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授课案例(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7 17:15:20 作者:温柔雨

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它能够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案,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案质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精编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2、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古怪。

淘气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又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性格古怪。

(1)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四年级语文第28课教案例文

1、知道筷子是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发明使用的,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会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能理解“传说、比赛、搅动”等词语的意思。

3、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默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课文,并知道第2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4、找出有顿号的句子,初步了解顿号的用法,并试着将传说复述给家长听。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筷子的由来和传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筷子的由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平时吃饭要用哪些餐具?板书:筷子。

“筷子”可以说是我们吃饭时常用的一种餐具。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传说”的意思。(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的人发明的?

(3)传说中“筷子”是怎么来的?

(4)课文中说到的筷子有哪些种类?

(5)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数有多少?他们大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2、讨论交流。

(1)检查字词。重点:烫tang皇huang俩lia嫌xian。

(2)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学习第1、2段。

1、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a、用上“三千年前”“传说”“中国人”“发明”“筷子”这几个词说一句话,要求不同于课文句式。

例: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中国人是在三千年前发明筷子的。

传说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

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这是一个传说。

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这是一个传说。

b、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感受?

c、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你用上“先……接着……最后……”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再用上“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还因为……所以……”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3)给“顺手”找近义词。

(4)朗读第2段。

3、感情朗读1、2两段。

四、作业练习。

(1)渔夫喝稀饭不快,是因为()。

(2)一个渔夫得胜了,是因为()。

(3)渔夫把两根树枝起名叫“快子”,是因为()。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知道顿号的作用;熟读课文,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快子”的由来,那“快子”是如何成了“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筷子的传说》。

二、学习第3段。

1、读通读熟第3段。

2、说说“快子”为什么成了“筷子”,想一想跟它的字形有什么关系。

3、填一填:筷子的种类很多,有()、()、()、()、()等。

4、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5、讲解顿号的用法。(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想一想课文中“象牙筷”后面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6、“嫌”是什么意思?想象皇帝会怎么嫌?

三、学习第4段。

1、默读第4段。

2、朗读第1句话,说说明白了什么。指导读出自豪的感情。

3、找出课文中有“顿号”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以下词语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使用筷子的人主要东方国家我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运用多种句式说话,并试着加上标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加。

5、朗读第4段。

四、回顾全文,指导复述。

1、说说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讲讲筷子的传说。

3、大声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练习。

1、句子练习。

例:使用筷子的人大多生活在东方国家。

动物们喜欢生活在()。

()生活在海洋里。

()生活在()。

2、把筷子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年级语文授课教案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四年级语文第28课教案例文

1、继续学习给生字确定部首,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13个,区别“鱼”与“渔”、“两”与“俩”的用法;理解新词19个。

2、会按“谁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句式写句子;知道顿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3、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我们祖先发明筷子的时间,能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了解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数及其生活的主要区域。

4、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汉字部首的确定;顿号的用法。培养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筷子的由来。

教学准备。

筷子、磁带、录音机、字典、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筷子的传说。

快子:树枝。

筷子:细竹。

种类繁多:玉石筷。

象牙筷。

金筷。

银筷。

教学后记。

作为一种伟大的发明,作为祖国荣誉的介绍,4、5两个在情感教育上有惊人的相似,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一个是史实,一个是传说。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通过抓住对“传说”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筷子发明的过程,并学会复述。

第一课时。

1、能为指定的生字确定部首,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区分“鱼”与“渔”,“两”与“俩”的用法。

2、知道并能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传说”,教学“筷”。

筷为什么是竹字头?由此可见——。

二、初读课文。

1、自读,思考:传说中第一双筷子究竟是什么做的?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2、反馈。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划出新词。

