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2篇)

时间:2023-11-02 13:20:17 作者:雅蕊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从中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骨科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骨科学的背景和意义(字数:100字)。

骨科学是研究人体骨骼系统的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和治疗骨骼系统的疾病和创伤,骨科学能够帮助人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和不适,提高生活质量。我近期在一家骨科医院实习,的到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提高了对骨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我将分享我对骨科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骨科科普知识的重要性(字数:200字)。

在骨科科普知识方面,我认识到其重要性。一方面,骨科科普知识可以帮助普通人了解自身骨骼系统的构造和功能,提高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骨骼问题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科普知识可以让人们了解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不良姿势对骨骼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骨科科普知识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骨科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及时就医和接受适当的治疗。所以,我们应该加强骨科科普,让更多人受益于骨科学的发展。

第三段:团队合作对骨科科研的重要性(字数:300字)。

在骨科实习中,我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骨科医院,每位患者的疾病都需要由多个医生和专家共同参与诊断和治疗。在一个骨折的治疗中,骨科医生需要与影像科医生、疼痛科医生、康复科医生等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跟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只有通过团队合作,骨科医生才能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骨科科研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自身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必要性。

第四段:骨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字数:300字)。

在骨科实习过程中,我对骨科医生所背负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骨科医生事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提供技术精湛的操作和全面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骨科医生还需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安慰和支持。每个手术需要医生时刻保持专注和细心,确保手术的精确与安全。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他们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尽心尽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通过实习,我深入体会到了骨科医生的责任和担当,这也使我更加珍惜这个行业和职业。

第五段:未来的发展和期待(字数:200字)。

骨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目前正不断发展并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深入研究,相信骨科学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骨科医学的发展能够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改善骨科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我们希望骨科科普能够普及到更多人,提高大众对骨骼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此外,我们也希望骨科医生能够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总结:骨科学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骨科科普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同时,团队合作是骨科科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骨科医生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敬畏和钦佩。展望未来,骨科学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我们期待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科学的心得体会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那些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他们秉承探究事实、寻找真理的精神,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找寻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科学为我带来的启示和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和态度。下面我就谈谈我从科学学习中所体会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科学的理性思维。

科学所要求的是理性的思考方式,它强调通过数据和实验证明事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引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不被情感主导而产生偏见或误判。例如,在决策问题时,应该尽量收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多方面考虑问题,以避免出现错误的决策。

科学的研究需要有创新力才能得出新的成果,并且通过应用的方式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成果。在生活中,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和习惯,我们可以更轻松地解决问题,创造更多的价值。

科学的研究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深入探究。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精通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任务,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段: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的研究所应遵循的是科学方法,强调的是严谨的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应该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对每一个问题都持有批判性的态度,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每个导致问题的因素。只有在这种严谨的思维模式下,才能更有力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

科学学习是我们正常学习路线中不可或缺的一条路。学习科学需要具备各种概念、理论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体会其中贯穿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无论是在当业内,还是在生活中,科学的心得体会都将有益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把握生活的方法,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听科学的心得体会

听科学是一种需要耐心和认真的学习方式。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领悟。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点,可以对我们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通过听科学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说的是,当我们通过听科学来学习科学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科学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可以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了解科学在解决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其他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单纯的读书或者看报纸来了解科学的知识,很难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听科学可以提供更加直接和互动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第三段: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我们也可以从科学中学到很多直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技巧。听科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在厨房里用什么材料来做什么样的菜肴,怎样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一些方法,等等。听科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科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让他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实用。

第四段:科学学习的之旅。

听科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听各种形式的科学演讲和研究成果来不断扩大我们的科学知识储备。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听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的观点和思考来了解到不同的科学发展背景和思考方式。总之,在听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科学学习之旅的深刻认识。

第五段:结论。

在我的听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不断进步的努力。通过听科学,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好地了解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希望大家也能够去尝试听科学这种学习方式,相信这会让我们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骨科学的心得体会

骨科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等问题。骨骼系统是人体重要的支撑架构,与人体的运动、姿势、保护内脏器官等紧密相关。同时,骨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研究骨科学,我深切感受到其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病症的诊断及治疗。

在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病症,临床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和X光片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矫正支具、物理治疗和手术等。通过了解这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段:外伤及骨折的处理。

在骨科学的学习中,外伤和骨折的处理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骨折是指骨头的断裂,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来修复。外伤是指人体受到的创伤,可以引起骨折、软组织损伤等。骨折和外伤的处理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我们在学习骨科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仔细掌握处理的方法和原则,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情况。

