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红楼梦读后感(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6 15:45:33 作者:温柔雨

读后感是通过文字来表达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观点和感受的一种方式。以下是来自不同读者的读后感分享,结合了自身的思考与体验,或许能与你产生共鸣。

红楼梦读后感

造物何当作主张,任人禀受福修长。画蔷亦自非容易,解得臣忠子也良。贾母的命令贾政不敢不听,溺爱是害人的。小孩子还是要打的,长记性,有的道理说不明白,就得打。

凤姐猜对王夫人的心思了吗?好几家都收了礼,给谁也不合适。凤姐应该是猜到了王夫人的选择,他们爱送我就收,反正最后送礼的人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没法分辨争论什么。凤姐一句“夫人定了的事,我也没法”就完了。

王夫人是不大管事,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权威,不时的过问,你必须得答上来。对凤姐来说还是轻松应答的。王夫人非正式地把袭人提升到姨娘的地位了,凤姐也早已认定袭人会成为宝玉的妾。

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忽加“我的宝玉”四字,愈令人堕泪,加“我的”二字者,是显袭人是“彼的”。然彼的何如此好,我的何如此不好?又气又恨,宝玉罪有万重矣。

“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王夫人是真心疼袭人,比宝玉省心、安心十万八千里。是有人打小报告给王夫人,抱怨几句,这才问了许多。凤姐岂是好惹的。蒙府侧批:问情问景,随便拈来,便是佳文佳语。夏日的慵懒光阴,是让人怀恋的时间。宝钗和袭人关系是很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一样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细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景。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明白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终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我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理解现实。

都说黛玉是梦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梦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杯具,这在必须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

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大观园的盛衰多是王熙凤制造的。虽然,她有些阴险毒辣,谋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但这却是人的本性。况且是在那样的年代。在我看来,她不是可恶而是可怜。若是荣国府少了她这么个角色,还不知乱成了什么样呢!若是在现代,以她的办事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她也必是一个女强人。

《红楼梦》读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特别爱读书,特别是名著,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西游记》,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读《红楼梦》,我则体会到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我觉得《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初读《红楼梦》,觉得人物繁多,情节复杂,语言生涩难懂,合上书本,静心梳理情节,也能理出个大概来。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金玉缘》这个书名,因为《红楼梦》主要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宝玉和宝钗被人称为“金玉良缘”,但宝玉却称自己与林黛玉为“木石姻缘”,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削发为僧,宝钗孑然一身。所谓“金玉良缘”也不过如此。

再读《红楼梦》,林黛玉离家入荣国府,黛玉葬花,宝玉成亲,黛玉离世......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哭哭啼啼的林黛玉,见风使舵的王熙凤,审时度势的薛宝钗......从中领略到林黛玉的才华,感受到薛宝钗的大气,体会到王熙凤的泼辣......

贾宝玉娇声娇气,更似个女子。这样的性情,也是因为成长环境所导致的,荣国府里到处是女子,男子屈指可数。不过,我觉得宝玉也是个君子,在身不由己的封建社会里,他有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封建束缚的追求。最终却因为黛玉之死放下一切,削发为僧,可悲可叹。

林黛玉才华出众,夺菊花诗,庐雪争联,即景赋诗,与湘云月下吟诗......

红楼梦读后感

余家中尝早购此书,惜中学时未尝翻阅,颇感惭愧,借此疫期居家之时,方乃读毕。世都道其为古典小说巅峰,若再添一则,简直可谓白话小说经典,并下启现当代之诸文学。《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已成专门之学问,即“红学”也,研究著作不可胜数,故笔者只可略谈读后感而已,待日后参看红学专著论文等再回顾亦不迟。

其二,书中以叙述女性人物为主,杂以男性为辅,而男性之拙劣,实在不堪,女性多悲剧,实在令人惋惜,所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是也,所谓“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亦是也。真个是一出悲剧与颂歌并奏之曲,令人哀婉凄绝、唏嘘不已。

