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论文(实用22篇)

时间:2023-11-06 18:45:36 作者:LZ文人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实用22篇)

综合实践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它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角度和主题的综合实践总结范文,可以让你了解到总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生事物,它集中体现了本次新课改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新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管理体制、课程运行机制、课程结构、课程类型、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评价方式、教师和学校发展方式等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上述变革的任何一个方面,无一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所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新课改具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状况,直接反映了新课改的实施程度。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地、各学校认真探索,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实施模式,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境界。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我们却非常担心地看到:第一,所谓的进展,主要反映在书面文件之中,反映在专家设计的各类报告、个案之中,在学校的实践层面,却是另一番景象――或者流于形式,或者毫无新的进展,或者不知如何实施,一筹莫展……第二,从数量上来看,能成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实际上寥寥无几,大多数处于不知如何实施或者流于形式状态;第三,在认识上存在严重失误,如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是原来活动课程翻版而已,也就是说,与原来的活动课程并没有什么区别;第四,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理解片面,课程内容选择过于狭窄。盲目认为在强调人文关怀的今天更应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对“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关注不够。二是课题的选择社会化、成人化现象严重,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没有突出生成性。三是忽略了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追求。四是指导策略缺乏科学性,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

在实施的过程,之所以存在种种误区和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把课程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混淆起来。如许多学校探索了在学科课程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他们往往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而应该渗透在学科课程之中,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等于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这严重歪曲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意,曲解了本次新课改的意图。

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多种学习方式的集合体。就学习的方式来看,既包括活动学习、创新性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探究学习、问题学习等;就学习的'类型来看,一次校内外活动可以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一次讨论或辩论也可以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一次集会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可以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可见,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演绎很多的含义。然而,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它是针对什么来讲的?这样泛泛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可行吗?从理论上来讲,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好像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向,但在实践中――即在课堂教学中,它的指向却是十分明显的:让学生尽可能快速地掌握所教的知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为有效传递知识而服务的,是为系统掌握教材知识而服务的,是为考试升学而服务的。这与本次新课改背景下――即课程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完全不同。概念上的混淆导致了实践上的偏颇,把综合实践活动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理解,并冠冕堂皇地、机械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际上重新上演了20世纪90年代初活动课程学科化,活动课程目标的知识化倾向的悲剧,而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难以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义。

(一)课程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它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不着眼于系统知识的授受,不专注于学生的学术世界。

1.什么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什么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的?

首先,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存在”的需要。一个人活着,一个人要成长,要发展,不能光读书,不能光在课堂中接受知识,他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关注周围的世界,需要对他人、对自己有责任,需要发展自己探究的兴趣,如此等等,而传统和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的。或者说,现行的学校课程制度束缚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其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未来的社会需要各种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需要人具有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规划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以及富有责任感、自信心、勇于进取等品质。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目前,全球的知识总量估计平均每五年就要翻一番。哈佛大学用了近275年才收集到第一个100万册图书,而收集齐最近的一个100万册只用了五年。1900年,世界上约有1万种科学刊物,而截止到现在已经接近10万种。面对如此多的书籍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成年人,也感到速手无策,到底读那些书,看那些资料对我们有用。所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我们很重要的问题之一。另外,合作意识作为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是学科教学无法实现的目标。卡耐基以他自身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说到底就是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技能。我国至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421”家庭比比皆是,这些独生子女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学生的一些人文素养是学科教学所无法实现和完成的。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

再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智能,教育必须遵循这一本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每一个体都存在差异。教育、教学必须面对这种事实,要为张扬学生的个性而服务。在课程方面,就要设计这样一个专门领域(虽然学科课程的教学也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在实施操作上,毕竟存在着不便之处),一个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领域,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充分展示。

2.什么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什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学术世界?

(1)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现代教育是工厂化生产的产物,当它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时,并与甚嚣尘上的考试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日益与日常生活隔离开来。

(3)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与学术世界相对而讲的。并不是不要学术,并不是不要知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似乎就是忽视知识的重要性,这在人类教育史上似乎成了一个死结。我们今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了,而是说,想对于书本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具有发展意义,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3、寻求教育公平最具有操作性的方式方法之一。

当今我国现实的国情是区域经济差别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城乡学校无论是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办公经费、教学设施的配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说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所以,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有了一定的差别。当代大学的校园生活以及面对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选择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如大学里农村的孩子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机会和城市孩子相比要少许多,在从业的过程中也缺乏快速适应能力而无法选择理想的职业。就我们农村学校而言,如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别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弥补我们农村学校因其他条件欠缺所带来的不足。

(二)课程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教师的发展服务的。

1.教师的价值在那里?为谁而活?

文档为doc格式。

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论文

3.1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实建构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首先,应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整体性和层次性。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注意点为专业内容的实战演练,必须要保障模拟的真实性,在模拟环境真实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相关实训课程的进一步设计。先要做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训课程内容的衔接,使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效果更流畅,才可以再进行实训课程的下一步设计。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等等内容,复杂的内容决定了实训课程的复杂性。所以,在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时,还要注意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内容进行细分,将理论知识分为几个板块,逐一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各个板块的衔接,提升知识的兼容性。为了能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实训课程的魅力,并能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工作的环境,高校应该使用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搬入到课堂之中,在课堂上完全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对实训课程进行具有全面性的设计,利用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训课程的细节部分,从而帮助教师成功制定实训课教学的内容。

3.2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于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采用较为偏向理论的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在进行实训课程时,实际模拟企业工作岗位的课程设计就显得较为落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中型企业都已经与世界企业规格接轨,而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也应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准则,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实际的工作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需遵循以下几个重点。首先,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程设计的过程之中不能只注重课程外表的美观性,这里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实践课程的课件,二是实践课程的流程。一是实训课程要遵循简洁的原则,实训课程的课件必须要杜绝华而不实的现象,尽量将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实际经验来充实课件的内容,同时,加强对技术的应用,使实训课程的课件更加具有实用性。二是实训课程的流程需要条理清晰、环节简洁,实训课程的流程一般是模拟企业真实场景,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职场经验,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更加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抛弃繁琐的部分,化繁为简。其次,是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化。

实训课程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课程不同的是,实训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抉择。学生作为实训课学习的主体,还需要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实现思考成果的共享。再者就是学生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自身的主体意识,这样的情况之下,会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在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实训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来激励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论文

1、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颇。部分学生认为如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已得到普及,没有必要学习手工记账。孰不知传统的手工记账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经历了手工记账,才能更好地对会计操作流程的抽象理解上升到感性认识。

2、课程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度。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涵盖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程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性专业课程。对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言,往往望而却步。

3、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耐性。面对除了数字还是数字的凭证,有的学生认为太单调、枯燥、乏味;面对经常计算出错的数字,有的学生失去耐性。更何况大部分的中职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缺乏自信,本身就有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

4、虽然新课改强调加大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现实并未得到有效地落实,实践的课时并未得到保证。从教育资源配置上看,由于资金投人不足,很多学校即使配备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远远没有达到仿真水平。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效果。