2、四人小组完成填空。

筷,()结构,查()部,部首在()。

烫,()结构,查()部,部首在()。

嫌,()结构,查()部,部首在()。

印,()结构,查()部,部首在()。

3、小结。

上下结构的字,部首有时在上,有时在下;左右结构的字,部首有时在右,有时在左。

四、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回顾部首查字法步骤。

2、在字典中查到“嫌”,看看这个字有几种意思。

3、独立查“印”,说说你是怎样分步查到的。

4、比赛:课作1。

五、巩固部首查字法,区分形近字。

1、区分“鱼”与“渔”

a、第一双被称为快子的筷子是谁发明的?

b、渔夫的渔是什么意思?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来。

c、以捕鱼为生的人叫——。“鱼”与“渔”意思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查鱼,该查什么部?

d、小结:大多数独体字,本身就是部首,就查这个字,如“骨”“弓”等。

2、区分“两”与“俩”的不同用法。

a、用部首查字法查“俩”,说说他的意思。

b、“两”和“俩”谁的使用范围大?为什么?

c、课文中“两个渔夫”明明指人,为什么不用“俩”?

六、课堂作业。

课作2。

第二课时。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2、学习课文,了解筷子种类之多,使用之广;学习顿号的用法。

3、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1段。

1、自读,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想法?

三、学习第2段。

1、指名读,说说筷子最初为什么叫“快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快子”的由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顿号的用法。

1、帮助渔夫很快喝完稀饭的快子,后来怎么被叫做筷子了?

2、皇帝不用筷子,这说明什么?

3、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4、读最后一句,体会顿号的用法。

五、学习第4段。

1、读第一句,说说这一句写什么?

2、读第二句,进一步体会顿号的用法。

a、他们是谁?

b、这句话为什么要用上这么多顿号?

c、课作5。

3、学习第三句。

a、为什么要特别点一点“西方人”?

b、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c、你知道使用筷子有什么好处吗?

d、朗读练习(!)。

六、课堂练习。

1、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段的意思。

2、填空:课作3、5。

3、用“谁生活在什么地方”造句,完成课作4。

4、理解句子意思。

a、皇帝也学着用筷子吃饭。

皇帝很谦虚。

这句话说明筷子是老百姓先会使用。

皇帝很愚蠢。

2、全世界有14亿人使用筷子。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不多。

这句话说明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占大多数。

筷子的流传很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精编授课教案解析

《中彩那天》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读通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1、范读课文。

2、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指名接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顺序。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词语“拮据”、“梦寐以求”。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认识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区别,让学生感受到父亲的诚实、守信。

教学策略:采用品读感悟法,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运用辩论法,针对难点,引导学生辩论,在辩中明理,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使语言和思维训练得到有机的统一。

教学重点:理解“道德难题”。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汽车模型、留、还的台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做抽奖游戏后谈话:中了奖你是如此高兴,课文《中彩那天》父亲中了一辆汽车,他的心情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接着学习第19课《中彩那天》。齐读课题。

二、由图质疑,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插图,引出问题。

齐读课题:

师:读的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知道我要奖励你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要带你们到中彩现场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图。

1)旁边的人是什么样的表情?

2)车里的中奖人的表情又是怎样?

看到他们截然不同的表情,我想你们心中一定有话要说,你想说就大胆地站起来说给我们听。

生:为什么他中了彩还不高兴:

板书:不高兴。

2、出示阅读要求,读文解疑。

师:遇到问题了,你们想怎样解决?老师认为读书是最好的办法。出示阅读提示。请大家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横线画出描写我心情的句子,用曲线画出父亲为什么不高兴的句子。

自读课文,读后汇报。

3、引出道德难题。引导归纳:留?还。联系上下文回答。

板书:道德难题。

生:选择题。

师:那父亲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生:就是要把汽车留下来自己开,还是还给库伯。

师:对,就是一个留和还的问题。

板书:留?还?

4、你们从哪些语句看出父亲很想留下这辆车。

生: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了中彩的那样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师:这k字究竟淡到什么程度呢?老师这有两张纸条,其中一张上面也有一个淡淡的k字。谁来辩认一下。

指名辩认。

师:看他看得多认真啊,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

指导读这句话,体会父亲想留下汽车的心情。

生: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引导联系生活,理解梦寐以求。

师;他连做梦都想拥有一辆汽车,干脆买一辆不就行了吗?