其三,书中大背景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其中贾家是正面叙述,其余三家是草蛇灰线、侧面伏笔;书中主线应该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姻缘,而宝玉、黛玉之爱情是主要情节,薛宝钗后来居上,遂酿成爱情悲剧,愈加升华主旨。

其四,大观园是为全书主要场地,扩之则宁荣二院,为全剧人物之主要活动场合,大观园者,实乃书中女性人物最后之自由天地,无论丫鬟、姑娘、太太,无不和谐静好(例如海棠诗社、聚会酒令之事,尤为热闹)。然而一切美好,皆被现实湮没,姊妹出阁,亲戚分散,直至家道中落,园中荒芜,更无人过问。

其五,《红楼梦》之版本问题,闻脂砚斋评点本甚好,愿得而观之。另有后四十回之真伪问题,自胡适一派辩伪,疑其为高鹗续写,或非高鹗续,总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确有出入,前后水准不一,难以考核,众莫衷一是,还俟学者证之。

此外,都道其为封建社会之百科全书,余则知识短浅,未能触其皮毛,书中典章制度、婚礼服丧、器物医药、风俗人情等,皆说不尽、道不完,故还需多多参看前辈之研究,以解读者之困顿。

红楼梦读后感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四大名著,喜欢的一个文笔很好的作者是《红楼梦》的忠实粉丝,喜欢看的电视剧《甄嬛传》据说也有红楼梦的影子,但是却一直都没有看过《红楼梦》。

一是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害怕去开始看;二是习惯了看鸡汤书,会觉得看小说没有用处;三是根本静不下心来去看这样的古代文学著作。

今年想提升一点自己的内涵,于是想到了看《红楼梦》。

最开始看完了一本白话文版本,看完后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就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完一遍正常版的《红楼梦》。

很奇怪我选的这本书不是直接从正文开始的,而是关于红楼梦的各种评论和介绍。比如金陵十二钗、比如老太太和刘姥姥。

还记得以前上学时看过电视剧,讲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集,觉得不太喜欢她这样粗俗的人。

但是,看书才更了解背景。刘姥姥的女儿家里穷,好不容易才想到王夫人这绕着弯的一门亲戚,但是女儿女婿都不愿意去攀亲戚,于是刘姥姥才亲自上门走亲戚。

刘姥姥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她应该也不愿意去攀这远房的亲戚,而且在亲戚家里各种丑态逗亲戚开心。

想起了小时候也有一些不走动的亲戚上门借钱之类的,那时候其实是不喜欢的。

但是现在会觉得,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美其名曰要顺其自然,而是想办法去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哪怕是远房亲戚那种很渺茫的资源,至少也要尝试。

当然并没有鼓吹大家去借钱,也希望自己以后尽量不要找别人借钱。

但是看了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我特别尊重为了更好生活而努力的人。

我也会努力把《红楼梦》看完,希望能记录更多书后感。

每次写书后感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正在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着。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不具备透彻的眼光,说到“评论”《红梦楼》,那就有些自不贵力了。我只想写写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

《红楼梦》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作者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大观园盛衰的描述,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腐朽、黑暗和明里繁花似锦,暗里斗角勾心的事实。尤其是对那群姐姐妹妹的描写,写到了她们的才情、苦楚,既有艺术魅力,又反映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奴脾制度、等级制度。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第四回,是一场男人戏,却用四个男人上演的一场闹剧,暗写了一个女人,这便是香菱。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从四个男人的角度,活脱脱塑造了香菱的形象,又从香菱的角度,反衬了四个男人。

首先,从门子的角度。“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想想十二三年前,那时的门子,还是个小沙弥,却天天哄着香菱玩,对香菱的模样格外注意,加之一颗朱砂痣,便可在多年之后认得,可见香菱是个天生的美人胚。门子是个俗之又俗的人,却是真正关心香菱,所以会“不忍其形景”,派自己的妻子悄悄去安慰她。小时候的门子,也是个天真无邪的小沙弥吧,是否也对这个长着朱砂痣的漂亮小妹妹有着朦胧的喜爱?倒让我想起了一休哥和小叶子。只是物非人非,小沙弥已经成长为门子,尘世的肮脏逐渐污染了他的心,他能够给予香菱的,只剩下了叹息。

