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7 13:50:07 作者:念青松

6.制定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有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实施和行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的计划书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一)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教师、教学、教研是我校的立校之本。每周的教研活动,使我校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仍存在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问题,制约了优秀生提高、学困生进步,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阻碍。在县教育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探讨如何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经过认真学习和周密准备,决定进行翻转课堂实验。为使实验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目标,解决学生消极厌学,效率低下的学困问题,让学生能力强起来,成绩好起来,课堂效率真正的高起来。

2、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与时俱进。

3、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翻转课堂实验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实施在中、高年级进行,每个年级段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三、四、五年级为主,六年级可参与。每个年级段另抽出两名骨干教师辅助实验班教师做好准备工作,鼓励其他老师尝试参与。

2、实验班老师要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平台,并教会学生收发电子邮件,做好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及日常辅导工作,让家长看到网络学习的优势,为全面开展“翻转课堂”的做准备。

3、参与“翻转”实践的老师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做好知识的整合和重组,并定期提供一份翻转课堂的完整资料传到学校q群文件中,以便大家共享。

4、统计班级有电脑的学生,没有电脑的学生到微机教室完成作业,各实验班老师提前协商,调配好微机室的使用时间。

5、可借鉴昌乐一中的翻转经验,在制作学前的《自主质疑阶段学案》时,包括“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和“在线测学”等方面的内容;《训练展示阶段学案》时包括“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和“总结反思”等内容。

6、遵循求真务实原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认知和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搞形式,不搞假翻转、假合作、假互动。

7、尝试实施翻转课堂有一定难度,将定期召开翻转课堂经验交流会,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同解决。边实验边完善,整合资源,发展创新,找到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付诸实践的“翻转教学”方案。

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上级教育部门校本研修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校本研修三年规划,和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在总结上一学年度研修情况的基础上,制订本年度校本研修计划。

继续以“创办特色学校,打造智慧教师,培养合格学生,建设高效课堂”为总目标,以“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为教研活动主题,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我校办学水平”为目标,以“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突破点,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努力抓好校本研修工作。

(1)集体备课形式。继续依据同学科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每周由备课组长组织集体备课交流,以“围绕课题-独立初备-交流研讨-达成共识-模式备课-教后反思”为备课的基本流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备出实用的、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2)课堂教学形式。

继续以“课前准备——合作探究——巩固运用——总结提升”为课堂教学主要流程,进行教学预设,教师也可以有自己实用的个性化教学流程。

在认真备好课的前提下,以教研组为单位从中选出优秀课,向同学科的全校教师和领导做汇报课。教师围绕学校规定的研修大主题和组内确定的研修小主题,进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继续实行师徒结对制度,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师傅要做示范课,徒弟进行阶段性学习后,向大家做汇报课。

(3)校本培训形式。自我研修、校内培训和外出学习。教师按六个一的要求进行自我研修,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定期组织校本培训,同时还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努力为教师外出培训创造方便条件。教师外出培训后向大家做学习内容汇报,并作观摩课,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4)课题研究形式。要求教师结合学校研修主题和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确立实用有效的教育科研课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网络研修形式。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有效利用班班通,设专人为教师进行网研辅导,每个教研组设一名信息管理员,学校先培训信息管理员,信息管理员再培训教师,分层落实。学校还成立了网研领导小组,各负其责。

1、学年初带领教师学习学校校本研修三年规划和本学年度校本研修计划,并布置本学年校本研修的任务。

2、依据学校研修活动主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及自己上一学年确立的研修主题,制定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3、研修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监督各教研组校本研修是否按计划落实。

4、各年组校本研修联络员,要经常指导本年组的研修工作,并与组长定期沟通、交流,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学年末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1、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落实校本研修相关工作。

2、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3、制定校本研修相关制度。

4、召开教师大会,学习校本研修相关文件精神,布置校本研修工作。

5、上交校本研修个人计划、明确研修主题。

1、继续以同学科低中高三学段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2、完善校本研修个人专业发展档案。

3、进行校本培训活动,怎样使用电子白板。

4、要求教师自己进行一次校本理论研修学习活动。

5、深入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听课评课指导研修活动、做汇报课活动。

6、布置各学段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制定备课、做课活动计划。

7、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活动。

8、组织部分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提升远程培训活动。

1、组织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继续教育学习活动;

2、督促指导教师按时完成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作业;

3、外出培训教师做校本研修专业引领教学活动讲座;

4、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

5、进行师徒结对做课活动;

6、继续深入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听课评课指导研修活动;

7、做好网站检查管理、网络研修工作。

1、继续督促指导教师进行远程培训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活动;

2、按照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规划完善相关研修内容;

3、集中学习校本研修相关培训内容;

4、继续完善本校网站建设情况,并做好网研工作;

5、检查师徒结对研修工作情况,指导完善过程材料;

6、检查指导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7、进行校本研修组内汇报课活动。

1、检查教师成长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档案完善情况;

2、进行校本研修教学预案常规检查;

3、进行师徒结对汇报课活动;

4、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自检自查;

5、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上交校本研修过程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6、做好远程培训信息技术提升工作,确保教师学习成绩合格;

7、检查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做好测评收尾工作,写出质量分析;

2、做好假期活动安排。

1、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落实校本研修相关工作;

