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1-28 13:53:49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这些范文范本涉及到不同主题和文体,适合不同阶段的写作练习。

生态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精选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强化,生态旅游也如雨后春笋,并逐步成为旅游行业的发展重心。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工作,同时智慧的旅游理念的提出,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旅游行业的科学全面且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构建完善系统的`旅游管理体系,能够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的旅游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智慧的旅游的提出,能够从整体上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全面优化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人们的旅游体验。智慧的旅游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主权,它将旅游信息推送给人们,供人们自主选择,这无疑增加了旅游的效率,避免了旅游资源的浪费。

智慧的旅游是一种信息化的旅行方式,它以技术条件为支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移动客户端为平台,主动推动旅游信息,帮助人们制定旅游规划,引导人们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旅游。智慧的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网络云等信息技术,对景区旅游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让游客借助移动终端,全面分析与认知旅游景点的信息。在游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他们可以自主进行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更能够节约旅游时间,全面优化旅游效率。同时,在智慧的旅游中,游客可以结合大数据,了解当前游客的心得体会及相关评价,以便做出是否旅游、如何旅游的科学决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的旅游的开展,它所辐射的群体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还包括其他社会大众。比如,某些没有旅游计划的人,通过大数据了解景区的特色景点,及其他游客的旅游经验后,也容易萌生旅游的想法。可见,智慧的旅游还具备旅游推广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在生态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智慧的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也具备法律基础的支撑。可见,智慧的旅游是信息技术作用于生态旅游中的科学产物,是联系人们与旅游资源的桥梁。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技术条件,全面提升旅游资讯服务。

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积极建构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力度,全面优化旅游资源,综合性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当前,智慧的旅游开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技术条件不成熟,基础设施比较差,旅游信息更新不到位,旅游信息服务范围狭窄等。基于此,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应该积极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智慧的旅游的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明确智慧的旅游。

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旅游的新选择。为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水平,结合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全面更新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的旅游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强旅游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结合大数据,掌握游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吸引游客投身到生态旅游中。另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应该以智慧的旅游为指导,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的旅游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旅游信息平台。

在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基于智慧的旅游的核心理念,景区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景区应该积极搭建旅游信息平台。一方面,景区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保护生态平衡,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景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景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积极更新信息技术设施,不断提升景区管理人员的技术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投入,更好地开展智慧的旅游。另一方面,景区在智慧的旅游的开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搭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平台,全面覆盖景区的特色景点及旅游服务,同时定期更新和维护信息平台,积极吸引游客关注信息平台。此外,景区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宣传和引导学生科学开展生态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全面优化管理功能。

在智慧的旅游视野下,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智慧的旅游的理念,并以智慧的旅游为指导,科学优化旅游管理体系的全面性,综合优化和明确旅游管理职能。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工作权限,综合性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中,还应该制定生态景区游览制度,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减少游客对生态景区环境的破坏。

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需要以智慧的旅游为理念,通过制度优化、管理优化、技术支持等,全面构建旅游管理体系,综合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服务水平。

旅游资源论文

一、伏牛山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条块分割严重,旅游发展滞后。

伏牛山贯穿多个市县,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旅游区涉及多个市县和多个相关部门,条块分割明显,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和整体优势发挥。

另外,伏牛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的引进、利用渠道与伏牛山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的实际需要不匹配,投资分散,回报率低,自我积累能力低,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优化和市场宣传、促销严重滞后。

(2)开发深度不够。

伏牛山独特旅游资源仅仅以观光为主,集中在了石人山、白云山等少景区,目前旅游业却偏好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特点,景区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入境游客少。

(3)人才短缺,思想落后。

目前,伏牛山区旅游管理机构,从业务人员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并不多,毕业于旅游专业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无疑给导游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至于对旅游资源和景区策划、开发、营销和科学管理高级人员更是廖若晨星,严重制约了伏牛山旅游业的发展。

