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3 18:49:49 作者:紫薇儿

读书心得是对所读书籍内容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并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发和思路。读书心得的写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侧重于对书籍的评析,也可以围绕个人的感悟展开。每个人的读书心得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大家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读书心得的写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书籍的内涵。

教育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我读了《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作者是张民生、于漪,让我感受颇深。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记得自己高中的时候特别想当老师,因为那时的我,对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常常迷恋于老师的威严和权力,又倾慕于他们的慈母之心。其实那时的我也并不知道正真的原因。高中毕业我如愿的当上了老师,我踏上了教师这个岗位,一晃就是30年。

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我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觉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工作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认可,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

教育的最终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努力的奋斗,公平的竞争。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活到老学到老。

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之后,我真正的感到我们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教书育人的信念。

《教师人文读本》里面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编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写我们教师。第一篇文章《名师》就深深打动了我。文章中讲述的几位老师,都是一些名师,从一些琐碎小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平凡老师的不平凡之处。这几位老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更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书中有一篇《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教育——关于阳阳的故事》的文章,在很多教育文章中我都曾经看到过。不禁让我想了很多。在自己短暂的教学之路上,也碰到过不少象阳阳这样很有个性的孩子。他们中大多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和认可。而我们则往往被他们的调皮、丰富的想象力给吓到,不愿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甚至说话的机会都不给他们,对他们往往是很严厉的。而阳阳的老师总是鼓励他、提醒他、点拨他……他觉得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心里话都愿意和老师说,同时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阳阳变得非常优秀。我不禁感叹,阳阳遇到了一位好教师。

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平等的对待。记得我刚参教时,为了鼓励那些后进生我偶尔会在他们的作业、考卷上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后来学校要求实施激励性评语,“你有进步,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肯定行!”、“老师会支持你的,加油!”这些看似平常的话却给那些孩子带来了信心。当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主动问我问题、上课时积极的举手、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到现在我还有一个习惯,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喜欢叫学习困难的同学回答问题,虽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确。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平等的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包围着他们。

教师要以“四真”赢得学生,而不是用教师权威压服学生。“四真”即:“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猜测和武断地下结论最容易伤害孩子纯洁的心灵。用心灵走进心灵,这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身,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真诚的爱,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教师人文读本》让我更懂得了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苏霍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徐匡迪先生也说过一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里面所说的每一句话,所讲授的每一个道理,在今后的道路上会成为我从事教师职业的指明灯,教育者之人格,需要不断的励炼。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我阅读的书是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它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全书总共分12章,分别对孩子创造性、想象力、专注力、兴趣性、自信力进行分析,以及教育者对孩子天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爱的培养和赏识这些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和指导。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在美国,曾有人对幼儿的创造力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在s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为2%。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无形中扼制孩子的创造性。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恰是教育的悲哀!

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系缔结,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善于教育的父母、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己的天性。送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

除此以外,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拘束,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手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把鱼画到天上,添上翅膀;把树栽到屋顶,结出布娃娃;甚至把人画成只有细长的脚而没有身躯。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的奇迹》的读书心得

