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真理与方法的读后感(实用14篇)

时间:2023-11-21 12:42:54 作者:书香墨 最新真理与方法的读后感(实用14篇)

阅读一本好书并写读后感,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写读后感的方法

如所读书、文的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首,也可以在末或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首。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

一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读后感写作方法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写第一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写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其次,写读后感有它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像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也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的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应当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的先后次序也是可以互换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 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看了《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我的心里掀起了千层巨浪,感慨万千。它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这是一种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是一种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道路的精神!“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年斑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它们的心里很坦然,很踏实:为了下一代,我们有了坚定的勇气,可以无悔地牺牲自己,完成这一幕悲壮的斑羚飞渡。

我敬佩这些勇敢的斑羚,特别是镰刀头羊,他没有做人类的奴隶,没有做人类的囚徒。“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它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种族的尊严。而有的人,却甘于屈服,在生死抉择之际,他们毅然选择了在他人的膝下苟活,只为了一己私利。这是可耻的自私蒙蔽了人类的思想,冲昏了人类的头脑,埋没了人类的心灵。

但有的人也具有和老斑羚们一样的牺牲精神,那就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本来能逃生却为了救别人而牺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谭千秋老师。这是一位英雄的教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下来,他却永远离去了。

还有一个小男孩手刨四个小时从废墟下救出了同学,但他的双手却血肉模糊,他就是马健。

他们的心灵是伟大高洁的。假如我们能搏击蓝天,那是他们给了我们腾飞的翅膀;假如我们是击浪的勇士,那是他们给了我们弄潮的力量;假如我们是不灭的火炬,那是他们给了我们青春的光亮。他们和斑羚们一样,都是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为他人付出全部的英雄,他们是我们的骄傲。

在赞美斑羚的同时,我也为那些狩猎的人感到心痛,他们是罪魁祸首。大自然是需要和谐的,虽然我们是最高级的动物,但其他的动物依然有它们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它们也有深爱的伙伴,也有感人至深的亲情,但几声枪响,破坏了它们的安宁,让它们失去了美好的家园。这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我们不是斑羚,但对它们来说呢?失去亲人的痛苦又有谁能体会,人们为什么不能和它们和谐相处呢?毕竟它们也是生命,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将心比心吧,苍天最终还是让斑羚们繁衍了下来,这是它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而我们人类,从来不需要用任何的代价来换取生存的机会,和它们相比,我们幸福多了。它们用无私感动了上苍,它们的善良代代相传,这一飞渡的壮举谱写了生命的乐章,也带给我们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其实,生命需要奉献与牺牲,这样才有意义。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你生命的芳香就会灿烂一片;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我想,那些为了救年轻斑羚而失去生命的老斑羚们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课堂方法读后感

周彬老师的《课堂方法》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从备课、上课、复习、课堂管理及教学管理方法五方面进行介绍,从中收获颇多。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从教过初中和小学教学。从北方来到南方,从农村过渡到城市,带过的学生有年龄的差异,有地域差异,有贫富差异,文化差异,感觉唯一没有的差异那就是用“情”和“智”主宰的课堂。我也深信不管是哪儿的学生,用真情打动孩子,用信任激励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让学生有困惑愿意与你交流,你就会赢得孩子的喜爱,此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幽默丰富的课堂语言,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课堂组织形式,尊重个性的管理模式同样会赢得孩子的喜爱。现在我把读这本书体会最深的两点总结如下:

记得大学刚毕业时,常常听老教师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教几年级就是几年级的水平,教大学就是大学水平,教高中就是高中水平,教初中就是初中水平,教小学就是小学水平”。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总感觉不是滋味,却又没法反驳。直到工作多年后,从初中进入小学,才有了切身的体会。为什么呢?因为用初中的思路讲解小学内容,学生听不懂。只能探讨适合小学生的解题方法,久而久之,只记得小学的方法了。

今天有幸读了周彬老师的这本书中的上课方法才从中得到启发和安慰。书中强调“用学生的思路上课”。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方法。可我们不会归纳总结,总想着这一节课能够用浅显的语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其实,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学生。所以当一节课上的过程中教师的方法不被学生接受时,那就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路来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中,发现他们的思路,及时调整教学,千万不要怕浪费时间。

