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后反思钱学森教学设计教案(热门14篇)

时间:2023-12-17 22:46:40 作者:翰墨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反思范文5: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发现自己在组织课堂活动方面需要更加灵活和巧妙一些。下一步我将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活跃度和趣味性。

《钱学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前准备。

收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目的: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课文段落,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学森。

问:你为什么这样喊?

请学生介绍钱学森。

二、初读课文,理清段落。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段意。

2、请学生将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根据段意分段。

三、学习字词,朗读质疑。

1、检查生字读音,理解词语。

2、自由选择读文。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解决。

4、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目的: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复述课文有关段落。

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主要讲了钱学森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试用“的钱学森”填空。

二、讨论学习方法。

1、读书——找出根据。

2、交流——说出理由。

3、讨论——补充见解。

欢迎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料交流。

三、学生自学课文,思考上面问题。

四、组织集体交流。

1、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钱学森?为什么?

2、在这些优秀品质中,他最可贵的是什么?(思念祖国、报效祖国)。

3、你是通过哪些描写看出来的?把最能反映他思想的句子划出来。(语言)。

4、试一试,怎样读好这几句话?

五、训练朗读。

1、交流朗读体会,比较读,评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你能讲这只故事吗?以第三段为例,复述课文。

七、学习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完成课后填空。

《钱学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课件。2、课前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渲染情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把课题说完整。

师:从同学们丰富的表述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身上流露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板:(热爱祖国)钱学森。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语句,把它划下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体会。

(二)、同桌互读互说。

(三)、全班交流(随机出示相应段落)。

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那你能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吗?读出你的感受。

1、相机出示:“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1)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思念之情、爱恋之情、急迫之情)。

(2)能帮“魂牵梦绕”找个近义词吗?(朝思暮想)。

你能用哪个词来表达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归心似箭、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3)练读。请同学们读读句子,读出他对祖国的思念,读出他急切回国的心情。(板:急切归国)。

(4)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齐读。

2、相机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他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指名读。

(2)读了这段话,你是不是对钱学森更加敬佩了呢?谁能说说你的体会?

出示: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4)出示:钱学森宁愿放弃,也不愿放弃。他现在所做的一切。

(5)再次指名读好钱学森的话。

(6)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说话中,可以看出钱学森虽然身在异国,但是心里还想着祖国。(板:心系祖国)。

3、相机出示: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2)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那钱学森有没有意识到回国搞科学研究会很困难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

出示: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4)从这句话我们看出这是留学生在劝说钱学森。请同学们试着用劝说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5)指名读。(6)分角色读。

(8)小结:学到这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啊!(板:坚决归国)。

(9)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齐读这一段话。

4、相机出示: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5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1)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坚定不移的决心、回国遭遇了重重困难)。

(2)分别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回国决心坚定不移?回国路程万般艰难?

(一刻也没有动摇过、5年、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终于)。

(3)指名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4)出示: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5)请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6)出示: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7)交流:从美国军官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了解五个师相当于多少人)。

(8)练读这段话。

(9)小结:是啊!正因为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让他足足等了5年时间,让他历经了5年的思乡之苦。(板:坚持回国)。

(四)总结拓展,提升情感:

钱学森在美国留学、工作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读句1)。在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回国的愿望越发强烈,他诚恳地说:(读句2)。在美国政府万般阻挠的情况下,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读句3)。在归国的航程中,他又是多么的急切啊。(读句4)(手指板书)。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一日胜过一日,(板书:)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他。

相机出示:句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句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句3:经过5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句4:“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他那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拳拳的报国壮志深深鼓舞了我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陶冶情操。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二题。

《钱学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1)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

(2)老师小结:钱学森:19生,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到美国留学。1938年获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航空大师卡门,成为卡门最得力的助手。卡门曾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要求: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二读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三读课文。

(1)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1)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2)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3-4)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格外兴奋,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第四段(5-6)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第五段(7)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发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

4、听录音欣赏全文。

三、指导书写。

2、示范书写“艘”“裕”。

3、学生练习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钱学森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学森是怎样一个人?