其次,从贾雨村的角度。香菱对于贾雨村应该是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门子说香菱是贾雨村的“大恩人”,贾雨村倒未必这么看。话说,贾雨村不是已经重谢过甄家娘子了么?以雨村为人之现实,不会把这笔债无休止的偿还下去的。雨村是个理智而冷血的人。凭着理智,他可以较准的说出香菱的结局,“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只是,即便是做了徇私枉法之事,他所能想到的,也仅仅是对不起皇上,而不是对不起帮他走向光辉大道的甄士隐。

再次,从冯渊的角度。一个“酷爱男风,最厌女子”的男人,为一个女子丧命,可见此女子的容貌气质。而冯渊的容貌气质,从冯渊相看过香菱,并付了银子之后,香菱庆幸的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便可知一二。对照后文,说薛蟠的人“把个英莲拖去”,我想香菱并不情愿跟薛蟠走。对冯渊则是“庆幸”,对薛蟠则是被“拖去”,冯渊的形象,我们也可以大略估出。

最后,从薛蟠的角度。薛蟠一向被看作是反面角色,那么薛蟠到底做过几件罪不可恕的事情?想想后文书中,薛蟠调戏柳湘莲,其实是因为他把柳湘莲当成了轻薄人物,后来知道湘莲为人后,便不再有胡来的想法,而是与其结拜兄弟,并为其张罗成家;薛蟠不肖,却真心疼爱妹妹,外出归来也不忘给妹妹带礼物;薛蟠好女色,却没有像贾珍贾蓉父子,不顾伦理的糟蹋了尤氏二姐妹。如此看来,通篇,薛蟠让人无法原谅的,只有打死冯渊这一件事了--别说他抢走香菱,香菱是他买下的,他付了钱,而不是强抢。那么,薛蟠为什么会做下这种天理不容之事?为了香菱!因为他“见英莲生得不俗,立意买他,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有薛蟠这个大俗人眼中的“不俗”,再不用多余的笔墨描写香菱了。而薛蟠虽然在后文中没有做过不可恕之事,却在一出场就打死了人,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证明他本身的心狠手辣。

从他人的故事反衬香菱,再从香菱的故事照见他人,第四回这红绿相衬的写法让人越看越有味道。

《红楼梦》第四回,是一场男人戏,却用四个男人上演的一场闹剧,暗写了一个女人,这便是香菱。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从四个男人的角度,活脱脱塑造了香菱的形象,又从香菱的角度,反衬了四个男人。

首先,从门子的角度。“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想想十二三年前,那时的门子,还是个小沙弥,却天天哄着香菱玩,对香菱的模样格外注意,加之一颗朱砂痣,便可在多年之后认得,可见香菱是个天生的美人胚。门子是个俗之又俗的人,却是真正关心香菱,所以会“不忍其形景”,派自己的妻子悄悄去安慰她。小时候的门子,也是个天真无邪的小沙弥吧,是否也对这个长着朱砂痣的漂亮小妹妹有着朦胧的喜爱?倒让我想起了一休哥和小叶子。只是物非人非,小沙弥已经成长为门子,尘世的肮脏逐渐污染了他的心,他能够给予香菱的,只剩下了叹息。

红楼梦读后感

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

红楼梦读后感想红楼梦25回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学校里下发的漂流书:《红楼梦》。这本书是由曹雪芹创作的,彭程改编的举世闻名的历史书籍。

书中描写了许多的人物,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还有林黛玉等……这些众多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有温柔的,有固执的,还有暴躁的……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文笔细腻,语言风趣,人物众多,各有其貌,内容丰富。

