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大全(13篇)

时间:2023-12-11 23:12:06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可以指导我们如何组织文章的段落和句子,使得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关总结写作的优秀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

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主要发展的趋势,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

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群体,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4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也非常多。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应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自高.西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与预防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2013(10):307.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

随着电子网络飞速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小孩,都会使用电脑、玩网络游戏,但是过分的不适当使用就会产生网瘾危害正常生活,而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就是我们青少年,尤其是我们中学生。中学生沉溺于网游甚至脱离了现实生活,厌学、叛逆,成为问题少年,可能残害终身。因此中学生网瘾值得我们中学生去反思,只有及时走出网瘾,回到正常的轨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会有美好的前程。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上网都是在网吧,在家里上网的中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让我们可控的上网,很多家庭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家里上网的条件。但无论是在网吧还是在家里,都有明显的网瘾特征,过度依赖网络,就算是在学校上学心理也会极度想念,认为现实生活索然无味,甚至将网络世界作为自己未来的前途,比如想做游戏开发、游戏竞技手等,但过度使用网络就会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脾气暴躁,拒绝社交,沉浸在网络世界里,最后学习下降、记忆力下降等等。从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可能导致网瘾。

(一)自控能力差。网络上的新游戏、新信息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游戏的模式,会诱导我们中学生停不下来的要去玩游戏,练级。尽管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但是需要不断晋级的网络游戏却更具有吸引力。我们难以自控的减少上网时间,做到适度的上网。

(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我们中学生当中大多数缺乏理想和希望,得过且过,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在现实生活中又往往被忽略被轻视,而网络世界刚好填补了内心的空虚,更多的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知己,找到存在感,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以通过练级在网络世界里去证明自己。甚至认为依靠网络世界以后也可以生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度不够。

(三)叛逆心理强烈。中学阶段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我们不愿意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管制,追求个体的独立性和成人化倾向,而网络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在网络世界里,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父母的殷切希望和唠叨,只有新奇和刺激的游戏和信息,让我们中学生“流连忘返”,网络成为了我们中学生所谓的“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社会环境恶劣。一方面,在学校周围,甚至大街小巷,无处不见的网吧,无视政府的规章条例,主动提供成人身份证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获得占比较大的中学生客户群以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各种网络游戏和非法网站太多,有害信息和不良网站给我们中学生很大的误导。

二、中学生网瘾的危害。

(一)网瘾会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染上网瘾以后,长时间的过度使用电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视力下降,造成近视眼,其次,网瘾导致我们作息不规律,“废寝忘食”,黑白颠倒,如果长时间持续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诱发各种疾病,比如颈椎、腰椎病变等。

(二)网瘾会导致中学生心理障碍,行为异常。中学生长期上网沉浸在网络世界里,过分依恋网络,导致与社会隔离,与家人以及同学、朋友沟通减少,逐渐的不能融入现实世界,我们认为人是复杂难以沟通的,而网络世界很简单,最终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恶化,心理扭曲,甚至导致抑郁。尤其是一些网游是比较暴力的,迷恋这类网游的中学生可能会将游戏世界带进生活,道德观念扭曲,导致脾气暴躁,甚至产生反社会心理和行为。

(三)网瘾会危害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首先,染上网瘾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上网,而正常的学习时间被挤掉,无法正常的学习,心思完全在网游上,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影响升学,甚至被迫退学;其次,沉迷网络,父母往往非常着急担心,有的父母甚至采用暴力方式以阻止我们上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矛盾严重。另外,部分中学生为了高额的上网费用去偷盗、抢劫、贩毒等,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家庭教育是关键。一方面,很多初染上网瘾的中学生能够及时的纠正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的成功。父母用满满的爱去包容和感化我们,给予我们充分的尊重,但又能温和的提醒,帮助树立目标和理想,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毕竟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有的,那些缺乏自控力的中学生需要的是父母善意温和的提醒,而不是暴力教育或者是冷嘲热讽似的激将法,这样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让中学生内心放弃自己,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网瘾的防范更加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和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理想有目标。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网络,趋利避害,远离网瘾。

