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大全(22篇)

时间:2023-12-04 06:04:32 作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个体差异。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一声令下,150万德军全线越过德波边界,2300架飞机在天空呼啸而过,2500辆坦克和6000门大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向波兰腹地潮水般地压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这场战争整整进行了6年,席卷61个国家和地区,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曾经横行一时:德国在1941年上半年时,已经灭亡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日本在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也连连得逞;意大利则在非洲等地大肆扩张。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和灾难。查尔斯·坎德尔用油画生动再现了盟军在敦刻尔克撤退的一幕。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敦克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和“自由法国运动”,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课内的思考题,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慕尼黑协定的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难点: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的战争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统治,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慕尼黑阴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

德国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但是,英法不支持盟国,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外。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提醒学生注意“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国家。)。

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纵容的延续。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希特勒看到英法等国对侵略的纵容,便得寸进尺,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波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所推行的纵容政策,不仅损坏了弱小国家,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法国战败被德国占领,英国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狂轰乱炸。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德军突袭波兰(1939.9)。

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此时的西线,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亡国。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教师归纳:这一行径是英法纵容政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应用。

2、德国进攻北欧和西欧。

思考英法的纵容政策是否能避免战争?法国的溃败(1940.6)(简介《马其诺防线》的资料)马其诺防线真的是固若金汤吗?它的弱点是什么?提示:马其诺防线再坚固,也是消极的防御体系。法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占色当,造成了英法几十万大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元气大伤失去抵抗能力,最终在1940年6月,巴黎沦陷,德军直接控制法国北部,南部由维希傀儡政府管辖。拥有世界上大陆军的法国仅仅六个星期就宣告灭亡,令人深思呀!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法国的灭亡。当德军进攻西线时,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走上了与法国不同的道路。

3、英国坚持抗战法国投降后,德国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邱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拒,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纵观西欧战事,北欧被占,法国沦陷,英国损失惨重,这是英法长期推行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

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了解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大战开始扩大化。

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用精锐部队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的认识。明确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美国大片《珍珠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情节,结合教材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全过程。进一步解释: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至此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知识与能力:掌握慕尼黑阴谋及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史实:德军闪击波兰,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及扩大的史实。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探究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讲述法。让学生对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的能力。

3、影视辅导法。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断,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漫画导入:《三头怪兽》。提问:知道他们分别代表哪三个法西斯国家吗?

【新课教学】。

慕尼黑阴谋。

阅读课本第1段,了解书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师生互动,学习二战前德国的扩张。

吞并奥地利。

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当时西方大国普遍奉行绥靖政策,意图通过纵容法西斯的行径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二战已经浮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态势。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装备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战士。

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在经过7个月的抵抗之后,因西方国家的出卖和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埃塞俄比亚寡不敌众,最终沦陷。这次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西班牙内战。

共和国的国际纵队正在作战。

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终亲法西斯的佛朗哥势力获得胜利,重新在西班牙复辟帝制。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慕尼黑阴谋。

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德意志第三帝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此,在与苏联商讨了瓜分波兰和东欧势力范围,得到苏联的中立保证之后,希特勒决定放手一搏。这一条约进一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慕尼黑阴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很多法国人坚持抗击侵略。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科书前一课介绍了有关意、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的情况,而本课教材介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初期主要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猖獗一时。教材随后介绍了丘吉尔就任首相后,英国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顶住了德国的压力。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大失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教学媒体。

视频、幻灯片。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知识,回答)。

(讲述)德国走上了军事独裁,和它相同的国家还有意大利和日本,并且这三个国家还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协定达成了共识。结成了军事同盟,形成了三国轴心。三国轴心的形成,也就是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是如何进行的。

【讲述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1.慕尼黑阴谋。

(学生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讲述)在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上,德、意、英、法四国首脑签订协议,他们四个国家,在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代表参加会议的情况下,私自签订了损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协定。尽管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遭受到了严重损害,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却很高兴。可是另一方面,希特勒在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时,却在酝酿更大的阴谋。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2.绥靖政策。

(回答)。

(讲述)这个“绥靖”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回答)。

(讲述)“绥靖”政策就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家’的痛苦之上的”。这里的“人家”,就是指那些弱小国家。英法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着一个又一个小国来满足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欲望。而“慕尼黑阴谋”就把这种政策推向了顶端。

(回答)。

(回答)。

(讲述)绥靖政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次次的绥靖,不仅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更强烈的侵略欲望,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为今后的抗战增添了障碍。德国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后,第二年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在刚刚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就下令,要永远消灭波兰。绥靖政策能带来和平吗?连张伯伦也感到不安了。

二、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回答)。

(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回答)。

(回答)。

(讲述)其实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前,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一般流行的说法是1939年9月,即德国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它是逐步打起来的。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呢?