2、召开教师大会,温习校本研修相关内容,布置校本研修工作;

3、组织教师按一定流程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1、召开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会议,结合研修主题,进行研修指导;

2、进行研修理论集中学习活动;

3、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指导研修活动;

4、完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档案袋;

5、进行校本研修科研课题汇报课活动;

6、检查指导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结合校本研修进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2、开展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交流活动,制定修改研修方案;

3、检查师徒结对研修工作,指导完善材料积累;

4、业务领导进行校本研修讲座;

5、做好网络研修培训工作;

6、检查指导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研修培训工作。

3、继续完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档案;

4、进行校本研修组内汇报课活动;

5、检查指导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进行徒弟研修汇报课活动;

2、外出教师做研修观摩课活动;

3、做好复习计划,迎接期末检测。

4、做好校本研修第一阶段的总结工作,并上交相关材料;

5、做好学期末校本研修自检自查工作,上交需要解决的研修问题;

6、检查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做好期末检测收尾工作,写出质量分析;

2、做好假期活动安排。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伴随着开学的脚步声,凤尾学校的各项工作又步入正轨。音乐组得益于区教育局及校领导的重视,教育的关心,本学期从教育资源配备的不断完善,科组工作力争在原来的原始基础上争创佳绩!

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我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学科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落实《萝岗区教育局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意见》和《新课标,新理念》,根据我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完善学校艺术学科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校在艺术方面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与活动成效,扎实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学生为本坚持教研教改,以教育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普及力度,提高普及质量,根据学校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符合实际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类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有所得,有所获,推动学校艺术工作的整体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二,主要工作:

1,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萝岗区教育局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意见》和《新课标,新理念》以及学校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

2,积极配合学校教研工作,完成电子教案等教研任务,认真履行学校教务工作,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提前备课。

3,落实好学校艺术类的各项活动,组建学校舞蹈队,不断完善与健全管理体制。

4,积极组织好学生元旦文艺庆祝活动。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级各类艺术比赛,争取良好的成绩。

6,落实好本组音乐研究课。

三,具体安排。

制定工作计划,提前两周备课;参加区第二届艺术节声乐专场比赛。

履行教学进度,落实研究课,组建学校的舞蹈队。

第二届艺术节器乐专场比赛;

第二届艺术节语言艺术专场比赛。

3,十一月份。

研究课交流,舞蹈队进入常规训;筹备校园元旦庆祝活动。

竖笛继续教育培训课程。

4,十二月份。

开展校园元旦庆祝活动。计划方案另出。

学期教学教研总结,交流。

三、以上计划如有实际情况酌情变更。

文档为doc格式。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福建师范大学以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特区”优先建设和重点建设,高看一眼,厚待一分。实施思政课建设“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打破机制壁垒,形成党委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宣传、学工、团委、人事各部门联动,在机制、政策、资源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校领导坚持主动联系思政课教师、不定期推门听思政课、每学期上讲台给学生讲思政课、开展与学生面对面早餐会等活动;出台工作方案,突出党委政治统领和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制定《福建师范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从规范思政课课程设置、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系统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此外,学校党委还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党建考核、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办学质量考核等。

打造思政课程群组,下好课程体系建设一盘棋。

按照“全面融入、全体覆盖、分级实施、有效衔接”的总体建设思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统筹规划,坚持将党的新理论成果全面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形成思政课学习4年全覆盖、有特色、有梯度、不断线,积极打造“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示范微课堂”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群。

聚焦理论主课堂。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门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计划,保证学分和学时,并统一使用中央“马工程”新的统编教材。

创新实践大课堂。将社会实践列入本科思政公共课必修学分,依托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福建红色文化的寻访、研究、传播,通过不断摸索,逐步打造出以“八闽红印,筑梦青春”为主题,由理论研读、课内实践、基地研学、宣传推广等各环节构成的立体多层的福建红色文化实践课程模式。

打磨网络新课堂。积极推进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在已立项的3门思政在线精品课程基础上,全面推行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学校自建省级线上精品慕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疫情防控期间已提供福建省内外20多所高校使用,选课人数达到5964人,页面浏览量已达到148万以上。

建设示范微课堂。依托福建省思政教改项目,先后开设3门“中国正在说”系列思政微课,8门福建省首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12门福建省“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疫情防控期间,开设“爱国主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能量与价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着力点”等思政抗疫小课堂,作为思政课程群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微课堂产生大效果。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思政课内涵发展新路径。

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聚焦思政活力课堂为核心,以“主体激活、教材鲜活、教法灵活、空间盘活”为特色的四维创优教学改革模式,以系统集成、深度融合的方式重构教学生态,示范效应凸显。

激活师生教学双主体。即以“互动对话式”和“过程性评价”激活学生主体,积极开展“同龄人讲思政课”“青马易战”app在线答题、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对话学习等方式,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以多元化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促进教学等方式激活教师队伍活力,打造以思政课学习共同体为目标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双主体。

建设生动鲜活的教材体系。形成“一主多辅”,即以国家教育部门统编“马工程”教材为主导,教师自主研究设计教案、课件、教辅、线上习题库为补充,同时编纂多种教学辅助读物,将地域特色融入教学文本等立体鲜活的教学资源。梳理地域文化,将“福建红色文化”等融入思政教材,相继出版《四下基层与群众路线》《摆脱贫困与全面小康》和《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指南》等系列教辅书,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

