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电和磁教案(通用20篇)

时间:2023-11-30 21:20:10 作者:雁落霞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用技巧和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设计制作小赛车。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不断设计新型的车辆。那么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1)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出示真正的赛车的图片介绍“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2、提问:这辆车有哪些设计特点?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2)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提问: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3、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1)认识了真正的赛车。

(2)学会了制作小赛车。

设计制作小赛车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科学教案

1、认识常见的石头,了解岩石的自然属性——风吹不动,火烧不怕等。

2、感受岩石的人格化特征——坚定、沉稳。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1、各种各样的石头若干。

2、挂图第11号《我,还是我》。

一、出示各种各样的石头。

2、摸一摸石头是什么样的?把石头往地下扔、滚一滚,看看石头会怎么样?

3、石头有什么用处?

4、小结:石头的颜色有灰色的、有发白的、有红色的……,石头的形状有椭圆形的、有圆形的、有尖的……,石头很坚硬,不会砸碎,石头很重……,石头有的很光滑,有的很粗糙……。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造桥……。

二、岩石的故事。

1、刚才我们玩过小石头,而很大很大的石头叫岩石。我们来听一个“岩石的故事”。

2、结合挂图,老师讲述一遍故事。

三、岩石的样子。

1、风很猛地吹过来,小草大树怎么样了?岩石又是怎么样?我来做做岩石的样子。(全身肌肉紧绷,感受岩石抵御狂风的样子。)。

2、雷和闪电来了,动物们怎么样?岩石又是怎么样的?(带领幼儿表现岩石昂首挺胸,坚定勇敢地样子。)。

3、大火烧起来,岩石怕不怕?小动物怎么样?(带领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岩石无畏无惧的样子。)。

4、大雨“哗哗”下个不停,岩石怎么样?(带领幼儿共同表现岩石无畏无惧的样子。)。

四、小结:岩石是风吹不动,火烧不怕的……。

小百科: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其中,长石是地壳中最重要的造岩成分,比例达到60%,石英则是数量第二多的矿石。

科学教案

1、乐意参与活动,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初步了解人的哪些部位怕痒,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

3、尝试在玩“找痒痒”游戏中学会简单的统计。

知道准备:幼儿对身体的部位有一定认识。

1、民间儿歌《挠痒痒》

2、学具:羽毛、毛笔、草、玩具、瓶子、勺子等操作材料每两人一份。

3、统计表人手一份。

1、湘西民间游戏《挠痒痒》儿歌导入。

儿歌:磨子磨,铲子铲,蚂蚁子抠手板,砍三刀,伸手杆,噶哩哩。

(1)请一位幼儿与老师一起玩游戏,并请幼儿说说其感觉。

(2)衣所有幼儿玩游戏,重点:自己挠自己痒痒不觉得痒,别人挠了才会痒。

(3)根据上一发现,请幼儿相互配合玩游戏。

2、哪些物品挠会痒。

(1)讨论:除了用手挠会痒,还有什么会让你觉得痒呢?

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材料。

(2)随意取身边的物品进行痒痒尝试。

并小结柔软的物品最能引起痒的感觉。

(3)操作活动、游戏。

科学教案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教案

1.通过比较了解事物间的细微差别,了解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2.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验证的科学方法。

了解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1.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有目的的研究。

2.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

小组材料:一小团米饭、一些大米、一次性饭碗1只、水桶1只、金属汤匙1个、淀粉、一次性筷子4双、蜡烛1支、水1小杯、碘酒1瓶、滴管2根、火柴1盒、白纸5张、棉花签2根、培养皿1只、毛巾1块、废物盘1个、塑料药匙1个。

教师材料:一次性筷子1双、金属汤匙1个、淀粉1小包、白纸1张、米饭、滴管2根、水1小杯、碘酒1瓶、棉花签1根、废物盘1个。

(一)导入(1分钟)。

谈话:(出示米饭)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米饭。(板书课题:米饭的观察)。

(二)观察米粒与饭粒有什么有同。(8分钟)。

1.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米粒与饭粒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大小、软硬、粘手与不粘手、颜色、形状、香味、味道)。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3.汇报比较结果。