二、伏牛山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原则。

(1)全局性、整体性原则。

全区各景区的开发建设都要服从全局性、整体性原则,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分批有序开发,避免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急于求成,乱开发乱建设,以致影响投资效果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对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的指导性方法,目的是使各类资源免遭破坏,使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

伏牛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应把对自然景观资源、自然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做到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性开发。

(3)市场导向原则。

伏牛山地区旅游发展应当把伏牛山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把旅游的未来发展视为一种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明确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威胁,面向旅游者进行设计、开发、生产、包装和行销。

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4)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经济实力落后的伏牛山地区,虽然其旅游资源众多,但不能不加选择地盲目开发,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发,应该选出特色突出、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快速启动伏牛山地区旅游业,然后再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形成滚动式发展。

保持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平衡,是保持伏牛山风景区资源特色、使其旅游业持续性吸引游客的前提之一。

因此,考虑到旅游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消除这些影响的能力,伏牛山的旅游开发应当循序渐进。

三、伏牛山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战略。

(1)双七战略。

双七原则即“七个结合”和“七化开发”。

从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向多方位、综合化的开发形式转化。

在开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观光旅游的开发,更要注重休闲度假旅游、科考教育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度假、休闲、文化、生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开发中坚持“七化”开发原则。

“七个结合”即:旅游开发与山区脱贫致富相结合、开发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旅游开发与城市休闲园林景观建设相结合,旅游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套相结合,远期开发与近期建设相结合,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宏观布局与微观建设相结合。

“七化开发”即:旅游氛围要突出生态化、项目设置要突出特色化、建筑物要求景观化、旅游服务要求标淮化、旅游饮食要突出乡土化、旅游商品要体现地方化、娱乐设置要求层次化。

(2)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为限,可持续旅游的首先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开发中间环节的环境承载力,应当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实现伏牛山地区生态环境、社区居民和旅游者三者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的兼顾,使该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3)区域一体化战略。

由于伏牛山地跨三市八县,造成条块分割严重,为了扭转这种部门之间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局面,为了发挥其总体优势以及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补的旅游网络体系,伏牛山应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

其次,伏牛山各县市要建设一体化的旅游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系统;。

再次,伏牛山没有成形的核心品牌,致使该区品牌杂乱,缺乏竞争力,因此,应该整合伏牛山形象,提高其识别性。

(4)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导向战略。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特色,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得到旅游者的认可,否则盲目开发将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因此,伏牛山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应当把伏牛山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把旅游的未来发展视为一种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深挖其特色,明确优势、劣势,正视机遇、威胁,从旅游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加工、再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旅游资源论文

针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当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须从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角度进行考虑,合理促进提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

3.1合理调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先要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出发,以更鲜明的主题突出资源特点,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的旅游活动,减少与其他竞争资源之间的同质性,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首先,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商及文化管理部门要从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更深层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为指导,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挖掘。同时,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查活动,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覆盖度、需求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产业。最后,还要通过合理的资源分析,挖掘资源特有文化内涵,提炼最符合资源特征的文化特色,将其定为主题,以特色引导其他旅游活动。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小的特点,对其开发须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原貌,同时结合周围景点的特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适当的补充和连接,建立景点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资源群,营造统一的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情感,为旅游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旅游文化主题。

3.3强化系统性与持久性开发。

鉴于旅游资源管理制度的缺失,各地应基于地区现状,从旅游规划的编制开始,直至制度完善与实施,都应逐步完善,目的是确保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予以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并确保开发活动的合理性。合理开发文化活动,并丰富其开展形式,既有助于开发旅游资源,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满足其对旅游内涵的需求。只有将游客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深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才能令游客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体会得更为充分。因此,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就需从保护资源真实性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多参与历史文化场景,增加互动与体验,使其体会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以充分满足其旅游需求。

生态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精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先提高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于1993年具体定义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观光旅游,过程中不损害资源并进行适当地保护,在当地资源健康持续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长期处于城市恶劣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向往有利于健康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休养、度假,在享受的过程中慢慢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促成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开发、资源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关键,他们不但需要精通生态学和旅游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只有保障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注入动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增加了当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生态旅游起步晚、起点低,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很惊人,从而带来了一些生态旅游管理的问题。需要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精选

