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2-06 20:07:34 作者:碧墨

范文范本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的模板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创新能力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其次,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同时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和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

一、教学生爱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英国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髓、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可见,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中产生某种体验,引领学生在文本畅游中理解、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力求和作者达到“共鸣”,以此使学生获取和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激起阅读兴趣,这一目的可用朗读的方式达到,必要的时候给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将会更快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生会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文字、理解意义、联想、想象等在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培养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感知能力,包括字形、字音、字义。对于初读时,要求他们能够感知内容,对文本有大致的掌握,知道文写了什么事,解决文中生字词及难懂的句子。这些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采用默读和自由读的方式去解决,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一下就可以了。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含义。“潜台词”,变动语序的微妙含义等,这是整个阅读能力的核心。所以,在初中阶段,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它伴以“精读细研”的阅读方法进行,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着重做好下面两项工作:

1.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和作用。一篇文章是由许多词语、句子、甚至语段组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都做详细的分析,只要抓住关键的就行了。关键词语往往是这一句的中心词,()理解它尤其是它的深层次意思往往就能理解句子的含义,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孤立地看一个词语,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去理解,否则同样会出错。

比如朱自清《背影》中有一句话“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智慧、头脑灵活了,而是太笨、太愚蠢了,因为那时他未能理解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现在表现出一种自责、奥悔之情。再如魏巍的《我的教师》中有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这里的“狡猾”已不再是我们经常说的诡计多端、老谋深算之意了,而是特指小孩的聪明伶俐了。因此,我们说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单独解释词语。至于关键句,它往往是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段落甚至某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第一句或某一段第一句都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个别文章在最后或某一的最后点一下重点,那么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就是在最后了。平时我们所说的把握文章主旨,抓住关键句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了。对难理解的句子,则注意从意义上和语法上做好句子的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分析文章。整体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即是在对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乃至关键语段的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培养一般性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是理解课文的需要。学生阅读课文,仅仅懂得了文章里写什么是不够的,只有用正确的观点去评判它说得对不对,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这才算达到了对文章更高层次的理解,完成了对文章理解的全过程,第二是日后阅读鉴赏的需要。

指导学生就一篇文章或阅读材料的内容或语言或写法做出评价或者把两部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作品的评价和分析当中,首先,要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够发现和提出作品中值得肯定和成功的方面或应否定不足的方面。其次,要教学生能够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做出证明。在证明中,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再次,在评价中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可采用朗读的方式进行,这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阅读方法诵读的.目的是以声传情,因声求义,探求文字语言的艺术魅力,进入语言所表现的境界,品味其所蕴含的情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不尽。”

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重要,吕淑湘先生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曾经说过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苏轼的“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明确指出,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发挥读书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在《略谈学习语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一种习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学校里学生阅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应养成以下几点习惯:一是读书拿笔的习惯,该勾画的勾画,该记录的记录,勤于积累;二是选择好的版本去阅读的习惯;三是分门别类做卡片的习惯;四是随手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只是局限在教科书这一狭小的圈子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是委难保持高昂的热情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需要在兴趣的前提下,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艺术,培养他们终身读书的好习惯,达到营造“书香社会”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语文这种语言类的学科,更是将培养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到首要的位置。如今,时代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语言的交流也是层出不穷,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应用着传统的语言,适应着、接受着新的语言。而初中语文作为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交际和文字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语言的应用刻不容缓。

(一)应试教育的制约。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我国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面考试为重点,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不会出现在课堂上,避免影响到考试的成绩,使学生长期处于基础知识及文字的记忆之中,很难考虑到语文的实际应用。以作文的写作来说,很多学生在面对作文的题目时,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或是写出的东西永远都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内容生硬、古板,较多仿照课文的形式,很难有创新的文章。如此的教学方式,不但违背了学有所用的教学之道,同时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日后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铸统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主要是分为“教”和“学”两方面,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思维方式永远跟随着教师思想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时不配合的情况;学生并不觉得是自己学习不努力,而是教师讲课不够精彩;所以,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整天的面对着生硬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古文词汇,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上,需要教师在教学技巧及教学方式上有着更好的转变,除了要掌握较高的知识技能之外,更需要拓宽教学事业,以较强的敏感力和发散思维来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思考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应用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以致用为主,从封闭的课堂学习向开放式教学的方向转变,改正以往单一化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发展平台。