生:不行,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他买不起。

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文中我家的生活进行对比,理解拮据。

三、引导辩论,体会含义。

1、引导辩论,解决“道德难题”,体会父亲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师:是啊,父亲梦寐以求拥有一辆汽车,而自己又买不起,反正库伯又不知道自己中了一辆汽车,我看,干脆把这辆汽车留下吧!还有谁同意把汽车留下。

师:那有没有同学认为应该把这辆汽车还给库伯呢?

(1)那现在就请双方各派一位代表,说说你们的理由;。

(2)请你们再想一想,留、还对于父亲而言各有什么优、缺点?

辩论后:

师(问留方)现在请你们说还不还?

生:还。

师:同学们,我建议为他们最终选择诚信,为我们精彩的发言响起掌声。

2、小结提升,正确导向。

师:同学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我国古人就曾说过:“与人交,言而有信。”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也曾说过:“你只有对别人诚实,别人才会以诚相待”。

四年级语文微课教案例文

1.投影出示太阳缓缓升起的动画画面,配上声音:“同学们,你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从西方落下去?……)。

3.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从科普读物、从网上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

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自己读,可找学习伙伴对读,也可小组同学合作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时,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学生阅读后归纳。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植物、动物和人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太阳与雨雪的关系。第6自然段:讲太阳与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与健康的关系。第8自然段:讲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3.根据叙述的内容,可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板书: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三、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太阳的特点。

解清楚了吗?”)。

2、指名回答。

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4、分组合作学习。

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5、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

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面温度的3000倍。

鼓励同学们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18000000度。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6.利用投影交流、评点,并随机设问:

文中如果不用数字,只说距离“很远很远”,温度“很高很高”,可不可以?为什么?

文中把太阳与地球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太阳表面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写好在哪里?

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四、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读出太阳的特点。

2、竞赛的方式朗读。

五、学习生字新词。

1.让学生交流生字中易错的地方,或编成字谜考同学。

2.正确读写词语。(差不多、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煤炭、比较、杀菌、预防)。

六、总结反馈。

解我吗?”

2.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太阳公公,分别练习详细介绍和概括介绍,同桌对练。

七、课外延伸。

四年级语文授课参考教案范文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四年级语文4单元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_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诗歌《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教师范读该诗。

3.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一位在外受到蹂躏的孩子呼唤母亲的声音。)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香港。他自从1898年被英国强占、夺走之后,历经了99年的飘泊和欺凌。听,是什么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钟声)这是1997年7月1日的钟声,这是中华儿女期盼了99年的钟声。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1997年7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那大大的“零”字出现的一刻,中国人民喷涌而出的爱国激情吧!(板书课题)你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课题?(自豪、兴奋、喜悦。)。

二、初读诗歌,读通诗歌。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做到通顺、流畅。

2.教师范读。

3.你能像老师一样有节奏地朗读吗?

三、再读诗歌,读懂诗歌。

1.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全诗共分4节。)。

2.读读第一节,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多读,体会作者以及全中国的人在香港即将回归的那一刻的渴盼而激动的心情。)。

3.利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对第二至四节的理解。

4.全班交流。

(1)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例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

(2)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3)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四、诵读诗歌,读美诗歌。

1.香港在历经了99年的漂泊后今日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请你用朗诵来表达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与喜悦吧!

2.学生朗诵,互相评议。

3.全班同学集体朗诵。

五、作业。

准备一次诗歌朗诵会。(可以是搜集的诗歌,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

自豪情祝福情。

四年级语文教案名师案例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貌的配乐朗诵、学生的配乐诵读,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三、说学法。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借花表达自己对美丽对光明的追求,正是两种手法的有机结合。加上“花”是学生们身边十分常见的也是大家较为喜欢事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外表以及生长习性比较了解,所以本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难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四年级语文教案

1、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积累“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描写病人痛苦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经过,感受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品质。

2课时

多媒体

媒体出示: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1、我们学习12课,指名读,跟老师写课题,注意:“醉”左边西里面有一横。

2、齐读课题,读了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1)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2)麻醉剂有什么作用?