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变化,人们工作压力增大,使得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比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以往一些扩大内需的措施也像抽水泵一样把农村经济向城市积聚,不断拉大了城乡差距,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良好的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和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生态农庄正是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发展农业旅游。

生态农庄;开发;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旅游指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为主题,依靠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让游客共同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农庄大都在城市近郊的乡村,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山、河、海、菜地、果园等资源开发兴建的集参观农业景观、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

生态农庄的基本特点是:。

(一)内容多样化、环保。生态农庄集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但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能通过旅游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差异性等优势。生态农庄旅游主要按地域不同和季节规律推出本区域的主题旅游,避免了旅游景点千遍一律,提升重游率。

(三)体验性强。生态农庄提倡游客参与,游客可以自己亲手种植、采摘以及收获,在亲身体会劳动快乐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常识。

(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开发生态农庄所需要的土地地价相对城市便宜,生态农庄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环境加以美化和修饰,免去复杂的工程建设,启动资金少。建设生态农庄可以分期投资,逐级开发,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观光项目,或重新包装组合,推陈出新,不停增加新亮点。生态农庄的效益更是多层次的,不但可以作为特殊农业的农业收入,而且增加了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再者是生态收益,而一般的旅游活动只包括前两项,甚至仅有单项收入。

(一)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庄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还可以把生态农业所打造的环境和农民所特有的乡情风俗等无形资产转化为旅游收入。由于生态农庄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这样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打,农业结构不够理想,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而生态农庄在传统旅游六大要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与环保等要索,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三)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增加乡、村等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增多,相应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必然会增多;再者,随着农民个人收入增多,农民的自我需要的意识会相应增强,同时面对生态农庄对一水、电、住、行等设施的高要求他们会自发地思考用集体筹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说,如果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基础设施,他们必然会自觉维护。

(四)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如今人们对于出游越来越冷静,不再热衷于“黄金周”出游,而是更合理地安排旅游时间与路线,使周边游受到热捧,很多家庭选择周末浏览城市周边的山山水水,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和舒畅。生态农庄的开发能满足人们新的需要,是直接刺激、增加旅游业收入的新渠道,能够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五)有助于保护传统的风俗民情与文化资源。城市周边的乡村大都生态环境优越,民俗风情浓郁。但是,很多地方经济落后,人们观念陈旧,意识不到保护生态资源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使村民们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主动保护环境、民俗,而环境的美化、民俗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一)指导思想。

1.“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农庄旅游区的开发必须遵循旅游区内的自然规律,坚持农庄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强调农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三者的综合发展。

2.“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人的因素是生态农庄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人力资源,生态农庄的开发也不会成功。生态农庄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不仅需要懂农业而且需要懂旅游业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适度培养和挖掘。

3.“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可持续旅游开发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不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其自然和民俗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培养成一种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远不断利用的基础。

(二)开发的内容构想。

根据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出生态农庄开发项目:。

1.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民房,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让旅游者吃、住在农家。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温暖。提供具有完全乡土气息的柴火饭、土猪肉、土鸡、土鸭、土鸡蛋及绿色环保的现摘新鲜蔬菜。展示果品、花卉、蔬菜等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过程,开放成熟的农作物园,让游客人园采摘农作物,享受田园乐趣。临走时还能得到一份自己亲手采摘的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如水源、草源、动物资源等来开展一系列的娱乐体闲活动。还可以利用天然资源开展登山、攀岩、观赏山花等。开发民俗园,安排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例如,现场演示如何磨豆腐、烫粉皮、打斗笠、编蓑衣等,在观看的同时鼓励游人自己动手学着做,临走还可以带上自己亲手做的食品或工艺品。此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地方特色强的表演如杂技、歌舞、戏曲等。