二、学习课文。

1、学习读课文,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动了你?找一找,并用笔划出来。

2、小组讨论。

3、交流。

(1)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归心似箭)(思念很深的感情)。

感情朗读。

师范读,指名读,女生读。

(2)“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从钱学森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说说朗读时的心情。

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引导领悟,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中国人民多做点事)。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c、朗读加深理解。

d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3)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感到格外兴奋。

读读感悟,再读读。

(4)“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读感悟。

三、精读第四段。

(1)指名读。

(2)读一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感情朗读。

练读,指名读,师范读,集体朗读。

(4)小结板书。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心回顾,准备新授。

二、精读第五段。

1、指读第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钱学森》教后反思钱学森教学设计教案

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执教过程中,我紧紧扣住课后的习题“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钱学森说的话,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教学。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上下文,体会钱学森说话是的心理活动。

2、适度拓展,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3、国内、外生活、工作条件的对比,理解钱学森回国的执着。

以上三个安排,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钱学森那课拳拳报国之心。

为了使钱学森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为了让学生更立体更全面地感受钱学森的丰功伟绩,我引入了他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不同身份的人物对他的评价。

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来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更好地落实贯彻这一理念,我安排了学生的古诗词的积累;安排了钱学森资料的搜集,并要求制作成卡片,这是对资料筛选、整理的一种能力体现。

当然,课堂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诸如“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学习机会还不是很均等。个别“学困生”在思考、发言等方面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多点耐心,多点指导。还有,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多给学生获得学习的策略机会。

《钱学森》教后反思钱学森教学设计教案

陈树忠:

《钱学森》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课文生动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钱学森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的血管里流动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液。他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不改变自已的报国志向;面对刚刚解放贫穷落后的祖国,不改变自己报国的.决心;面对美国恶势力的威胁,不动摇,不屈服,仍然坚持自己回国的信念……然而,“爱国”对学生而言,是个你比较抽象的话题。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学生对钱学森生活的时代也了解甚微,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很难深刻理解钱学森对祖国的那份拳拳爱国情怀。因此,在教学中以“热爱祖国”为切入点,以读为主线,结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品悟,在阅读的同时,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陈敬兰: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动人心弦。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钱学森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体会钱学森说话时的心理活动;适度拓展,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国内、外生活、工作条件的对比,理解钱学森回国的执着。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来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在指导朗读钱学森的两次话时,我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层次朗读、齐读,让每一次的读都不是一个简单层面的重复,而是用巧妙的语言训练感情朗读,效果较好。

曹春香:

从教学效果看,我觉得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扎实的课。整节课,师生都处于围绕重点问题的互动中,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断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把握了规律、形成了学习策略。我也感受到课前与课中的变化与过渡,与旧的东西发生碰撞,进行反思,师生都有解决问题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的地方。由于我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不是很到位,同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了解的也不准确,导致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低估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课堂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高度和难度都不够。另外,在整堂课的节奏上把握得缺乏艺术,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有草草收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些都值得今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吸取教训,不断取得进步。

《钱学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复述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

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如“富裕”的“裕”读yu;“一艘”的“艘”是平舌音;“袒露”的“袒”读tan,不读dan;“魂牵梦绕”的“绕”读第四声rao。

2、二读课文。

(1)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二读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如“广阔无垠”的“垠”字,可查字典弄清它是“边”、“岸”的意思。再结合语境,理解这一词的意思。它在文中是形容太平洋非常广、无边无际。要求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a、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b、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第五段(第7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分段读课文。

四、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艘、斩、魂、授”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魂、授”这两个字的书写。

3、“艘”中的“”,学生容易把笔画写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描红这4个字。

五、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艘巨轮(soushou)诚恳(kengken)。

隆隆的炮声(nonglong)劈波斩浪(pibi)。

2、把下列汉字换个偏旁,再分别组词。

艘()掠()眺()绕()。

-()-()-()-()。

3、认真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钱学森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明确要求。

1、自读了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精读课文,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从中体会钱学森的话语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

