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6 17:43:39 作者:XY字客

读后感是将自己与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文字将心中的思考与触动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通过分享和交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考。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引言:尽管互联网现在已被许多人看做一种传播媒介,但它同时还是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营销和销售渠道,这一点很少为人们所认识。由于种种限制,目前对很多企业来说大范围的谈网络贸易(即通过互联网交易)不是很现实,但是自从我们步入网络时代,每一个企业甚至一般团体或组织都开始关注网络营销,它已成为传统业务方面达到同一平台的企业间抢占新的竞争优势的切入点。由于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每个企业的投入与进入状态参差不齐,这里以“五重境界”来总结他们的状况。当我们的企业以次对照,清楚地了解了自身情况时,便有了更上一重的思考和目标。第一重境界:推广和战术活动在这一重上,网站提供的主要是单向信息,为客户提供的机会很少,收集的信息也很少。网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包括公司内部人士对公司及产品看法的陈述,一些奇怪颜色的小玩意、动画和时髦的曲线。第一层次就是“自夸”的阶段。公司可能被使用传统科技思维的信息技术部门所蒙蔽。营销小组不断提供在线的品牌、说明书和产品信息,而网站有效提供的仅有“小册子意识”和可能以其他形式得到的公司信息的标准形式。这一层次的网站包含了品牌形象的强有力要素;包含只有有限信息的基础客户数据库,我们说它只是有限信息,是因为它只包括新产品的详细介绍、专门的促销活动和主要的公司公告(如公司获得物公告)等等,大多数只是以“小册子意识”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它们也只是公司的意见,而不是客户的看法。上面提到的这些听起来觉得熟悉吗?如果能看到你自己的公司与提到的这些相符,那么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现在要做的就是向第二重迈进。第二重境界:消费者细分和互动随着网站的成熟,公司已经采取了一些基本的互动步骤。公司已经将价格和其他详细信息展示在网站上,这促进了与消费者的互动。公司开始进行消费者细分,消费者开始在网站上“看他们自己”,只是在互联网上他们是被作为一个细分群而不是作为个人对待。公司将获得消费者价值作为自己的目标,网站的风格和语气也据此做了相应调整。客户的信息现在被储存在一个单独的中心数据库中。互动沟通不仅仅在互联网内进行,而且通过别的营销渠道也成为可能。在这个层次上,互联网被用来开发品牌和细分市场的客户忠诚度。它像别的媒体和分销渠道一样,被整合进信息收集程序中。如果你的企业正处在上述境界,那么我们可以说企业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如果你对处于第二重的境界非常满意,接下来你应该促使你的员工向第三重境界提高,并确信他们能满足那里的'要求。第三重境界:个性化和行为程序网站趋近于以消费者为驱动。以前的销售与交易的详情现在被存储在数据库里,并且为每个客户建立了一个个人履历。这些信息被用来发现一些高度个性化形式的新销售机会。网站现在开始展示出一些电子商务的能力。在这个层次上,网站被用来增加顾客忠诚度和理解顾客在产品开发方面的需求。第三重境界是相当先进的,要比许多电子专家公司声称的技术先进许多。如果你发现你的公司正处在这里,那么向第四重境界前进的时候就到了。第四重境界:拥护者/成员关系在这一重,发展客户关系的利益开始增加。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特定利益能够与他们的价值(即消费者对公司的价值)、动机和兴趣相配合。公司更好地理解了个别客户的购买需要和购买周期。网站开始开通忠诚客户俱乐部、使用者讨论会和类似的以鼓励客户(正在成为。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有幸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万老师将自己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这样的划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来介绍一下万老师对着五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

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

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在外貌上,就应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务必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礼貌。”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务必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务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个性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就应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透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法”在很早我就曾经拜读过,感觉受益匪浅。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我曾听人这样说过:当教师做的是良心工。读了于老师的作品,我更愿意相信:教育是一门值得人辛勤耕耘的职业,有多少人乐此不疲。虽然总有那么一些顽皮的学生让你深刻领会“恨铁不成钢”的滋味,但这也正说明你这个教师还未入佳境,你看于老师,在他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烦心的事,有的只是跟孩子打成一片的快乐。何时我也能进入这样的佳境,人生也该是有价值的吧。

“三本五重教学法”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教育的对象是人,这区别于工业劳动的产品,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五重教学法”是1999年12月4日先生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

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请,二是对语文教学有请,上课有请。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

