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会计理论的毕业论文(汇总21篇)

时间:2023-12-16 17:43:23 作者:琉璃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毕业论文是学生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一步。如何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写好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网络会计理论的毕业论文

1.关于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现行的财务会计主要通过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信息需求者决策的专门需要,向其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2.关于会计基本前提假设。

会计基本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贷币计量;网络经济的出现对这四个基本前提提出了新的挑战。

(1)会计主体。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基础上,资产。负债等诸会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借助网络功能进行迅速地联合或重组,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又称虚拟公司),这便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从而使会计主体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给会计主体的认定带来困难。

(2)持续经营。在网络时代根据“摩尔定律”,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缩短之势,企业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有时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联合起来完成一个短期金项目或组建虚拟公司,当完成一次特定交易后,企业即告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

(3)会计分期。传统会计分期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表,从而及时定期地向多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表态走向动态,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无须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4)货币计量。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就客观上要求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网络时代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充分,更具体。当前。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定期地公布会计报表。严格地说,为使公众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既包含对企业有利的,又包含不利的财务信息。但由于当前的会计报表具有许多局限性,它无法反映非数量化和非货币化的信息,另外,限于报表篇幅的限制,它也无法反映企业的特殊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和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方面的信息等。然而,在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彩网上报告的方式,不仅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的信息容量,而且通过企业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实时双向交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使用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型。

2.网络时代的会计信息提供更及时。获取更方便,网络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信息传递的迅疾及时,传统定期财务报告制度显然己经无法满足当代外部信息使用者和管理者对信息传递及时性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化管理己经成为信息时代的管理特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的'网上发布,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获取企业最新的、历史的会计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减小风险。

1.计算机犯罪日益猖獗,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侵蚀。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与此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网上泄密和网上的恶意攻击屡屡发生。一些通晓计算机尤其是网络知识的专业人员可能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嵌入非法程序以达到侵吞企业公有财产的目的。再者,当财务数据在跨地区跨国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网络或其他竞争对手也有可能对其进行恶意破坏性的修改,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2.计算机系统具有脆弱性,数据传输安全受到威胁。在网络时代,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处理会计数据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上和管理上的缺陷,也造成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无法保证。除去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易受网络病毒感染外,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企业的机密信息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即使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会计发生深刻的变革,而网络会计将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

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来说,网络环境包含两个部分:第一,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第二,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通过组建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会计的优点主要体现为:

1.单据和支付手段电子化,数据传递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子单据取代传统纸质单据,通过电子系统实现快速准确的双向式数据信息交流,世界各地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直接进行磋商、订货和交易。

2.信息的实时跟踪性。电脑网络化缩小了传统会计时间和空间距离,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跟踪功能。具体表现为:经济组织内生产、财务、销售等所有部门的网络化,使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能够立刻反映为经过处理的会计信息。

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管理的进步,就网络经济对会计科学的影响而言,它使会计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变革,最终走向会计发展的新领域――网络时代。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3、略说汉字汉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汉语文化负载下的中国式英语。

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

6、汉语言视角下的聋生心灵关怀。

7、汉语言的隐喻特性。

8、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9、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10、社会化汉语言水平测试研究。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机理。

12、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研究。

13、英语外来语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14、从汉语言看女性的文化特征。

15、汉语就是意识形态--汉文化语言的学与汉语言文化的学。

16、基于扎根理论的品牌口号汉语言学特征研究。

17、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18、以历史维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

19、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

20、百年来中国汉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

2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22、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24、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

25、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26、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

27、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28、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

29、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0、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

31、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

3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33、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4、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35、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

36、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37、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

38、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39、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

40、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41、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

42、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

43、汉语言学中夸张的语义要素与运用原则。

44、汉语言规范化论略。

45、论经济机制在汉语言中的表现。

46、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

47、探求唐诗的文化传统暨汉语言特点--叶萌教授《唐诗的解读》评介。

48、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9、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

50、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

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

5、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6、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

7、韩语成语俗语汉译方法研究。

8、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

9、中韩量词对比研究。

10、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11、韩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

12、汉韩语话题对比研究。

13、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

14、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

15、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

16、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17、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

18、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

19、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

20、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

21、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

22、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

23、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

24、汉语介词“从”的研究。

25、汉语和韩语否定词对比分析。

26、汉韩语人称名词后缀的比较分析。

27、中国学生有效学习韩语发音的教学方法研究。

28、韩国语的汉字词教育研究。

29、现代汉语”打“与相应韩语表达对比分析。

30、汉语与韩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对比研究。

31、现代汉语”就“在韩语的对应表达与教学设计。

32、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r/和/l/的感知和产生。

33、汉语韩语否定时态对比研究。

34、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

35、汉韩语否定词对比研究。

36、韩语汉字词与古代汉语词汇比较。

37、韩语感谢语分析及对韩汉语教学的启示。

38、韩语代名词研究。

39、韩语汉字词探究。

40、汉韩语表”延续“义时间副词对比。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20xx年10月,河池市成立了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团,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黎丽担任团长,市人民政府副秘长黄锋、市政协副秘书长罗华生、市教育局局长陆程担任副团长。10月28日,市语委评估团学校组的领导和专家们,在自治区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主任黄凯、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谭为宜的率领下来到我校。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检查资料、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我校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为,凤山县高级中学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真抓实干,成绩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规范意识极高,工作思路清晰;二亮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非常务实;四是语言文字进课堂,“三纳入一渗透”落实得好。

目前我校在职在编人员有154人,其中工勤人员22人,1956年1月前出生的教师有3人,共有25人不属检查范围;应测教师129人均已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但未达到相关等级要求的有44人,已经全部报名参加县语委办组织的普通话培训,有42人参加测试,有16人达到规定要求。普通话培训率100%,考试率95.4%,普通话测试等级过关人数为101人,其中二级甲等19人,二级乙等91人(其中语文教师9人),成绩合格率为78.3%。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佳绩和好评,我们的具体措施如下:

高度重视,强化意识:

我校把普及普通话纳入日常工作,纳入专业技能训练,纳入学校管理常规,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本着“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思想意识,全面贯彻“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一)学校专门成立了语言文字规范化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同志任小组成员,齐头并进,通力协作,共同推进这一工作。

(二)制定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凤山县高级中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制度》中强调,普通话是校园语言,教学用语、宣传用语、集体活动用语,学习和工作必须使用普通话。《凤山县高级中学教师聘任制实施方案》中规定,普通话水平等级要符合相关规定及培训测试要求,普通话水平等级为二级甲等(含二级甲等)以上的教师优先聘任。《凤山县高级中学教学管理常规》等制度,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业务考核相结合,将其列为教师考核、聘任、晋升和业务评优的条件之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已成为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三)明确责任与分工。校办室负责严把教师考核、职称评定关;教科处负责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教务处负责教师日常课堂教学和管理工作;总务处负责校园所有标志牌、指示牌的规范用字工作;校工会负责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政教处、校团委牵头进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学习,并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活动,营造规范的语言文字校园氛围。

(四)落实用语用字监督检测及督促整改制度。学校举办各类比赛,都将用语用字规范作为评分的标准之一。教务处负责抽查各科教案及作业中的用字情况,把其作为业务考评的一项依据。对教参、教辅资料,学生用书、试卷均严格把关,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的一律不订。对自行命题的试卷进行严格的用语用字审查。在听课评课中,对教师的语音语调及板书用字都有严格要求。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将“自觉讲普通话、自觉写规范字”作为重要内容。

(一)设置警示性标牌和条幅。

1。校园醒目位置张贴永久性标语。

2、教室墙壁、教学楼道等处张贴精致美观的“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等警示标语。

3、制作推广普通话的条幅,在校园显要位置悬挂。

4、校园各主要建筑设施、活动场所标语用字工整规范。

5、校园艺术石林设计各具特色,名人塑像庄严醒目。

(二)开辟宣传专栏,开通专题节目。

1、学校宣传窗开辟语言文字专栏,坚持及时更换。

2、校园广播站不定期开通“推广普通话专题节目”,向师生广播推普知识。

3、室外板报书写“双推”宣传专题的相关内容。

(一)推广普通话,教师是表率。坚持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坚持“双推”与教师基本功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带头参加校内外各种演讲、书写等活动,以优异成绩影响和激励学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二)学校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学生测试、写作、做练习必须书写规范汉字,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

(三)通过举行比赛和开展活动,检验和巩固语言文字工作的收效和成果。

(一)学校要求教师使用经国家语委审定的标准规范汉字,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对教师的用字提出严格的要求。

(二)为营造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校园氛围,以实际行动迎接评估工作,学校组织师生对校园用字进行检查。每期宣传栏都经过认真的校对,坚持用字用语规范标准。目前学校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标语牌用字规范;公文、校刊用字规范;公章、领导签名用字规范。

现在我校用字用语规范意识增强了,校园语言环境改善了。今后我们将把语言文字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继续在全校师生中宣传、推广、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以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建设和谐文明校园,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素质教育,建设老区名校”的又一亮点,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从而达到彼此之间了解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获得对自己有益或者有作用的信息。所以,选择接受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获知信息的途径。那么,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发展有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探讨一下新闻语言与时代发展的问题,同时共同来探讨一下中国媒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存在着哪些问题。

