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实施方案(模板12篇)

时间:2023-12-04 14:07:28 作者:琉璃

实施方案的执行需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任务分解,以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实施方案的持续改进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动力,让我们一起追求卓越吧。

《九年级学生数学典型错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简介:王淳(1976-),女,四川蓬安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数学学习困难生(以下简称数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初三、高三学困生更是引起学校、特别是家长的关注。什么是数学“学困生”?在我国数学教育界,较普遍地认为,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称之为学困生。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科成长,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并自觉地侵润到日常教学中。然而,数困生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我国义务教育总体质量。基于此,对数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探究也势在必行,十分重要。

根据课题组的安排,我们对我校进入初三以来4次月考几乎都在全年级后200名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困难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反思教师自身的因素,对初三学生学习数学困难成因进行总结,探究对策请见下文。

二数困生成因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原因。

1.畏难心理,自我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

进入初三,学生的节奏加快,面对父母和老师的迫切关注,体能上和心理的压力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从知识上看,初一、初二所学内容直观,结构简单,对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然而,到了初三,所学内容较复杂和抽象、综合性较强,多数时候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推证,教学上突出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已经适应了前期学习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老师不及时了解,家长不能宽容,总是给学生施加压力,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在大量综合考试中的成绩落差很大,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怕做中考题,对能否学好数学存在一定的忧虑。

2.定势心理,定势的思维习惯得不到有效化解。

定势心理是指人面对新问题时,分析、思考问题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已经养成的思维惯性中。针对学生的定势,我们试着找学生座谈,并且带着问题我们考察了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教学,每讲完一道例题,都会布置相应的练习。部分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做题时,学生因没有真正掌握其内涵,便会造成“定势”,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例如:在讲过新课一元二次方程后,有这样一道练习:两数之和是10,两数之差是4,求以这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学生的答案是x2-10x+4=0。对于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概念,他们不能区别;对新旧问题间的差异他们不注意,发散性思维得不到提升,当然就缺乏了创造性。

3.自卑心理。

在班级中,每次考完一看成绩,一算班平均分,成绩好的同学就会在成绩差的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秀,可能还会笑话他们考得太差了,数落他们拖了班级的后退。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但是学困生本来基础就不好,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期盼,他们觉得失去一些信心了,而在多次考试后再遭到好成绩同学的嘲笑,说实话他们的心理也很不好受,无形中产生了自卑感。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让他们怕上课,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导致他们上课时不想听讲,不想做题,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完成最后的学习。

4.学习习惯不好,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够。

对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目的,但是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一个个基础知识的积累、一道道题的训练和一次次错误的校对。而有些学生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这些学生从不注意独立思考,从不自己研究自己的错误认知,他们认为上课听一听、课后做一做就可以提高成绩。在考试成绩前,不能合理评价自己;遇到挫折时悲观失望;对数学成绩提高的渐进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于中考,数学更侧重于考能力,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就是所说的“循序渐进性”。

(二)教师的原因。

从自查和学生反馈看,从数学教师的因素来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我们认为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1)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数学重要性教师过分强调,对于学习数学的困难过度宣扬,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敬畏感;2)个别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上课刻板无趣,没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3)个别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4)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

(三)家长的原因。

1.社会、家庭的影响。

由于现行社会游戏厅,网吧、手机网络等大量不良影视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家长虽然能为子女创造很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容易忽略许多促进子女成长的一些因素。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从自己子女的实际出发;有些家长不是对子女太过于关心而方法不正确,就是要求太严厉;而有的家长虽自身文化水平很低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有知识是不一定会有钱的,但有钱在一定程度却是可以替代知识的,所以他们不认真监控子女的学习行为;有的家长对数学的重要性过于强调,强迫子女参加各种各样的数学培训班,使他们产生了逆反的心理。

2.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些学生遇到父母离异、生病等事件,心灵受到重创,心理出现偏差,造成学生突然学习困难。对于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将丧失,学习成绩将会一落千丈。

