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范文(19篇)

时间:2023-11-29 11:51:00 作者:雨中梧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自我反馈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次实训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总结和自省。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课标下,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自己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不多。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这种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奥妙与魅力,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对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初中教学的策略要以主问题研究为核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大体的感知前提下,理解教学的目标,分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教学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开发新的课程是实现理想课堂,即高质量、高效率的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的关键,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本学段,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了一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我将在课标的指引下,尽自己最大所能,完成好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我在认真学习了“课程理念”板块,感悟最深的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新课标提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呈现。

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楚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闻一知十,学会举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与任教班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在进行单元整体备课,结构化组织教学时的感悟。

对于“面积”这以单元,我主要将思考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关于“面积”含义的理解;第二,关于“面积单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

在与学生课前交流与上课中,我发现对于“面的大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课堂上具体体现为很多学生能通过举例的方式用手势表示出“面”的含义,能直观判断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与“小”。但我也发现,如果让学生试图用语言描述“面”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同时,“面积”和“周长”两个概念学生很难区分,容易混淆,在实际应用时经常混淆,导致出错。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学生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里住房面积有多大),但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和实际大小还是比较模糊的。此外,教学中,我看到学生在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对这三个单位进行结构化对比有利于学生直观感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相互之间的进率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并不陌生。与学生课外的交流中,我发现约三分之二的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面积。但对“为什么长方形面积=长x宽”这个问题,知道的寥寥无几。课堂教学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对于“为什么测量的是长度,算出来的却是面积?”学生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学生的“困感点”不在于“怎么算”,而在于“为什么这样算”。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主题整合的方式出现,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面积”单元主要核心点就是理解“面积”——面是累加而来的。因此在第一节课接触面积时,就应当把“认识面积”这一节课当作一节“种子课”来组织教学,通过铺、摆等操作活动,感受“面”的累加。而当起始课上学生建立了面积的概念之后,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面积单位其实就是第一节课上,“铺”的一个个“小面积”;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其实就来源于“小正方形”的铺摆。

内容结构化通过学习主题的重组实现,四个领域下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内容的整体性,还反映了主题内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科本质一致性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统领,以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主题,在不同学段表现的水平不同,但本质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具有一致性。“面积”单元的教学应当考虑面积这一核心概念的学科本质——即面的累加。在教学组织上,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面积”与“周长”的结构性对比,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面积”,构建“面积”的知识结构,淡化语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积单位形状上的比较,把讨论焦点从“为什么选择正方形”转化为“为什么要构建标准”。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度量的标准是可以多样化的,在标准多样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选用“面积单位”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纸、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在测量不同物体的表面面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数学知识有着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同一知识体系内的知识有着“螺旋上升”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应当重视知识本质间的衔接。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本质上是对于“铺满”的优化。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面积”时,利用面积单位进行“度量”面积大小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不铺满的情况——即只铺一行和一列,为后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做铺垫。

而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尝试从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起点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沟通面积度量的一般方法(数格子)与公式计算之间的联系,回到思维原点并逐步从“计数”过渡到“计算”,实现方法的优化,从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内涵。

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我们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当从基础的课程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们一样去感知知识间的迁移性与一致性,从而建构不同单元甚至是不同阶段知识本身的内在结构。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四基”,发展“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双减”之下,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如何实现数学课堂“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下面就以“分数乘分数”为例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考。

“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乘整数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的运算原本是通过数的意义理解算理,从而明白算法,因此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抓住知识的本质。把握知识的本质进行教学的课堂方彰显它的深刻与厚重。

“分数乘以分数”算法比较容易总结,但算理的理解却很抽象,它的整个运算过程是一个分数单位在发生变化的过程,分数单位的变化,对于学生理解算理非常重要,也有难度。基于学生的认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直观,让学生观察、思考、表述、操作,归纳、总结,从知识的本质上学明白、学透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表达的机会,让知识有建构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悟”道理“知”算理。

首先,用面积感悟算理。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与分数的意义有机融合,通过观察、列式,在分数的意义和图形的面积两种角度之间建立起等量关系,在算式与结果的一致性下初步感悟算理。