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语,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3)感情朗读。

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15天的海上航行,魂牵梦绕的祖国就在前方,他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喜悦啊!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女生齐读。

2、精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3)朗读加深理解。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3、精读第三段(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3)出示重点句,品读领悟。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朗读。

4、精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读一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准备新授。

二、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富裕研制优厚劈波斩浪。

诚恳坦诚教授魂牵梦绕。

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_____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_______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_____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认真朗读。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____的待遇,有____的生活和____的工作条件。可是,他____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____。我现在所做的___,都是在____,为的是回到祖国能____做点事。”附板书:

14钱学森。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祖国新生急切归国。

克服阻挠踏上归程。

卓越贡献高度赞誉。

《钱学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的伟大精神。

三、教学用具:录音机。

四、教学用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设置悬念。

1、揭题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

2、简介人物。

(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重大的贡献;与钱三强、钱伟长被毛泽东称为我国科学界的三钱;被与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

额赴富裕恳求贡献。

(1)自读生字,特别注意生字“额”的读音是第二声。

(2)分析字型。

(3)区分读音,“恳”“谈、“袒”是前鼻音。

2、分小节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1)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

(引导学生提出理解词语的建议,如:联系上下问解决、查字典、做上标记与同学讨论等。)。

(2)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检查讨论。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4、分段,理清课文脉胳。

(1)钱学森乘一艘轮船在海上航行了15天。

(2)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但时刻不忘祖国。

(3~4)钱学森渴望回到祖国。

(5~6)钱学森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7)钱学森回国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

3、学生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眺望屈指一算魂牵梦绕诚恳。

2、区分字型。

恳壁()舱()眺()。

垦()璧()仓()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

1、从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

二、精读课文,体会爱国之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句子。

2、交流体会爱国之心。

(1)出示第一句:“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a、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不贪图享受)。

c、唱着这首《我的中国心》,有一种怎样的感觉?(激动!自豪!)。

d、谁能带着这些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过渡: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高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可是钱学森丝毫不嫌弃祖国贫穷,依然决然要回到祖国去。

b、对谁说的?他在答复留学生的这番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说?(激动!诚恳!坚决!坚定!果断!)。

过渡:体会得很好。请你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

3、体会思乡之情。

(1)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第三小节,看看还有什么牵动钱学森回国的情思?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过渡:(动情地叙述)年年中秋,今又中秋。1935年出国留学,到1949年,一共有没有回国了,所有的相思只能化作一封封家书,老师这里有一封钱学森写给父母的家书。

(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

(2)看来牵动钱学森回国的还有什么?(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

过渡:正是这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才促使钱学森毅然决然地回国。

三、体会回国的难。

1、请你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2、一个师有多少人?猜猜看。

3、由此可见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力量无比的人!伟大的人了不起的人!不可多得的人!打着灯笼难找的人!神奇的人!)。

4、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5、这么多年来钱学森一直被他们阻挠,想想这么多年他们会怎么留下钱学森?

6、在周恩来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获得了自由,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程,这就出现了课文的开头一幕,快速读读,看看终于踏上回国征途的钱学森是怎样的心情?(归心似箭、欣喜若狂,热泪盈眶,)。

四、体会归国之喜。

1、谁来读出这种欣喜,这种激动(配乐)。

五、总结课文,升华精神。

2、引读。

六、作业。

钱学森作出的贡献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查阅资料,看看钱学森还有那些贡献?

作者邮箱:jlsxhyy@。

《钱学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语言简洁、朴素。通过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钱学森思念祖国,拳拳报国之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前准备收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目的: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课文段落,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学森。

问:你为什么这样喊?

请学生介绍钱学森。

二、初读课文,理清段落。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段意。

2、请学生将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根据段意分段。

三、学习字词,朗读质疑。

1、检查生字读音,理解词语。

2、自由选择读文。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解决。

4、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目的: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复述课文有关段落。

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主要讲了钱学森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试用“的钱学森”填空。

二、讨论学习方法。

1、读书--找出根据。

2、交流--说出理由。

3、讨论--补充见解。

欢迎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料交流。

三、学生自学课文,思考上面问题。

四、组织集体交流。

1、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钱学森?为什么?

