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事迹个人心得体会(实用15篇)

时间:2023-12-03 05:26:00 作者:曼珠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思考和感悟的结晶,可以激发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这几天,忙着处理支教物资的事情呢!”国庆假期,浙江宁波“支教奶奶”周秀芳从湖南回到了浙江宁波的家乡。前些天,在湖南溆浦山区,由她牵线捐建的29所学校全部建成。这几日,在宁波家中,她仍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山区,安排起当地学校多媒体一体机等教学设备的落地事宜。

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原本是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的她常常辗转于贵州、湖南两地,进行长期支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支教奶奶”。

周秀芳的支教路从20xx年开始。“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支教梦’。”周秀芳说,50岁时,她曾因年龄大而被拒绝过支教申请。直到20xx年,看到贵州省惠水县招募支教老师,“不甘心”的她又燃起了这个梦想。

支教之路,远非易事。山路陡峭,蜿蜒曲折,走访学生时,周秀芳常常手脚并用,抓着身边的树枝、茅草,一点点艰难前行。艰苦的物质生活对她的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如果不保养膝盖,晚年或许就要在轮椅上度过。”医生曾这样告诫过周秀芳。

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止她的支教脚步。在贵州、湖南执教后,周秀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关注起这些教育资源贫瘠的地区。

电话、微信、微博……在周秀芳的支教事迹被广为报道后,她收到越来越多的爱心捐款。如今,周秀芳已不仅仅是一名支教老师,更化身为一名“爱心搬运工”,将来自遥远的爱意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大山深处。

“因为周奶奶和其他奉献爱心的叔叔阿姨,我们才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来自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观音阁镇颜家垅村兴华希望小学的小美(化名)说。前不久,在周秀芳牵线建成的第29所希望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小美第一回听到了宁波鄞州的老师进行的视频同步授课。

这一次,周秀芳又在溆浦山区连续待上了数日。为了带领着爱心人士一起走访学校和村子,年逾古稀的她经常忙到深夜,才躺下休息。

最终,在周秀芳的奔走和呼吁下,宁波地区爱心群体先后捐建了36台多媒体一体机,并相继投入使用。“我们想让这里的孩子也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谈及筹划多媒体教室的初衷,周秀芳坦言。

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30岁,是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年纪,6月16日晚,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

88户418人,是她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后带动脱贫的人数。而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广西基层时,她家也不过刚刚脱贫。

2018年3月,黄文秀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百坭村,472户中还有103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3%。在黄文秀服务百坭村的1年多里,她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将当地的砂糖桔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通屯的路灯项目,让村民走夜路不用再打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建档立卡户,清晰地记录每一户的致贫原因。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却又回到大山深处,对此很多人并不理解。“百色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身,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家乡需要我,我必须回去。”黄文秀态度坚决且饱含深情。“工作造就人格,不忘初心奋勇前行。”黄文秀用行动诠释自己的人生格言。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同志是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和先锋模范,是用生命坚守初心使命的优秀青年共产党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向黄文秀同志学习活动,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事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向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更像一部荡气回肠的激情诗篇,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灵,感受着质朴真诚的心声,让我们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赞叹致敬,更凝聚着民族的正能量,点燃着美好的中国梦。

是的,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是一个不缺少英雄的国度,更是一个不吝啬感动的民族,整个颁奖现场,真情与感动交织,生命与伟大交融。十位“感动中国人物”就像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弓腰扛背,沐雨栉风,用粗糙的双手擦亮了爱心捐赠的“金字”招牌;无私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用无尽的善良为千千万万的宝贝照亮了回家的幸福征程;“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老人用一生的爱岗敬业创造健康生命的福音;刚刚过世的闫肃老人与人民始终心连心,唱出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世纪赞歌……当他们的故事一一呈现在眼前时,我们不由得感慨,感慨他们的执着坚守,感慨他们的毕生追求,感慨他们的艰辛付出,然而又不难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百姓中的一员,遭遇着人生的坎坷,经历着命运的磨难,但他们在逆境之中划出了人生漂亮的弧线,其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道德就是留给我们最好的一笔精神财富,有了这些,再普通的人生也不会暗淡,再沧桑的命运也会闪光。