(一)建立学生应用语文的意识。

初中教学中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树立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语文的应用能力,将语文知识有效的应用到语言当中,并同通过表达来提高知识的掌握力度,从而了解语文应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自觉应用、喜欢应用语文的现象,有效的建立起语文应用的意识。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珐。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要从过去的“一言堂”逐渐转变为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局面,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实现了多元化的教学。而在教材的学习方面,多实行单元学习,并了解单元在教材中的整体地位,了解单元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做好知识的逻辑架构,完成学生的调研分析工作,有效的设计好语文教学内容,达到应用教学的目的。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语文教学、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倡导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导,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由之前的“授教者”逐渐向“组织者”“指导者”的方向转变,以平等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此外,从课堂教学的评优来看,从以往的以教学为中心的评优标准逐渐向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向去转变,实行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的双方面评优标准,来实现真正的语文应用能力。

【结语】。

语文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语文的教育中,仅仅依靠背诵是很难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的,更需要进行有效的实践应用,达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松树嘴九年制学校)。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常常讲“科教兴国”,就是要创新教育。因此,创新教育的提出使素质教育的概念更加具体明确化。

21世纪的基础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应该是充分体现教育的未来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正确认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理解、学习、掌握。但我们目前有的教师只要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或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是走入了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

二、角色的转变,改变教学方式,为创新教育构建平台。

在新课程条件下,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也不是等待灌输的“知识回收站”,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广阔天地,要求教师成为语文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变传统的单向交流为多向互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在作文创新时要学生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按照自己个人的思维模式、创作方式、表达习惯,进而对内心感受及外界事物的个性诠释。并不断超越自己及他人,去追求更有新意的表达方式。精心指导学生主题思想和选材的创新、写作方法的创新、语言表达的创新、求异质疑的创新。

三、平等、友好、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新教育营造宽松、竞争、合作的和谐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等创新品格。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改变课堂时间、结构,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创新教育创造机会。

要改变师生占用时间比,改变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占用一节课的多半时间的传统,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或课堂知识结构的特点,合理而科学地占用时间,为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留足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也要改变课堂教育环节占用的.时间比,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占用10~25分钟;机动5分钟;剩余时间由其他环节合理占用。这样,就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有利于时间的改变,为学生“学”的创新提供及时的保证,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五、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精心设计、合理组织、科学指导。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搭建平台,作为教师还应该有创新意识,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造性教学原则,精选教材,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因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产生兴趣,或有一定的坡度、难度,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诱发学生学习的情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针对学生害怕在师生中出丑、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等情况,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我们应允许学生在学习上出错,保护学生创新意识,让他们以后敢于发表见解。

六、运用具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创新。

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导语,设计开放性作业,激励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愿。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理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理顺师生关系,创造一个真正的宽松自如,学生自由发言的天地。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只捕捉了一些皮毛。但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探索,一定能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为我们创新型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9:3-4.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

语文是一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学科,语文素养是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注重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语文应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的工作进行:第一,巧用文章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涵。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扑捉信息的多少。初中语文的阅读文章更多的是议论文和古文,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古文、议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阅读议论文的时候,要重点的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意图,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整体把握全文。在阅读古文的时候,要重点的把握文言文词、句、语法等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知识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注重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的时候不能仅限于教授一些基本写作要素、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理论知识,要注重写作的实际性和实用性,积极的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语文写作素材,从而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二、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探究性学习能锻炼初中学生有效搜集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以探究课题为主题,学生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遴选对语文学习有用的信息,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信息对最后解决语文问题的帮助,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将语文课堂变的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去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不断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3.在学生中组建合作小组。

从生活、活动中获得语文课外资源,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初中生具有喜欢和伙伴们共同学习的心理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把学生分为各个合作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去生活中寻找语文课外资源,然后带到语文课堂上,小组和小组之间相互的讨论,互相的学习,共同的进步。通过收集语文课外资源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样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死板、功利,还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应用能力、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