2.开发教育园。教育园要分为成人教育园和儿童教育园两种。成人教育园主要是让成人在里面学习农业栽种、灌溉知识及一些有用的民俗文化知识。有兴趣的人,还可以自己动手,当一天半天的农民,体验一下田园之乐。儿童教育园可开发理论教育,教育城市的孩子们分辨五谷杂粮,以轻松快乐的气氛给孩子们传播播种、栽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的知识,让他们在思想上牢记粮食来之不易的观念。开发实践教育,专门划出一块土地“承包”给孩子们耕种,让他们自己决定种什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让他们自己栽种,自己管理,亲自体验一下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打造生态农庄,发展生态旅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正确对待并合理规划。上述项目并不要求在同一个生态农庄中全部存在。只需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项目做出最合理的安排。不贪多求全,选定一个内容做出特色,做出品位,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马晓冬。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振兴苏北农村经济[j]农村经济,2002,(12)。2001,(1)。

[2]史嵘。论百南观光农业资源开发[j]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4)。

旅游资源论文

所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用以开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那些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可为现在及今后所利用的遗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三方面。通常,按其历史形成与作用、民族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区分,应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古都类,二是区域统治中心类,三是少许民族文化特色类,四是纪念胜地类,五是古代交通重镇与手工业、工矿业发达类。以辽宁为例,辽宁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为现代旅游消费者广为接受。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的注入新鲜元素现并与现代科技结合,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到位,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与多种功能的融合。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着手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当前,伴随地区间交流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各地政府愈加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鲜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试图借由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这是因为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动。但因各地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可能对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兼顾不够,真正可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驻留的特色旅游地不多。面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切实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1展现特定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的优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实物资源展现某一地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这对游客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游客在其旅游行为中,主要领略的是历史文化的再次熏陶;体会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基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表层的角度,历史文化遗迹凭其建筑石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特征,向游客展示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与风貌,带给游客的感触是最外在,也最直接,其艺术创造力往往令游客叹为观止,更深刻地体会历史。

1.2满足游客思想情感需要。

诚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会凭其外部形势对游客直接感受产生影响,它也能凭借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思想与感情产生影响。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魅力,并深受其感染,进而从特有的情感角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会。以安徽西递古镇为例,这是颇负盛名的历史名城之一。论及西递古镇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应是“徽文化”。基于徽文化这一背景,西递古镇所营造的恰恰是古朴的民居,使游客借由对风景与古物的观赏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源自于古朴村落的自然与悠闲印象深刻。

1.3引导旅游者价值思维。

就影响深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最深的影响就在于可引导其价值思维方式。历史遗迹不同,其历史文化特征迥异,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情感与思想产生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实物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基于政治制度层面予以展示的,也有基于文化或礼仪的层面进行展示的。在视觉与感官的帮助下,游客可直接感受与领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而此过程中,则对游客自身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确立有利。

旅游资源论文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必备要素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是无条件的。现阶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常常伴随几个难题,这些难题常常桎梏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形成制约瓶颈。

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冲突。

受传统思想禁锢,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常伴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冲突,成为制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常说的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意义有两层:一是借由定期修缮与维护,免于外界环境侵蚀;二是借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梳理,强化其价值深入开发。然而,各地方政府及其文化管理部门观念相对传统,其管理机制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失,多认为开发便意味着破坏,而不乐于承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失败所带来的破坏责任,普遍仅从免于外界环境侵蚀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仅是避免外界行为破坏可能的损害,而鲜少基于资源再开发的角度分析资源保护问题,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开发间的冲突。

2.2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旅游开发难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固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成为加大旅游开发难度的又一突出问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一是稀缺、二是不可再生,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但凡遭遇外界破坏必然不可再生。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遗存量相对有限,尤其应视为珍稀资源的是优质历史价值资源,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就我国而言,不论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还是人力都已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相对严重的多重破坏,倘若后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不当,那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再次遭受重创,而这种重创也是不可恢复的。

2.3旅游开发的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限的又一难题就是因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其旅游价值往往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又需大量人力支持。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多参差不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而旅游管理制度机制缺失背景下,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无法真正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致使系统性与持久性发展不足成为共性问题。