4.有同学发现米饭越咀嚼越甜,我们一起来试一下。(试两次)。

有谁知道原因吗?(板书:淀粉)。

(三)淀粉的观察(29分钟)。

1.观察淀粉(14分钟)。

学生观察淀粉,并汇报。(白色、细、滑)。

(2)刚才,同学们通过看、摸、闻观察了淀粉,现在金老师把一小勺淀粉倒在汤匙里,加一滴管的水,再用筷子搅一搅,淀粉会有什么变化呢?大家动手观察一下。

(3)如果把这淀粉糊用火加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想做这个实验吗?

这个实验要用火,所以特别要注意什么?(注意: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发现。(淀粉像米粒一样加水加热后变大了。)。

(1)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点蜡烛、拿米饭,手都弄脏了,现在大家到水桶里把手洗一下,我看哪个组动作最快。

洗干净了吗?金老师不放心,我请一样东西来帮忙。(出示:碘酒)认识吗?有什么用呢?教师示范消毒。(给拇指和食指涂上碘酒)。

学生拇指和食指消毒。

(2)谈话:消好毒了吗?现在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在每个课桌里都有一张白纸,请大家把它拿出来。现在,请每个同学用这两个消过毒的手指,捡出4粒米饭,排列在这张白纸上,注意要求:一要整齐,二不要把饭粒弄脏。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是不是你把饭粒弄脏的呢?猜测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4)碘淀反应。

谈话:淀粉遇到碘酒真的会变色吗?你有办法验证吗?(师提示用滴管)好,我们来试一下吧。

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发现。

是不是所有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呢?

学生检验米粒,并汇报。(师板书:变色)。

(四)复习巩固:(2分钟)。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想研究什么?

科学教案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科学教案

1、通过实验,知道影响物体在坡面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

2、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合作设计和实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长条木板积木);

2、记录表a、b,铅笔。

一、从日常生活导入。

提问:你们玩过滑滑梯吗?滑滑梯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教师出示不同坡度的两个滑滑梯斜坡,将同样的两辆小车放在滑滑梯上。

提问:哪边会跑得更快?

2、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学习使用。

提问:怎样制作记录表,把实验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引导幼儿使用图示法)

二、幼儿合作操作,师观察指导。

1、幼儿自由组队,3~4人一组,进行斜坡搭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幼儿合作探究相同小车在不同斜坡高度上下滑速度的快慢,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小车赢呢?

小结:原来斜坡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陡,小车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4、幼儿继续探究相同小车在不同光滑度的坡面上下滑速度的快慢,并记录。

5、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小结: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斜面的光滑度有关,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快,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三、探索生活中的应用。

请幼儿找一找斜坡带来的方便和不方便的地方,一起分享。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将活动材料投放于探索区内,鼓励幼儿继续合作探索。

2、请家长配合共同探索记录,探究使赛车下滑速度最快的斜坡和斜坡材质条件。

科学教案

1、激发对物体下落现象探究的兴趣。

2、感知物体下落的饿速度与材料之间最显见的现象。

3、学习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饿现象。

一次性杯子(纸和塑料)、球(塑料和皮制)、夹子(塑料和木制)、纸(手工纸和铅画纸)、手绢(毛巾和布)、记录用具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物体飞上天”

请你再去找一件东西玩一玩、比一比它们落下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有的快、有的慢、它们的速度不同)鼓励幼儿大胆操作。

幼儿讨论。

四、组织交流:物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形状、材料等因素有关。

1、尝试表达: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在自己的纸上,但要使别人一看就能明白。(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2、交流展示,请幼儿将记录下来的新发现介绍。(幼儿互相介绍)

3、教师

科学教案

1.激发幼儿对光发射现象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反应的灵敏性。

3.引导幼儿利用镜子的反射现象,进行追逐游戏。

1.课件-活动卡:家养动物的影子

2.每人一面小镜子,上面各画上简单图案。

趣味练习

重点: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追逐光的影子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有影子?