(3)他是怎样发明的?等等。

3、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媒体出示:勉强、凑巧、挣扎、大夫、折了腿、撕心裂肺出示图片,介绍: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的大夫叫华佗。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出示:“高超”泛红。初读课文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中找找答案。

正音,读准词语:勉强、凑巧、挣扎、折了腿、撕心裂肺

重点解决(1)、(2)问题

1、解释“麻醉剂”。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文中指麻沸散――一种中药麻醉剂。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读句。

2、谁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华佗)用书上的句子介绍华佗。

a、什么叫“高超”?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

b、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研读课文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又想起()。出示: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

出示:8、9小节的内容。出示: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出示:华佗,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他立志以医救世,为民众解除病苦。华佗行医遍及很多地方,深受群众的爱戴。

学习2―7小节

4、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练习。

(指导学生先用课文中的说法说,然后再换一个说法说。)

5、这句话是什么句?

(1)指导朗读。

(3)根据问题提出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指导学生给“任人摆布”换个说法)

(4)华佗这样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前面的句式上加上:“又想起()。”

(5)从中看出华佗是个怎样的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7、师生合作读2―7小节。

8、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人们十分惊讶。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 小结:前面我们通过读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及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华佗是一个能为病人着想的、有良好医德的'人。

学习8―9小节

1、华佗究竟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呢?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默读8、9小节,用学过的抓重点词语提出问题的方法先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然后根据词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

2、先交流第8小节,根据学生交流,点出重点词语:时时、处处。

(1)华佗时时、处处搜集,这说明了什么?(写出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3)“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这项发明是极不容易的,华佗为取得理想的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交流第9小节

(1)根据学生交流,重点词语泛红。

(2)“第一个”“一千多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麻沸撒是医学上的重大发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超前和发达、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值得我们自豪。)

(3)齐读句子。(赞美、敬佩)

5、简单介绍华佗。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华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因为他具有善于从最常见的和偶然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并刻苦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因为他具有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好品质,他不愧是神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创造出一个个世界第一来,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华佗深感不安病孩痛得死去活来沉思醉汉任人摆布终于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小学四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读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与老渔翁垂钓的经过。

4、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诗意,再来学习古诗,以读促讲,做到水到渠成。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精炼与绝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美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

学习1、2自然段,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文品境,体会1、2自然段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课文1、2自然段、古诗、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解题质疑:

1、师板书“纪晓岚”:知道纪晓岚吗?

师介绍人物资料。(清四大才子,乾隆的宠臣,才华横溢……)。

2、师:有关他的故事民间流传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

师补充课题:“吟诗”。

3、指生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纪晓岚做诗,不是念诗、诵诗)。

4、读出题意。指读、齐读。

5、读了课题,还想知道什么?

6、师相机归纳板书: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7、小结:这就是一件事情的六要素。了解清楚了六要素,可以帮我们很好的了解课文内容。翻书,让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答疑解惑:

1、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

生读书。

2、读词。(课件1)。

纪晓岚光芒乾隆皇帝江畔。

老渔翁垂钓重复一遍。

悠然一篙一橹嵌入沉静。

(注意读音:畔、翁、沉、嵌,反复读)。

3、开火车读课文段落。

师评: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句子通顺……。

4、解疑:这六要素你解决了哪几个?生说,互相补充。

5、师教方法:把他们连起来说就是主要内容。指生说。

6、师教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就是事情的主要内容。

三、以读促讲,感受诗意:

(一)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觉得有诗意呢?(师板:诗意)。

2、练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日的江畔有哪些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哪些景物给你印象深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3、生说江畔的景物。

(师板: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

4、把你喜欢的句子会说的说一说,想读的读一读。

5、指生读。

师引导:

问:“红红的落日,洒下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重读“红红”、“金色”?