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教师只有对学生奉献自己诚挚的爱心,才能让学生喜欢、信任和尊敬,才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开启学生心灵之门,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没有像两滴水那样相似的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有个叫刘雪梅的学生。开学都一周了,还没完成过作业。我想,一个小女孩,好办,把她叫到办公室来教育一下,就没事了。两天过去了,老师们反映没管用。这可怎么办?我就用了原来百试百灵的办法—请家长。我和她妈妈共同教育了一番,没想到,当着家长的面她答应的好好的,几天下来,她根本没付诸于行动。这下我可愁了,批评教育不听,请家长又不管用,怎么办呢?没办法,我就去二年级原来教过她的老师那里讨招,可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对她束手无策。她在二年级时根本就没交过作业。虽然没有办法,可我也不能对她置之不理。从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不管什么原因,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上掉队,我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天,我又找她谈话。“刘雪梅,老师每天晚上布置的作业,不是巩固练习,就是预习新课。你不做作业,你当天学的知识能记住吗?不预习,老师讲新课你多被动。你是怎么想的?”她一进办公室,我就问她。几分钟过去了,可她却没回答,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诧异,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我仔细一看,原来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贴画,那是我买来哄我两岁的女儿的,看着好玩,我就撕了一张贴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兴地问:“你喜欢这个东西吗?”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吧,你如果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每天奖励你一颗,而且它们各不相同,怎么样?”她笑着点了点头。第二次上课,她果然按时完成了作业,虽然质量不是太尽人意,但态度还是蛮认真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履行了我的诺言,而她也再没不交作业。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开始,刘雪梅到办公室找我。“老师,以后你不用给我贴画了,写作业我已经养成习惯了,即使你不奖励我,我也会认真写的,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写作业的乐趣,而且我也愿意学习了。”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开心极了。一张张小小的贴画,竟然让她改变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了解了她的爱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让她找到自信,扬起了学习的风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为教育塑造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火花,是教师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努力进取,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一种泛爱的心理,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同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撒向每一个学生,以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他们,去改变他们,教育他们,塑造他们。

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神性的光芒,只有你用灿烂的眼神去审视他,你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亮点是那么多。在教育中找到学生的亮点,不断确认、表扬、鼓励、放大,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由此引发出成长的动力。孙迪,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学到我们班的学生。她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作业不是忘了做,就是写的乱七八糟。可是大课间活动时,我发现她动作灵巧,喜欢跳皮筋,每个大课间她都玩的满头大汗。一天,班会时间,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孙迪大加赞赏:“我们班的孙迪同学真是个跳皮筋的天才,跳起来动作既轻盈又优美,老师以你为荣。”我发现当时的孙迪有些不自然。之后,我经常当着孙迪面对老师们确认她跳皮筋的能力,孙迪皮筋跳得很棒……当众表扬他,然后很自然的摸摸她的头,让她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跳皮筋比赛,她获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借着这事我对孙迪说:“孙迪,你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只要你用心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几周下来,孙迪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上的她听课认真。当然,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抓住学生生命中的亮点,然后把这个亮点放大,因势利导,培植自尊心,然后引导到引发这些事情的兴趣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感“爱”对孩子的作用之大。爱是成功的基础。教师只有用爱去播种,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找到自信,学生才能进步,才能健康成长。

《教育的奇迹》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本书的序言部分便让我获益匪浅: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也让我悟到教育的真谛。它让我知道“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的最优秀,做的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书中例举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经历,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候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但他们都成为了伟大的人物。

从这一个个事例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要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绩这个标尺来衡量他们,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多加观察孩子,欣赏每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爱的目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本质上讲,阅读是自我建设与自我塑造的过程。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人身之躯譬如一座房子,生来都是毛坯房,通过阅读构建装修,灵魂居住期间才会润泽舒适。那么为什么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重要问题。

读了《中国教室的奇迹》中的幸福第四课“赴一场与好书的约会”之后,我也深深地有了感触。俞玉梅为了能让孩子们爱上读书,精心设计了很多办法,如:打通生活与学习的“任督二脉”;让孩子明白,阅读是最美得人生姿态,告诉孩子“为什么阅读”;让攀比阅读之风席卷教室;带孩子与朝阳清风一起读书等。

书籍为人类插上改变命运的翅膀,阅读是获取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一个老师曾经问他的学生:“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最后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学生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传奇人物——周恩来,当年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周恩来,一代总理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赋予了他知识,读书使他渊博,读书使他通晓古今,懂得了治国之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代诗人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让他豪情满怀,读书让他立志报国,读书让他感悟到百姓的疾苦,写下了千百首感人肺腑的诗篇,成为受后人称颂的“诗史”。