印象最深的是教授运算律这部分内容时,讲解收获甚微时,我也是立马让学生小组交流,我参与其中一组,尽管当时学生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我很快发现学生的某些知识欠缺。这就有利于我后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当然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甚至有的学生就此“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这时,要了解没有参与的学生是因为缺乏兴趣,还是基础知识欠缺而产生为难情绪,还是课堂组织形式欠缺,教师要及时了解并调整。对于破坏纪律影响到其他同学的要及时制止,并做好思想工作。切记莫激化矛盾。有水平的批评既要用心,更要重情。让孩子知道你是为了他好。只要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理解,他们就会主动配合,调节情绪,积极思考,解决遇到的困难。

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记得期末考试考数学前,四班几个平时学习认真又很要强的孩子忧心忡忡,担心试题的难度大,焦虑感很强。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给予心理调适,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我告诉他们:平时练习的难度和期末考试的难度差不多,甚至比期末考试还要高。

其次,即使真有一难度大的题目最多也就5分,甚至2,3分左右,即使这些分数不要了,保证平时会做的题目都能做好,也能得95分以上,这个分数也不错了,老师不要求你一定满分。听了这些好多同学会心地笑了,紧绷的小脸舒展开来,以轻松的心情考试,结果都很理想。当然同一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针对三班比较浮躁,爱耍小聪明的性格,考前我是这样要求的:第一,满分的同学没有寒假作业。第二,凡是考试粗心,不认真检查的同学,计算题出错,寒假每天要做5道递等式计算的题目,作为对你不认真的惩罚。考试时他们再也不做完题目无所事事,而是认真检查,这一要求也起到不错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更需要数次的亲身经历来丰富。不管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和经历,面对教学内容是死的,而学生是新的,都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艺术的眼光来观察对待和欣赏。时常的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会把教学中的不快尽快化解,毕竟他们只是一些单纯爱玩充满幻想的孩子,理解包容他们,帮助孩子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学生快乐,我们教师也会很快乐,很幸福。

幸福方法

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曾经有个寺庙的僧人在他们的师祖传衣钵时说道:

心似菩提树(就是心就是佛)。

身如明镜台(身体想明镜清澈)。

时时勤拂拭(就是长观照内心)。

莫使尘埃染(别让外在的东西污染)。

另一位僧人对道:

菩提本无树(菩提比作“心”,就是在明心见性后知道“心”是没有的)。

明镜亦非台(明镜台是纯净的心,这里是纯净也是不纯净)。

本来无一物(本来心里就什么都没有)。

何处染尘埃(没有东西可以污染)。

这愁那呢,况且任何事物都是虚幻的,没不要执着于他们的形态。做到这些,自然不会被外界的一切影响,也不会有贪心,不会自私,自然会体会到幸福跟快乐。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轻松,一种放弃,一份超然和豁达。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所以说,幸福就在我们大家身边,用豁达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事物,用广阔的心扉去容纳万物,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方法

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然而很多人轰轰烈烈的结婚,却又草草收尾。婚姻中不是只有性和爱就可以长久。幸福是两个人的经营,也是2个人的成长。我们从相互理解为基础,用心去爱,去感恩。《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提到了幸福的思考:

a、幸福的土壤:仁爱之心。《被讨厌的勇气》提到过,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消极,没有勇气,就去鼓励他人。同样的道理,为别人带来幸福,同样的幸福也会传染给你,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有意义。

b、幸福的根:幸福的深度。根部是汲取养分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支柱。无论是经营婚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我们都要给根部提供足够的养分,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否则,总有一天生命终将枯萎。敞开心扉去爱他人,也是在自己。

c、幸福的阳光:内在的力量。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觉得自己不性,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害怕自己的潜能,我们最怕的是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我们常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杰出的、美丽的、是才华横的呢?”但真正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不呢?”因为我们的内心太恐惧面对错误,一旦做错就意味着一切都白费了。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悦纳自己,真实的面对自己,我就是这个样子。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是幸福,和木兰一起读书就是幸福,读书。

后的及时分享就是幸福,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当你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么你的世界就是幸福的。拜伦说,所有想要幸福的人都必须学会分享,幸福是一对双胞胎。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可以和双胞胎相遇。