评: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把感受读出来。真是好方法。

6、师小结:亮丽的色彩,活泼的动态,在古庙的钟声里构成了一幅江畔落日图。难怪乾隆皇帝会觉得有诗意。指读,齐读。(课件2:第一自然段)。

(二)第2自然段。

1、一位老渔翁正独览这一江美景,静静地垂钓呢!(师板:老渔翁垂钓)。

把描写老渔翁的句子勾画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练读,指读。看谁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

3、指两生分读老渔翁钓到鱼前的部分和钓到鱼时的部分。

要求:要读出老渔翁的变化。(课件3:第二自然段)。

听出了什么变化?(老渔翁动作的变化,老渔翁心情的变化)。

4、师评: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不同,把老渔翁由静到动,由平静到愉悦的变化读了出来。

5、指生富于变化的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6、可这江景中的主人翁不是老渔翁吗?为什么最后要写水鸟呢?

7、小结:老渔翁置身于夕阳的金色光芒之中,心情愉快地钓鱼,这情景真是富有诗意呀!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优美的意境吧!配乐朗读1、2自然段。

四、诗文对照,体会精妙:

1、过渡:看了这样的情景,难怪乾隆皇帝想听纪晓岚吟诗,也难怪纪晓岚会吟出这么美妙的诗句。(课件4:古诗《秋江独钓》)。

2、指生读古诗。

3、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七言绝句,嵌入十个一)。

4、你能把它读准确吗?指读,要求:能读出诗意来吗?能读出老渔翁的变化来吗?

5、将景色与诗句联系起来想一想,1、2自然段哪些景象正是诗中所写的呀?与同座交流。

6、生交流。

7、反馈:文中哪些景象被聪明的纪晓岚写入诗中的呢?生说。(分别读句子,或是说出第二自然段都可以。)。

8、“一人独占一江秋”理解。

“一人”指谁?(老渔翁)。

“占”呢?(占领、占据……)再点拨:联系1、2自然段,他独览一江美景心情愉快地钓鱼,这可真是一种——“享受”啊!

9、理解第四行诗。对应了哪部分内容?(1、2两个自然段)。

10、小结:纪晓岚仅仅用了28个字,可谓字字精妙,字字都是他渊博学识的沉淀与迸发。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优美的朗读把诗中的意境表现出来吧!

11、配乐齐读。(课件5:音乐《春江花月夜》)。

五、小结所学,铺垫下文:

纪晓岚不愧为一代文学泰斗,真是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啊!乾隆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自设练习,巩固拓展:

又到了“我的练习我设计”的时间:

你打算针对这首古诗和1、2两个自然段设计哪些精彩的作业呢?

预设:

1、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写下来或画下来。

2、背诵古诗并默写。

3、针对第一自然段填空。

4、问答题:明明有钟声,为何还显得沉静?

5、问答题:明明写老渔翁,为何还要写水鸟?

七、板书设计:

22纪晓岚吟诗。

诗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时间地点人物。

意老渔翁垂钓起因经过结果。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授课经典教案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教学难点】。

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语文授课教案参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生说。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民族等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课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读完了吗?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现在,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硬,难读,生字多)。

(3)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鼓励。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1)出示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堙于东海)。

出示: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____________________。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小结: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一只小鸟想用这种办法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敬佩。(板书:坚韧不拔)。

(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交流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

3.除了中国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溺而不返堙于东海坚韧不拔。

语文新编二年级授课教案案例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我首先用风雨归程这个词语作为切入点,接着抓两个重点句的理解,然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尊雕塑的名称吗?这又是哪里的标志呢?那你们知不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的呢?(学生回答)。

师:当1997年6月30日11时59分,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深深的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所有中国人的心沸腾了,你们想知道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一起来感受那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感知全诗。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是一首诗歌。也知道了这首诗歌一共有几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诗歌并听清老师的要求。

1、自由朗读,思考。

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经历了一段坎坷的路程,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请把它找出来。

2、读“风雨归程”

师:课文读好了,并找到了概括香港回归历程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风雨归程”。这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他找得非常准确,就是“风雨归程”。(板书:风雨归程。)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这个词。