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针对思政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对话式、专题式、辩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同时以高水平教改成果支撑教改创新。思政课教改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累计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教学荣誉90余项。

盘活固态单一的教学空间。深度融合智慧教育“互联网+”新技术,通过实践教学、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重构教学空间,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拓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混合在线课堂”“情景沉浸式课堂”等活力线下课堂空间,累计开设10余场“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观摩示范课;利用“互联网+教育”,打造集多媒体教室、慕课教学、超星学习通等空间于一体的智慧网络课堂;近年来,已带领学生到福建省内和广东、江西、浙江等省份开展了10余次“行走课堂”现场授课,学生累计递交了6万多份实践报告,并择优汇编《大学生实践报告集》10多本。

加强教师队伍协同,发挥教师立德树人向心力。

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关键,以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通过内育外引、招录补充、校内转岗、兼职特聘等方式,配齐配强配优思政课教师队伍。2017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引进教授、优秀博士13人,通过校内招聘的方式新增专职思政课教师23人,专任教师总数已达90人,学校思政课师生比在全省率先达到1∶350的要求。

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以优秀政工干部为辅,以社科名家和党政领导、行业优秀代表为特色的多元师资体系。2017年起,举办“形势大讲堂”活动,每学期邀请社科理论界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党委书记校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上讲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已累计举办40余场。

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实施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攻坚战,形成涵盖“理论学习、专题研修、集体备课、实践考察、技能提升、教学竞赛”为一体的系统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培训全覆盖,常规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的全员培训模式。近5年,共选派10余人次参加国家教育部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30余人次参加福建省高教机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150余人次参加上海浦东新区、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红旗渠、兰考等地实践研修。

搭建“三全育人”平台,共绘铸魂育人同心圆。

打造课程思政协同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出台《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建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开展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全部课堂育人主渠道和所有教师育人主体作用。

发挥各类高端学科教学平台优势。以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依托国家和福建省科研、教学、培训方面的高端平台,把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新理论成果研究阐释,把思政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转化为科研的主攻方向,以科研成果提升思政课理论深度和育人广度。

搭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平台。自主研发“青马易战”线上学习应用app,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章党规等知识融入“青马易战”线上学习特色应用,为思政课线上教学提供了网络云课堂协同平台,有效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借助“红传航道”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媒体传播品牌,传承福建红色文化基因,通过线上融媒体矩阵推送红色文创产品,以更具时代感、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共同构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平台。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教育局新一轮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各学校在实施变革课堂上都在为寻找一条符合自己的课改之路而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我校不断尝试变更教学方法与策略,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静为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办学宗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近年来,我校以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不断在全校开展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寻找教育教学理论与农村小学自主学习培养的最佳契合点,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农村小学自主学习教学理论,从而在实践上更好地指导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

总概括起来:一个转变,两个变革,三大原则。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开展课改总动员。

通过观看生本课例,大量购买变革课堂的有关书籍,让全体老师形成一种课改势在必行的氛围,意识到是时候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了。

2、做教师思想工作。

思想引领行动。要想真正变革课堂,首先就要转变领导及教师的思想观念。我校通过多次组织教师开会,分析当前学生不学、厌学等因素,统一达成共识: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3、通过学习改变认识、提升教学水平。

(1)专家指引,开拓视野。

我校邀请一些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有效地调动了老师们课改的积极性。同时,我校通过往兄弟学校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大大开拓了教师们的学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2)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并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教师的学习和撰写学习体会。今年,我校先后组织教师网上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老师们获取知识来源。同时让教师对教学问题以及个人学习心得及时反馈和分享交流,大大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为了让全体老师都动员起来,一起齐参到课堂变革中,我校通过拉桌子,成立小组合作来营造氛围,促使我们的教师寻求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师尽量少说,多给机会学生说,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教师也要不站或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间来与学生交谈、探讨问题,要体现师生之间尊重、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彻底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授课模式。

(四)“稳步推进”原则。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

为了让教师能顺利迈出课堂变革的第一步,我校组织了教研组长制定并印发“课改指引”,让教师们有章可循,帮助教师更快进入课改角色,尽量让大家少走弯路。同时,我校还对班里的小组长实行三级培训:校级、年级和班级培训,让小组长尽快适应上岗,构建小组后每月还对优秀组员和小组长给予表扬奖励,鼓励优秀激励后进。

另外,教师们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与学习,网络上既是教,又是学。集思广益,教学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与实践,有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的视野从此开阔了,教改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不断地高涨,教师为了让自己成功的方法能与他人多分享,平时遇到问题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去思考。

(五)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原则。

1、加大教研学习力度。

我校定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6位行政领导分3组或6组参与教研活动,各学科做好考勤与活动记录,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困域。

2、定时制定好课改教学流程指引。

每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后,教导处就分别组织语数综合三科教研组长制定出各科教学流程或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收集归类后组织大家一起研讨学习,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起到指引作用,帮助更多的教师少走弯路。

3、上好课改示范课。

让在课改变革后表现较优秀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凡同科的教师都要参加,在研讨课后及时说课与点评。行政带头上好示范课,在学校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教师队伍的士气,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4、推门听课,促进成效。