二、重感悟。

什么是感悟?先生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先生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永正先生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心”为止。

三、重积累。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在孩子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是无法挽回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积累呢?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还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说到这里,我在想,常听到老师们说上课上不动,推不下去,甚至一节课就上一段内容,是否把“不必解”“不可解”的东西强调、细化了呢?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在于永正先生所带的实验班里,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还有能背300首的,不少人到中学、大学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自从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为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后,就赶紧和学生一起学习背诵〈三字经〉,还有《百家姓》、《千字文》等优秀古诗文。

四、重迁移。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就是一个“用”字,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学过的语言,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先生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怎样由读到写的'迁移呢?先生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重习惯。

先生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先生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

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万老师将自己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这样的划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来介绍一下万老师对着五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样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之后,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潜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此刻工作了才发此刻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以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读完了这本书,我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审视自己处在哪个阶段?从事教师工作,多了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的了解,工作起来从容了很多。但是在以下两方面还需努力:

一、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时,允许他们有解释的权利;在讨论问题时,允许他们有争论的权利;在做事时,允许他们有思考、选取的权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我们在教育中不只是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更就应扮演好对话者、引导者和帮忙者的主角。

二、理解学生,内心就要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宽容是一种手段,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宽容是一种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和呵护中成长;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多一点安慰,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

只要我们能永远去做学生真正的朋友,那么必须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提升我们师生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本身应具有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当我终于看完《教师的五重境界》的最后一篇《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时,脑海却一直盘旋这一句话: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于是,以此做标题记录阅读这本经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农民,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不用农药和化肥,不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还把苹果当自己的孩子,时常轻抚这些苹果树,常跟它们“唠嗑”:给它鼓劲“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结果很美好!痴心坚守十年,终于创造“奇迹”:不用农药不用肥料而种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苹果。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虫子无穷无尽,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啊!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木村始终信奉: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所以,木村在苹果树缓慢而用力生长进行中时,总是对着果树傻傻地虔诚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农民种植苹果时,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速成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一如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家长与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拔苗助长”:除草——没收手机电脑,禁止课外书,取消运动,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施肥——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辅导;洒药——各种说教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应试。

结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学子们,“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悲哀;越来越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无语心痛;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狼狈困窘;教育,成为人们兴师问罪、口诛笔伐的对象!

为什么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行进得如此艰难仄逼?是不是我们太“聪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颗“傻心”:“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浪潮中,遗忘了: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单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目送孩子走进学堂时,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说出的一句天下母亲发自内心的问话。追问着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们,能否不负重托,还天下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写文反思: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应把人类文明的精华、智慧结晶如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传承到孩子们的手中。但由于师范教育学科体系的缺陷以及社会历史的局限等原因,使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对于教育的实践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许多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的理解。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付出了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肖川博士大声疾呼:教师只有作为思想者,才会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才会有对“儿童”内涵的深切体察,才会有对“生命”与“幸福”的蓦然顿悟。一言蔽之,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觉得,上海名校长万玮老师的新著作《教师的五重境界》,给出了很好的注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从底层教师一路猛进跃升为引领者的名校长,万玮老师结合从教的亲身经历,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

万校长在开篇强调:“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的确,这五个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不过琢磨起来,还是觉得有层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对照万校长阐述的五重境界,自觉羞愧在教知识,教方法的浅层次徘徊得太久,终于悟到教育其实更应该指向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状态时,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时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经的浅薄无知而误人子弟。不免常常感叹:教育,最好该是中年人的事业!

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的过程。教师,作为未来主人的启蒙引路人,就更应该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教师的思想丰赡、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光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滋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在谈专注是个非凡的品质之前,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说明专注的目标要明确及正确。程璐老师专注于开办班级博客,这件事情费时费力费心思,且短时期内对于成绩的提高效果不会太明显。但是从长远看,从致力于班级管理长治久安的目标看,这个方法无疑深得家长和学生的心。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学生的精彩,让那一方共用的教室成为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而不仅仅是生产分数的地方。学生能够在以自己为素材的鲜活事例中,反反复复思考,回顾,反省,汲取各自所需的动力。