3、理解“风雨归程”

师:孩子们,你们课前收集了香港回归的资料,刚刚又初读了诗歌,谈一谈你对风雨归程的理解。(请两名学生谈)。

三、品读文本,感悟诗歌。

(一)直奔第三节,感受香港百年的耻辱。

1、指名读第三节。

师:你真是个眼明手快的孩子,就请你把第三节读给大家听听吧!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2、思考: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让你有一种痛心的感觉,请把它找出来。

师:划好的同学请举手,请你来说一说。是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多么令人痛心呀。

3、课件出示“那深入骨髓的伤痕——灵魂。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请两三位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读出来。

师:说得真好,一百多年的伤,一百多年的痛,我们怎能忘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一段历史。(播放课件)。

师:孩子们,当你们看完了这段资料,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指名说)。

师:是啊!我们愤怒、伤心、难过。孩子们,这就是我们香港在这一百多年所承载的屈辱的历史。(板书:屈辱的历史)这百年的屈辱怎能不让人痛心和愤恨?读(学生起读)。

5、谈为什么是“铸进”我们的灵魂?

师:是啊!“放进”、“走进”时间长了我们会淡忘,可“铸进”是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跟我们的身体和灵魂融为一体了。所以诗人说这铸进灵魂的伤痕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伤痕,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痕,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6、齐读第三节。

师: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当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当百年的耻辱终于得雪,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热血沸腾,让我们带着愤慨、酸楚、激动和自豪来齐读第三节。(学生齐读)。

(二)学习第一节,聚焦香港回归前急切的等待。

师:1997提6月30日的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师读第一节)请你们也像老师一样深情地读一读。(学生自读)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所有的中国人在等待这最后一分钟到来时的心情吗?指名说一说。

师:是啊!所有的中国人都迫切的等待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板书:迫切的等待)。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香港回归时的神圣时刻。

1、自读第二节,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

师:孩子们,这全国人民迫切期待的,翘首期盼的、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来到了,请自由地读第二节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指名说一说。

2、理解“是万众欢腾——嘴唇”的意思。

师:是啊,激动,自豪,喜悦,孩子们,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来了!我们怎能不喜悦呢?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激动呢?请你们在本节中找到描写所有中国人激动和喜悦的句子,并读一读这句话。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是万——唇)请你看着大屏幕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a、为什么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请学生谈理解)。

b、从这微微颤抖的嘴唇中,他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是啊!望着那冉冉起的国旗,回想香港回归所走的坎坷的路程,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想了许许多多,他们在寂静中思考,他们用那颤抖的嘴唇在说呀!孩子们,想一想:那微微颤抖的嘴唇在说些什么呢?请把它写下来。(学生书写)。

c、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d、指名读第二节。

师:是啊,这千言万语最后都汇成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哪位同学激情并茂地把第二节给读出来。

3、小结。

师:这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脊梁)。这令人激动而又感人的场面将永远定格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板书:神圣的时刻)。

(四)学习第四节,祝福香港美好的未来。

1、“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2、指名回答。

师:是啊,在这里不仅仅指时间,也是香港一个多世纪耻辱结束的宣告,更是香港崭新未来开始的宣言!是全中国儿女对香港美好未来的祝福!(板书:美好的祝福)。

3、读最后一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吧!读(课件出示“然后去奔跑——”)。

4、课件展示今天的香港。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断言:“香港回归经济会逐渐衰败。”你们信吗?(学生说:不信)。

师:说得对,今天的香港不仅没有“衰败”而且更富活力!