(一)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苏联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消除畏难心理呢?具体可以考虑如下: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要对学生进行优劣排队,不要嫌差宠好,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一味灌输,而应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内部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让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学生自信。数学中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我们应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品质的目的,因而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的确,大多数的学生感到数学无味,没有实际的用处。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联系实际生活。笔者在讲授“100万有多大?”时,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现实中他们认为比较大的数,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体会到了要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在初三的复习时,我们会遇到较多的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综合题,教师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兴趣。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

2.适时表扬,激励学生上进。希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这是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他们希望通过表扬和赞许产生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差生”。

3.注意复习方法。初三时,主要是全面的复习课。数学复习应是一个反思性学习过程。要反思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有没有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要反思学习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要反思基本问题(包括基本图形、图像等),典型问题有没有真正弄懂弄通了;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订出改正的措施。

4.运用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定势习惯。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的变式,以揭示问题的本质,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定势思维习惯,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三)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体味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获得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欣慰,就容易接受别人的鼓励和引导。因此在初三的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次次考试都是高分、都是名列前茅才算成功。比如说:对一道习题的准确的解答,对老师的一次提问的圆满的回答,都算是小有成就。老师都要实时地表扬,多表扬,让学生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进行分层辅导,面向困难生。

学困生和优秀生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在掌握知识、能力运用和心理素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不能用一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在这样一个学困生和优秀生并存的班集体中,如何因材施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条件允许、可能的话,实施分层教学,降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这将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的比较好的方法。当然,初三的任务是比较重的,可能教师觉得根本忙不过来,但我们认为实施分层辅导还是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实施分层辅导、分层教学呢?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困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一旦学生答对了,教师给予表扬,学生心里会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进而提升信心,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其次,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困生不做难度较大的题,仅做好相关的基础题。最后,在测验时,可以出两份不同的试卷,让学困生做难度不大的卷子。我想,这样的措施是可以减小对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实施时,教师可以参考山西大同七中刘桂红老师的做法,归纳起来就12个字:“低起点、多归纳“”和“勤练习、快反馈”。他们的做法应该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五)家庭教育配合,转化数困生。

以上我们主要针对学校教育做了探讨,但家庭教育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请家长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压力,但要配合做好相应的几项监管。

1.请家长配合教师,降低学生数学家庭作业的失真率。我们学校是住读封闭式,学生周末回家,为了防止数困生星期天的晚自习抄作业。我们请家长在家里要求学生先自己复习,做完作业,然后家长签字。当然,对于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解不懂的题。

2.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数学纠错记录本。数困生在做题时经常发生错误,当然有基础不过关的原因,但如果对错误的题做记录,并经常拿来复习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也有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成因错综复杂,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各异,任重道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而排除他们的障碍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综合的、理性的、不懈的努力。让我们都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而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具体目标的实现:

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努力求知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可以是属于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属于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是浙南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温州所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这为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培养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学生,我校的研究性学习采用课题研究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广阔的社会课堂,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创新的思维方法、创造技能、写课题报告等,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和评价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1)确定学习主题。

学校教师根据社会及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科知识等拟定几个宏观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之一,经自主考虑或教师相关指导后,在此选题范围内自己确定具体课题。最后由学校根据学生选题内容合并类似课题,确定学生分组名单,一般由2~4人组成课题小组(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选出组长,负责课题组人员分工。学校根据小组选题内容为小组指定指导老师,老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

(2)制定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以后,师生要对活动项目或课题进行讨论,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活动实施方案。在此阶段,学习小组要填写开题报告:包括题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人员分工以及具体的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成果展示等内容。

2、实践体验阶段。

(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等工作,进行初步的交流。本阶段教师主要指导任务是确保学生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应注意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调节或其他必要的帮助。