二、实现《会计模拟实训》有效教学的方法及对策研究。

1、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巴班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可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最高水平”。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协调合作的学习氛围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保障。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实物引导法。在学习“簿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时,可发动学生收集各种原始凭证,通过收集来的车票、餐票、住宿费发票等实物让学生掌握如何填制报销单;通过直接展示或视频观察支票、收料单、入库单等样式,学习其填制的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类记账凭证及账簿等,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感性认识,又加强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消除了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2模块教学法。所谓模块教学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是一套较先进的职业技能训练方法。在进行综合模拟实训前可针对不同岗位先进行分模块训练,主要有:材料会计、往来业务会计、职工薪酬会计、费用成本会计、收入费用利润会计、会计报告等不同岗位模拟实训。后再进行综合模拟训练。这样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易至难,由浅入深,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乐趣。

2、3讨论教学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如:12月12日王伟强出差归来报销差旅费3100元,补给现金100元(相关原始凭证略)。在处理该业务时可要求学生讨论:(1)原预借差旅费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涉及哪些原始凭证?(2)假如现只报销差旅费2800元(原预借3000元),又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这样的课堂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4分组学习法。在工业企业综合实训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3―5人为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项目活动的内容及实施目的,然后因人制宜地分配任务,有的负责建立期初总账、有的负责建立期初明细账,有的登记总账、有的登记明细账,有的负责过账、有的负责对账、结账,为充分发挥不同程度学生的优势,在分工合作时,教师要予以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配合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适时地予以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指导。

2、5角色体验法。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上,组内成员可分饰业务经办人、审核、出纳、制单、记账等不同角色,进行“原始凭证的审核、会计凭证的审核、对账”等会计业务操作,让学生在体验职业角色的同时掌握职业技能。

3、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建立有效的实践性考评体系。实训中,应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关注学生真实的操作水准。要注重过程评价,每完成一个部分实训内容时,应及时地予以评价,如口头表扬、张贴表彰或成绩加分等。考评不仅要看实训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分工合作的情况、实训中的独立思想程度及对出现问题的应变能力等。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评、互评等,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看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

4、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要提高《会计模拟实训》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要求至少要熟悉相关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议专业教师任教课程交叉互换,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其次,要提升其实践水平,由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普遍脱离实践的现状,因此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或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和长期交流机制,聘请会计专业人员来校指导,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形成。

5、优化实验环境,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当前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资源配置不足,甚至没有,因此要以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为目的,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可以将模拟实训的业务流程图挂在实训室,将实训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等利用投影仪进行播放,以渲染实训氛围。同时应加大软件、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建立和完善手工记账―会计电算一体化实验室,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使知识系统化,在业务能力上得到强化。

总之,在《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增加教学的真实性、趣味性、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

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论文

2.1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进行培养。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弥补学生模拟实习时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的训练与操作。真实的训练与操作环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加强职业竞争能力。

2.2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体系的目的在于模拟实际场景,会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得实训课程的学习更加具象化,在这种具有真实性的模拟场景训练之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既可以营造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轻松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改善教学的效果。

2.3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高校的教师一般都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实训教学的能力,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中,教师起到的引导性作用不大。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参考,使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时有更多依据,还能够在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的能力。

总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中利用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构建实训课程体系的内容,是实训课程内容更加丰满并具有依据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质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论文基于综合实训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并提出了改进商务网站综合实训教学的建议。

在职业教育中人们对综合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我们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两个方向设置了《商务网站综合实训》和《网络营销综合实训》两门课程。这里就《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谈一下我们的体会和思考。

综合实训课程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我们开设了《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浅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管理论文

《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了如下阐述: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由此看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一、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产物,它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它把学科文化强化为“精英文化”,并将之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尽管它以“价值中立”的姿态出现;它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断化”,因为它使各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铸”。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以谙熟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三,它过多倚重了接受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第四,它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由此看来,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二、

[1][2][3][4][5]。

新课改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透视论文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育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如果只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局限于纯粹主题设计、仅依靠直观教具或课件演示,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围绕学生生活,进行“我身边的居民素质”、“环境保护”、“社区是我家”等的主题调查研究,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走出课堂,通过较为详细的调查与采访,对自身所处的社区人情、环保状况、人口素质等进行充分的感知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也可使其思维和视野开阔起来。因此,课程研究主题设计应切实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使这一课程充满生命力。

2.拓展研究领域,追求价值思索。

校外领域从多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种现象与联系,同时体现了国家的政策与要求,可供研究的问题和课题较多,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因此,若能建立学校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服务行业等的稳定联系,则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观摩生产流程、学习企业文化、参与行业服务,以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实践、深刻体验的过程认知,并由此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由此,建立校内外的经常沟通和稳固联系,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利于其价值的追寻。

3.平和心态,共同研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有些疑问连我们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我们在进行居民素质调查活动时,学生可能会在环保的成本、自我形象认定的标准、统计学的有关方法等问题上,兴趣非常浓。这些问题,单凭讲解是没办法解决的,我们只有和学生共同搜集信息,并把获得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师生积极探讨交流总结,才有利于扩大学生探究的范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关心国家大事的兴趣,惟此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统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素质提升。“不断学习和探究是一种让人上进的发动机。”[6]故而,只有破除传统的“家长”权威和“继母”心态,师生平等相处、共同探求,才能使课程实施有所成效。

4.创设条件,积极学习先进经验,缩小地区差距。

尽管由于先天的条件限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体系的不完善,使地区差异明显,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操作性的课程,还有很多条件可以开发和利用,特别是欠发达的地区,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在研究中进步。要不断借鉴发达地区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结合本身环境优势和师资力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开发优势,唯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创造性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课改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当然,无论是从理论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予以思索,抑或在实践中不断积极尝试和及时反思,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追求过程,但是,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言:“生命的流水不断地奔注,日色与星光,携带着生存的微笑。”[7]只要我们抱着意义追寻的坚定信念,相信,未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会在教育改革和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在不同主体和现实革新的各种力量的较量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医学院校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竞赛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竞赛一般涵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竞赛比的就是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为此,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开展了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以下简称: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竞赛的意义。

目前医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大部分都是社团的活动,与医学有关的活动除了知识竞赛外,几乎没有其他活动。本着加强对医学生基础医学“三基”和“三严”的教育理念,加强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精神,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评估工作,开展这次竞赛显得尤为重要。为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做了铺垫。

竞赛的举办有利于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有助于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规范实验教学,注重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并且最终推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规范化管理。

二、竞赛的实施。

1.组织宣传。本次竞赛是我院首届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尤为重要。(1)印发通知。本次实验技能竞赛受到二级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竞赛设立组委会,由二级学院院长任组委会主任,以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组委会下设竞赛组、评分组、后勤保障组。以二级部门文件的形式将通知印发到相关科室及临床学院学生会,再由临床学院学生会印发通知到各个参赛班级,并通过学生辅导员在班会上做进一步的宣传,使学生对该次活动有充分的了解。(2)张贴海报。公布了竞赛的时间地点、参赛规模、参赛规则、参赛范围、奖项设置;同时给予参赛选手人手一册竞赛秩序册,使学生对本次竞赛有更深人的了解,并在赛前召开了参赛选手通报会,强调参赛的注意事项。(3)提供条件。为了配合竞赛的顺利进行,同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竞赛准备。

2.组织实施。本次竞赛共有14支代表队,每支代表队4人,共56名选手参赛。分初赛与决赛两个部分,初赛总时间为40分钟,决赛总时间为60分钟,赛时以总时间为准。竞赛内容包括大体结构、显微结构与机能学实验技能三部分。主要考核参赛选手对基础医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初赛成绩前六名代表队进人决赛。初赛分数构成:大体结构占45%,显微结构占40%,机能学实验技能占15%。决赛分数构成:大体结构占30%,显微结构占30%,机能学实验技能占40%。竞赛的每项内容均由2位评委现场打分,取每个项目的平均分(大体结构+显微结构+机能技能),汇总为该队的技能竞赛总成绩。

