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理与证明教案(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8 11:32:06 作者:HT书生

教案模板的制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这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勾股定理教案

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察、猜想)。

情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如何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作业:1.课本习题1.5第1,2,3题.。

要求:a组(学优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勾股定理教案

1、通过拼图,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2、通过实例应用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一、学前准备:

1、阅读课本第46页到第47页,完成下列问题:。

2、剪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两种表示方法,看看能不能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用上面得到的完全相同的四个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如下图所示的图形,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也能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方法(请逐一说明)。

二、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

(二)思索、交流:

(三)应用、探究:

(四)巩固练习:

1、如图,64、400分别为所在正方形的面积,则图中字。

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面积是_________。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勾股定理,并用两种方法证明了这个定理,在应用此定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只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才有这样的关系,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应该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2②图。

四.自我测试:

五.自我提高:

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以及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的解三角形问题。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论。

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

3、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过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3、通过余弦定理推导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体验 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感受数学一般规律的美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以及多解情况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

普通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以上均为命题教学的准备)

勾股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

二.探。

阅读教材p44至p45。

利用手中的学具——硬纸板条,通过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探索构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怎样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你能说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吗?

(4)能否将你的探索结论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吗?

(5)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从探究中得到: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一证。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画出图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画出图形)。

三.结。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用。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展到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以及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很大,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我设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逐步深入地进行研究,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准确的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时从动能的概念入手就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在操作上本节教学我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动能公式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有师生间的讨论、分析,甚至是相互质疑。本节课我运用实验探究法,通过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的不同和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两种情况,得出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用演绎推理法由动能公式进一步推导得出动能定理。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两个方面思考,选择受力情况较为简单,动能变化量比较容易得到的具体形式。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到了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点和方法、步骤。让学生采用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数学定理证明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余弦定理的三种证明方法

兹有________学校__________学院______专业_________同学于_________年___月____日至_____年______月日在实习。

该同学的实习职位是_____________。

该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脚踏实地,虚心请教并且努力掌握工作技能,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善解人意,积极配合领导及同事的工作,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加时加班完成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本公司将要求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时间,服从实习安排,完成实习任务,尊敬实习单位人员,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合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特此证明。

证明人:_________(实习单位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文档为doc格式。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以弦为边长玫秸?叫蜛bde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懂得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2。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2)+(b-a)2=c2。

化简后便可得:

a2+b2=c2。

亦即:

c=(a2+b2)(1/2)。

稍后一点的刘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也是用以形证数的方法,刘徽用了“出入相补法”即剪贴证明法,他把勾股为边的正方形上的某些区域剪下来(出),移到以弦为边的正方形的空白区域内(入),结果刚好填满,完全用图解法就解决了问题。

再给出两种。

1。做直角三角形的高,然后用相似三角形比例做出。

2。把直角三角形内接于圆。然后扩张做出一矩形。最后用一下托勒密定。

余弦定理教案

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引出如下问题:

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的大小及,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c。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探索研究、构建新知

(1)由于初中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所以我将先带领学生从特殊情况为直角三角形( )时考虑。此时使用勾股定理,得。

(3)考虑到我们所作的图为锐角三角形,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在为钝角三角形( )中。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之后让同学们类比出……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余弦定理的引入,之后总结给出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表示。

在学生已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新课改中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我会引导同学类比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公式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

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从而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题讲解:

例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例题1分别是通过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夹角,这样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分别得到了运用,进而巩固了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2对于例题1(2),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已经求出了的度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法:运用正弦定理或运用余弦定理,比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使用余弦定理求解角的问题可以避免解的取舍问题。

例3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在中,当为锐角时;当为钝角时,

【设计意图】例3通过对和的比较,体现了“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这一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练习:

练习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练习2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与例题3相呼应。

练习3在中,已知,试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要求灵活使用公式,对公式进行变形。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先请同学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余弦定理实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余弦定理的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2、1、2、3、5、6;

