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优秀21篇)

时间:2023-12-02 22:21:27 作者:琉璃

优秀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能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学生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探析论文

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听力也可以说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它在教学理论和课堂实战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一些影响英语听力水平的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目的在于改进听力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作者:刘芳倪丹萍朱凡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语系刊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systemandsociety年,卷(期):“”(12)分类号:g633.4关键词:英语听力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1、物质条件。

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平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者必要的学习条件,这就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身心发展。过于富裕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学习和教育也不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相反还可能会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

2、家长职业类别。

由于家长职业在类别上的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受到不同的影响。如职业习惯带来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氛围,而且不同职业的家长对子女的指导能力也存在着差别,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修养也不一样,所有这些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子女的心智和品德个性的发展。

3、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指导能力的强弱,子女的学习志向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这个因素的制约。

4、家长的期望水平。

一般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学习成就的愿望越强烈,其学业成绩也普遍较高。但家长的期望水平不能脱实际,否则,不顾子女的身心状况一味追求高水平的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一种高压重负状态,使子女的精神状态经常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5、价值观念。

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高阶层家庭视艰苦为合理,具有竞争精神并愿意做出相应的努力,而低阶层家庭常常持宿命论,接受事实顺其自然,导致自我排除的消极气质,他们往往接受自己缺乏能力的评价,并以此意见判断其子女。不同的价值观念可以决定人们对教育机构及受教育本身的态度。

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在综合各种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超重,运动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面上原因,真正成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建议从长远考虑,改革高考制度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根本;当前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其次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方案。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质健康;学生;体育课程改革。

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这一结果的公布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在惊诧,有人在质疑,更有人在斥责,大家纷纷追究其原因。但是,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见仁见智,各有其说。本文对众多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7号)(以下称7号文件)服务,为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服务。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未来。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既存在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的特点,也存在毕业生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矛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据研究,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1]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预防和解决就业问题,应从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着手。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多变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准确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的前提。很多大学生认为经过几年的学习,自己在专业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已具备竞争优势,觉得找工作只是自己意愿的问题,只是求职时间长短、工作待遇、工作性质的问题,因而盲目自信,就业期望值很高。但由于社会生活知识、能力和求职经验的不足,再加上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灵活应变的求职能力,部分学生求职连续挫折,并体验到了强烈的挫败感,产生了自卑、怯懦、退缩等消级情绪和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在持久和过度的消极情绪影响下,便觉得自己缺乏竞争力,慢慢地丧失了求职的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二)盲目的从众心态。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容易受社会、校园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新观念新思潮的影响。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自身视野、经验和学识有限,在面对就业创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往往依赖和参照家人、老师和周围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看到别人在复习考研,自己也准备考研,看到别人在公务员,自己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创业能挣钱,自己也想创业,舍其所长,就其所短,就业择业带有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性和功利性,作出不利于自身、与自己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不相符的选择,最终一事无成。

(三)矛盾的就业期望。渴望竞争与寻求安稳的矛盾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在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给予大学生优厚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很多大学生渴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同时,在抉择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资金筹措困难、项目精准定位困难、创业和管理技能缺乏,空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在创业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创业实践寸步难行,于是,相当一部分创业受挫的大学生开始转换目标,规避有风险和有挑战的工作岗位,追求工资高薪、职业稳定性和“一次到位”,重新聚焦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上,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加剧和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体制、结构和增长方式等转变及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等原因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弹性系数减低,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减少。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在不断增加,连创历史新高。如,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从的145万人增至的413万,从630万人激增至近765万人。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到瓶颈期。如,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7.8%,届大学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1.9%,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为92.1%,虽比略有增长,但就业后本年内98%的本专科生发生过主动离职。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二)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行政办学色彩依然浓厚,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还存在师资、学科结构和教育培养模式不合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设计不系统不完整、专业招生及人才培养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等问题。诸多原因叠加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生较大矛盾,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如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报告》中就表明,法学、生物工程和美术学等专业就是连续2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

(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差。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就是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质、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为主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教育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对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认识观念错位、师资队伍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体系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和弊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整体较差,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显示,届毕业生中,74.0%的专科生和58.1%的本科生未来三年有创业意向。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并不如预想的高。2015届硕士、本科和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0.6%、1.2%和2.6%。

(四)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与素质、就业心理、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求职技巧等。目前,源于中国社会传统、根深蒂固的重社会地位、重物质利益、重工作稳定和重自我中心的就业理念,依然深深影响着高校毕业生所在家庭和本人的就业择业观念。很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希望选择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工作稳定、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过多的依赖家庭背景和亲戚朋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主谋业观念,择业时只谈爱好、兴趣和工资待遇,却很少谈创新、服务和奉献,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倾向明显。如,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中,56.5%的专科、58.0%的本科毕业生最主要创业动机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24.0%的专科和27.2%的本科创业者“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在苏南五市及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虽然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一直超过50%,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比例依然很低,只占2%。总之,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及机制改革滞后、人才供给结构及数量与经济发展快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等复杂原因叠加,导致和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在实行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只有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信号为逻辑起点,不断健全高校自主办学与自我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应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吉林大学,.。

[2]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现代社会因经济和科学水平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思想和生活也产生了许多矛盾。中国自古重视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有着博大精深的教养文化,许多家庭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教传统,而传统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代文化背景有一定冲突。

网络时代的社会舆论环境宽松,观念五花八门,人们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媒介接收海量舆论信息,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各自受到不同影响,家长与孩子在观念上难免有差异。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相辅相成,却在当代这个责任大过天的时代产生责任推诿的嫌疑。常有家长抱怨学校留的家庭作业过多,刁钻,也常有家长与学校间发生矛盾、追究责任的新闻。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只有孩子和晚辈,也有家长和长辈,家庭教育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更新的,不单是孩子,家长更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2、家庭内部因素。

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教育体制、同样的学校和班级、同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尽相同,这也证明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影响最为重要。

离异家庭往往经历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环境发生变化、家庭角色缺失,孩子的心态平衡被打破,心理也随之渐渐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加上社会舆论对离异家庭的偏见,使孩子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迷惘、困惑,体现在容易出现消极、逆反、易怒等不良情绪。

家庭中父亲母亲角色各有不同的`功能,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家庭角色缺失时,同一家长在不同角色中进行转换,家长容易出现主观意识偏颇,如第一个案例中,单亲妈妈在角色担当中处理不当,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反复发生这种错误,残缺的家庭教育也就渐渐形成了。因此,对于角色缺失的家庭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留守农村、隔代抚养、旁亲监护等因为各种原因未在父母身边生活的未成年人,近年来人数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学习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不高,又缺乏父母的关爱。

3、个人因素。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家长总是在各方面对孩子有着各种要求,学业要求不能有任何怠慢,还要学习各种才艺,挤时间参加各种比赛等。往往家长心理期望值过高,孩子天性受到过分抑制,反而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大部分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却未能合理把握细节,教育方法不当,或过分严厉,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抗拒管束。或过分放任宠溺,让孩子形成了不良习惯。或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漠视和伤害。

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普遍易容出现逆反心理及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沉迷网络游戏,说脏话,无礼貌,不讲卫生,行为怪异,顶撞家长,与父母发生争执等。父母应根据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内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议。

(一)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的亲缘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差,独立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力不足,对情感、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1、家庭结构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可将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杂居家庭”。

单亲家庭在经济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精力、体力、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独、烦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具有权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杂居家庭中,老一辈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更加疼爱隔辈人。此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多种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会化的发展,能从中学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和助人为乐等好品质。

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正确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青少年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动方式既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体地来讲:

(1)采用良好抚养方法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示范关心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权威型的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关心他人和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而孩子能够通过模仿获得这种行为模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行为要么过于干涉,要么缺少关心。因此,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负责任的、稳定牢固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权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积极、更具反应性。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极易干扰其正常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针对子女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配合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德。让他们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对象,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要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2、关注心理状况,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应对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是生理发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过去,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教育观念,而现在代之为以培养子女的科学与民主,自立和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二、结论。

由于大学生家庭远离学校和学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种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可通过家庭信箱、家长接待日和新生家长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向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及表现情况等,使学校与家长密切地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另外,学校应指导家长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务,介绍学校的办学状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让家长更好配合学校教育。目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长利用假期同子女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林淑玲.家庭教育学[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9-10.