(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探究,回答)。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贝多芬和《英雄交响乐》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

2.难点:认识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

三、教学过程。

贝多芬。能说明贝多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2、新授。

那你知道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吗?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3课世界的文家杰作。

(一)音乐家贝多芬。

关于贝多芬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像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

“请结账吧,多少钱?”

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

“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唯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开始、转折(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胜利和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和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长征精神。

3、运用地图,知道长征路线,增强读图学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长征的原因及长征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用毛泽东长征七律歌曲作为开场引入本课。

二、教学过程:

(一)、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制订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

(二)、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带着学习目标先自主学习本课;看要求:|。

自学指导:

要求:时间4分钟。

1、阅读59至63页课文,按照板书的提示,在书中勾画重要知识点,并完成板书中知识框架。时间到后,反馈自己看书所了解的知识。

2、遇到疑难问题,请同学们书中画上小问号等会课堂上共同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

长征的开始长征的转折()长征的胜利。

1、原因1、时间1、路线。

2、开始标志2、地点2、胜利标志。

3、内容3、意义。

4、意义。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知识与能力:思考和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难点: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法西斯的罪行》视频,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德意日法西斯化过程,那么他们究竟犯下了哪些罪行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新课,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习。

2、学习新课: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慕尼黑会议召开的时间是什么?

2、慕尼黑会议参加的领导人地点是什么?

3、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什么是绥靖政策?为什么要推行绥靖政策?它的影响是什么?

6、第二次时间大战扩大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7、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第二环节:局部学习、加深认识。

慕尼黑阴谋。

1、时间:

2、参加国家及人物:

3、内容:

4、影响:

5、绥靖政策。

播放《慕尼黑阴谋》加深印象。

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德国闪击波兰:

2、德国占领西欧:

3、德国突袭苏联:

4、日本偷袭珍珠港:

播放《不列颠空战》视频。

讨论:波兰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法国为什么迅速溃败?

英国为何能取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

思考:

1、苏德战争爆发后初期,苏联军队为什么节节失利?

2、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日本偷袭珍珠港》视频。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

2、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为什么波兰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灭亡了呢。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目之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三、教材处理。

1、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历史教材没有多少障碍,不喜欢老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授。

2、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紧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一主线,围绕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中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来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不仅突出重点,而且试图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预期效果!

以此为依据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突破重难点。

2、学法。

(1)收集资料(2)自学(3)对学(4)群学(5)请教老师(6)巩固小结。

五、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预习:搜集有关长征的有关资料。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复述长征感人故事。

1、导入新课。

由flash《长征》导入。

flash的形式迎合了学生兴趣,易于抓住学生注意力。生动再现了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长征历程,引发学生了解长征历史的求知欲。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从历史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理解长征精神。

能力目标: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情感,学习人民军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熟悉的故事,加入吸引学生的电影片段,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谈体会、模拟导游等学生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五、教学准备。

本课课件主要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和flash等软件制作。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插入ppt课件的视频片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作搭配。同时,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加上电脑显示的特定声色效果,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成功导入新课。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

[多媒体投影显示]flash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提问: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问:请大家看屏幕,红军突破了敌人设下的几道封锁线?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flash讲解红军长征的过程。

反思:巧妙地将flash动画游戏引入教学,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形象化的优势,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述红军长征故事,领悟长征精神。

[多媒体投影显示]留在雪山草地的故事。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欧非战场约占2\3,欧非战场死亡人员中的1\3是死于纳粹集中营或是被纳粹集体屠杀、虐杀的,占二战中遭交战各方刻意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总数的80%以上)。

在这7000万人中苏联占2660万(1941年-1945年,军人占35%,苏联方面因战争造成的伤病人数也是及其巨大的,仅在册军人的伤病累计数便高达1830多万人次),中国约占1800万人(1937年-1945年,其中军人约占15%,另外因战争造成的伤病者累计约1600万人次,因此伤亡累计约为3500万人)。