整台颁奖盛典,真情涌动,大爱奔涌。爱祖国,爱得矢志不移;爱他人,爱得义无反顾;爱百姓,爱得全心全意;爱家人,爱得炽热如火。正是有了这份浓浓的爱,才有了工作中的勇于担当;才有了名利中的淡泊如水;才有了行动中的奉献自我;才有了家庭中的患难深情。久久地感悟着“感动中国”人物的不凡事迹,我们不禁汗颜于自身的渺小,为曾经的牢骚满腹而羞愧,为昨日的贪图安逸而自责,为以往的追逐功利而检讨。那么只要行动,就为时不晚,只要追逐的方向不变,只要奋进的动力不减,恪守本职也能升华价值,坚守平凡也能荣光无限。

感动中国人物,叩响大爱强音。在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骄傲与感动之际,我们也将面对新一年的明媚征程,不妨也用朴实的双手擎起爱的火把,不仅照亮脚下的路,也能温暖身边的人,我们由衷地坚信,爱的力量聚沙成搭,人人献出一缕爱的春晖,世界则会春暖花开。

她是一只听不到声音的“丑小鸭”,却依靠顽强的毅力变成一只令人称羡的“白天鹅”。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相继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还考上大学、研究生,并成为清华博士。我县唇语女孩江梦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今年29岁的江梦南,出生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在她半岁时,就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听力完全丧失。从此,她就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着口型读唇语和别人进行交流。

在十几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顺利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全部课程。

一个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为何要选择远在北方的吉林大学。江梦南说,一是自己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吉林大学,她说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同时,江梦南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最终,她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药学专业。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_年7月4日,郴州市宜章县政府会议室,“江梦南励志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而这一年的9月份,江梦南又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路上继续前行。

涅槃重生后的江梦南,如一只心怀大爱的凤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故乡。大学期间,江梦南回到家乡时,总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她以自己为例,鼓励这些孩子们积极进步,带动他们融入社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孩子们举起小拳头大声宣誓,他们的身后,江梦南笑靥如花。

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感动中国人物”。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感动中国候选人黄文秀事迹个人感想心得体会

看完黄文秀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感慨万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用短暂的一生,为老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黄文秀同志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广西人民优秀的女儿,是我们的楷模,她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动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基层干部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的事迹和精神是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期的生动写照。

在今后的工作中,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们多学习理论知识,补短板、强弱项,在大是大非前能担当;要多注重实践锻炼,工作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危难险阻前敢担当;要多培养奋斗精神,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锋姿态,在复杂问题前勇担当,为发改事业多做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她-黄文秀,一个平凡的女孩儿,却干着一件件不平凡的事情。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百坭村遍地都是她留下的足迹和身影,她在扶贫路上挥洒着青春和热血,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赞歌,她是时代的楷模,民族的英雄。

她虽然走了,但是她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干部,在扶贫的道路上还有无数个“黄文秀”,她们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工作,勤勉务实,认真用心服务群众,把群众当做家人,在基层绽放着美丽色彩。

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感染着每一个人,她坚定的信念、忠诚的品质、甘于奉献的精神,充分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干部,我们要时刻铭记于心,化惋惜为力量,向她学习,不断奋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叶连平,男,汉族,1920xx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河北沧州人,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鲐背之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学生燃烧了40多年,被乡亲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他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20xx年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辅导学生1000余名,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20xx年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条件差,叶连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头萦绕。20xx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里开设留守儿童之家,从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们幸福的家。

这些留守儿童来自周边村庄,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爷爷奶奶在家看护,可他们没有文化,对功课帮不上一点忙。于是这些孩子一放学总爱往他家跑,喜欢在叶连平家做作业,有些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三五十个。不少孩子英语成绩很差。因为年轻时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做过勤杂工,英语很好,于是叶连平决定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义务为孩子辅导英语。这一辅导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连用电、用水、稿纸、图书等相关学习资料,都由叶老师自掏腰包购买。

每次上课,孩子们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他们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家离得很远,为方便孩子学习,叶连平就让他们免费食宿在自己家里。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又很拮据,叶连平就主动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儿童之家,不仅免费补课,而且免费提供吃住。在叶连平的精心辅导下,江明月20xx年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此后不久,叶连平又将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为她免费“开小灶”补课并提供食宿。两年后,江敏考上了和县重点高中。姐妹俩每每谈起这些经历都很激动:“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该花的钱绝不小气”