选做题:习题1、2、12、13。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临时发挥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利用质疑、拼图观察、思考、猜想、推理论证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探求未知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拼图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展示。本节课的过程由激趣、质疑、实验、求异、探索、交流、延伸组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由于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法的创新,师生的平等,气氛的活跃,学生积极参加。

3、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位。整节课都是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自主完成由形到数的转化。学生勇于上讲台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4、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上台发言,展示成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通过当场展示,让学生体会到动手实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用面积来验证公式的直观性、普遍性。

5、学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证明的认识,学生从中获得利用已知的知识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同时验证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探究,使学生形成一种等积代换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思路:

1、小部分能力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无所事事,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多清楚地知道这节课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2、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是以前学生很少接触的,所以在探索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显得有些吃力。所以教师在讲方法一时,应该先介绍这种证明方法以及思路,让学生模仿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能轻松地总结出第二种方法,从而产生去探索更多方法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提升。

3、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爱国教育不够。很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或等别人的答案。教师此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主动进行探索,提高了自身的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活动课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绝大多数是不会创造或发明什么的,这是一个素质的表现和培养过程。学生得到什么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这是中学数学活动课的价值取向。

文档为doc格式。

四色定理的简单证明

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用不同方法证明出了四色定理,但我认为四色定理的证明还是有点复杂,所以给出以下证明。(注:图形与图形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离、包含、内向接、内向切、外向接、外向切,在此文中由于题意关系不妨重新分为以下关系:1把包含、内向接、内向切,统一划分为包含关系。2把外向接单独划分为相接关系。3把相离、外相切统一划分为相离关系。)。

此证明过程中把图的组合形式按照其位置关系而抽离出了以下四种基本有效模式:若要存在只需用一种颜色便能彼此区分开来的地图,则该图中所有图形必定满足彼此相离。如下图:

图(1)。

分析: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图形关系模式暂且称为模式a。若要存在只需用两种颜色便能彼此区分开来的地图,则该图中的所有图形必定满足最多只存在两个图形的两两相交的图形。各种有效图形关系如下图:

图(2)。

分析:两个图形的两两相交的所有图形关系均可变形而得出等价的以上两种图形关系模式之。

一。由于图(1)存在包含关系,被包含的图形是对外部无影响的,所以图(1)仍属于模式a。所以两个图形的两两相交只有图(2)的相交关系模式的图形有效的,我们暂且称之为模式b。若要存在只需用三种颜色便能彼此区分开来的地图,则给图中所有图形必定满足最多只存在三个图形的两两相交图形。各种有效图形关系如下图:

图(3)。

分析:三个图形的两两相交的所有图形关系均可变形而得出等价的以上两种图形关系模式之。

一。由于图(2)属于存在包含关系,同理整体回归于模式a。所以三个图形的两两相交只有图(1)的相接关系模式的图形是有效图形模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模式c。若要存在只需用四种颜色便能彼此区分开来的地图,则给图中所有图形必定满足最多只存在四个图形的两两相交图形。各种有效图形关系如下图:

图(4)。

分析:四个图形的两两相交的所有图形关系均可变形而得出等价的以上两种图形关系。由于图(2)属于存在包含关系,同理可得出整体也就回归于图形模式a。同样我们暂且称图(1)的图形关系模式为模式d。观察易得,已经拥有四个有效图形的模式d有一个图形是被包围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在球面或是平面上是不可能诞生有五个图形两两相交而组成的模式e了,由于以上的四种基本的有效模式均可由四种以内的颜色彼此分开。所以在平面或球面上四种颜色已足以把它们彼此区分。另外至于在环形体或丁形体上,则可用此方法得出五色定理和六色定理。

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以及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的解三角形问题。

余弦定理的学习有充分的基础,初中的勾股定理、必修一中的向量知识、上一课时的正弦定理都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同时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其次,余弦定理在高中解三角形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解决各种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余弦定理也经常运用于空间几何中,所以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1、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论。

