是自己蓝图中补充的一部分因为要想在思维和心智上的成熟这五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也是最懂得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那个样子的人那么这个有意的栽培自己的过程就是必要的我想如果一个人能从二十岁就开始注意栽培自己那到三十岁一定很了不起鉴于这个博客打算近期内全面公开我自己的蓝图就不写在这儿了=======================================================开这个博客的初始想法是有个空间能写写自己心里的想法后来有一天思问我,你咋把q空间关了呢?我就这么一个地方能了解你近况又有一天,卓阳问我,你最近还好吗我突然想起有好一阵子没和她俩联系了我们三的感情一直是我引以为傲的因为实在是太了解彼此了每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知道怎样才是最好的方式来帮助彼此于是我想,不如把这个地方公开吧。今天晚上边吃我自己做的饭边想为啥就没一个人对我放心鉴于爸爸妈妈不在家,大家都深表怀疑我能不能把自己养活以我哥为代表的家里人每天晚上电话准时到来我就想,我这么大一个人,还能把自己饿死咋的呢...先生告诉我,我更不放心,这就是为啥每次咱俩出去,我问你,你检查好东西了么,我还要重新再检查一次,然后每次都能检查出来你忘了拿什么东西的原因为此我又想起来,每次出寝室门,大姐都要问我一遍,东西没忘了什么把。。。唉。。我就是这么一不让人放心的人...

文档为doc格式。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

第二堂课: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问结果;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第四堂课:从基层做起,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还必须在选定目标后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课: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只有实实在在的经验才能培养出令人信服的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机会就愈大。

第六堂课:切身感,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让员工产生切身感,他们的潜能才可发挥到十成。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七堂课:价廉物美,只有建立在价廉物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蓬勃发展。王永庆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

第八堂课: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懂得维护客户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

然而翻开这本装帧简单的小书,开篇一句话就打消了我的顾虑:此开讲第一回也,却说到赌博和下棋上头来了。诗跟赌博有什么关系?又跟下棋有什么关系?诗和赌博和下棋还有联系?带着疑惑和不解,我读起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的文字,不经意间步入了尘封已久的诗的沃土。

江弱水教授给我们讲诗,可谓另辟蹊径。他把看上去非常艰难的诗写作,直接分为两类:赌博和下棋。赌徒写诗,不是诗人在用语言表达自己,而是语言在通过诗人表达自身,兔起鹘落,语言便会蜂拥到诗人的身上寻找出口,就像高呼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李白。而棋手写诗,则是将每一个字细细地掂量琢磨,反复尝试和删减,就像新诗改罢自长吟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杜甫。这种新颖的比喻使我眼前一亮。

江弱水教授讲诗时,还善于引经据典,因此书中对于作诗与品诗的理论便完全不显得空洞无味,反而在大量例子配合下显得特别生动而令人信服。记得他讲诗的滋味,讲解诗如何呼应勾连着我们的过去时,先用《说文解字》详解汉字古意,再引当代法国思想大师布迪厄的《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书中的权威声音来解释,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可谓深入浅出。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鲁迅的《戛剑生杂记》中,都有关于味道与记忆关系的文字,作者列举,勾起读者的联想,然后以龚自珍的文字与罗兰·巴特的叙述作讲解,为这一味道与记忆关系的话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在书中,让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轮番上阵,却丝毫没有给人掉书袋的堆积陈腐之感,只是让人在他广博的.知识面前表示钦叹。即便不是出于专门研究诗的目的去读这本书,也能收获许多诗的创作和鉴赏知识。如果是为了学习诗歌写作与鉴赏去读这本书,一定也能从中领略到专业知识,并且享受到专业书籍中缺失的那一份生动之美。这也许便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

江弱水教授讲诗,不分古诗、新诗和外国诗,把各种类诗放在一起讲,这种奇妙的杂糅使这本书具有极大的延展性,能让人产生联想,能把诗融会贯通起来。我读此书,明白了陆机的《文赋》如何与艾略特的作品有相通之处,也明白了现代诗人张枣的诗句是如何与千百年前王安石的名句存在一脉相承的美学传统。读这本小书,我仿佛置身江弱水教授的课堂,与周围的同学一同聆听八节别开生面的诗歌创作和欣赏课,得到了知性和感性的双重满足。

从前,我觉得欣赏一首诗需要高深莫测的学问,而创作一首诗更是有常人无法企及的难度。但是读毕《诗的八堂课》,我意识到诗的精髓在哪里,诗正是存在于生活之中,正如本书的章节所写的那样,存在于博弈、滋味、声文、乡愁、玄思……之中。在这本书的带领下,我想我已经可以向曾经遥不可及的诗的国度,迈出了小而坚实的一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