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7 06:31:17 作者:文轩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9篇)

教学反思和改进要及时进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此处为大家提供一些一年级语文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可解决的问题。

教学资源: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日里,你们小队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

师:让我们来一起参加图中小朋友的假日小队活动。

仔细观察:有哪几个假日小队,分别给他们小队取个名。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文娱演出小队;

(2)摄影小队;

(3)护绿小队;

(4)收废电池小队。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这么多小队,你最想参加哪一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集体讨论其中一个小队。如:文娱演出小队。

师: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参加演出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5+3=18,口答(略)。

生2、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列式:15-3=12,口答(略)。

生:列式19+4=23。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明:第19个节目是指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

2、小朋友喜欢照相吗?我们的小摄影师正在给小朋友们拍照。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师:现在你想到些什么?

师:剩下的胶卷够其余的每人照一张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胶卷有36张,29+9=38,36张是不够的。

师板书29+9>36。

师:那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爱绿护绿已经成为小朋友的自觉行为。瞧,“护绿小队”行动起来了!

学生列式:35-8=27,口答。

4、还有三个女小朋友在干什么?听听她们说些什么?(可以先给每个人取个名字,如穿红衣服的就叫小红,穿绿衣服的就叫小青,穿白衣服的就叫小白。)。

5、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小红收了9节废电池。

小青收了35节废电池。

小白收了20节废电池。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列式回答。

全班交流,整理问题。

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小红和小青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红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青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6、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1)小清比小白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清比小红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红比小白少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中谁收得最多?谁收得最少?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四个假日小队的活动,小朋友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自己来解决,真是不错!

在我们自己开展的假日小队活动中,你也能像这样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决吗?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踢毽比赛、乒乓球赛、钓鱼游戏、点蜡烛游戏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决。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的: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资源:

每小组准备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4个圆装在一个盒子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谈话:小朋友请你瞧一瞧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学生说一说)。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一说)。

2、讲述: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板书课题:统计。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老师在你们每组的盒子里也放了许多这样的图形,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然后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谁记得正确,记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2、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小组活动。组长报图形名称,其余的小朋友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2)讲述:记录完了的小组讨论一下并选择一个记得既清楚又方便的方法贴在纸上,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一。

说是怎样记的吗?(学生上来说一说)。

听了这几个小朋友的介绍,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小组讨论)。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记法。

讲述: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3、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谈话:把书翻到第95页,你能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表里吗?(学生填表)看着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各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2)请小组长介绍各组统计的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教师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

(3)提问:看着这些表格想说些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

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2、统计本地区四月份的天气情况。

(2)教师用翻日历的形式,报出每天的天气,学生随机作记录。

(3)指名汇报统计结果,并填写在投影片上的表格里。

(4)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后在小组内互相校对,并讨论教材中提。

出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

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能力,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练习提高学生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能力。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吃蛋糕)。

观察一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再算一算,每一个同学自选一组说说口算过程。

2、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三)。

二、练习。

1、第2题(推木箱)。

小狗推木箱,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口答。

2、第3题(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让学生讨论一下它们的得数各是几十多?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三组题,教师巡视,对估算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集体交流估算结果。

(3)估算完之后可以让学生计算出这8道题的结果,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

3、第4题。

(1)出示第4题图,提问:看了这副图你知道了什么?

(3)集体回答。

5、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图,提问:图中画了什么?

(2)独立完成书上第5题的填空。

(3)说说梨比苹果少4个是怎样看出来的?(要让同桌互相说说,并多请几名学生口述想的过程。)。

三、布置作业。

(编制者蒋凤娟)。

教学后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以及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以内的口算。

二、综合练习。

1、第6题先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然后再计算.

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第8题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什么意思?然后看图列式。

4、第9题说出图意然后列式。

比较这2个看图列式的异同。

5、第10题找规律填数先独立完成,有困难可以交流讨论。最后评讲。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期末复习”的第18~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学问题,能够利用题目中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简单的推理判断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复习。

1、“期末复习”第18题。

(1)出示第18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要求篮球比皮球少多少个?就是求篮球和皮球相差多少个,用减法算)。

2、“期末复习”第19题。

(1)出示第19题,提问:它们各得了多少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3、“期末复习”第20题。

(1)出示第20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5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常见的数量关系。

比如: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

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在一年级适当渗透一些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编制者曹静洁)。

教学后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在折一折、搭一搭、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资源:

各种图形的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啊,我们继续来研究它们上一堂练习课。

二、练习。

1、第1题。

(1)出示第1题,要求观察这幅图是由哪些形状拼成的?