生态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精选

:加强绿化造林,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更能提高建设生态旅游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绿化造林对我国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在即保护了环境的前提下又拉动了经济发展,正可谓一举多得。基于此,重点论述巴塘县如何加强绿化造林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绿化造林;生态旅游;巴塘县。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对生态的破坏越显严重,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收益,在目前的绿化造林与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1.1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能够有效的增强地区人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对旅游文化的重要意识,会使地区人民更加注重对农村的村容,萌生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少部分因环境带来的自然灾害,并且在政府的指导下实施生态工程,在促进大环境改善同时,促进农村面貌改善,增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2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巴塘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优化居民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生态旅游的前期投资建设都由政府完成,居民的投入资本较少,这样给居民提供许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了贫富差距。

1.3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是运用地区已有的本土资源,运用现代化建设将地区景色突显出来,吸引游客,从而达到建设生态旅游的目的。生态是地区重要的生活环境,建设旅游发展,通过主观设计和游客相融合,最终达到协调地区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的目标,实现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1科学绿化造林方式巴塘县处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是高山高原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无明显差异。适合种植各种树木和果树,巴塘的气候对树木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巴塘以苹果之乡著称,苹果的种类繁多,主要有金冠、红冠、红星、大冬青、小东青、大东红、小东红、玫瑰香以及人头苹果等。所以巴塘地区对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大,针对我国大部分绿化造林中常用的造林方式以及适合巴塘的种植主要提出如下几点方法。

2.1.1直播造林方式直播就是字面上直接采用种子在林地中进行播种的意思,这种方法相对比较方便,省去育苗工序,适宜大面积种植。这种造林方式要求播种的种子种类符合该地区气候环境且林后管理力度相应较大。播种的具体方式包括块状播种、条播和撒播等。巴塘地区的气候比较特殊,要考虑到播种的种类,依据当地情况而定。

2.1.2栽植造林方式栽植造林是将树根完整的树苗移植到要种植的地方,再进行移植后的灌溉养护方法。栽植造林的特点是对气候的恶劣抵抗能力比较强,对地区的条件相对比较宽和,林木生长稳定,正好于巴塘县的气候条件是比较适合的。这不仅是适合巴塘地区的种植方式也是应用比较广发的造林方式。造林种植应该取生长较好、营养较高的树苗,能保证树苗在生长过程中维持自身的水分和营养。

2.1.3分殖造林方式分殖造林方式具有节省育苗实践和经费的特点,并且其方式的操作技术较为简单,成活率也高,在初分殖后生长较快,能够保持在母根上吸收的营养,这种造林方式适合营养高的树木,对技术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2.1.4插根造林方式插根造林对季节条件要求较高,是绿化造林中造林中一种常见的种植方式。但由于对季节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适合巴塘地区的种植。插根造林主要在春季与秋季进行,分别在土壤解冻后和解冻前,避开寒冷的冬季。将在突然中培育成功后的树苗精心养育,插条造林方式不但有对季节的限制条件,还对人工培育的技术有要求。

2.2绿化造林推进措施。

2.2.1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将利用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气候都符合的情况下,实行封闭山林,禁止开垦种植与人为的破坏,让植物自行成长。封山育林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保护生态的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封山育林有着重大的生态效益,不仅加快植被覆盖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破坏。在实行封山育林时,既要封山又要育林,要将两者相结合运用,前封后育才能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2.2.2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因植被破坏带来自然灾害而进行有计划停止耕种恢复植被覆盖率的方式。退耕还林根据相关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恢复绿色植被。这既是我国保护植被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保护措施。对更改不合理利用土地,开垦荒地的行为,退耕还林无疑是首选方法,它对加快农业合理发展,促进生态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19(1):77.