二、展开

(一)室内游戏

1.每人一面小镜子,请幼儿自由地玩。

教师启发幼儿尝试将镜子反射到墙上,并互相介绍镜子上是什么图案。

2.教师观察,及时把新的发现介绍给其他幼儿,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3.游戏《大家都来玩》。

教师选择一处墙或一个大型玩具,请小朋友“让镜子上的小动物到滑梯上来玩“,幼儿尝试用镜子将图案反射到滑梯上。

(上课时根据阳光的照射情况选择地点)。

4.讨论与交流:怎样才能使图案反射到你想照的地方。

(引导幼儿反复尝试,在操作中体验和感受)

(二)室外游戏

1.游戏《追逐我》。

鼓励幼儿自由结合,做追逐光斑的游戏。

启发幼儿,如一名幼儿跑,另一名幼儿利用镜子反射的光紧紧跟随在他身后。

两人协商互换角色互换角色,提醒幼儿在追逐跑时,注意不要碰撞。 2.指导幼儿观摩有创意的玩法。

科学教案

本课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和实际观察,并能够进行有计划的、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和记录,从而发现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本节课教师要充分提醒学生认识观察月相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调整,从而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本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教学。主要通过画月亮、排月亮、观察月相盒里月相的变化,对月相由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课外观察。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或两个月)里的月相的变化,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日记,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这个过程比他们得到月相变化的知识更为重要。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的观察月相,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等。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月相变化情况,要求记录下每天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月亮的变化等,记录纸。

一、猜一猜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

1、动手画月亮。

师: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

(条件允许的学校,老师可以给每组准备10张24开的白纸,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尽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这样可以方便比较、排序和发现规律。)

学生画月亮。

2、组织交流。(教师可相机介绍不同的月相所出现的不同时间。)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这是月初或月底时看到的月亮)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时候看到的月亮)

3、研究月相。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提醒学生:尽可能按时间排。

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月相排列方法。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4、制作月相盒。

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研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月相盒,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分析过渡,教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便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作业:连续观察月相

生:实际看月亮。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教师提示:

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现的时间不同,要适当了解当晚的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要注意天气状况,阴雨天看不到月相。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观察,并填写下表。

农历时间月相图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初一到初十




交流观察到的情况。月相为什么回发生变化的?








十一到二十




预测后再观察,并进行比较。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区别。








二十一到月底




写观察小论文。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观察月相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月亮能够这样地距离亲近,他们亲身体验了月相的变化,这种经历是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在这种状态下,科学课堂变成了一种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交换情报,收集信息,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促成学生进行新的持续的探究。

月亮位于日地之间时叫做“朔”(新月),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这便是农历三十、初一。朔以后一、二天,傍晚时分,镰刀状的新月在西边天空露面,月面(凸面)朝西。到初七、初八时成了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月”,日落时月亮在正南方天空。上弦之后,月球的亮面逐渐增大,我们叫它凸月,到初七、初八,便到了“望”(满月),月亮同太阳遥遥相对,我们看到一轮明月于傍晚升起,通宵照耀,在早晨时落下。满月后,月亮的圆轮部分日益亏损,但还是超过一个半圆,我们叫它凸月,到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月面呈半圆形,于半夜升起,和上弦月相反,月面朝东,黎明时挂在正南天空。下弦月后,半圆继续亏损,成为挂在东方的一轮残月。这样依次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再回到新月。它们的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等于29.5天。

科学教案

1、学习拧盖子。

2、能给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活动重点:学习拧盖子。

活动难点:能给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1、带有拧盖的、大小不同的两种塑料瓶子若干。

2、可以放进瓶子里的小木珠或小玩具若干。

3、音乐磁带、录音机。

1、开始部分:引发兴趣,探索尝试。

宝宝们,你们瞧老师这有什么呀?(出示装有小玩具的瓶子),老师也给每个宝宝一个瓶子你们也把瓶盖拧开,把玩具装进去吧!