[2]王绿宁.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发展预测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8.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家长自身的素养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文化素养。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反映家长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他人、人生,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坚持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些既会影响到家长为孩子树立什么样的榜样,也会影响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果家长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有利于孩子听从家长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自私自利、缺乏进取、文过饰非,就很难使孩子具有责任感和进取心。

此外,家长的文化素养也是影响家庭教育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家长接受教育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理想、情操、思想境界、教育子女的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家长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家庭生活的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而影响着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环境之中。从既有研究来看,家长的文化素养及其所刨设的`家庭生活氛围对孩子的在校学业成绩、思想品行的影响极其显著。

(二)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及其教育方式。

由于家长是子女的养育者、教育者,他们对子女的态度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映,进而影响其身心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子女的期望与教育方式。尽管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是一种天性,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否被孩子感受到,并且孩子所感受到的与父母想表达的是否一致,对孩子影响较大。由于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可能会被孩子误解,认为自己被忽视了。有的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孩子的行为让其失望,遂有了放弃不管的想法。或者夫妻双方出现矛盾,疏于管教孩子,孩子可能形成孤僻、厌世、冷漠的心态。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与教育方式还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家长对孩子合理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对孩子身心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就越大。如果家长不对孩子抱有期望,或者对孩子的期望带有不切实际的盲目性,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消极的。不抱期望会让孩子感到自身没有意义与价值,容易自我贬低;期望不切实际,容易让家长产生急躁情绪,失去应有的理智和耐心,使孩子望而生畏、丧失上进的勇气。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已经在全国各级高等院校开展,从各层级反应的数据来看,大学生体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表格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生体测数据进行分析,从事实出发,找出本校在校生体质现状与全国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存在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提供客观依据,达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水平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2015年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的本科大学生进行《标准》测试,共20109人参与测试,其中女生11671人,占58.04%,男生8438人,占41.96%。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国外ebsco等网络数据库,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2.测试法。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生进行了8项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是必测项目,选择项目有两项,男生分别是100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分别是800米和一分钟仰卧起坐。

3.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逻辑分析法。对测试、研究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二、测试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校大学生人体形态发育水平、营养状况、身体匀称度和肺脏机能情况正常。特别是bmi优秀率达到80%以上。但在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中却成绩不佳:在50m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34.06%,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13.44%。而及格中却又超过70%的同学。在立定跳远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占全校的24.88%,女生良好及以上的占全校的36.78%。综合来看大多数同学处于及格线,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还需提升。在坐位体前屈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7.76%,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8.34%。综合来看大多数同学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柔韧性较差。在800米(女)/1000米(男)项目中男生测试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3.02%,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5.33%。反应出本校学生耐力有很大的不足,身体综合素质较差。在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项目中男生不及格率高达80.08%严重说明男生上肢力量存在很大问题。女生较男生情况较好,但仍有85.65%的同学处于及格,仍需加强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2015年本校在校生体测成绩来看平均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对于本校在校生体质健康改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成立专门的.“健康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健康咨询、制定运动处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充分发挥学校体育部、心理健康中心、医务室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组建专业的测试人员队伍,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二)学校体育要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层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强身、健心、益智、乐群的功能,引导大学生崇尚健康文化,养成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三)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体育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构建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格局,使学生在充满乐趣,适合自身身体、心理的各类体育活动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论文

进入21世纪,高校在经历了招生、专业调整、就业分配等重大改革后,确定了面向市场的新机制,大学生对个人生涯发展的期望和把握显得更具个性化,加之目前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出恰当的生涯决定就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因素对大学生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1.被试。第一阶段抽取100名大学生试测,收回100份问卷;第二阶段按学院、专业、年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以班为单位随机选取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正式施测,年龄在18~23岁之间,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52份,问卷有效率为94%。其中男生361名,女生391名。

2.研究工具。自编的《大学生生涯决定问卷》。对试测阶段数据做信效度检验,同质性信度为0.756、分半信度0.824,效标效度为0.652,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3.研究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施测,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主持并监控全程。

4.统计处理。采用spss16.0forwindows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别从整体大学生、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三个方面考察被试在学校教师、辅导员、父母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工作和同学各影响因素上的次数,作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1.从整体来看。研究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认为父母亲的价值观或期待最能影响生涯决定,认为有影响的占82%,而认为学校辅导员对其生涯决定的影响最小,认为没有影响的占64.3%。前者强调出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生涯影响的深刻,middleton和loughead指出家长如果控制、独裁地支配子女互动,则子女的生涯选择由他们来决定,hoyt,otto的研究指出,父母是子女生涯决定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这与本次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考察中国的家庭不难发现,中国是一个具有极强家族观念的国家,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不容置疑,“百善孝为先”“子承父业”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再加上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被模仿的对象。这无疑使得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在子女的生涯决定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地位。

post-kammer&perrone,willings研究指出,大多数青年认为在其生涯过程中,虽仍需要成人的协助,但传统生涯辅导对他们并没有发挥显著的成效。这与本次研究中学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影响最小是一致的。学校是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的主要环境,按理应该对学生的生涯决定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可研究结果却不是这样。究其原因,我们发现,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年轻教师担当,他们刚出校门不久,对人生的领悟、个人的发展尚处于探索的时期,缺乏经验,实难担负起指导学生生涯决定的重任;同时,高校管理中辅导员与管理学生的比例往往高达一比几百,由于精力有限,也很难与学生进行细致而充分的互动。这样,高校辅导员无论是辅导能力还是辅导精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自然弱了。

2.从性别方面看。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父母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的工作、同学对生涯决定的影响,虽性别间并无显著差异,但其中父母价值观或期待、同学对生涯决定认为有影响的占80%以上。学校教师、辅导员对生涯决定影响虽然较少,但对生涯决定影响程度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教师对其生涯决定有影响,且女生认为有影响的比例高于男生,在对学校辅导员没有影响上,男生高于女生,可见男女生受学校教师和辅导员的影响有差别。多数大学生根据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来进行生涯决定,男生偏向于实用的、需要体能的、技能的或管理的发展方向,而女生则偏好支持性的、有关健康的、文书的或社会导向的方向。男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被灌输的是男子汉的角色要求。因此,男生从小被要求有主见,独立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在低年龄段这种表现还不太明显,而到了大学时期,这种性别角色的要求与青春期强烈的自我觉醒综合起作用,使得高校中男生对教师、辅导员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女生从小到大往往被灌输的是以家庭为主,事业上不需要怎么优秀和突出,但一定要以贤妻良母为榜样,因此选择职业优先考虑支持性的工作,如文秘、护士等,考虑稳定性强的工作,如教师、公务员等。她们较男生更容易受到教师和辅导员的影响。

3.从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看。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不同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学校教师、辅导员、同学对其生涯决定影响没有差异,其中有75%以上认为学校教师具有影响力,64%以上认为同学具有影响力,这与gottfredson所主张同学会对抱负产生相当的影响力的见解是一致的。有62%以上认为辅导员没有影响力,但反映一般低社经地位大学生受学校教师及辅导员的影响比较大,值得注意。另外,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以及父母目前的工作对不同社经地位大学生生涯决定影响的差异显著。其中,中、高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前者对其有影响力达77%以上,低社经地位大学生则只占47.5%。同时,高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父母目前的工作对其生涯决定有影响,而低、中社经地位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这与多数研究结果近似,分析原因,高、低社经地位者的父母对待子女的教养态度不同,高社经地位者父母本身往往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身的素质较高,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有能力辅导和陪同孩子学习和成长,孩子自然受父母影响就比较大,低社经地位者则相反。另外,因社经地位不同,家庭气氛有温馨或冷酷的差别,双亲对子女有关注或漠视的差异,子女有被父母接纳或拒绝的影响等,对其生涯决定发挥的作用自然有不同了。

三、结论。

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因素有: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学校教师、同学、父母目前的工作、学校辅导员,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占大多数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有极大影响因素的是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有影响的因素是学校教师和同学,没有影响的因素是父母目前的工作,完全没有影响的因素是学校辅导员;在性别上,发现女生比男生有较多比例认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二者是有影响力的因素;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高、中社经地位者认为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对其生涯决定有较大的影响,而低社经地位者认为较没有影响。另外,高社经地位者认为父母目前的工作对其有影响的占较大比例,而中、低社经地位者多数认为无影响。