(2)分类数一数,并把书上填好。

(3)交流并说说怎样才能数得既对又快。

2、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是对折两次?”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说一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哪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第3题。

(1)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你能把它折成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4、第4题。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思考怎样折才能折出一个正方形?(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5、第5题。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方法。

7、第7题。

(2)学生动手拼一拼,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编制者曹静芳)。

教学后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总结拓展。

四、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

1、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第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找规律。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3+4=7–1=2+2=4–3=。

7–2=6–0=6–3=0+4=。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

1、能正确地计算6、7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图片、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让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6=76+1=7。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一共几个同学,都是把1个同学和6个同学合起来,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

2、教学例2。有括号和问号的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理解后,要让学生讨论能列出哪些算式,计算后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还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从3+4=7想到4+3也得7,应该表扬。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然后遍题。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6题。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其余的一些得数是6、7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和是6、7的加法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2+5=4+3=3+3=2+4=。

5+1=5+2=1+6=6+1=。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重、难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8953+764+9。

57+46+2973+8。

29+792+854+20。

集体口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导入新课。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相关的练习课。(揭示课题)。

二、综合练习。

1、第1题。

(1)独立口算,后集体交流订正。

(2)选择第一组题:讨论:第1题与第2、3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第1题是不进位加法,第2、3题是进位加法,因此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多1。)。

2、第2题。

老师可以改动加上的一位数,进行多次练习,牢固掌握计算的方法。

3、第3题。

(1)出示第3题,老师说明题意:在括号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并把它圈起来。

4、第4题。

(1)出示第4题,指名说图意,说说这道题已经知道了什么?求什么?(已经放了37张光盘,再放3张就满了,一共可以放多少张光盘?)。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5、第5题。

先计算,后比较。

(1)每一组的下面一题与上面一题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问:24+3和24+8为什么前一道题得二十几,后一道题得三十几?

(3)师小结:在计算加法时,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十位上,个位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三、布置作业。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期末复习”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2、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3、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二、复习。

1、出示第14题:先用竖式计算,再比一比。

43+25=86-54=75+7=。

43+28=85-58=75-7=。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

2、出示第15题:用竖式计算。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认真计算。

3、认真完成第16题,集体交流。

4、出示第17题,先把题意说一说。

小朋友踢毽,小明第一次踢了18下,第二次踢了25下,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下?

小娟两次一共踢了60下,其中第一次踢了32下,那么第二次踢了多少下?

然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我们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数位对齐,个位加起。

(编制者曹静洁)。

教学后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口算过程,并能正确地、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69一9=78一7=32一7=。

84一6=46一8=23一6=。

55一8=60一6=83一9=。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说84一6、60一6你是怎样算的?)。

二、练习设计。

1.练习十一第11题:算一算,比一比。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

(1)第1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第2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3)第3组的两道题呢。

2.练习十一第12题:

填表比较。

3.练习十一第八13题:

4.练习七第15题:

(1)出示第14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红金鱼有24条,黑金鱼有10条,黄金鱼有6条。)。

(2)“求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有多少条”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3)“求再买几条黄金鱼就和红金鱼同样多?”是什么意思?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4)根据这道题的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后解答。

四、练习总结:师生共同谈收获。

五、质疑。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确定空间中物体间左右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知数学是有趣和有用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确定空间中的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参照物不同,方位不一样,所看到的物体也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健康操比赛。(出示主画面)。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巧、小亚、小胖来到课堂里,要带领大家一起去逛街。大家高兴吗?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做做健康操。(通过游戏,复习左与右)。

2.师举手表扬大家:大家做的真棒!我举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师小结。

二、创设情境,展开探究。

(一)确定参照中心,判断其左右事物。

1.(出示“在街上”主题图)街上到了!瞧!街上车来人往。司机和行人都很遵守交通规则,你对交通规则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说。

2.师:小巧过马路,先看哪一边?向左看,她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又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告诉旁边的同学。

4.比较,发现不同点。小结:小巧和小亚站的位置不同,所以两人的左右也不同。

5.师:小胖和小丁丁也要过马路,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小朋友轻轻的说一说,向左看,看到了什么?向右又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出来站一站。

三、联系生活,巩固深化。

1.摆一摆。(课件摆学习用品)。

(1)把学习用品排成一排,师说要求。

(2)学生做小老师,说要求,其余同学摆。

2.师: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福娃图)。

关于福娃,你知道多少?

(介绍福娃的相关知识。)。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本领说说福娃的左与右分别是谁吗?

3.看一看(课件出示)。

师:看,谁来了?出示小丸子和侦探柯南:“在马路上有一元钱,小丸子说在他右边,可柯南却说在他的左边,这是为什么?”

师:小朋友经过小组讨论、动手摆摆数卡,得出了123、132、213、231、312、321六个三位数。

四、共同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2、100以内退位减:361-9=27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

1、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上下的位置关系)。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左右的位置关系)。

1、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在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通过、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归纳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完成减法表,并在表中探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减法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资源:

复习题第1题图;加、减法表挂图。(有条件的可用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位加、退位减计算方法。

1、出示第13页复习题第1题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图列出三个算式,并把自己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3、反馈交流。说说每一题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几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二、减法表。

1、减法表。

(1)师:白鸽是动物王国辛勤的邮递员。它们每天都要给各家各户送各种信件。瞧,今天它们已经送了这么多信了——(出示第2题挂图)。

(2)仔细观察信箱的排列规律,看看这三只白鸽带的三封信应该送到哪个信箱里去?