课改一段时间后,领导将不定时往各班推门听课,课后对教师暴露的问题或修改建议及时给予讲评与交流,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避免原地踏步或走回头路。

5、做好课改检查课。

在课改过程中,我校将定时进行全校性的课改检查课,由领导及教师组成检查小组,对全校的教师在课改后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诊断检查,发现没有体现课改要求的教师,帮助他们重新学习课改精神,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检查,直至达标。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副组长由教导处正、副主任担任,组员由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具体开展此项工作。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新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方面的文件及论著,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根据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本学年的课程,根据要求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弄清新老教材的变化。所有教师都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改革教学,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对新课改的宣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的解读,学校进行新课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

第二阶段:摸索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逐步实践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认真总结一轮课实验的经验,对实验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原则,继续深化推广。

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会计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商务语言,在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的发展趋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国家对会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得专业的会计知识,又可以利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强调的是英语语言的学习,侧重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内容涉及很少。很多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不错、英语也顺利通过四六级的考试,但是其对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还不甚了解。因此,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或者考研、乃至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绝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但从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的性质和课时的分配以及考试的形式上来看,学校对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首先,从课程开设的时间来看,学校一般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是普遍比较浮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在为找工作、考研努力,只把很少的心思用在课堂上。从课程的性质上来说,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是专业选修课或者考查课。从课时的安排上来看,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一般每周2个学时,一个学期30~36个学时不等,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最后,从考试的形式上来看,会计专业英语的考试形式多为开卷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其次,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掌握会计相关术语的英文单词,或者是用英语讲会计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的会计中文知识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能够读懂英语的专业文献,了解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差异。

1.2会计专业英语的教材选择标准不相同。

现阶段,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介绍西方财务会计的原版教材,另一种是类似中文《财务会计》的翻译版教材,两种教材各有利弊。西方原版教材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专业术语表达,但是其内容繁多,且以阅读为主,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大部分英文水平不高,学习起来难度相当大。翻译版教材一般来说,结构比较简单,也符合我国会计准则的应用要求,但其缺乏配套的练习,不利于学生课后巩固知识。另外,翻译版教材为迎合学生英文水平不高的特点,一般在内容的编写上只涉及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对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内容很少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知识体系的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会计专业英语是一门复合型课程,既涵盖会计专业知识,又强调英语的语言能力,因此,该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要求授课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功底,又要有较好的英语教学水平。但是,在我国民办高校甚至一些公办院校,这类教师极其缺乏。于是,会计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由英语教师担任,这类教师了解并且精通语言教学,但是其缺乏相关的会计知识,对教材当中出现的会计案例不能熟练地运用会计原理、会计术语去解释,无法和学生就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另外,会计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还可以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这类教师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业务的处理等掌握的非常透彻,但是他们大多英语底子薄弱,或者其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较高,但是不能熟练的用英文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1.4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民办高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直至大四毕业,能够全部通过英语四级的情况都比较少见。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四上学期,尽管有些同学早在大一或者大二已经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大三一年没有学习英语,等大四再学习专业英语时,才发现英语知识早已忘光。以这样的英语基础去学习专业英语,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他们很容易丧失学习会计专业英语的信心。另外,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时目标不甚明确,加之以就业为导向的心理影响,他们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会涉及到英文记账,自己也不准备到外企工作,因为,会计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十分没有必要。加之,临近毕业,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看公务员考试、银行考试的书籍或者准备研究生的备考,心态比较浮躁,只将较少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去。

2提高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2.1重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同时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企涌入我国,同时,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业务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国际化的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同时,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同学在考证方面也需要专业英语知识,比如acca考试。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英语作为附加题渗透到会计、审计和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中。2009年,新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规定,综合考试的英文题直接包含在100分的总分中。无论是从就业还是从考证方面来说,会计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办高校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从思想上重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增加该门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改革考试方式,变开卷考试为闭卷考试。

另外,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其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选用合适的教材。

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能够基本读懂专业英文文献,并且具有用英语进行专业的对外交流能力。因此,所选用的教材要能够使学生系统的地了解和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不同国家的财务会计体系和结构,同时,教材的内容要涵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等内容。不可忽视的是,所选用的教材最好有配套的练习题和与全书相对应的朗读光盘,练习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内容,朗读光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3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师。

首先,民办高校可以引进既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英语教学的高水平人才。其次,民办高校可以培养现有的师资力量。从可操作性角度上看,大力提高现有的专业英语教师素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英语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攻读会计专业的硕士学位,也可以利用暑假开设进修班,由本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授课,提高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储备。对于会计专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考取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比如通过考取cpa、acca等资格证书来提升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暑假期间到外企调研,深入外企进行社会实践。有条件的民办高校还可以选拔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到知名大学做访问交流。