中学语文的“文道”之争历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历来有把语文教学作为“文以载道”的思道德教育工具的传统,而最近不少老师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对文本内容过多地拔高分析和条分缕析地讲解,为了应付频繁的月考、抽考、统考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练习和考试,学生挤占了对语文教学内容学习的空间和大部分思考时间,忽视了培养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在走入社会的很多初高中毕业生中,很多人在语文能力的应用方面捉襟见肘: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错别字连篇,讲起话来不是辞不达意,就是啰嗦重复,写起文章来不是不知要写什么、无话可说,就是空洞无物。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到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用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工具性特点,充分认识并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社会效益。教师要结合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为实现上述目标选择科学的教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阶段是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功夫。所以教师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如在训练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以硬笔为主。

加强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并为了巩固和复习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粹,辅之以软笔书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定时定量练习相结合,可先通过板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用笔要领,再让学生像古代学生描红学习书法一样,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在这个练习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小组的互评矫正和教师评价分析相结合,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独立背帖练习,逐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无论是选用的文言文课文,还是现代白话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文言文毕竟在现实的交流、交际中不再广泛使用,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以现代文为主。以白话文为基本工具的现当代文学使学生在阅读接受起来没有像面对文言文那样的语言障碍,当代文学作品更是和当前的汉语同步,而且所选的课文都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课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汇,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而且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在讲授现代文时,要注意采取与文言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着重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描写“父亲”去买桔子的动词,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替换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及时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描写自己或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动作,让语文能力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先要排除学生怕字当头、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羞怯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说话的勇气和学习兴趣;然后在口语交际的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发音准确、语速、语调得当、中心突出、条理分清、表意准确、文明礼仪等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准确复述、口头问答竞赛、即席发言、交谈采访、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解说、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各种口语交际形式的基本要求。

三、利用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在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根据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写作结构格式、内容语言的顺序等写作规范,再由易到难地重点进行语文应用规范训练,并让学生贴近现实,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注意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准确、含蓄的精华,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明显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写字训练使学生养成静心、专注、一丝不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说话训练发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用文写作训练则增强学生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才干。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

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时,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地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见,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火花,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论文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得到了及时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实际水平,合理的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方案,同时将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学生的参与度进行合理的融合,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大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好,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因此,各大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加大了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学生的综合水平可以得到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水平和素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还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一个是《司马光砸缸》。千百年以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作神童,并且成为我们教育儿童、开发智力的典范。可是他们两个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新思维,却一直没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一、营造氛围,培养个性

现实的语文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活动严谨有余,活泼不足。这种教学极大地桎梏了学生主体地位及个性培养。课堂教学急需改进。我们的教师应该迅速转变观念,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潜心读书,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创造。我们可以打乱学生“秧田式”的做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成一圈进行讨论学习;如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我们大可以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小实验从反面引出论题。

二、鼓励质疑,迸发智慧

如在教学《灰姑娘的时钟》一文时,当学生口述完这一童话故事后,我问:“读完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答的是善恶因果报应。我又说:“难道你仅仅明白的是这些,就没发现这个故事有几处可疑的地方吗?”请细读课文,站在其他角度思考,搜索疑点。不久,学生就纷纷问道:(1)那个时代,有那么一种钟,能确保灰姑娘在11:45分听到报时声吗?(2)灰姑娘第二次的时候没有信守仙女的话,在12点以前离开城堡,为什么作者安徒生竟给她设计了露出马脚的可怜结局……从这些质疑中不难发现学生已意识到文章的重点,在老师的恰当鼓励、自己质疑下,触角已深入到文章核心,这是勇于质疑迸发的智慧。学完课文后,我又一次的鼓励学生质疑:“一位经济史学家,从一个童话故事中翻出了新意——经济伦理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能否也打破常规,对以前学习的故事也‘横看成岭侧成峰’呢”?在融洽的小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充分开动大脑,彼此争辩,扬长避短,竟形成了很多自己的东西。