总而言之,程璐老师是个目光长远的人,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上挑选了看似见效慢却更实用的方法,因为他专注的是德育,是内驱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根本因素。这让我想起了《读者》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比赛做工程:中国人很快动工;而德国人却还在慢慢画图纸,研究琢磨一个个细节。结果可想而知,德国人尽管速度慢了,但是效果却是最棒的。原因很简单,德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质量,而中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速度。要抨击当下教育的急功近利,这个例子很适合。再细思,德国人在琢磨的过程中,是不会去理会进度,以及速度的过程性考核;更不会去理会竞争者的进度。就像程璐老师在做“班级博客”时,不会心心念念算计它对分数的作用,这种对过程质量的专注保证了结果的纯粹。这就是正确及明确的专注。

和程璐老师一样,万老师笃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育好了,状态好了,成绩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学生懂道理,有内驱力,教师也就不再是“赶尸人”。反观当下,短期成绩提升是可见的衡量标准,是短期鞭策,题海战术容易达成的。但是在这期间,当教师的心思全部放在成绩这一标准的追逐上,其它的事情显而易见也不会做,也等不起。谁最倒霉,那些不能适应这种战术的人;谁愿意去等?没有人!有名师说:教育是一种温暖的等待。说的多好,孩子的状态不佳时,除了耐心辅导,等待他慢慢醒悟,难道还有比这更真正实效的方法吗?那些责备,恐吓,折磨最多只是暂时压制了他的青春冲动,甚至消耗了他原本向学的心思,最终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不要谈激发内驱力。当我们的专注有了错误的方向,那么与最终的教育目标只能是南辕北辙。一句话,你等不起育人,自然也就等不来人,除了分数,甚至连分数都没有!

再看看老师的日常工作,包括我自己。大家就会发现我们老师很擅长做一种交易――用教师的威严来剥夺学生的基本权利,让其在遵守法则与失去基本权利之间做选择。学生毕竟还小,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失去”,只好被动学习。更有甚者,直接剥夺家长的尊严――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不能达到理想要求。

如果教师在这种事情上很“勤奋”,很专注,而在交流与沟通上很懒惰,很急躁。那么,学生即便听话了,也是暂时的“恐惧”,达不到近乎彻底的“醒悟”。有一种努力,叫“假装很努力”;有一种勤奋,叫“看起来很勤奋”。只盯着短时间,立即悔悟,事不过三的效果,我们老师往往会在粗暴,狠心上勤奋不已,专注不已,而不会在德育上下功夫。

长此以往,教育不再是温暖的等待,学校也不再有教育,有的只是优胜劣汰。被分数,纪律淘汰的人注定要么无声无息,要么脱胎换骨。你看见一个孩子趴在桌子上,从早睡到晚,你会庆幸他没有醒来。因为你害怕他醒来,他一旦醒来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你没有精力,时间去应对。

我佩服程璐老师,万玮老师,因为他们明晓教育的真谛后,能够诚挚地去实践,并且获得了回报。他们没有选择捷径――捷径注定没有近乎完美的结局。如果这种方法真的对了,那么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工程运作就该“慢工出细活”,那我们就慢下来,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教育需要走近学生,团结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那就让其它事情次要化,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语文需要阅读,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书,也许近期看不见成效,可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现在,时间证明了万老师对教育的诚挚,辛劳,独特见解是正确的,他培育了一批好学生,他自己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他能够为自己过去的岁月感到自豪,他守到了最后的花开。反观我们,常常还是着眼于急功近利的方法,没有细水长流,没有潜移默化,有的只是反复如初的捷径。

不过,我们还年轻,观念更新快,领悟也好,应该沉下心来,抛开那些杂念。在明确育人,调整状态,提高成绩的主次关系,因果关系后,再慢一点,让学生苏醒在状态,苏醒在心灵;而不是内心的恐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很庆幸在经历了一年辛苦的班主任摸索工作后读到这本让发人深省书,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万玮老师将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及心得凝聚在这本书中,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广博的人生阅历向我们阐述了他心中教师的五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作为一个讲台新人,我目前可能还处在殚精竭虑教知识的阶段,作为一个班级管理新手,我甚至还有些手忙脚乱。所以对万老师传授的一些方法及他的一些理念深感赞同,接下来我也会谈谈自己的理解。

1、做教育的远视者。

初上讲台,所有新教师们几乎都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自己所教的课程上。每天都在研究教材教法,满脑子都是怎样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活动设计准备好,我也如此。再加上有繁杂的班主任工作和各种新入职教师培训活动,我的教学常常达不到自己最初的预期。为此,有段时间我感到特别焦虑,心情低落,情绪起伏大,甚至导致自己内分泌失调脸上痘痘疯长。现在想来,还是自己年轻气盛,没有能正确地把握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的情绪基本上只是随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反馈而起伏,我的喜怒只是由于那几十分钟的课堂效果而反复。而实质上,教育并不应该被局限在几门课程的分数或是几堂课的效果,我的急功近利使自己差点成为了一个教育短视者。