幸福是什么,不是高大上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与天伦、分享、安稳相关联的感受。作为家长我已能深深体会幸福的含义。但如何让小孩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如何帮助小孩找到幸福的方法,我从《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中我找到了部分答案。

书中提到“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在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小孩要从小学会分享,最初的分享应该是一个玩具、一份小零食、一本书等。朱轶这个学期与同学们分享了一套书《神秘的快乐家族》,当他开心地告诉我第一册借给某某同学、第二册借给某某同学,4册书他都借出去了。而且收到了同学们与他一样也喜欢这套书的反馈。这时的他幸福满满,我告诉他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已喜欢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开心幸福的事情。

光,我与朱轶像忘年交的两个朋友一起聊学校、聊电视、聊课外书。家长的陪伴是小孩最幸福的时光,当然不是待在家里你拿着手机、他看着电视。而是大家都一起参与做一件事,然后一起哈哈大笑、一起思考。所以多花时间陪小孩,让他在“幸福圈”里长大,长大后他也会成为“幸福圈”的制造者。还有养成好的习惯、保持仁爱之心。

每本书虽然没有完全吃透但总有些收获。这本书值得一看。

最近在看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灵像一棵重新生长的大树,吸取到了更多的养料。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实用书,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里所说的道理,十分浅显易懂。

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最后一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信念决定命运。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财富,它不在攀登的顶峰,也不在徘徊的山脚,而在努力向前的一路之上。注重目标,更要注重过程,享受创造着的现在,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上文是关于《幸福的方法》读后感600字,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课堂方法读后感

拿起书在读到整本书的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它会是我们新教师处理课堂和学生问题的好助手。它涉及的50个方法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真正会出现在课堂上的情况。

不难想象,我们新教师首先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课堂纪律管理,这是任何的前提,无论在大学学的专业成绩多好,教育心理学成绩多高,面对纷繁复杂的小学生课堂,我们会手足无措。但是,所有在校一线老师都是很忙的,很少有负责教学的老教师或者主任能手把手带新教师,这本书正好能给我们指导和帮助。

作为教师,与学生相处是一门学问。面对学生,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不要吝啬微笑,即使在并不轻松的情况下,不要让个人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的“乐观榜样”。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好的榜样会时刻留意自己的行为,但不能忘记留意孩子们的行为。教师虽然有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并修正的义务,所以我们会太过注重“挑错”,太过关注孩子们的错误,所以在第23章“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中,作者就告诉我们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表扬他们,鼓励他们,用好的方面弥补不好的方面。

在实习期间,我一直铭记我的指导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新教师需要那些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个人威信和魅力的机会。这是一次午间休息时班级组织在大厅进行钢琴欣赏会的时候,除了孩子们的钢琴展示,还特别邀请了一位新教师来演奏。

孩子们非常认真的听老师的演奏,还派了代表表达了全班的再次邀请。对于新教师,这不仅是同事之间的帮助和鼓励,更是把握了一次拉近与孩子们距离的机会,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个人魅力,这是值得会议的一刻。整个过程,每个环节,班主任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微笑,点头,鼓掌,孩子们的表现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在这些普通的事件中,孩子们自告奋勇的表演、认真地欣赏并给与鼓掌、对老师的尊敬爱戴,在这群一年级的孩子身上就是闪闪发光令人感动的正能量。

教师,不仅是孩子们行为的风向标,也是孩子们品德发展的领路人,希望在我的教师生涯中,也能做孩子们称职的师长、朋友和亲人。

写读后感的方法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例如:我们五年级上期学习了《半截蜡烛》这课文。“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灭了。”这段描写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小女孩一样紧张,当“蜡烛熄灭”的时候,我们和这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深深地佩服这勇敢的母子三人,更佩服这位勇敢而聪明的小姑娘。看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自然,也就找到了“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1步步提高。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1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场面描写,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排比、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学习方法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的观后感,我们也可以这样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情况!