[7]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

旅游资源论文

当下,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成功范例,也不乏相对薄弱者。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巴蜀文化是根植于中国西部土壤的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新星,它的内容充实,积淀厚重,传统特色鲜明,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并且巴蜀文化对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对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促进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单一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而对“千年巴蜀文化”的开发则略显不足。对比之下,云南竭尽全力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纳西古乐”人尽皆知,而它正是来自于四川清城山道教洞经音乐。其原因就在于四川可能在搜集与整理洞经音乐方面缺乏针对性,致使珍贵乐篇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保护自然和独特人文资源成为最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黄山开发过度,各色塑像馆与游乐宫大同小异,地域特色文化逐步流失。就整体来看,有些景区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固有风格。与四川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较为成功。云南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丰富,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清新与灵韵依旧得以保留,堪称世外桃源,既可追忆雪山清渠,又可回味纳西古乐绕耳余音与神秘图腾。丽江分新城区与旧城区,前者完全一派现代气息,而后者既有旅游纪念品,也不乏身着传统服饰闲谈的老者、辛勤工作的作坊主以及热情商贩,等等。可以说,云南很好地处理了保护古老文化与商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固有矛盾,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5结语。

应看到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从其珍贵性、特有性出发,将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作为指导方针,以文化特有价值为开发主题,通过旅游资源的积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旅游文化活动,以更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应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推动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惠州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对策

1.生态旅游的涵义和开发原则1.1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这一理念,在198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时,是指“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重点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保护好生态资源的永续性,让这些资源能够无限地持续存在下去.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生态旅游不再单纯是指到未开发的自然界中去观赏,还包括对地质、植被、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对当地历史、民俗等人文方面的探究也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朱文转李传红作者单位:朱文转(惠州市环境技术中心)。

李传红(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刊名:环境英文刊名:environment年,卷(期):“”(z1)分类号:f59关键词:

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法律问题探究论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实习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高校学生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安排学生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科目。笔者通过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提出高校学生实习模式的改革方向。

1.学校统筹安排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之初,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求贤若渴,因此非常乐意接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群体给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且这种统筹安排实习的方式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目前,由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存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争抢专业人才的现象,实习生大多可以留在实习单位进行学习,并有所发展。学校同一些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协议,输送实习生,最后实现学生与企业双赢。

2.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对实习生的统筹能力不断下降,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这增加了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模式的难度。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三亚学院采取了统筹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完成实习教育任务,并能促进学生未来就业。

3.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

学生自主实习模式是指实习单位完全由学生自行联系。旅游企业的人才饱和与学校扩招导致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学校也不愿意再承担巨额的实习费用。学校只能让学生各显神通,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实习管理,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实习质量不高。

近几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些高校没有从实际出发,盲目扩招,导致旅游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旅游专业人才的“本科化”情况严重。旅游专业本是一个重实践的学科,却越来越偏重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旅游企事业单位也对这样的大学生不太感兴趣。

2.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旅游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投资者纷纷涉足旅游产业。我国旅游企业数量迅速激增,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旅游业利润不像兴起之初那么丰厚。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较大,且旅游业的服务性质让很多人认为旅游业从业者职业地位低下,因此,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3.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因此各方面还都不完善,无论系统规划、课程设计还是人才输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教师多是没有具体参加过企业实践的理论学者,甚至有一些是“半路出家”,对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在实习指导上显得力不从心。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应当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建立高校实习基地,确定固定的实习单位。选择管理规范、业务量大、信誉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的平台对实习效果非常重要。学校与旅游企事业双方可在科研、培训、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学校成为企业引进新知识、科研新成果的基地。

2.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在学校内部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模拟形式将校外实习同校内实习有机结合。在多重情境下不断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理解旅游服务行业,能够面对不同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最终经过导师的裁定,检验模拟实习的效果。

3.校企一体化模式。

鼓励有经济实力的院校开办自己的旅游企业,例如学校附属的招待酒店、饭店、旅行社等。企业的运转由特定教职工负责,成立学校自营的实习基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直接将课堂搬至企业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实习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旅游管理教学应该根据旅游产业特色与需求,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产、学、研”三方面互动培养人才。旅游管理教学方法与模式,主要通过启发式的比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并运用课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系统,直观、真实地开展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适应现代旅游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与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步,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也极为迅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旅游高等教育从最初的8所发展到693所。同时,旅游教育也日趋规范化,从最初以专科和职业培训为主,逐步发展为现在的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标志旅游专业高等教育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开始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专业目录中的位置。