给每个宝宝一个带盖的瓶子,让他用自己的方式拧开盖子,把小木珠或小玩具放进瓶子。

“宝宝试试能把小木珠放进瓶子里么?”

2、基本部分教师示范,宝宝练习。

(1)教师选大的瓶子,慢慢地演示给宝宝看,如何把盖子拧在瓶子上。

“像老师这样拧,对了。把盖子拧紧了,小玩具就不会掉出来了”教师适时指导:“往这边拧不动了就再往那边拧试试”

(2)“找朋友游戏”配配对。

将大小不同的瓶盖混放在一起,请宝宝给不同的瓶子寻找正确的盖子拧上。

“这一个盖子太大了,这个盖子刚刚好,宝宝你也来试一试。”

3、结束部分:给音乐伴奏。

宝宝们真能干,帮瓶盖找到它的好朋友了,它们可高兴了,让你的瓶宝宝随着音乐来跳舞吧!(放宝宝熟悉的音乐)。

科学教案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1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

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

科学教案

1.能够指出脸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正确位置。

2.知道自己笑的样子很可爱,大家都喜欢。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若干镜子或一面大镜子。

1.教师利用布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想知道她是谁嘛?小朋友请看,原来是布娃娃呀!小朋友跟她打个招呼吧!

幼:你好。

师:小朋友真有礼貌,你们看一看她长得漂亮吗?

幼:漂亮。

师:因为这个布娃娃很喜欢笑,所以它长得这莫漂亮,小朋友笑一个我看你们长得漂亮吗?还真漂亮,以后我们小朋友要经常笑。

你们来观察一下布娃娃的脸上都长着什么呀!

幼: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

2.请幼儿照镜子并提问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镜子,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脸上都长着什么,小朋友站在镜子面前看看自己的笑脸“我们的脸上都长着什么?”“扮个小鬼脸看看……”

幼:长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师:小朋友咱们对着镜子笑一笑,笑起来这漂亮。

3.教师带宝宝做五官游戏

师:小朋友请看老师变出什么来了毛毛虫,你们伸出小指头也来变一个吧!当老师说:“毛毛虫爬呀爬爬到你的什么时,小朋友马上指导相应的位置,教师以此让小朋友指到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老师先由慢到快。

“看xx指得又快又准确。”“其他宝宝要加油奥!”游戏反复进行。

4.引着宝宝笑一笑

教师和宝宝对着镜子笑一笑让宝宝知道笑起来很可爱,大家很喜欢。

幼:想。

师:“来,咱们大家拍个照,笑一笑!”。

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教案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分类标准 岩石或矿物名称

冶炼金属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医药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科学教案

1、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筛子的作用,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筛子能分离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3、乐于表达,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筛子、勺子、、筷子图片若干。

2、分组操作材料:多种混合物、黄豆、赤豆、大米、、玉米粒、石子、盐、沙、玉米粉各一盘,纸盒若干。

(一)、设置“小厨师学本领”情境,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混合物(大米和盐),提问:

(1)、盆子里有什么?

(2)、小厨师能有什么办法把两样东西分开?幼儿尝试用多种办法分离盆中的混合物。

2、教师出示筛子,提问:

(1)、有哪位小厨师知道这是什么?

(2)、如果把东西混在一起放在筛子里,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呢?

(二)、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1)、小厨师任选几种东西混合后在用筛子分离。

(2)、看看发生了什么奇怪的现象。

2、幼儿自由操作交流,教师随机启发幼儿发现问题。

(三)、讨论分析活动:

边讲边图片演示:

(1)、小厨师发现了什么?(黄豆、大米、赤豆、石子、玉米粒留在筛子里;盐、玉米粉、沙漏下去了。)

启发幼儿发现比较:

(1)比筛孔大的东西留在筛子里

(2)比筛孔小的东西会漏下去

小结:筛子神气的本领就是筛子上有许多小孔,它可以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四)、在生活中我们运用筛子的本领解决哪些困难?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为了让幼儿认识筛子,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实验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强调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