四、建议。

1.利用高校教育阵地,建立完善的服务于大学生生涯决定的机构体系。综合考察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各因素发现,除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的工作外,其余各因素都与学校大环境密切相关,我们无力改变大学生家庭的特定背景,但有效利用高校这一教育阵地,服务大学生生涯决定则责无旁贷。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存在极强的盲目性,只是一心想考上大学,但读什么专业?如何利用大学学习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则从未思考过,这显然需要在大学中来补上这一课。为此,高校教育中应该适时增加有针对性的生涯决定方面的内容,建立从学校到二级学院、系、专业,自上而下完善的工作机构,真正把服务于大学生生涯决定当做一件实事来抓。

2.提高学校教师与辅导员对大学生生涯决定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和辅导员是直接与大学生接触的成年人,也是大学生方便求助的对象,高校的各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都是通过他们去落实和实施的,因此,提高他们对生涯决定的知识和技能,能更好地协助大学生做出生涯决定。高校可以通过短期培训、专题讲座、外出进修、教师座谈等方式为教师特别是辅导员提供机会,提高其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再通过他们去影响在校大学生的生涯决定。

3.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讯服务,增进其生涯探索的能力。做生涯决定的重要基础,需要有工作和涉及教育需求的资讯,这是大学生做出恰当生涯决定的关键。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关注与他们直接有接触的职业资讯远多于没有接触的职业资讯。这与他们资讯来源贫乏有关系,资讯缺乏恰恰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做出及正确选择。因此,高校有必要也有责任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多种资讯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有关生涯的大量、适当资讯。在提供资讯的同时,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如与成人讨论有关的生涯计划、选读有助于做生涯决定的课程、参与相关课外活动、进行部分时间制或暑期工作、接受工作训练或教育、考量工作的条件等。这一系列生涯探索活动的进行,将帮助大学生提高生涯发展计划成功的可能性。

4.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营造正面导向的良好氛围。调查发现,同学群体对大学生生涯决定有较明显的影响,年轻的大学生渴望与同龄人交往,受同龄人影响也较大,他们希望有自己亲密的团体以交换经验、沟通观念,甚至形成集体的意识。因此,在校园中营造思考生涯发展、积极探索生涯趋势的良好环境,让大学生感到有志同道合的同学,有密切合作和交流沟通的渠道,可方便地分享必要的生涯资讯,必然会对大学生的生涯决定产生正面作用。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中,对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都非常重视,可以利用已有平台,加入大学生生涯决定方面的活动内容,在校园中营造正面导向的良好氛围。

5.掌握父母教育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其成长和增进辅导生涯决定的知识与技能。调查结果表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父母对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影响都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在生涯决定遇到困难时,首先会转向他们的父母寻求帮助,而现实中,大多数父母未曾研读相关的课程,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无法有效地帮助子女。这一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生涯决定及个人未来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解决呢?笔者提出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远程教育中开设专门针对学生家长的生涯发展、生涯决定与生涯辅导的课程,在获得成效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面对全社会开展生涯教育,这必将促进高校服务社会这一理念的进一步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2]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5(6).

[3]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

[4]李斌,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生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

试论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及相应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文分析了影响德宏师专经管系教育教学质量因素,提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德宏师专经管系自20xx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发展较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学校发展、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和清醒地认识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管系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职业特色不鲜明、课程和教学内容不完善、学风不理想、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不高等诸多问题。为深化学情、教情认识。也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以致用,推动经管系又好又快发展,经管系于4月在全系教职工和2o07、20xx两个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以座谈法、个别访谈法等方法,发出问卷表230份,收回227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办学要指导思想明确,突出特色。

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举办非师范类高职教育,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不十分明确、清晰和统一,重高专轻高职.视师范类专业为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师范类教育上,视非师范类高职教育为副业.是权宜之计,忽视对高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模式、特性等的深入研究,不注重改善和提高教学的基本条件。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通病。经管系由于认识不足,办学定位不准.一定程度上还在按照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现有条件来办学。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缺乏行业依托,以致经管系高职特色不明显。

2.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德宏师专办学经费严重匮乏。教育基础设备设施较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均处于严重不足状态。到目前为止,经管系只有一个早在20xx年建成的、价值(原值)40000元的、而且只能供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实习的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其它专业的校内实训、实习实验室基本为零,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时问太短。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如果单纯用师生比指标来衡量.经管系教师缺口并不大,但从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相去甚远.且出于个人学历提高、系部建设、学校发展,特别是学校转制的需要,经管系半数以上教师在20xx—20xx年短短的几年内相继脱产或半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师资更是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

3.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总体下降,质量参差不齐。

据我们调查.经管系学生中有5o.22%的学生是因为高考分数偏低.只能报考德宏师专,且有4j4%左右的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或者对所学专业无所谓。也就是说,经管系绝大多数的学生是降分录取的,生源质量比较差.这些学生入学后在教学中很容易形成木桶的“短板效应”.教师授课经常面临着“就高”还是“就低”的两难选择,为保证考试的合格率,只能是降低要求,必然导致整体教学质量的下降。

4.高额的学习费用和不乐观的就业预期,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方式.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据调查,经管系9o%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和相对贫困学生约占三成.有39.21%的学生是因为学校学费相对比较低而选择德宏师专(系)的,是学生及其家长根据家庭经济能力做出的客观、现实但又很无奈的选择。高额的学习费用及不太乐观的就业前景预期.迫使学生更多地考虑将来就业及个人机会成本的补偿。这种过分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忽视文化素质训练、忽视专业知识的认真学习、忽视自己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反而热衷于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或者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或者从事别的能捞取更多社会资本的事情,以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迎合考证增加就业砝码而偏废了专业学习和能力训练。而那些为考证而考出来的证书往往“含金量”很低.根本没有把所考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更谈不上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有所建树。在此次问卷中,高达59.03%的学生对参加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感兴趣,34.36%感到一般,而只有6.17%和2.64%的学生无所谓或不感兴趣。

1.师资队伍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实践操作,具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经管系现有14名专职教师,平均年龄36岁,其中硕士研究生(含在读)11人,比例为78.51%,拥有会计师、统计师、助理会计师、导游资格证书等双师双证的教师有6人,比例为42.86%,在全校教师中人数最多。比例最高,表面上看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有良好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除一名教师外.其他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很少有机会从事专业技术实践工作,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很难适应或胜任高职高专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尽管我们也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士和行业能手来兼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由于人数有限,往往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2.教育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不完全适应高职高专的要求。

表现在:一是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公共课门数多、课时多;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技能项目匮乏,以实践为主导,以“必需+够用”理论为标准的理念没有充分被接受和落实.课程体系尚未摆脱普通本科院校模式。二是有些课程内容本身枯燥、乏味或不实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三是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没有及时调整,单调、平铺直叙,完全以教师为主体,没有更多地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失去探究兴趣。在调查中.有37.8%的学生因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36.12%的学生因教学过程呆板机械而不喜欢上课、厌学.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因厌学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而推卸责任的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仍旧在照搬传统的本、专科教育模式而在“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方面探索不足.同时也不能排除师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设施简陋等原因。

3.学风方面的原因。

虽然从总体上看。经管系学生学风还比较好.学习成长、成才的意识及氛围比较浓厚,但少数学生价值取向迷失,学习目标缺乏或偏低.自我放松,学习动力明显不足,积极性不高。少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散,学习自觉性差,上课迟到、早退,不愿意上自习、上图书馆学习,甚至有个别学生漠视学校规章制度,违反校规校纪,旷课、酗酒、晚归、考试作弊等等。在此次调查中,认为应该“天天去上自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仅占19.82%.“经常去图书馆”的只有28.63%:而“偶尔逃课”和“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则高达37%.有32.59%的学生对“频繁布置作业、参考书的老师反感”;对于抄作业认为“不劳而获、不可取”的只有21.15%.认为“对学习不利,从来不做”的也只占9.25%;有24.98%的学生“偶尔作弊”、“有作弊想法但没有作弊”的也占到40.53%。以上数据显示,经管系学风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状态较差,这必然影响到教学和学习质量。

4.实践教学管理薄弱且不够规范。

质量问题既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我们当前不可回避的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和措施,尽早、尽快解决问题。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行动的指南.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教学型、领导型人才。通俗点讲主要是蓝领、银领而不是白领、金领。因此,高职高专人才质量要体现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尤其是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感等等方面。处在关键点的各级领导、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刻领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并切实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二)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灵魂。它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甚至于决定着高职高专教育的的成败。因此:

1.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大刀阔斧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以市场、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实用性和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呼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共生”关系。

2.要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突破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模拟操作、仿真练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与生产经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途径。实现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目的。

3.改革成绩评价办法,打破以往的单纯以笔试评定学生成绩、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把实验、实训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将其效果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部分。

4.教师要学习并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授课效率。并使模拟操作仿真度更高,技能训练更加有效。

(三)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实训实习基地.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实训实习基地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关系到高职高专能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学校硬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实习存在诸多限制.比如:接待人数有限、需保守商业秘密等,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大高职高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和效益。

(四)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技能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管理第一线顶岗锻炼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水平和能力。

2.打破身份与行业界限,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有专长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改善教师结构,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五)齐抓共管,加强学风建设。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建设优良学风。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及相关专业、实际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原动力。

2.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来加强学风建设。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系室都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抓教风,以教风建设促学风建设。每一个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负责。

3.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全面学习,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

(六)建立全员、全程和全面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各因素的质量及其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质量,涉及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毕业实习及论文等若干环节,任何一个因素和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保障应建立在对教学全过程、各因素和各环节的监控之上,通过规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得到改善,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上。

总之.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和系部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时之力,一役之功。但只要我们思想上、认识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真抓实干,齐抓共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为期不远了。

试论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及相应对策论文

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是由教和学共同组成的,为此,要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要重视这两个方面。教师要创新其教学观念,并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并要运用有效的手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生方面。

第一,数学学习兴趣不一致。就八年级的数学知识而言,其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从而导致了学习难度增加,为此,要在长期的深化中逐步掌握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数学这一学科中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不一致的,因而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学习兴趣浓烈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主动去思考,进而促使其学习质量的提高。而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在课堂上偶尔会出现走神的现象,甚至是不听课,从而导致了学习质量的大大下降。

第二,数学学习能力不一致。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不一致的。紧跟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偏向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能力低以及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新课改也要求了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即课后作业等,为此,教师要把一部分的课后作业移到课堂中,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凑,教学的内容也会增加,进而不利于学生的发言以及独立思考,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来说,在数学的学习中所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进而不利于其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模糊。紧跟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题,但在现实中,依旧有一部分教师依旧以自身为主体。在教师进行备课的时候,一般都是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备课,而忽视了学生在其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知识有了新的想法的时候,会促使教师教学计划的打乱,并促使其教学进度减慢,最终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教师教学的手段单一。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个性都不一样,单一的教学手段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师一般都是运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通常都是在学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的前提下选择教学手段,从而严重忽视了学习能力高以及学习能力低的学生。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存在着缺乏互动、情境的教学手段的选择,进而不能有效的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促使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趣味情境教学,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趣味情境教学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为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设置形式多样的趣味情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多运用和生活相关的教材的趣味情境,也可以通过多个角度设立趣味情境,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提高,并且能够有效的简化具备一定难度的知识点,有效的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师在讲解几何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给学生。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立体几何,并沿着棱剪开,从而让学生通过想象得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会主动去思考研究,从而能够有效的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主动转换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并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力度的加大,从而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有关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自由的运用木棒搭建三角形,同时教师要进行相关的提问,比如,三角形需要三根木棒就能搭建了吗?通过提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搭建三角形,进而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思考,进而能够促使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展开分层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得知,不一样的学生在数学的层面上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促使学习目标的实现。为此,数学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进行分组,从而能够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同一层次小组的学生也能在数学基础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共同学习,并逐步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数学教师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下的标准进行教学,即作业分层、练习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以及教学目标分层等,通过分层教学,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最终能够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紧跟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能够有效的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依旧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数学教师要不断查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最终有利于初中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试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工作的影响因素论文

社区社区体育社区体育俱乐部。

[论文摘要]。

总结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袭已久的单位、行业、系统为组织形式的封闭格局,满足了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当前的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体育普及性、大众化、全民参与的特点,人群以体育为依托,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了邻里关系,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期望对我国未来的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城市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城市家庭体育、老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城市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城市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系统等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联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

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在此条件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应运而生,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全民精神运动的基层载体,尽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区体育发展受到社区本身发展的制约。一是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影响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志愿服务活动少且不稳定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社区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缓慢,提供的体育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存在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同。四是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合力不够,公共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培育。五是有些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知度不高,对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也缺乏积极性。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开展[2]。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的。在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体育的发展应该与我国快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最后,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尽管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除了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外,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社区体育活动无论从质量和服务上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缺乏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况的、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唐建军等对国外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状况做了详尽的阐述[1]。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各国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是国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都采用自主经营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的形式;都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在有关社会公益事业运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范围中进行其经营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采取自愿性和大众性的原则等。这些特点和经验对于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区体育的机制探索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奥运会的举办也给我国发展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始于2000年,我国的社区体育定位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地行为为主,很少独立的开展活动。没有体现出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和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应明确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相同的法律地位。

(二)困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薄弱。社区体育设施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国家需要运用政策、法规使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的体育设施公共化,并给予一些管理、维护的费用,以此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难题。

(三)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应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政策和税收等手段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退役的职业运动员组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够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基础训练和人才储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的一个良好办法。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如何保证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也将成为我国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建军,孟涛,李志刚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22(3):8-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已经在全国各级高等院校开展,从各层级反应的数据来看,大学生体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表格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生体测数据进行分析,从事实出发,找出本校在校生体质现状与全国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存在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提供客观依据,达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水平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的本科大学生进行《标准》测试,共9人参与测试,其中女生11671人,占58.04%,男生8438人,占41.96%。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国外ebsco等网络数据库,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2.测试法。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生进行了8项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是必测项目,选择项目有两项,男生分别是100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分别是800米和一分钟仰卧起坐。

3.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逻辑分析法。对测试、研究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二、测试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校大学生人体形态发育水平、营养状况、身体匀称度和肺脏机能情况正常。特别是bmi优秀率达到80%以上。但在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中却成绩不佳:在50m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34.06%,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13.44%。而及格中却又超过70%的同学。在立定跳远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占全校的24.88%,女生良好及以上的占全校的36.78%。综合来看大多数同学处于及格线,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还需提升。在坐位体前屈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7.76%,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8.34%。综合来看大多数同学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柔韧性较差。在800米(女)/1000米(男)项目中男生测试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3.02%,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5.33%。反应出本校学生耐力有很大的不足,身体综合素质较差。在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项目中男生不及格率高达80.08%严重说明男生上肢力量存在很大问题。女生较男生情况较好,但仍有85.65%的同学处于及格,仍需加强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20本校在校生体测成绩来看平均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对于本校在校生体质健康改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成立专门的.“健康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健康咨询、制定运动处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充分发挥学校体育部、心理健康中心、医务室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组建专业的测试人员队伍,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二)学校体育要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层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强身、健心、益智、乐群的功能,引导大学生崇尚健康文化,养成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三)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体育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构建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格局,使学生在充满乐趣,适合自身身体、心理的各类体育活动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未来。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既存在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的特点,也存在毕业生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矛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据研究,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1]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预防和解决就业问题,应从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着手。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多变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准确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的前提。很多大学生认为经过几年的学习,自己在专业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已具备竞争优势,觉得找工作只是自己意愿的问题,只是求职时间长短、工作待遇、工作性质的问题,因而盲目自信,就业期望值很高。但由于社会生活知识、能力和求职经验的不足,再加上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灵活应变的求职能力,部分学生求职连续挫折,并体验到了强烈的挫败感,产生了自卑、怯懦、退缩等消级情绪和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在持久和过度的消极情绪影响下,便觉得自己缺乏竞争力,慢慢地丧失了求职的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二)盲目的从众心态。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容易受社会、校园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新观念新思潮的影响。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自身视野、经验和学识有限,在面对就业创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往往依赖和参照家人、老师和周围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看到别人在复习考研,自己也准备考研,看到别人在公务员,自己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创业能挣钱,自己也想创业,舍其所长,就其所短,就业择业带有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性和功利性,作出不利于自身、与自己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不相符的选择,最终一事无成。