3.奖励。本次实验技能竞赛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召开颁奖大会,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颁发荣誉证书、奖金及实物,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兴趣。

三、竞赛的实施效果。

实验技能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素质考核。通过与参赛学生交流,他们也谈了自己的感想,普遍认为:首先,可以增进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其次,是自身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综合运用的过程;再次,是提高学以致用的本领,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考核和评判;最后,是对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一次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考核。

四、竞赛的启示。

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竞赛的通知刚张贴出来,由于学校未曾举办过此类竞赛,很多学生觉得机会难得,同时也可以检验自身的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大家都踊跃报名,而且每班限定的名额是8人。为了显示公平公正的原则,许多参赛班级的学生在班内举行一次小测试,选出最优秀的同学代表班级参赛。获得参赛资格的学生都渴求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因而会主动、积极地复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规范性操作,从而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就是一个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最为直接的方法和手段。竞赛的举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感到基础医学“三基”与实践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提髙了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基”对医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平时实验技能训练时,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没将这种实验技能训练过程当成自己去独立思考、去探索研究的过程。面对当今高科技的创新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束缚了对医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2]。在这次竞赛中,由于竞赛采用赛道和抽签的方式进行,学生不能自行按照个人的特长进行组合,这就势必会影响代表队的.成绩,为了取得好成绩,为此,许多学生都放弃了休息时间,在各自的薄弱环节勤攻苦练;实验技能主要考核学生的规范性操作、逻辑思维及推断能力,需要团队间的相互协助,做错一步操作,势必会影响下一步操作的进行;一部分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答题又快又准,动手能力也较强,很快完成竞赛内容,教师都找不出其操作扣分的理由,而大部分基础知识尚有欠缺的学生,答题偏差,操作未能完成,需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动手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因此,要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与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要求,重点抓好“三基”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既能提高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又能对创新思维、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促进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有利于规范医学基础知识的实验教学,对医学生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为推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导作用。通过竞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竞赛也检验该学科对实验教学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引导是否到位及对医学生“三基”的目标要求是否得到落实。竞赛的举办反过来对教师如何规范实验教学起着促进作用,提醒教师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应找准提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切人点,对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对推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对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增加规范性操作的技能训练课时,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难度,教师只在方向上给予引导,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以致用的本领,同时动手能力也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建立新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增加设计性实验的课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推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规范化管理。

五、反思。

通过举办竞赛,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医学实验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实验的每个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以后的实验中应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1]。

在后续的竞赛中,能否结合所学的实验课程内容,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实验方案的撰写,而且实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方案又不能单一,不会使学生有千篇一律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3],从而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留学生数量也与日俱增。然而大部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都是零基础,对于汉语、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如何让这些留学生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环境,学会使用最基本的汉语日常生活用语很关键。目前中国高校的对外汉语课主要有汉语综合、听力和口语等课程,其中汉语综合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基础课程,全面培养和训练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笔者以近年来承担汉语综合课教学的经验和感受为基础,对零基础留学生的汉语综合课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外语教学,即第二语言教学。在汉语综合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训练,从语音知识、汉字知识和简单日常对话开始,逐渐增加词汇和语法内容,由日常生活用语到相对正式的汉语表达,注重培养留学生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大部分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在开始学习汉语时,都有着较为急切的求知欲。他们期望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能够解决他们在日常交往中遇到的语言问题,比如吃饭、购物、坐车、看病等。这就要求汉语综合课教师适当地增加一些常用的生活用语,紧抓留学生学以致用的心理。这一阶段留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比如在学“对不起”时,可以补充“没关系”“不好意思”“没事”等说法,有的留学生就会立刻指出,对中国人说“谢谢”,他也会回答“没事”。在师生热烈的互动交流中,留学生不仅能丰富自身的汉语词汇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还能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学习汉语,自信地去克服自身语音语调、辨识汉字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传授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推广的过程。即使是针对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也要关注中国文化的适当导入。如讲解汉字“好”时,告诉留学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儿女双全就是好”,一方面增强了汉字学习的趣味性和汉字记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使留学生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有所了解。再如讲到询问年龄时,可以补充多种询问句式及其应用对象,用“你几岁了?”问10岁以下的儿童,用“你多大了?”问青年人,用“请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岁数了?”问老年人等。虽然有的用法留学生不能立刻掌握,但是他们能够了解中国文化中尊老敬老在语言上的表现,懂得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场合、情境应使用不同的句式。另外,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多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人情、文化古迹都充满了好奇。汉语综合课教师还可以配合课文话题,增加中国的节日习俗、风味小吃、名胜古迹等相关内容,特别是高校当地的风俗文化、旅游景点等,这些都是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些文化内容的加入,不仅活跃了汉语教学的课堂,也增强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对中国的感情。

汉语综合课堂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留学生快乐学汉语。

第一,创设生动有趣的话题、情境。教师可以依据课文主题设计相关情境,让留学生分组练习并当堂表演,如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国家、家庭状况等;也可以发动留学生自设情境,让他们使用课外所学的语句进行对话;或布置课外题目,课上轮流作口头报告,如谈谈自己的中国朋友、描述去某个地方应该怎么走等。这样的练习方式生动有趣,留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无疑会使他们的汉语学习更有动力。课堂上,我们最常用的是情景模拟法,也就是围绕课文或所学内容进行模拟情景练习。比如,学完购物的课文,就把讲台课桌布置成商店柜台,放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生活用品(主要是课文中所涉及的),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进行购物表演练习。这种练习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内容以脱离书本的形式进行记忆,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角色体验能力和情景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汉语运用的综合能力。但在情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细致,除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外,创设的情景要贴近所教授学生的水平和年龄,易于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习个体的需求,这样学生便会自主地学习。教授者注意情景运用在课堂活动环节的渗入,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达到最佳的教授效果。

第二,开展游戏、竞赛等课堂活动。可以组织写汉字比赛,把普通的听写测验变为写汉字比赛,听到汉字或词语最先举手的留学生到黑板上写,写对汉字最多为胜。读写汉字对于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来讲是最困难的部分,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和学习中的挫败会使很多留学生丧失继续学习汉语的信心。在刚开始接触汉字的阶段,这个简单的比赛能够激发起留学生识记、书写汉字的兴趣,而这个基础打得越好,后面留学生的表现也会越好。还可以多组织一些语音练习游戏,每个留学生代表不同的声母、韵母,教师随机念出一个拼音,这个拼音中包含的声母、韵母两位同学就站起来,使留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一开始语音学习时,可以多让留学生练习一些绕口令。比如大部分留学生的“s”与“sh”不分,就教他们说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数准四十四,就请过来试一试。”对这些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在轻松的气氛中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借助图片、卡片、音乐、动画、多媒体等教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不少留学生对很多中国流行歌曲也很喜欢很熟悉,笔者经常看见学生们课下听中国歌曲。比如在讲解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和亲属时,可以给学生放《家族歌》以帮助他们理解;在介绍方位词时,可以教学生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教他们唱中国歌曲《妈妈的吻》,用汉语交流关于妈妈的话题。让留学生快乐学汉语,可以调动和保护其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唯其如此,留学生才能培养起学习汉语的兴趣,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把汉语学好,也才能进入汉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汉语综合课的课堂上,教师最初的教学语言只能是英语,尤其是针对零基础的留学生,汉语起步阶段必须借助英语来沟通和交流。即使每节课补充一些汉语的课堂用语,留学生也不可能很快记住并反应过来,此时教师不必刻意追求双语教学,随着留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加,应该逐渐加大汉语的使用比例。如留学生学了数字的读法和“书”后,教师就可以用英汉双语说“把书翻到第50页”并辅以翻书的手势,说过几次之后,直接只说汉语,留学生就能听懂了。很多汉语课堂用语在反复强调和使用中给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就能单独使用,但是此时的课文、词汇、语法难度都在增加,要确定留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生词的含义,掌握词汇、句型的使用,还是需要借助英语的媒介作用。特别是讲解语法时,一些较难理解或是容易混淆的`语法现象,用英语解释还是省时省力。虽然以英语为媒介语能极大地提高汉语综合课的效率,但很容易使留学生形成对英语的依赖心理,理解汉语词句时总是先翻译成英语,再翻译成其本国语言。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使用留学生已学过的汉语词汇,尽快使汉语综合课堂脱离英汉双语的阶段,留学生只有更多地在纯汉语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他们的语言思维模式完成由本国语言、英语到汉语的转变。

