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想(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3 11:15:51 作者:笔砚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现在,我们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样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学习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20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站在山西左云张家场村的瞭望亭俯瞰,樟子松叶茂枝繁、连绵成片,聚拢成一片林海……。

这种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种,为啥会在左云这片黄土地上旺盛生长?

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种下了200多万棵树。”

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

张连印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近日,我了解到了一位立德行为、勇于担当的先进人物——张连印。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人类的伟大。通过了解张连印的先进事迹,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动,深感自己还远远不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此,我愿意分享对张连印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张连印是一位乡村兽医,为了让农民养殖业发展更加健康、稳定,他夜以继日地为农民兽医工作。即使工作再繁忙,他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在他看来,农民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是他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乡村默默奉献,帮助无数农民摆脱了困境,改善了生活。他的无私奉献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个体的力量是多么微小,但同时又是多么宝贵。

第二段: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在对待工作上,张连印一丝不苟,他努力追求医疗工作的精益求精。无论是养殖过程中的疫苗接种,还是养殖动物的巡查,他都精心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只动物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他不畏困难与艰辛,严格要求自己,精确计算给药剂量,细心处理养殖疫苗,用生命的故事向世人传送着责任与担当的声音。他的认真细致不仅是对工作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真挚呵护。

第三段:团队合作,携手奋进。

对于团队合作,张连印更是充满热情。他在工作中善于与同事协作,携手奋进,共同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在他眼中,团结是力量的源泉。他十分尊重并支持同事们的创新和建议,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在团队中形成了和谐、友爱的氛围。通过团队的合作,共同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正是因为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才让整个团队和谐发展,推动事业的不断进步。

第四段:坚持学习,不断进取。

张连印常言道:“知识就是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先进业绩只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时刻保持着开阔的视野和求知的心态。他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经常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学习和积极进取,使得他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也为乡村兽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段:崇尚正能量,传递希望。

作为一名普通农人,张连印虽然没有权力和财富,但他拥有一颗善良而充满正能量的心。他用自己的先进事迹影响着身边的人,传递希望和勇气。他不仅以身作则、帮助农民解决困难,还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村民们进行讲座和培训,积极倡导健康养殖的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养殖户,让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的正能量态度让我深受鼓舞,我也决心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总结:

通过了解张连印的先进事迹,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责任和担当。无论在任何岗位上,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善良和积极的心去对待工作和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就一番事业。正如张连印对待工作那般,我们要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认真细致,团队合作,坚持学习,传递正能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的大潮中建功立业,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一位身着旧迷彩服的老人,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已在山头劳作。

慢慢地,东方泛起一片鱼肚白,霞光映衬着老人的背影,也照亮了他身后的那片林场。风吹枝叶,沙沙作响,就像是一排排、一列列在整齐报数的士兵。

这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共和国少将张连印位于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村的林场,也是他退休后的新“战场”。

18年来,张连印扎根荒滩、默默奉献,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株,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绿化将军”。

老将军开辟第二“战场”

76岁的张连印看起来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啥区别,身材消瘦,双手粗糙,脸色黑红。他的家就在张家场村旁的荒滩前——一排红顶瓦房,进门一个简陋的客厅,红砖铺地,两张破旧的沙发,一张简易折叠桌充当茶几。卧室一张火炕,一个衣柜,还有一张书桌,仅此而已。

如果说与普通农民家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客厅墙上挂着的那几幅书法作品。其中一幅这样写道:“将军征战岂止在疆场,绿化家乡仍堪显神威”。

还记得205月的那天,张连印退休了,面对军旗,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从列兵、班长、排长……一直到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长期奋战在带兵打仗第一线,曾亲自指挥多次实战演习,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员。

退休后,家人劝张连印出去旅旅游、读读书、品品茶,享享清福。也有人冲着他的将军头衔,开出高薪聘请他当公司顾问,甚至堵在家门口软磨硬泡,请他出山,但他都不为所动。

其实,张连印心中早就有了打算。

张连印的童年很不幸——家在雁门关外、长城脚下,风沙极大。民谣唱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而他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成人。后来,又是乡亲们敲锣打鼓将他送到了部队。在部队,张连印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立功、提干,被毛主席接见……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植树造林,绿化家乡”,这八个字,张连印已经思索了很久很久。现在,他终于要开始行动了。

听说张连印要带着老伴儿回家乡种树,亲朋好友都来劝他。可他却坚定地说:“我是靠乡亲们的救济才长大的,参军后是党把我一步步培养起来的,我回来是回报乡亲们的恩情、回报党的恩情,绝不是心血来潮!”