(三)矛盾的就业期望。渴望竞争与寻求安稳的矛盾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在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给予大学生优厚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很多大学生渴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同时,在抉择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资金筹措困难、项目精准定位困难、创业和管理技能缺乏,空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在创业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创业实践寸步难行,于是,相当一部分创业受挫的大学生开始转换目标,规避有风险和有挑战的工作岗位,追求工资高薪、职业稳定性和“一次到位”,重新聚焦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上,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加剧和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体制、结构和增长方式等转变及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等原因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弹性系数减低,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减少。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在不断增加,连创历史新高。如,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从的145万人增至的413万,从20630万人激增至近765万人。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到瓶颈期。如,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7.8%,届大学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1.9%,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为92.1%,虽比略有增长,但就业后本年内98%的本专科生发生过主动离职。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二)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行政办学色彩依然浓厚,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还存在师资、学科结构和教育培养模式不合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设计不系统不完整、专业招生及人才培养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等问题。诸多原因叠加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生较大矛盾,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如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报告》中就表明,法学、生物工程和美术学等专业就是连续2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

(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差。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就是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质、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为主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教育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对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认识观念错位、师资队伍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体系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和弊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整体较差,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显示,届毕业生中,74.0%的专科生和58.1%的本科生未来三年有创业意向。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并不如预想的高。2015届硕士、本科和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0.6%、1.2%和2.6%。

(四)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与素质、就业心理、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求职技巧等。目前,源于中国社会传统、根深蒂固的重社会地位、重物质利益、重工作稳定和重自我中心的就业理念,依然深深影响着高校毕业生所在家庭和本人的就业择业观念。很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希望选择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工作稳定、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过多的依赖家庭背景和亲戚朋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主谋业观念,择业时只谈爱好、兴趣和工资待遇,却很少谈创新、服务和奉献,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倾向明显。如,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中,56.5%的专科、58.0%的本科毕业生最主要创业动机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24.0%的专科和27.2%的本科创业者“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在苏南五市及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虽然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一直超过50%,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比例依然很低,只占2%。总之,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及机制改革滞后、人才供给结构及数量与经济发展快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等复杂原因叠加,导致和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在实行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只有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信号为逻辑起点,不断健全高校自主办学与自我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应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2]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

试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工作的影响因素论文

社区社区体育社区体育俱乐部。

[论文摘要]。

总结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袭已久的单位、行业、系统为组织形式的封闭格局,满足了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当前的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体育普及性、大众化、全民参与的特点,人群以体育为依托,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了邻里关系,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期望对我国未来的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城市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城市家庭体育、老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城市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城市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系统等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联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

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在此条件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应运而生,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全民精神运动的基层载体,尽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区体育发展受到社区本身发展的制约。一是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影响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志愿服务活动少且不稳定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社区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缓慢,提供的体育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存在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同。四是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合力不够,公共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培育。五是有些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知度不高,对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也缺乏积极性。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开展[2]。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的。在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体育的发展应该与我国快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最后,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尽管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除了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外,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社区体育活动无论从质量和服务上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缺乏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况的、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唐建军等对国外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状况做了详尽的阐述[1]。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各国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是国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都采用自主经营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的形式;都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在有关社会公益事业运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范围中进行其经营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采取自愿性和大众性的原则等。这些特点和经验对于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区体育的机制探索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奥运会的举办也给我国发展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始于20,我国的社区体育定位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地行为为主,很少独立的开展活动。没有体现出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和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应明确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相同的法律地位。

(二)困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薄弱。社区体育设施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国家需要运用政策、法规使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的体育设施公共化,并给予一些管理、维护的费用,以此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难题。

(三)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应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政策和税收等手段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退役的职业运动员组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够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基础训练和人才储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的一个良好办法。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如何保证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也将成为我国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建军,孟涛,李志刚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22(3):8-11.

试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工作的影响因素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并积极投身于社区的体育锻炼。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我国社区体育开展时间晚,发展相对发达国家比较缓慢,不能满足现阶段广大居民的需要,本文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旨在为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前言。

社区体育作为衡量我国全民健身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开发商在兴建小区住宅时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没有为小区配套修建体育设施。此外,由于国家没有将之执行的政策,部分开发商在修建小区时只是把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宣传的手段而没有真正的修建。以我国发达地区广州市为例,近年来修建的住宅小区拥有配套公共体育设施的少之又少;北京市作为全国社区体育开展最好的地区,每2600个市民只拥有一个公共体育设施;济南市区包括城镇郊区58%的社区以及街道办事处没有公共体育设施;以上这些数据表明,虽然我国今年来通过体育彩票的形式在小区修建了大量体育设施,体育设施的缺少以及事后的保养与维修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在成都体院学院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收集大量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资料,为研究结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2综合分析法:对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我国现有的社区体育相关法规包括:《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城市规划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及部分条款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法规和相应条款存在矛盾,没有强有力强制措施,个别地方操作困难,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严。

3.2.1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建起步较晚,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政府具体操作,并直接参与管理,政府一方面担任所有者的角色,一方面还要担任经营者的责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阶段资金紧张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政事不分的局面不利于我国社区体育的资源优化整合和长久发展。

3.2.2我国行使政府体育职能的部门是各地方体育局,在运行机制上各体育局要承担当地省市级运动队的训练任务,在开展全民健身和发展大中体育方面投入的资金与精力相对较少,在一些大中型城市每年可以举办一次或两次城市运动会,而在一些小城市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机会更少。此外,现阶段社区体育在一年一次的城市运动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非常尴尬,体育局在职能起到推动社区发展的作用,市政府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普遍也只是起到了推广宣传的作用,在社区体育是否是群众参与还是各机关组织代表队的问题上难以区分。最后的结果是社区体育作为了一项宣传工具,在一年或者数年一度大型的运动会结束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3.2.3缺少体育设施是我国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在现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体育彩票和企业赞助修建体育设施情况下,还无法满足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政策来要求开发商在兴建社区是要修建公共体育设施,或者在规划小区的时候预留在未来修建体育设施的空地。此外可以逐步开放一些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规定使用的时间段,控制对场馆、器械等的使用费用来达到增加公民参与日常体育锻炼的机会,提高我国城市中公共体育设施的比例,调动群众参与锻炼的热情。

3.3群众在参与社区体育时遇到的问题。

3.3.1缺乏对社区体育的了解。

ト丝诶狭浠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客观情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提高居民健康状况,延长工作寿命,延缓退休年龄都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社区作为广大群众生活在社会中的小环境,推广体育锻炼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最有效简洁的途径。但我国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高,这一部分原因是和紧张的工作之后疲劳有关,一方面和我国城市中风行的娱乐休闲的风气有关,在很多居民眼中,坐在沙发看电视或者和朋友打牌比在田径场上跑步要舒服得多。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阶段对社区体育宣传推广的不够,居民还没有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自身的益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公共体育设施品种较少,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居民对社区体育的了解。

ソ衲昀此孀湃嗣袢褐诘纳活水平逐年提高,物质上的丰富让许多人沉迷于网络与电视,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尤其在青少年当中,网络的虚拟环境将他们牢牢的套住,加上部分家长本身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导致社区居民参与锻炼的热情下降。如何将居民从电视和网络旁拉回运动场成为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20xx年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的体质也逐年提高,但另一方面却又导致了肥胖的发生,而解决肥胖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由于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可以将社区居民参与锻炼的途径与方式做以下几个规划。学生的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目前我国青少年在学校体育课已经增加到了一周三节,有些中小学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如校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同时有效的利用了学校的体育社会,一定程度上环节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缺陷。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地点一般单位,但由于单位提供的.体育设施相对学校来说相对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广大职工参与锻炼的热情,因此,社会就需要承担一部分为他们锻炼场所的责任。例如现在一些大中城市中火爆的健身俱乐部,它们的存在为职工的锻炼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老年人参加锻炼的地点一般在城市公园,社区花园,或者社区的体育锻炼地点,他们所占用的社会资源最少,但却是参与社区体育的主体,如果换一种思维来看这个问题,老人作为一个家庭的长者,往往是威信最高,最有话语权的人,他们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够很好的调动一个家庭参与社区锻炼的热情,因此社区体育设施的老少皆宜甚至是以满足于老年人的需要修建都是提高居民参与社区锻炼的有效方法。

4.结语。

社区作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社会的积极投入与参与,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因此在政府制定相关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体育设施与群众参与度的问题,以及经济建设与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提高宣传的力度,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更多的了解社区体育,号召各级政府、体育局、社会团体举办体育比赛,将群众作为参与比赛的主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体育科学,