师:请看今天的香港。(课件)。

师:看了这些,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香港?(两三位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飞速发展的香港,孩子们,事实证明香港这朵紫荆花,只有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才会开得更加鲜艳、更加芬芳。

四、情感升华,总结全诗。

1、齐读整首诗。

师:百年的沧桑,百年的思念,经过多少代的奋斗,终于盼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孩子们,捧起你们的课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最后一分钟”,读(配上音乐)。

2、主题升华。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吧!(出示课件)。

师:不忘屈辱恨这是扬眉吐气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满怀激动心这是期盼已久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饱含欣喜泪这是无比幸福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放飞祝福情这是无限美好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愤恨,所有的激动,在些时此刻都化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板书:爱国情)(请全体起立)。

3、总结。

师: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百年的耻辱,永远也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大声地对自己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

板书:

屈辱的历史。

风雨归程。

爱国情。

迫切的等待。

神圣的时刻。

美好的祝福。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学习有详有略的习作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体会他们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士,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自然段小组轮流读课文,互相指导,评价。

2.开火车读生词。

3.再一次自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4.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课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跳下山崖的事。)。

5.你能独立的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吗?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跳下悬崖)。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再读课文,在你感动的地方,写一写你想说的话,还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小组研究完成课后第4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的提纲,谁还记得?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跳下悬崖。

2.那么哪些情节是作为重点来写的呢?让我们再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二、学习课文“第一次掩护”的情形,体会感情。

1.读了课题,你认为题目中的哪个词能体现出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壮士。)。

2.什么人能称得上“壮士”?(学生自由谈论。)。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五位战士究竟能不能佩得上“壮士”的称号。你从文章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壮士”这一特点来。

3.指导学习。

(1)自读此部分。

(2)勾画出你认为能体现五位战士为“壮士”的语句。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3)从每个战士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对敌人的仇恨,也可看出战士们的英勇。(出示学法:体会感情。)。

(4)能读出战士们的这种英勇和仇恨的感情来吗?(出示学法:表达感情。)指导朗读,同学间互作评价。

三、学习课文“第二次掩护”的情形。

1.第一次掩护任务完成了,按理说五位战士应该赶快去追赶自己的主力部队,然而此时,他们是怎样做的?(毅然的选择了走一条绝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后大家的心情怎样?(热血沸腾。)你能体会到五壮士怎样的精神?(视死如归。)。

让我们继续读课文。

2.选择学习方法,自主读书。建议采取“品析词句——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顺序来学习。

3.小组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研读重点句子。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_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在对以上段落中的句子理解时,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例如,抓住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体会。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感情,例如,对着烈士说几句话,为烈士写一句诗,最简单的就是饱含感情地把课文的语句读出来,读出那种仇恨,读出那种欣慰。

5.五位壮士毅然地跳下山崖,主力部队顺利地完成了转移,此刻,你想对五位壮士说点什么吗?是什么力量让五位壮士能毅然地跳下悬崖?再读五壮士最后豪迈的口号:“_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6.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7.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文。

四、资料收集交流。

我相信,读过了这篇课文,大家一定非常的希望五壮士都能奇迹般的活下来,但奇迹毕竟是少数。不过,令我们欣慰的是在跳下山崖之后,虽然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光荣牺牲,但是葛振林、宋学义被挂在树上,幸运的活了下来,被战友们救护归队。他们的事迹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像狼牙山一样,永远巍然耸立!

五、作业。

1.摘录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

2.课外阅读我国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两课时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 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指名读自学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5、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6、小结自学情况,表扬学得好的,鼓励学得不够好的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 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 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1.用钢笔描红。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鼻”和“陷”的写法。

(2)学生当堂描红,教师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学生课堂疲劳。

(3)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

2.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每个词语四遍

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教时

1.听写词语。

2.说一说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

1.默读课文,完成课文后第四题。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后进生。

3.讨论课文后第四题的答案并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检查自己做的答案。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琢磨这一部分改怎么读。

(2)指名读,引导评判是否读得有感情,提醒学生:通过读突出沙漠的广大和环境恶劣,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妈妈的话耐人寻味,要反复读,读准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

(3)学生再练读、齐读。

5、小结。

(1)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指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课文。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1)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教师小结。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驼峰——贮存着养料——足够路上用

委屈 脚掌——又大又厚——

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自豪

眼睛——双层眼毛——

风沙过去了,没进一点沙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