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参大全(13篇)

时间:2023-12-23 07:23:56 作者:字海

合理的教案模板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模板的范例供您参考,希望能给您的教学工作带来启发。

数学说课稿小学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需要产生数学。

根据数学课标中“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以及“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应用价值,我确定了本节课的设计主题:需要产生数学。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1、生活中需要知道一些面的大小,所以我们要学习“面积”这一概念。

2、测量面积单位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学习面积单位。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路:

从线段的长度有长短引出面有大小,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体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也有大有小,从而概括出面积的概念。

1、以比较两张卡纸的面积为载体,引导学生用熟悉的图形去摆一摆,让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选用正方形摆比较方便,为后面揭示三个面积单位的概念做了铺垫。

2、根据学生不同的测量结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面积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3、通过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和估测教室的面积,使学生感悟到不同大小的面积需要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从而为下一步为什么学习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做了铺垫。也从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观。

4、教学三个面积单位。

通过上述几个步骤的教学,此时揭示三个面积单位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通过体验巩固,将面积单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体验面积单位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另外,让学生经历充分的体验过程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实际的教学中,对面积概念的体验安排了两个层次:

1、看一看,摸一摸。

2、摆一摆。

对面积单位的体验有三个层次:

1、摆一摆。

2、测量。

3、和估计。

还有,让学生选择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去测量不同大小的面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为什么要学习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搭建平台。

下面,就如何设计各种层次的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说说我的想法:

产生面积单位的原始问题情境就是比较两个平面的大小。因此,在教学了面积的概念以后,通过以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以及这个测量工具最合理的形状:

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选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工具比较方便。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基本都全用了正方形,体验还是比较深刻的。在学生体验到选用正方形去测量最方便的之后,“如何再进一步凸现测量面积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就是我设计的第二步。

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都有一个原始的建构过程,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数学教学往往忽视这一建构的过程,没有给学生创设充分体验的机会,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般的“面积单位”的教学往往把面积单位概念的教学作为重点,而忽视了“测量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一思想的体验,学生也就无法充分地认识到面积单位的意义所在,他们只会用面积单位进行机械的测量和计算。因此,我们必须重现知识建构的过程,让学生亲历这一过程,从而凸现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测量标准来测量。因此,让学生操作后把学生的操作结果呈现。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测量结果哪些能直接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25个1号和24个1号能直接比较从课堂生成的情况看,学生能体验到第1种情况都用1号正方形摆的,而这个1号正方形就是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以上的操作分析活动使测量面积需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一“需要”进一步凸现。

在实际应用中有了统一的标准难道就够了吗?大家也都知道,在实际测量中,大的面积用大的面积单位,小的面积用小的面积单位比较合适。那么就应该通过各种细化了的需要让学生体验到产生多种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所以课上通过让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量一量课桌面积的大小和教室地面面积的大小。

让学生在测量大小不同的面积的过程中,产生由总体需要所派生出来的各种细化了的需要,促使学生学习更丰富、更深层次的知识。这些细化了的“需要”正是学生继续深入进行学习的动力。

在这节课中存在这很多问题。比如说:

1、1平方米面积单位的得出中,当学生讲它的面积是4米时,我是引导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但是揭示1平方米概念的同时,我没有就面积指的是这个正方形的哪一部分作进一步强调。而是直接揭示了1平方米这一概念。如果此时我能及时在这个正方形纸上再比画一下,我想学生对1平方米这个概念认识会更加深刻。

2、让学生测量教室地面面积过程中,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使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我通过“那我们需要摆到什么时候?”一句话简单的暗示了学生需要选择更大的正方形。如果此时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地面上摆一摆,那么学生会很深地体验到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摆太麻烦了。此时他们会自然而然想到需要产生更大的正方形去摆。他们的体验也就更加深刻。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节《笔算乘法》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部分的学习,是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的,同时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主性不强,因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并能用笔算乘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所得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上的数对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数量=总量,并列出算式14×12。此时抛出疑问“这个算式和14×5、14×10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来顺势引入课题。

导入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自然链接新知。

数学说课稿小学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四、 课件、作业纸、各种钟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钟面模型等。

(一)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 认知“秒”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时什么声音?(课件中传出“滴答、滴答”的钟声)

师:你们愿意感受一下倒计时的气氛吗?(愿意)好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你们知道我们数的每个数字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吗?(1秒)

2、 自主探究,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今天咱们带了各种钟表你认为那些钟表可以计量“秒”?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你们还了解那些关于“秒”的知识?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对秒的认识)

师:(出示钟面)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

a.有些钟面上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针。

b.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板书)

(2) 认识几秒

b.以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时钟说一说秒针从哪到哪走了几秒?(一个同学问其他同学答)

c.引出秒针从12绕了一圈,走到12,经过了多长时间?