其次,画图操作理解算理。“算理先行,理到法随”。如,怎么理解“3/41/2”?可以让学生先画图表示出3/4平方米,即把1平方米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然后再画图表示出3/4平方米的1/2,再把3/4平方米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双重阴影部分就是3/8平方米,体现了两次分和取的过程。然后再结合图说出双重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再次将分数乘法的意义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结合,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

第三,逆向思维内化算理。自己写一个分数乘分数的.算式,然后画图说明这个算式的意义及结果。“以形论数”“以数表形”,学生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实现了算理的内化,让算理“生根”发芽。“理通则法成”,比较分析之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了方法,学生在画图与说理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到知识的本质之“理”。

“双减”之下,如何有效进行练习?面向全体,注重实效,适当拓展。练习设计要体现了这三点:

面向全体。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练习,如“1分钟计算比赛”,基础过关,同桌互评,全员参与;选择练习,由图选式、由式选图,学生用手势表示答案,全员参与;紧扣时事热点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练习,人人思考,全员参与。

注重实效。不管基础练习的反馈,还是拓展提升的展示,我们都要注重效果的“看得见”,做到教师心中有数。

适当拓展。练习的设计要重视基础,也要适当的拓展。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既要有对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检测,也是有为下节课做铺垫的知识延伸。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标,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育才小学寇宗燕我反复认真地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的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应该是探究性和渐进性的,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去认识新知识。新的课程标准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情景为出发点,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看一看、说一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课标》的精神值得我们教师学习改变不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师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注重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但现实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还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没有充分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改进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标》的要求合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问题创设情境,另外也要强调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还有教师面对学生存在差异时,要学会因材施教,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因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我们承认这种差异。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而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发挥?处理好教师主导和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的学习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和应用的理论知识。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积极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引导学生启发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三、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数学方法不一定都是一样的,哪种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该认可,尊重差异。

通过本次学习,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数学课标的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了,课标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为一线教师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新课标精神正确落实到课堂中去,准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最近我观看了顾明远、崔允漷等教授的外滩教育论坛,他们对义务教育新课标进行了深度解读。

通过学习,专家都讲到了新课标的整体性、完整性、结构性和课后知识的'水平化。我的理解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要了解每节课在课程中的整体地位。另外教师的教要关注到其他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

崔允漷教授指出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都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他分享了以下三个观点:新目标——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底;新教学——用大单元实现学科育人,新评价——三管齐下推进素养评价。

吴刚平教授对课程的结构性很有研究:课程内容按三个方面来刻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它包括: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吴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是里层结构的能力和观念。只能因人而异,必须设计每位学生卷入其中的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才能各得其所地生成和建构。我的理解:设计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强调过程性,引导学生全面参与,亲历学习过程。

徐淀芳教授从主题领域、学习方式、学习形态三方面阐述了跨学科该怎么跨。并提出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设计学习任务或者活动。我的理解:跨学科学习通常需要资源的获取、加工、输出,输出时用多种符号、多种表现形式、多元主体表现出来,但都要基于课标和教材。

课程改革后一些理念变了,为了把新课标理念领悟透彻,除了经过不断的培训、同伴之间的互导、专家引领外,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自我反思。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深深地意识到要落实新课标中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需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索、交流、反思。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科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关注学生我们应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即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那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新课程改革不是说说而已,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即将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乐于参与远程研修,我也乐于与广大同仁们共同成长,我也更乐于实践课堂教学。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进步,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努力地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大力改进我的工作,争取年年更上一个台阶。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

1.改变上课的学习环境。

上课时,先不着急教学知识,而是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2.改革教学方法。

在上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多种活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又在学中玩。这样既让学生乐于接受所要学习的东西,又帮助他们理解了知识。

3.改善课堂氛围。

以前在上课的时候,很怕学生吵,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适当地“吵闹”并没有什么不好,当然这个“吵闹”不是真的吵,而是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争论的环境。这种争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又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4.加强沟通。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和学生沟通,进入他们的世界,不能只是一味的想和做。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把握孩子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是才能事半功倍。

在我看来,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只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因此,需要我们努力的东西还很多,在后面将会更加努力学习,学习当中和学生共同学习,并不是说小学生他什么都不懂,仔细去研究其实他们身上也有不少的优点,只是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是他们的有点罢了,好比说学生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语气,一个良好的态度,或者说一个听话懂事过程当中的尊重他人的一面,这些你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情去展开,其实有很多身边的人都做不到的地方,因为其实大的道理就是一些小的道理,能把身边的细节做好我相信没有做不了的事情,哪来多多少真理。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为了贯彻《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我利用暑假学习了《新课标》。通过学习,使我对《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这一大块中说到:“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同时,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从而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新课标》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利用技术支持平台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与资源促进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学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我们必须正确、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新课标数学心得体会小学