如果老师不仅仅考虑孩子在他负责的这一阶段跑得如何,更关注孩子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发展,他所采取的策略可能就会大为不同。比如大量的阅读和发展体育。前者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孩子的眼界,后者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教育应当被我们予以更多的重视,因为这些才是目前看得见的能够给孩子带来长远积极价值的教育途径。

2、教学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我任教的第一个学期,我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作预设。将每个单元的所有内容结合学生目前的只是特点作详尽的分析。每节课下课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准备的内容讲完了吗?”因为在准备的时候花了太多的心力,总觉得如果一堂课能将自己所有的预设全部从脑海中变成口头授课,那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学生还有什么问题,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上课不听讲。然而,我却违背了当前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当然不像我这种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来得快,我甚至忽略了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最正常的心理诉求:轻松、快乐、学有所得。我只想过怎样将知识更完整地传授给他们,却从未考虑他们愿不愿意以这样的方法照单全收。这是一种最低效的教学,我忘了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至理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是人的本能,只要将学生放到合适的环境,学生自然会有效地学习。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我们教学的重心不应该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就是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日常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留给他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课堂的教学目的,都是给学生打开这个领域的窗户,让他们飞出去,在知识的天空独立、自由的翱翔。因此,将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将是我接下来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

3、班级管理靠“法”不靠“拼”

一年的班主任管理让我既有收获也有困惑,既有快乐也有悲愤。在万老师的书中,我得以窥视到了一些班级管理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之所以会不知所措或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在班级的管理中,更是要做到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而要了解他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深入班级,深入学生。除了培养几个“心腹”了解班级小秘密,更重要的还是深入学生当中,谈心、观察、与科任老师沟通,达到对班级、学生和各科任教师都有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

2.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家庭环境对性格习惯的影响因素。经常换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高度,洞清一切。

3.无为而治。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班级组建之初就要制定好班规班纪并严格遵循。然后加大对班干部的培养力度。

4.洞察教育规律,创设教育情境。在班级管理中时常会遇到让我动怒甚至深感无力的时候,我需时刻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跟学生斗气。要解决问题,哪些方法是可行的,而其中最佳方法是哪一个?面对问题学生,要思考转变他们的可能性:他是怎么成为问题学生的,他也一定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转变回来。这种思维方法需要不断经验的积累,我还需慢慢摸索。

5.引导学生个性的正确方向。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实现自我实现,即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展。因此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制定的规则并且作出合理的修正。让班级处于可控状态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就要做到:守住底线。不要限制约束太多;评价多元化,个性激励;创设舞台;营造宽松的氛围;答案开放;让学生展示自我。

4、育己方能育人。

做教师其实是在教自己。我们其实是在不断地用自己的行为气质影响自己的学生。我们更要经常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教学生怎样做人?我凭什么让学生甘心听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督促我们自己,让自己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有资本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我们首先得接受自己,做到自己口中的“高标准严要求”,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学生也才会愿意听从我们的教诲。所以,育己方能育人。教育应该是一种感染和熏陶,使我们用自身的优秀品质去引导学生成为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甚至超越我们的人。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善良,更优秀更热爱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有资格教书育人!才能让我们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每年寒假,我都会为自己准备一本书来读一读,这次我读的是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教师的五重境界》。虽然万玮先生是一名数学老师,但带给我的反思却是一样的,让我在未来的语文教育道路上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教师的第一重境界算是达到了,那我就说说作为教师的第二重境界吧。身为学校的一线教师,每班都有80位学生,一整天上完课,一定是叫苦不迭。除了每天的正常教学以外,单单是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作文就已经耗费了工作以外的大把时间,更别说再对一部分差生进行课外辅导了。如何做一名不累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跟书中提到的一样,我想应该是我的二重境界太低,没有学会如何来教方法吧。