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又聪明又贪玩的孩子,他十分天真,可是他和楚楚可怜的林黛玉缠绵爱情是那么悲惨,令人痛心。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太黑暗,太腐朽,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真好,没有他们那时的封建,而且现在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认真、努力,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奉献一份力,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书中的王熙凤是个泼辣货,虽然机关算尽,可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更让我懂得了做坏事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在做事前要想一想是对还是错,该做还是不该做。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待自己的优点要坚持,缺点一定要改正。

文档为doc格式。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

明清时期的经济由于闭关锁国从最顶端逐渐的走向衰败。而《红楼梦》中的“薛王贾林”四大家族便见证了由繁华走向衰落,甚至家破人亡的全过程。

林黛玉,是因为母亲病逝。她的外祖母(即贾母)听闻此事,心中对黛玉产生了可怜又疼爱之情,想将黛玉接到自己身边,给她一些依靠和安慰。黛玉在贾母的千呼万唤之后才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黛玉的母亲曾告诫她在贾府中的生活,要多加留心。所以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可堪称为步步惊心。黛玉刚开始对宝玉是不愿靠近,怕这个一直受宠的宝玉会为自己添麻烦。但后来两个人相知相熟之后,特别是在吟诗作曲中更成为了知己。黛玉,柔弱,身体又多病,在贾府中也没有多少地位,而且要小心处事,只怕惹恼了谁的女子,最终在大家(除宝玉外)的欺骗下,在宝玉成亲当晚病逝,无声无息地离开这本不属于她的世界。

贾宝玉,一出生便含着一块玉,这就是贾母宠他的原因之一。宝玉的性格叛逆,总是喜欢与女子呆在一起吟诗作对,宝玉最初见黛玉时是先看都没看就去换了衣服,但等见到黛玉后,就非常的喜欢与黛玉在一起。当两人都明白对方的爱慕之情后,宝玉又送了黛玉他旧时的手帕,意喻着对黛玉承诺只对她一个人好,可惜最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宝玉和宝钗成了亲,也知道林妹妹已经不在了。之后他便一直失魂落魄,直到家中有变故,才恢复了。但在宝钗的又一次刺激下,宝玉又变得失魂落魄,直到他看破红尘,当了和尚。

宝钗,一个一心想坐贾母位置的人。在黛玉生病时,给黛玉送去补品和问候,是为了让黛玉对她的戒心放下。最终,贾府败落,她想继承贾母的那种地位已不复存在,况且宝玉出家当了和尚,她只能成为一个寡妇。

通过对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三位主角的人物塑造,可看出当时的封建专制是多么的残酷。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也达到了一个最顶峰,使得“薛王贾林”这些大家族一样走向衰落,而平民百姓更是苦。正可谓:国富,百姓苦;国亡,百姓苦。

捧起《红楼梦》这本书,心却满是沉重。

《红楼梦》始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有一块被女娲用剩的五彩石在荒山里自叹自怨,为什么同样是女娲制造的五彩石,别人都可以用之于补天,发挥各自才能,实现各自价值,为何独剩我一个,天既不用我,为何造我于世?五彩石啊五彩石,你不必自哀自怨,终有一天,你会等到有个人带你走入红尘,去品味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情。

想了很久,为什么《红楼梦》能成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我想是因为这本小说告诉我们,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无爱的时代,中国无视爱,耻谈爱,而且在和爱做了数千年无谓的斗争的荒唐时代。《红楼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去表达这份爱,这份爱并非“男女之爱”、“我要做个好皇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用心去爱身边的每个人,让身边的人活得更好,这样的爱,如亲情之爱、血缘之爱,出于天然。看贾珍贾蓉在父亲灵前守灵哭丧,极其哀痛,甚至从进大门开始跪至父亲灵前,这样的举止,谁能说他们是不肖子孙?然而转身就去和尤氏姐妹调笑,似乎死的是别人的父亲。贾赦病了,身为生母的贾母让宝玉代安,宝玉代安时,作为病人的贾赦还要起身躬听宝玉传达贾母的话,这到底是谁看望谁啊?这样的爱,本该出自真心,却被人活生生的扼杀了,这告诉我们那个时代是多么的荒唐!