旅游教育在急剧扩展和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

其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不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缺乏明显的优势,原因是在人才市场,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能够从事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工作,如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比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从事市场营销、策划、计调等岗位的工作;同样,中文、外贸、外语、传播等专业毕业生,则在公关、文秘等岗位显现其优势;信息技术毕业生则在电子商务、网络设计、更新、维护等技术方面更胜一筹。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相关学科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

其三,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我国旅游产业供不应求只是相对的,目前旅游产业界就业人员素质偏低,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不需要高素质人才,而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没有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技能偏低,而低技能人才被高技能人才所替代是时代的趋势。从、参加全国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考试的人员统计分析,研究生以上学历仅为0.7%,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的学历普遍偏低,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占51.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7.2%。而未来旅游业必将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空间旅游、休闲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多。

以上情况可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但应有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却被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所替代,而旅游专业本科生却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的能力。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尤其是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如何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培养日益显的重要。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他专业的替代性将越来越小,如何实现这样的跨越成为未来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旅游教育应表现以下特征:1.厚基础,宽口径,体现旅游产业综合性特征。2.前瞻性与适应性,体现我国旅游教育与国家发达国家旅游业接轨,并与中国旅游相适应。3.职业性与实践性,体现旅游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旅游教育的特征,才能实现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从而避免“中间产品”的出现。

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强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多学科交叉为支撑的学科依托发展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更具特色。随着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促使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旅游人才,这种多学科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模式将日益凸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旅游专业既综合而又有特色,不仅相关学科都要通,而且相关学科相关领域还要精,而这正是其他专业学生所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替代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能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才是旅游教育的成功。

2.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而这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而阻碍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将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的直接经验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整合社会的、情感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多维度的教育,真正地尊重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我们把意义和真理看作是建构性的,是在学习社区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交谈、思考、写作和批判而逐步地建设起来的。

融会贯通授课内容。教学授课“面面俱到”势必“面面不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将专题讲座深入到课程教学中,每节是一个汇集具体知识点的小主题。每章则是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的讲座。而一门课就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若干讲座所组成,从而妥善把握深讲、略讲、学生自学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点,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案例教学中强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强化过程,早在20世纪初就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教学中,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辅助于案例分析(casestudy)的这种与实际社会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饭店管理领域的有关案例,深入浅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比如在饭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以饭店业真实发生的具体事件为教学资料,经过师生的互动与讨论,共同探讨企业行为与决策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上随时与学生交流,捕捉学生发言中精彩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和升华。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有助于构建学院与外部案例环境的网络组织状态。

建构主义主张支架式教学,即“预热”、“探索”、“独立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由教师的引导,进入学生自主的探索,教与学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更要求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即建构主义所广泛重视的合作学习。

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机构,“t”字型的“|”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与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等。尽管这些学科不是旅游专业本身,但它们的许多理论、应用技巧与旅游专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对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做好旅游工作起着启迪和指导作用。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能够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在学生的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参考阅读书目,拓展教材内容。教材仅仅作为授课重要的依据与参考,不是全部,而授课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要有较大突破,尤其是作为新兴学科的旅游,相对于较为厚重的传统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兼顾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容采用国际同领域前沿英文原文教材及参考资料,促进旅游饭店管理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和预习,做到温故知新。配合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补充相当比例的教材内容。教师开出50~100本有学术影响的涉及相关研究领的中外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分为三个层次:教材的必要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专著;拓展学术范围、学术价值重要的相关学科的学术著作。大量的阅读对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专著采取不同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如选取2本学术价值高的专著,要求学生必须精读,并做读书笔记;选取10~20本专著则为重点阅读;另外,选取一本英文专著部分章节精读,其余参考书作为一般性阅读。通过读书和做读书笔记,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将阅读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使其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此实现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旅游活动在内的各种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力、人文精神、理论优势和发展潜力,逐渐向双语教学过渡。