2]王凯珍新世纪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陈新亚对社区体育设施构建的理性思考,安微体育科技,2004。

试论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及相应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远程教育的特点,从远程教育机构、校外学习中心及学员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针对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对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传播媒介这一用途日益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可,于是,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和普通高等教育实现良性互补的远程教育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远程教育是由教育机构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学生通过网络视频课件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中心集中学员学习为辅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以灵活的教育方式、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方式,满足社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使人人终身受教育成为可能,从而部分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需要。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一经产生,特别受到那些渴求提升自我而工学矛盾突出的成人学生的热烈欢迎。但同时,其教与学分离、网络依赖性过强、对学习中心管理的要求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高等特点,又一定程度地制约着远程教育的总体质量和进一步发展。概括起来,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因素有远程教育机构、校外学习中心以及学员三个方面。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入手,探讨当前远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

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存在于:新产品和服务、新生产方法、新原材料、新组织方法、新市场。同时他还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创业机会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变革,这些变化使人们可以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使人们能够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做事。

kolvereid和isaksen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创业者所具备的能力进行研究,其中对18个测量项目进行提炼,获取了四个维度:机会识别、投资关联性、冒险和经营管理。

范巍和王重鸣探讨了个体的个性特征以及环境、背景等因素对其创业倾向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创业倾向与个人特征(如外向性、责任认真性、经验开放性和自我功效感)、环境因素(如创业成就感、仓业经济回报)以及背景因素(如学历、专业、年龄、家庭结构等)有关。

李永强采用多变量测量方法将创业意愿分为责任性承担与非责任承担意愿,并且用主观规范、创业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变量来探讨其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到创业意愿的标准路经系数分别为:0.430、0.289和0.136。

马淑文对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者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创业的九大因素进行排序,实证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因素依次是:商业机会,包括市场需求和获利能力分析;创业团队,包括创业带头人和团队的整体素质;流动资金的充裕性以及其他财务、资产等创业资源。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综合,结合对大学生的访谈、调查,总结出对大学生创业影响比较大的四个因素:激励因素、阻碍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创业意识产生影响,其相互作用见图1。

1、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是鼓舞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来源,是正面的力量。可以让学生产生创业的冲动,促成创业行为的发生。本文对激励因素设有十项:自己当老板、实现梦想、挑战自我、满足成就感、挣很多钱、提升社会地位、解决个人就业、自己支配时间、掌握自己的命运、为社会做贡献。

2、阻碍因素。

阻碍因素是对创业的阻力,会迫使大学生放弃创业的念头。本文列出以下十项:创业风险大、未来无保证、担心负债、害怕失败、信心不足、困难太多、缺乏合作伙伴、缺乏资金、难以坚持、缺乏好项目。

3、能力因素。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创业的个人素质要求,有先天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本文认为有十一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心里调节能力、洞察力、乐观情绪、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冒险精神、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合作能力。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大学生创业的土壤,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它三个因素,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列有十二项:实习(打工)机会、有指导老师、有创业课程、校方提供启动资金、有风险投资商、获得家庭的资助、获得家人的鼓励和指导、社会对创业的.鼓励、校园文化对创业的鼓励、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国家的经济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降维因子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类。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项目为:性别、家庭所在地、直系亲属是否有经商、对创业的兴趣、毕业后创业的可能性。后两项为5分度量(5分代表最强烈,1分代表最不强烈)。前一部分主要是想了解性别、家庭所在地(城市或农村)、家里是否经商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否产生显著影响。第二部分是四个因素的调查,仍为5分度量(5分代表最强烈,1分代表最不强烈),给每一个因素下的项目赋分。收集数据后采用因子分析,通过降维进行归类。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其发放调查问卷94份,全部回收,均为有效答卷。

四、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1)性别因素的影响。采用levene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测量性别因素对创业兴趣以及创业可能性的影响,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对创业兴趣的t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0.05,因此可以认为男女生在创业兴趣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同样的,对于毕业后创业的可能性分析,t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sig=0.0040.05,因此男女生在毕业后创业的可能性上也有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性别差异对于学生创业的兴趣以及毕业后创业的动机有着显著的影响,男生相比较而言有着更加强烈的创业愿望。这样的结果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般中国的社会观念倾向于男性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求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并以此作为衡量标准;而对于女性则更多要求家庭上的美满。所以男性更有通过创业实现社会认可的强烈欲望。

(2)家庭所在地的影响。通过相同的统计方法,可以得到家庭所在地所产生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知,创业兴趣的t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sig=0.0520.05,所以家庭所在地对创业兴趣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在毕业后创业的可能性上,t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sig=0.0540.05,因此认为在毕业后创业的可能性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学生来源于何处并不会对其创业兴趣和可能性产生重要影响。

(3)直系亲属是否经商的影响。同样在此方面作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对激励因素的10个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并分类,结果见表4和表5。

从kmo的检验结果来看,该因素基本上可以作因子分析。10个因子可以降维为4个因子。其中自己支配时间、为社会做贡献、掌握自己命运、解决个人就业、提升社会地位可以归为一类,称之为工作保障因子;挑战自我、实现梦想、满足成就感可以归为一类,称之为自我实现因子;第3个是挣很多钱,可以归为金钱因子;第4个是自己当老板,可以归为当老板因子。由此可以看出,在激励因素中,对金钱的渴望和对成为老板的渴望占有显著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因子。

3、阻碍因素分析。

对阻碍因素的10个因子作因子分析。结果见表6和表7。

从kmo的检验数据来看,阻碍因素适合作因子分析。共能归纳为2个因子:前4个因子创业风险大、未来无保证、担心负债、害怕失败可以归为一类,这些都是由创业自身所带来的,具有内在规定性,所以可以称之为固有风险因子;后6个因子可以归结为一类,它们涉及的主要是对创业所给予的支持,所以可称之为支持风险因子。任何创业都有其固有的风险,这是人们创业的主要障碍,而缺乏创业支持是人们创业时必须克服的另一个大障碍,前一种障碍人们都有意识,而后一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比较难以把握,所以更加难以逾越。

4、能力因素分析。

能力因素列有11项,同样作因子分析,结果见表8和表9。

根据kmo检验可知,该因素适合作因子分析。11个因子可以归为3类。前5个因子可以归为一类,它们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情绪和行为,可以称之为亲和能力因子;其后的4个因子可以归为一类,称之为领导开拓能力因子;最后2项可以归为学习获得能力因子。从这三类因子可以看出对创业者能力的要求,首先要创建一支创业队伍,汇集志同道合的伙伴,这要求有洞察了解人性的能力,相互合作、包容的心怀,将他们凝聚成一个有所作为的团队;然后要有前瞻性,向这个团队指出前进的方向,将他们的思想统一,面对风险也毫不动摇,努力达成目标;这些能力并非天生的,都是靠后天的实践逐步获得培养出来的,所以学习能力(既有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有在实践中的学习)是创业者必备且最为关键的。

5、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共有12个因子,作降维分析,结果见表10和表11。

kmo的检验数值为0.79,适合采用因子分析。环境因素可以归为3类因子。前4个因子可以归为一类,称为社会经济环境因子;其后5个因子可以归为一类,称为人文环境因子;最后3个可归为一类,称为资本供给因子。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很大,对上面的3个因素都发生作用。社会经济环境因子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创业的经商环境;人文环境因子体现了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创业的鼓励与支持;而资本供给因子是学生实现创业行为必备的资源环境。

五、结论。

1、基本情况。

男女生在创业的兴趣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男生的创业兴趣明显比女生高。这可以看出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此产生的影响。其实有许多创业项目对女性而言是有优势的,尤其是针对女性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有必要注重对女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鼓励她们勇于创业实践。在地域方面,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无显著差异,说明现今资讯的发达,人员的流动,使得城乡差别在此已无显著影响。家庭成员是否经商对学生的创业兴趣有显著影响,家中有经商的学生其创业热情更大,说明家庭的熏陶对学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2、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被归结为4个因子:工作保障因子、自我实现因子、金钱因子、当老板因子。其中后2个因子表现突出,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以金钱衡量成功,以当老板衡量社会地位。这成为对大学生创业最直接显著的推动力。

3、阻碍因素。

阻碍因素被归为2类:固有风险因子、支持风险因子。创业肯定有风险,走这条路必定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所以创业的人比找一个工作、求一个饭碗的人要少得多。固有风险与支持(系统)风险是相联系的,支持系统的强大不仅能降低支持风险,而且也能有效地降低化解固有的风险,从而降低阻碍因素的作用。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信心,如何寻找合作伙伴,如何培养自身的毅力,这些都是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所应考虑的。