三、自主探究,自我创造

例如:教黄蓓佳的《心声》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法。由于有前几课的铺垫,这一课我索性放开手脚,把阵地让给学生,让他们在研读、讨论、争辩中学习小说。学理思路、学析人物,学悟主题,学品语言,让学生之间相互发现彼此分析不准确的地方,互相探究,相互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边不过稍加点拨,无须多费口舌,却得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授之以鱼,不及授之以渔”,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以自我的空间,那么,学生的自我创造力也会与日俱增的。

四、发展想象,倡导求异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说:“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在对学生进行“议论文观点的新颖、独到”的作文训练时,我有意识地在教材之外提供了许多新素材、新刺激、新观点。像“昙花一现”“酒香不怕巷子深”“班门弄斧”“名师出高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下意识的鼓励他们在争辩中打破传统、独树一帜、反弹琵琶,虽有些吹毛求疵之嫌,但我分明地感受到孩子的认识在飞跃。他们道:昙花一现虽短暂,但也曾经辉煌过;酒香固然好,但若能稍加渲染,岂不更火爆;班门弄斧又何妨?能得到名家指点,岂不进步地更快。再说,班门弄斧即便是败在名家门下,败得也值;虎门出犬子,名师手下未必皆高徒;虽有孟母三迁,但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徐虎、雷锋、任长霞等,都是这一方面的光辉典范;王婆的瓜若好,适当的毛遂自荐,岂不更好……从而很好地完善他们的思维模式,使其有了自己的风格。这样既加深了对俗语的理解,而且激活了学生潜在的资质、创新能力的提高相信也是指日可待!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并非不再要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只有双基扎实了,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否则,创新素质的培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力铺垫学生创新的土壤,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我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三届有关教育工作的工作会议并且在此会议上重新确立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现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初中教育阶段我国坚持的科技教育的方针政策没有改变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教育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教育政策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明确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其次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最后总结出可以用来提升这一素质的有效的策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都是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结果。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些科技创新的发明成果,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建设速度,传递了我国的精神文明,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在科技创新领域勇攀高峰。在国外,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各项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人类向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影响,只有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建设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在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地位。由此看出,科技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重视科技创新,是任何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

在我国的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过于繁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初中阶段,除去北京等特殊地区以外,学生的周末放假时间一般都从周六、日缩减到周日,假期减半,学校课程安排却越来越紧密;即使在周末假期,学生家长也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强行为家里的孩子安排课外学习辅导班。这些行为导致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时间缩短,另外,休闲时间被占用,也使得学生逐渐沦为学习的工具,把学习作为一项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可违抗的使命,失去了对学习应有的热情和思考,初中学生动手的时间被动脑的学习时间占据,失去了对于学习之外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我国教育问题的出现,教育侧重内容的偏差,也会导致创新性科技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我国发展科技创新能力。

2.实验性、探究性课程的缺乏。

上文提到,我国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占用了娱乐休息的时间,根据“劳逸结合”的理论,如果因为学生专心于学习而失去了娱乐活动的时间,学习效率会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育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学校和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理应照顾和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一味的学习耗费了过量的脑力劳动,学习所有的时间占去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动脑过量和动手不足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下降。身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各中学对于升学率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学校单方面考虑自身的名誉问题,忽视了初中学生的能力的全方面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学校文化课和自习课的设置过多,极少数学校为了培养出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探究性课程。实验课作为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建立自主探索精神,这些课程的设置缺乏会导致学生基本程度上动手能力的丧失。

1.提高学校和家长的认同感。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所以,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执行者,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孩子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的实施,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加大了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家长和学校把学术成就等同于学生的将来就业保障,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对此,家长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应该提升自身的意识,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只有这样才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性问题,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灵活的头脑,培养科技型人才,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和想法,并且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家长和学校负责人应该树立科技和创新意识,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在21世纪,掌握科技的一方往往占有各个方面的话语权。所以,家长和学校树立对于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同感,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和前提。

