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优秀20篇)

时间:2023-12-05 13:51:39 作者:文轩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看一看下面这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相信对大家编写自己的计划会有所帮助。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特点正确、合理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3)通过思考题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根据特点正确、合理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下面这些题目你能很快说出结果吗?为什么?)。

1-1/8-52又3/14+4+1又11/144-1/3-1/6。

4又7/10+2+1/105-1/5-3/52又1/5+4/9+1又7/8。

(1)学生谈谈看法后即计算。

(2)反馈时请举例说明“怎样算比较简便”。

2、揭示课题:带分数加减练习。

二、组织练习,提高技能。

1、先说说下列各题该如何计算,并独立完成。

3又11/18+7/10+2又1/610-4又6/7-2/5。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计算思路,设问:为什么题目中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而你对第4题则用了简便方法计算。

2、引导讨论小结:计算带分数加减法,要观察数据特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则尽量用简便方法计算。

3、专项练习: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换互批,并说说思路。

(3)全班交流。

三、应用练习,巩固技能。

1、谈话导入应用性练习。

2、选择正确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1)4又2/3与1又5/9的和,再加上2又5/6得多少?

教学过程。

备注。

a、4又2/3+(1又5/9+2又5/6)b、4又2/3+1又5/9+2又5/6。

c、4又2/3+2又5/6+1又5/9。

(2)6减去3又5/6的差,再减去1又1/8,得多少?

(3)两个数的和是9又17/20,其中一个数是2又2/3,另一个数比它多多少?

a、9又17/20-2又2/3b、9又17/20-(2又2/3+2又2/3)。

c、9又17/20-2又2/3-2又2/3。

(对第3题可扩展,设问:还有其他列式方法吗?如9又17/20-2又2/3×2)。

3、应用题练习。(要求选择两题完成,喜欢做哪两题就做哪两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及时补差)。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带分数加减法的一些知识、方法、注意点等。

2、全班交流。

五、探究思考题。

1、教师提出要求:先算算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3、引导学生,再举一些例子。

4、小结:强调学习数学的态度及学法指导,并提出课后要求:你去找找看,在一些数学计算中,你能发现一些规律吗?把发现的规律拿出来,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中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六、作业。《作业本》。

本节课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学生能根据特点正确、合理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才能提高正确率。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2.教学例3.。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案

1.__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列式: 22+8=30(只)

口答:现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学生把解答第二问怎样想的说一说.

2.出示例6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咱们先解答第一问.

指名学生解答第一问,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从30人中去掉 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30-7=23(人)

口答:车上还剩23人.

再解答第二问.

(用车上还剩的 23人,和上来的 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23+9=32(人)

口答:现在车上有32人.教师小结:

1.半独立性练习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订正后,老师稍加提示,解答第二问.

已经求出一共有33辆,卖出10辆,还剩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2题:

小华有25张动物邮票,送给同学8张,小华还剩多少张邮票?

王叔叔送给他7张,小华现在有多少张邮票?

第一问由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问指名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2.课堂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题:

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3.课后练习 练习二: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全班学生开火车口算。

2.看图列式计算。【演示课件“加减法含义”下载】。

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又走来几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怎样列式计算?

出示:

数学教案-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等知识。

2、在知识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与反思,使学生学会条理化、系统化思考问题、问题。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这一单元我们对分数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把与分数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络。

(二)知识形成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在课前好的有关分数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都有哪些?

2、(1)各小组代表将你们归纳的知识在全班交流,要求举例进行说明,其余同学可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络图如下:

3、根据归纳的知识络图,就某一部分知识提己的问题,你可以要求全班同学或某一位同不给予解答。

4、通过知识的和对问题的解答,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

(三)知识运用。

1、填空:

(1)出示题目: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要求先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师: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段占全长的1/7,每段长4/7米。我是这样想的: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全长4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1份也就是全长的4/7;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4÷7=4/7(米)。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求的是一个分率,而求每段长多少米是求一个具体的量。他们的含义是不同的。

师:(强调指出)同学们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师:说说你的答案,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学生练习后进行全班的交流)。

师: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题回答的这么棒呢?谁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共享一下?

生1:在做第一题时,首先判断这是把整数化成分数的练习,需要运用分数的性质知识,然后用已知分母乘整数的积作为分子或用已知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分母。

生2:第二题也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观察分子、或者分母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再对相应分母或分子进行同样的变化。

生3:第三题很简单,就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同时除已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最后把他们化成只有公因数1的最简分数。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要力求紧扣重点、难点、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在学生独立试作后,应订正。一旦发现错误,应让本人或其他同学纠正,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以有利于概念牢固掌握。)。

教学反思:。

单元: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25-8=30+7=6+24=。

27-9=14+6=20-7=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列式:54-(8+22)。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58-6-7或58-(6+7)。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说学生:

1、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应该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使学生喜学乐学。

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重难点:

1、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二、说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故事情境,活动情景。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

2、观察讨论、探讨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开课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特别准备了学生喜欢纸玫瑰花的特点,用三种颜色不同的花朵,既复习了前面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同时又轻松的导入了新课。

2、讲述故事激趣学习连加。

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后,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动态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经过,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我借此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计算的顺序问题。

3、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5、及时鼓励与评价是小学生尤其需要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10+40+20=3+20+6=。

70-20-40=80-50-10=65-5-2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虞丽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

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学生:想!