(2)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根据初步的活动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上交中期报告,并上交《活动情况记录表》和《调查记录表》。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完善中期报告,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课题结题后,要有相应的论文,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要认真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体会,汇报研究思路、过程和成果。每位学生上交一份个人总结,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贡献和体会。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4、评价阶段。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在研究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开展,包括开题报告表、中期报告、结题报告以及相应表格的完成。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手段选择的有效性,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学生研究态度的主动性、协作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情况。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原始资料积累和整理情况、研究问题的表述、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指导老师负责汇总,将开题评审的成绩、学生平时成绩和答辩成绩统一汇总,对每个学生作最后的成绩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审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学分认定依据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主题和方案;二是要有体现研究过程的记录或佐证材料;三是要有研究的结果实物或书面报告;四是要有研究性学习的学时保证。

《九年级学生数学典型错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态度、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同时,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生源素质低,学生的家教水平、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馈乏。

2.课堂教学的形式僵化、教条,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3.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的实效性。

4.大班化的教学让教师无法顾及各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5.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对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学习习惯不够科学有效。

针对上述存在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研究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隐藏在性格特征背后的学习风格,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实施分层次教学,实现个别化教学,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有效性。具体目标分为:

1、针对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制订相应的学习方法。

2、针对不同学生学习风格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让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实现三维目标。

4、结合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培养的学习习惯。

5、让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实行多元评价方式。

三、研究内容:

1、农村学校学生学习风格的类型。

2、学生学习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

3、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风格的特征。

4、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学习习惯的特征。

7、结合学生学习风格所采取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组织、实施学生学习风格测评与教学对策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2、培养一批观念新、素质高、应变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五、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xx级初一年(1)、(2)学生。

2、研究科目:数学、生物。

六、组织机构:

组长:杨xx。

副组长:吴xx。

成员:张xx、黄xx、黄xx、李xx、吴xx。

七、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的组织、实施学生学习风格测评与教学对策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八、实施步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学生数学典型错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实施方案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初三、高三学困生引起学校、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教师的、家庭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消除学困生的相应的针对性的对策。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养成协作学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等五个阶段。

1、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境、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研究的课题应该是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而且是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同时又是具有可行性、可研究的课题。

2、制定计划。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中要明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现状、研究时间地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工具等。同时还要明确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

3、收集资料。根据计划中的规定,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验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收集资料,并做好过程记录。

《九年级学生数学典型错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实施方案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能在教师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但是在普通初级中学中存在一部分的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如何改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二期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外语学习基础和发展要求的差异,遵循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英语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利于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保障学生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素养。因此,了解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情,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并找出有效的对策将会有利于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兴趣激励方法期待。

一、初中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笔者多年在普通初级中学从事初二、初三英语教学,接触到不少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非常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为了能全面分析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并找到应对策略,摸索出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方法,本人在9月对新接的初三(3)班29为同学进行了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个班级进行调查是因为这些学生要面临中考,主观上有改善学习状况的要求。调查方式有: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测试(共三次)。2、问卷调查。3、个别访谈。

第一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29100045785。

第二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29100036695。

第三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29100164874。

以上数据表明,第一、二次测试优秀率均为为0,良率分别为13.7%和10.3%,而合格率均只为55.2%%和51.7%,其中极差率均高达17.2%。第三次测试为两周之后,成绩略有上升,但合格率和极差率依然较低,分别为62.1%和13.8%。由此可见,此班存在大量的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三次的答卷情况分析后发现大量的学生存在语法障碍,如:词性不分,时态不明,语境不懂。阅读中对文本材料不加分析,随心所欲地做选择,体现了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障碍。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本人对部分同学(主要是三次测试均为70分以下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谈话。内容主要涉及学习动机、兴趣、方法、行为习惯及家庭背景等。

学习困难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1.你学习英语的兴趣。

a.充满兴趣b.较感兴趣c.不感兴趣d.厌恶。

2.你对学好英语的信心。

a.充满信心b.较有信心c.有些信心d.没有信心。

3.你回家花在英语作业的时间为。

a.半个小时之内b.半个小时以上c.一个小时。

4.你的父母懂英语吗?

a.完全不懂b.略懂一些c.懂。

5.你的家庭中谁检查你的作业情况。

a.父亲b.母亲c.其他亲戚d.没有。

6.你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

a.能主动发言b.不怎么主动,取决于话题。

c.不主动,但希望被叫到d.不希望被叫到。

7.你在课堂不发言的原因。

a.怕出错b.怕老师批评c.怕同学嘲笑。

8.影响你英语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a.个人兴趣b.家庭环境c.教师教学方法d.智力及其他。

9.教师对你们的学习要求。

a.要求太高b.要求较高c.要求合适d.要求不高。

10.教师的态度对你学习效果的影响。

a.影响很大b.影响一般c.没有影响。

11.你得到教师的表扬吗?