(3) 教学1分=60秒

(课件演示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

a.观察验证: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是60秒)分针走多少,是多少分钟?(一个小格,是1分钟)

师:1分钟和60秒是什么关系呢?(相等)

b.板书:1分=60秒

(4) 体会1秒的长短

a.1秒到底有长呢?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的听一听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所经历的时间就是1秒。

b.刚才,我们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就是1秒,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吗?

(5) 1秒的价值

1秒的确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却能在1秒钟做很多事情,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科技出示一组数据)

(6) 体会几秒

刚才我们看到1秒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么2秒、10秒……是不是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呢?

a.用5秒时间你能从1数到几?(先感受5秒钟有多长,再数)

b.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一会儿我说“开始”咱们把眼睛闭上如果你估计1分钟到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咱们看一看谁估计的最准!

c.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生汇报)

(二) 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3时=( )分 120秒=( )分 30分( )30秒

2、填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要10( )

我们每天睡眠时间大约要9( )

走1千米大约需要15( )

小民跑50米大约用10( )

3、你能说出谁是第一名吗?

4、秒针从4到6是多长时间?分针呢?时针呢?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闯过了层层关卡,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小客人是谁!

(三)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利用了一节课40分钟,学习了有关“秒”的很多知识,相信大家在今后每时每刻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让我们永远铭记古人的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小学数学说课稿

自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份数和份数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界限,也就是说,在解答简单的有关每份数和份数的应用题时,无需再考虑算式的意思。然而正是在课标的理念倡导下,使我在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时遇到了障碍。

如:一根铁丝,每次截取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此题可以列式为:2×4或者4×2,可是到了五年级,由于受其影响,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时显得有些吃力。如:一根电线每次截取0.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有学生列式为0.2×4,也有学生列式为:4×0.2,到底是0.2×4正确,还是0.2×4和4×0.2都正确呢,倘若按低年级的要求,又怎么让学生明确0.2×4和4×0.2在意义上的不同呢?如果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上来理解,这道题应该是求4个0.2相加的和是多少?而4×0.2则符合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即4的十分之二是多少。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来理解此题,正确列式为0.2×4,因为教材之所以通过两个层面来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不难看出这两部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数乘法例题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乘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乘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乘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列竖式计算。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乘法中,小数乘法中,教材先在积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习。小数乘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习,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小数乘法的愿望。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积。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积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习,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乘法的方法。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积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乘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乘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乘法的方法。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题学生对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数改了。

这一节内容很多,同样小数乘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一课时)。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16○1228○3886○844/5○3/57/12○5/1216/20○9/20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小学数学说课稿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数学说课稿小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冊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当中的第一课时24时记时法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叙述。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主动了解24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其中正确进行两种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关键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正确进行两种记时法之间的互换。

教、学具准备:

课件、钟面等。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

引入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出示一日节目预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发现法。

通过温习普通记时法,让学生去发现24时记时法,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从而自主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

4、问题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的调整问题解答的顺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竞猜激趣,初步感知。(耗时1分钟左右。)。

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设计意图: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通过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比较,探索新知。(耗时20分钟左右。)。

1、认识24时记时法,探索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

(1)多媒体出示一日节目预报。

以提问的形式说说从这期节目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并设疑:六一剧场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14:00表示的是什么时间?给时间学生讨论,之后明确:14:00是用的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14:00就是下午2:00。

根据对表中其他信息的理解,形成如下的板书:

上午8:108:10。

上午8:108:10。

下午2:0014:00。

下午4:0016:00。

下午4:4016:40。

晚上6:3018:30。

晚上7:0019:00。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基础,我安排了场景教学。这样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也为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比一比。

(3)议一议。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交流讨论得出12时记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名称。并板书,揭示课题。接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叫25时记时法或26时记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在他们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当学生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我借助钟面拨出8时、12时、20时,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时刻?说说这时都在干什么?告诉学生新的一天是从0开始的,我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设计意图:适时结合钟面,结合学生的作息习惯,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的记时规律。

2、探究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规律。

(1)把24时记时法换成普通记时法。

设疑:两种记时法互换有何方法?学生讨论后明确并板书:13时之后(包括13时)普通记时法+12=24时记时法。

(2)把普通记时法换成24时记时法。

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指名学生回答,全班校对。

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想想做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1、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公路标志、火车票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将书中的问题以开放式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给出自己的想法,这里训练点是巩固两种记时法的互换,建立起初步的时间观念。

2、画一画。给想想做做中的第6题四个钟面画上指针。

3、小小播报员。结合本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在小组里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通过动手、动嘴,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知识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个性作业,提高课效。

前面练习大多以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为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设计了5分钟的独立作业。有3种形式:一是把12时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有3小题;二是把24时记时法转化成12时记时法,也有3小题;三是贴近生活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有1小题。(注:作业纸附在后面。)。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的同时,了解24时记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先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接着安排了一道开放题,看钟面让学生大胆地说说这时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大胆的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