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教师简要板书)。

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

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

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

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

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

生:4-3=1(元)。

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

生:50-4=46(元)。

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

生:4+3=7(元)。

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

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

1.第一次尝试。

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

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生:我们先用总钱数减去老师打面的的花的4元:50-4=46(元)。然后再减去做公共汽车花的3元钱:46-3=43(元)。

生:我们的想法和第一小组一样,但我们用的是综合算式:

50-(4+3)=43(元)。

2.第二次尝试:

教师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学生可以相互讨论)。

师:对咱们解决的这两个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四、完善认知、释放潜能。

师:小朋友们算算买了笔记本后,虞老师还剩多少钱?

生:43元减去笔记本的40元,你还剩3元钱。

师:3元钱够我从旧县回家吗?

生:(嚷嚷)不够了!光打面的就的用4元钱了!

师:(很着急)那怎么办呢,我总不能走回家吧?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一会儿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你别走了,今天住我家吧。(学生和老师都笑了)。

师:谢谢你啊,但老师回家得干活啊,所以不能住外面的。

生:老师你可以到了溧阳城里不打面的。早晨你是怕迟到,但放学晚一点回家没关系啊。

师:这个办法太好了!你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虞老师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真得谢谢你们了!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有没有这种模型的存在?结果通过找部分学生询问,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这类的应用题已经能够解决,因此,我将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问题并能灵活的解答定为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本着这一思想,所以我在教学时放弃了课本的教例,而是选择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探讨。经过这番尝试,我发现学生无论是从理解知识还是从掌握技能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寻求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变单纯的例题为丰富的生活情境,把解题的过程转化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自觉的提高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创造自主探求研究的机会。

问题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学生能充分体验“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在比较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中,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三、关注学生整体的活动状况。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求知的过程,在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我们的生活中!

数学教案-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3、在“猜想——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观察、分析、概括及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得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说出下列各数各有哪些不同的质因数?

103512815214022125。

2、分数化成小数,一般用什么方法?

3、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看这里有许多分数。媒体出示分数:

媒体出示要求:(同桌合作)。

把分数化成小数(借助计算器)。

根据计算的结果分类。

(2)、反馈。

谁愿意来说一说通过计算,你们把这些分数分为几类?

又是怎样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媒体出示分得的结果。

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1/22/55/81/35/62/9。

7/104/253/409/148/157/30。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规律。

(板书课题: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规律)。

二、大胆猜想:

这两个部分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分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提出一下三条:

(1)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子有关。

(2)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母有关。

(3)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有关。

三、探索规律:

第一次探索:

1、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认为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有关。你们怎样认为?

2、反馈:你们怎样认为?

学生举例说明:1/2和1/3、2/5和2/9、5/8和5/6这三组分数每一组中分子相同,但是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闪动一下分数1/2和1/3、2/5和2/9、5/8和5/6,

小结:我们可以从1/2和1/3、2/5和2/9、5/8和5/6看出: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

那么我提出的第三条:与分子分母都有关,正确吗?

第二次探索:

2、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分母个位是0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2)分母是分子倍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3)分母是2和5的倍数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4)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3、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引导学生运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推理。

(1)7/30分母个位是0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有的同学认为: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个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

5/8、7/10、4/25、3/40分母都是2或5的倍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5/6、9/14、8/15、7/30分母都是2或5的倍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得出结论:“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不正确的。

(4)反馈。

a、讨论中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反馈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显示:

5/82×2×25/62×3。

7/102×59/142×7。

4/255×58/153×5。

3/402×2×2×57/302×3×5。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自己找几个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出示:b、3/15中分母15分解质因数15=3×5,分母中有质因数3,但把他化成小数等于0.2是一个有限小数。

讨论:这和我们刚才的结论不是矛盾了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得出:刚才我们讨论的分数都是最简分数,3/15不是最简分数,但是化简后等于1/5,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所以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回答:这个分数必须是最简分数才符合这个规律。

(5)这就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规律,请大家看书,把这个规律填写完整,并轻声地读两遍。

三、运用规律。

1、根据刚才的发现,想一想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要先想什么?再想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先想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再想分母中是否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2、练一练。

判别下面各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3/2027/1815/84/1132/258/97/283/169/40。

29/1214/5。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判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只要先看它是不是最简分数,再分析分母中质因数的情况。

3、判断题。

(1)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还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含有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3)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有约数3,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有约数7,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第(1)(2)是错误的,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说就对了。

四、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刚才我们探索得到了分数化小数时的一个规律。

其实在分数化小数时,还有许多规律。

观察下列各式,按规律填空。

1/2=0.5(2)1/5=0.2(5)。

3/4=0.75(2×2)4/25=0.16(5×5)。

7/8=0.875(2×2×2)9/125=0.072(5×5×5)。

5/16能化成()位小数8/625能化成()位小数。

(2×2×2×2)(5×5×5×5)。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时说出规律:分母中只有1个质因数2(或5)化成一位小数,只有2个质因数(2或5)化成两位小数,……只有4个质因数2(或5)所以能化成四位小数。

因为5/16分母中有4个质因数2,所以它能化成四位小数。

因为8/125分母中有4个质因数5,所以它能化成四位小数。

用计算器算一算对吗?