学校对于在校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而在初中学术性课程的中间,安插具有科技创新性的'课程,也会使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对此,学校课程设置负责人应该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的课堂需要,恰当地设置实验课、探究课等,对于课程的任课老师,也应该选用本身赋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任课老师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尽可能联系课堂的相关内容,比如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实验,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第二,课堂使用的教材和工具能够在学校内部找到,这样可以在兼顾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节约学校的采购费用。第三,课程主题的选择应该反映学生的兴趣、愿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课程的主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启发学生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设置的价值。第四,任课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交流,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地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科研创新的先进人物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于科研创新的认识和兴趣,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榜样。

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理应来自于实际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科技创新的灵感也应该来自实际生活。牛顿因为下落的苹果开始思考,最终才得到了万有引力,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生,一定要重视生活中的细节,对于未知的问题应该主动思考,大胆动手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不止要专心于学习课本知识,也要留心观察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积极探索,动手实践,注意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思考习惯。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理性平衡好学习和思考,积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大胆探索,才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

总之,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作任重道远,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为初中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除此之外,初中学生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成为科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鄒道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与职业,.

[2]陈军,阮俊华.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税的观察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顽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中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规律,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的大脑充分挖掘,使他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他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作者:唐东喜作者单位:常德汽车机电学校,湖南,常德,415000刊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researchguide年,卷(期):2009“”(15)分类号:g642.42关键词: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学生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论文

现如今,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也逐渐发生转变,朝着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方向转变。在这种契机下,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潮流,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进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初中的化学课堂上。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课上传授知识,课下知识内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提高了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的独特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然后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当然,课上的时间就是用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内化就要同学们利用课下的时间来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这种教学模式的颠覆:课前通过教师录制的微视频将知识自学完成,课堂中则用来在师生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内化。这种翻转课堂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无疑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同时学生的成绩也逐步提升。

初中化学翻转课堂的独特性在于它通过翻转教学的流程,将知识分解的内化的难度降低了。同时,知识内化的次数也增加了,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促进了同学们的知识的获得。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引起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颠倒。相应的,课堂的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同学们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也从学习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教学方式也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独特性,它不仅局限于知识的讲解以及内容的展示上,更多的是以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为主,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也从单一的纸质测验转变到多元化测评。

二、构建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是美国教育界最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课上教师传授知识,课下学生完成作业的固定教学模式。实际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让同学们在课下通过观看视频,对课上的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相应的,课堂上的时间就空闲下来。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上的时间处理作业以及问题。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上的教学内容录制成简短的视频,然后再发送给学生观看,由于是录制好的视频,学生在家观看学习的时候,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倒回去反复地观看。

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因为教师课上讲课速度过快或者学生上课走神而引起的课上重点的缺失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重点的问题,在初中化学上占据了一定地位的化学内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机遇,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推进初中化学的教育进程。例如:“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主题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能否让同学们掌握好这个部分的知识,直接的决定了同学们以后学习化学的情况。而且,这一主题的内容也恰恰需要更多的练习进行巩固,采用翻转教学模式之后的课堂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总而言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顺应潮流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为一些既需要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又需要通过不断练习进行巩固的初中化学学习内容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方便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训练。所以,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可行的。

三、构建的步骤和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完成初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需要将这一节所要讲的内容进行分割,每个知识点一组,保持组内知识点联系紧密,组间知识点联系不大的特点。比如:在“物质组成的奥秘”这个专题知识讲授的时候,每个课题有一个小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稍微调整,最后按照组为单位进行视频的录制。接下来的第二步,当然就是视频的录制了。视频的录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视频的长度不要过长,相反视频越短越好,浓缩的才是精华,视频的长度最好在5分钟至8分钟,这样知识点能够很清晰、有条理地展现在视频中,更加便于同学们对于知识点的接受。比如:在录制“原子的构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视频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原子,另一方面就可以利用一个情景“水分子的分解动画”来形象地解释原子的概念,进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的构成。最后就是在课上的答疑解惑。教师将录制好的包含着知识点的微视频分享给学生,学生通过课下的时间观看视频来学习知识点。而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有就是在课堂上做与知识点有关的练习题的时候出现的问题。通过这三个步骤,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对枯燥的化学重点、难点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成绩也就提高了。