村两委会议上,张连印郑重表态,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张连印,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刘圩乡便民服务中心指导员。他坚守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地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被誉为“最美基层人民警察”。通过了解他的先进事迹,我深受鼓舞,对他的精神品格和工作态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勤勉敬业、严守纪律、无私奉献、忠诚担当和与时俱进五个方面谈谈我对张连印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张连印敬业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作为一名基层警务人员,他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坚守在服务大厅,任劳任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无论风雨如何,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来办事,他总是第一个与他们对接,耐心解答疑问,积极提供帮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宣告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让人们感受到了警察的温暖与关怀。

张连印的纪律观念令我深感敬佩。他对工作极端认真,从不马虎对待。无论是管理房屋,布控安全,还是处理办公室文书工作,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他坚守纪律,按规定完成工作任务,决不推诿拖延。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党员干部的表率,彰显着战士过硬的军人品质。

张连印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先进事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总是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无论是给老年人送钱,还是协助社区处理纠纷,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心系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真正成为了人民的贴心人。

张连印对党忠诚、担当责任的态度令我钦佩不已。在他的工作中,他始终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忠实执行者。他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始终以党的事业为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宗旨,展现了党员的担当精神。

张连印与时俱进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他知识更新速度迅猛。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时刻关注社会变化,积极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张连印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让我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时刻保持敬业、严守纪律、无私奉献、忠诚担当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有以这些优秀品质为基石,我们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正是张连印这样的先进典型,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张连印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张连印同志是我们学校的一名优秀教师,他以他先进的事迹为我们树立起了榜样,教育了我们要对工作充满热情,不断追求进步。通过深入了解、学习和思考,我对他的先进事迹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从而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我深刻意识到张连印同志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刻苦耐劳。从他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教学中总是坚持不懈、全力以赴,甚至牺牲了很多个人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他经常深夜备课到两三点钟,为了学生的教育,可以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他的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告诉我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只有在不断努力中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我深刻感受到张连印同志对学生的爱心。在他的事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学生衣衫褴褛,就主动为学生买了新的衣物。这使我深受触动。正是他那份无私的爱心,使他成为了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通过他的事迹,我认识到只有真心关爱学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成长。

再者,我从张连印同志的事迹中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他时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为他们的成绩和前途担忧。他坚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他总是积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调整学习态度。他的事迹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将教育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道路。

最后,我在张连印同志的事迹中看到了他的进取精神。事实上,他在教学中总是不断追求进步,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他总是不满足于自身的成绩,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他成为业内的佼佼者,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总之,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了我很深刻的启示,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他的刻苦、爱心、责任和进取精神,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追求的品质。我相信,只要我们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出色的成绩,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是张连印种树的第一个年头。植树季节张连印风风火火地带人上了山。节气不等人白天栽上树晚上张连印老两口就在月光下浇水。

本以为万无一失,就等着见绿了,可到了秋天,张连印傻眼了,春天栽种的10000棵树苗没活几棵。他又紧急补种了6000棵树苗,依然近乎“全军覆没”。看着树苗荒在地里,老将军哭得像个孩子。

有人劝他,“村里种了几十年树,都没活几棵,你就别再费心思了”。

张连印撂下狠话,“林地就是战场,让我撒手不干,等于让我当逃兵”!

平复好心情,他把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反复研究,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渐渐地,他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种树的门道。第二年,他的树苗成活率就达到85%以上!

那年五一假期,大女儿张晓梅回村探望。一进村,看到一群身穿迷彩服、手握铁锹的村民迎面走来。

刚要走过去,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晓梅,你怎么来了?”她急忙寻着声音转身,只见队伍中两位老人,头发吹得蓬乱,脸又黑又红,正是张连印老两口。看着变了模样的爹娘,她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出来。

村民们也被张连印与民同心、同甘共苦的情怀深深感染,打心眼里佩服他、信任他。村两委班子开展党建活动,邀请他参加;搞发展规划,征求他的意见;村民家里有点事儿,都请他出面主持。种树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没让他打。

随着张连印事迹的传开,很多单位经常邀请他授课。尽管植树之余难得有休息时间,但他仍然有求必应。他觉得,这是一个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绝佳机会。

可每当人家给他课时费时,他总是断然拒绝。他说:“我讲课是应该的,不要你们一分钱。真想做些啥的话,那就帮我栽上点儿树吧。”

这些年来,张连印为周边乡村、学校和部队无偿提供树苗30余万株。在他的无私付出和影响下,绿化荒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左云县,曾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现在,这里风沙没了,山也绿了。

这绿色有张连印的功劳——在他的带动下,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的38.6%上升到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克服困难,在风沙中打响造林绿化的硬仗。

有着多年领导工作经历的张连印,非常明白凡事“予则立”的道理,一开始他就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工作。他首先在省林业勘测设计院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将对村子周围1.1万亩荒山的绿化绘制成蓝图。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合同,明确提出一不要地权,二不要林权,30年后植树造林成果无偿交给乡村。同时,张连印多方筹集资金,雇佣工人,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绿化荒山打好了基础。