7000万人按死因可分为三类:一是死亡的军人;二是死于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三是死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人死亡人数合计约有1800多万(不含死亡的俘虏);死于交战各方刻意杀戮的平民和战俘大概也有1800多万(其中80%以上死于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手);而死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则在1500-3000多万(这个主观性比较强,看所在国怎么划定相关原因的范围了,中华民国和苏联等国后来都大幅调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数,正因如此二战死亡人数便有了5000~7000万的变化)。比如中华民国所列的伤亡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占1800万,而在这死亡的1800万人中属于前两类死因的人数大概占20%,苏联前两类的死亡人数则要占到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华民国死亡的1800万人中还包括了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发饥荒而死亡的300多万人以及其他非沦陷区各种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为战争导致救援无力灾情扩大,把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华民国所公布的死亡人数为800多万,统计标准有所变化。

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伤病、被俘、失踪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为例:苏军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为681.7万(阵亡占76%,因伤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踪为445.6万,伤病累计为1832万人次(受伤占82.9%,因病减员占16.6%,冻伤占0.5%)。另外,军队所处的战争态势不同,其损失的构成便有极大差别,以苏德战争期间的苏军为例,苏军的历年月均损失为:1941年71万,1942年61.4万,1943年65.5万,1944年57.3万,1945年70万,相差并不太大,损失最惨的1941年与损失最轻微的1944年之比不过为1.24倍,但其历年损失中死、伤、俘构成比例却有天壤之别,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踪人员月平均为49.6万,1942年为27.1万,1943年19.2万,1944年14.7万,1945年18.6万,其高低之差达3.37倍以上。一般来说,处于进攻的一方其伤员所占比例较大,而败退的一方,由于其伤员无法及时撤出,或最终成为俘虏,或因得不到有效医治而死亡,因此败退的一方其损失中死亡、被俘人员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围的部队最为典型,如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28万德军,除了3万多伤员空运出围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所遇也有类与此,一个个的岛屿成了已丧失制海权的日军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绝大部分守岛日军的归宿。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

1942年9月的两大阵营。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英属印度、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尔、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原本是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退出了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后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

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课后习题。

1.你能说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背景吗?

2.介绍垄断资本主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

3.从课本132页图中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要分布及三条战线。

6.凡尔登战场的情况,一战的规模、结果、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案

知识能力:(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等史实。

(2)利用地图,查找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过程方法:先用故事导入,然后采用图片辅助、课堂讨论等方式充分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探讨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的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辨证地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讲述马拉松长跑的来历,由此引出本课。

一、希波战争。

1、多媒体展示《公元前6——前5世纪的波斯》图,指导学生读图,据图教师简介波斯帝国的形成、扩张及希波战争的结果。

2、师强调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深远影响: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学生:

某学生讲述。在教师指导下读图。

激发兴趣及爱国情感。培养读图能力;了解希波战争对今天的影响。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多媒体显示《亚历山大铜像》及《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教师据图讲述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亚历山大东侵带来的影响?先用多媒体出示《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教师然后引导学生从《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中得出亚历山大帝国包括的人类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及印度文明)。注意引导学生从消极、积极两方面入手思考问题。最后师生共归纳: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和发展。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培养读图能力。

三、罗马帝国扩张与文化传播。

1、多媒体展示《罗马的扩张》图,师指导学生读图,通过教师。

讲述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的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2、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罗马古道》、《西班牙古代罗马时期引水渠》和课本小字内容,让学生认识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3、让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往来的有关知识。阅读教材后面的“自由阅读卡”《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史料。

4、结合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师生共归纳: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

5、指导学生看课文小字内容,了解罗马文化的传播。

学生:

在师指导下读图。读教材插图及相关小字内容。

回忆旧知识,阅读史料。自由讨论,并形成认识。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古代的战争、征服和统治,使得各地区之间特有的文化相互渗透,古代的文明也因此得到不断地传播。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今天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和平,让我们共同呼唤和平、维护和平吧!

五、作业布置:

参照课后练一练及活动与探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

1、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这幅图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司马光砸缸)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出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孩,那长大后的司马光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编写成《资治通鉴》)这只是宋元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史学: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这部书的体例是什么?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材料题:该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300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编写这部著作,作者前后用了19年,耗费了大量心血,采用的各种材料有300多种。有人翻阅其中的草稿,竟没发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部书?作者是谁?哪个朝代?

(2)该书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历史著作?

(3)该书作者的哪些品质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

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都从司马光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学习历史就是以史为鉴,希望大家不断从历史中积累经验,吸收营养。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比较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教师总结:

二、宋词: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简述词的发展历程。

2、宋朝杰出的词人有哪些?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教师总结:

我们从刚才的展示中可以看出三位词人的风格是有区别的,下面我们通过宋词欣赏,来体会一下。

(三)宋词欣赏和诵读:

1、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学生诵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3、学生诵读辛弃疾的《破阵子》。

教师总结:

同学们欣赏完三位词人的作品之后,能体会出他们作品风格的不同吗?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

那到了元朝,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什么呢?

