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汇总13篇)

时间:2023-12-19 05:09:17 作者:曼珠

无论是初级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可以使用教案模板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案模板,希望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学习本文宜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探讨】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七年级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出示孟子的画像)。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

下列词句。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学生活动要求:

请学生小结第1段所列举人物的最显著的共同点。

2、拓展故事。

讲一讲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个我们只知道他姓百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条绳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这个字就是指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隶。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背诵第1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再齐背,还要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用排比句列举事实,颇有气势。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请学生自读第2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自读要求:

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出句子整齐的节奏、韵味。

6、请学生明确字、词的含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7、背诵第2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体会句式规律,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8、齐背1、2两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2、背默1、2段,记住词语的特殊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诵读课文。

(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4)理解逆境成才,并以此砥砺人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2)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及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

3、小组之间先互相解答疑难点,教师加以指导,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并积累文言知识:(每个举一例)。

(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2)词类活用: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等。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四)赏读课文拓展延伸。

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教师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开辩论会。

(六)课堂总结。

《孟子》二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善于说理,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教益。

(七)布置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真切地讲述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解除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但是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与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2、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针对提出的思考题),并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

经过学生回答,我总结出: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在对这篇语言简洁凝练的文章进行教学处理时,我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语句,最后师生一起探讨、解决。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此句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要经历磨难的考验,必须使自身具备超乎常人的素质。

明确: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该句从个人延伸到国家,道理相同。最后全篇的末句再次将本文的观点明确了出来。

明确: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即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针对问题,探究体悟。

(1)本文在讲述一个道理的.时候,为什么在开篇先列举了6个人物的事例?

明确:列举了6个人物的事例,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使得道理的得出更加有说服力。

(2)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应该经过哪些考验呢?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曾益其所不能",才能使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从而使这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深入文本,去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体会,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将自己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让自己变得不平凡。

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内容,然后总结并布置开放性作业,如下所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课下同学们再去搜集有关名言警句类的故事,并将读完之后的感想写出来,字数400—600。

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何时而乐耶。

c.舜发于畎亩之中皆以美于徐公。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小题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2分)。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论证了论点中的“”。

【小题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3分)。

【小题1】b。

【小题2】(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小题3】示例:(1)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2)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离退后独守荒山20多年,离世前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写出人名、成就1分;写出磨难经历1分)。

【小题4】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1分)。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2分)。

解析。

【小题1】a项中“则”的意思分别是“如果”,“就是”;c项中“于”的意思分别是“在、从”,“比”;d项中的“而”分别表顺接、转接。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3】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小题4】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只品种优良、敏捷忠诚的猎狗,在一次追捕狐狸的任务中,撞到了路边的树,擦破了皮,又因为一念之差,放走了那只近在咫尺的狐狸。或许,当这只狗回到主人身边后,主人看到它为了追捕狐狸擦破了皮,感动了它的努力,回到家中之后便是一顿大餐赏给它,却殊不知它根本没有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捕狐狸。猎狗怀着这种侥幸心理,享受了大餐,却在那之后的捕猎中更加松懈,每天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那之后呢,也许主人发现猎狗不再专注于打猎了,把它杀了又换了一只猎狗,也许在一次追捕中猎狗遇到了狼,而由于享受安逸而日渐肥胖的它不再是狼的对手,而被狼一口咬死了。

在学习中,有时候我们追求贪玩,心中抱着一种“没关系,再玩十分钟我就去学习”的心态,在一个十分钟,两个十分钟,三个十分钟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把本该认真学习的三十分钟用来享受安乐了。在这三十分钟里,认真学习的人收获了新知识,回顾了旧知识,而你却因为贪图安乐,在享受了三十分钟欢乐以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了,别人在努力学习,担忧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更加发奋读书,你在享受一时的欢乐。而最终结果也就是别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你却在享受了一时的安乐过后,落得和那只狗一样的下场。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多努力一点,多认真一点,别在一时的安乐中虚度时光,那么到了最后,你的坚持不懈努力的成果会在你高考后的录取通知书中熠熠生辉。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

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

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1)释词。

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总结。

五、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很善良的猎人,每次打猎回来都会将自己的猎物分给那些穷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鹰正在悬崖边训练小鹰飞行他先把小鹰推到悬崖边,然后把小鹰的骨头打折,把小鹰推下悬崖。一开始猎人还怀疑老鹰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小鹰能飞上来么?可是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被打断骨头的小鹰奇迹般的飞了起来。不过猎人觉得这样太残忍了,于是他趁老鹰不在把那只没被打折骨头的小鹰带回了家,和自己的鸡一起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鹰长成了大鹰可是它连自己家的栏杆都飞不过去。猎人就把它带到悬崖边上。猎人看到了另一种鹰,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却用嘴啄石头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层外壳磨没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没等到长出新的外壳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飞得更高,外壳更硬。猎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于是,他把小鹰推下悬崖,对下面喊:“你是一只鹰,一只雄鹰,一只鸟中王者,不是一只鸡。”随后山涧下传来了一个鹰的声音。突然一个黑影“嗖”的一下窜了上来飞到了蔚蓝的天空上。

然而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朝统一七国就是因为秦朝在忧患中发展,同时也是在安乐中灭亡的。

而我们现在中学生不也如此吗,我们的困难就是学习,我们要懂得逆境会激发无穷的斗志。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这句话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相近,都是说,人要在逆境中磨练才能成才。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逆境比顺境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的。

多难兴才,曾一度被认为规律。文章中就有很多例子,如屈原被放逐而做《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全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洗雪国耻,韩信遭胯下之辱而统帅百万雄兵……他们都是在逆境中搏斗而取得成功的桂冠。

爱迪生小时侯一边卖报,一边做化学实验,因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灾,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但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印度诗人泰戈尔早年丧父,靠兄长养大,由于他勤奋好学,从而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们哪个不慎与命运搏斗的强者?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磨蚀人的心灵;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当然,具有优越的条件是好事,但不能坐等吃穿,应更加努力学习。

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让困难拜倒在自己脚下。做一名勇敢地驾驶生命之舟的船长,与惊涛骇浪展开搏斗,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是磨练强者的熔炉,更是砥砺锋芒的磨刀石,我们应该磨出自己的真才实学。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血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今天我读了《孟子》中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印象深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才能奋发图强,要是一直享受就会因此而灭亡。

历史上有几位是生于忧患的:司马迁因为在朝廷上辩护了一位将军,统治着大陆,把司马迁关入了大牢,狱中的他想结束此生,可是想到还没有完成《史记》就坚强的活了下来。多年后,他完成了《史记》,成为了伟大的史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时被老师笑话,可是最后成为了世纪伟人。

现在有很多的人死于安乐,比如一些现在的穷人,有了钱只知道花钱大手大脚,到了最后还不是一个穷光蛋。现代的生于忧患的也有,比如马云和马化腾,马云从小就成绩不好,后来他成了富人,马化腾原本也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后来他创建了qq也有了自己的公司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人有很多,让我知道了生于忧患的号,也知道了死于安乐的后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语文版(适合学生)。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考试要求版本。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