关键词:获知信息;人本;新领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媒体语言运用的好坏,必将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认知事实的真相。

1时代发展推动了媒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媒体也随着人们求知欲望的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媒体语言分为三类,即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类媒体语言。但网络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关注并为大众提供了更宽的获知信息的平台,也就形成了当代第四类媒体语言。纵观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时代的发展要求传媒领域的拓展。时代的发展必将带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而在这当中,拓展为人们提供获知信息的途径,也正是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新闻媒体所必须进行的革新。传统的广播、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知信息的需求,受众需要报道速度更快、内容更新、获知领域更宽的新类型媒体,于是网络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空缺。其次,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全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决定作用。第三,人们获知信息需求的提高,对传媒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媒体人注意,那就是报道什么样的内容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运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是公众所最能接受的。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那将是中国媒体当前和未来的奋斗目标。

2新闻语言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大众传媒报道事件,就必须运用新闻语言来传达信息。作为传媒,传播的直接意义就是为了让受众接受讯息。所以,什么样的报道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样的新闻语言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语言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也就突显出来。那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时代的变革使新闻语言的运用更具鲜明的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新闻人必有的报道理念,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也就必然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而这种时代性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围绕着国家建设当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展开的。例如说,1999年是国有体制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所以在媒体报道中,就必须处处围绕着这个以国企改革取得的成绩为中心的报道原则展开报道。而运用的新闻语言,也必定是带有鼓舞性、激励性的言辞。反之,就不能体现新闻及时性、时新性的报道原则。同样,就2010年5月12日年发生的地震事件的报道来看,中国的媒体已经具备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表明了百姓迫切关注的立场,同时在语言运用上也突出表现了“援助”“、爱心”的大众感受,使这次救援活动在百姓心目当中重塑了新闻媒体的形象。所以可以很客观地说,新闻语言运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体报道的成功与否。因此,紧紧抓住时代性这个特点,将有助于新闻报道取得更好的社会报道效果,使新闻报道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塑造媒体新形象。其次,由于新闻报道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倾向,因而导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由于我国新闻体制的原因,新闻报道在坚持以主旋律报道为主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倾向,而这就导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体现着鲜明的政治性。

这里的政治性就是指走不出旧有的报道模式、跳不出固有的语言运用。令人乏味、千篇一律的语言充斥着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报道当中。而对于受众来说,在诸多的报道当中却找不出有效的阅读信息,着实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第三,新闻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运用宗旨。人本思想是近一段时期来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无论是在治国方案还是社会治理方面,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之所以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原因就在于它不仅符合新闻报道实事求是、坚持为民服务的报道原则,更能够进一步以平易、真实、为大众所最能接受的言辞贴近百姓,真正达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报道目的。有的事件新闻价值极高,但是一经记者报道,就发现不是形式老套就是言辞无味,使读者没有足够的阅读兴趣阅读。当然,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好的新闻架构和价值是关键,但新闻语言运用的优劣,却能够对新闻效果的好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遇到了一个好选题,但是却固守陈词滥调、别无声气的报道语言,结果也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坚持人本思想的新闻语言报道,切实用平实、真实的语言报道新闻,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媒体报道氛围。综上,新闻报道产生社会效果的好与坏,虽然不能用阅读率与点击率的高低一概而论,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新闻语言使用的优劣也是影响读者是否对新闻有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3未来新闻语言的发展方向。

语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体现着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是如此。虽然它更多的是恪守准确、明确和含义鲜明的原则,但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新闻语言也要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与时俱进。那么,新闻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抛开在新闻教材中体现的新闻报道所必须恪守的语言原则不说(因为在每本新闻教材中都写的非常明确),简要地谈一下我对传统型报道和一边倒式的报道这两个问题的一点看法。第一,推陈出新,开辟新的报道途径。报道新闻的目的,我们不排除为政党宣传的一面,因为毕竟国家是由政党领导治理的,所以,新闻媒体早就被冠以“舆论喉舌、政府镜鉴”的名号。所以,为了适应我国国情,突出政治性原则的报道目的是无法避免的,换句话说这也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但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环境当中,如何突破旧有思维,走出固有体制的报道框框,就成为了新闻人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例如,每年一次的两会报道问题,就始终突破不了模式化的报道程式,所以就成为了中国媒体最让公众不满意的报道时段,即越是重要的新闻、重要的会议、重要的讲话,媒体就越是脸谱化和程序化,让老百姓感受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报道。

而这当中的新闻语言运用,也同样是在程式化的同时枯燥而乏味,永远都是“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会场气氛庄严隆重,在热烈的掌声中……这次大会是民主团结的大会……”的报道语句,无法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在日后的报道中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足够的阅读兴趣呢?那就是用更贴近公众的事件吸引读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说到底,就是用事实说话!虽然这个提法已经被运用到了社会新闻的报道上,但是还没有切实实施于重大新闻、会议报道上来,所以只有真正贯彻好这一原则,才能够报道出为公众所关注的、切实利于百姓的好新闻。第二,不拒绝使用犀利的新闻语言,但是那不代表就可以一边倒地报道事件,我们需要的是公正、平衡的新闻报道。

在当今这个被浩瀚的讯息充斥我们生活的年代,许多媒体都在不断找寻更好的报道方式、推陈出新。这当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表现就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主持人(评论员)评论性言论的增多。一方面,可以看出媒体更加注重舆论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受众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事实报道,更需要听到来自不同角度和方面的声音。因此,以笔锋犀利为特点的评论文章深受受众的好评,但是犀利就难免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这也正是当今新闻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前的坚持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提法并不是很准确。所以,新闻报道需要充分尊重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新闻语言则在此基础上改进语言模糊的不足,同时恪守清晰、平衡的原则。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够更为大众所接受。

计算机理论毕业论文

多元智能化理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逐渐迸发出惊人的契合性。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现代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旨在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相结合,最终推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简要概述。

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类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智力的单一性,颠覆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狭隘观点。因为多元化智能理论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又能满足人才的评价规律,这必将会极力推动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现代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应用于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拓展了更多的途径。目前,我国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可以为而现代计算机教育,以及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提供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平台。当然,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现代的高科技教育技术来丰富和完善计算机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的现代计算机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理论研究

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更主要的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到位等主观方面的原因。

因此,行政单位在实物资产管理方面要制订和完善实物资产的购入、使用、报损、核销、报废等工作流程,使各个环节能够衔接,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定履行手续;及时对实物资产的购入、调出、报损、报废进行会计核算。

总体而言,行政单位实物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不如资金管理基础工作那样被重视。

主要表现在:。

1.1实物资产管理不规范:长期以来,行政单位对资产的管理往往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一般只设置总账,没有设置明细账和资产卡片,购置的资产不及时入账,不对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对资产的管理也没有明确责任人,导致部分行政单位实物资产账实不符,大量实物资产游离于账外,正常资产处置无法下账,不正常的资产损失也无人追究责任。

1.2实物资产利用效率不高:目前,行政单位实物资产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同程度存在着浪费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购置固定资产不讲求效率,很少评价资金效率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导致固定资产配置和布局不合理,缺乏共同配置、调剂使用机制。

部分单位对办公设备一味求全、求新,部门、科室之间相互攀比,造成不必要的资产浪费,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halliday(1994)认为,情态是实现语言人际意义的重要语法范畴,它是介于“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之间的中间区域,表达说话者对所述命题或提议的估量和不确定性。根据说话者所交换的命题信息和提议的不同,情态又可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前者包括概率和频率,表达说话者从可能性或经常性角度对所述命题信息的可靠性所作的判断,又称为认知型情态;后者包括义务和意愿,表达说话者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在命令句中涉及受话者执行命令的责任程度,在提供句中表达说话者不同程度的义务或倾向,因此又被称为道义型情态(thompson,1996:67)。halliday(1994)认为英语的情态系统不仅具有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些不同的情态表达还具有高、中、低三种不同的量值。不同类型、不同量值的情态表达反映了说话者对所述命题或提议不同程度的介入,表达了说话者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因而在说话者构建身份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情态系统的论述,从情态的类型、主客观取向、三级量值三个方面对法官话语中的情态表达进行考察,探讨法官是如何通过对情态系统的选择构建身份的。

(一)情态表达类型与法官身份构建。

情态表达的手段和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隐喻式的、非隐喻式的,也有认知型的、道义型的。“不同方式和类型的情态表达在语篇中呈现的数量或质量的突出是理解语篇人际意义的关键”(陈其功、辛春雷,2005:8)。因此,考察法官话语中对情态表达类型的选择,对于理解法官身份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12起案例法官话语中情态类型的选择情况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具体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法官话语中情态类型的选择呈现以下特点:1.从情态表达的总体使用情况看,法官话语中的情态表达较少。在长达几千字的法官话语中,12起案例中出现的情态表达最多的也仅有22处。2.情态表达手段比较单一。无论是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法官多选用非隐喻式的情态表达,即通过情态动词(或能愿动词)实现的典型情态表达方式,较少使用语气评论语、情态附加语、褒贬词等其他隐喻式的情态表达。3.在情态类型的选择上,多选用道义型情态表达,即表示责任、意愿的“可以”“应”“应该”“必须”等情态动词。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诸多研究表明,说话者的语言选择与交际目的和动机紧密联系。法官话语情态类型的选择特点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法官身份的构建过程。