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对每个人来说学习数学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有许多中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很茫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学数学。面对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起始年级就减少学困生,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因此,我认真读了常秀成主编的《中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与指导》一书。

该书共十五章:第一章为冲破苦学和厌学的困境,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苦学和厌学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冲破苦学和克服厌学;第二章为端正教与学的指导思想,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观、教与学的协调和统一——教学观;第三章为重视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学习动机的作用和类型、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章为如何培养与发展学习兴趣,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学习兴趣及其现状、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五章为积极发展思维能力,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思维的特点、类型与学习,思维的方法、作用及现状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六章为怎样提高记忆能力,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记忆的作用、类型与学习,记忆与遗忘,记忆的一般方法;第七章为努力提高观察能力,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观察及其作用、观察的一般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第八章为积极提高阅读能力,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阅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常用读书方法简介;第九章为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为什么要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第十章为怎样正确对待预习,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预习及其作用、预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第十一章为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课堂学习的特点及其准备、努力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第十二章为认真进行课后复习;第十三章为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分三节讲述分别是作业的意义、分类及要求,做作业的程序,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第十四章为主动进行系统复习,分三节讲述分别是系统复习及其作用、系统复习的一般方法、系统复习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五章为发挥应有的考试水平,分三节讲述分别是水平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答题技巧与意外处理。

这本书编著者以的努力边实践边写作、边修改边完善的。因此,该书除了它的理论特色外,更突出的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了实际、实用和实效。它力求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相吻合,以便为教学服务。同时,它采用了教材形势,方便了使用。它的内容生动活泼,不是讲些干巴巴的学习方法,而是举了不少实例,增加了说服力、感染力和启发作用。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家长用心良苦地促、学生废寝忘食地学……然而,有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不理想,成绩上不去。于是,有的教师就一再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一味加大作业量。结果仍是事与愿违,成绩不但上不去,反而加剧了学习中的恶性循环,使得一些学生更加丧失了学习信心,增加了厌学情绪。固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提出消灭差异。但是,却可以提出如何解决学习中的恶性循环,变一味地苦学和普遍的厌学为乐学和会学。

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内容。教学这种互动式的多向多边活动,就要求培养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实践证明,教师是否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会学习,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一种检验。如果只是一味地满堂灌、机械地又无效地逼学生练,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正说明教学思想有待于转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同样,如果学生只能接受满堂灌,埋头于题海苦练,不会探索运用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那就很难走出恶性循环、走出苦学与厌学的怪圈。

我相信,该书对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大有帮助。它,为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添了一砖一瓦;它,是教学改革园地中一株小草、一朵鲜花。

课堂方法读后感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多教师认为“提问即启发”,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繁杂、多余的课堂提问,根本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那么,课堂最忌讳什么样的提问呢?首先,课堂提问忌讳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的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其次,课堂提问忌讳复述式提问。教师所提问题,学生只要看书即可看到答案,这类问题学生只动眼动口不动脑,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再次,课堂提问忌讳“排除异己思维,只求标准唯一答案”.叶圣陶曾说过:“像牧人赶羊群似的,务必驱使学生走上老师预期的'路线,说出预期的答案。这个方法好像是启发式,实际上就是灌输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要设计精当的提问,使学生“开其智,达其辞”,达到“心欲求索”和急于想说的境地,得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结果。概括地说,就是具有启发性、指导性、趣味性的课堂提问。(1)激发兴趣,促进动脑的提问;(2)看似深奥,但“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提问。课文《第一场雪》中,写了柳树上的冰条“毛茸茸、亮晶晶”,松树枝上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教师提问:“怎么理解毛茸茸又亮晶晶?蓬松松的雪球为什么反而沉甸甸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事物的某些特征,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提高思维质量的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使其养成思维缜密的好习惯;(4)提携全篇的提问。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呢?”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通篇阅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应随机应变,更应该在课堂之外下功夫。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灵活应用教学技巧、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九井镇中心学校)。

课堂方法读后感

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做到教学的最优化,让不同成绩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让教师的教学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并引导他们能够学会独立的学习和思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得到提高。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的落后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更新观念,积极践行新教学理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打造高效课堂,应具有新理念的教师。建立一种具有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的深刻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培养创造性的教师,是课改的迫切需要。教师眼里要有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把学生好学、自学等学习态度及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的始终。新课改的春风在呼唤着教师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只强调知识结果而不注重知识的来源过程及情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探讨。边学边试验边总结。