新课标数学,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标志性变革,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目标,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新课标数学不再强调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实际问题的应用,新课标数学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

第二段:启发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课标数学强调启发性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我发现启发性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例如,在学习整数运算中,我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整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三段:应用与数学实践的结合。

新课标数学强调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数学的应用性展现给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我结合学校周围的环境,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几何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兴趣。应用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四段:数学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数与代数的关系时,我通过提出关于代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与代数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逐渐得到了培养,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运用。

尽管新课标数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对于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个别指导。同时,应用性的数学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课程和教材支持。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总结:新课标数学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用与数学实践的结合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标数学的重要特点。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相信随着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新课标数学必将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效果。

新课标小学数学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自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中,我们主要是以重视计算能力训练为主,而对于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内容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实践性教学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

新课标小学数学注重实践性教学,使得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例如,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们互相讨论,彼此交流思路,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性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通常只注重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然而,在新课标下,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学生们能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能够更加自信和果断地解决。

四、提高学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只注重教授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而忽视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而,新课标小学数学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例如,在教学中引入趣味问题,让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或解释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用性。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实际问题,还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学教育的变化和进步。新课标不仅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和培养创新思维,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同时,新课标数学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和学科的整体性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未来的数学课程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数学素质。

新课标数学心得体会小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我深切体会到了新课标数学带给我的改变和成长。通过学习新课标数学,我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下面,我将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新课标数学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新课标数学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常常被数学问题难住,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但是新课标数学让我学会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解决应用题时,老师鼓励我们先理清问题,找到关键信息,再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逐渐学会了从问题中提炼关键信息,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变得轻松自如。

其次,新课标数学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清楚、条理分明。新课标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训练我们分析问题,推理推出结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已有条件、已知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规律性和联系,进而得到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逐渐习惯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了我的思维敏捷度和灵活性。

最后,新课标数学提升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和魅力。新课标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举一反三、教学引导等方式,让我们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实践,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奥秘。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我们需要使用尺规作图工具,亲自动手画出几何图形,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几何的规律和性质。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培养了我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新课标数学给予了我很多的收获和成长。通过学习新课标数学,我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实践动手的能力。我相信,这些培养在未来发展中将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在新课标数学的指导下,我相信自己将来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我也希望将来的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相信在新课标数学的引领下,小学生将能够更加优秀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

本世纪初,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课程标准,之前叫做教学大纲,从这个世纪开始,我们称之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2001年版颁布,后来就出了相应的教材,但是2005年后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教育部就责令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并且让我参与修订工作,并主持修订工作。从那个时候我才开始关心到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

经过一些研究,后来我们就决定在课程目标上。在原来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的经验。就是说一个学生不仅要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特别是积累数学思维的和做事情的经验。同时,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在传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传统的四基拓展到四基,两能拓展到四能。

前两个是传统教育关注的结果目标,而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性目标,这样的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才可能实现的。比如,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学会思考,只有自己参与着做事情,才能学会做事。课程内容做了一些变化,在2001年版课标里没有几何的概念,只说了空间与图形。后来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又把几何恢复,所以改为图形与几何,并且增加了若干的基本事实。

代数的证明很多,为什么说他们会说代数没有证明?后来我发现我们2011版的课标里,关于几何给了基本事实代数,代数没有给基本事实,因此,给人造成代数没有证明的错解。所以在2022年版课标中,代数给出了两个基本事实,一个是传递性,就是a等于b,b等于c,a就等于c。还有一个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不变。这两个基本事实可以作为未来代数领域的推导所需要的基本事实。

2011版课标还把传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广到了10个或者跟数学有关的8个核心词。当然,这8个核心词实际上有些在2001版实验稿已经提出来了,就是没有提的那么明确而已。这次我们提的更加明确。