首先,法官话语中较少使用情态表达是法官主动构建其作为庭审中立的“裁判者”的身份体现。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情态表达了说话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和评价,因而属于句子的主观态度部分,是“语言中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特征比较突出的一个功能范畴”(彭利贞,2007:2)。法官是司法公正的象征,要保持司法公正必然意味着在法庭审判中保持中立。法官“不应有支持或反对某一方的偏见”(龙宗智,2001:36),即在语言表述上不流露个人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态度。在法庭审判中,法官较少使用带个人观点和态度的情态表达,正是法官主动构建其作为庭审中立的“裁判者”身份的选择需要。同时,从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法官所使用的几处情态表达,其分布还比较集中,多出现在法庭准备阶段,法官代表合议庭宣布诉讼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法庭纪律时,即法官通过使用情态表达对诉讼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规定或约束诉讼双方的行为,而在法庭审判的其他阶段,法官几乎很少使用情态表达发表个人的观点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法官话语中的情态分布特点再次表明了法官构建中立的“裁判者”身份的语言选择需要。

其次,法官话语中的情态表达形式单一以及缺乏变化是法官话语平实、庄重的体现。正是这种平实庄重的语言风格构建了法官在庭审中的中立和权威,从而构建了法官中立的“裁判者”身份。法庭审判是一项极其严肃的社会活动,法官在法庭审判中的语言必须平实庄重才能显示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法官的语言表达过于生动、形象、富于变化,则很难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庭审气氛,也就很难树立法官公正中立的司法形象。因此,在法庭审判中,法官很少使用语气评论语、情态附加语以及带感情色彩的褒贬词等隐喻式情态来表达立场和态度。这些富有人际意义的隐喻式情态表达体现了说话者明显的主观立场和感情色彩。法庭审判以查明案件事实和确定法律适用为主旨,重在达意,不在传情,法官语言表达的平实庄重也是法官主动构建中立的“裁判者”身份的语言选择结果。

最后,法官在情态表达的类型上多用道义型情态而少用认知型情态,也表明了法官有意识地构建其作为庭审中立的“裁判者”的权威身份。“认知型情态比道义型情态具有更强的主观性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张楚楚,2009:11)。因此,在法庭审判中法官较少选用带有明显主观性的认知型情态,而选用表达责任、义务的道义型情态来体现当事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从而体现法官在庭审中的中立性和权威性。从另一方面看,认知型情态是说话者对命题可靠性所作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是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表达了说话者对命题判断的不确定性和缺少承诺。认知型情态的使用削弱了陈述的力量,是说话人没有把握的标志(李战子,2002)。同时又由于认知型情态所具有的多声性(bakhtin,1981),使得语言表达也充满了一定的商讨性和不确定性。法官是司法机构的化身,法官的语言代表的是整个司法制度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如果法官语言中过多使用带有不确定标志的认知型情态,则会使其语言表达显得不那么果断,使法官失去在庭审中的权威性,不利于法官构建庭审中的权威身份。与认知型情态相比,道义型情态表达了受话者的责任或义务或者说话者的意愿和倾向。在法庭审判中,法官主要通过使用道义型情态来表达受话者的责任或义务,常用的道义型情态动词有“应”“应当“可以”等。法官通过使用这些情态表达构建了其作为司法制度化身的权威身份。例如:(1)法官:经核对,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均符合法律规定,可以参加本案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0条、42条、123条规定,本案由审判员张某某担任审判长,与审判员苗某某组成合议庭,由苗某某主审本案,张某某担任庭审记录。鉴于原被告不在现场,权利义务就不再宣读,当事人可以在休庭后自行查阅。(2)法官:那么,被告人,罗某某,你当庭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应当遵守的法庭纪律听清楚了吗?从以上例子中我们看出,法官使用的道义型情态表达多出现在法官宣布相关法律规范的语境中。在宣布相关法律规范的时候,法官是立法制度的代言者,表达了立法者的意愿和态度,同时也赋予了听话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法律规范是立法语言的主要内容,主要由假定、处理、制裁三要素构成。其中,假定要素指法律规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处理要素是对法律规范要求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的合法标准,制裁要素是违反法律规范所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王洁,1997:79)。在以上例子中,法官通过使用道义型情态词“可以”“应当”实现了法律规范处理要素的语言形式,对当事人的合法行为给予允许和肯定,或者对当事人的行为作出一定的规定或约束,从而构建了法官在庭审中“裁判者”的权威身份。

需要说明的是,和其他案例相比,案例(3)中较多地使用了隐喻式情态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语料中包含了当庭的宣判结果,而其他几起案例均没有当庭宣判,因而在其他几起案例的语料统计过程中并没有把宣判的结果统计进去。我们知道,宣判结果也就是法官代表合议庭宣布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主要包括案由、各方当事人的举证、质证过程、法院认定的事实、理由和处理结论等。在此过程中,法官不仅要客观中立地陈述案件的相关事实和审理经过,同时还要对案件审理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说理,并代表合议庭表明对案件审理的态度和观点,因而在此部分法官较多地使用了情态表达,明确了对案件审理的立场和态度。此外,法官还使用了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词语以增强其裁判结果的说服性,从而丰富了情态表达,使法官所代表的合议庭的态度和立场更加明晰化。例如:(3)法官:((击锤))继续开庭。本案经合议庭评议过后,本庭认为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程某某因持海洛因、冰毒贩卖给他人,且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了贩卖毒品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行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被告人程某某犯非法持有毒品罪后,又犯贩卖毒品罪,其属于故犯,程某某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第45条第一款的规定,并罪处罚,应当从重处罚,被告人程某某今天在审理中认罪态度好,因此,根据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和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47条第一款、第399条、第52条、第53条、第65条第一款、第64条、第61条的规定,判决如下:全体起立,被告人程某某犯贩卖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第二,公安机关扣押在案的海洛因18包,净重8.3克,冰毒1包,净重0.9克,海洛因净重0.9克,予以没收。宣告完毕,坐下吧。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某某市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交上诉状正本1份,副本2份。在例(3)中,法官通过使用“清楚”“确实充分”“严重”“好”等感情色彩词,表明了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态度,增强了判决书的论证说服力。

(二)情态表达的主客观取向与法官身份构建。

人们注意到语言具有“客观地”表达命题的同时,还发现“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沈家煊,2001:268),即语言表达所具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从总体上讲,情态表达了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立场,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但情态也有主客观取向之分,包括情态的客观取向和情态的主观取向,即情态的语义范畴处在一个渐变的连续体上,由主观到客观是一个程度渐变的过程。halliday(1994)认为情态表达的主客观取向可以通过小句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说话者想突出自己的主观态度,可以把情态编码在一个主观从句中,即情态的主观表达;如果说话者想淡化自己的观点,则可以通过客观的小句形式加以表达,即情态的客观表达。thompson(1996)认为情态的主客观向度和情态责任有关。如果说话者对所表达命题的承担责任程度越高,主观性就越强。martin(1998、2000)用“自言”和“借言”来说明带评价意义的词汇层所具有的主客观性。“自言”意味着说话者直接“介入”事态,承担责任,具有主观性;“借言”指通过投射的方式“貌似客观地介入事态”(王振华,2002:59),具有客观性。从以上对情态主客观取向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情态是标识说话者主观态度、观点和判断的重要语法形式。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往往会出于各种不同的交际目的,采用不同的手段,使带有明显主观特征的情态表达“貌似客观”,这就产生了情态的客观表达。交际者究竟采用客观的情态表达还是主观的情态表达,取决于当时的交际情景、参与者的社会关系以及交际意图等多种语境因素。常晨光(2001)认为,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可以通过故意采用情态的主观形式强调自己的看法或判断的不确定性,或者表达对于身份比自己高的人的尊重,或者采用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使自己的判断或断言客观化,以隐藏真正的情态来源,从而使个人观点变成了一个固有的特征或无法质疑的事实,以使听话者更容易接受其看法。也就是说,交际者情态表达的主客观选择对于理解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等多种语境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接下来本文将着重探讨情态选择的主客观取向对法官身份构建的意义。

情态表达本身具有的主观性,所以很难对情态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做出明确的划分。为研究之便,我们把说话者直接介入命题,表明观点、态度、责任的情态称为主观情态,而把那些通过“借言”(martin,1998、2000)等方式淡化个人观点和态度的情态表达称为客观性情态。通过对12起案例法官话语中情态选择的主客观取向进行统计和量化,我们得出表2。由表2可见,法官多选用情态的客观表达形式,即法官多通过借言的方式使原本主观的情态表达貌似“客观”,从而增强话语表达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法官在情态主客观取向方面的选择特点与他们通过语言选择构建客观中立的“裁判者”身份相吻合。法官通过选用客观的情态表达使其发出的命令、提议或者断言更加客观化,从而凸显法官的中立地位。法官是法庭审判的裁判者,代表司法机关行使审判职能,法官在法庭上的断言、命令、提议、允许等均不代表个人的主观看法。从话语角色的角度看,法官是司法制度的“代言者”(spokesman),是司法制度中的一员,代表整个司法制度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种“代言者”的角色在法庭审判中主要是通过“借言”的方式实现的。例如:(4)法官:被告人,罗某某,根据法律规定,刚才宣布的审理本案的人员以及出庭的公诉人,如果你认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本案公正审理的,可以提出事实和理由要求上述人员回避,是否申请回避?(5)法官:鉴于被告人自愿认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启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定罪量刑的若干意见,对被告人自愿认罪的案件可以启用普通程序的简化程序,即公诉人在举证时可以仅就证明的名称、来源、证明的事项做出说明,对综合质证方式的被告人在量刑上可以酌情予以处罚。公诉人是否同意本案启用普通程序?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法官通过借言的方式,即“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使其话语中的情态表达更加客观,从而表明了其作为“代言者”的话语角色,构建了客观中立的裁判者身份。