激发数学的兴趣,注重习惯养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每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师在一节课前应做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谈话、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能开好头。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师:同学们,为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学生间团结、友爱……)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且让学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这样既净化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又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课堂方法读后感

(一)多表扬勤鼓励。教师的鼓励才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拥有成就感,体会通过辛苦劳动获得肯定后的快乐。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往往会偏重于对成绩好一点学生的提问,对成绩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是很少提问或者是不提问,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采取批评点评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错误的落后的,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课堂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不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当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对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二)拓展性教学方式。教师应当结合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设置学习任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亦是如此,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将学习数学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练习带入到生活中去,在家中运用树叶进行加减法的练习,运用分蛋糕锻炼学生的除法运算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学生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方法读后感

引导学生自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老师领着学生学习往往比学生自己摸索快一些。可是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后做题,不会的再看书,最后相互讨论。这个过程是不断反复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学会的,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也更高。

我常常对学生讲:“老师讲过的问题你听懂了,这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老师没有讲到的问题,你领会了,这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在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些知识,我大胆让学生自学,只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

课堂方法读后感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并指引正确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重组、改造、构建的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结构的集约化处理,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才能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要上好一堂数学课,就必须实现“数学化”、“再创造”,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沿着数学发现、发展的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上讲台讲,自己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数学课不但上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都带动了起来。

《谈谈方法》读后感

《谈谈方法》这本书是笛卡尔的处女作,本书的全名是“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

一、我对本书的整体阅读感受和感悟:

本书在内容上阐明的道理发人深省,能够让你久久回味,受益无穷;书中运用的语言明白晓畅,毫无雕琢刻意之感;讲述的方式自然流畅,娓娓道来;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本书体现出严密而清晰的逻辑思维,其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在我看来,一本好的著作,严密而清晰的思维比华丽的语言重要得多,真切地说理比滔滔雄辩更具有透彻人心的力量。再加上笛卡尔的真切说理并不是枯燥地说理,它在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现实生活中生动具体的实例,读来让你仿佛觉得这位智者就在你的眼前和你亲切地交流。在书中让我感受到了笛卡尔发自肺腑的真诚,感受到了他超出常人的睿智,更让我感受到了他力求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我觉得读他的书除了佩服和吸收他的睿智之外,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实践者,还应该运用他提供给我们的方法身体力行。

二、我对本书中的几个问题的理解。

1.我对本书六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理解。

表面上看,这六个部分之间貌似各说各的,好像作者在随意而谈,谈到哪儿就算到哪儿;但实则不然,我觉得这六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首先,作者谈到良知(或理性)的重要性;接着,讲他通过运用良知,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这里就他所生活的时代而言);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正因为他认为“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他才致力于对“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的方法”的研究,通过思考,他提出了所寻求的这种方法的几条主要规则和几项行为守则;这就是文章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这是笛卡尔哲学的方法论部分。当然,要建立起真正可靠的学说,光有方法作指导还不够,还必须突破认识上的限制,这也就有了第四部分对灵魂的认识和对神的认识。有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作指导,笛卡尔在第五部份当中介绍了运用这种方法和认识所取得的成就。最后,要想人类在科学上取得长足的发展,还必须要做很多事情,所以,在第六部分中,笛卡尔讲述了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自然研究方面比过去前进一步,这是他的反思和提出的希望。我认为这就是本书这六个部分的内在逻辑。

2.我对“我想,所以我是”(旧译为“我思,故我在”)的理解。

我们先来看一下笛卡尔这个命题产生的推理过程:

笛卡尔认为:“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

“既然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宁愿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像的那个样子。”

“既然有些人推理的时候出错,连最简单的几何学问题都要弄乱,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而我自己也跟别人一样难免弄错,那我就把自己曾经用于证明的那些理由统统抛掉,认为都是假的。”

“最后我还考虑得到,我们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着时也照样可以跑到心里来,而那时却没有一样是真的。”

“既然如此,我也就下决心认定:那些曾经跑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也统统跟梦里的幻影一样不是真的。”