三、元曲。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元曲是由什么组成?

2、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你能讲讲关汉卿和《窦娥冤》吗?

教师总结:

宋元文化绚丽多彩,宋元艺术也是异彩纷呈。

四、绘画和书法: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画家?

2、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二)学生抢答、展示所得:

学生分别介绍书法和绘画作品。

教师总结:

在众多的绘画作品中,最为出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展出了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这幅画。

教师总结:

一千多年前,大画家张择端把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描绘的栩栩如生,我们通过这幅画能感受到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

一路走来,我们学习了宋元时期史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下面我们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著名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断代史。

2、《资治通鉴》编写的根本目的是。

a创造一种新的体例。

b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c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d为统治者提供经验教训。

c《资治通鉴》d《三国志》。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词的作者是。

a李清照b苏轼c关汉卿d李白。

二、识图题:

1、这幅画叫什么?作者是谁?

2、描绘了什么景象?

3、这幅画有什么特点?

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都有很多收获,我们从中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典型事例、阅读教材,搜集、整理、交流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学习难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是平安夜,祝大家节日快乐!”

(呈现耐克鞋的图片)。

1。师:耐克是哪个国家的品牌?生:美国。

师: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吗?生:……不是,如中国。

师:呈现幻灯片内容,“对,美国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销售,生产则分布在全球40多家工厂完成,包括中国的工厂。

怎么判断鞋子的生产厂地呢?(停顿片刻)看鞋舌上的字母。(呈现幻灯片相关内容),(耐克在中国的代工厂比较多,这只是其中的两个)现场有穿耐克鞋的同学吗,看一下你的鞋舌。(可能是别的代工厂的)。

师:耐克公司八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生自主阅读,两分钟左右),提示学生勾画重点。

师:像耐克鞋这种,一个产品由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完成,突破国界和企业边界的现象,叫生产活动全球化,并且趋势加快。(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耐克公司的代工厂通常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除了缺技术之外还缺少什么呢?

生:资金\钱。

师:所以需要国际投资。

(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目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直逼外商对华投资。

师:通过这两组宏观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投资急剧增长(呈现幻灯片)。

师:耐克鞋通过代工厂生产出来之后会销售到全球各个国家,像这种现象就叫贸易全球化。

师:通过这两张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在迅速增长。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全球企业,我们称它叫跨国公司。2015年,耐克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25位。(呈现幻灯片)。

师: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会评选出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这一榜单被称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终极榜单。大家猜一猜,中国会有多少家企业上榜。

生:……。

师:呈现幻灯片。

师:这些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请看幻灯片。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跨国公司出现贸易纠纷的时候,

师:请大家告诉我wto成立的时间、英文缩写、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生:……。

师: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关税普遍降低,相互开放市场,制订贸易规则,建立公平贸易原则,减少贸易阻碍,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师:可见世贸组织的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

制订监督贸易规则提供贸易谈判平台解决贸易争端。

这是它的标识。

师:好看吗?一共六道弧三种颜色,久看有动态效果,代表wto充满活力……。

生:2001年。

师:呈现幻灯片,

今年是wto成立20周年,中国入世第十五个年头,入世之后到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代表团前一任团长李仲周曾赋诗:磨难莱蒙终不悔,感时当在国荣昌。

师:前几天刚召开了世贸组织第十届部长级会议,这是wto最高级别的会议,每两年开一次,讨论和决定与世界贸易相关的所有重要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模拟这次会议。

师:先分配一下角色。

师:下面进入会议一个项议程,请各国代表自由讨论。

师:接下来,请三国代表发言,先有请美国代表发言。

师:通过以上两位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的影响有利有弊,像一把双刃剑,对各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将如何应对呢,请中方代表发言。

师:感谢中方代表的发言,2014年中国gdp国民生产总值,首超10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这和中国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是密不可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这是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

这是去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01年是在上海。这次会议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时代。

这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情况,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政府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国际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同样,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在上一次的部长级会议上,经过各国的磋商与努力,会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幻灯片)。

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诞生。请看协定的部分内容。

师:优惠政策倾向哪些国家?生:

这一协定对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看一段视频。

师: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努力,创造了共赢的局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课后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案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包括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艺术等。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历史教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是很专业,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难度。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用事先制作好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即隋唐时期的建筑、印刷术、诗歌等成就,引出本课将带着学生走进隋唐时期的艺术殿堂。