王振华(2002:61)把martin的投射发展为“间接投射”“直接投射”“话外投射”和“领域投射”四个方面,其中直接投射和领域投射的客观性较之其他两类要更强一些。“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属于领域投射,即投射现有立法中的内容或定论,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正是通过这种“领域投射”的借言方式,法官使表达“允许”这一意义的道义型情态表达“可以”的道义源发生了转变,即由话语的发出者转变为相关的法律规范,从而表明了法官作为“代言者”的话语角色,同时也构建了其客观中立的“裁判者”身份。除了通过“领域投射”使情态表达更加客观外,法官话语中常用的客观情态表达通过间接投射小句“本庭认为……”或“本合议庭认为……”来实现。例如:(6)法官:((击锤))继续开庭。本案经合议庭评议过后,本庭认为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程某某因持海洛因、冰毒贩卖给他人,且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了贩卖毒品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行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被告人程某某犯非法持有毒品罪后,又犯贩卖毒品罪,其属于故犯,程某某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第45条第一款的规定,并罪处罚,应当从重处罚,被告人程某某今天在审理中认罪态度好,因此,根据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和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47条第一款、第399条、第52条、第53条、第65条第一款、第64条、第61条的规定,判决如下……在例(6)中,法官在法庭审判结束时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发表观点,通过使用投射小句“本庭认为……”,使具有明显主观感情色彩的评价类词语“清楚”“确实充分”“严重”“好”等变得“非个人化”,从而淡化说话者的主观态度,使判断或断言更加客观化,增强了判决书的可接受性和说服力,构建了法官作为合议庭组成人员,代表合议庭做出判决的“裁判者”身份。当然,从表2我们也发现,个别案例中的法官使用了较多数量的主观情态表达,即法官有时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态度等都通过“借言”的方式使其客观化,而是直接介入命题或提议,这一方面表明了法官在法庭审判中流露出的主观武断性,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法官在法庭审判中充当“代言者”的话语角色,因而这种带有明显主观态度的情态表达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就被大大弱化了。

(三)不同量值的情态表达与法官身份构建。

halliday(1994)对情态系统进行讨论时,不仅区分了情态的类型和主客观取向,还对情态表达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他认为情态体现了说话者的认识程度,因而存在一定的量值变化,即“说话者在多大程度上承诺命题为真,或在多大程度上强制某行为被听话人执行”(徐晶凝,2008:84),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命题承担责任。halliday(1994)把情态的量值变化分为三级,即低量值、中量值、高量值。其中,表达命题可能性的有“可能/很可能/一定”三级量值变化,表达通常性的有“有时/通常/总是”三级量值,表达责任程度的有“允许/料想/要求”,表达意愿程度的有“愿意/渴望/决意”。魏本力(2005)认为,选取何种量值的情态表达通常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情态表达所具有的语义功能,包括责任和期望程度、语义的相对性和语体识别;二是说话者的认知程度。除了语义和认知因素影响说话者的情态量值选择以外,语用因素(如人际因素)也影响说话者的情态选择。和说话者的认知程度有关的情态表达主要涉及认知型情态,而在法庭话语中,这种表达法官认知不确定性的情态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略去对法官话语中不同量值认知型情态表达的考察,着重分析不同量值道义型情态表达的分布特点,探讨这些不同量值的情态表达在法官构建身份中所具有的意义。通过对12起案例法官话语中不同量值情态表达的统计和量化分析,我们得出表3。由表3可见,高、中、低三级量值的情态表达在不同案例的法官话语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高量值的情态表达相对较少,中低量值的情态表达相对较多(案例九除外)。法官情态量值的选择特点对于法官身份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高量值的情态表达属于强势的交际风格,是说话者在交际中拥有权势的标志,社会地位较高的说话者通常在交际中使用高量值情态表达以表明其言语的果断性和断言性。在法庭审判中,法官通常在宣布法庭纪律时使用高量值的情态表达,从而建立自己作为司法机构的代言者所拥有的权势地位。例如:(7)法官:现在宣布法庭纪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条第一款规定,第一,到庭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庭规则,一律听从法庭的统一指挥;二,不准喧哗,不准鼓掌……和高量值的情态表达相比,中低量值的情态表达具有相对态度,它给听话者留有一定的发表意见和做出决定的余地,因而可以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人际氛围(魏本力,2005:57)。法官在法庭审判中较少使用高量值的情态表达而较多地使用中低量值的情态表达,和法官想要营造和谐、平等、公正的庭审氛围是一致的。这些中低量值的情态表达多用在法官宣布诉讼双方的权利义务时,在这个阶段如果过多使用高量值的情态表达会使人产生一种以势压人的感觉,不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庭审氛围,也有悖于“司法为民”的审判宗旨。例如:(8)法官:下面告知被告人在法庭审判中所享有的权利:一,被告人有自行辩护或委托他人辩护的权利;二,被告人有举证、质证的权利;三,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享有最后陈述的权利。此外,被告人应当遵守法庭纪律,回答问题需要起立。(9)法官:根据民诉法第45条、46条之规定,本案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但应说明理由。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发现,法官多用中低量值的道义型情态词“可以”“需要”“应当”“应”来描述相关的法律如何实施,规范诉讼参与人的行为,告知诉讼双方应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可以”“应当”等中低量值的情态表达和“必须”等高量值情态表达相比,给听话者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增强了话语的可协商性,体现了司法的民主性,构建了公平、公正、居中裁判的法官身份。

通过对法官话语中情态类型、情态的主客观取向以及情态量值三个方面的考察我们发现,法官通过对词汇—语法层情态系统的选择加强了其在法庭审判中的权势地位,构建了客观中立、公平公正的“裁判者”身份。这是当代中国法官为践行“司法为民”的审判理念所作的重要努力,也是中国司法程序民主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当然,仅从语法范畴的情态角度探讨法官的身份构建过程是不全面也是不充分的,还需要结合语篇和语用等多个层面,这些视角将成为今后深入研究法官身份构建的重要方向。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经过习得和小学初中的语文训练,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发展规律以及语言、语文学习规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学生已经形成和具备的语言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其语言鉴别、欣赏能力。“立鹄的易,而所以中鹄的难。”确立一个目标是相对简单的,而要达到目标却是相对较难的。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那么,怎样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及水平?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对比,才会有鉴别;只有鉴别,才会有欣赏。不言而喻,“对比”是良方。怎样对比?现成有个好例子。钱钟书先生曾对比王世贞的《归有光赞》的两种版本,最终考证出《归有光赞》曾受钱谦益篡改(见《谈艺录》)。王《赞》原为“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钱谦益将《赞》中末句“久而始伤”之“始”篡改为“自”。钱钟书先生以为:“一字之差,词气迥异。‘始伤’者,方知震川(归有光)之不易得,九原不作,赏音恨晚也。‘自伤’者,深悔己之迷途狂走,闻道已迟,嗟怅何及也。”用现代文来说,“始伤”是说王“能识归有光的异量之美,认为归有光的学习韩愈、欧阳修,与自己学问门径不同,但同以学习《史记》《汉书》为归宿,这点起初不认识,这时开始认识,因而伤悼他”,其意“不过表示赏识他而已”;“自伤”“是伤自己迷途狂走,开道已迟”,其意在于自贬。这一字篡改,关系重大:它涉及王世贞对自己的评论,涉及王世贞对归有光的评价,也涉及后人对钱谦益文品、人品的评判。从上例中,我们可以见出钱钟书先生的“求思之深”和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语感,也可以悟到鉴赏语言的重要性和些须门径。这种对比研读称之为校勘对比。校勘对比的材料并非可遇不可求。佳例所在皆是: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句“冰下难”一作“水下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樯橹”一作“强虏”,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句“千家”一作“几家”。以上材料都可用来对比研读,以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用各种对比方法提高鉴赏语言能力,就如老僧的面壁参禅苦修,目的是为了一朝顿悟成佛——悟觉语言。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鉴赏语言只是处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初级阶段,悟觉语言则是处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中级阶段。确实,悟觉语言就是“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豁然。语言魅力突如其来,我们无须反复斟酌,再三思量。《红楼梦》中贾雨村“偶至郭外”,“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顿时悟觉:“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对语言的敏感,加上自己的阅历,使得贾雨村能准确解读这一对联。同样“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对曲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如醉如痴”,几乎不能自持“站立不住”,也是对语言的高度悟觉。这种例子现实社会中所在皆有。商友敬先生述及,他曾经为上海老年大学学员讲解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朗读甫毕,就见一老人泪珠滚滚而下。原来,苏轼的《江城子》让他想起了过世的老伴。看到或听到某些文辞,往事、感情蓦然涌上心头,不须反复咀嚼品味,就能体悟文辞的感情、思想、意境,这就是悟觉语言。对语言的悟觉,往往需要生活阅历作为底子,高中生生活阅历较浅,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直接经验的缺乏可以用间接经验弥补。高中生多读文学作品,用心琢磨,是可以形成较好的语感,从而达到悟觉语言的地步的。