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比想象中要难得多。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

堂弟张连茂劝他说:“大哥,风沙地里难栽树,村里种了几十年的树都没活几棵,咱就别费心思了。”可张连印不信邪,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苦思冥想:“很显然,脚下的高原风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养能力差,树木成活率低,没有科学的栽植办法不成。”随后,他走大同,上北京,四处求教,终于掌握了在沙化地严重地区植树造林的要领。

左云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抢在的几天内完成。每到这时,张连印早晨5点就起床带领工人上山植树,午饭就在山上与工人一起吃干粮,每天都干到夜幕降临才收工。由于技术得当、功夫下到,树苗的成活率不断提高,张连印暗自高兴。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004年下半年,由于没人看护,正在疯长的几万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看着被啃食的树苗,张连印眼含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放牧的人啊,你可知道这几万株幼苗的成活比养羊赚钱更加艰难!”事后,张连印没有听从别人在林地撒毒药、设栅栏的建议,也没有向乡亲们索赔,他找到村里的干部,把本村的牛倌、羊倌集合起来开了一次会。张连印在会上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我回来种些小树就是要改善家乡的环境,希望大家能帮一把。”会后,张连印又从有限的资金中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胶鞋。

张连印以德报怨的做法感动了饲养牛羊的乡亲们,从那以后,每次放牧他们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幼林逐渐茁壮成长起来。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感想

雁门关外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76岁的张连印拿着铁锹正在山头辛勤劳作。这里就是张连印退休18年来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战场”。

张连印:是党、是部队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将军。我虽然退休了,但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要尽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我就想回到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这里是国家京津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地区之一,所以我决定和当地人民群众一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为防风治沙做点工作。

张连印18年里共植树一万八千多亩、200多万株,左云县林木覆盖率也由20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张连印:现在当我看到漫山遍野的树和山地防护林的成果,心里特别高兴。坚持植树造林、绿色发展理念这个阵地,把治理荒山、治理风沙这件事做好,回报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

评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与人民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光辉榜样。

学习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张连印的老家山西左云县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村里有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视野里罕见绿色,大风一刮,飞沙走石。

张连印心里的想法愈发坚定:“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对老家最大的回报,就是叫后人免受风沙之苦。”没有丝毫的迟疑,张连印和妻子带着全部的30万积蓄,回到了老家。但将军上山种树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张家场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张连印给村里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的军令状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自己攒了一辈子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巨大的开销让这位一辈子不低头的将军不得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

学习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张连印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从小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童年充满了苦涩。但在记忆中,张家场村的每一户人家对他都十分关心,时常用馍馍、沙枣和旧衣服接济他,使这个过早丧失父爱和母爱的孩子,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乡亲们的关爱。他难以忘记1964年入伍的那一天,全村老少一起出动,把自己送到公社驻地,有的殷殷嘱托,有的泪眼婆娑,有的一个劲把鸡蛋、瓜子往他口袋里塞……入伍的路上,张连印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回报生他养他爱他的故乡。

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张连印具备了执着上进的品质。在部队期间,无论是政治学习还是军体、射击、战术等训练科目,他都是拔尖的,到1983年,年仅38岁的他就担任了副师长。直到58岁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的职位上退休,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表现优秀。

退休后究竟怎么过?是在大城市过清闲的生活,还是发挥余热,继续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张连印毅然回到了阔别40年的故乡。记忆中的土坯房都变成了大瓦房,乡亲们依靠煤炭资源的优势也都过上了殷实的日子,这让张连印打心里高兴。但村里恶劣的生态环境却没有改变:由于地处塞外高原上的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风沙危害严重,1000口人的村子,周围的荒山荒坡面积就达到1万多亩。想到党和国家正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张连印暗下决心,一定要再做点事情,报答党和部队对自己的培养,回报家乡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而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正是家乡建设的当务之急。

他把回乡植树造林的想法告诉妻子和子女们后,家人担心在农村生活和医疗都不方便,劝他不去为好。张连印认真地给家人讲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讲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全家人都被他说服了,感动了。7月办完退休手续后,张连印带着妻子回到老家,住进堂弟家中,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征程。

学习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画面中被人搀扶着的老人就是张连印,当时,他刚刚做完疝气手术,为了不耽误种树的黄金期,他瞒着医生偷偷赶回了林场。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抗癌4年的癌症患者。

2011年,66岁的张连印被查出肺癌,右部肺叶被切除后,他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呕吐、晕眩、剧痛,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每次儿女问他能不能受得住,他都坚决地说,咱们当兵的这点儿疼怕什么!

2012年初,张连印的病情逐渐好转,家里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可刚从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的他倔脾气又上来了,我必须要回去种树,我当初承诺要种5000亩地,现在还差500多亩地没种完,咱当兵的不能说话不算话!