3)讲授新课:

一、书法:

1、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多宝塔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

(讲唐朝书法艺术时,先出示vcd上一段材料,让学生对唐代书法艺术有一个总体印象:介绍柳公权的书法艺术时,教师可以先请一个学生讲一讲“笔谏”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指出,柳公权是位风骨独具的君子,在封建社会里敢于冒杀头之罪,向皇上笔谏。柳的这种为人成就了他书法上一种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此时,教师再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他的作品,并概括出他的书法特点。)。

-------16-------。

二、绘画:

阎立本(唐朝)《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擅长人物画。

吴道子(唐朝)《天王送子图》“画圣”“吴带当风”

(介绍隋唐时期的绘画成就时,建议教师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一组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如《游春图》《历代帝王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对隋唐的绘画成就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带着学生一起简单分析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特点。)。

三、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讲艺术宝库莫高窟时,先播放一段反映敦煌莫高窟的录像,使学生有如置身于艺术“画廊”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的基础上谈谈他们的观感。这之后,再选放一些精美的敦煌壁画,让学生思考“这些壁画从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此处应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只要合理,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参与,不用有统一的答案)。

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敦煌艺术的发现与遭劫、敦煌学的建立等课外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4)利用自制课件巩固所讲内容。

课后习题。

作业:

板书。

一、书法:

1、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多宝塔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

二、绘画:阎立本(唐朝)《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擅长人物画。

吴道子(唐朝)《天王送子图》“画圣”“吴带当风”

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课后习题。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刘越英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战争,从爆发到结束,历时6年,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先后有60多个国家,80%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伤亡人数达90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世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欧洲经济凋敝、人民失业、社会**,西欧人民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感到失望,但又害怕俄国社会主义的传播,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思想。于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法西斯主义有机可乘,迅速传播,成为欧洲的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成立了法西斯政党,法西斯主义一时十分猖獗。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充满危机、人民处于彷徨和绝望之中,求助于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神化、迷信普鲁士精神。希特勒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大行其道。而欧洲人民并没有认识到德国法西斯主义行将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危害,对希特勒纳粹党领导的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崛起,使德国被压抑已久的、潜在的德国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能量被释放出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社会经济基础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样的。二十世纪的时候,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不断产生着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实力的活动所酿成,它发生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还没有到来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帝国主义者所发动,它展开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已经形成以法西斯为主的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祸根。

19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19和1922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了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纸和约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余年,无论协约国集团在处置德国问题时怎样大发仁慈,都难以改变德国老百姓心中约定俗成的基本认识:战争赔款是德国贫困的根源。不管是濒于破产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师,还是失业的工人,都把他们贫困的原因归咎于战争赔款。在德国人看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普鲁士占领了100多年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联盟和波兰共同管辖)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本土分割开,德国丧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这一切带给德国的只有贫弱和苦难。德国人认为,摆脱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凡尔赛和约》。此时,大多数德国人心中想的只是:复仇!复仇!复仇!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德国人这种急于报复的极端民族主义心理,因而轻易上台执政。

姑息养奸法西斯泛滥世界。

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以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中间穿插着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这十年中,世界从烽火点点到硝烟成片,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绥靖政策”将世界推入大战。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凭借手下能臣沙赫特(时任德国经济部长)的经济才能,德国的经济实力几乎发挥出了全部的潜能。但是,饱受《凡尔赛和约》制裁的德国军队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战爆发的1939年,德国人还根本没有为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仿佛转眼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了70回顾历史,分析这场人类社会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案

2、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提高对唐诗、书法等的欣赏能力。

3、学习前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课后习题。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迥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人教版高一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对比分析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

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政治动荡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以及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1、东欧各国中很多国家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对苏联又很强的依赖性。

2、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问: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过渡: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

(3)提问:苏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师:处于美苏冷战下,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中,虽然从整个世界看,美苏实力的均衡,对峙保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从局部地区来说,美苏的冲突却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装冲突。

柏林危机。

(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柏林墙图片,文字资料)。

朝鲜战争。

(讨论:你认为柏林及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师:(点评)。

1、朝鲜分裂是由于美苏在战后处于政治原因认为的割裂了朝鲜半岛,处于美苏自身的战略需要,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

2、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战略军事。

(多媒体打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

讨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

(苏联的实力要略逊于美国,同时双方都保持了最大克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案

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范例教学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挖掘教材比较概括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

讨论探索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

思想意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课后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15页选择题:应选a(《海国图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