事实上,四基是2006年时候就有了构想,后来他们问我设计最初提出情况,后来我就回忆了一下,找了几张照片。2006年的时候提出四基拿不出,所以我当时向教育部请示,是不是请几位数学家来看一看怎么样,向他们请教四基是不是可以?他们当时都认为挺好,特别是数学家们非常赞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数学家非常清楚,不学的结论是看出来的,不是证出来的。数学及结论的获取,需要凭借很多的经验会想问题,凭借直觉而直觉的培养是经验的积累。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标小学数学心得体会

自从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以来,我深切感受到了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变化。以前,数学课上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解知识点,让我们机械地记忆。而现在,老师更注重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不再是一个枯燥的学科,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发现乐趣的学科。

第二段: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下,我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前,我遇到复杂的数学题就会望而却步。但是现在,我学会了用大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既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提高了我的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第三段: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不再对学生灌输知识,使得我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了乐趣。现在,老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来引导我们学习数学,例如数学竞赛、数学拼图等。这些活动让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我乐于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我懂得了数学是一个有趣而实用的学科,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第四段:数学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帮助。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帮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培养了良好的思考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使我在其他学科中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物理、化学等涉及到计算和推理的学科中,我的数学学习经验让我能够更轻松地应对、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五段:数学学习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仅能帮助我在学习中更加出色,也对我的日常生活产生着积极影响。我学会了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量取物体的重量、体积等。这些数学技能在生活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使我更加独立、自信和准确。

总结: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趣味和应用价值。它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

尺规作图是我们小学阶段未曾过多涉及的新领域,顾名思义,尺是无刻度的直尺,规是圆规,利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进行有限次的作图。重视尺规作图,在不断的思考、操作、反思中,学生学习了如何想事,如何做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思中学,创中学,从而培养了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

下面我以最近和任教班级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为例,谈谈尺规作图在本节课中的教育价值。

我原来一直以为尺规作图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技能,在小学阶段,学生用直尺量取长度,再到六年级学习用圆规画圆。然而当在观摩北京实验二小的三节课时,我看到尺规在四年级孩子手中的灵活运用,才恍觉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我们从没有提供这样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史宁中教授也说,直尺可以画直线,圆规可以确定长度,还可以得到两个确定长度线段的交点。当学生用尺规去尝试作图时,他们在思考、在想象、在操作、在反思、在创造,尺规作图不仅仅是孩子数学学习的工具,而是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直观想象的一把钥匙。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一节探究型课型,要更多关注学生理性探究的过程。教材借助实验材料——小棒,呈现了三根小棒的四个组合,探究围成三角形的可行性,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初步发现有两组能围成三角形,有两组无论怎么摆也围不成三角形,但此时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了解还是浮于表象、比较片面的,尤其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得出是困难的。对比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也基本相同,直接给有数据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搭一搭,减少了非必要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但反过来说固定的材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也造成了限制。结合新课标中课程内容中的实例32,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用直尺和圆规作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给定的两条没有数据的线段a和b,想象线段c的长度范围,用直尺和圆规进行尝试和建构,经历“够不着”、“重合了”的试错过程,在操作中逆向猜想和验证,帮助学生更好的触摸“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学生推理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有些迂回和曲折,需要学生获取知识、探出规律、总结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提供推理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一个事实性的结论,而推理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结论的成立,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时很容易忽略过程追求结果,另一方面学生的推理过程往往是内隐的,为了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尺规作图在本节课中为推理过程的外显化和可视化搭建了牢固的脚手架。在三角形第三边线段c的确定活动中,把“围成”与“围不成”的数据在表格中一一记录,并用“画弧”图示的方法直观清晰地呈现操作结果,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互相交流,进行数据的分析,最终验证结论。学生用语言、用图示描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外化,便于教师对学生推理过程的规范和推理意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课在本册学习过后,小学阶段没有相关后续的内容了,因此相比结论的得出和记忆,背后的推理意识和几何直观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更为有价值。经验是个性化的产物,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经验的积累必然离不开个体的亲身经历,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方式经历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用合情推理进行大胆的推测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进行结论的证明,完成整个推理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助理推理意识的形成。

正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丹老师所说的:“如果给学生可想象的空间,可操作的东西,可交流的环境,这种精彩是可预约的。”我们平时教学就要多给学生机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开放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尺规作图为手段,让学生获取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比技能更重要的是过程,只有学生充分经历、尝试探索,才能让“尺规作图”成为学生想象、创造、推理的沃土,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要多挖掘探索知识本质,教学时要想办法渗透数学思想,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尝试、反思、再调整。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