经常不常很少从不。

12.你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吗?

很希望一般无所谓。

13.你最希望在英语学习上得到教师的帮助的方面是。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该班学生决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对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也归结为个人兴趣的缺失。同时也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也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影响。

随后本人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主要对象为三次测试均不及格,但从问卷调查看希望能改善目前学习状况的学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4名。访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结果如下:

1、你学不好英语或无法取得更大进步的原因的什么?

2、你对英语教师的建议是什么?

3、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打算。

学习困难学生归咎于基础差,单词难记忆,学习没有兴趣,更没有信心。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关心学生,课内外和他们多些平等的交流沟通,他们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是朋友式的,能与学生互相理解,不会老拿英语成绩来评定他们,并且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成绩好的和坏的一视同仁。他们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多选择有意思的话题,多搞些有新意的活动来活跃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喜欢英语,最终提高英语成绩,使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综合分析可以看到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情况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原因。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在普通学校中是极少数的。根据成功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大量存在和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是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1)心理方面因素。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记忆与积累,只有持之以恒的情感态度才能使语言的学习卓有成效。而这一点恰恰是学习习惯不佳、缺乏耐心及恒心的学生难以做到的。这其中占的比例比较多的是男生,他们对于理解多于记忆的理科学习比较感兴趣,对于英语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单词拼写、课文朗读乃至背诵从心理上就存在畏难情绪,这成为学好英语的极大的障碍。同时学习上的连续失败会导致自卑心理,降低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从而防碍学习能力的发挥。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在以小狗来进行逃脱制约实验时,意外地发现一个“习得无助”的现象。也就是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而放弃努力。而大多数的学困生都有“习得无助”的心理现象。

2)行为方面的因素。

学习困难学生一般自律能力差,学习主动性缺乏,导致的结果是课堂内注意力容易涣散,预习、复习、作业等学习重要环节没有质量。同时懒于思考,得过且过。长此以往,知识出现了断层。

3)环境方面的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该班的学困生中大多数父母都有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不高等现象。这其中,有的是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更多的是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文化氛围缺失,管教孩子方法失当等。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父母又无法有效地管理与引导,这也造成了学困生的存在。

2.教师的原因。

对学生来说要学好第二语言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每天生活在母语的海洋里,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只能在每周为数不多的英语课上接触到英语,因此,英语教师的个人素养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语音、语调和个人魅力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关键。

1)教学方式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如二期课改中广泛被使用的牛津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空间,设计了许多有有趣又有效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能充分获得语言输入的机会并同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然而,如教师不注重给学生互动的机会,而是教师说话时间(teachertalktime)远远高于学生的时间(studenttalktime),教师占学习的主导地位,学生就会觉得英语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无法施展,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低下。

2)文化方面的因素。

章兼中先生在《外语教育学》中谈到,“语言是随社会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外语教育也离不开文化教育。”东西方的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也差异很大,如果只重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不把文化背景结合进语言的教学,不注意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不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将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甚至于会产生误解,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兴趣,从而加大了学习英语的难度也降低的学习的乐趣。。

3)教师的情感态度的因素。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在集体中是属于弱势群体。这样的群体在课堂内由于无法对老师的提问及作出正确的应答,往往会采用消极的态度,教师由于要急于完成教学进度会忽视这些学生的存在。同时学困生由于学习习惯差让老师感到头疼。这样课内课外都会在心理上对他们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使他们感到压抑进而厌学,甚至彻底放弃学习。