对语言的悟觉有时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将自己的某种感触借他人语言表达出来,以他人之文发抒我之心情。谢冕在《诗歌欣赏的准备》中讲到,他年轻时登镇江的金山,“长江浩浩从眼底流逝,我心中激动,却苦于无以形容。这时,眼前赫然跃出一副对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它带给我以极大的愉悦。它完成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最忠实、精彩的表达”。语言的悟觉能力,可以给我们在欣赏名胜古迹以及其他艺术方面带来极大的方便。“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正是古人对此的说明。

能够鉴赏、悟觉语言,不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将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气质乃至生命。我们不能仅仅遥望前人的遗产,赞美、欣赏前人的遗产,我们应该自己创造出自己的美丽来。这里涉及到语言的应用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考试正在逐步将语言的内化列入考查的重点。怎样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得更精美,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学习者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语文成绩不一定能反映语文素质,但语文素质却能反映人文素质。我们现在的考试努力将三者形成正关联。学习的目标应是我们考核的目标。当然,优美语言的内化并不仅仅是做几道语言应用题。文雅的谈吐,流畅的阐述,逻辑严密的书写,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我们记忆许多名篇,背诵许多名句,本身就是希望用此改变自己的用语模式,提升自己的表述能力,升华自己的表达水平。王尚文先生自述儿时听祖父与客人谈话,得知客人的亲人曾一度得病甚重,急欲了解病人结局,便贸然问道:“人死了吗?”客人走后,祖父郑重告诉,问话不能这样问,“如果你问——病人最后好了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知道的情况。但这样得体多了,客人就不会心里生气难过了”。儿时的王尚文先生没有将语言运用内化,而祖父的郑重教诲,正是督促王先生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将优美语言内化,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言语交际、交流质量。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高中学生除了要有生理、心理、智识的“入世”准备,还应该有“语言”的“入世”准备。一个社会的人,听人讲话、看人为文,应该闻弦歌而知雅意;一个社会的人,对人说话、为人作文,应该曲其笔而直其意。高中生,应该在语言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我们提倡高中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鉴赏语言能力、悟觉语言能力、内化语言能力为重点目标,正是基于对学生“语言入世”的重视。而上述三种能力,又是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网络会计理论与实务相关问题分析论文

电子商务的快速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但是无形之中也给传统会计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怎样将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1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我们的技术要升级,思路更要升级。主要就是我们的思想一定要跟上信息化大生产的变化。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必然会对传统的模式发生冲击,所以关键就是我们的态度,一定要从思想上接受这个新兴的技术,继而发生改变。电子商务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是不可逆转的。

2.2重视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养。

在电子商务大时代背景下,对会计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考验就更加明显化。传统的业务能力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如今多变的社会环境,必须改变思路,创新,求转变。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多变,竞争也更加激烈、白热化,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更加全面。不是说从事这项工作就可以停止学习,而是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与新形势接轨。看准时代的新情况,结合自身的业务,钻研出一套适合于企业的新发展。电子商务是没有国界、时间限制的,主要就是对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在新形势下,会计的`主力军依然是控制企业命脉的财会人员。在我国,会计队伍却不能适应新环境,所以必须要转换就业思路,提升自身的业务,这才是在新时期下满足会计发展需要的解决方法。

2.3开发完善的电子商务会计软件。

电子商务的完善离不开完善软件的开发,开发国际领先技术,满足我国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需求。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保证新时期电子商务大环境下商务活动的核算和管理。同时,电子商务模式会计软件的使用,由于会计人员无权管理业务的问题,会计人员的责任极为重大,要尽量避免与管理脱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开发一个完备的会计软件,尽可能地将会计核算与管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达到企业利润的合理最大化。因此,开发优秀电子商务软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实务非常重要。

2.4完善企业法律法规制度。

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现在施行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需要。很多具体的矛盾已经凸现出来,所以急需出台一部法律条例来保护和制约。而现在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出台都相对滞后。现如今,有些交易已经开始了无纸化网上交易,采取网上支付的形式。包括购买方式、运输、零售,都和传统的交易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因此,处于完善立法的考虑,应当出台一部电子商务专门的立法。

2.5加强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建设。

电子商务会计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安全问题。企业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贸易时,由于网络的共享资源,任何一台笔记本都可以不用密码,轻松获取到其他ip地址的相关信息,所以企业的信息很容易泄露出去。这样在无形中也使企业处于一个高度风险的状态中,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因此而窃取企业的资料,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另外,推行网络会计后,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企业管理依赖于网络。一旦企业发生了安全泄漏问题,遭到骇客的恶意攻击或者破坏,那么对于企业的破坏力将是不可估量的,而且修复起来也极为麻烦。所以,设立一道安全的屏障是保护企业会计系统的最有效途径,使其避免遭受不必要的丢失,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机制来加强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3结语。

本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实务的优缺点做了深入的分析,详细概括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会计受到的巨大冲击,并且对在电子商务大环境下的会计新系统尝试了崭新的设计。结合当前的电子商务会计发展,提出了今后我国的会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志武,周年祥.安然华尔街完美案例[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2]杜兴强.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继承与发展会计信息丛书———会计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李琪.电子商务概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语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的基础,而长期以某种文化为引导,慢慢形成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中国人语言表达的时候,对于自己不同意的事情,会以直接或者不直接的方式进行意见的阐释,但是无论多么委婉,但是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反对意见表述出来。而日本人在遇到自己不是很同意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以含糊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可能你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在中日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总是以怯生生的方式去表达,这不仅仅与日本人学习精神有关,还与日本语言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1、汉语的文化特点。

汉语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其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汉语都能够以这样的特点去满足信息交流的需求,因此可以成为现阶段唯一存留的表意文字。汉语中的象形字能够以近似图画的方式来展现,有着比较强的视觉感,无论出于何种语境,都可以很好的表达字意,偏旁部首的存在就集中体现了汉语象形字的魅力。古时候养蚕兴起的产业,都与丝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纺织,绘绣,绳等汉字都与原始的产业存在着关联性,甚至在很多字形分析的过程中。因此,在阅读很多古典作品的时候,如果对于语言背后的典故不是很了解,往往难以真正的去理解其含义。汉语语言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没有复杂的变格和形态变化,不会受到形态成分的影响。一般只要词汇语义搭配合适,就可以进行遣词造句。功能,内容,韵律,意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就可以传递出语言的神韵,在意的是神似。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悠久文化对于语言造成的直接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将汉语界定为文化代码,其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识。

2、日语的文化特点。

日本使用表意文字汉字的同时,还没有放弃使用表音文字的使用,这样的混杂使用状态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少见的。要想深刻的理解日语的文化特点,首先要从日本文字的渊源来看,汉字最早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传入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汉字的不断传播,日本的很多文化作品都是以表音汉字为基础而创作的。随着后期假名的出现,使得汉字的草书慢慢融入到日本语言中去,并且慢慢形成了表意汉字、假名组合使用的语言表述状态,也由此一直延续下去。其次,从汉语对于日语词汇影响的角度来看,日本语言词汇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合语四种。以汉语为例,是从中国直接引入的,或者在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造出来的词汇,其也成为日本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最后,从日本人对于语言的界定来看,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将汉语视为外来语,而是将从欧美语言引入的词汇界定岗位外来语,在这样良好的语言基础上,汉语的语音,词性改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使得汉语成为日本语言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因此使得日语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据统计,要想理解日常会话的内容,法语需要掌握5000个词汇,而日语需要掌握22000个词汇。另外一方面,日本语言还存在文体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将其划分为敬体和简体两种,两者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语差异。从这些角度去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束语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其根因在于民族思想,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语言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民族特殊性考虑进去,从语言发展历史去探析,并且积极实现与类似语言之间的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更好的去理清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引导实际的语言理论研究工作。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理论研究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构建一个产权明晰、配置合理、处理规范、管理有序,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充分发挥效能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才能更好地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履行职能,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合理,人均资产相差悬殊,苦乐不均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国有资产的不同地区、不同级次、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配置水平差距较大;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脱节,缺乏约束,一些单位不顾实际需要,互相攀比,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

2.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重配置、轻管理”的问题突出,资产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等现象较为普遍,资源整合、共享共用水平较低,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损失浪费情况较为严重;资产有偿使用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水平低,效益不高。

3.管理状况不容乐观。

国有权益被不断侵蚀;一些单位资产管理账目不清,产权和实物管理混乱,土地等国有资产的价值没有按市场规则的要求进行计量,普遍存在“失真”和“失实”现象,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占有的国有资产规模缺乏准确统计,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资产使用和处置的审批权限和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导致资产流失。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措施。

1.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涉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三个主体。

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

具体来说,财政部门,一是要管好政策制度。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是要关注关键环节。

从源头上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是要管出整体效应。

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一个侧重资产全面管理及整体运行质量监管的平台,把每一项工作都纳入到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综合管理的职能作用,提高资产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