2.4改革考核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上文中提到,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四上学期,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同时,心态浮躁,对专业英语的学习重视不够。因此,如果仅仅根据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表现,那势必对打击学生的信心,也容易激起逆反心理。如果能够将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讨论、出勤)的比例提高,使学生注意自己平时的表现,不旷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另外,针对民办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先记单词、再看课文”的教学要求变为“先看文章(译文)、理解文章,再记单词”的步骤。同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逐步加大英语在课堂上的使用比例。从以中文讲授为主到中英文讲授结合,也要逐渐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术语的表达和翻译。在帮助学生克服对专业英语畏惧感的同时,提高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以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xx年工作计划为指导,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现状出发,围绕强化学科建设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建设区域性骨干教师群,构建镇域一体化教研制度,落实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和绍兴市农村完小小学科学教学规范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提高研修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科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县(市、区)教研员配备专人不专职。二是学科教师不“科学”。近年来,绍兴县、越城区在新教师招聘中招收了一定数量有科学学科背景的新大学毕业生担当科学专职教师,但多数县(市)对基层学校要求分配具有理科背景的新毕业大学生任科学专职教师的愿望,往往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三是科学专职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名不副实。上科学课成了学校领导、年老教师、难以胜任语、数学科教学的教师的“专利”。

2、科学学科的课程建设投入不足现行教材中实验内容、实验形式非常丰富,既有观察类的实验,也有操作类的实验;既有验证性的实验,也有探究性的实验;既有可用替代品完成的实验,也有必须用正规的实验仪器、材料才能完成的实验,且许多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需要有足够的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等作保障。但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室,就是有其内部的设施设备也非常简陋,难以满足科学学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仪器、材料匮乏,连教师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也得不到保证。

3、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小学科学的教师队伍现状可用“一多一少、一高一低”来形容。“一多一少”是指以任其它学科教学为主兼任科学课的教师多,专职的科学教师少之又少,且所谓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本学科的专业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的比率不到20%。“一高一低”是指多数小学科学兼职教师年事已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小学),但职称或学历较低,难以胜任科学课的教学。由于多数学校缺少科学学科的“领头雁”,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教研团队,有效的校本教研难以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难以落实,学科的基本质量难以保证。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难点,而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才能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本文结合机械类教学改革实践,介绍了在课程体系、内容、考核等方面的尝试,探索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力学机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能力。

一、《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工程力学课程是介于基础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技术性基础课,是高职高专类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其自身理论的方法也可以直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力学教学内容保持着它的传统学科体系,教师主要采用粉笔、黑板和书本的“三维”教学方法,教师讲和学生听一直都有严格的“界限”,主体位置是教师,这样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几乎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结果学生的应用能力差,综合应用时体现得非常明显,而这与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宗旨完全相悖。

力学课程的掌握遵循着实践、理论及再实践的法则,而高职高专的工程力学教学大纲过分强调了课程自身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重公式的推导,反而与相关课程的紧密性较差,教学尤其缺乏对学生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适当的力学模型的培养。力学公式的记忆却是通过课外题海战术,空洞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以及沉重的课外负担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力学学习的困惑与乏味,而当前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力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是无法理解与融会贯通。

同时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学时的缩减,使得力学教学实施时与前继课程如:工程制图、高等数学难于安排妥当。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且繁,课堂气氛沉闷,力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无味,增加了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难度,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急需应用能力更强的职业技术类人才,面对这样的变革和需求,高职高专教育要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大刀阔斧地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工程力学课程应顺乎潮流进行改革。

二、优化教材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突出“应用型”这一特点,要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上,淡化理论与推导,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删减与重组。工程力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主要包括静、动力学和运动学三篇,对于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就可压缩运动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内容。重组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衔接。讲授时重点突出力系简化理论,对各种形式的合力矩定理和平衡方程的推证,以及各种形式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简单讲解,加强课程的逻辑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材料力学部分仍按原来的基本类型分章,把教材内容分为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组合变形四章。重点介绍变形特征、应力分布及强度校核理论,注重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用强度校核公式解决三类不同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科发展增加教学内容,增加的内容应能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且应该是比较成熟的理论。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革新。

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机械工程专科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采取一定改革教学方法的措施。

首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教师不能教授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却传授给他们学习与应用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授前,要求学生预习,这样使得学生能提出重点、发现难点,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除了按教材教学外,还应注意将国内外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对所学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其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工程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工程实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动画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就可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比如“约束力与约束反力”、“空间力的投影和力矩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及“刚体的平面运动”等知识单元,其课堂板书量大,抽象概念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也多,传统方式既费时又费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所以改革实验教学也是高职工程力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工程力学教学中有许多工程实例,而学生在学习之前又缺乏专业知识,这时可以带学生参观机械工厂或者建筑工地,进行认识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克服实际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

改革考核考试方式也是重要的环节,建立多元考核方法,将考试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在命题方法和内容上,避免过多的死记硬背和单纯套用公式的试题,加强能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试题,统筹考核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毛灵涛,袁则循.面向21世纪高职专科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03.

[2]杨浩泉,周平.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xx,21(2).

[3]王红卫,李育文,徐建国等.《工程力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0(1).