一位位有志之士,一代代天之娇子,他们工作于不同的领域,成长于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读书。我无法保证读书便可以成为诗人,更无法保证能成为总理,但是我可以保证在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收获许多原来没有的东西。

一本书,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此伴着这个人快乐地成长着,我想大概这就是书的魔力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无数成功人士热爱读书的原因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读书又怎么能进步呢?人之所以富有,首先应该是心灵的充实和纯洁,其次才是房子,车子和钱财。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第一位的是,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的竞争力,没有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成为富强的国家。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浮躁到连书都不愿意读,猖狂到视读书人为另类而不齿的地步,那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离崩溃不远了!从主观上来看,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泛滥是读书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某些人的眼里,哪些灰暗的书本中只有‘颜如玉’,或是‘黄金屋’。功利,世俗,浮躁化倾向日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众,推杯换盏整天喝得头昏脑涨,天昏地暗者众,而坐下来踏踏实实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者寥寥。

关键词:积极的期望;机会;鼓励。

鉴于本书的启发,我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来考虑。

一、积极的期望。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读完教育的奇迹你会不会惊讶于教育?会有自己的读书心得吗?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的奇迹读书。

希望大家喜欢!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已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已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暑假里心血来潮,买了好多茶叶,大红袍、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正山小种。于是,忙里偷闲(此“忙”为带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书,品香、品味、品读!

身为教师,便离不开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乐章,要用爱去谱写。几本书中,朱永新老师主编的一本《教育的奇迹》,让我很受感动。此书由四个篇章组成,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些奇迹的诞生都来自于一个“爱”字,唯有爱能化腐朽为神奇。

周弘用爱将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一位令人惊叹的神童;胡厚培用爱将弱智的儿子舟舟培养成世界唯一的弱智指挥;荣晓鸣用爱将先天脑瘫的儿子荣博征服美国名校;名师孙维刚用爱浇灌学生心灵的成长;校长刘京海用爱鼓舞学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圣珍老师用爱感化学生人性的尊严……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实在让人震撼,为之感动。特别是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在这爱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师魔术般地转化了无数的“问题少年”和所谓的“差生”。凭着一颗热忱的心和一份真诚的爱,李老师把一个个“动物”变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赖的好母亲,是学生钦佩的好老师,是年轻人喜欢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亲,却被成千上万的孩子视为“再生父母”。这份爱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伟大呀!

感动书中的奇迹,也便细想身边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身边也不乏有些性格怪异、思想偏激、行为散漫、调皮捣蛋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成因,我们似乎了解的太少。没有像李老师那样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爱,被父母爱,被老师爱,被社会爱。爱是无限的,让我们像那些用爱创造奇迹的前辈们学习,用自己真诚的爱,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让他们在爱的暖流中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让他们的梦想插上美丽的翅膀,勇敢地飞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让我们一起用爱创造教育的奇迹吧!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时,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或者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使孩子那颗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这些定性的词都不能随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学生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同学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的后进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同学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假期两个月,以龟行速度读完了校长推荐书目《教育的奇迹》。读完18个教育故事,唯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爱,真真切切的爱打动了我的心。要问我18个故事中哪一个更得我心,那便是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之间的故事。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在美国巴拉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海伦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场猩红热夺取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海伦就在这样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着成长。直到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因而了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导下,海伦用手摸触学会了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阅读,后来用手没别人的嘴唇,学会了与人交流。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里奔跑,在地里埋下种子,爬上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去河边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了失聪和失明的障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得克里夫学院,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伦如何从一个又聋又哑又忙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人物?海伦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说,我们还要看到默默陪伴海伦五十年,给予海伦无私的爱的莎莉文老师。

爱学生,每个老师都会说,也都做,但是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千差万别?我想这在于老师所给予学生的那份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么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杠脚。