除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汉语综合课外还必须组织留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催生学习动力。光说不练,只能是纸上谈兵。每次课后都应该布置一些课下实践操作的任务,鼓励他们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真实语境,让学生去完成,下一节课检查。比如,学完购物后,除了课上的模拟情景练习外,我们要求学生课下去学校的超市或者附近的市场购买一件生活用品,下一堂课向班级同学汇报购买的经历。学完中国菜的内容后,就要求学生回到宿舍亲自实践一次,下一节课向班级同学说一下自己做了什么中国菜,做的过程是怎样的。我院为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还专门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开展一对一的汉语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留学生帮助中国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双方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又收获友谊,一举两得,形成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此外,还组织留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并表演节目;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他们到本地各个著名景点参观旅游,回来后用汉语写游记、说经历,亲身感受中国文化,亲口叙述身心感受。组织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成立中外文化交流社团,举办校园国际文化节,留学生们教中国学生做外国美食,中国学生教留学生们学做中国菜,然后大家放在一起共同品尝交流;举办中外服装秀,表演中国武术和外国民族舞。还组织留学生们游览校园、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他们学到了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语言知识,提高了运用汉语的能力。吕必松先生曾说过,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教无定法,汉语综合课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针对汉语零基础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及时更新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帮助汉语零基础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学习汉语的乐趣,让他们快乐学汉语,提高学习效率,并为他们更高层次的汉语学习打好基础。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答辩结合论文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规范性。成绩评定包括开题报告成绩(20%)、中期报告成绩(20%)、结题报告成绩(30%)和平时表现(30%)。

1)开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立项依据(20分);研究内容(20分);技术路线与可行性(20分);创新性(20分);总体规范性(20分)。

2)中期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实验进展(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3)结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答辩内容(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4)平时表现(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医学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自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一些医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难免遇到困难和失败,学生必须不畏失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克服困难、不骄不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

首先,由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科研实验室完成,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多数导师都很乐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科研场地限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导师的科研空间进行了挤占,部分导师对本科生动手参与实验并不十分支持,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只是配合研究生完成实验。为此,我们需要建设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以保证学生能够全天候自由开展实验。此外,由于创新课程以2-3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兴趣,部分学生参与度少,但却很难监管。

其次,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一项相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解决科研经费、场地和相对应的实验设备。在如今实验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的前提下,学院对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应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虽然全部学生参与了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有部分学生从导师方面得到的经费支持仍然有限,仅靠本科生基金项目经费和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的经费支持无法满足,应当进一步增加该课程教学经费的投入。

再次,基礎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同时也给考核带来了困难,同一小组的成绩很难有效区分,有待进一步完善。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诸如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医学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正是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以它成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五、课程教学实施。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6月我们对我校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75.87%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51.72%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等教学条件下,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效果成正相关的。

基础医学概论这样一门整合性课程,淡化了学科概念,解决了在医学相关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基础医学课程门数多且时数不足,各门课程的联系和衔接不协调,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临床医学教师反映学生医学前期课程不连贯,后续课程难以为继;专业课教师认为医学类课程所占学时太多,影响专业课教学等问题,达到基础医学类课程的良好协调、融合。同时考虑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需要,为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奠定了较好基础;减少了教学课程门数及时数,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优化了课程设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生综合训练与实践创新型课程设计探讨论文职业技能综合训练

摘要:三年制高职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在第五学期就基本结束,即将顶岗实习而进入就业准备阶段。针对就业前学生实际的知识掌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技能状况,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之全面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达到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基本要求。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专业技术课程结束后、顶岗实习前,在毕业班学生开设“综合训练与实践”创新型课程;并在总结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实施方法等进行了设计与研究。

一、引言。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职业院校的基础工作。以课程为基础单元,按照职业教育规律科学有序排列而构建起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1-3]。鉴于就业单位和企业的多样性,潜在就业岗位的复杂性,为追求和发挥学校最大的育才职能,对适合的专业,开设“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使学生接受一次综合的能力强化训练和工程实践,才能充分地做好就业准备。鉴于创新特和实用要求,需要对“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设计理念、深度开发、教学实施、资源条件配置等等,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基于对现实的学生学业进度安排、就业前实际专业能力、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的进程、学生顶岗实习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等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提出来的。

(一)学生就业市场的新要求。

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确定了就业单位甚至是具体岗位。但是,学生是否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从现行的教育进程和计划看,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安排。毕业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按照学校规定和企业预计的时间表进入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真实的状况任何,是否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企业二次培训时间长短等重要问题被忽略。而企业更看重的却是学生是否满足自身特定的要求,实际能力是否与需求匹配。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设置针对性实践课程,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也可能是特殊的需求。

(二)学生毕业前的现状说明需要对课程体系补充和改革。

三年制职业教育一般在第三年就进入就业准备阶段,最后一期往往实行顶岗实习。之前,经过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力的训练、专业能力训练,而在进入第三学年后,学生情况则各自不同:一般在第三年上半期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学生开始就业择业,部分学生在此期间经双向选择选定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大体明确,学生的学习、训练需求发生分化各不相同;而最后一期,学校更多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顶岗实习[4]。这样的过程,使得学校往往调整教学计划或整合课程,在时间上以适应就业进程。对此,在教学安排上需要随之应对,改革教学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行新的措施。