具体到我自己的语文教学当中,我提炼了几点对我有用的信息。第一,学会“造师”。正如我上边提到的那样,班级那么多,孩子那么多,每天都是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如果能快速培养几个得力的小助手该多好啊。孩子们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请小老师解决,既能减轻我的负担更能锻炼孩子们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优势来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优势,将一个同桌ab,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第三,养成每天预习自学的好习惯。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学生们进行的预习学习不太自觉地,通常鼓励孩子们在自己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一部分工具来进行预习等等。逐步提高孩子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和读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总结能力也要加强练习。第四,采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因此在课下,应该通过一些作业留言、及时鼓励、单独谈心等等方式加强与孩子们交流。第五,有方法,无期待。这也是这本书这重境界里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既然是在教孩子方法,那就该尊重孩子们独特的思想和探索的方法,不做那个剪断孩子翅膀还抱怨他不会飞的人。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初上讲台时,就想着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何把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如何透过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住这些知识点。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会因为学生的成绩而喜悦和焦急。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和讲解。在这样教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渐的开始反思:同样的知识讲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却完全不同。有的同学听一遍就能就举一反三,而有的同学则是讲了n多遍也不会。于是我开始去尝试不同的教法。我逐渐开始缩短自己讲知识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面。在这个阶段,我主要负责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去探究。在本届八年级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学习习惯都很好。而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聪明学生,之所以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不细心,或者不认真听讲等。从这一级开始,我正在学习更好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我经常找学生谈心,分析他的成绩、学习欠缺点,鼓励他不断进步,争取更大的成功。

我想此刻的我只能算是一名教师,还算不上一名教育者。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教育,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教育乐趣的一位合格的教育者。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本书是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值得中小学教师参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一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一定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现在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那些强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二当我终于看完《教师的五重境界》的最后一篇《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时,脑海却一直盘旋这一句话: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于是,以此做标题记录阅读这本经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农民,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不用农药和化肥,不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还把苹果当自己的孩子,时常轻抚这些苹果树,常跟它们“唠嗑”:给它鼓劲“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结果很美好!痴心坚守十年,终于创造“奇迹”:不用农药不用肥料而种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苹果。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虫子无穷无尽,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啊!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木村始终信奉: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所以,木村在苹果树缓慢而用力生长进行中时,总是对着果树傻傻地虔诚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农民种植苹果时,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速成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一如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家长与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拔苗助长”:除草——没收手机电脑,禁止课外书,取消运动,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施肥——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辅导;洒药——各种说教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应试。

结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学子们,“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悲哀;越来越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无语心痛;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狼狈困窘;教育,成为人们兴师问罪、口诛笔伐的对象!

为什么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行进得如此艰难仄逼?是不是我们太“聪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颗“傻心”:“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浪潮中,遗忘了: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单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目送孩子走进学堂时,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说出的一句天下母亲发自内心的问话。追问着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们,能否不负重托,还天下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写文反思: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应把人类文明的精华、智慧结晶如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传承到孩子们的手中。但由于师范教育学科体系的缺陷以及社会历史的局限等原因,使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对于教育的实践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许多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的理解。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付出了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肖川博士大声疾呼:教师只有作为思想者,才会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才会有对“儿童”内涵的深切体察,才会有对“生命”与“幸福”的蓦然顿悟。一言蔽之,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觉得,上海名校长万玮老师的新著作《教师的五重境界》,给出了很好的注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从底层教师一路猛进跃升为引领者的名校长,万玮老师结合从教的亲身经历,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

万校长在开篇强调:“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的确,这五个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不过琢磨起来,还是觉得有层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对照万校长阐述的五重境界,自觉羞愧在教知识,教方法的浅层次徘徊得太久,终于悟到教育其实更应该指向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状态时,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时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经的浅薄无知而误人子弟。不免常常感叹:教育,最好该是中年人的事业!

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的过程。教师,作为未来主人的启蒙引路人,就更应该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教师的思想丰赡、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光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滋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三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向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用心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向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应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够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忙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应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状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用心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资料去写,也让孩子在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作文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本教育我终生的书!看了这本风行全世界的书,那如春风般的故事,我的心被震撼了,仿拂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这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安利柯的朋友一不小心把一位老人打伤了,那位朋友在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鼓励下去向老人道歉,并把自己最心爱的邮票册送给了他,过了几天老人的病好了后,他不仅亲自去学校看砸伤自己的人,还把邮册还给了他。

这就是爱,是爱使他勇敢承认错误,是爱使老师同学给予他鼓励,是爱使老人原谅了他。没有爱就没有这一切。这一霎那,我忽然觉得爱深不可测,高尚无比,似乎“爱”这个字的每一笔划都是一个爱的哲理,她们也像一个拉环把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让他们相互爱护;爱让世界更精彩。