(五)板书设计:

24时记时法的认识。

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上午8:108:10。

上午8:108:10。

下午2:0014:00。

下午4:0016:00。

下午4:4016:40。

晚上6:3018:30。

晚上7:0019:00。

13时之后(包括13时)。

普通记时法+12=24时记时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即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力求简洁明了,体现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梳理知识。

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的认识了时、分、秒,并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积累相关的知识。在教学的同时,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记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记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学生在学习时,刚开始还不太习惯、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猜是什么节目的片头曲,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是19时,然后让学生看到底是什么时刻,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记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记时法的积极性。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记时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

1、这两种方法有何区别?

2、这两种方法相互间怎么转换?

3、两种计时方法哪种更简便?

4、生活中哪里要用到这些记时方法?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的调整问题解答的顺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整个案例体现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景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请多加指导!

小学数学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认识升》。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质量、时间、面积等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的又一类量,对丰富学生认识量及其计量单位是十分有益的。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生活经验。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讲授。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估计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操作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容量单位升,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教学难点是:感知1升有多大。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代表的是什么呢?

引出课题《认识升》。

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饮料瓶、罐等物品,通过交流切入新课学习,自然贴切,活泼生动。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首先是认识容量。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先让学生比较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一些,哪一个能盛的水少一些。

通过学生的观察以及汇报,讲解:两个玻璃杯,如果某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多一些,我们就说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大;如果某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少一些,我们就说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小。

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冷水壶。

提问:你能看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让学生进行讨论: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呢?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会进行演示:把其中一个冷水壶装满橙汁,倒人另一个冷水壶。

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说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自己小组里的冷水壶,指出各组冷水壶的大小相同。

提问:你知道这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它的容量?

启发学生用纸杯量一量,看看能盛多少杯。

学生用自己小组的杯子动手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发现各小组倒的杯数是不一样的。

说明:为了准确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从而引出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上面都是写的“升”或者“l”。

提问:你在哪里还见过“升”?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通过学生对生活的举例,加深对升的理解,从而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接下来是认识1升有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

提问: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出示1升的量杯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相应刻度线表示的含义。并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从里面分别量出正方体容器每条棱的长度。

我会进行演示:在量杯里装1升水,再把水全部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从而指出:从里面量,每条边长度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

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容器入手,通过观察发现升是常用的容量单位,再通过操作和演示、观察和比较,感知1升有多少,初步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盛有1升水的量杯和一个空的纸杯,从量杯里倒出一杯水,让学生看看倒出一杯水后,量杯里的水少了多少,再估计把1升水倒入这样的纸杯中,大约能倒几杯。

找同学演示把1升水倒入纸杯的过程,并说说上面的估计对不对。

巩固练习,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展开,突出了学习重点。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练一练。

通过这样的设计,既能够进一步掌握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关于教材。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小学数学说课稿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习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习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适量完课后的习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情况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数学说课稿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拓展规律——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以下三个阶段:观察讨论阶段、归纳总结阶段、实践应用阶段。

1、观察讨论阶段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答案:

(1)从元、角、分间进率分析:

4.00元表示4元0.40元表示4角0..04元表示4分

4元是4角的10倍,4角是4分的10倍,4元是4分的100倍;

反之4分是4角的十分之一,4角是4元的十分之一,4分是4元的百分之一。

2、归纳总结阶段

结合前面的发现,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有了前面观察讨论阶段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4.00 元到0.40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小数就会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此时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会缩小这一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只局限于价格上,而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应该发挥作用,把学生的发现上升到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板书);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3、实践应用阶段

2.850.02850.285

(2)帮小数点搬家:53.8÷1053.8÷10053.8÷1000

在这一环节,我接着小数点搬家这一话题提出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

问题一:自从小数点搬了两次家后,“喜羊羊快餐店”的客人可多了,喜羊羊着实高兴了一阵。可是月底一算帐却亏本了,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小数点向左移动,钱越来越少了,价格便宜,当然不挣钱了。

问题二:可做买卖也不能亏本啊,怎样才能扭亏为盈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购物经验,会马上想到,小数点向右移,使快餐价格上升。

学生很容易会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在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乘胜追机,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0.4934.9349.3

(2)你能找到小数的家吗?

0.9990

0.09×100.09×1000.09×1000

小数点搬家

0.04元0.40元4.00元

缩小到原来左移右移扩大到原来

十分之一一位一位10倍

百分之一两位两位100倍

千分之一三位三位1000倍

数学说课稿小学

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学生自己整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

1、()/()=1。

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完全归纳概括的能力。

2、()/5=()。

在这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就行。

4、生活中的应用。

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

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

小学数学说课稿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