(三)学生就业前需要全面准备。

顶岗实习是学生接触企业和岗位,尽早成为合格员工的措施,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5]。一方面,企业需要能和岗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实际用工需求影响,潜在就业岗位即顶岗实习岗位并不和学生就读专业关键技术和技能紧密关联,甚至出现学生顶岗与专业无关的情形,造成就业后学生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不易实现,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两方面都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必须有针对性训练和实践,进行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全面准备,以适应企业基本要求及岗位的特殊需求。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专为学生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和全面就业准备的课程,是一种在新的就业新形势下创新性课程设置,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或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含义“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是指,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进行顶岗实习前,按照专业边界范围,以全面强化和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就业前的针对性准备为出发点,围绕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和关键技能训练中心,以实训实作为特色,经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一系列以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技能强化训练为主要教与学内容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作为课程主要内容,按照任务导向模式而设计和实施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形式和地位“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增设的全新课程,基本内容是一系列有专业实用性和就业针对性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的有机集合,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任务全过程实训和实作。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到强化、提升的独特作用,是沟通学校与企业的便捷桥梁,是学生转变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处在重要地位。根据学生在三年级上期开始就大面积签约企业、下期进入顶岗实习的现实情况,从学业时间段上看,“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应该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半期;从人才培养阶段性上看,可安排在学生全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顶岗实习之前;从技术技能养成阶段上看,应该设置在学生训练和掌握技术技能的巩固阶段。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综合”特质,决定课程包含的是整个专业技术技能、完善的是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的是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是实用的实践过程以训练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进阶形式,而一些关键能力还必须考虑重复训练以巩固。“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在工程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为主要形式的综合能力强化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应当具备行业领域就业的能力和从业岗位特定能力。因此,“市场”、“能力”理念必须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内容组成、项目任务选择、深度开发等全过程中都要得到是实实在在的贯彻。

设置并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重大补充和调整。1.专业能力综合训练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对学习状况较好的学生,“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实施可起到“查漏补齐”的作用,强化已经掌握的和提升欠缺的技术技能;对学习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起到专业能力较全面的弥补、关键技术技能重复训练进而掌握的作用,使得人人成才成为可能。2.就业前的技术技能强化训练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知识的练习,对操作技能强化和提高技能熟练程度的综合训练,可以实现就业前的`全面的准备。面向行业领域就业的学生,可以做好多角度全方位的准备;对就业单位明确的学生,可以结合单位或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3.与岗位职能紧密对接的作用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对明确就业岗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训练,将通过校企交流确定的实践训练课程内容及实施,有效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真正与岗位无缝对接。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理念,突破了一般意义上课程的概念。具体反映在跨课程的综合性、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岗位能力的特定性等方面,体现的是就业导向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突出课程的全新理念和特点,发挥企业的作用,选择合理和适用的实践训练项目任务以及学习内容,高效组织和优化配置已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做好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一)学生潜在就业情形与课程的关系。

学生经过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后即将就业,从潜在的就业的情形上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还未签约就业单位,将在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面临潜在就业企业和岗位可能会很多;第二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企业已经明确,但具体岗位还未确定的学生;第三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且工作岗位已经确定。对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精确地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等,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训练等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选择项目任务,得到相应综合训练、强化训练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获得相应的收获。

(二)课程总体目标。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其本质是落实专业目标及提升职业能力,落实就业前的全面准备,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上,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初步达成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全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关键专业能力得到重复性强化训练。2.对于面向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实现就业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包括职业态度和素养的养成,提高职业能力,达到行业领域内就业的要求。3.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特定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加深理解和熟悉工作场景,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4.对已经签订就业协议而在专业技术范围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旨在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教与学内容上的拓展,培养从事行业就业的能力,做好相应准备。

(三)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和来源。

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项目或任务选择构成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实施决定性因素,其来源比较广泛。但是,项目任务选择和设置的前提必然是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及岗位的要求,使得项目任务的实施能达到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做好就业前准备,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6]。1.专业性和针对性项目任务项目和任务可以按照凸显专业性和针对性两种情况选择和设置,前者以重复性强化性训练为主,后者以针对性训练为特色。专业性项目或任务是指学生在就业企业不明确情况下,面对行业领域就业所选择的专业范围内的项目或任务,其教学实施将为学生面临行业领域内众多企业就业而夯实基础、创造条件。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是为就业单位确定或岗位明确的学生设置的训练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可使学生与企业和岗位紧密对接。2.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专业性项目或任务选择和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及其分解的各层级目标,项目和任务的选择须注重专业内关键能力强化训练,包含必要的重复性和深化训练内容,并能够调集专业内外的教学资源予以支撑;针对性课题项目选择和设置的依据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需求、已经签约的企业和岗位情况,在企业参与下设定和选择项目任务。3.项目任务的来源“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项目或任务大体上可以来自这几个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需要强化训练关键能力的项目或任务;按照学生签约的企业实际情况,在与企业沟通合作的基础上而设定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已经签约的就业岗位,梳理岗位能力,选定的具体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根据学眩现有实验实训条件,设定具有符合专业性项目任务特点的工程实践内容;指导教师按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实际能力状况而指定的实训项目或工程任务;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制作或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等等。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学习、技术应用、技能训练,三方面的内容将融合在具体的课题、任务或项目之中。课题、任务或项目数量较多,形成系列,基本涵盖专业关键能力和岗位主要技能。学生针对这些项目,根据自己就业状况,有自主选择的便利条件。教学双方在这一系列项目任务选择、执行、完成、考核的过程就是课程的教学活动。1.系列化项目任务的设计经过认真筛选和归纳,可以编制出系列化的项目任务,并分类实施。表1中,必选项以专业性项目任务为主,起到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素质养成作用而达成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针对性项目任务作为可选项,供已经签约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直接针对就业准备。选择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课程计划、执行和教学进程不同,即在课程具体实施上,每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有特别之处。至于项目任务选择的多少,以达成课程目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数量等问题。课程任务可以多样化,只要是为就业准备的且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都可以,因此专业课程需要的补充学习、潜在就业行业领域的执业准备、自主创新设计或制作等内容,均可列入课程之中,与专业性和针对性等项目任务一起构成系列。2.课程内容项目任务设定后,应该编制各单项任务翔实的任务书,明确工程任务内容、技术技能目标、任务考核方式和要求、完成任务的条件和资源、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参考资料目录等内容。一个单项任务就是一个工作情境,都基于学生已经完成的专业课基础之上的学习或进行技术技能的拓展,真实地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应用、技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表2是课程内容设计样表。在具体实施中,除必选项外,原则上每个学生的自选项可以是不同的,但两者权重加起来达到100%,以利考核。

(五)课程教学基本步骤。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实施步骤灵活机动,尤其要适应学生陆陆续续签约的动态变化,应根据课程进度与学生情况滚动调整。课程教学原则上可按照以下主要步骤组织实施:1.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情况初步选择项目任务和学习内容,或者提出自选项目。2.教师审核学生的选项,提出项目任务要求、能力目标、工作量和进度安排建议、考核标准、考评权重等,进而教与学双方确认。这些事项都是互动的并极力体现出学生更加主动特色,做到教与学双方协商一致。3.学生领取项目任务书或工单,制定项目或任务实施计划,交由指导教师审批,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4.学生单独或分组执行任务,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对组队形式,须要求每个成员均有独立完成的具体事项,并做到团队合作、共同进步。5.学生单项完成后先进行自检自查、交叉检查,然后教师检查验收并阶段性评分定级。各单项及总评都以学生实作、实践结果为主要考评项次。6.课程结束时,须进行项目实施总结,演示实践结果,撰写技术报告。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取而代之。它与普通意义上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有重大的不同,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整体性的高效学习训练手段,对学生就业或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组织课程的实施。实践经验表明,在课程具体实施中,除项目任务设置和选择特别重要外,还必须注意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课程实施的时间及弹性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对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考虑与之整合,在整体学习时间和学分管理上协调一致,符合教学规则。课程学时及时间跨度,要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设定,一般可以考虑4—8周,具有时间上的弹性。课程实施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结束后,就业双向选择之际,学生面临择业和顶岗实习之前。对高职学生,课程实施时间大致上在第三学年上半期后半段。