[4]刘超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中州大学学报,,3.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我国整体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而数控加工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作为一门以实践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性课程,职业院校近年来通过开展数控加工课程改革,也更好的实现了数控机床专业操作人员的培养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围绕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进一步探究该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进而对其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将课程改革进行进一步发展,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

数控加工作为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发展的现代制造核心。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wto组织以后,我国传统机械制造业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制造业更是做到了由加工组装基地向着技术制造中心的转变,广泛的受到了制造业的喜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更应该将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加强学生技术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案进行研究。从近年来对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研究结果上看,很多职业院校在虽然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但是仍然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各高职院校对数控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等没有进行明确,教学模式中仍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因此造成了问题的所在。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职业院校数控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更是一项必须务必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1、对课程的社会调研力度不够深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正是用人之际,对数控加工技术人才更是十分需要,主要体现在课程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包括哪些模块,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核心能力和专业素质等。

2、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的力度还有所欠缺。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仍旧采用原本的模式,而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完善或是创新。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很多内容就更为陈旧,多亏先进教学内容的提及和介绍十分有限。比如先进的数控精密加工工艺和自动编程技术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展现和提及。

3、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还有明显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比较重视“教”,但是却忽略了“学”的重要性,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教师传递的知识,所以最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成绩很难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对学生进行主动性、创新意识也并没有做到相应的完善,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4、实践性教学强度存在问题。由于现阶段对数控设备的投入成本比较大,而数控实际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很多数控加工实践性教学环境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现在实践性教学的强度还明显不够。通过上述问题的叙述,在这个背景下,现在只有将数控加工课程及时进行改革的完善,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课程教学结构模式。

1、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在进行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其前提,尽可能体现课程特色。在对课程进行相应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创新性原则。在对机电类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相应研究或是分析以后。要确定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等问题,就需要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对创新性要求进行展现,就应该打破传统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处理好就业和发展的关系,使其保持在先进的课程标准下,形成一套更为合理和完善的课程结构。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数控加工技术应用能力上,全面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2综合性和科学性原则。在对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完善,并且通过本节课程的内容安排,进一步将其向着系统性发展,保证其从简单向复杂过渡,从单一化过渡到综合化,便于学生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对于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前导开设课程中通常包括微机原理和应用、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机械设计等。其内容在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应该保证科学性,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满足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先进性原则。

课程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对数控加工技术中的新知识点进行反映,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新工艺或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根据对未来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来说,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其能力的素质进行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学习数控加工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由于相对来说,数控加工技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1、课程教学结构模式。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是以某种课程类型为主,并将其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一种模式。现在我们在职业院校中常见的几种课程类型为:(1)以学科为基础的学科课程。(2)以儿童为基础的活动课程。(3)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核心课程。(4)包含前三种课程优势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根据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国家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要求今后的数控加工课程技术要选择综合性的课程类型作为发展重点,采用集群式的方式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构建,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方式。

四、数控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加强专业教学培训。学校将课程体系改革和对人才培养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逐渐转变传统的数控教学方式和理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守“以工=工作过程为基础导向”的理念为教学指导,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引导教师进一步融入到专业教学探索中,以便对开发全新教学模式提供更大的帮助。

1、2加强专业团队建设。相关院系在进行教师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师的培养,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和企业工作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联系,形成一个更为专业的教育团队,积极承担起职业院校中的教研工作,为今后的数控专业发展明确更好的方向。

1、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兼职教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其工作为基础,不断吸收一些具备较强专业知识的企业工作人员,让其担任兼职教师或是客座教授等,定期展开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本校教师团队的建设,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更为稳定的基础。

2、加强校企之间合作,促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是现在常用的一种发展模式,适当的开展校企合作对于提升教学针对性有着十分明显的帮助,并且也能达到双赢的效果。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面向市场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这个前提下,学校也应该掌握企业的基本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教学指导和帮助,使其和企业的要求相吻合。相关专业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以后,企业和学校也应该保证在师资问题上做到共享。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对数控产品的实际接触,在操作起来会更加顺利,同时对于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将起到有效的帮助。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推进的力度逐渐加强,同时对职业院校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通过对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研究和相应实践,使得机电类专业近年来逐渐受到了重视。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今后企业的就业需求,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的集群模块式课程结构,通过不断修订课程教学等文件,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进行进一步优化。随着我国近年来机械自动化脚步的深入,数控加工技术也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将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走向企业的工作岗位奠定更稳定的基础,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把好课堂教学的“道”,即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真正的高效课堂一半发生在课堂上,一半发生在课堂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更离不开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搞好课堂改革同样也要握好“术”这把剑。用好这把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也就是要在课堂上讲“方法”。

关键词:课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最近,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搞得风生水起、波涛汹涌。老师们也是精心研究教材、打磨课堂,课堂改革的大潮中,老师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忙得是不亦乐乎!然而,众多看似热闹、轰轰烈烈的课堂背后,总给人一种停在表面沉不下去的感觉,就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掉了魂,缺乏实质性的东西。纵观众多的课堂之后,笔者认为,课改其实也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姑且把这里的“章”称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两把尚方宝剑,其一称为“道”,其二称为“术”。“道”者“规律”也,“术”者“方法”也。

也就是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真正的高效课堂一半发生在课堂上,一半发生在课堂下。课堂下的因素甚至决定着课堂上的效率,这一因素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即“规律”,也就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的“人格”保驾护航,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中“道”的深髓。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视和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上起春秋时期的孔丘,下迄民国时期的陶行知,他们堪称我们的楷模。今天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更离不开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学生只有相信老师,才能实现“老师指到哪里学生打到哪里”。离开健康、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改革就会成为“无源死水”。