我这次参加网络培训,完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培训里面的真正内涵和丰富的知识面,与此同时让我个人感觉到知识的一种升华从这里开始,总的来说,形式多样,有名师的专题讲解和分享,有学员围绕专题而进行的互动讨论,为我们的教育生涯拓宽了更长更广泛的学习和教育方式,回首这半年来的学习,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在学习期间,我深深地感到了新的教育观念的冲击。这个冲击来自于教材、来自于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方法。精彩的知识面,让我吃了一顿营养丰富的理论大餐,并引发我不断的反思,而且专家们的那种自信和独特的个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们身上,我得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作学问的方法的成长,而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事业、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孜孜不倦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和作为教师、作为学者的闪光的人格魅力给我的感染。在这里,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我的教育,能更严肃地思考我所面临的挑战,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我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意识到了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育中的分量,意识到了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重要意义。

我们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改革,认为只要考试选拔制度存在,教育只能是应试教育,任何先进的理念都只是美好的理想。于是,我们中很多人安于现状,停留于对教参的传授,对教育的不足、失误一味归咎于应试,归咎于学生的无知。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不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教育技能的砥砺磨练,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即使学习,也只是装了一些新名词、新概念,不与教学实践结合,消化成自己的思想。现在想来,不经意间我已成了新课程实施的阻碍者。

结题报告。

再补上一堆资料便可以名正言顺地结题了久而久之老师们对于课题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荡然无存再加上我们疲于应付常教学课题对于我们来说反而成了负担。由此看来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课题的本质和重要性。

几十年的辛苦耕耘,已磨去了曾有的激情和梦想,留下太多的茫然与困惑。这半年来我们静静地聆听讲座,静静地写心得,徜徉在学习的快乐里。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自己的浅陋,也看清了过去的自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吃老本念头多,终身学习意识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无意义的耗费时间多,有价值的尝试探索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我们今后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在这次的培训中,听到最多的话除了“反思”便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们在交流时都有同感:教学有一定经验,所带班级成绩方面,我们可以说还是很骄傲的;平时读书也不少,可谈到论文方面,大部分教师可以说毫无建树。之所以这样,除了因为自己教学理论的匮乏,无法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还有很多老师是疏于动笔的,每次写东西可以说是挖空心思,而自己的评价永远是简洁的四个字“文不达意”,这就是我平时“读写分离”造成的结果。学生不练笔。

作文。

没有提高,我们教师也是这个道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每周必写的新得,可算戳到我的痛处了。所以,内心是很抵触的,但没办法,作业总是要交的而且还要争取优秀。每次如难产般的完成作业,但出乎自己的预料的是这样“艰难”的写了几次作业后,发现我在教学理论反面再不象从前那样无话可说,偶尔也可以“引经据典”一下了,这就是进步吧!

通过这段时间的远程研修学习,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的变革。

1、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体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对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确立教学思想,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不止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发展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

2、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会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中。

新教材在编写上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以前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等形式出现,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从而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

3、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课程的及时推出,社会对教师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还应当扮演的角色有: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学生探究的合作者c学生发展的引导者d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等。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消除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业成绩;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常常是以智者长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指导、提供帮助、提供服务,扮演着指导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

4、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景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好教材的使用,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想:我能通过这次学习,进行实践反思,学以致用,让我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改变上课的学习环境。

上课时,先不着急教学知识,而是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2.改革教学方法。

在上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多种活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又在学中玩。这样既让学生乐于接受所要学习的东西,又帮助他们理解了知识。

3.改善课堂氛围。

以前在上课的时候,很怕学生吵,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适当地“吵闹”并没有什么不好,当然这个“吵闹”不是真的吵,而是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争论的环境。这种争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又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4.加强沟通。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和学生沟通,进入他们的世界,不能只是一味的想和做。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把握孩子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是才能事半功倍。

在我看来,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只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因此,需要我们努力的东西还很多,在后面将会更加努力学习,学习当中和学生共同学习,并不是说小学生他什么都不懂,仔细去研究其实他们身上也有不少的优点,只是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是他们的有点罢了,好比说学生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语气,一个良好的态度,或者说一个听话懂事过程当中的尊重他人的一面,这些你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情去展开,其实有很多身边的人都做不到的地方,因为其实大的道理就是一些小的道理,能把身边的细节做好我相信没有做不了的事情,哪来多多少真理。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