“可是我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在想的我就必然应当是个东西。我发现,”我想,所以我是“(旧译为”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毫无疑问,作者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建立在怀疑一切的基础之上的。作者认为知识不可信,感官不可信,过去的不可信,现在的不可信,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如此一层一层地筛选排除后,最后他发现,我怀疑这,怀疑那,但是“我”却无法同时怀疑“我”在怀疑,因为,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正好证实了“我”在怀疑。

这里笛卡尔所说的“我怀疑”,实际上就是“我思想。”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我认识了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结合前边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我”无法怀疑“我”本身的思想,也就是说,“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们可以继续推论出,思想,正是“我”存在的依据;反过来,只有存在,才能思想,即笛卡尔所说的“必须是,才能想”.这便是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

我们注意到,笛卡尔在这里所说的是“我想”或者“我思”,他不说我看到、我听到等话语,可以看出,他重在强调意识或认识的作用,因为必须要具备思想、具有意识或者认识,看到的、听到的才能成为“我”所知道的,才能成为知识或者真理。

作者提出这个命题,显然这与近代哲学的主要目标有关,其主要目标是为新兴的科学建立基础,他拿认识论作为第一任务。

在这里,为了不让大家引起误解,根据我在文中所读到的信息,我想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做一个说明。笛卡尔这种普遍怀疑实际上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批判,并不是一概否定的虚无主义(其认为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正如他在文章当中所说:“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仔细思考一番,特别注意其中可以引起怀疑、可以使我们弄错的地方,这样,就把我过去马马虎虎接受的错误一个一个连根拔掉了。我这并不是模仿怀疑论者,学他们为怀疑而怀疑,摆出永远犹疑不决的架势。因为事实正好相反,我的整个打算只是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为的是找出磐石和硬土。”可以看出,笛卡尔所说的怀疑和批判一切不等同于否定一切、摒弃一切,而是否定假的.,摒弃通过理性思考后站不住脚的,进而肯定真的。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我觉得笛卡尔的“我想,所以我是”(或“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还体现了人的自觉与自醒。这有点类似于中国魏晋时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中世纪的哲学里只有神,也就是上帝,上帝主导一切,决定一切,人们只能诚服于上帝,并期望依靠自己的绝对虔诚,来换取上帝对自己的青睐,使自己在死后能够荣耀地升入天国。因此,人的地位也就相对十分低下,人往往被明明白白地忽视,这样,就更不用说人具有想主宰世界的主人翁意识了。笛卡尔提出的这个命题,无疑是对世界的一声呐喊,无疑是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所进行的一次有力地正名,让人类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自身的价值。因为人类只有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自身的价值,人类才会竭力克服自然条件的局限,打破各种桎梏的樊笼。无疑,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是很前卫的,当然他是伟大的。

3.我对笛卡尔的方法论的认识。

用理性寻求真理的方法的几条主要的规则: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笛卡尔经年累月地集中精力寻求一种如同数学这样推理确切明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借助它获得确定无疑的真知的途径。

其规则的第一条意在告诉我们凡是我们没有十分清楚地、极其分明地理解的,都不应该把它们当成是真的,这是对待问题的态度,使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避免作出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为主之见;其规则的第二条旨在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难题应采用分治的方法,应将其分成若干部分来解决,这有利于全部问题都能得到妥善地处理;第三条告诉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切忌没有先后顺序,()按照认识的规律,应采取先易后难的认识策略,一步一步地提升其难度,直至复杂问题的解决,这里强调的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给它安排次序的重要性;第四条强调了对待问题要具有足够的严谨性,尽量全面地考查问题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充分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谈谈方法》这本书的全名是“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无疑,作者提出的这四条规则在我们解决问题时确实能够给我们以正确指引,无论是他的怀疑一切、小心求证的态度,还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的方法,或者是分门别类、严谨考察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今的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地进步,其背后所依赖的正是这种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引。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阅读之后的一些浅薄的理解,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结语:

千年不移的是业已尘封的岁月,不可断绝的仍是人们纷纭的评说。笛卡尔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运用理性不懈追求真理的思想者,他只是一个在思想领域的拓荒者。在这个伟大的灵魂面前,一切的批判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一切的赞扬也都无法形容他带给人世的光芒。面对这个伟大的灵魂,我想,我们除了虔敬,剩下的仍是虔敬。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