“术”是“方法”,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师生关系,把好课堂教学的“道”只是用好了一把剑,搞好课堂改革同样也要握好“术”这把剑。用好这把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也就是要在课堂上讲“方法”。这种“方法”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要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其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课堂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尊重每个学生,不仅要让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课堂教学改革最忌讳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潜力,课堂教学改革只能裹足不前甚至半途夭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千方百计地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尽量发展他们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改革是门艺术,不能盲目遵从,“术”需研究,“道”需探寻。如果把课堂教学改革比作教育的“天”,那么“道”“术”这二物,只有彼此交融、相生相克,才能浑然天成。用好“道”“术”两把剑,定能舞出理想课堂绚烂的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工程力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们觉得学习起来特别难、力学课堂容易沉闷、在较少课时内需要完成三大力学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力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和各类构件承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杆系结构的组成与受力特点,及求解杆系结构内力与变形的方法,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力学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觉得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与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分为三大课程分别讲授,将每种力学理论的推导原理和计算过程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工民建的学生未来很多要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力学知识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监理的工作,也可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而力学知识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不会像在专业设计工作中那么多。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也必然和工民建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针对工程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仅设置一门《工程力学》(授课学时为64―80),并在这一门课程中贯穿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力学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不多,没必要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动脑筋去领会复杂的力学理论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步骤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选择更有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2。2。1围绕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研究结构体系的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以及二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为主线,贯穿全书,建立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平面力系给出力学平衡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到空间力系,让学生对于力学平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材料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给出内力和变形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灌输内力和变形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中的应用;在结构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力法和位移法的内容深入理解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物理关系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按此教学线路去均衡的安排教学时数,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侧重内容的应用性[1]。

2。2。2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结构分析从工程的角度讲,力学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工程结构和施工去讲解,则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工程管理的学生日后经常要和房屋的搭建以及相关的施工器械打交道,教学的内容多结合结构骨架和施工机械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谈到铰接和刚接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到工厂的承重体系,并且涉及到承重体系基础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厂房承重体系基础形式的不同,让大家了解铰接和刚接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排架和刚架承重体系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力学是没有的,就会感觉到力学和大家从事的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2]。

2。2。3教学内容结合施工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在工地上的上所见所闻,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进行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受力分析中的弯矩问题可以联系到塔架结构或者吊车的平衡分析,当学生初到工地看到塔吊的时候,肯定也会疑问为什么高处的吊车臂除了吊需要的结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吊块悬于空中,那么可以通过力学知识给大家提供解释,告诉大家吊车可以通过该变平衡重的重量来控制吊车的载重,以免吊车翻转。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放到讲解弯矩内容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工程管理学生《工程力学》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讲解过程,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1精讲多练由于工程力学要在比较少的学时里给大家交代三大力学的内容,所以要非常精的选择教学内容、案例和作业,并且课上多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再多学生不练习也仍旧不会,尤其是力学这门课程,学生们普遍认为是非常难学的课程,这样就更需要加大练习的力度。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多的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到黑板上做题,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2。3。2启发思考力学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实验或实际工程等例子,逐步引导大家思考,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让大家思考理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如何绘制梁的内力图时,可以拿出一个作用有分布荷载和弯矩作用的简支梁,让大家分别用列方程法、简易规律法和叠加法绘制弯矩图,这样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求解支座反力的知识,而且将绘制弯矩图的几种方法对比的应用到一个案例,让大家不仅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认识也会更深一层。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教学,培养大家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甚至发散思维等等[3]。

2。3。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往往是英语等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力学课程当中很少有应用,可是通常的力学课特别容易让人感觉沉闷,所以可以考虑把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力学的教学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什么样的力学理论去解答,或者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几种力学方法解答,这些讨论案例的设置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工程力学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将来的结构课程和施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操作,必定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对于工程结构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工程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把力学知识用到实处,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xx,(50)。

[2]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胡晓光。论结构力学教学改革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龙江高教研究,20xx,(9)。

新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我作为音乐教师也融入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在这一学期的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尝试着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生的评价方式等进行不同的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音乐课也要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这些新的观念,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助,共同发展;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等等。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用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目标要求。

例:一年级的小朋友,在音乐的欣赏中,由于听力与读谱能力不强,他们对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情感的感知和体验等都受到了限制。我尝试用直观的图画、符号来表现乐曲的旋律、节奏、结构等,并结合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在“音画转换’冲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欣赏《荫中鸟》时,我首先打破了以往先出示欣赏课题的做法,先放录音让学生闭目想像,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的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由于听得真切,想得奇妙,有的学生画出了飞鸟和太阳;有的学生画出了两个翩翩起舞的小朋友,等等。这种做法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拓宽学生表现音乐的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绝不能局限于教师单纯的讲授,而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是让学生学会唱歌就可以了,而是在熟悉、听懂、会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多元文化交流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像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因此,我作为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正确对待“良性争论”,多给学生创造争论、讨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响,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这就需要营造创新课堂环境。

新教材的第一课是《有趣的声音世界》。如何能吸引学生呢?课前我思前想后,决定采用引导、启发、联想、实践的方式,给学生一个空间和自由表现的环境。首先让学生模仿打雷、雨滴、打呼喀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声音,这样孩子们平时无意识所积累音响一下子涌现出来,情绪也随之调动起来。他们模仿自行车铃声、敲门声、妈妈切菜的声音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有意创设的这个情境,给了学生一个广泛的想像空间,使他们加深了对有趣的声音世界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