(二)学校的引导很重要。学校首先要尽量和周围的网吧协调,要求他们严格实施国家规定,禁止青少年上网;其次,学校应该做出相关规定,有针对性的约束和规范中学生上网;再次,学校应该开展讲座,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告知网瘾的危害,培养中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健康文明的上网行为。另外,除了防范网瘾之外,学校对已经产生网瘾的中学生应该更加关心,多与家长沟通,对这些学生应该多给与认可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满足感和认同感,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政府监管要跟上。针对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以及健康上网的要求,政府明文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但是网吧为了获利,无视政府规章制度,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增强其制度的执行力,从外部因素来防范中学生网瘾。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

摘要:水利工程地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地质灾害,会给整个水利工程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问题,相关的水利技术人员一定要从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进行着手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灾害预防的质量安全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预防。

1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km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km。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2.1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有一些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曾发生河岸冲刷出现坍塌的情况,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如果导流洞或者是溢洪道进行泄洪,出口河岸以及下游河道经常由于冲刷掏蚀发生塌岸,从而形成灾害。

2.3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都是地震地质灾害以及超标洪水地质的灾害,主要指的是所有的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区因为天然地震的'活动以及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影响从而引发的对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以及工程的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地震或者是超强的暴雨期间工程区遭受的崩塌、滑坡、滚石、泥石流或者是塌陷等自然灾害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论文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意.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fortun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适应期心理浅析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

摘要:从工程设计、建设原材料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桥梁工程施工裂缝形成的原因,指出在桥梁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施工裂缝一直是工程施工建设部门首要关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为桥梁工程施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裂缝,解决对策。

引言。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我国的交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设。其中,桥梁建设工程作为交通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桥梁施工的质量安全成为了交通建设项目着重关注的重点内容。目前,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施工裂缝的问题,工作人员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的找出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从根本上强化桥梁工程的建设质量。

1施工裂缝对桥梁工程的危害性。

在桥梁工程实际施工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导致施工出现裂缝的成因具有多种。桥梁裂缝的形成常常会导致桥梁工程的建设质量会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和易出现相应的安全隐患,施工裂缝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桥梁整体出现坍塌的现象,不利于人们日常出行的安全。一旦在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裂缝的问题,会进一步的导致建筑企业投入大量的建设成本,容易出现利益亏损的现象,且也容易出现资源浪费以及施工时间延长等不利的影响[1]。总而言之,施工裂缝不仅会危害人们的出行安全,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性,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对桥梁工程出现施工裂缝的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强化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提高桥梁工程的使用安全性。

2施工裂缝的形成原因。

桥梁工程出现施工裂缝的原因有多种,且形成施工裂缝的结构也具有多种。一般而言,常见的施工裂缝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性裂缝,另一种是非结构性施工裂缝。其中,结构性裂缝又可以细分为设计性结构裂缝和施工性结构裂缝两种。另外,非结构性裂缝可以具体细分为四种裂缝,分别为温差裂缝、干缩裂缝、塑性裂缝以及侵害性桥梁裂缝。

2.1结构性裂缝的形成原因。

设计性结构裂缝主要是指在桥梁工程的实际设计过程中,桥梁结构形式在荷载作用力的施压之下,受到力的作用会出现相应的裂缝,如施工人员所采用的非预应力预制梁板、非预应力连续箱梁等桥梁结构。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针对于此设置了相应的预拱措施,然而在荷载高强度的作用力之下,预拱会逐渐的失去原本的保护作用,梁底抗拉区中的混凝土最终还是会出现裂缝的问题。而非预应力的连续箱梁会在桥梁梁顶的负弯矩区的影响之下,产生相应的裂缝问题,然而这种施工裂缝通常都是比较安全的,大多数是处于宽度在0.2mm之内,一旦超出这个宽度范围,那么形成的施工裂缝就会对桥梁本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性[2]。施工结构裂缝通常是指因施工不当、施工人员缺乏专业性的施工水平等多种施工原因,会继发性的引发桥梁出现结构性的施工裂缝,如预应力结构张拉裂缝。张拉裂缝通常是因为锚垫板的位置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摆放或者是混凝土不够密实等原因,会进一步的造成桥梁出现相应的裂缝问题。此外,钢筋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也会因施工人员在拆除连续箱梁支架的过程中没有对该项工作进行妥当的处理,会形成相应的拆除裂缝,往往会对梁顶或者梁底的正弯短区形成较严重的横向裂缝。