有人说:爱一个人要能爱她的有点,更要能包容她的缺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关键在于爱人的人有没有一个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点和瑕疵。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缺点,只是老师眼里有的孩子有点多于缺点,而有些孩子则被缺点掩埋,很难找到他的优点,有点多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多,反之亦然,于是老师开始埋怨学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谁会会回头想想,“为什么我没有找到孩子的有点,是这个孩子毫无优点,还是我缺少一双寻找优点的慧眼?”被缺点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没有一双发现孩子身上有点的慧眼是极其可怕的,因为他带给孩子的不是积极,阳光和快乐,而是消极负面的,这一切将跟随孩子的一生。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爱在某些时候变味了。早读铃声响了,玲玲踏着铃声姗姗来迟,其他同学早已开始了早读,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时的你会怎么做那?大声喝斥“教室外站着!”还是现行退让,放她进教室早读,可后再轻声细语地询问迟到的原因,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原因后,因同情,因关心,或其他因素给她一个抚摸,一句安慰,一个拥抱,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给予她的爱和关心。

其实,在我看来,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还不足以说明你会爱孩子。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是刚柔并济的。她既能给予孩子母亲似的柔情,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给予学生父亲般的威严,学生可以从她那里明白何为责任和坚强。

教育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本学期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新书《我的教育心》,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忧虑。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李老师的形象,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误,也曾无意中对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但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全书中贯穿一个主题:反思、乐趣。

我认为李老师最宝贵的教育财富不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远保持的一颗纯净的童心。翻开《我的教育心》一书,习惯性地先浏览了一遍插图,于是发现里面近一半的图片是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玩”在一起:刚参与工作时与学生在郊外,把语文课搬到油菜花地里,和学生一起用身体把“一班”二字写在风雪峨眉山上,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险,甚至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掰手腕……李老师一张充满童真的笑脸笑得比学生更灿烂。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这正是李老师的教育,他说:对学生严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有时我们老师也会开玩笑地说,和孩子们的斗争又开始了。李老师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这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战争”,敌人当然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如果真正爱孩子,就在研究他们。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爱孩子,我们就会想:怎么才能不辜负孩子的爱呢?那就要把他们教好。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呢?那就要动脑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个难题,就把它当成课题来研究,长期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工作,就会有起来越丰富的智慧。要乐于和后进生打交道,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教育智慧,同时体验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见李老师是个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积极的教育状态,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一位老师的一生是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全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告诉同行: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当我阅读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却让我有了具体的思考。李老师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人一种平和的状态,这样的工作心态,来源于李老师善于撰写反思。

李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样有不得不迎接的检查,同样有多样的评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育学生,完成学校的多种任务的过程。我们学习名师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如此多的名师,教学特色不同,教学方法不一,若是我们一一模仿,最终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领悟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万变不离其中。教师要保持高昂的状态,不断调整,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展现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镇西有写随笔的习惯,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够体会日积月累的作用。他的创作,均来自于小事的思考,来自于自己的见解表达。

教师要乐于调整自己的状态,让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生机。教师要乐于从著作中反思点精神类的东西。因为这样才足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要能够从紧张的工作中,找出快乐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快乐。

李老师书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说这句话,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如说所作,则需要有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以往学习教育名家的方法,对于丰富自己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永远保持现有的纯净的童心,还要有爱心,善于积累智慧。”积累好词佳句是学生阶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读书的时候,习惯于积累我觉得有价值的语言。这些语言看似简单,细细体会,蕴含着哲理。我们隔几日便取来读一读,思考片刻,便觉得又有新的收获。

乐于反思,收获乐趣,是我从李老师的书中又一次寻到教学快乐的方法。李老师的书中还提到“这个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

是的,乐于反思,收获乐趣;乐于反思,收获教育的幸福。乐于积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缓缓的幸福!