第四段:骨科手术的技术与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骨科手术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骨科手术在治愈骨折、联合和延长短的骨骼、改善关节功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代的骨科手术则更加注重微创、精确和恢复功能的原则,如腰椎间盘置换术、关节镜手术等。学习骨科学让我认识到手术技术的重要性,并深切体会到骨科手术对患者的重要作用。

第五段:对健康与生活的影响。

骨科学对健康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掌握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骨科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骨科学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可能,如关节置换手术等,能够让患者恢复功能,重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骨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人体骨骼系统的认识,也为人们保持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结:骨科学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人体骨骼系统的重要性,也让我了解到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此外,骨科手术的技术与进展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骨科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为他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骨科学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不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也为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久闻《科学的历程》大名,终于有幸得以一睹装帧精美,印刷优质的第三版,十分欣喜。书到之后,立刻读了起来,即被吴先生简洁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不禁揣测,吴先生当年由纯理科转为人文气息浓厚的哲学,算是没有辜负这样好的文笔。

自近代以来,西欧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科学的大旗从此飘荡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转向。特别是在近代的中国,科学与民主,成为了拯救的代名词,代表着正确、进步、先进、革命、等等,似乎谁掌握的科学,谁就就执掌了天命。科学,由启蒙而来,确又面临着成为愚民工具的境地。

如何让科学这把双刃剑,完全的成为人类进步的工具,而不是让人臣服于各种科学科学的幌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吴先生给出的答案是,让科学回到人文,昨晚人文复兴的产物,如何让科学回归人文,却又是让人迷糊的问题。但是,回归历史,从历史中来把握科学的真义,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科学,了解现代科学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的让科学服务于人。阅读吴先生的这本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科学的历程》从人类文明起源的时代讲起,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人的金字塔,两河的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历法,各种炼金述,希腊的哲学,数学等。以及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当然,全书论述的重点还是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至今的西方科技的发达。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我读了《科学的历程》这本是,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作为科学迷的我,非常的喜欢《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认为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究竟那种科学传播形式读者更喜欢、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亲近科学的最好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真正精彩的书,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看。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好多有趣的课外书,其中有一套书叫〈四季里的科学〉,写的是一年四季里的`很多趣事。

“咚。咚。咚,咚。咚。咚”,这是谁呀?这么吵?走进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啄木鸟医生在帮树木“看病”呢!书上许多啄木鸟的图片也画得栩栩如生,啄木鸟的样子非常可爱。通过读了这本书,我发现了啄木鸟走路的时候会沿着树杆往上跳着走,还会来来回回的转圈玩,动作非常轻快,非常敏捷。小树林里,树木上面会有许多的小洞洞,这些小洞洞都是我们的啄木鸟“医生“为了抓虫子而啄出来的哦!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麻雀,山斑鸠和喜鹊,它们的走路形态都是不一样的,麻雀体态很小巧,走路是一蹦一跳的,而山斑鸠却是两只脚交替着迈步,像个优雅的企鹅一样。喜鹊的走路姿态就更好玩了,它是一会像麻雀一样跳着走,一会儿又像斑鸠样两脚交替迈着步子走!呵呵,真是非常有趣。

书上还介绍了好多种在冬天捕捉小鸟的方法,这里我就不写出来了,因为我们要爱护小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哦!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史不仅是人类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产生的观念史,更应该是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进化史。借今年增订本《科学的历程》出版之机,重读此书,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在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史这两个维度的努力。该书以“从自然史到文明史”开篇,至“科学史与人类未来”结尾,这种演进的视角贯穿始终。在我看来,作为一位哲学家写的科技史,《科学的历程》在对科学精神的把握是该书所有优点中最值得称道的,确实将科学发展中的哲学思想源流梳理得异常清晰。甚至不仅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本科学哲学思想史。

本书以时间为序,各卷首以提纲的形式概括了相关时期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其中又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代表学者为主要书写对象,勾稽出一个个划时代的发现与学说。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突破一个个“错误的权威”,人类是如何在古老的疑惑中迎来一个个清晰的答案。宗教思想与世俗权威一度扮演着不小的阻力,保守与偏执的思想即使在科学家群体、甚至创造了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巨人心中亦深刻存在。我们亦可发现,早期的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地位”判若星辰,注重思辨与提倡实验这两项宝贵精神并非同时出现,直到近代,科学与技术才作为合力相互发展、促进,并深刻改变人们的认识空间与生活面貌。科学的生成机制、学术环境的营造更牵扯出了不同时期地区与国家间地域、语言、政治、经济等各方方面发展的样貌。