(二)学生主体地位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表现在根据就业实际情况、与就业岗位直接对接或与潜在就业岗位谐合等而进行的自我选择项目任务上。同时,学生带着一定目的性去完成任务,达成就业技术技能的针对性准备就有了良好的内在驱动和取得成效的基础。在完成目标和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根据对就业企业或岗位的了解,主动去理解任务、分析任务、执行任务。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课程实施中的动态“响应”,即学生在课程实施期间实现签约,其任务的重新选择和内容调整上会随之变化,即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上也有“弹性”。

(三)个性化教与学计划与因材施教问题。

对一系列的项目和任务,因就业方向和岗位不同、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不同、先前所具有的基本功不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高低不同等因素,学生选择的项目任务就有不同,形成每个学生课程目标或执行计划不同,使得课程执行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这恰是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主要作用的表现。为达成学生的个体化收获,每个学生需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训练计划,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实现。表3是一种学生学习训练、工程实践计划样表,以此来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问题。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以实训实作等实践活动为主,可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先进的手段均可实施,如pdca循环、演示法、案例法、一体化教学、师徒传授法等等。每个单元任务,都应当准备完善的教学文件资料,如工单、单项指导书等。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将会是一对一的实际指导,扮演企业里“师傅”的角色,要能激发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准备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需要的资源较多,如场地保障就是基础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及团队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和教学经历,能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方法灵活机动,在使学生得到充分就业准备前提下,按需要即时应对学生因就业而发生的项目任务变动等“弹性”问题。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上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提供教学设备、配套物质,满足项目任务完成的需求,必要时应调集专业外、学校范围内甚至是企业的设备或实施,配置资源,确保教学有序进行。教与学双方都要主动沟通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要求和岗位技能目标,选择合理的实训项目或实践任务。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当聘请企业教师直接参与相应教学工作。

六、结束语。

设计开发和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本着“市场导向”、“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理念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和课程改革。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结束后就业之前,开设基于工程任务的以实训实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通过合理和精心选择实训和学习项目任务,能够使学生在就业前的实际知识掌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技能等得到充分的强化、训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对接就业单位和岗位。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进入实施阶段。各个实验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也会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化、表面化。

一、活动主题应来源于生活实际

不少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有的地区和学校甚至硬性规定某一学期的活动主题。比如,某市区教研部门规定春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我们的环境”,秋季则为“动物世界探秘”。有的学校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时,将每个年级的活动主题作硬性规定后,指导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认识。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关注周围生活及其整个世界时发现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确定主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周围的生活及现象,从而提出自己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了取舍,确定活动的主题。只有这样确定的主题,才是学生乐意探究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生活基础;也只有这样坚持下去,不同年级、不同年段的学生才会呈现出不同领域中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教师的引导也才会使同一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

二、由浅尝辄止走向深度体验

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导致调查访问的目的无法实现,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浅尝辄止。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不用说使学生能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与发展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就是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视野不开阔,思维受局限,对生活的理解不深入;二是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也是其重要的因素。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但实践并不等于走过场,应该引导学生由浅尝辄止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三、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过程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我们经常只能观摩到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在总结交流的展示过程中,我们往往看到各活动小组展示的是自己研究的结果。其结果形式多种多样,有研究报告、现场表演、图表图案、制作模型等等,花样百出,一件比一件精彩。学生和指导教师也往往对这些研究结果倍加赞赏,而对这些结果的来历即活动过程却忽略了。有的学校在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时,甚至把学校有多少小发明、小创造、获得多少专利或有多少个“小院士”作为经验介绍出来,这无疑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一种误解,至少这些结果只能代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个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自主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切身体验,遭遇过各种各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遭遇的现实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如果离开了对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理解和回味,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那么伴随着活动过程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都将无法获得、无法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价值也将消失殆尽。因此,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活动成果的同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理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做到“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我校的《节约水资源》这一案例可以说为全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多运用贴近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儿童自由表现最明显的形式,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百折不挠的认证,自由表现和游戏是一致的。心理学家福录倍尔甚至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上的产物。所以,利用游戏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

在二年级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的方法,让学生用尺子丈量自己的课桌、凳子的实际长度,结果同学们的情绪空前高涨,测量物体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后很多同学说:“我们太喜欢这样的课了。”

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四、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在角色中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

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铮铮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两年多来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在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建立稳定的训练基地充分利用劳动技术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略。

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承载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课程,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佳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佳途径。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开展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一派可喜的景象。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似乎还是没有被一部分管理者所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似乎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

反思一:管理者的“不专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有序、有效地实施。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发展、建设、完善的课程。因此,我们就不能强求课程管理者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至少管理者也要随着课程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自己,使得自己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具有“真正的话语权”。但是,现实并不让人乐观,从教研部门的课程管理来看,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管理者是身兼数职,这样课程管理者就没有更多时间来管理和研究这门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也就“有形而无神”了。从学校管理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整个课程实施体系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实施力度不够。很多学校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不够,这样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就很难进行科学地规划和有效地指导,这样很容易造成课程实施的“放任自流”。

反思二:实施者的“不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败关键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因此课程具体实施者对课程的了解和对课程的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发展的基础。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对教师专业要求很高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课程具体实施者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但现实并不让人乐观。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专职教师担任,大部分学校的课程都是由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担任,语文教师担任很多门课程,哪有时间和心思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急需专职教师。

反思三:“以点带面”,课程常态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经过多年的探索,综合实践常态化似乎还是一个梦!(当然有很多客观原因)。最近参加几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讨活动,很多人都在说学校综合实践已经常态化,而且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仔细研究这些案例,确实很不错,科学规范,如果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那学生真是会终身受益。但是透过这些案例,让人隐隐觉得有些不安。很多案例是为了交流,为了出版,为了参赛,为展示而设计实施的。如何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遵循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课程实施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以几个案例就说自己综合实践已经常态化了,这是不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需要课程管理者的重视,需要给教师提供相关的“校本实施计划”,需要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地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断完善实施监督、课程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神话。

反思四:没有更规范科学的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的核心课程,到现在还没有颁布《课程标准》,只有一部《课程纲要》。由于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只是一些纲要式的内容,对课程具体实施者缺乏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此,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更需要一部规范的、科学的课程标准。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和校本管理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探索,我坚信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六级综合实践课程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效果、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背景。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致使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感恩。为了擦亮学生蒙尘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并结合学校正在开展践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拍摄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一)主题确定阶段。

确定活动内容,安排时间一课时。

(二)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由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命名。

制定活动计划,探讨活动方法。安排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实施阶段。

各小组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分小组制作家庭手册、父母寄语录像、歌曲小品,以及相关ppt。

共安排时间2个星期。

在孩子们活动过程中,我始终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信心,快乐地去实践,去活动,鼓励小组同学团结合作。

(四)总结交流阶段。

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时间一课时。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果汇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发话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情怀,活动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众人心灵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实践汇报活动创设动人情境。在这情境之中,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小诗《家》,带他们进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感恩交流真情互动。

在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忙碌着、体验着、探索者、收获着。终于可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心里肯定特别激动。

说一说。

知恩组同学准备了有趣的《家庭手册》,手册里有家里的每个成员,他们的爱好、工作、生日等等资料跃然纸上,那是一本本制作精良的图画名片,蕴涵着孩子们对每个成员满满的爱。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的父母,讲述着每个感人的点滴,大家顿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时便是如此。