科学教案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1.学生认知情况分析: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个别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个合理的猜想。

2.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因素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者查阅过的两种感兴趣的天文现象,相对来说学生对月食了解的多一些,而对日食的了解相对较少。但学生的学习并不会以为感兴趣就能有秩序的完成,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份兴趣来做科学的引导。

3.学生的实验方面状况分析:这节课内容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只能设计模拟实验,因此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比较困难,我让学生结合教科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降低难度,使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

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学教案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

科学教案

1、尝试探索容器内水压和水速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学习用图示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用语言描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大水盆,瓶子,记录纸。

1、利用提供的材料自由玩水:玩过水吗?喜欢玩水吗?以前用什么材料玩过水?

提出要求:两个人一组,用瓶子玩玩水,注意不把水泼在身上,玩水时眼睛注意看,你能发现什么?(瓶子是漏水的,瓶子中间有小洞)。

2、用手绢擦干手,谈话交流自己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可能会有多种发现:瓶子上有洞,水不到小洞就不会漏水;瓶子装满水以后就会沉到水底,空的时候会在水上飘;瓶子放进水的时候有许多水泡跑出来等等)。

3、教师操作演示:给瓶子灌水——水从小洞里喷出来。

提问:(1)水从瓶子上的小洞里喷出来,象什么?

(2)水喷出来的时候你能发现什么?(水喷出来的时候离瓶子越来越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

(3)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水越来越少)。

小结: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水喷出来时距离瓶子越来越近。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你是怎么想的?猜猜哪个洞的水会喷得更远?把猜测结果记下来:

(1)出示记录纸,想想猜的结果记在哪一栏?(问号表示动脑筋,想一想;小手表示动手试一试。)。

(2)小朋友们都不会写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录?(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记录)。

(3)请小朋友根据记录说说自己的猜想结果。

5、动手试一试,验证猜想结果:想一想,为什么实验结果跟猜想结果不一样?

(1)两人一组,动手验证,并记录验证结果,根据记录说说哪个喷得远。

(2)讨论:为什么下面的洞会喷得更远?

小结:上面的洞离水位近,水少,力量小;下面的洞离水位远,水多,力量大。这种力量叫“水压”,下面的洞水压大,水喷得快,所以下面的洞就喷得远。

教师演示:谁喷得远。(请小朋友说说原因。)。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谁喷得远”的实验,发现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猜想以后一定要做实验来验证,看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的。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对科学的热爱。

3.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4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大家熟悉哪些科学家并讲讲他的事例。学生自由谈自己所了解的科学家事迹。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画像,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地朗读课文,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句可通过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弄懂意义。把喜欢的词语抄在自选词句栏中。

2.通读全文标段弄清段意,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写了几件事。

三、深入精读。

1.再读文,从每件事中可以体会出阿基米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阿基米德是个爱动脑筋的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爱动脑筋?

学生找3到14段有关语句回答,师追问从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样?

学生:阿基米德沉着、冷静、果断。

师:怎样才能读出他的沉着、冷静、果断?怎样读才能体会到人们战胜罗马军队的喜悦?

学生:练读,汇报读。

师:为什么阿基米德说是太阳帮的忙?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或课前实验谈谈。

师:在这里你明白了阿基米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他善于观察思考,并利用科学原理战胜了敌人。

2. 读15到20段,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

学生读完汇报:罗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阿基米德。

画出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谈你的感受。

学生:“阿基米德那么专心??抬起头来??”从他的行为中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钻研的状态。

学生:“等一下??没完呢!”面对死亡他毫无畏惧,还关心自己的几何定理,可见他热爱科学胜过自己的生命呀!

学生:罗马士兵太残忍了,阿基米德求他等一下都不行,竟让璀璨的科学巨星带着遗憾陨落在他的利剑下。

四、回归全文。

再读全文,说说从阿基米德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推荐阅读阿基米德的其他故事。课件出示:

1.金冠之迷 2阿基米德的成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