二、改善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方法的探究。

1.备课分层,为学困生创设可参与的课堂空间。

倡导外语积极学习的张兼中先生在《外语教育学》中指出:“外语积极学习的实质是: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这一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遵循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重个别及小组活动,重大多数学生,重个性发展,重语言的习得和运用的过程及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创造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备课要注重个性化的设计。学困生由于长期对英语缺乏兴趣,很难跟上整体教学进度。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上有预设,搭建让学困生能展示的平台。学困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也会受到感染,尤其是这种教学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课堂教学,并通过小组活动中同学的帮助,得到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学困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受冷落的个体,而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意识能使他们变消极被动的态度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为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安排可操作的作业。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缺乏意志力,畏难情绪严重;有的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信心等等。英语的学习需要耐心和持久力,而这正是意志力不佳的同学所缺失的,他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或是懒惰思想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长此以往,便造成“习得无助”现象。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有耐心地督促和引导,在他们要放弃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陪伴他们一起克服困难。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鼓舞,学困生也会用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

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知识断层严重,难以跟上班级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注重分层,学困生的作业应是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对他们的作业要做到面批,这样就能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逐一解决,夯实基础,有利于他们能尽快跟上整体的水平。

带领学困生共同做好预习工作也十分必要。教师领着他们先飞,和学困生一起预习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问他们,这样可以使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的刮目相看会使他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从而更有兴趣配合教师。在辅导时教师实际上是教给他们学英语的正确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多化的时间会使他们领悟方法,从而走上正轨,同时也培养了能力。如果让学困生不断地、成功地解决老师交付给他的小挫折,这些小小的成功经验将大大地帮助孩子日后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心态。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率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期课改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存在于课外,更重要的是听课的效率。为使学困生能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除了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在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并记得完整的习惯。外语教学调查和经验充分说明,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是优秀生和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和造成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低成就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努力,所以仅仅规劝其用功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式。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而无法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的。如本人在词汇的教学中注重单词词根、前缀、后缀的构词法的教学,对invisible一词进行教学时把表示有否定意义的前缀如in-,un-,im-,dis-,il-,ir-等一起教给学生,并通过举例加深印象。再如后缀-ly-er,-ist等的词性和意义。这些方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到单词记忆的技巧,可以扩大词汇量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单词记忆的信心。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要使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巩固所学词汇,复习就极为必要。本人在课堂warming-up的部分,经常用词汇竞赛的方法,尤其鼓励学困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表扬,这样,既复习了词汇又增加了乐趣。

4。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困生。

教师心目中要有学困生,但决不能把他们当成学困生去对待,特别是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永久的学困生。要与他们平等、积极地交流,对他们要有所期待。教师如果抱有期待的态度,坚定地认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力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然会在与学生交往中表露出这种情绪。学生毕竟是十三、十四岁的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都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巨大的动力,从而使他们重拾信心。这种期待效应已为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所确证,故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5.融洽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是爱说,好动,自控能力差,兴趣转移快。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除了在教学方式等环节要注重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之外,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6.对学困生及时、科学地评价。

有许多孩子往往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老师没有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使他们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失去了信心。评价可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的评价,它可用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结论和判断,或用于证明和选拔。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注重从被评价者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及时的形成性评价极为重要。在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教师及时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激励、唤醒,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重视评价的及时性和发展性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各方面,评价结果的积累效应会体现在日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中。应该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实践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践,在该班中的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走出了困境,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课情绪饱满、投入,作业质量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增强,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在被调查班级中,中考的合格率为96.3%,优良率为56%。

结束语。

对学困生的分析与对策的研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这让本人感到它的合理性和推广性。因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发展的空间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理念。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有效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但本人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学生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学方法和策略决不能一成不变。本人将继续在教学第一线致力于对学困生进行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究,努力提高每一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要提一下的是在研究中本人也关注到一些影响学生学习因素如家庭环境、中小学的衔接等,这些因素可能要牵涉到更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同样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

3.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4.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1.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方案。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1.文献研究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7-11第一阶段:2017-4——11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第二阶段:2017-12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7-7——9)。

1.撰写系列实验论文汇编成册。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的提出首先是源于《语文课程标准》。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基于这一点,进行此课题研究有其可靠性和必要性。