2014年5月,张连印种树5000亩的目标成功完成,可他的病情却进一步恶化,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想到自己承诺的三十年归还林权地权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这位倔强的老将军不顾自己已是癌症晚期,一边与癌细胞拼杀,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每月都要往返500公里外的石家庄取药。

从保卫祖国的将军,到保护环境的卫士。40年戎马生涯,张连印把根扎在祖国的万里疆土,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18年植树造林,他又把汗水洒在家乡的黄沙泥土,把全部心血浇灌给1.8万亩林田、205万株树木。

今年是党的100周岁,张连印收获了两大荣誉和一份甜蜜在心头的幸福。“七一”前,他收到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刚刚,他又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称号。而那份甜蜜是属于他和妻子的,今年的8月16日,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金婚这一天,张连印送给了妻子一份独有的浪漫——一起种下了500棵沙地柏。

现如今,抗癌10年的张连印奇迹般地保持着不输当年的活力,扭秧歌、办展厅、作报告,走路比年轻人还快,精气神比年轻人还好。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

张连印要回乡种树的消息传开,张家场村炸开了锅。

“瞎弄!咱村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堂弟张连茂找到张连印。

张连茂十几岁时,和张连印见过村里老支书带着村民在荒山上种树。“那时候,从老杨树上砍下树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条,斜插在树坑里,填土踩实就行了。可那会儿大家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浇水伺候树?咱们这儿又常年刮‘黄毛风’,树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问张连茂:“你那个大哥真有意思,当了那么多年官,年纪大该享清福了,咋想起种树这麻烦事?不种树咱们几辈辈不也过来了?”

回乡之初,还有人劝张连印,左云产煤,投资办煤矿,挣钱不费力,或者帮家乡招商引资,给企业当个顾问,发挥发挥余热。

“回村植树苦是苦点,但比当年条件好多了。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力,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张连印说。

盖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兰带来的30万元积蓄很快花光了。找亲戚、求朋友,他多方筹措,3个子女也拿出积蓄凑钱给他。

“投入这么多,肯定是等树长大了赚钱。”面对有些乡亲私下里的议论,张连印没有过多解释。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作出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找到山西省林业设计勘察院现地勘查,制订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计划通过人工造林、道路绿化等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战计划”,张连印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他哪像个将军?天天和我们干同样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扑扑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脸晒得黑吹得红。抱树苗上山,我们抱两棵,他抱三棵。浇完地,他的胶鞋和衣服也是湿的。”和许多村民一样,胡万金被张连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动,“嫂子和他一样,干完活满头大汗,嘴上风吹得裂口子,比农村媳妇还能干。怪不得两个人能成一家子。”

树栽活了,山坡绿了,人心暖了。2005年,乡亲们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准备立一块刻有“将军台”的石碑。张连印得知后坚决推辞:“这些年,乡亲们都在种树,我回来就是加入这个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绩。”在他的坚持下,石碑上的内容改为“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然而,乡亲们至今仍把这座亭子称作“将军台”。

风沙少了,飞鸟多了,黄羊回来了。“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全县林木覆盖率自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就达1.5%。”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介绍,张连印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的事迹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中小学师生慕名而来,邀请张连印作报告。尽管种树忙,但他有求必应。

如今,很多人劝张连印,树也种了,山也绿了,名也有了,也该歇歇、养养身体了。张连印却始终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

“你这么干不图名、不图利,到底图个啥?”有人问他。

“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张连印回答。

学习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模板

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2003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200多万棵树。”

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x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学习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位置上退休的张连印每天待在家里,白天浑身不自在,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一天晚上,心里空落落的他翻出家里的老影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把他带回了家乡……1945年,张连印出生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的一户贫农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6岁母亲改嫁,他与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张连印才得以入学读书。可短短几年后,奶奶因病去世、爷爷卧床不起,离初中毕业只差一个学期,学习成绩一直优异的张连印选择了退学回家。

当时,校长、班主任还有乡亲们都想帮助他把学上完,张连印感激地对大家说,爷爷病重,我必须回去照顾他。回村后,他伺候卧病的爷爷扛起了整个家,可是时间不长,爷爷还是撒手人寰。

只有13岁的张连印彻底成了孤儿,在巨大的苦难面前,又是乡亲们把他拉了起来。牙缝里挤出的粮食、自家舍不得吃的馍馍、沙枣都被悄悄塞进了张家的土屋。1964年,村里又把参军名额给了他这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

每次回忆起自己当兵离乡的场景张连印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村里的男女老少给我系上大红花,把一个个还热乎的馒头、鸡蛋塞进我的口袋,像送自家孩子一样一遍一遍地嘱咐,“平安,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给咱张家场人争气。”

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19岁的张连印离开张家场村,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拼了命地学,一路从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学习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模板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x,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