(3)你能替辛勤的白鸽们把剩下的信送完吗?请你试着填完整这些信箱中缺的算式,有困难的可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

(4)反馈交流,师填完整减法表。

(5)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信箱的排列上也藏着一些小秘密呢?(先在小组里讨论,再组织集体交流)。

(6)找出差是5、8的算式。

(7)师随意指算式,让学生快速口答得数。

(8)同桌进行此项活动。

(9)完成第4题,让学生说说这类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做?

三、算一算、赛一赛(复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口算,师掌握时间。

2、反馈校对,奖励前10名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

四、全课。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复习。

减法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5、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后感受。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1角=10分。

1元=(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5张)2元=(2张)5元。

20元=(2张)10元=(20)张1元。

50元=(5张)10元=(50张)1元=张20元+()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100)张1元。

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商品的价钱)。

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

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起点不是0刻度)。

5、能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

去游乐园(认识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详细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建议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时课改中教师们竭力寻求的。一年级上册教材规划了赋有童趣的学习资料和活动情境,例如6~7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第18页的排队购票、第29页的小猴吃桃……这些都是儿童喜欢、了解的,可亲可近。在教育中,需求结合实践把静态的文本资源加工成动态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教育“比多少”,应充沛运用主题图给学生叙说“小猪帮小兔盖房”的童话故事。

让学生走进情境,细心查询、比较,感悟“多”“少”“相同多”。再如教育“0的知道”,教师可依据第29页的主题图编制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猴玩耍、小猴回家、小猴吃桃,用生动诙谐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喜欢。再经过查询小猴吃桃的情境:盘子里有2个桃,小猴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盘子里一个也没有了……领会“从有到无”的改变,感知0的意义。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能够把日子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变得生动诙谐。

让学生自动获取常识。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的再发明。新课标偏重:“数学教育活动有必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打开水陡峭已有的常识经历基础之上……向学生供给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着手实践、自主根究与协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办法……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生动的、自动的和赋有特性的进程”。

教育中,要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讲堂上给学生供给充沛的查询、操作、考虑、沟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常识。

(一)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根究获取数学常识。

例如教育“立体图形的开端知道”时,课前为学生预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仰仗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历,查询、沟通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谈论“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学生依据日常日子中堆集的经历和对实践情境的感触进行根究,将理性经历进一步笼统化,打开空间观念。

(二)让学生经过着手操作,获取数学常识。

一年级学生的思想,离不开形象和动作,着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办法。例如教育“9加几”时,在学生沟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操作活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主意,使学生直观了解凑10的进程。接着,安排“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边实践操作边进行核算,详细形象的操作进程与笼统的核算进程一一对应。外显的动作驱动内涵思想活动,学生在着手操作中感悟、了解新的核算办法。

(三)让学生经过协作与沟通,获取数学常识。

例如数学“9加几”时,由“校园运动会”的详细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后,把根究处理问题办法的“使命”交给各组来完结。先让学生独立考虑,并在小组内谈论沟通处理问题的办法。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日子经历用自己的思想办法考虑,会发作“点数”“接着数”“凑10”等多种核算办法。接着,请各组向全班学生介绍展现本组的研讨作用。使学生了解别人和自己找到的不同的办法,由此领会到处理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办法。一起,在沟通中,学生赏识自己的发现、赏识本组的作用、赏识全班发现的多种办法,不断领会成功的高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根究知道和喜欢,增强学生协作学习的知道。

精心规划数学活动。

新课标特别偏重:“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践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阐明与运用的进程”,重视数学常识的构成进程是当时数学课题改造的一个重要理念。

例如“1~5的知道”,教材先表现从实践国际中笼统出数,接着让学生经过摆小棒进一步领会数的基数意义;知道物体和图形,教材先以“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进步学生对物体形状的直观知道,接着出现立体图形引出物体形状的称谓。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常识描绘地址的日子空间……在教育中,需求以教材供给的底子资料和学习活动条理,为学生规划查询、操作、考虑、沟通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常识构成的进程。

例如教育“1~5的知道”时,由学生去过公园或动物园的事例,创设“去野生动物园”的情境,先请学生查询、了解有哪些心爱的动物,再请学生把查询和数的作用通知组内的小伙伴,讲给全班同学听,学生经过查询、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从实践国际中笼统出1~5各数。接着,让学生依据数摆出小棒,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卡片来摆。学生在着手操作中把笼统的数详细化,加深对1~5各数的基数意义的了解。学生经过看、数、说、做各项活动知道1~5各数,经历了数概念的构成进程。学生不只领会数的发作和作用、加深对数概念的了解,而且尝试用数学眼光看周围事物,并取得成功的领会,增进学好数学的决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