主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对外,各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汇总并向财政部门提出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意见,编制资产配置项目预算,完成本部门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承办职责范围内或财政部门授权的资产管理工作。

对内,各主管部门需要结合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统一的管理制度框架下,制定和完善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在规定权限内审核审批资产管理事项,组织实施对本部门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督促本部门所属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协调和组织部门内部资产调剂工作,推动资产共享、共用,盘活资产存量。

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

其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基础环节的工作,它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产产权、实物资产和资产账目的管理,建立资产使用管理内部责任制,避免盲目配置、闲置和浪费资产,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本单位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事项,确保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

2.创新管理机制,推动资产管理科学发展。

(1)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机制。

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和基础,预算管理是加强和规范资产管理,合理配置资产的有效手段,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财政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预算约束机制,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对部门和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实行项目预算审核制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充分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要把资产管理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维护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的重要抓手,增强资产管理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强化资产管理,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2)完善资产运行管理机制。

在资产配置环节,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结果,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国有资产的均等化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分类制定统一和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实物费用定额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存量,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整存量,合理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在资产使用环节,财政部门要充分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资产存量及使用状况,盘活存量,促进资产的有效利用。

同时,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有偿使用国有资产的监管,实行国有资产对外有偿使用审批制度和等级备案制度,对单位的对外有偿使用资产实行跟踪管理。

在资产处置环节,财政部门要以规范资产处置程序和加强收益监管为重点,细化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调剂、申报程序、审批权限以及收益收缴等,把资产处置管理与资产配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序的资产管理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资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涉及到的中介专业评价鉴定机制,建立评估档案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实行评估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在资产管理基础环节,各部门要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3)逐步建立资产使用绩效考核机制。

财政部门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省级财力供给状况等,分类测算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有均等化水平,及时为资产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要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理念,认真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按照职能需要、功能属性、公共服务标准、公共服务质量等,建立资产投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推行资产占有使用目标考核管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管理的长远目标模式和长效机制。

(4)建立资产整合和调剂机制。

财政部门要尽快研究建立资产的调剂使用制度,构建一个统一的调剂资产管理平台,逐步改善资产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财政部门在审核部门和单位的资产配置申请时,能够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通过存量管理,推动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减少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节约政府公共资源。

同时,按照高效节约的原则,积极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以及部分价值昂贵、使用率不高的专用设备试行专业化集中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单位需要的该类资产,由主管部门统一申报配置和管理。

(5)建立资产分类管理机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资产要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要求实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

同时,按照省委、政府统一部署和安排,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剥离出来,盘活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

3.夯实管理基础,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尽快研究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二是夯实管理基础。

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督促单位建立、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行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资产管理事项申报审批和等级备案制度,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同时,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部门和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及其变动情况,为资产管理和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信息。

三是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管理机构,配备、充实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做到职能、机构、人员到位,以更好地履行资产管理职责,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在健全机构的基础上,要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以提高资产管理干部思想和业务素质为核心,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培训、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职能的需要。

简述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提纲

从不知道。

怎么写,到顺利如期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这些我在毕业论文结束语中都提起过。事实上,给水系统排水系统还是消防系统,我都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他们有着很多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比如我的设计在节约水能源上就有很大的不足,在这个能源紧缺节能被高度重视的社会中,这无疑是很让我自身感到遗憾的,可这些不足正是我们去更好的研究更好的创造的最大动力,只有发现问题面对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不足和遗憾不会给我打击只会更好的鞭策我前行,今后我更会关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并争取尽快的掌握这些先进的知识,首先,要写好毕业论文的简介,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动机,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次,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的全文,尤其是要熟悉主体部分和结论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论的基本依据;弄懂弄通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确切涵义,所运用的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仔细审查、反复推敲文章中有无自相矛盾、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无与党的政策方针相冲突之处等等。如发现有上述问题,就要作好充分准备——补充、修正、解说等。只要认真设防,堵死一切漏洞,这样在答辩过程中,就可以做列心中有数、临阵不慌、沉着应战。

第三,要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写论文相关联的知识和材料。如自己所研究的这个论题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目前存在着哪些争议,有几种代表性观点,有哪些代表性著作和文章;自己倾向哪种观点及理由;重要引文的出处和版本;论证材料的来源渠道等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材料都要在答辩前做到有比较好的了解和掌握。

第四,论文还有哪些应该涉及或解决,但因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触的问题,

第五,对于优秀论文的作者来说,还要搞清楚哪些观点是继承或借鉴了他人的研究成果,

毕业论文(作业)答辩是审查毕业论文(作业)的一种补充形式。一般来讲,专科毕业论文不参加答辩,其论文成绩就是毕业设计的成绩;本科以上(含本科)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所以其毕业设计的成绩,是由文章成绩和答辩成绩组成。最后由评审小组、评审委员会鉴别评定。

毕业论文理论基础范文毕业论文理论基础

答案:(天人合一)。

相关阅读:

浅谈中庸之道。

涵义: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到达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最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完美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完美的天那样善良完美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到达像完美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表现方面:

天道与人道合一。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取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透过学习而到达的天人合一。就应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能够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到达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

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就应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到达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到达中庸之道。

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此刻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内含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外内合一。

‘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主题思想:

教育目标的重大好处。“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到达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这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我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到达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一直对玻璃杯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和释怀,小时候可能是因为它的晶莹剔透、简简单单,还可以从这边看到那边的东西而且是变形的,好玩又鲜奇。长大了以后,从中又找到了一些乐趣--装饰它。在它里边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或涂鸦、或扎蝴蝶结,让它变得更有情调,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也有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透过这些杯子看世界,犹如雾里看花。而雕塑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切材料来制作作品。我就一直在思考,或许应该给所喜爱的玻璃杯留下点什么,于是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事件使得雕塑作品《你和我》得以创作。

《你和我》这一雕塑创作的形成是经过酝酿和提炼才确定下来的题材。在整个构思过程中,是以爱恋为主题贯穿整个作品。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概括、构想出完整的艺术意象。听过曹卉娟的《玻璃杯》,很纯净很美:“那轻轻巧巧的玻璃杯,总是太容易破碎,盛下了泪水就盛不下妩媚,究竟谁湮没了谁,谁又能体会。”是我们每个曾经经历青春飞扬时的记忆定格,生命无常而青春美丽。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作为主要材料,因为它代表了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并分为五组不同的恋爱的场景分别来诠释这一相知相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学生时代的爱情是最纯洁的,而现实又是残酷的,只能留下遗憾的美好。这件作品所描述的这个经历是每个正处于青春的恋爱过的“你和我”,从相知到相离,所要表达的是爱恋的反思,要成长就得从失败中汲取养分,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爱人。

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真谛是美,其衍生行为:付出、欣赏、珍惜、感动、了解、保护、占有等,副行为:得到时的欣喜、、失去的痛心、不能拥有的无奈。.。等等这些情感都在雕塑创作中有所体现。正如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名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把这种青春爱恋的感觉用五对木偶人在玻璃杯里演绎着,运用玻璃材料这种雕塑语言完美的表现出来。雕塑是用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塑造立体形象的艺术,它的雕塑形象是静态的、直观的、诉诸人们的视觉系统,所以选择情感生活中的某几个可视的`瞬间断面来描绘。如果说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那么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是一种充满艰辛的心理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中更为艰辛的实践操作过程,在的这个雕塑创作中,运用综合材料现成品加以组装和调整,充分调动想象和灵感,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聚合时空,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生活素材分离出来,按照创作意图重新聚合在一个同构状态的时空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有机体。同时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展示了对生活的微妙感受。

自从1917年杜尚的《泉》问世以来,瓦解了所有对传统艺术的界限,而观念的改变,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面对接下来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现代雕塑,可以看到雕塑所用的材料达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在这次创作中,就是利用综合材料来完成的。综合材料雕塑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物质材料性,材料本身特点也就构成了雕塑作品本身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个物质载体,在作品中就用到现成品:玻璃杯、木偶人等材料。所选的这些材料与创作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作品的意义原本就在物或者说材料之中,作品的意义即物之灵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是整体体现青春爱恋这一甜蜜又纯净的校园情结,让艺术语言和材料本身超越叙事性而获的“阅读”,引用一位欧普艺术大师瓦萨利的话说:“感觉作品比了解作品更重要。”对于这种不仅是叙事故事,表达情感或思想,还是纯粹探索视觉现象,进而引发独特的共鸣。

对于创作所用的材料,玻璃杯:首先它有如水晶般的透明,有很好的强度和观赏性。(国外的雕塑家很重视这种材料,并学习玻璃的拉型技术,应用这种材料创造出很新颖的作品)其次,玻璃的易碎性也象征了周围不确定的环境因素。所以玻璃杯单纯的透明如水,在里边盛什么就是什么。而易碎的特点使它实用却要很小心,犹如我们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越长大越害怕,约束也越多,越怕碰壁的心理。木偶人,实在而纯真,大学时代的我们单纯而有激情,充满了幻想和憧憬,所以把小木偶人中的男生涂成蓝色,代表了大方、稳重、活力并存。把女生喷成桃红色,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因为这个时候的女生正处在从粉红色到大红色的过度期。综合材料雕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雕塑观念(泥、木、石铜等)弱化了传统雕塑的界限,推动了雕塑的泛化,运用新材料来完成艺术创作,通过材料自身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思想。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遇到了材料制作的问题。