6年前,镇政府出钱把叶连平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为了让“小树”茁壮成长,叶连平不光教书,还要育人。他经常带孩子们外出参观,开阔视野。周边的省科技馆、名人馆、博物院、南京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等处都留下了叶连平和孩子们的足迹。为了把节省的钱用到孩子身上,叶老师异常节俭。他的家还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没有装潢、没有卫生间、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他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老伴不理解,抱怨说家里的煤炉漏气封不紧,买个新的20块钱不到都不给买。他说,该花的钱绝不小气,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能花。

留守儿童每次外出,参观经费全由叶连平来出。多年来,他义务办学购买桌椅文具,孩子们在他家吃、用、住,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省吃俭用资助困难学生,零零碎碎花了近30万元。

为了孩子们学习,他把从牙缝里挤出的钱,20xx年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到目前为止,他已捐款7万元,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

5年前,叶连平在一次家访中被电瓶车撞倒,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还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因担心手术失败再也不能站上讲台,就一直将就着。一天半夜,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查竟是脑出血加脑膜炎。本来住院需几个月,但住院第四天他就急着出院。“孩子们需要我,我必须回家。”医生拗不过他,让他在一张自愿提前出院的证明上签了字,才肯放人。出院时,叶连平的头上还缠着纱布,伤口缝合线还没拆,根本不能走路。孩子们看到佝偻着背,满头银发的老师头上扎着绷带,眼角上留着手术后的伤疤,忍不住放声大哭。老人却笑着说,不要哭,老师不是回来了吗!

“我再不干恐怕没时间了”

他把一周的辅导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周末两天上课,周一、周二改作业,周三印讲义、上书法课,周四、周五备课、家访,一天忙到晚,像个陀螺团团转。

有人劝他不能再这么劳累,身体吃不消。他说:“我再不干恐怕没时间了。”他感叹自己“在和时间赛跑”。

也有人问他:为什么退休不好好享清福?他笑言:“我已享清福,而且非常幸福。这样的工作比休息强多了!”

叶连平没有孩子,但他帮助过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学生满堂,桃李遍天下,是他最大的心愿。

“不管生命还有多长,我都会沿着当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当地人提到叶连平,无不敬佩,赞他为“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对此,叶连平笑着说:“我充其量不过是个萤火虫。”

感动中国校长事迹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感动的校长。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管理能力,为学校和学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不仅让人感动,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反思。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以几位感动中国校长的事迹为例,展示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管理智慧,同时分享我对这些事迹的体会与感悟。

第二段:注重教育质量,树立榜样。

湖南省某中学校长刘老师投身教育事业已有多年,始终将教育质量放在首位。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养。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刘校长提出了“三个不干预”原则,即不干预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干预学生的学科选择、不干预学生的未来发展。这种理念与做法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主学习和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深受刘校长的启发,也明白教育应该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我们要教会学生成长为独立且有理想的人。

第三段:关注弱势学生,给予帮助和关爱。

江苏省某小学校长李老师在任职期间,曾遇到一个贫困生家庭的孩子。为了帮助这个孩子走出困境,李校长不仅主动解决了他的学费问题,还耐心地给他辅导功课,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提供了许多爱心企业的帮助。几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尊敬。李校长的行动让他们明白,对于弱势学生而言,关爱与帮助远比世俗的物质更加重要,他们需要的是一份真正的关心和支持。

第四段:注重师生情感,打造和谐校园。

山东省某高中校长王老师认为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塑造和谐校园的基础。他以身作则,始终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每周一,他都会与学生们一起吃早餐,亲切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惑。在学校有些学生因为紧张而考不好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放平心态。这种近似于“家长”的关怀和关爱,让学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王校长的做法启示我们,建立师生友好关系是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

第五段:总结。

这些感动中国的校长事迹,都体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他们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弱势学生和建立师生情感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我们应该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情感体验,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

感动中国钟扬事迹心得体会

钟扬是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却因为他坚持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成为各界广泛传颂的人物。他的事迹无疑是一曲感动人心的乐章,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和爱心。通过了解钟扬的事迹,我体会到了当下社会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盛行的背后,仍有一些人默默付出并用他们的善举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首先,钟扬的事迹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自2002年起,钟扬开始无偿为滞留旅客提供食宿帮助,他给予那些在高铁站遇到意外情况的旅客一份温暖和关怀。这种无私和善意不仅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激励着更多的人们去关心、去关怀,让爱心在社会中传递开来。钟扬的行为表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以细小的行动关爱他人,就能营造一个更温暖、更美好的社会。