2、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3、从教学现状看,语文课程正在逐步趋向于综合性、生活化,但教学操作却流于表面及形式。进行比较研究,意在探索寻求落实“大语文”的渠道,通过“写作”构建起语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生活的联系。

4、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内容单一,常常是“巧妇却难解无米之炊”。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二、研究意义。

1、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首先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源于我们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都能学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务必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挖掘一切可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春风得意,勃勃生机无限。

2、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以习作为桥梁,沟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课外活动、社会生活的渠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积累与表达的能力,丰富习作的内容、激发习作的兴趣,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三、研究问题。

(一)主要问题。

1、解读课程标准理念,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2、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寻求语文文本与其他学习资源链接的方法方式,有效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积累与运用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落实研究方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

(二)重点难点。

一是如何通过课题实验,使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达到有效链接;二是如何通过课题实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系统地解读各种教育理论,本课题在申报立项之前请教育教学专家做宏观的理论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就微观问题请专家做过程性指导,中期请专家做初步鉴定,再次做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动态掌握实验者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情况做动态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实验预设进行对比,不断重新审视、调整研究方向。

3、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作文理论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动向,做必要的分析、对比、借鉴和动态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独特性、超前性。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五、学术价值。

1、组织富有实效的课题研讨活动,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2、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大优势。

六、预期效益。

通过“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课题的开展,开放教材,拓宽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丰富写作的题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在学生与教师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建立起自主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学习策略,通过 “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学习形式,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快乐的课堂。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将以语文学科的研究为带动,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落实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调整教学关系,构建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广研究的结果,延伸课题的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确定实验年级和人员

4-6年级全部参与研究,1-3年级逐步渗透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础、责任心强、有创造力等原则,在各年级、各学科重点确定以下研究人员:

语文:李文真、赵玲芳、赵滢、吴敏琼、郑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个体教学特色,形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2、建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教学建议和常规

3、建立课堂评价标准,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4、构建先进课堂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

本项研究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多数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理论基础。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下面的近期目标:

1、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最大热情;

2、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形成学生互助学习的习惯和氛围;

3、部分教师形成自己个性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语文学科课型推广与研究

1、推广单元授课教学模式。“单元授课模式”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3)“反思研究”,对于一节课的反思,由过去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作重点反思,改为对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多数教师能够接受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做到“以读促教”。以前因为缺少读书资料,“主题学习丛书”“语文拓展阅读”等材料已经解决了研究的困难。

3、当堂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小组划分。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组,在编排小组的时候,一般本着优生、学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可采取两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师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组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比较和谐的合作习惯,以便于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互助学习。

六、研究的步骤

1、20xx年9月份—12月份为探索实施阶段。

每位教师在学习、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内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学习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推门听课检查实验落实情况。

2、从20xx年1月份—6月份开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学科特色使用阶段。

每位教师都能自如地根据本学科的特色进行授课,并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3、20xx年9月—12月份,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加大,本阶段就针对在课堂操作中生发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进行集体研究,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本阶段中,学校将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并且将从中选出部分优秀教师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释疑答惑,推进课堂教学学科特色模式的顺利行。

4、20xx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阶段。

学期结束前,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教案,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可以组织侧重学案设计的评选活动。

5、20xx年6月,研究推广阶段。

在总结本学期的研究结果后,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学期的大范围推广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本学期领导听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充分了解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是否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是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

是否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是否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是否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

通过听课调查了解教师的具体研究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咨询了解调查教师的实际研究情况。

2、问卷法。教导处将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实际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

3、交流法。通过教研组以及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交流,考察教师研究的具体程度。

4、测评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动,采用一些简便、易于操作的现场测评方式,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实际的考评。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学语文 “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最终要通过真实的课堂,展示研究的结果。

我们将保存学校组织的各种围绕课堂开展的具体活动材料,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

所属学科:语文

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老师们往往轻视这一环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民族方言影响,不能在交际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民族地区学生由于视野的局限,在交际情景中无话可说,缺乏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兴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课标要求和“教学排序”等理论,研究出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课题界定