在雕塑创作《你和我》中所描述的是青春的一段情感、一声叹息,所以用雕塑的方式把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凝结,凝结昔日的往事和回忆,以雕塑语言来诠释个人的思想感情。作品的造型体现了雕塑艺术的凝练性和单纯性。玻璃杯和木偶人、材料和形象的完美交融,达到了我想要的明净、单纯的艺术效果。并实现了思维活动与操作实践的相统一,遵循了内容加形式的双重原则,推动了作品的最后的成熟和成型,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意象物化成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件综合材料雕塑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使有限的场景表现出尽可能丰富的艺术蕴涵。

文档为doc格式。

毕业论文理论基础范文毕业论文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最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完美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完美的'天那样善良完美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到达像完美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具体资料:

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因为古代的“和”务必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之后《中庸》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话论述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三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孟子赞扬孔子“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但是,中、和有主次。中是内,是本,是体;和是外,是末,是体,没有中,便没有和。这是中庸之道的资料。中庸之道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之道,孔子并非不讲极端,而是主张以他平他,例如宽猛相济,就是这样。所以不偏不倚是假中庸。

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慎独自修。

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能够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公冶长》)。《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我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我,用自我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到达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我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我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能够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到达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到达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能够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到达的理想境界,到达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条主要原则之外,尚有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则。那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两个人交流时距离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它不仅显示了两个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和心理状态,但也反映出民族文化特点。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该问题上的观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时你感觉对的行为,可能完全冒犯了对方的文化。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于中国人,美国人会保持更大的互动距离。通过反复观察和细致的对比研究和阅读文献,正如所说,在美国社会与商业关系中有四种距离——亲密、私人、社会和公众。对于亲密的距离(0—45cm),一般出现在人们最私人的关系和活动中,如亲戚、亲密的朋友、情人和夫妻。私人距离保持在45—120cm,是最常见的普通朋友和熟人。他们互相认识,但没有特殊关系。社会距离可能约1.20—3.60m。一起工作或做生意的人,以及在社交聚会中往往会保持距离约为1.30—2.00m。公共距离是3.60m。该区域被预留给公众演讲,或者一般来说,当一大群人一起聊天时。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的是,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喜欢过于亲近。过于远,当然也可能是尴尬的,但是走的太近会让人不舒服。因此,应该保持合适的距离。

1.2触摸。

与他人接触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文化人类学已经将联系分为两类:联系文化和接触文化。美国属于联系文化而中国属于后者。

当美国人排队时,他们总是刻意保持距离。如果有人与他太近,第一反应是离开。如果不是这样,他会倾斜到一边。如果入侵者没有察觉到,他将使用随身携带的袋子或其他东西来保护自己。相比之下,中国是一个喜欢聚集的国家。私人空间是相对较弱的感觉。因为人口众多,拥挤现象十分普遍。在人群中发生身体接触,人们可能会感觉不舒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原谅或容忍这种行为,而不是生气。虽然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没有太多的身体接触,但中国人与好友之间的亲密触摸明显超过美国人。

如今,握手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方式。然而,握手的方式在中国和在美国都有不同的意义。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紧的,眼神交流是必需的。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握手较松散,试图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对于亲吻和拥抱,中国文化更是有着不同的观点。

1.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文化紧密相连。中国人和美国人的面部表情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研究表明,七个基本情绪可以用相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然而,面部表情的含义在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交流中存在不同。

在中国或在美国微笑和大笑通常有相同的功能。在美国文化中,微笑总是代表愉快的和友好。但在亚洲文化中,一个微笑有时也代表恐惧、紧张或尴尬。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向别人微笑或大笑,在美国被接受,但在中国可能会导致负面反应,甚至让他们感到是一种羞辱。

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愿意向对方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美国教师喜欢在班级创造一个友好的环境使课堂更加放松和有趣。他们更愿意使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如做鬼脸、挑眉等。而中国的老师往往会控制他们的情感或掩盖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中国深受佛教影响,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认真的态度。因此,与中国相比,美国老师的课更生动。

1.4手势。

没有手势,世界将静态和无色。手势的含义是多样性。下面列举了一些手势的例子。1)美国人的拇指和食指形成一个圆,意味着“ok”。但在中国,“o”的手势常被用来表示“零”。2)表示“3”。中国人习惯于将拇指和食指闭合成圆形,其他三个手指伸展打开。美国人民直接将拇指、食指、中指伸展打开,而无名指和小拇指弯向手心。3)“v”的手势。在美国,这意味着胜利而不是数量。在中国,有时,人们认为这个手势意味着数字“2”。4)我们胳膊和手的运动构成了传达我们人际关系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在广泛的意义上,中国人都使用手势来加强我们的想法或帮助描述我们表达信息。如果叫别人来这里,我们会本能地扩展我们的手向人挥手,并将手掌打开,做所有手指弯曲下来的招手动作。但如果美国人表达这一信息,他们通常会伸出他们握紧的手并将食指来回移动。

2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2.1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气候、天气和地理。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取向、生活模式和沟通行為。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也影响了肢体语言不同的领域。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它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基于地理位置的特点,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使得中国古代能够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过着和谐的生活,所以他们是不必要的与外界保持联系。地理位置不仅让中国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羞怯和静态的模式,也是一些人们所熟知的中国特色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美国位于北美的中心部分,处于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毗邻海峡。这种情况使得美国人靠海谋生。由于海洋和河流运输的发展,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做生意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去外面做生意,这使得美国更加依赖于贸易和工业,这也决定了美国人与外界的频繁交流。因此,美国人有一个特点——更健谈、开放和直接。

2.2农业和工业文化。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起源于黄河中下游。肥沃的土地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同时,它提供了中国祥和平静的生活条件。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逐渐产生深厚的感情:他们关心,爱护,互相帮助并与这片土地有着难舍难分的情谊。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只有两百多年,文化主要由工业文化组成。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土地来做贸易和生产,但需要大量的工人。所以他们对土地没有深厚的感情。但做企业通常流动性强,这就使得所他们通常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关系与情感。

2.3信仰体系。

信仰体系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是公众的核心思想和行动指南。他们受到文化解读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我们相信真理和知识的来源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文化有不同的现实方法和信仰体系。信仰体系是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它影响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以及我们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并在我们的文化中成长。

2.4社会规范。

在中华文明礼仪中,其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就是“男女有别”。所以对两个性别的交互、身体接触等方面的肢体语言有严格的“标准”。异性恋在封建道德学说中则是“不正当的男女交往”。即使是夫妇,他们在公共场合也不能深情款款地对视。然而,美国礼仪系统却是“放松松懈”,没有任何的教条。异性恋不用害怕身体的接触,社交活动中男女拥抱和接吻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2.5结论。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中美之间的肢体语言存在很多的差异,两国的历史、文化的差异和物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肢体语言含义不同的主要原因。

3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领域的跨文化接触的增加,对肢体语言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在传播信息和表达情感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应当努力学习和积累不同的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特点。为了避免误解或冲突,应掌握分析肢体语言在具体的环境和情况下含义的能力,保证有效和成功的文化交流。同时,能够很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肢体语言因文化差异而不同。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全面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从此成为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日新月异的大众传媒的影响等,普通话在促进各地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语委2000年全国语言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约为53%。推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共同语和方言并存的状态,推普工作的如火如荼进行势必会对方言的使用及传承造成一定的威胁。虽然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但是方言还是面临一定的危机。本文就以上海话为例,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一谈上海话保护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几则新闻说起。

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几位中学生,于2005年暑假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上海话‘处境’不妙”。学生们发现最应该使用上海话的地方,比如城隍庙的商铺,上海老街,通用语言都是普通话。

教师在课堂上不准说上海话,课堂外不会说上海话,学生们也很少用上海话交谈,大同中学的一位学生对本刊说:“有外地同学在,我们说上海话是不礼貌的。”

如今在小学初中校园内,已几乎听不到学生之间的吴侬软语。而在家庭里,孩子们强大的“推普”力量甚至“逼迫”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也卷着舌头讲起洋泾浜普通话来。

如今在上海,沪语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我们发现身边的许多小孩都不会说上海话,而且这样的比重还在逐年增加,为了让上海小囡重新开口说起上海话,前不久上海专门定制了一本沪语童谣教材,从这个学期开始这本教材走进了上海的中小学课堂。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昨天发布,要点透露,今年本市将完成上海话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全面完成12个调查点语音数据的调查采录及记音转写工作;在通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有声数据汇入国家总库;启动上海语言资源网络展示平台建设。

浦东的785路巴士车近日开始全线试点沪语(上海话)、普通话和英语同时报站,深受上海市民欢迎,但也遭到部分在沪外地人的抨击,说是“未顾及900万外来人口的感受”。

从前3则新闻的报导中,我们发现上海话的生存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上海话是沪方言的代表,是一种地域性语言,然而她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还承载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上海话出现危机意味着上海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存危机,也意味着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在普通话如此强势的今天,上海人对上海话产生“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更有一些学者和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上海话,如上述后3则新闻。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此些举措真的会扭转上海话处于弱势地位,走向危机、甚至最终逐渐消亡的趋势吗?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语言学的解释。