我看着别人写出对《红楼梦》的评价,看到这样让我震撼的故事:一位学者到国外旅游,在国内带走的唯一东西就是《红楼梦》,当国外有朋友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每当我想念我的祖国时,我就打开《红楼梦》,每当我打开《红楼梦》时,我就看见了我的祖国。”

朋友,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难道不为之动情?当你看见这样的情景时,难道不热泪盈眶吗?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完美结晶,至今为止,还未能有一部作品能超越它,我想以后也不会有作品能如它横空出世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精品,我们中国人应该为之而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因为我们亲爱的祖国诞生了伟大的《红楼梦》!

呜呼间秋风萧瑟,正如曹雪芹历时十载撰写的红楼,似悲似哀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曹雪芹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辛酸。她化身为书中悲情的林黛玉,封建的残余似乎总跟随着她,幸运的光环永远都无法照耀她。不过,哪怕阴天挥散不去,她坚毅如冰,不曾低头,因为她相信,希望的光芒就在前方,她奋力追,以梦为马!

我行若微尘,脚踏黄土;我向往星空,却无能无力。我没有林黛玉所遭受的不幸,却拥有着她的矫情;我时而退缩,时而犹豫,却永远不会进攻。性格上的懦弱让我习惯于“知足”,但并非“常乐”。

此刻泪水肆意在我的脸上,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当我翻开买了许久却仍未翻动的红楼,我的思绪久久被它牵动着,把我追溯到了那个封建黑暗的红楼中。我知道,我也能像书中的林黛玉一样为爱挣扎,为梦迎难而上!红楼,一个朝代,一首爱情的悲歌。林黛玉日夜梦想着和宝玉成为眷属,为自己的幸福对抗封建势力。过程也许是坎坷的,结果也许是失败的,但他们不也努力过么!那我也能!合上书卷,书中的红楼气息却毫不褪色。闭上眼睛,我甚至能感受到其中的辛酸。

以梦为马,相信自己,并为之全力以赴。我终于可以区别出平舌和卷舌,我终于可以摆脱每天嘴塞木塞读报纸的日子。我明白,想要更接近梦想,只有靠自己。我是幸运的,我要战胜的敌人是自己,我成功了,我能说会道了。林黛玉是不幸的,她所承受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不以成败论英雄,我和她都是自己的英雄。

梦想是舵,引导我们驶向成功。相信自己,希望的曙光就一定会出现。以梦为马,我奋力,继续追!

初中关于读后感的。

作文。

《红楼梦》读后感

近来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完以后,让我对它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红楼梦》读后感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红楼梦》读后感

古典名著之中的《红楼梦》,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书中的内容使我难忘。

初读此书,感觉全府上下整天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没有一个亮点。对于主人公贾宝玉的优柔寡断,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觉得厌烦,都没有想读下去的心情。但是想到伟人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又继续读了下去。

慢慢地,我发现越往后读,就越有意思,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后来才发现书中其实有很多亮点,如果你不仔细地读,就不可能发现它们。书中的贾宝玉真可谓是多情公子,虽然女声女气的,但是我也在他的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此外,晴雯的坚强,凤姐的争夺名利,贾母的慈爱亲和,以及薛宝钗的宽厚大度,每个人物的形象,情节,我都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事也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悲剧也随之而来:林黛玉的悲伤而死,惜春的出家,鸳鸯的上吊……我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看到结尾那么悲惨时,我还流泪了。贾府的繁荣到衰落,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初读《红楼梦》,就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使我感动。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从故事的开头,便写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缘份,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化为人身是为了解前世的恩情,这也是黛玉为何总是哭泣的原因。本书描写了一个富贵至极的大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叙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书中有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红楼梦再怎么繁华阑珊,终究是一场荒唐的大梦。《红楼梦》为四大名著之首,它就好比一壶清茶,若不去仔细品尝它、斟酌它,是永远体会不到这壶茶深藏的甘甜的。红楼之所以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书中的诗词美句可谓数不胜数,并且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回味。可能一句诗,一段词,便是一个人物的一生了。