4、能力因素。

能力因素归纳为3个因子:亲和能力、领导开拓能力、学习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多意味着要在干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其它能力,尤其是领导和前瞻能力,以一颗创业的心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学习发现商机,调查市场,了解消费心理,整合各类资源,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有3类: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资本供给。大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基本相同的,而人为环境则有较大差异。人文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环境,涉及家人的关心和资助;另一类就是学校环境,包括开设创业课程、老师指导、实习机会等。笔者通过有关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研究发现,创业课程和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产生创业动机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人文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此方面校方和老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很多,相互之间作用复杂,每一个因素又有众多因子,所以本文对这些因子进行降维分析,简化结构,探析它们内在的相互关联性,也为以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些分析也对学校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工作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创业,创造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开展创业竞赛,帮助学生编写创业计划书,选择优秀的创业计划,给予资本资助,促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而老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利、课题等资源,组建一个创业团队,带领学生一起创业,共同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大学不只要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出未来的创新领导者。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j.a.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aninquiryintoprofitscredit,interestandthebusinesscycle[m].cambridgem.a:universitypress,1934.

[2]kolvereidl,isaksene.newbusinessstart-upandsubsequententryintoself-employment[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1(6).

[3]范巍、王重鸣: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工效学,2006(12).

[4]李永强: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5).

[5]马淑文:大学生创业关键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3).

影响大学生创业者因素论文

在决定创业之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会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自己是否对创业项目做好了全面了解,创业机会是否具备,是否具备了成熟的创业条件等系列问题。当下,从国内的高等院校来看,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围绕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这些学校并没有围绕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展开深入研究,也没有依托完善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而当前从国内的理论界来看,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据此,有必要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展开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过程。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因素上,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准备创业的过程上,依托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研究,充分挖掘那些能够提高该群体创业热情的因素,以此提高其自主创业的意愿。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十所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见表1。本次调查共发放了五百份问卷,最终回收了98%的问卷,问卷的有效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分析。

当前,中国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已经实施了五年之久,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创业,但是我们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以下问题的存在:国内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缺乏创业技能,创业过程面临重重困难。而在大学生的创业的后期,他们同时面临着管理经验匮乏,无法推广相关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当下,为推动大学生群体创业过程的顺利实现,就应该引导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重重障碍,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而对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为其提供充足的政策扶持,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创业成本,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

要想摒弃传统的创业道路而另辟蹊径建立全新的、科学的创业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从当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西北民族大学,有30%左右的大学生坚持择业后就业,而有6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后再创业,另有1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是在就业难的情况下被迫创业,只有25%左右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创业,由此可以看出在西北大学仍然有不少学生坚守固定工作是铁饭碗的理念。本文对西北大学大学生就业区域的倾向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30%左右的大学生有意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工作,而有15%左右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省会城市工作,还有10%左右的大学生希望在三线城市或西部城市就业,有2%左右的大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而对大学毕业生产生了较大吸引力,其次是那些和家庭距离较近的家乡城市同样吸引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而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不少学生选择回到家乡或离家较近的地区进行创业。就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因素来说,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奋斗目标和自我价值认识。就奋斗目标而言,这些大学生或以生存为奋斗目标,或以跻身北上广深等城市为奋斗目标,而有的大学生要想通过创业来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以此支撑家庭。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把握大学生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使其能够摒弃传统、落后的观念,顺利开展创业活动。

(二)提高政府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事实上,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了创业过程的开展。调查显示,通过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出了创业的意向,只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仍然对创业心存疑虑。根据当前政府出台的文件,大学生创业培训补贴的发放时间由原来的半年延长为一年,该政策的实施为国内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体系,使那些有着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高质量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仅如此,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不少地方政府也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为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调查本文发现,具有创业倾向的大学生希望在以下三方面获得政府的鼓励与支持:第一,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等;第二,建立科研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第三,设置创业的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有关创业的认知水平。从国内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也没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另外,根据2012年的数据统计,在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构成中,有60%左右的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从其父母或亲戚中获得了资金上的帮助,有30%左右的大学生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依靠贷款获得了创业启动资金,只有少数学生通过政府的创业基金和科研资金等获得了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当下我国政府还没有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响应号召颁布了一系列的鼓励大学自主创业的文件、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是这些做法和措施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或高校课程教育的层面,并没有为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有效帮助,由此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仍然无法抵挡残酷的现实压力。因此,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大力的支持,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增强其创业信心。

在中国,有关创业的优惠政策还处于实施的最初阶段,自主创业扶持系统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普遍较低,信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业过程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创业信心不足主要是因为以下因素:国内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创业的启动资金匮乏、找不到合适的创业项目等。事实上,强大的自信心对大学生创业过程的顺利开展极其重要。在中国,只有40%左右的大学生显示了对自主创业的较大信心。据此,应该针对大学生对自主创业信心不足的现状,增加其对创业过程的认知,使其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合理预测创业的成功概率,增强大学生个体对创业的信心,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四)促进创业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可以说极低,仅为2%左右,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可以说少之又少。鉴于高校内不同学生的专业有所不同,其接受教育的重点和层次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应该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为社会的不同行业输送具有较高素养的创业大学生。在调查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努力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前景存在一定的担忧,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获得奖学金、为了满足教师或家长的期望以及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该获得较高的道德素质,另外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公关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过程来说十分重要。在有关大学生认为最为重要的个人优势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大学生选择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学能力。而在有关大学生自我认为存在的个人不足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缺乏创业能力,也不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下的自主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仍然是短板。根据麦可思的跟踪调查结果,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有七成左右的最终选择了放弃创业,这不仅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的现状,更揭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的艰难。而在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调查中,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社会经验匮乏,社会关系少且社会交流能力差,以上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他们成功创业的实现。而在这几项因素中,社会关系尤为重要,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这主要是由这些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所导致的。而受媒体报道的误导,他们往往认为社会关系或雄厚的家庭经济背景是创业成功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笔者还对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前景的看法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共持三种态度,分别是乐观、一般、焦虑与悲观。在这其中,对自主创业持乐观态度的人约为被调查对象的25%左右,持一般态度的约为被调查对象的50%左右,持焦虑或悲观态度的占何海燕: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被调查对象的10%左右。而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国家政策扶持、民族特色文化等方面存在创业优势。

(一)强化区域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国家的扶助政策。

当前,从中国区域发展的特点来看,西部地区要明显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广大西部地区巨大的经济潜力。因此,当前中央政府和西部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一方面依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起沟通东中西部地区的桥梁,维系民族情感,稳定西部地区的社会秩序,促进西部和谐统一。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创业基金,鼓励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通过创业项目的建立为西部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应该制定吸引外来人口的优惠政策,完善社保制度,为了保证该地创业的良性循环,还应该同时做好制度的建设,确保这些制度的规范化落实。鉴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因此还可组织东西部地区的创业交流合作,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吸纳东部创业的成功经验。

(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独特优势。

当前,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往往将工作地域的首选定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只有一少部分的优秀毕业生选择去往西部地区工作,人才失衡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制约了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西部的大学生有着自我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在西部创业的过程中将这种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无疑将会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此,西部的广大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依托本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色,引导那些创业的大学生寻求推动西部发展的突破点,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看到本地发展的巨大前景,增强其对西部创业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学生留在西部进行创业,缓解人才流失的现状。