问一问。

颂恩组同学在活动期间进行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父母对我知多少》为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而父母却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却得不到孩子的一丝体谅。这其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当他们把调查分析图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唏嘘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养育他们长大的父母。

演一演。

忆恩组同学顺势表演了小品《唠叨的妈妈》,讲述平凡生活中妈妈处处唠叨,却又处处关爱的小事。他们深入生活,观察妈妈的每个唠叨瞬间;记录生活,写下自己的小品台本;展现生活,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准备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父母的感恩。小品结束时,全体演员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全班引起共鸣,大家不禁大声合唱,那歌声动听而感动。

看一看。

感恩组同学把一张张儿时和现在的父母与自己的对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发俊俏挺拔,而父母脸上却悄悄爬来了皱纹和几丝白发,起先大家还会为同学儿时的稚嫩捧腹大笑,“瞧,这也太逗了!”紧接着便停了下来,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就老了。”

当事先录好的“父母寄语”爆笑登场时,大家已再也笑不出来,“你健康长大,是妈妈最大的愿望”,“要多吃饭,正长身体呢”,“爸爸陪你慢慢长大”......一句一字都震慑的大家的心,什么是爱,便是如此简单平凡,却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唱响感恩。

活动汇报课上回荡着动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舒缓而感人,同学们在这感恩的氛围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满盛着对父母的爱。当他们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时,早已热泪盈眶。

四、活动效果。

最后,同学们彼此交流着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并填写了活动收获卡,孩子们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要多关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说“我的胆子变大了!”,有人说“我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有人说“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说的最多那句还是“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家长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声,更明白了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填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估表》,通过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给予孩子实践能力的肯定。

五、活动反思:

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记录着孩子们那一颗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他们真的懂事了,真的长大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收集有关的资料,撰写心得和调查报告等,这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上网查资料,这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的学生统计调查各种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吟咏、歌唱,又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制作贺卡、心语卡,又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当然,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太受小组同学的欢迎;有的小组的展示形式太过单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要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感恩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感恩,生活中的智慧,它是爱的别名。在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收获了能力,收获了责任、收获了真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存感恩,与爱同行!让我们一同携手走进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天空!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感想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改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掀起素质教育的热潮,农村中小学也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推行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师面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更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能把课改只当做是纸上谈兵而已。

﹙一﹚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着手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品德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而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师其实都是身兼多科教学的多功能教师,这就像人们常说的“农村中学的教师是‘甘草’,一身都是‘小刀’。”那我们就应该把每一把刀都磨锋利些,让它们有用武之地。

教语文版《陈毅市长》一课时,在这一节课中要求学生从“角色扮演”中去体会这篇戏剧的主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这篇戏剧,以至这则戏剧所要表达的主旨能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时,我们只是简单地把戏剧逐字逐句的读一遍,然后机械的要求学生默读一遍,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师的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会使学生养成“用别人的肺呼吸”的坏习惯。这不仅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而且对他们今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相当的不利。

新课改呼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呼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得靠我们教师用新的教学方式去正确引导了。所以,在此单元的教学中,我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要我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我要学”。

军同学表演的“掩耳盗铃”,只见他一手捂住耳朵,一手拿着小木棍使劲敲桶,还不忘左顾右盼,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还有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为了引入《水浒传》这个主题,请同学上来讲一个水浒人物的故事。肖维自告奋勇地讲述了林冲的故事,他的讲解刚刚结束,班里其他同学都议论纷纷,畅所欲言,各自讲述自己知道的梁山好汉的事迹。这就是我心目中反应迟钝,不积极发言的的学生吗?我为自己感到羞愧。兴趣之门打开了,一切都变得容易了许多。接下来,再由活动过渡到教学内容中,同样用比赛的形式,同学们大胆地去探讨、研究,一节课下来,他们还觉得余兴未尽,相约下午活动课时还要再比一场呢!

只要你当个有心的教师,敢于去实践,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发现我们的学生有着多么令人难以至信的天赋,发现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可爱!

我认为,不管你任教的是哪一门学科,只要教师心中有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你也一定会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有模有样。

﹙二﹚走进孩子的生活从德育入手。

现代教育呼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何为素质教育?用特级教师高林生的话来说,让学生把好的习惯养成了就是高素质教育。每个人的习惯来自他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表现并服务于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架能让教育通往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进学生的生活也是便捷之路之一。

比如针对我班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按时做值日的不良习惯,我设计了一个“争当文明小公民”的实践活动。首先,我先收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图片和影带,利用班会时间让大家观看,让他们初步了解到这些不文明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此的看法。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给别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了。目的达到了,我便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要为争当“文明小公民”而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学生们也表现得信心十足。仅仅几天时间,我突然发现我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了,其结果来得如此之快,是以往任你怎样苦口婆心的说教都无所能比的。可见,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所悟的情境教育,真的是一种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明确教师的职责,努力探索,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勇于去实践。当然,由于不同的教育情境,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资源方面有着地区的差异而不平衡。我国的一般情况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状况比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落后,农村比城市落后。造成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识别、开发和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的意识与能力,从而造成了许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

(一)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例如笔者的家乡南康市就有南山森林公园、文峰塔、莲花山、苏子步行街、旭山烈士陵园、陈赞贤烈士墓等自然人文景观。

(二)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实践活动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人文性资源开发。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证、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当然,随着网络这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出现,校内、校外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界线正在逐渐被打破,校内、校外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二)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

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笔者现在所带学生都来自农村,全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也就有了很多不曾有过的体会。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就充分挖掘他们这一方面的家庭资源,学生有着说不完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初中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初中语文实践活动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导学生以法,开其源,活其流,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前景开阔无边„„,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黄丽玉。

当前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和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要树立更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能把课改只当做是纸上谈兵而已。

说到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很多老师拿着课本一筹莫展,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不然,我认为,只要我们像平时教学生写文章那样,处处留心,时时思索,很多有价值的题材就会跃然纸上。只要你善于开发并利用好这些题材,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下面是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几点探索。

一、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着手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而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其实都是身兼多科教学的多功能教师,这就像人们常说的“农村小学的教师是‘甘草’,一身都是‘小刀’。”那我们就应该把每一把刀都磨锋利些,让它们有用武之地。

1、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第九册语文第五单元的《遨游汉字王国》中第一部分内容是《有趣的汉字》。在这一节内容中要求学生从“猜字谜”、“有趣的谐音歇后语”、“字的来历”等材料中去体会字的“趣味”。如果教学时,我们只是简单地把字谜或歇后语的谜面和谜底之间的联系说一通,然后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趣”,那是不可能达到教学要求的。教师的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会使学生养成“用别人的肺呼吸”的坏习惯。这不仅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而且对他们今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相当的不利。

课改呼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呼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得靠我们教师用新的教学方式去正确引导了。所以,在此单元的教学中,我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要我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我要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受《幸运52》节目的启发,我决定用参加“看表演猜词语”的比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时,我先准备好各种动物名称的卡片,然后讲明比赛规则,再让各小组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猜。在同一时间内哪组猜最多,算哪组获胜。其中两组同学的表演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陈奕仲同学表演的“蝎子”,只见他双手拄在地上,一只脚还不忘弯曲地向后翘起来左右摆动;另一个是陈川文和陈元农表演的“蚊子”,他们“嗡嗡嗡”地飞了一会,结果同学们不是猜苍蝇就是猜蜜蜂,大家都很着急,催他们赶快下去,让人猜下一个。这时,只见川文同学想了一下便和元农同学耳语一番,就又开始表演了:一个装出认真看书的样子,另一个就“嗡嗡嗡”地飞过来,围着看书的同学转了一圈,然后用两个手指做出蚊子尖嘴的样子叮在看书同学的手上,只听见“啪”的一声„„“蚊子!”“蚊子!”大家兴奋地叫了起来。我也不觉得为他们的表演鼓起了掌。这就是我心目中胆子小,反应迟钝,毫无想像力的学生吗?我为自己感到羞愧。兴趣之门打开了,一切都变得容易了许多。接下来,再由活动过渡到教学内容中,同样用比赛的形式,同学们大胆地去探讨、研究,一节课下来,他们还觉得余兴未尽,相约下午活动课时还要再比一场呢!