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早在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时便提到了她们的结局,从此埋下了伏笔。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中,正有首词,而这首词就是她们每个人的命运。令人感慨,这或许就是“红颜薄命”吧。黛玉含泪而亡,宝钗孤守而终,探春远嫁他乡,迎春暴毙而亡,惜春出家守佛......一个个才貌过人的女子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而这根本原因便是贾家的衰败导致的。

贾家不过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重重、政治黑暗、人性衰朽。宝玉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婚姻却是不自由的。在那个时候,表面还维持着繁华,但却从各方面暴露了开始衰败的迹象。

《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蜡烛,又是一首悲凉的挽诗。其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能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打动人心,让人对书中的人物感动与怜惜,这种心灵的颤动,至今也价值无限。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四大名著大家都知道吧!它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一般认为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鄂结成。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全过程为创作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庭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未世的人间百态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红楼梦》一编500万字的文章,幽默语句更是数不胜数。就比如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佳作也这样:“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红楼梦》结局悲惨惨谅,贾府被抄后,贾雨村犯了案,被贬为平民发回原籍,简直是“说观察家辛酸处,荒唐愈可悲,来同一梦,休笑世人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千里共婵娟。”

说到贾宝玉,他是《红楼梦》的男一号,用同学们的话说他是一个好色之徒,整个女儿国中他是唯一的男居民,他娶了林黛玉,自从林黛玉病故,又娶了薛宝钗。其实贾宝玉前世是一块灵石被女娲娘娘锤炼,却被扔在了青山峰下。一天,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来到青山峰下,说起了人间繁华,石头起了凡心便投胎,可一不经意就投到了女儿国。

红楼梦呀红楼梦,真不愧是南柯一梦,让红楼梦点燃我们心中的火把,让《红楼梦》永恒,让经典永恒。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坛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知识面涉及极广。饱度诗书的曹雪芹,在家族没落后,用他的心灵所著的一本书,亦是他的真实照影。

哪怕早就知道这个贵族家庭最后会走向没落,可是心中还是为他惋惜,书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仿佛真实存在,任谁也不舍它就此结束。 曹雪芹塑造的这个诗意的红楼梦,的确如梦一般,富丽堂皇,梦最后要清醒,而这个大观园最后也走向了没落。

人们常说,在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心境读红楼,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每次必定都是一种享受。

为黛玉感伤而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只有她才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会为花瓣凋零而落泪,若非用心,怎会如此惟妙惟肖。我仿佛看到她孤独的身影,在河头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这个世界还会有人像她一样,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每一丝情绪?在我看来,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者,在这个华而不实的园子里,没有人懂她的心。谁都以为她柔弱,可是骨子里她是倔强的,比谁都倔强,不为浮夸而丢失本性。哪怕最后在她死去的时候她也是孤独的,她最爱的宝玉哥哥却和别的女人在洞房花烛。替黛玉不值,替黛玉惋惜。黛玉是诗意的,是可以描绘却没有谁可以模仿的。

为宝钗的守旧而感伤。她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为人和善,从上至下广受爱戴。她也爱宝玉,只是她从来都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已。但是她确实个十足的古典女子,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从不表露自己的不满,把自己当成了傀儡娃娃,隐藏着所有的情绪。她是有智有才,却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最后就算身怀六甲,还是没能留住宝玉的心。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悲剧,然而在那样的社会时代,无法反抗,只能选择顺其自然,荣宁二府的衰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梦如幻的故事,给人遐想,诗意的红楼,让人叹惋,却给人巨大的精神的力量。

《红楼梦》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贾府的由兴到衰,更妙的是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美好的神话为首,为这部古典名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人间悲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尤其是黛玉葬花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林黛玉有着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俗之人难以理解她的心思,“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红楼梦》不愧是经典名著,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感人至深。

《红楼梦》读后感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