【点评】这是一篇读后感,文章开头排比句式本文增色不少,小作者描写《爱的教育》和抒发自己的感想比例协调,“她们也像一个拉环把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等比喻使得抽象的爱具体化,行文流畅,结构安排比较合理。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在谈专注是个非凡的品质之前,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说明专注的目标要明确及正确。程璐老师(事例中的名师)专注于开办班级博客,这件事情费时费力费心思,且短时期内对于成绩的提高效果不会太明显。但是从长远看,从致力于班级管理长治久安的目标看,这个方法无疑深得家长和学生的心。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学生的精彩,让那一方共用的教室成为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而不仅仅是生产分数的地方。学生能够在以自己为素材的鲜活事例中,反反复复思考,回顾,反省,汲取各自所需的动力。

总而言之,程璐老师是个目光长远的人,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上挑选了看似见效慢却更实用的方法,因为他专注的是德育,是内驱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根本因素。这让我想起了《读者》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比赛做工程:中国人很快动工;而德国人却还在慢慢画图纸,研究琢磨一个个细节。结果可想而知,德国人尽管速度慢了,但是效果却是最棒的。原因很简单,德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质量,而中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速度。要抨击当下教育的急功近利,这个例子很适合。再细思,德国人在琢磨的过程中,是不会去理会进度,以及速度的过程性考核;更不会去理会竞争者的进度。就像程璐老师在做“班级博客”时,不会心心念念算计它对分数的作用,这种对过程质量的专注保证了结果的纯粹。这就是正确及明确的专注。

和程璐老师一样,万老师笃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育好了,状态好了,成绩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学生懂道理,有内驱力,教师也就不再是“赶尸人”。反观当下,短期成绩提升是可见的衡量标准,是短期鞭策,题海战术容易达成的。但是在这期间,当教师的心思全部放在成绩这一标准的追逐上,其它的事情显而易见也不会做,也等不起。谁最倒霉,那些不能适应这种战术的人;谁愿意去等?没有人!有名师说:教育是一种温暖的等待。说的多好,孩子的状态不佳时,除了耐心辅导,等待他慢慢醒悟,难道还有比这更真正实效的方法吗?那些责备,恐吓,折磨最多只是暂时压制了他的青春冲动,甚至消耗了他原本向学的心思,最终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不要谈激发内驱力。当我们的专注有了错误的方向,那么与最终的教育目标只能是南辕北辙。一句话,你等不起育人,自然也就等不来人,除了分数,甚至连分数都没有!

再看看老师的日常工作,包括我自己。大家就会发现我们老师很擅长做一种交易——用教师的威严来剥夺学生的基本权利(上学,休息,玩耍,享受教师的正常关怀等等),让其在遵守法则与失去基本权利之间做选择。学生毕竟还小,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失去”,只好被动学习。更有甚者,直接剥夺家长的尊严——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不能达到理想要求。

如果教师在这种事情上很“勤奋”,很专注,而在交流与沟通上很懒惰,很急躁。那么,学生即便听话了,也是暂时的“恐惧”,达不到近乎彻底的“醒悟”。有一种努力,叫“假装很努力”;有一种勤奋,叫“看起来很勤奋”。只盯着短时间,立即悔悟,事不过三的效果,我们老师往往会在粗暴,狠心上勤奋不已,专注不已,而不会在德育上下功夫。

长此以往,教育不再是温暖的等待,学校也不再有教育,有的只是优胜劣汰。被分数,纪律淘汰的人注定要么无声无息,要么脱胎换骨。读后感你看见一个孩子趴在桌子上,从早睡到晚,你会庆幸他没有醒来。因为你害怕他醒来,他一旦醒来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你没有精力,时间去应对。这就是教师的无奈。

我佩服程璐老师,万玮老师,因为他们明晓教育的真谛后,能够诚挚地去实践,并且获得了回报。他们没有选择捷径——捷径注定没有近乎完美的结局。如果这种方法真的对了,那么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工程运作就该“慢工出细活”,那我们就慢下来,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教育需要走近学生,团结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那就让其它事情次要化,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语文需要阅读,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书,也许近期看不见成效,可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现在,时间证明了万老师对教育的诚挚,辛劳,独特见解是正确的,他培育了一批好学生,他自己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他能够为自己过去的岁月感到自豪,他守到了最后的花开。反观我们,常常还是着眼于急功近利的方法,没有细水长流,没有潜移默化,有的只是反复如初的捷径。

不过,我们还年轻,观念更新快,领悟也好,应该沉下心来,抛开那些杂念。在明确育人,调整状态,提高成绩的主次关系,因果关系后,再慢一点,让学生苏醒在状态,苏醒在心灵;而不是内心的恐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直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积极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直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来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知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情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积极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内容去写,也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下面是收集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参考!