2、在这些优秀品质中,他最可贵的是什么?(思念祖国、报效祖国)。

3、你是通过哪些描写看出来的?把最能反映他思想的句子划出来。(语言)。

4、试一试,怎样读好这几句话?

五、训练朗读。

1、交流朗读体会,比较读,评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你能讲这只故事吗?以第三段为例,复述课文。

七、学习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完成课后填空。

板书回程。

思念思念祖国。

钱学森渴望。

(中国导弹之父)归国报效祖国。

贡献。

作者邮箱:921664234@。

《广玉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

难点: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广玉兰的,理解作者为什么喜欢广玉兰,感受广玉兰的美。

对策:广玉兰这种花农村的孩子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前带学生到附近的苗圃中参观,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再现广玉兰,围绕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广玉兰的美。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初读指导。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初步感知课文。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三)、精读感知第二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多媒体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因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迁移深化。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五)、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通过实物、图片、美文的有机组合让学生对广玉兰有全面的了解,通过师生的互动讲解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广玉兰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钱学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引导学生怀着对钱学森的敬佩之情,用热情赞扬的语气朗读这一段,突出钱学森回国的意义重大。

三、总结全文。

钱学森爷爷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祖国,为祖国的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时,你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什么?

四、练习。

(一)听写。

富裕研制优厚劈波斩浪。

诚恳袒露教授魂牵梦绕。

(二)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见课后习题4。

(三)当时,钱学森享受着()的待遇,有()的生活和()的工作条件。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我现在所做的(),都是在(),为的是回到祖国能()多做点事。

《远行靠》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以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大体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2、在阅读理解中,理解并积累常用词语“奔驰、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巡逻、疾驶而过、好梦成真、阻隔、遨游”,通过“语文天地”中的“说一说”这个练习,学会在句子中恰当使用一些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到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就要发展科学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反思:教学目标就是要这样明确、具体。)。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如果你现在要到上海旅游,会从大巴车、火车、轮船、飞机……中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出示课题):其实这些交通工具,无论哪一种都比从前的交通工具先进得多!从古至今,人类的交通工具不断变化、发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吧!

(生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中词语的掌握情况,你会读了吗?(双排火车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引导质疑:

师:通过预习课文,初读课文,你一定对某些词语新朋友、或者某种交通工具、或者课文内容产生了小问号。请小组代表把你们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来帮助。

预设:1、词语类问题——想知道“奔驰、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巡逻、疾驶而过、好梦成真、阻隔、遨游”等词语的意思。

2、交通工具——想知道“军舰、快艇、电力机车、核潜艇、磁悬浮列车、航天飞机”是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行驶?有什么特点?(也许学生提的问题表达不是很准确,可是当指导。)。

3、课文内容性问题——想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些交通工具?为什么交通工具能够越来越先进?想知道人类远行靠什么?想知道未来还可能有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二年级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可能有些难,老师可以在课文学习中相机指导学生产生疑问。)。

反思: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初次提问,应该注意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自主提问的训练要注意有坡度,循序渐进。此处,仅以第一种类型问题进行引导。千万不要为了我们的教研专题“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而挖空心思去质疑。

(二)熟读课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1、师:请小生快读课文,用双横线画出课文中表示不同时期的词语。(生汇报,师板书:最初后来二百多年前不久千百年来现在)(2分钟)。

2.在不同的时期人们远行用的交通工具分别是什么?请听老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讲了哪些交通工具,并用“——”勾画下来。(生汇报)(3分钟)。

反思:以上两个环节可以直接以听读的形式,完成两个内容的勾画,这样更高效。

师贴词语条填空:

最初马独木舟。

后来马车帆船。

二百多年前火车轮船。

不久火车汽车军舰快艇。

千百年来飞机。

现在电力机车核潜艇磁悬浮列车太阳能汽车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3.观察课文插图,猜一猜插图上交通工具的名字?(出示挂图,抽生汇报。)。