本文认为为了保护上海话而采取的以上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上海话处于弱势地位,走向危机、甚至最终逐渐消亡的趋势。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如下:

(一)从语言的功能上来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的这一论断,从人类历史角度对语言的功能作了本质的揭示。语言是适应人类社会复杂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交际需要不仅是语言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条件,更是语言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语言一旦不被当做交际工具使用,那么它的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

在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国家法定共同语被大力推广,而当前普通话的广泛推广、使用因其被广泛需求。尤其在上海这个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聚集,人们使用普通话能够更好的完成其交际目的,于是普通话便当之无愧地成了人们的优先选择。这样一来上海话的生存空间被逐渐挤占,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其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得不到最大范围的发挥,语言价值遭到“贬值”,在社会发展中不再能提供其存在的依据,久而久之便自然会被淘汰下来。

在对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普通话在学生语言交际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而且目前学生所讲的新派上海话在发展演变中较多的受到了普通话语音、词汇的影响,上海话不断地向普通话倾斜、靠拢。不能不说,如今在上海话方言区,普通话的使用已经蔚然成风。

(二)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性而言。

每一种正在使用的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从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而言,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再被人们运用的语言是死的语言,死的语言当然谈不上发展变化。

众所周知,上海话中有大量词汇来自英语的音译,比如“沙发”的来源是英文单词“sofa”,上海话使用之后,才被引进了普通话,直到今天,用上海话读“沙发”,发音和英文单词十分接近,用普通话发音则相去甚远。

然而文化学者朱大可感觉最突出的是近二十年来,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只出现了一个语式“不要太。.。.。.”和“捣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前面提到过,上海话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功能萎缩,导致其新陈代谢速度变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上海话的发展变化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长此以往其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发展前景堪忧。

(三)从语言的体式而言。

就语言的体式来讲,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口头形态,又称为口语,它是语言体式的基本形态,是任何语言都有的;一种是书面形态,又称为书面语,它并不是任何语言都有的。体式完整的语言在传播使用中才会更具优势。

今天对于上海话及大部分汉语方言而言,是一种“有言无文”的局面。也就是说上海话只能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却没有自己独立的书面语记录系统。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努力致力于上海话的保护工作,其中以上海大学的钱乃荣教授为首,他不仅编写了大量的沪语教材,还编纂了《上海话大词典》,可以说为了保护上海话煞费苦心。然而《词典》中的词目用国际音标标注上海话的读音,用五度制标注声调并依照实际读音标注连续变调,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会认读这些国际音标,而且就现在上海话的使用范围而言,也很难说普通使用者会专门为了自己方言中的某个正字去查词典,所以在本文看来这在推广上海话方面是一种徒劳,这只是为上海话的保存尽一份心力,为专业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资料,而在上海话的推广使用中收效甚微。

(四)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来说。

语言规划,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为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它包括语言的地位规划、语言的本体规划和语言的功能规划三大部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到80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的力度空前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此有专门条款,上海的相关工作也在此时加大力度。就连学钱乃荣教授都说:“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从幼儿园到学校,开始统一用普通话授课,连课外也不准说上海话,甚至厕所里都不准说。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我看到有中学教师撰文说,现在是进了学校门,就到北京城。”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推普的决心和力度。

不仅如此,国家行政干预的另一个措施,是取消了几乎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海话的危机。

所以,從以上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话走向危机的事实,想要从根本上扭转此种局面就目前而言是无力回天。

对于上海话面临危机甚至最终逐渐走向消亡的观点我们不容置疑,但是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得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应该思考上海话究竟是要以一种怎样的状态生存才算得上是既合法又合理?针对上海话保护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等。

毕业论文理论基础范文毕业论文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才是诉讼证明的核心问题,也是证据理论和证据规则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此而言,发现真实这一价值仅仅具有从属性地位。所谓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问题,就是如何获得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问题,而不是如何发现真实的问题。

司法审判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对过去发生之历史事实的发现,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建立起犯罪与刑罚、过错与责任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公民传递一种应当如何行为的信息。要达成此目标,司法裁判必须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应当来源于其可接受性,而非简单地依靠武力或强制性。据此,裁判事实-即法院在裁判中对过去事实的认定-必须具有可接受性。本文所说的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不仅包括定罪事实的可接受性,也包括无罪认定、证据不足的认定的可接受性。

司法审判的目的在于确立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这一观念在英美证据法学理论中其实已经成为共识,而在我国,不少学者仍然满足于以发现真实来解释证据立法。但是,单纯以发现真实来解释证据规则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对那些传统上认为纯粹为保障真实发现而设立之规则,这一理论所作解释也日益受到有力的挑战。

既然诉讼的目的不在于探究过去发生之事实,而在于建立关于过去发生之事实的可接受的版本,那么,对诉讼证明模式的描述就可以不再局限于发现真实的多少,而是着眼于不同证明模式中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不同来源。

我们不妨假设在诉讼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规则:一种规则是,法官必须追求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为达此目的,赋予法官相应的权力;另一种规则是,法官不必理会真相为何物,而只需就双方主张的事实进行裁判,谁举出的证据对于自己主张的事实更有说服力,法官就认定谁主张的事实为裁判事实。通常,我们将第二种规则中所描述的诉讼模式称为当事人主义模式,而将第一种规则中描述的诉讼模式称为职权主义模式。在当事人主义模式下,裁判结果的正当性主要来源于程序的正当性,而不是实体的正确性。裁判事实被认为是当事人争斗的结果,而不是法官依职权反复查究的结果。既然是当事人自己争斗的结果,当然就无所谓是否符合客观真实。在职权主义模式下,当事人推动诉讼进程的能力十分有限,其影响诉讼结局的能力亦受到严格的限制,从而裁判中认定之事实的可接受性也就主要来源于该认定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这一属性,而不是来自程序的正当性。

我国1979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采取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在诉讼中追求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或绝对真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尽管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一些因素,但在诉讼模式方面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在我国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主要来源就是实体的正确性。

然而,真相的追求是需要成本的,在整个诉讼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对真相的强调必然以忽略其他的诉讼价值为代价。在西方诸国,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虽然诉讼中也强调真实之发现,但并不视此为裁判事实可接受性之惟一源泉,亦不视此为诉讼中惟一之价值。联系到裁判事实可接受性不容回避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这一问题可以回避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更多的信心选择以程序的正当性保障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程序,而不是以客观真实来保障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程序。

[1][2]。

毕业论文理论基础范文毕业论文理论基础

1.概念元素,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不实际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人们的意识又能感觉到的东西。例如我们看到尖角的图形,感到上面有点,物体的轮廓上有边缘线。概念元素包括:点、线、面。

2.视觉元素:概念元素不在实际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它将是没有意义的。概念元素通常是通过视觉元素体现的,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

3.关系元素: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是靠关系元素来决定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4.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

画册设计中点、线、面的构成:。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

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在平面设计中,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成为基本形,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

1.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

2.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3.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4.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5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6.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7.减却: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8.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9.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画册设计的渐变和重复。

渐变。

渐变是我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在自然界中能亲身体验到,在行驶的道路上我们会感到树木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

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2.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3.位置的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需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架的部分会被切掉。

4.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5.色彩的渐变: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都可以出渐变效果,并会产生有层次感的美感。

6.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划分骨格的线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线、折线、曲线等个总骨格的渐变。渐变的骨格精心排列,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有时还会产生错视和运动感。

重复。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高楼上的一个个窗子。

2.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7.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语言是人类社会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意义结合的符合系统,是作者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作为毕业论文形式方面的构成因素之一的语言是毕业论文赖以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基本问题的唯一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毕业论文写作尽管需要具备选题、取材、构思、技巧等多方面的能力,但这一切都必须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体现,来完成。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影响论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了解语言的特点,并且有比较丰富的语言储备,才能写好毕业论文。语言的表达效果,直接关系着论文的质量。因此,过好语言关,也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

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各类文章尽管文体不同,各具特点,但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共同的,这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毕业论文的语言表达同样要求做到简捷、明快、形象、生动、pb确、科学。

(一)语言要准确、科学。

1.用词要做到准确、无误,合乎事实。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毕业论文的语言质量如何,与选词的准确程度关系极大。用词准确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

用词准确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第一,要注意辨析词义,要仔细区别近义、同义词在含义上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我们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推敲每一个词,并在反复精选的基础上,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汉语中的近义词、同义词很多,有些近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若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含义完全不同。例如:

“才干”、“才华”、“才能”这三个词含义相近,却又有细微差别,它们都表示有较高的能力,但侧重点不同;“才干”着重指办事能力,“才华”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才能”不仅用于重要的实践活动,还用于思维活动。

第二,要注意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选词、用词上注意掌握“分寸感”。

在汉语词汇中,除了很大一部分“中性词”以外,还有一些词语是能通过其特定的含义体现出鲜明、精妙的感情色彩的。例如:“他终于死了,享年十二”,“享年”是敬词,通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这个词用在这里读来使人感到别扭。成年人―写小孩,是不该用这个词的。

要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首先要区别词的褒贬色彩。比如:“坚定”、“顽强”是褒义词,“固执”、“顽固”是贬义词。其次要分清语意的轻重。比如:“责备”、“责怪”、“指责”、“斥责”这几个词的语意,一个比一个重,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区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