再如《大雨和小雨》这一课,为了使学生从头至尾始终融入一种情境化的音乐学习之中,我运用图画、语言等要素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境。先在黑板上画几条白云,然后徐成一片乌云,接着再点上几个雨点,最后画地上长出了许多嫩芽。在画的过程中,伴着与学生自然亲切的对话,再伴着生动的语言;“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忽然,天变了脸,白云变成乌云,噢,打雷了,下雨了,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下下停停,停停下下,地下的种子迫不及待地钻出小脑袋,来看这美妙的春的世界,你听,‘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淅沥沥’,不断地下着”。

创设合作的环境,使孩子融入群体,淡化自我,这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使他们在群体中处理好个人、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小就树立群体意识,这正是培养一代新人应十分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改变了旧式一节课一个队形的旧俗。让学生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发展,有时围成圆圈,有时分组,有时呈马啼形,让学生在动中保持一种新鲜感,这个变化过程需要大家互相配合,是一个合作过程。有时为歌曲选配打击乐器时,没有硬性指定,而是让学生分组,各组成员相互讨论,每组共同选择合适的乐器,并共同写出三节奏型,最后合奏。通过合作,使孩子们把乐曲要求统一起来,取得了活跃、丰满的视听效果,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实践证明,通过合作,能使孩子们反应迅速,灵活多变;通过合作,使儿童了解合作中个体服从群体的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及他们体验着同一种情感共鸣。

新裸程的评价是改变了原来课程所过分强调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我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方式,首先用“金星”奖励来促进他们发展,使学生关注着自己的学业成绩,只要学生在课堂中有一个“闪光点”,就给他们鼓励。其次是在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学习以及展示中,让学生自己评价,引导学生互评,使他们知道如何做才是好的,才是最好的,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而不是强调结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英美文学――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笔者就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面临的许多难题进行分析,认为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英美文学教学才能适应当今教育要求。

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英美文文化、培养学生独力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迅速发展,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发现英美文学的教学逐渐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经过分析,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学生阅读模式的改变;其次,英美文学教学基本上以讲授、阅读、解析为主,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为理论教学,而教学模式都是“教材+粉笔+黑板”,属于典型的“填鸭式”教学。

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会罗列出大量的文学史知识,给学生布置任务,让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内容,没有形成自己见解。

另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也是仅仅涉及书本上知识,使虚度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乏味、无用。

所以,英美文学教学体系的改革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地位和内涵。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根据《大纲》看来,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首先,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要以纯熟的英语技能为基础,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构建英语之外的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与人文素质,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开门径。

而部分院校忽视了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仅仅将视点集中在英语专业四、八级的通过率、学生就业率上,忽略了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等重要问题。

其次,开设的英美文学课大部分是教师灌输文学理论、文学史、作品分析,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不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其三,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再加上教学场地、经费投入、师资紧张等因素,大多数课程改为大班授课制,使得本应是精英教育的英语专业教育变成规模化扩张。

2、课程结构不合理和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由于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英美文学课程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内容陈旧(大部分内容与时代脱节),学生学习难度大,缺乏灵活性。

逐渐被实用性强、见效快的课程如翻译、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蚕食。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三、具体措施。

1、利用多维度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维度课程设计,就是以作品的主题为线索指导学生阅读在课程设计中。

教师应将主题有趣、有现实意义、能启发人深思,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应用在授课中。

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文学基础来进行教材的选择,教师上课时应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等息息相关。

在选择文学体裁时,应优先考虑短篇小说,后考虑戏剧、散文或诗歌。

选材时还要注意选择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这会使得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文学时期的典型文学体裁,领略多种文学形式。

衡量选取材料是否合适,一是要看其语言是否能被学生接受,此外要看其是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语言水平。

因此,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要选取与其相对应的现代版本,这样学生欣赏这些经典作品时在语言上就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消除了学生学英美文学的畏难心理障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

教师可以利用视觉效果来活跃课堂气氛,使用多媒体教学来加强学习效果。

通过“优秀文学作品鉴赏课”、播放英美文学名著来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在充分讲解以后压缩上课时间,利用剩余或课后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如原声电影欣赏、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英语综合能力。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又能提高其人文素养。

3、建立多元评价的考核体系。

英美文学课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多元评价”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以期末考试为依据,其最大的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

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比如,可以讲课内、课外的成绩与口试、平时上课的活动成绩相结合,这种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避免了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被动的学习方法中彻底解放出来。

4、运用体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1)、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角色扮演法。

教师把阅读权交给学生,应鼓励学生接触作品。

课堂上,教师只需文学背景、基础知识、阅读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掌握主动性,将其他的分析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学习、分析、总结、体验,这就避免了“填鸭式”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

在教学中合理的加入角色扮演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所学作品中人物扮演进而深刻理解其思想和性格,进而体会到作品中的深远意义。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为顾问或演员组织一到两次舞台剧表演,参与到表演中,这不仅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学阅读经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让学生体验文学创作,增强写作功底。

学生想要使体会到作品的`主旨内涵,只有通过阅读来理解并运用作品,才能真正走入阅读的浩瀚海洋。

阅读和写作是血脉相连,必不可分的。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竞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

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创作,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加强语言的积累,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张慧君.论多维度英美文学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实用价值[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52.

[2]徐畔.英语专业本科生英美文学教学思考[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2):90.

[3]朱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6.

[4]吕红兰.影视教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6):107一108.

[5]聂晶晶.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12)。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外语教学,,(3).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