4、选一种交通工具,介绍你收集到的相关资料。(3分钟)。

反思:这个环节应该放在下一个环节之后,或者联系语文天地中关于搜集交通工具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中去进行。以免影响学生思考“这些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

5、齐读所有交通工具的名字,说说你发现了这些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生:越来越先进;生:一个比一个跑得快;生:一个比一个跑得远……)(2分钟)。

(三)、品读课文,积累词语,句型训练。

1、师引: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快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师引:最初的交通工具是——马或独木舟,后来的交通工具——马车和帆船能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所以比最初的交通工具稍微先进些。

3、自读3——6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子,增强语言感悟。)。

预设:学生勾画3自然段第二句,抓住“满载、奔驰、天涯海角”理解句子,积累词语。

学生勾画4自然段第二句,抓住“川流不息、巡逻、疾驶而过”理解句子,积累词语。

学生勾画5自然段第二句,抓住“好梦成真、阻隔”理解句子,积累词语。

学生勾画6自然段“遨游”理解句子,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填句子。

运用词语填句子:“火车在轨道上”;“在江河里”。“快艇在”。“在天空中。”

在海底。在宇宙里。

反思:此处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具体指导学生抓住能表现交通工具速度快的词语(如:奔驰、疾驶而过……)和交通工具行驶得很远的词语(如:天涯海角、太空……)等词语体会科学发展的越来越快,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

三、总结提升。

1.学完了课文,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些新的交通工具不断发明出来?(反思:这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加一个台阶为后进生的阅读理解提供适当的帮助。)你认为人类远行靠什么?(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生1:是人们不断研究,发明出来的。生2:是人们的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2.如果让你来发明交通工具,你想发明什么样交通工具呢?拿起你们手中的画笔,设计一个未来的交通工具吧。

(生自由作画)。

四、课后作业:练习抄写三个句子在词句本上。

《钱学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记叙的是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怎样克服种种阻挠坚持要回到祖国,并决心用自己的专长来建设祖国的,要求学生从中体会到他强烈而又真挚的爱国之情。学生着重要通过各种课外资料来理解钱学森的事迹,从而体会到他的爱国热情。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再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展开讨论,钱学森是怎样冲破各种阻挠,坚持回到祖国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最后进行写话的训练,使读、说、写在课堂上合为一体。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品读课文,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另外,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感情朗读。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呢?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本节课上,紧紧抓住这两点来组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下面展示的是课堂的精彩片段。

师:你们知道多少有关关于“之父”的知识?

生:音乐之父贝多芬。

生:钢琴之父李斯特。

生:炸药之父诺贝尔。

师:在中国,也有一个人被誉为“导弹之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不知道。

生:想。

师:好!放开声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师:(有一学生举手。)好!他站起来了,站起来就证明自己不是南郭先生,有勇气!

(该生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

生:还要说读书后的感受。

师:对!还有?

生:谈谈不理解的地方。

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生默读课文,作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说?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发言权应该先给你!

生:我觉得钱学森很伟大!

师:嗯!说得不错。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钱学森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国留学……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高的待遇,生活条件那么好,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他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民多做点事。

师: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人民。就这段话,谁还有话要说?

生:有!

生:读钱学森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我听到了深情!谁再来?

(一生激动地再读钱学森的话。)。

师:我听到了深情而又激动!来!一起读!

(全班齐读钱学森的话,群情激昂!)。

师:还有谁有想法?

生:老师,我能先读一下吗?

师:当然可以。

生:(读课文第4节。)当时我们中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就连和他在一起的中国留学生都劝他暂时不要回去。可他却说,就是因为祖国现在很穷,所以我们要共同去创造,我们应当回去。如果心里没有祖国,他怎么会这样坚决呢!

师:是啊!中国有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

生:钱学森明明知道当时我们国家很穷,就是搞起科学研究来也不方便,但他却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他要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

(掌声。)。

师:那你说,钱学森傻不傻?