四、结束语。

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使学习初中化学的内容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翻转课堂尽管有诸多优势,但是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形式。只有正确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辅助教学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基于科技论坛开展的系列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深入完善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为问题。科技创新的宣传不到位,氛围不够浓厚。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研究成果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长效机制,缺乏市场的导向调节。况且高校学生工作者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虽然近几年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所涉足,但是力度远远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加之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本科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无法专心研究科技创新类项目,导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滞后。教师对大学生缺乏潜心指导,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践育人,育人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然而在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高水平教师导致了学生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信心,直接或间接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太过强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忽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有些高校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开放力度不够,虽然有开放实验室,但是要给一线的教学任务让路,影响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对应组织管理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1]。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制度,这种传统教育的方式和高校评价体系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传统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以及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淡薄。很多大学生意识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的重要意义,导致大学生仅满足于自身的考试成绩,创新动力明显不足。虽然部分学生参与了科技创新活动,他们仍抱有一些侥幸心理,为了在奖学金评定、考研、就业等方面增加优势,参与者的功利性色彩较浓。

1.加强创新活动的发动宣传,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理念上要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选择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的良好效果。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努力建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考核的状况,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旨在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建立创新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施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照一级学科和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搭建公共课程平台,按照二级学科要求构建学科和专业课程平台,按照专业方向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增开选修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把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体育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创建创新型师资队伍。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同时,教师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重视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搭建科技创新广阔平台。

第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夯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实验课的教学上,可以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来开展,部分实验还可以改成学生自选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设计方面教师要加强论文指导并严格论文环节管理,鼓励学生结合创新实践写出创新型的文章;学校要努力建设相配套的创新实验基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开放力度。第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学校或学院开展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发言和讨论,相互启发,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增强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立项的结合,科技创新立项是第一课堂的延伸,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和“第二课堂”资助立项双管齐下的方式落实,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平台,构建系统的竞赛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力度,以赛促学、赛练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基地,开展助学助研活动,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3];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实习等形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等形式,加强实践和理论的对接,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

3.加大创新作品的培育,促进创新成果不断转化。

第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课题研究,规划每年的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并支持开展项目研究。第二,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于获得省市科研专项或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与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科技创新典型的宣传,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4]。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技实践的规定学分,对于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可以作为保研的直录或优录条件;同时加大对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在教师晋升等发面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以便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科研竞争机制。制定相关的科研管理条例,通过开展科研竞赛和科技成果评比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并通过学校的各种学科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活动传、帮、带、促,推动各种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1]。第四,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机制上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对个人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创新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充分尊重发挥创新性作用的学生个体的特性,提供宽松的育人环境;克服现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互补;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其中,使同学们感觉努力就能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定评价因子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显性的价值,同时关注间接地、隐形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短视行为。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论文

中学化学是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笔者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思维往往受到抑制,思想疆化。营造自然、和谐、平等、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于探索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例如:我在讲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让学生先回忆水与钠反应的现象,并提示学生用比较法学习,然后演示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后用投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现象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学生精神振奋,你一言、我一语,发言踊跃:“有气泡产生,但比较慢,且无响声”;“钠沉入试管底部,且没有熔成一银白色的小球”;结论是:乙醇与钠反应也能产生氢气,但没有水与钠反应那么剧烈。突然有一学生提问:“老师,加一点酚酞试液看看是否变红?”接着我将酚酞试液滴入试管中,哗!教室里沸腾了,但学生激动之余又有几分困惑:怎么乙醇钠也呈强碱性呢?如何对待学生的课堂提问呢?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提问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可贵的,教师要有现代的民主意识,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创新能力。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创设问题情境,重“探索”、重“过程教学”,多学科“渗透”、“综合”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展开积极思维,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养成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设计探索性的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验证规律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这时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反应物质的质量“变小”了。学生很迷惑,我就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能以探究的形式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3.重“渗透”,重“学科综合”,培养创新能力。