读完《教师的五重境界》,“格局”一词,一直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格局是什么?作者做了这样一些诠释: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眼光;格局是我们生存的空间。

格局跟什么有关?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格局与他的经历有关。从‘书香门第’‘将门虎子’来看,格局不可避免地有遗传的成分,而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环境也是不可选择的结果。”“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格局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格局也就是教师的格局,而学生的格局是由教师的格局决定的。”

一、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

如果教师能从学生格局出发,来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是对自身的一种定位。为学生读书,就要去读教育、教学类的好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

关于教育类的好书,有这些好书值得一读:《教师的五重境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56号教师的玄机》《读书成就名师》《做最好的老师》《六项精进》《静悄悄的革命》《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时,明确了教师服务学生的定位;读《第56号教师的玄机》,被这位外国同行的敬业精神打动;读《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从陈大伟教授的案例写作指导中,学会了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的案例做理性思考。

技法80讲》《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蔡明讲语文》《王君讲语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名作细读》给我个性解读的勇气,《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给我写作教学方面的引领,余映潮老师的“80讲”给我教学细节的科学指导……读书时,我总会用铅笔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时间充裕,我就把读书心得成电子文档,发表在博客上。

除为学生读书外,我们还应为自己读书。为自己读书,就是去读自己喜爱的、能充盈生命、让自身幸福的书。木心点评狄更斯的作品时,引用托尔斯他的话:“如果谁落在忧悒中,不妨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木心的说法不仅仅是幽默,更有丰富的人生趣味在其中,内心活力可以借助阅读这个渠道去取得。关怀理论大师内尔诺丁斯说:“幸福生活就是事业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空闲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王栋生老师读书很杂,更鼓励教师的非专业阅读,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

每读一本书,就会为自己打开一扇窗,找到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

二、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

书中有一篇《成功源于专注》,其中引用了中国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侯逸凡的一段话:“我好像一直以来就不是特别看重胜负,所以影响可能自然就没那么大,情绪也没有那么大的波动。我自己不太在意是不是能够打破纪录,下棋时全部心思都放在思考怎么走好下一步棋,结果没想太多。”

侯逸凡的话道出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共同品质,那就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追求过程而看淡结果。这是心理学家曾研究过,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在任何一个领域专注做十年必定成为专家。因此,如果我们专注的内容正确,专注的时间足够长,我们在这个领域迟早会有发言权。这就是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吧!

专注一件事,谈何容易?

我在博客里读到这样一个例子。1997年春,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教学艺术研讨会上,余映潮老师作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话题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发言结束后,胡老师问余老师:“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呀?”我说:“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并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上面有胡老师四十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连胡老师自己都没有。

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这是何等专注的精神!这是何等广采博取的韧劲啊!从这一长串名单里,我明白了余映潮老师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我更读懂了“专注”的含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专注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专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专注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专注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撑一支竹篙,向更深处漫溯!

三、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思维方法,给我以不同的启示,促使我在思考中逐渐成长。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万玮是一位数学老师,我读到他带有数学思维方式的智慧点滴,觉得深受启发。

《寻求最佳途径》中写道:“我大学读的是数学系,有一门课教运筹学,讲的就是如何寻找最优解。”“面对一个具体情境我首先思考,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是什么。确定了最好的结果,我接着思考,要得到这个结果有哪些,其中哪些途径是可行的,有没有最佳方法。这是很难的一步,需要经验的积累。我也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养成这样的习惯,慢慢形成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真的很佩服这位数学老师的思维方式,多中选优的方法,如果用在教学中也许就是一课多案,两个切入角度,三个导语,或四个结束语,诸如此类,那将丰富我们的备课。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到课题中,就是头脑风暴,延伸出多种研究思路。