(热烈的掌声。)。

师:说得多好啊!中国才是他的家!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祖国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都令他难忘;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无时不在对他深情地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来!我们再来读一读钱学森的肺腑之言,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生齐读钱学森的第二段话。)。

师: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

生:这段话是钱学森对留学生说的。

师: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说的。

师:体会得很好。那你就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节除了写钱学森的话,还写了谁的话?

生:还写了留学生的话。

师:为什么要写留学生的话?

生:因为留学生的话正好是个对比。

师:就是说,留学生的话和钱学森的话正好是个对比,对吧?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就更能突出钱学森的爱国心!

生:一对比,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就显得更坚决了!

师:那我们找找看,课文里还有没有这种对比的写法?快速浏览一下。

生:刚才我们学过的第二节就是对比写法。

师:说具体点。

生:书上说钱学森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而钱学森却要回去。

生:还有课文第一节,(读)“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这里用“轮船的甲板”和“火箭的舱壁”作对比。说明钱学森归国心切!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轮船的甲板,说明钱学森是乘船回来的;火箭的舱壁,这说明是坐在火箭里,火箭的速度比轮船快,说明他盼望早一点回来。

生:归心似箭!

生:度日如年。

师:好!他用了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谁还会说?

生:倍受煎熬.

生:望眼欲穿。

生:寝食不安。

师:所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读!

生: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师: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说――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当他袒露心迹,有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他诚恳而又坚决地说――。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正因为如此,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

生: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师:钱学森回国后,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一个月之后,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就是这个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奋力拼搏,1960年9月10日,在中国的国土上,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第一枚p―2导弹,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试验史上的第一页。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91年10月16日,在钱老即将年满80岁的前夕,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钱学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关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还有太多太多,同学们课外可以读《中华名人传记》。

《回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教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段。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第二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

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

4.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妈妈的话。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妈妈第一句说了什么?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六)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两同学角色表演四、五段内容,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_碰到__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

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17回声。

奇怪水波河岸高兴。

一蹦老高。

明白声波石壁欢快。

《广玉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背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4.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一种植物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和自读情况。

圆茎内涵绽放花蕊。

荡漾婴儿皎洁铁锈。

热热闹闹玉琢冰雕(结合图片理解)。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写广玉兰?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因为作者爱上了广玉兰,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

幽香纯洁旺盛的生命力。

这节课,让我们就随着那股淡淡的幽香,来共同感受作者对广玉兰花的热爱之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爱花之情。

(一)感悟幽香。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悟纯洁。

随着那股幽香,我们看到了广玉兰花,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出示图片)。

学习第二小节。

作者在文中用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来形容,为什么作者在最后却说自“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呢?(在作者眼里,心里,广玉兰花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让我们读出埋藏在作者心中的那份美。

1、师配乐读。

作者用了哪些词来描绘广玉兰的花瓣呢?

2、生读。

看着眼前的这一朵很美,那么再让咱们来看看那一树的广玉兰花又是一番怎样的感受呢?

(三)感悟生生不息。

1、快速浏览第3节,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请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的广玉兰花?

能分别选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吗?(相机师生共同板书: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开过的)。

2、请四位同学分别为我们朗读描写这四种形态的的花的语句,想一想,你最喜欢哪种形态的广玉兰花呢?把你最喜欢的这一种形态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交流。

师:有人喜欢凋谢了的广玉兰花吗?

生谈感受。

师小结:是呀,它虽然凋谢了,但是新的生命正在繁衍,一代一代永不停息,这就叫――生生不息。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仿佛看到这这美丽洁白,生命力旺盛的广玉兰花,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图,引用文中的有关语句,介绍你喜欢的一种形态的花。

(学生同桌交流。)。

(指名四人上台交流: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花瓣凋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三、叶——以读代讲。

读描写叶的这两节除了读出叶的情趣,更重要的要读出叶子所透出的一种——生命力!——齐读(音乐)。

四、总结。

广玉兰可真美呀!它的香、它的花、它的叶都让作者深深地为之热爱,再齐读第六自然段: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五、作业。

学习第三节写作方法,描写一种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