学科的相互“渗透”、“综合”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这种“渗透”、“综合”不仅包括化学与生物、物理、数学等理科之间的综合,还包括理科与文科之间综合。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综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科学)知识,在多学科之间相互综合(融合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例如,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与人类的问题,它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还涉及生物学、数学、地理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是一个综合课题。化学课上讲到这一问题时,我们不但要从化学的角度介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限制有害气体排放”、“污水处理”、治理“三废”等采取化学方法保护环境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怎样从多学科、多角度把这些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解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使学生能站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用全新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尝到创新的快乐,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课题。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有待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论文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辩证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较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策略设计,注意教学翻转技巧,才能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实现“先学后教”,最后达到“不教而教”目的。

《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英语学科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但纵观近几年来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现状,很多专家通过实地调查指出,我们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高中英语教师要担当起构建有效课堂的重任,就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当下的实际情况,笔者借签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本土资源,提出了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可以偿试辩证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正是“翻转课堂”模式的精髓。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的理念与《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一致。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在教学设计上以创设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以创设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创设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以创设新异悬念,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以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已去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策略的设计的科学性。在这里笔者查阅大量资料,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三种教学策略设计,以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1.1及时评价策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这种评价可以在线完成,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提问、小测验、课上作业甚至是动手操作。对这些小环节及时评价,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长时间出现“夹生饭”的状况。及时评价具有短、快、灵的特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高利率,教师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助手。

1.2课内翻转策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翻转教学只能在教学的全流程中进行,不能在一个教学环节中进行吗?其实是可以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样式一般都是25分钟左右的老师讲,学生听,10分钟左右的课堂练习。根据翻转教学知识内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进行翻转,即先让学生就教学内容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看视频、找问题、作批注、查资料等),然后老师进行讲解,再加上及时评价,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样式,这也能够对学生掌握知识产生积极的作用,学生学习时间多了,解决的疑难问题就多了。

1.3角色翻转策略,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动者。所谓角色翻转策略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将师生的角色互换,老师做学生,学生当老师(即小先生),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教给别人的方式进行领悟和应用。这种翻转模式的运用较为灵活,可以是小先生讲,学生听,也可以是学生先学习,然后小先生答疑。这种策略建议辩证的应用,如果知识点过于复杂,学生理解不透的话,用小先生答疑,反而会影响整体教学进程。

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协助者和服务者,为了让翻转课堂课上学习更高效,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辅助学习的翻转技巧。为了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真正进行“翻转”,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尝试使用下技巧。

2.1引导性提问有助于进行“课堂翻转”。科学的引导不仅可以引入新课,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水到渠成进入下一教学环节。科学式的引导可以完全运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要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必须下苦功,设计好各环节引导语。基本模式是:先提出一个假设,给出一些选择,让学生从中选择答案,然后教师介入,插入导语,然后学生根据自已的选择,确定研究的问题,在学生掌握含糊的地方,教师再介入,学生进一步明析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另外,导语的设计,要简短,精炼,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2沙漏斗式提问有助于有助于进行“课堂翻转”。漏斗式提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倒金字塔模式。通过学生的口表达出来问题,这个过程就像漏斗的作用,但不是漏水,而更像漏潮湿的沙子,在下漏的过程中,沙子有时会挤在一起,漏不下去,这时就需要给它一个震动,震动后,沙子又开始下漏,漏了一会儿后,又挤住了,再震动一下,它又开始漏了……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开始,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再逐步深入,引出一些具体细节问题,确定问题后,又可以拓展出其他问题,这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完全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实现了真正的“课堂翻转”。

2.3表扬式提问助于进行“课堂翻转”。表扬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发现自已优点,建立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要表扬学生,而不要批评学生,表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赞美,而不是虚假的的,真诚的表扬,这是学生成长进步所需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忽略学生,因为不理睬或批评对他们更有害,在课常中对学生提出的相应观点要及时给予表扬。通过这种表扬式提问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减少课堂的紧张感,是学生获得自身人格尊重感最好的方式。同时,还要及时肯定学生对学生的表扬,会引起共鸣,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较有利的环境氛围。

3结语。

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辩证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实现优化、高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堂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切合《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突出了对学生的培养价值。

作者:安萍单位:长春希望高中。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教学相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