先说说一开始的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往广口瓶里放石头的的实验,我以前也读到过,但是没想到周局长启发老师们想到了那么多给人的启示,真是发散式思维教育!磁铁吸铁屑的实验使我立刻想到了“周局长就是磁铁,他有能力将全县范围内优秀的教师吸引出来,成为优秀的带头团队,带领全县教师提高素质和能力,将博兴县的教育事业引向辉煌。”第三个实验,周局长画了三个套着的圆,老师们也有很多想象,我想到的是“同心圆”,全县教育系统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同心同德,全心全力发光发热,为博兴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

为什么垂垂老矣的人,大多数后悔自己想当初工作不够努力,没有留给自己美好的回忆?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珍惜现在,没有准确定位人生价值的意义。人在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就像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的:“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早听说周局长是个大孝子,今天听他深情回忆与自己父亲的点点滴滴,真正体会到了他对老人的深厚感情和全心付出。说到父亲对儿女子孙的牵挂,说到他为了让父亲开心让孩子们轮流去听爷爷唠叨,说到为了让父亲重病时能舒服一点他不戴手套轻柔地为父亲擦拭便溺……我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老人辛苦一辈子,到老了,我们儿女能够给他们些什么呢?周局长为他的儿女后辈作出了榜样,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是呀,正如周局长所讲,地球不自转,就不会有明天,我们应找到自己生命里真正的黄金,从今天开始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感恩自己、感恩他人,一点点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成为积极向上、心态阳光的人,成为希望的播撒者,做德才兼备、有用于他人和社会的优秀教师!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

从10月开始的骨干研修班,我和同班的学员们一起经历了集中的理论培训和课堂教学跟进两个阶段的学习,感触良多。

首先,在理论学习上,我们领略了曹培英,王炜等专家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先知先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一个新的提升,尤其是他们所讲述的一些案例,有的让人感觉设计极富新意,有的似乎曾经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亦或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己所碰到的教学疑问恰恰在这时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如一个教学处理方式,或是一道精彩的练习设计,或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意外处理方法等等,为自身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方向,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当然,像朱小青、黄开选、陈裕鑫、黄莉莉等这些身在一线的优秀教师更是把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和经典教学案例,或是对教材的解读,或是小学数学教学各领域内容的解读等都让我体会到,他们的课堂是那么的实在,因为他们和我们有着共同的地方,也身在一线,让我们实在的感受到,教育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共同探讨。他们的讲座让我对数与代数、空间图形、概率和统计等多个领域的理解有了更新的认识。

第二,课堂跟进教学展示活动让我也收获了不少。在第一、二次的课堂教学展示中我和同校的方倩、杨海鸥老师一同经历了磨课的过程,虽然自身并没有上课,但是在磨课中总是有许多思想共同交汇和分歧的时候,我们在这样的交流碰撞和畅所欲言中共同学习了如何上好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当我们集体讨论的结果得到优秀教师和专家肯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是值得,至少他们的精彩中也有我们的一份。

第三,当自己的评课记录和主评的优秀教师不谋而合的时候,使我对教学又多了一份热情和信心,就如第三次的课堂教学跟进活动中省教坛新秀黄开选老师点评的一节《小数的初步认识》当中,就点到了上课老师的一个可取之处和自己的观点一样的时候,自己心里感觉到一丝的欣喜,心想“原来我的想法和省坛这样优秀的教师也有交汇的时候”。是啊,优秀教师名教师他们也是一步一步从自己的真实教学中吸取和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才会渐渐成长起来的吧。这时,我想到,那我们这些年轻的还在探索中的一线数学老师是不是更应该努力认真的去探索和学习呢。

虽然,这个骨干班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相信由进修校陈益阳老师的认真热心安排的集中培训和课堂教学跟进活动必定能够使我们的学员有一个全新的改观。在这里特别感谢苍南进修校,感谢陈益阳老师为我们班所做的努力。最后,我想说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骨干班的学习并没有结束,而是我们每个学员重新认识自己,改进自身的新起点。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