(三)依托社会现状建立新型创业项目,实现与社会和企业的接轨。

在当下的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有必要搞好创业培训工作,使创业者真正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有机会接触、了解、接纳新的事物,从零开始谋求职业的发展,而作为大学生群体来说更应该如此,通过参加精英创业培训,了解社会动态和市场需求,掌握相关的创业技能。对于西部高校来说,更应该围绕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掌握创业创业技能,搞好创业培训工作,建立富有西部地区特色的创业培训体系,将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模拟课程。不仅如此,还应该组织那些富有创业实践经验和相关经验资历的教师对社会实践模拟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修订和不断的完善。另外,在培训创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有必要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年龄、家乡和性格等方方面面具体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专业教育,促进创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做好与现实的接轨。具体来说,西部的高等院校有必要和当地优秀的、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给予具有创业意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了解、熟知当下社会的运行体系,感受实际的工作状态,深化对创业的思考与认知。据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制订创业计划的时候可以综合考量,确保制订的创业计划符合当下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而对于和高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来说,它们同样可以从中吸纳众多的人才,真正做到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其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作为大学生理应以开放的姿态和乐观的态度迎接社会的挑战,寻求自我的积极发展。从西部地区的人员结构来看,该地的民族较为多元,属于民族聚集区,不管是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风俗习性上都具有极强的多元性,是一个汇集多元文化的地区。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西部的各大高校应该引导其以乐观、积极、包容的心态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进行审时度势,与此同时做好对自我的分析与定位,发掘自我优势,在众多的创业者中脱颖而出。就创业项目而言,应该引导学生考察地域特色,制订符合当地文化文化特点与地域特性的创业计划,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结合民族的理念通过学校开设的模拟实践或实践课程不断调整、改善,反思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宝贵经验,将民族的地域性特点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打磨成型。尤其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改善自我的缺陷,克服缺点,提高语言交流能力,不仅要在大学毕业时交上一份完美的创业规划设计,同时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在毕业后创业的过程中接受市场与社会的严格考验,成功创业。而从事实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获得的创业培训仅仅是对理应具备的能力的储备,只有在他们真正踏出学校的大门、走入社会时才能够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意气用事、孤注一掷,往往会造成创业的失败。据此,不管是在创业前还是创业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都应该谨慎地对待创业项目,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在创业前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行业发展的前景进行合理预测,与此同时不断调整创业规划,管理好创业资金。事实上,当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加之价值市场的变化速度较快,如果仅凭过去的经验往往是难以为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全面把握市场动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知有关市场变化的一手资料与资讯,并且据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抢占市场先机。在创业的过程中,只有在深思熟虑的前提下,具备果断的执行力,才能够获得创业的成功。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热情,由此阻碍了西部独立创业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据此,应该立足家庭教育的层面对其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改变其思想的惰性,推动西部地区的特色性建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基于民族文化的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较难改变。对此,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协作一致,共同努力,为创建富有特色的西部创业模式贡献力量。

作者:何海燕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玉霞,张劲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人格结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2]国星,袁祖社.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梁晨,黄琳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政府责任[j].科学管理,2014,(11).

试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工作的影响因素论文

现在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形势良好,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上升时期。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如果是较完整的,制定和运行严密、科学,就会充分发挥出国家的体育优势,发展体育人才,激发体育人才的潜能,对于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效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本文简要分析限制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竞技体育的事业发展离不开经济作为基础和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情况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现在我国正在投入资金,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为我国加入世界体育强国一员做出努力.

我国的竞技体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明显,影响了一些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开展缓慢,人们对竞技体育热情不高,政府的经济投入也较少.我国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展几乎都在经济发达的省份.

事实上,举办竞技体育赛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扩大知名度。

(二)训练因素.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训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时呈一层层不断上升的制度,从市级的体育训练队,到省级的体育训练队,最后到国家的体育训练队,近年来为我国培养出许多的竞技体育人才.但是,这样的一条龙似的培训出现了许多缺点.

一是这样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投入的资金众多,但是成才的比例小,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二是运动员由于训练时间多,接受文化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退役之后运动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能保障生活.国家可以逐渐把体育人才的培养变为多元化的培养,与多家机构一起合作,建立一些政府、学校、甚至企业举办的竞技体育事业;第二,在训练方法上面。训练方法是竞技体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成绩的好坏和训练人员的训练方法有直接关系。教练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但是,现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方法还处在大锅饭的模式。对于所有的训练人员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或者是具有教练特色的训练方法,不能做到对于每一个人员都根据自身来制定训练方法.

因此,加强教练队伍的建设是现在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需要做到科学、有效地对运动员进行培训.

(三)管理因素.我国在奥运会等世界竞技体育赛事上表现越来越好,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限制因素最严重的就是管理问题。第一,随着竞技体育受到功利的腐蚀,一些管理人员把竞技体育赛事的成功与否变成了唯金牌论。认为只有取得金牌数目越多,体育赛事才是获得成功,中国的竞技体育才是最强的,这导致许多体育赛事的垄断问题,对竞技体育的不当干预等。竞技体育是人类挑战极限和对美好的向往、追求。因此,现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必须解决官员对竞技体育赛事的不当干预,发挥出竞技体育的意识,形成全民运动的风潮;第二,竞技体育应该是公平、公正、公开的,需要一个良好的竞赛环境。但是,在一些地区的竞技体育赛事中,存在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不公平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中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第三,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需要运动员的付出,但是对于运动员的保障没有具体的计划.

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赛事中常常受伤,一个运动员最光荣的时间也不过是几年,最多也不超过15年,运动员退役之后,幸运的作为教练员,其他的运动员由于没有其他的技能,只能重新适应社会.前几年还有金牌得主做服务员、为了治病不得不卖金牌的事件发生.

完善运动员的保障体系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保障运动员的利益,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

(四)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于事件的反应,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

第一,现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得不错,人们对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就不会深究,受到经验性的心理影响,认为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没有缺陷的.管理人员根据传统的心理和一些权威人士的意见,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势,导致创新精神的缺失,阻碍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有一种思想叫中庸思想,一些官员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不会轻易的对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第三,一些管理人员已经看到了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弊端,但是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一些弊端还没有出现,而现在的体制能造就竞技体育人才,就得过且过,不予理会.

总之,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只有通过科学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2]陈洪。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多中心治理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

[3]丁福德。中外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关系高校的健康发展,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行政管理有良好的执行力,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高效运行的保证,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运行。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

执行力属于现代管理理念,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执行力广泛应用于各个部门中,在高校不断改革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管理中的执行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管理中的执行力是上级根据战略意图,带领全体员工完成目标的能力。高校的行政管理执行力包括管理决策层制定正确战略决策、规划等能力,以及实施具体管理工作的能力。高校较强的行政管理执行力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高校要积极分析影响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并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执行力。

一、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

1、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国家的相关政策,根据有关的规定制定行政制度,管理高校。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从战略角度看,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属于行政管理的战略联盟,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能以经济效益为依据,行政管理制度的实用性、适应性不高,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执行力。而且在政策、制度执行中,缺乏有力的监管,容易变调走样。有效的监管是执行力的保障,如果监管力度不够,行政管理形同虚设,降低了执行力。

2、管理机构不合理。高校行政管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新形势下,容易出现不合理的问题。部门高校的教务处以及其他部门都会开展管理工作,形成多部门管理的模式,可能导致部门的竞争。而且管理层次多,职能可能出现交叉,各个部门不能协调合作,降低工作信息的传递效率,缺乏协作精神,浪费资源,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执行力。

3、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不断变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而且受内部资源的制约,许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上仍然是粗放式的管理。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素质不高,工作不积极,工作态度不认真,惰性思想严重,影响了管理的执行[1]。有些行政管理人员没有服务意识,不重视行政管理工作,传统思想比较深,缺乏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从而影响工作的执行。

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对策。

1、健全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前提,高校要认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完善行政管理体系。要以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制定行政管理体系,为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做到有规可循,有规可依。行政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做到与时俱进,符合高校的发展情况[2]。高校行政管理制度要权责分明,条例清晰,避免重复管理的问题。管理领导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学校可以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

2、提高中层领导的执行力。中层领导干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可以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要提高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加强对中层领导的.管理,充分发挥中层领导的纽带作用,制定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或者制定激励措施提高综合执行能力。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监督,严格按照政策制度开展工作,合理规划各项细节工作,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保证行政管理的执行力,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行政管理的执行力有重要影响,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执行力。高校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以及培训工作,端正行政管理人员的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行政管理人员要有服务意识,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保证高校活动的顺利开展[3]。高校要使行政管理人员意识到行政管理执行力的重要性,将高校的办学思想、战略定位、价值观等灌输到每个管理人员心中,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每个工作人员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高校要培养执行力文化,培养优秀的执行理念和执行习惯,并成为学校的行为规范,提高高校的执行力。

三、结语。

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健康高效运行,需要提高行政管理的执行力。执行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缓慢艰难的过程,高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等。高校要转变思想,重视行政管理的执行力,不断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健全管理体系,重视中层人员的执行力和监督,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烨.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6(3):127.

[2]丛丽.浅谈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5(35):166.

[3]陈功庆.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4(24):120.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