其次,万玮老师在《数学日记》《积累》《作业留言》等文章中,也展示出了一点语文老师的思维特点。

《积累》一文中,他提出要积累两类内容:“一是积累在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它们往往稍纵即逝,一旦产生我就会马上就近拿一张纸记下来。如果不记下来,不用过多长时间肯定会忘光。二是积累可以用来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观点等,我非常喜欢读文摘类的报刊。采用四步积累法:保存,,分类存放,经常温习。”关于积累,我自己深有体会。工作中的感悟,我经常积累,我的论文多出自随手记下来的感悟。最近一段时间,有好多感悟,或课堂上的精彩片段手一懒,就没记下来,之后再回想,就没有那么清晰了,作为课例来积累,已经不可能了。所以,还是要及时记,哪怕是一张纸,也要顺手记下来。第二类我之前做得还不够。阅读积累,美文、故事、案例,写出感想,确定用途,分类存放,经常温习。这一点,我要有意识地去积累了。

另外,《预演》、《拖延症》、《破框思维》、《体验》等文章,也给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比如:“预演”,就是“在实施一项很重要的教育任务之前首先在脑子里预演一遍”。其实,预演也可以从打算一件德育小事、筹划一节公开课,延伸至为一段时间的工作列提纲、做计划,为课题的开展做预设。“拖延症”,差不多人人都有一点,书中对如何克服拖延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几点方法,于我是十分有益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生命中最优美的姿态,是成就别人。教师改善自身的格局,就是为了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万玮老师从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作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变化。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实际上也存在三三原则。

一、积累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万玮老师认为积累的内容:第一个就是积累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第二个是积累一些可以用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和观点。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

1、将故事保存好。

2、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

3、将故事分门别类的存放。

4、经常温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德育的工作当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大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在平时看了一些故事当中,在比赛当中就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在教学当中,比如说,最近在学校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哲理来进行,说明学生在故事当中,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二、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敲门砖。

万玮老师的书中用于思考有很多好处是,它是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的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等等。这种思考有包括教师自己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这种思考的学习习惯。笔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思考,就是课堂结束要有所反思,课堂上为什么有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有的课堂就无法让学生动情。实际上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入这种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识,可能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经思考,而靠填鸭式的灌输的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考完试就忘得这样子的过程。

三、格局才能让教师成长获得幸福感。

格局决定高度。万玮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格局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他认为要胸怀大志,弃小不争。要放弃威权,树立威信。要眼光高远,兼顾细节,要主动进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师,应该来说,在生活当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与纠结于一些名利当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站在大格局的角度进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在外貌上,就应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务必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礼貌。”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务必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务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个性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就应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透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

“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一定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现在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

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那些强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万玮老师从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作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变化。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实际上也存在三三原则。

万玮老师认为积累的内容:第一个就是积累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第二个是积累一些可以用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和观点。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

1、将故事保存好。

2、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

3、将故事分门别类的存放。

4、经常温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德育的工作当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大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在平时看了一些故事当中,在比赛当中就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在教学当中,比如说,最近在学校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哲理来进行,说明学生在故事当中,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万玮老师的书中用于思考有很多好处是,它是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的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等等。这种思考有包括教师自己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这种思考的学习习惯。笔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思考,就是课堂结束要有所反思,课堂上为什么有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有的课堂就无法让学生动情。实际上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入这种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识,可能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经思考,而靠填鸭式的灌输的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考完试就忘得这样子的过程。

格局决定高度。万玮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格局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他认为要胸怀大志,弃小不争。要放弃威权,树立威信。要眼光高远,兼顾细节,要主动进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师,应该来说,在生活当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与纠结于一些名利当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站在大格局的角度进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作文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直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积极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直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来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知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情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积极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内容去写,也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从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作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变化。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实际上也存在三三原则。

万玮老师认为积累的内容:第一个就是积累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第二个是积累一些可以用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和观点。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将故事保存好。第二步是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第三步是将故事分门别类的存放,第四步是经常温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德育的工作当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大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在平时看了一些故事当中,在比赛当中就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在教学当中,比如说,最近在学校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哲理来进行,说明学生在故事当中,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万玮老师的书中用于思考有很多好处是,它是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的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等等。这种思考有包括教师自己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这种思考的学习习惯。笔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思考,就是课堂结束要有所反思,课堂上为什么有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有的课堂就无法让学生动情。实际上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入这种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识,可能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经思考,而靠填鸭式的灌输的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考完试就忘得这样子的过程。

格局决定高度。万玮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格局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他认为要胸怀大志,弃小不争。要放弃威权,树立威信。要眼光高远,兼顾细节,要主动进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师,应该来说,在生活当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与纠结于一些名利当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站在大格局的角度进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