其次,钟扬的事迹让我深思自身对于公益事业是否付出足够。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繁荣的时代,追求个人利益的心态也越来越盛行。然而,钟扬对于公益事业的坚持无疑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尽管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但他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平时容易被忽视的领域,这种坚持和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和思考。

再次,钟扬的事迹向我展示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在打击疫情的艰难时刻,钟扬主动加入到了志愿者队伍中,成为一名防疫第一线的战士。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众志成城的力量,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合作,我们才能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钟扬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当前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时代格外可贵。

最后,钟扬事迹给了我一个思考的机会,让我重新思考生活中的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处世之道,同时也应该向志愿者这些真正传递正能量的人们学习。通过关注事物背后的情感结构,我们会发现许多事情的意义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隐藏在钟扬事迹背后的其实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的思考。当我们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之时,也不妨问问自己,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到底为之做了些什么,又能为之做些什么。

总之,感动中国钟扬事迹给了我们一次难得的思考的机会。通过仔细品味钟扬的事迹,我们能够对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和爱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钟扬以自己的坚持和奉献为我们上了一堂课,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爱和关怀,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习钟扬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与温暖,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我和老毛是同事,是警队里的室友。在我眼中,老毛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尽己之力,用了整整12年,修筑起一条科学而有温度的涉艾病犯监管、维稳一方的平安路。

老毛拥有的不仅仅是勇气,也拥有工作的智慧。患有艾滋病的罗某是涉嫌故意杀人的在押人员,从小习武,生性好斗,20__年入监所时27岁,力壮身强,是个不服管的刺头,自然对老毛多有抵触。老毛想到个办法,先削掉这个刺头身上的尖刺,决定同他比赛体能。习武出身的罗某1分钟做了60个俯卧撑,而当时年近50岁的老毛却做了80个。经过这一回合,刺头彻底被征服。

多年后,被判处死缓的罗某在狱中给老毛回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您在我最危难的时候帮助我、教育我、引导我,让我懂得了忏悔,懂得了反思,懂得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去面对今后的一切……”

老毛还充满了对在押人员合情合理有分寸的人性关怀。一次,因为轮派任务的安排,我也亲历了老毛的工作。那是一次牢狱任务。犯人孙某身患艾滋病和肺结核重症,肺结核还在开放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4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了监狱,监狱却因担心孙某肺结核传染威胁而拒收。老毛再三协调,辗转联系上杭州一家医院,才算是解了困局。此时已是晌午,老毛领大家出了监狱,在山路岔口的一家牛肉面店歇下脚,老板吆喝:“上五碗面。”老毛立马严肃地提高嗓门:“不!是六碗!”老板看了看戴着手铐的孙某和五个民警,恍然道:“对对,六碗!”面端上来了,老毛分一碗给孙某,又给他松了松手铐,沉声道:“抓紧吃!”此时的孙某,埋着头吃面,眼眶却是红的。

当然,工作中的老毛不仅仅只是付出和辛苦,也有他的成就感和开心之事。一次,老毛把手机落在宿舍,突然频繁响起急促的微信提示音。事后,老毛告诉我,提示音来自一个他组建的微信群,取名叫“关爱会”,是为出了看守所、回归社会的艾滋病人组建的。手机频繁作响,是一名艾滋病人在长沙找到了工作,欣喜而迫切地想要第一个告知老毛。

我看着老毛,常常会有些恍惚。这是一个平凡的同事,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榜样。他是千万监管人的典型代表,是艾滋病犯管教岗位上当之无愧的“拆弹专家”,更是初心永志、牢记使命、忠于职守的时代楷模。

感动中国人物个人事迹

古希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幸运的是,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生长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中国,生长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由于有了党的好政策,他们夫妻才找到了生命的支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现将对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先进事迹的几点启示简述如下:

一、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的“三种精神特质”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的残疾人群众,他们是脱贫攻坚路上云南残疾人不等不靠、勇敢追梦的典型代表,他们夫妻共同谱写了云南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他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内心强大,乐于助人,活出了精彩的人生,为云南脱贫事业奉献了光和热,为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的感人事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和表扬,经中央、省市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良好的反响。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是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优秀残疾人代表,他们曾获20__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__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__年全国最美家庭、20__年全国文明家庭、20__年云南十大新闻人物、20__年云南省最美家庭、20__年云南省光荣脱贫户等殊荣。为深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云南省残联率先在全省残联系统发起了向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学习的号召。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前进中源源不绝的动力,任何时候,精神支柱永远都不能倒下。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的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永不言弃的抗争精神,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一)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只脚,但是,他们身残志坚,自立自强,树立了“脱贫光荣,争贫可耻”的信心,不等、不靠、不要、不争贫,他们付出了超越常人数千倍、数万倍的艰辛艰苦和汗水心血,才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真正应验了一句话:“凡自强不息者,必获自救”。