“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指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序列计划。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及对数学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

本课题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调查为基础,针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2,孟轲指出:“盈科而后进。”

3,美国查尔斯m拉格鲁斯的“教学排序”论。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2,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的序列计划与交流技巧。研究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

五,研究过程

1,调查阶段(20xx年6--8月)。调查恩施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现状,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请求立项。

2,思辨阶段(20xx年9月)。深入学习孟轲及拉格鲁斯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3,实施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5月),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实施研究。并请专家指导,以手记等形式展开中期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xx年6月至8月),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一份

2,研究随笔,案例,教学反思,小论文若干篇

3,结题报告一份

4,反思随笔若干篇。

20xx年xx月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2、寻求“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策略是适应新一轮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谐发展的机会。

3、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在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4、提出“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研究”是提升我本人教改理念和教改能力的需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教学观,努力实现“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2、实行新课程以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历史教师要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出发来创设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和谐。

3、旧的义务教育课程,片面强调知识授受,不注重分析、理解、动手等综合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历史教师要尽量争取“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的和谐。

总之,我个人设想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选拔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等方面做理念性的变革。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和谐发展。

三、理论依据。

(1)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关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思想。

(3)现代教学论、教育论、管理理论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强调内化的过程,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整体优化,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卓越智能,高尚品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1、研究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和谐。

2、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和谐关系。

3、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教师“引导助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4、研究历史课程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5、研究学生本人德、智、体、美、劳诸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调查法:对当前我校历史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现状进行调查、评估和研究。

比较法:通过对历史教学中各研究对象及同一研究对象的横向、纵向比较,得出实验成效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实时监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七、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2、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观念,立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化教与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学习。建立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关系。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3、个性化原则。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趣味性原则。

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求学生有趣更和谐,和谐更有趣。

八、研究的具体策略及保障。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思想素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探索“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创设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活动。

(三)力求历史学科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贴近现实生活,在教育教学上及时渗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与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技术、新动态。

(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找准学科结合点和切入点。结合点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抓住了这个点,互相独立的学科就成为了整体;切入点是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相渗透相融合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一点,就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

(五)改进评价方法。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六)及时对资料认真分析,对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总结。争取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校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市、区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以分管副校长郑建新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教务处主任郑伟斌、政教处主任刘建阳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成员的研究性学习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主要制度研究性学习实施细则和方案,指导实施工作全过程。班主任负责学生的课题收集与分组,课任教师负责课题的指导。

1、总体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和项目,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等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是开放性。学生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在空间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还可以到校外;在时间上,既可以是在学校规定的集中时间内,也可以是在其他时间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体的。指导教师是开放的,既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信息来源渠道是开放的,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一切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诸如三峡大学、市图书馆或因特网以及全社会采用查阅、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

三是差异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既要尊重学生因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形成的个性差异,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的要求方面有层次上的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各不相同。从而为学习者,同时也是为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1、前期准备。

(1)学校遵照《上级有关研究性学习》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前期培训。

动员教师、学生,以印发资料和辅导讲座等形式对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训,让师生共同转变观念,熟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并作好选题准备。

(3)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课程内容,提供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2、确定课题。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交往等情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研究内容,结合本地社会、人文、环境、风情和习俗,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并聘请指导老师。自定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宜太大或空泛。

3、公布分组情况。

由学校综合考虑教师选题和学生选题情况,对研究小组成员、研究专题、指导教师进行分组公示。

(1)各研究小组自主开展研究学习活动。研究活动的形式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如网上资料查询、图书资料查询、专题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实验等。

导,并亲自参加一两次小组研究活动。

(3)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阅读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及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定期批阅学生的学习笔记。

5、形成成果。

各学习小组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形成研究成果。成果表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形式不拘,可以是研究论文、科技制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多媒体演示、报告会、展板等,要求方式规范,内容具体,鼓励创新。

6、成果展示。

学校集中将"优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向全校展示,并及时向校外推荐。

7、总结。

召开专题研究总结会,总结成绩,明确不足,完成书面总结。

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