教育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专家王晓春老师曾用“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作为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有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课落下了,我会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及时与家长联系寻找解决办法。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

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教师只有对学生奉献自己诚挚的爱心,才能让学生喜欢、信任和尊敬,才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开启学生心灵之门,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没有像两滴水那样相似的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有个叫刘雪梅的学生。开学都一周了,还没完成过作业。我想,一个小女孩,好办,把她叫到办公室来教育一下,就没事了。两天过去了,老师们反映没管用。这可怎么办?我就用了原来百试百灵的办法—请家长。我和她妈妈共同教育了一番,没想到,当着家长的面她答应的好好的,几天下来,她根本没付诸于行动。这下我可愁了,批评教育不听,请家长又不管用,怎么办呢?没办法,我就去二年级原来教过她的老师那里讨招,可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对她束手无策。她在二年级时根本就没交过作业。虽然没有办法,可我也不能对她置之不理。从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不管什么原因,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上掉队,我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天,我又找她谈话。“刘雪梅,老师每天晚上布置的作业,不是巩固练习,就是预习新课。你不做作业,你当天学的知识能记住吗?不预习,老师讲新课你多被动。你是怎么想的?”她一进办公室,我就问她。几分钟过去了,可她却没回答,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诧异,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我仔细一看,原来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贴画,那是我买来哄我两岁的女儿的,看着好玩,我就撕了一张贴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兴地问:“你喜欢这个东西吗?”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吧,你如果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每天奖励你一颗,而且它们各不相同,怎么样?”她笑着点了点头。第二次上课,她果然按时完成了作业,虽然质量不是太尽人意,但态度还是蛮认真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履行了我的诺言,而她也再没不交作业。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开始,刘雪梅到办公室找我。“老师,以后你不用给我贴画了,写作业我已经养成习惯了,即使你不奖励我,我也会认真写的,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写作业的乐趣,而且我也愿意学习了。”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开心极了。一张张小小的贴画,竟然让她改变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了解了她的爱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让她找到自信,扬起了学习的风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为教育塑造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火花,是教师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努力进取,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一种泛爱的心理,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同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撒向每一个学生,以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他们,去改变他们,教育他们,塑造他们。

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神性的光芒,只有你用灿烂的眼神去审视他,你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亮点是那么多。在教育中找到学生的亮点,不断确认、表扬、鼓励、放大,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由此引发出成长的动力。孙迪,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学到我们班的学生。她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作业不是忘了做,就是写的乱七八糟。可是大课间活动时,我发现她动作灵巧,喜欢跳皮筋,每个大课间她都玩的满头大汗。一天,班会时间,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孙迪大加赞赏:“我们班的孙迪同学真是个跳皮筋的天才,跳起来动作既轻盈又优美,老师以你为荣。”我发现当时的孙迪有些不自然。之后,我经常当着孙迪面对老师们确认她跳皮筋的能力,孙迪皮筋跳得很棒……当众表扬他,然后很自然的摸摸她的头,让她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跳皮筋比赛,她获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借着这事我对孙迪说:“孙迪,你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只要你用心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几周下来,孙迪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上的她听课认真。当然,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抓住学生生命中的亮点,然后把这个亮点放大,因势利导,培植自尊心,然后引导到引发这些事情的兴趣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感“爱”对孩子的作用之大。爱是成功的基础。教师只有用爱去播种,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找到自信,学生才能进步,才能健康成长。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

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

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

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

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

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

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

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

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

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范文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几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短,通过阅读,再结合现在的小学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本书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发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身旁,仔细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额头是否发烫。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而且还粗暴地训斥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孩子们才会更亲近你。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