第三,学生进行科研尝试活动。通过采取课堂演讲和讨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饭店经营管理问题能力。学生演讲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活动,演讲需要四个层面的工作。第一个层面如论文答辩的形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阐明论文的精彩部分;第二层面老师讲评,指出优点和缺陷,提出修改意见;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一篇小论文;第四个层面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论文,一稿、二稿乃至三稿。

课堂的讲演促进了教学。首先,能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准备演讲,取得好成绩,学生不仅要回顾和温习所学知识,用一种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阅读相关中外文献资料,正是在这样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学海无涯,从而不断求索。同时,在查阅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为学位论文答辩作积累和准备。其次,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每小组根据同学特长进行分工,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讲演,在分工协作中充分发挥个人长处,取得1+1>2的效果。加强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再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礼仪修养等方面都得到锻炼。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事实上,早在13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形成了“辩论”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后来学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在实训实习活动中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互动。实行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训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指出:“实训室建设是办好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验室在育人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授人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影响人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作风。”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在人对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中发现:“一般人能记忆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可见,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室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操作模拟与学习,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到企业去实习,还将管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再反馈到教学过程中,这种不同层面的反复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

旅游专业实践性很强,因而深化办学体制,将实践引入课堂,与产业结合培养人才十分必要,在与校外旅游企业结合中,建立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机制。比如请酒店业界有实战经验的经营管理者,结合旅游产业特征和课程内容,开出系列讲座,使其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比较成功的国内外旅游院校,大都有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由希尔顿饭店集团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捐资创办,以特许经营形式隶属于希尔顿饭店集团的希尔顿饭店,与休斯敦大学的饭店学院成为一体,教师和学生同处在饭店运营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习。我国西安交大、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已经开办自己的旅行社。1994年暨南大学与中旅集团、香港中旅集团、深圳华侨城集团,联合主办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之后,又有东北财经大学与渤海集团联合成立旅游学院。“产、学、研”的互动带来了旅游教育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老师的作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自主与自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独立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力争从三个层面提高教学的效果,即:第一个层次的“知识”;第二个层次的“方法”;更高层次的“视野”。这三个层面依次递进,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以培养我国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m].中国旅游出版社,.

[3]杨小微.世纪之交的历史回声一略论约翰·杜威教育理论对今日美国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5]雅克·勒戈夫著,张弘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谷慧敏世界旅游饭店教育名校之美国篇(j).饭店现代化,,(3).

惠州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对策

攀枝花市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供开发的潜力很大.但是,将近40年的工业和城市建设使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本文在提倡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也指出攀枝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刻不容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才能促进攀枝花市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罗辅燕苏智先张z霞岳宝良邓于思作者单位:罗辅燕,张z霞(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四川,南充,637002)。

苏智先(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岳宝良(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河北,石家庄,050021)。

邓于思(攀枝花市电视台,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名:攀枝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panzhihuauniversity年,卷(期):200421(1)分类号:f59关键词:攀枝花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

惠州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对策

随着科技革新突飞猛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人厌倦了工业发展城市的污浊与喧嚣,向往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成为多数人的奢望.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产业正在迅速兴起,生态旅游为开放的市场提供了众多的商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也成为各地政府特别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大好机遇.龙门县作为国家环保总局1997年确定的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近些年来,该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实施和发展“一强”(生态强县)“二大”(水泥大县、旅游大县)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取得“双赢”发展.它成功的经验值得自然环境资源类似地区借鉴与推广,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作者:曾树鸿作者单位:龙门县环境保护局规划管理股刊名:环境英文刊名:environment年,卷(期):2005“”(z1)分类号:f59关键词:

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作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胡xx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三、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同时,在景点开发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在先,开发经费不足,可以分阶段开发。切忌胸中无全局,开发无布局,从孤立的小景点看,还有点味道,但从整体布局看,可能是一个败笔。不但花了冤枉钱,而且会形成整个开发规划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旅游资源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

(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

(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八大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