(二)永不言弃的抗争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不抛弃、不放弃”,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他们夫妻合力奏出了与生命不屈抗争的最强音。正如贝多芬所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他们夫妻永远不向命运低头,攻坚克难,永不言弃;生命不息,就与命运抗争不止。

(三)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迎接挑战,战胜自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雄辩地证明了“奋斗,改变人生;梦想,使我们与众不同。”在他们夫妻顽强地拼搏下,女儿大学毕业,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儿子长大成人,现已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放光芒”,现在,他们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感动中国校长事迹心得体会

近年来,一系列感动中国的校长事迹让人们对教育界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在这些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众多校长不辞辛劳、甘愿奉献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通过观察和思考,我深感这些事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感动中国的校长事迹表明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工作者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身负管理学校的责任,以及培养下一代的使命,他们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补习班拾金不昧的杨校长,还是扎根偏远山区的刘校长,他们都展现出了对学生和社区的无私关爱。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他们工作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他们令人敬佩的品质。

其次,感动中国的校长事迹证明了团队合作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校长是需要有一个备受尊敬和信任的团队的支持。正如罗校长所做的那样,他不厌其烦地关心和维护教师群体的权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再次,感动中国的校长事迹展示了教育领导者应具备的智慧和见识。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这就要求校长具备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教育知识。比如,在推行创新教育中,被誉为“全国学科带头人”的陈校长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改变了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

最后,感动中国的校长事迹还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改革的启示。正如廖校长所做的那样,他主动承担起改革的责任,努力推进学校的转型和升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制定、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视野,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感动中国的校长事迹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他们以自己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性,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显示了教育领导者应具备的智慧和见识,以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广泛传播这些感人事迹,能够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关注,共同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抗疫事迹心得体会

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国,许多人失去了家人和朋友,整个国家被感染的人数持续攀升。在这紧急而特殊的时期,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与疫情作斗争。无数感人的事迹在抗疫的一线上发生,许多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尽心尽力地奉献对祖国的爱,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包括我自己。

第二段:故事1。

我所了解到的第一个感动我的故事是一个年轻医生的事迹。她是一名在武汉的医生,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直留在医院工作,她每天要穿上厚重的防护衣服,身体不适也不敢停下来,力争要救治更多的患者。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和奉献精神。

第三段:故事2。

我另外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是一位中年市民的事迹,他毫不畏惧地与病毒抗争。他在家门口的一家超市设立义卖站,用自己的存款购买紧缺的防护用品以及日常生活必需品供给各位居民,他甚至还自费购置了体温测量器和消毒水,以保护更多的人。

第四段:故事3。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有关一名警察的故事,他牺牲了自己,换来了更多的生命。他是一名中年警察,难以抗拒的疾病几乎将他击倒,但他选择将自己的身上的器官和细胞捐出,以期望拯救更多的生命。虽然最后获救,但他展示了最高的仁爱和崇高的信仰。

第五段:结论。

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默默付出和奉献的人们的真实情感状态。他们时刻体现了爱国情怀和人民利益的精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尽己所能,在这场艰难的抗疫战争中,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团结和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源远流长,也能从中指引我们多做好事,行善,实践我们的理想。最后,他们真正地感动了我们,也一起证明了,中国人民永远可以凝聚在一起,冲破困难!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张xx,一位63岁的老人,头发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脸上刻尽了沧桑与疲惫,但是她的坚定却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她,为了让失学的女孩子重返课堂,几近乞讨的筹集资金,创办女子中学,只是为了改变“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

她,为了给贫困的孩子交学费,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200元生活费,甚至把妹妹寄给自己的路费悉数拿出。

她,为了挽救迷恋网络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着张xx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张老师一生无儿无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张xx老师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传递,架起了知识和山区女孩的梦想桥梁,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辛勤耕耘,爱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张xx老师一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红梅傲骨,大爱无疆,我们应该承袭张xx老师的“红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师德大爱,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路上奋勇前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