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

3、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问题。

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过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余弦定理推导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体验 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感受数学一般规律的美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以及多解情况的判断。

普通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以上均为命题教学的准备)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骛,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首先介绍勾股定理的两个最为精彩的证明,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

2

刘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也是用的以形证数的方法,只是具体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刘徽的证明原也有一幅图,可惜图已失传,只留下一段文字:“勾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余不动也,合成弦方之幂.开方除之,即弦也.”后人根据这段文字补了一张图。大意是: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以勾a为边的正方形为朱方,以股b为边的正方形为青方。以盈补虚,将朱方、青放并成弦方。依其面积关系有a^+b^=c^.由于朱方、青方各有一部分在弦方内,那一部分就不动了。以勾为边的的正方形为朱方,以股为边的正方形为青方。以赢补虚,只要把图中朱方(a2)的i移至i′,青方的ii移至ii′,iii移至iii′,则刚好拼好一个以弦为边长的正方形(c的平方).由此便可证得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这个证明是由三国时代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所提出的。在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刘徽为古籍《九章算术》作注释。在注释中,他画了一幅像图五(b)中的图形来证明勾股定理。由於他在图中以「青出」、「朱出」表示黄、紫、绿三个部分,又以「青入」、「朱入」解释如何将斜边正方形的空白部分填满,所以后世数学家都称这图为「青朱入出图」。亦有人用「出入相补」这一词来表示这个证明的原理。

3

这个定理有许多证明的方法,其证明的方法可能是数学众多定理中最多的。路明思(elishascottloomis)的pythagoreanproposition一书中总共提到367种证明方式。

有人会尝试以三角恒等式(例如: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泰勒级数)来证明勾股定理,但是,因为所有的基本三角恒等式都是建基于勾股定理,所以不能作为勾股定理的证明(参见循环论证)。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证法。

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

设abc为一直角三角形,直角于角c(看附图).从点c画上三角形的高,并将此高与ab的交叉点称之为h。此新三角形ach和原本的三角形abc相似,因为在两个三角形中都有一个直角(这又是由于“高”的定义),而两个三角形都有a这个共同角,由此可知第三只角都是相等的。同样道理,三角形cbh和三角形abc也是相似的。这些相似关系衍生出以下的比率关系:

因为bc=a,ac=b,ab=c。

所以a/c=hb/aandb/c=ah/b。

可以写成a*a=c*hbandb*b=c*ah。

换句话说:a*a+b*b=c*c。

[*]----为乘号。

正弦定理教案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正弦定理的进一步理解,明确它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方面的应用和运用正弦定理的变式来求三角形中的角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将提问推向深入。通过问题的提出、解题方法的探索、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总结、及练习题中方法的应用,都能紧抓公式及公式的变式,运用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达成知识目标。通过练习及六个变式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采用“正弦定理”、“大边对大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数形结合”等知识与方法有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这一类数学问题该怎样解,让学生做到“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例题、练习及六个变式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新知识的能力;通过“故意出错”,让学生“质疑”、“找错”、“改错”,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后练习及课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本节课也很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情感交流与情感的建立与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与学生真诚相处、平等交流;依据自己的个人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而非千篇一律的“柔声细语”;能借助信息技术及其它手段,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境,通过“课前音乐背景”的设置,“课堂上的掌声鼓励”“形体语言与语言艺术”的运用等,力争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创建一个有助于师生,生生思维交流的“情感场”,使数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感染力。使学生在感悟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产生的美感与幸福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使学生掌握了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判定定理

1,根据定义:三角形两边中点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2.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与第三边相交,交点与中点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3.端点在三角形的两边上与第三边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考研高数四大定理证明论文

研究生考试中高等数学确实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其中的基础知识点很多,有大量的定理与重要结论,如果不系统地对知识进行层次化的归类,那么考生就会觉得高数课本上的内容多,而且学了后面就会忘记前面的内容。对于课本中的定理与重要结论,专家建议考生将它们自己推导一遍,并且记住各定理,结论的应用场景。