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

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

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

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

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

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

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

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

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掩卷而思: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记得去年刚接手二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由于都是第一次,前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班级里男同学多,行为习惯相当差,常规管理乱。接手后,我及时地了解原来班级的状况,根据观察,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很快,同学们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而是拿出书,自觉朗读。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也非常有序,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我轻松了不少。可班级里三村转来了五个学生,语文成绩排在末尾,还有施东东同学竟然自己的名字也会写错。第一单元一测试,他竟然不及格。每一天,他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他不仅做作业拖拉,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下课贪玩。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他的父亲把他的语文书一扔,家长不愿管他。放弃吧?不行,得另想法子。终于,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比赛,班级里田径项目没有人选,学生向我推荐:施东东跑步不错。在试跑之后发现,他是最佳人选。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让他展示自己的长处。我和他商量学习比赛两不误。果然,他上课专心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运动会上,他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当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投向他时,他高兴极了。后来,他对班级里的事非常热心。当然,语文成绩进步非常快。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笨蛋。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智商不全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已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已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教育的奇迹》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本书的序言部分便让我获益匪浅: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鉴于本书的启发,我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来考虑。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假期两个月,以龟行速度读完了校长推荐书目《教育的奇迹》。读完18个教育故事,唯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爱,真真切切的爱打动了我的心。要问我18个故事中哪一个更得我心,那便是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之间的故事。

海伦·凯勒,18 80年出生在美国巴拉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海伦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场猩红热夺取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海伦就在这样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着成长。直到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因而了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导下,海伦用手摸触学会了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阅读,后来用手没别人的嘴唇,学会了与人交流。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里奔跑,在地里埋下种子,爬上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去河边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了失聪和失明的障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得克里夫学院,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伦如何从一个又聋又哑又忙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人物?海伦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说,我们还要看到默默陪伴海伦五十年,给予海伦无私的爱的莎莉文老师。

爱学生,每个老师都会说,也都做,但是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千差万别?我想这在于老师所给予学生的那份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么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杠脚。

有人说:爱一个人要能爱她的有点,更要能包容她的缺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关键在于爱人的`人有没有一个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点和瑕疵。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缺点,只是老师眼里有的孩子有点多于缺点,而有些孩子则被缺点掩埋,很难找到他的优点,有点多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多,反之亦然,于是老师开始埋怨学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谁会会回头想想,“为什么我没有找到孩子的有点,是这个孩子毫无优点,还是我缺少一双寻找优点的慧眼?”被缺点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没有一双发现孩子身上有点的慧眼是极其可怕的,因为他带给孩子的不是积极,阳光和快乐,而是消极负面的,这一切将跟随孩子的一生。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爱在某些时候变味了。早读铃声响了,玲玲踏着铃声姗姗来迟,其他同学早已开始了早读,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时的你会怎么做那?大声喝斥“教室外站着!”还是现行退让,放她进教室早读,可后再轻声细语地询问迟到的原因,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原因后,因同情,因关心,或其他因素给她一个抚摸,一句安慰,一个拥抱,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给予她的爱和关心。

其实,在我看来,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还不足以说明你会爱孩子。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是刚柔并济的。她既能给予孩子母亲似的柔情,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给予学生父亲般的威严,学生可以从她那里明白何为责任和坚强。

我还记得,当沙利文小姐惊讶与海伦在就餐非常没规矩时,立刻制止她那些放肆的行为举止,就连海伦的父母都对沙利文的做法觉得不可思议。沙利文小姐却镇定而坚定地认为:不能因为她看不见,就让她那么随便。正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才更要严格管教。怎能以她残疾为理由,来要求周围的人容忍这种无礼的行为呢?他这时候最需要正确的训导和无限的关爱,而不是一味的怜悯和迁就。

面对那些还分不清是非对错,真善美丑的孩子在犯错时,你是武力解决,血腥镇压;是另眼旁观,听之任之;还是文火慢炖,精心熬制,最终捧出一盅香气四溢,色泽诱人的浓汤?相信每个老师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不禁在想:除了对海伦的爱,到底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着沙利文,陪伴海伦度过漫长的50年?大概要归功于沙利文老师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吧!

有首歌唱得好“……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风帆撒播到我四方……”

各位老师,让我们奉献和爱心去浇灌那一个个平凡得生命,成就属于你我得奇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