学生通过计算器证明答案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在数学王国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只要认真学习,不断探索,一定能发现更多更有趣的规律。

数学教案:连加

教学内容:

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数学教案:连加连减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10+40+20=3+20+6=。

70-20-40=80-50-10=65-5-2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

理解连减的算理,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口算卡片、挂图、小黑板、学具盒。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情激兴:

为了证实大家的能力,他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大家请看。(出示复习题)。

2、铺垫导入。

(1)口算(开火车游戏)。

2+3+4=3+1+5=1+4+3=。

7+0+1=4+2+3=5+1+4=。

6+1+2=8+1+1=3+5+2=。

(2)口算练习。

9-3=7-4=8-2=。

6-2=3-2=6-4=。

5-2=6-2=8-5=。

3-1=4-3=3-1=。

二、巧用图片,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智慧星认为你们的'确了不起,他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精美的挂图,看大家能发现什么。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题?

生:画上有9只小鸡在草地上吃虫子。

生:草地上有9只小鸡在吃虫子,走了4只,还剩几只?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4只小鸡是同时走的吗?

生:不是。

2、选择条件和问题。

问题:草地上有9只小鸡在吃虫子,走了2只,又走了2只。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鸡?

列出算式:

师:指名学生列算式,老师板书。

生:9-2-2=。

怎样计算?

生:9减4等于5。

生:9减2等于7,7减2等于5。

3、比较归纳,引出课题。

师:(1)这两种算法,大家最喜欢哪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

(2)小朋友们,这节课学习的减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区别吗?

生:有,以前学过的减法只减一次,这节课学习的减法算式要减两次。

师:你很善于观察,说得非常好。我们把连续减两次的这种运算叫连减,板书课题。

三、尝试练习,初步运用,掌握方法。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5-3-1=5-2-3=6-4-1=。

6-3-2=7-5-1=8-4-2=。

7-2-3=8-3-1=9-6-2=。

9-1-7=9-4-3=8-2-5=。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你说我摆,并列出算式。

同桌用学具盒中的小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一个说一个摆,一个摆完了另一个再摆。如:请摆8根小棒,去掉2个,再去掉3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8-2-3=)。

2、编应用题。

师(范例):盘子里有9个桃子,小明先吃了3个,又吃了4个,还有几个桃子?

数学教案:连加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全班学生开火车口算。

2.看图列式计算。【演示课件“加减法含义”下载】。

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又走来几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怎样列式计算?

出示: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连加连减》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习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习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习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发情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数学教案:连加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栏: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

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修改补充栏: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表示河里有9只鸭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会议4只。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五、作业设计《练习与测试》连加、连减。

教学后记:

数学教案-分数应用题

要点提示。

备课人。

严正祥。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15―17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认识分数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使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初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直尺、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每句话里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其中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1)一块布料,用去3/5。

(2)一块地3/7种西红柿。

2、做15页复习题。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的是什么意义?

3、引入新课。

根据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需要用乘法计算。这节课就根据这样的道理,学习分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请大家找一找,这道题的条件有哪些,求什么问题?

(2)教学解法一。

问:从图上看用4/5,是用去谁的?就是把20米平均分成几份,用去其中的几份?

(3)教学解法二。

请同学们看线段图,讨论可以怎样解答,把它试做一下。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思路。

师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解法比较。

这两种解法实际都是表示把20米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4份是多少。

2、练一练”第1题。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强调为什么把全班学生人数看做单位“1”。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问:有哪几个条件,求什么问题?

根据“一只小鸡的重量是小鸭的2/3”,要先画出表示哪一个量的线段?看着线段图,

指名说一说分析过程,

4、教学“想一想”。

(1)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问: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意思,要先画哪个数量的'线段?为什么?

(2)大家讨论,哪个数量是单位“1”?怎样列式解答?

(3)3/2是什么分数?

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

(1)做“练一练”第2题。

(2)小结。

师总结。

巩固练习。

(3)说一说下面各题里的单位“1”的量。

看了一本书页数5/6。

杨树的棵数是杉数的3/8。

(4)做练习三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5)练习三第5题。

问: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用小乘法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的1、2、3、4。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连加

教学目标 :。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   10+40+20=3+20+6=。

70-20-40= 80-50-10=65-5-2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