不过就这部书的装帧和行文看,算是一部节奏很快、能够开阔视野的科学技术史入门,其定位并非特别深入,可能只是要让大家知道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然后特别有兴趣的可以去读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比如吴教授的高足张卜天翻译的一些书,所以我觉得作为休闲阅读而言,也的确不必过于苛责这本书的一些弱点和不足,所谓开卷有益,但凡认真阅读,我相信一点不会对这本书感到失望。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典范,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材质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希腊人独特得科学成就及其传统的产生,有其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给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幸运的是,希腊人具备全部三种条件。好奇,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闲暇和自由则是保证好奇心的重要社会条件。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学术的研究,具有过多的功利性。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人感觉真实的、纯粹的知识道理遥不可及。这大大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研究发展。关于对待科学的纯粹性,我们必须向古希腊人学习。

在璀璨的科学史上,希腊出现了多种学派,它们也拥有各自的代表性观点。例如米利都学派——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本源是水);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学研究,万物都是数;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变化只是假象,不变才是本真;还有原子论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个人拥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几乎被所有现代人知道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说。

虽然希腊科学体系的理性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它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希腊科学重视理论建设,而轻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融合了两种编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国与西方的内容,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史、社会史又有着适当的比例搭配,整本书感觉脉络比较清晰,同时又有着作者比较多的个人色彩,可以进行吸收过滤。

阅读此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二字总会给我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感觉。亲切是因为我现在所从事工作被称作“科研”工作,而遥远是因为离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工作还离得太远,同时也因为实际工作中所参与的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内涵以及历史。

读过《科学的历程》后,首先让我明白了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史对于我们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学神话,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形象。首先是将科学理论静止化、僵化,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再次是将科学技术化,最后是将科学实用化、工具化。在教科书中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让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和习惯: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人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要相信它是真的。这种教条的态度明显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将会严重的阻碍创新性工作的开展。

读科学史,最有趣的莫过于看那一个又一个的'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这与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万事万物,我们可能也会像伟人一样遇到过,可是最终,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出像他们一样的成绩呢?伟人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总之,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了解伟人成功的足迹,对于科研工作具有点点滴滴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经过开展读书活动,我读了一本很好看、知识又多的科普书—《我们爱科学》,它是一本杂志,许多故事告诉了我们不同的知识。

《我们爱科学》里最吸引我的故事是:巧除果蔬残留农药。这是一个漫画故事,可以通过漫画来了解生活知识。它记述了奇奇:一个聪明、淘气的男孩;阿酷猫:一只不懂装懂又爱逞强的肥猫。有一天,由于阿酷猫吃了一个没削皮的苹果,上面可能还残留下农药。奇奇教它去除水果的`方法。第一种是洗净、削皮,虽然能去除农药,但会损失营养。第二种,可以用碱水泡果蔬5~15分钟就可以了。第三种在清水里加果蔬清洗剂,把水果放到里面泡一泡也可以,但是泡完以后要冲洗干净才能吃。第四种农药怕碱怕热,把蔬果放到水里煮2~5分钟也可以。第五种把一些可以存放的水果、蔬菜放两三天再吃,也能减少农药。

读我们《我们爱科学》这本杂志,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科普知识。我为奇奇的聪明而感到高兴;为阿酷猫不爱卫生,还不懂装懂而担心,幸好有奇奇在。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看的好书,我喜欢它。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这个疑问并不存在在这本书里:它讲述的是与“技术”相关的那部分的“科学”史;属于科学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源流史。

——在读完《新工具》、《方法谈》和《思想录》之后,剩下的只有羞愧了。

没有人能够否认现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自西方,在此基础上,有一种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出的“推论”是:中国放任自流的话,或许能够生出高度发展的科学,但绝非现代科学。简而言之,二者间不是速度的差异、而是方向的不同。

正如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所说:在学习了大量经典、得到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后,才有可能着手搭建自己的思想大厦。对于急需积攒物质资料的阶段而言,一本好的科学史、技术史如《科学的历程》是卓然有效的,而在此之后,起码需要“简到最低”的“原始材料”:培根、笛卡儿、帕斯卡,以及一本科学哲学史——比如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