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教案设计(优秀10篇)

时间:2023-10-15 04:15:02 作者:曼珠 统计的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中班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一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 师生关系民主化。

做得比较成功的如下: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统计过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设计了统计老熊的花店各种花的销售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要尽量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让学生观看动画亲自去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的盆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然后根据图中的数据做出决定。望着学生活跃的热衷。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了统计意识。

2.在实践中创造。

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的基石。我通过让学生第一次观看动画,学生没能记下数据?产生了如何记录这一节课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展开思维的大门去寻找答案。结果是学生就记录的方法就有“正”字法、打钩法、画三角法、画圆圈法等几种。学生在这一个实践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思维,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2.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老熊花店的统计结果时,有个别学生出现了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当时课上我一带而过,没有进行原因的分析,可课后我想,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我不应急于下结论,应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错误?原因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这对统计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二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三

落实新课程理念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懈追求,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也会相依相伴。反思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我最成功的是: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复习、新授课、练习巩固我都把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上,让孩子们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我本节课,本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引导的:一是认真观察统计图。二是仔细分析统计图。三是正确判断统计图。在这节课上,我只是引导、点拨、评价和反馈,同学们在课堂上个性化的理解与发表彰显了同学们无穷的学习潜力。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件图像不太清楚,有的同学看不清,没法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氛围不浓。我想只要把本节课课件制作更精致一些,清楚一些,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四

分类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这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有了前面的基本统计知识做基础,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本节课以“我是体育小明星”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1、导入环节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体育运动会"引入,并很用心的收集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学生回忆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瞬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气氛活跃。

2、经历自主分类统计的过程。统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注重让学生自觉经历需要统计、进行统计的过程。学生意识到信息比较杂乱时需要整理统计,所以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如何统计,从而得出可以分类统计,并自主思考出能按照很多种标准进行分类。随即学生自主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类,然后进行展示汇报,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例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计”;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合计相同的道理。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五

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一直在想,应该找到一个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小研究,于是,我选择了同学们每天要做的“吃早餐”作为调查对象,一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相信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这样,孩子们在读了图表后,也能进行相关的决策。

我觉得我后面设计的判断用那种统计图表示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这道题,在此处,显得有点多余,还好,学生在说的时候,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也听到了不同的同学不同的声音。在小动物比赛跑这道题上,学生们在回答时,对于图上提供的数据,能想到很多,这也算是学生对数据进行的一种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孩子们闪现了很多知识的灵光:如鸵鸟比较有耐力,善与长跑,猎豹动作迅猛,但是耐力不强,不太善与长跑,善与短跑......

纵观全课,我觉得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但是,学生过于沉稳,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设计,也不够严密,比如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还不够完美,以后还需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多下功夫。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六

统计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采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但本课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收集数据没有好的方法和顺序,结果有的学生统计了两遍,有的学生忘记统计了,以后应先指导学生方法,再让学生去做。另外,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2

随着课改,教学的规则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则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显现出来。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探索的自主性。

二、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片断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班级的实际生活——小红花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小红花的朵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三、数学的实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片断根据班级颁发小红花的事情,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对小红花的朵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3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八

我校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虽只有统一的模式结构,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考虑到了各个年级段、各个学科的特点,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这一块在目标的呈现上就有所不同,低年级重在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预习较弱的特点,低年级的目标呈现则以问题的形式分层次呈现,目标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自学。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在教学中分两个层次,呈现了目标。一是在初识分类标准,完成统计时,通过让学生表述统计表信息,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在学习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统计结果也不同时,呈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会分析统计表信息和认识不同分类标准统计结果的异同。可以说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其次,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再次,整节课使用同一情境串联,使课堂看起来流畅,在时间的把握,重、难点的'突破上也掌握得比较好。最后在练习的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分层展示,有序提升。

但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节在练习设计的最后一题,虽有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未能考虑到整节课情境的应用,第5题的图片其实与课本中的主题无明显联系,因而使用在一个情境中,显然有些牵强,有待改进。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九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纲:

1、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了若干份?

2、是用什么线来分的?

3、部分与整个圆是什么关系?

4、扇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做得比较不足的是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原因是在完成统计表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小数除法除不仅时,在这一环节上耽误了一定的时间。因此,以后在练习中还是要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现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线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