只要你当个有心的教师,敢于去实践,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发现我们的学生有着多么令人难以至信的天赋,发现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可爱!

新课程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其方式的最佳手段。它能突破时间、空间,教学方式不局限于课堂形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性学习。

在教学第五册《科学》第二单元中的《蜗牛》时,我打破常规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利用学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我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了解小蜗牛的活动。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旁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弯腰寻找,有时低声交流,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记录„„一个个十足的小昆虫学家样子。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已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我认为,不管你任教的是哪一门学科,只要教师心中有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你也一定会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有模有样。

二、走进孩子的生活从德育入手。

现代教育呼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何为素质教育?用特级教师高林生的话来说,让学生把好的习惯养成了就是高素质教育。每个人的习惯来自他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表现并服务于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架能让教育通往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进学生的生活也是便捷之路之一。

比如针对我班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按时做值日的不良习惯,我设计了一个“争当文明小公民”的实践活动。首先,我先收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图片和影带,利用班会时间让大家观看,让他们初步了解到这些不文明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此的看法。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给别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了。目的达到了,我便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要为争当“文明小公民”而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学生们也表现得信心十足。仅仅几天时间,我突然发现我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了,其结果来得如此之快,是以往任你怎样苦口婆心的说教都无所能比的。可见,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所悟的情境教育,真的是一种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明确教师的职责,努力探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勇于去实践,我相信,你一定会乐教其中的。我更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一定会走在世界的最前端。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励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励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本学期我将构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通过本期两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增进。继续开展并利用学校周边有利环境进行课题开发,力求把实践学习融入学生生活,体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

1、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每周一节课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也可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2、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在期末做好实验班级活动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工作。

一、初步了解,继激发兴趣。

1、学生通读学习课文整组课文,初步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将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通过资料袋的学习初步了解我国其它二十多处世界遗产有哪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以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为例,引导学生怎样搜集整理资料。学生学习之后,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世界遗产进行了解。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资料,倡导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资料本,进一步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与同学分享信息的习惯。

二、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1、阅读《长城》课后的资料袋,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查一查地图,谈一谈感受。

2、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或录象资料,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愿望。

3、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选读课文中《迷人的张家界》,《同步阅读》只能感的《碧水丹山话武夷》、《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拉达》等,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摘录优美语句、学习写作方法、谈谈自己的收获等等。)

三、课外延伸、拓展。

1、了解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的现状,搜集相关资料、图片,进行阅读,并思考怎样保护文物古迹,提出保护的建议,或就“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游客”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最后形成建议书或倡议书。使学生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2、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教师要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如图文搭配,表达形式丰富(手抄报等;引用或创编恰当的广告词,调动游客的兴趣等)。

四、展示学习成果

1、展览学生的“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资料本,让学生互相参观、翻阅,注意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可互相交谈、互相赞美或提出宝贵意见,并评选出内容最丰富,设计最美观,最有新意和创意的资料本,加深学生对成功喜悦的感受。(在本子上互评留下意见或建议;颁发喜报等)

2、组织学生交流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并模拟导游讲解(拍照写小结)。

1.第一课:开题活动

课内一课时,课余一周完成,考虑到学生已经有的学习经验,同学中间已有多人戴上近视镜,也要多位家长反映孩子视力不好。主题生成课利用电教媒体,播放同学们不良的看书习惯及后果的场面,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并扩展到身边的情况,生成主题,分解专题,确定研究内容各调查方向,孩子们按兴趣分组,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2.第二课:了解阶段

课内一课时,课余一周。知识了解课:重点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眼睛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让学生开展讨论,分析成因,提出要注意的问题。

3.第三课:实践活动

课内一课时,课余一周。方法指导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小研究。问题研讨课:近视怎样引起的,在学校如何开展调查,在家如何搜集查找资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集体讨论,分析原因,提出调查采访要注意的事项,老师指导学生学会与别人沟通,进一步学会采访。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信息,归纳预防近视的方法。

4.第四课:交流评价活动

课内一课时,课余一周完成。交流反馈课: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分享收获与困惑,吸取他人经验完善自我活动,在同学相互建议和老师指导下完善实践活动。成果设计课: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原始资料和数据,归纳研究结论,写小研究报告。

5.第五课:成果展示活动

课堂一课时,课余两周成果展示课:提出了展示汇报的要求后,先让学生各组利用几天课余时间作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各组小研究报告与手抄报、相片结合起来作汇报。总结反思课,引起学生对整个活动中出的困惑、挫折等进行全面反思,成果共享及对活动进行理性总结反思,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一、准备阶段:

1.在学完第25课后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确定收集资料的内容、途径和合作伙伴,制定活动计划。面对:“成长的故事”这专题,同学们可能会提出了不少方案:有的想看书、上网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有的想采访社会各行各业人士,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有的想采访身边的名人,有的收集自己班级的成长故事,编辑一本故事书。有的同学看了语文园地七的“知心姐姐”栏目后,认为,为同学解决成长的烦恼事是很有意义的,提议办个“悄悄话信箱”。

2、分小组:定好主题,分好小组之后,接着怎样开展活动呢?要研究什么内容呢?什么时间开展呢?针对这些问题,我让每组学生一起讨论,制定本组的计划,是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办事。

二、活动实施: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伟人、名人、亲人、伙伴或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师经常询问活动的开展情况,根据实际给予恰当的指导。

三、汇报展示

1、 与伟人的一次亲密接触。6人一小组找寻名人和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在汇报课上交流和展示,并筛选一部分图片和资料张贴于教室墙上。

2、追寻家人童年的足迹。利用双休日对自己的家人进行一次访谈,让他们说说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些事情,然后自己整理,写成一篇访谈日记。

3、尽数自己成长路上的“脚印”。给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说说自己成长道路上难忘的事情。

4、寻找激励自己的人生格言。进行寻找格言的活动——每个人制作一张“座右铭”,写上格言激励自己,并贴在桌子右上角。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了一次互赠格言的活动,使学生在互相赠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同伴的激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1、强调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止是外在于课程、教学、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与教学。档案袋的.使用及每一个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2、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在传统评价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任何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3、倡导评价的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记、设计说明,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再次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方法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过程为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以主体为主。手段上是开展辩论会、成果展览会、表彰先进、公布评价成果等。

4、注重评价的宽容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从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杜绝评价中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强调评价始终在宽容、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愤中进行,多肯定、多指导,使评价更具有教育、激励的功能。

5、关注评价的反思性。

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则用撰写案例,在特定现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做到教学相长。

五、机构建设。

组长:

组员:

蹲点领导:

组长:

组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