另外要提醒考生的就是:微积分这个子系统非常重要,它是其它各子系统的基石,而且在概率统计中大量会用到微积分的理论与解题技巧,所以请务必重视。

把握出题难度,了解常见题型的技巧。

在现阶段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所做题目的难度不能太小,当然也不能过于偏,而且复习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将做过的题目进行总结。专家建议考生,目前阶段不要过于钻研偏题怪题。考研不是数学竞赛,不会出现这类题目,因此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复习中,遇到比较难的题目,自己独立解决确实能显著提高能力。但复习时间毕竟有限,在确定思考不出结果时,要及时寻求帮助。一定要避免一时性起,盯住一个题目做一个晚上的冲动。要充分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将题目弄通搞懂、下次自己会做即可,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另外无论是大题还是小题,都要细心。每年许多考生容易在看似不起眼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上失很多分。其实选择与填空题在数学考卷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些题目的解答往往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稍不留神,一步做错就全军覆没。不能说只要考场上认真,仔细地做题就不会有“会做但做错”的情况出现,应该平时做题就态度认真。

将解题技巧变成自己的内功。

根据自己的总结或在权威考研辅导机构的.帮助下,考生可以知道常规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与技巧,但考生如何才能真正吸收消化这些知识以成为自己的知识呢?那就是要进行相当量的综合题型的练习。因为在复习过程中,不少考生会渐渐地有能力解答一些考研的基本题目,但如果给他一道较为综合的大题,他就无从下手了。所以要做一定量的综合题。

首先从心理上就不要害怕这样的题目,因为大题目肯定是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题目的。这样一来,考生要掌握的东西就显然被分为了两个大方向。一是小题目,实质上也就是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与常规题型的熟练掌握;二是要能够将大题目拆分为小题目,也就是说能够逆出题专家的思维方式来推测此大题目是想考我们什么知识点。陷阱在哪儿?我们应该分为几个步骤来解这道题。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是考生平时复习整个过程中要加以思考的问题,因为基础知识点要不断地巩固加强,将大问题细分的能力是平时的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本领。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勾2+股2=弦2。

亦即:

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股2)(1/2)。

亦即:

c=(a2+b2)(1/2)。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以弦为边长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懂得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2。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2)+(b-a)2=c2。

化简后便可得:

a2+b2=c2。

亦即:

c=(a2+b2)(1/2)。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后的数学家大多继承了这一风格并且代有发展。例如稍后一点的刘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也是用的以形证数的方法,只是具体图形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而已。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正是数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正如当代中国数学家吴文俊所说:“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往往是形影不离地并肩发展着的......十七世纪笛卡儿解析几何的发明,正是中国这种传统思想与方法在几百年停顿后的重现与继续。”。

余弦定理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引出如下问题:

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的大小及,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c。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探索研究、构建新知

(1)由于初中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所以我将先带领学生从特殊情况为直角三角形()时考虑。此时使用勾股定理,得。

(3)考虑到我们所作的图为锐角三角形,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在为钝角三角形()中。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之后让同学们类比出……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余弦定理的引入,之后总结给出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表示。

在学生已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新课改中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我会引导同学类比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公式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

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从而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题讲解:

例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例题1分别是通过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夹角,这样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分别得到了运用,进而巩固了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2对于例题1(2),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已经求出了的度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法:运用正弦定理或运用余弦定理,比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使用余弦定理求解角的问题可以避免解的取舍问题。

例3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在中,当为锐角时;当为钝角时,

【设计意图】例3通过对和的比较,体现了“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这一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练习:

练习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练习2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与例题3相呼应。

练习3在中,已知,试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要求灵活使用公式,对公式进行变形。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先请同学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余弦定理实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余弦定理的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2、1、2、3、5、6;

选做题:习题1、2、12、13。

【设计意图】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临时发挥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