2.2非结构性裂缝的形成原因。

塑性裂缝主要是指混凝土在进行可塑的过程中出现的裂缝,一般以沉降裂缝和收缩裂缝两种形式存在。其中,沉降裂缝的成因有以下两种,其一,因混凝土的基础和支架存在着不均匀的沉降,进而导致混凝土在可塑的状态中出现裂缝的问题,局部的混凝土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二,在重力的影响作用之下,混凝土中较重的颗粒会出现下沉的现象,水泥浆会相应的上浮,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会出现相应的裂缝。收缩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收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拉应力要远大于其本身的抗拉强度,在两者的作用力之下,会产生相应的收缩裂缝[3]。温差裂缝主要是受到混凝土本体的内外部温度变化的影响,因其表面温度与实际环境的温度相差较大,进而造成混凝土出现收缩不均匀的现象,进而导致出现施工裂缝的问题。且混凝土散热较快,其表面受到的温差影响容易导致混凝土内外收缩的效率有明显的差异,较容易导致桥梁的相关构件出现裂缝的问题。干缩裂缝出现的成因是由于混凝土长期暴露在不饱和的空气当中,受到物理的风化作用以及化学的失水作用,进而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出现缩小的现象。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干缩应变速度较慢,但由于受到湿度、混凝土材料配比的影响,容易进一步的加剧混凝土干缩裂缝的干裂速度。

3施工裂缝的防治对策。

3.1设计防裂。

为了有效地防止桥梁工程出现裂缝的问题,施工人员在设计防裂工作的时候,应该尽量的多考虑避免出现结构突变以及断面突变的现象。在设计防裂的工作中,一旦出现条件、环境等限制因素,且无法避免结构突变的时候,此时工作人员应该强化对工程细节部分的'处理工作力度,如将转角处尽量处理成为圆角、将突变处尽量处理成为渐变,与此同时施工设计人员还可以适当的强化钢筋的斜向角度[1]。施工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增强构造配筋的方式,用以强化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够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出现收缩,进一步的防止出现施工裂缝。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要求对裂缝的宽度进行有效地控制,防止裂缝出现进一步的蔓延。

3.2强化对工程材料、施工温度的控制力度。

完善工程的施工工艺是保证桥梁工程质量安全的核心基础,施工部门在开展工程建设工作的时候,应该严格的遵循施工技术的相关要求,进一步的规范施工步骤。在原材料进场之前,检测人员应该严格的执行抽检的程序流程,进一步的控制材料的质量,从而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另外,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地构建良好的施工队伍,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配合比实验,及时地完善和调整施工配合比,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工程在进行高温作业的时候,施工人员应该及时地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可以开展边作业、边降温的温度控制对策。施工人员还应该时刻的关注天气的变化,一旦天气出现降温严重的情况,混凝土表面会受到低温的影响,产生相应的裂缝。为了有效的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分块,避免混凝土基础发生过活起伏的情况,全面的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4]。

4结语。

在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材料的质量、施工工艺以及现场的施工管理情况做到严格的把控,并且要充分的结合工程的材料特性以及气温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利用合理的强化对策,对施工裂缝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希望通过笔者的相关叙述,可以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4]董远骏,曹梅.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及对策剖析[j].建筑知识,2016,36(3):155.

文档为doc格式。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摘要: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网络空间是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奇异礼物,它是一个技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cyberspace)。正是这一空间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断言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不过,在网络社会中,同样会出现网下社会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道德、伦理、侵犯等,而这些都归之于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名下。

关于失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法国学者马里・居友从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们此处的行文逻辑则是从失范的负功能开始,因为我们是将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看成一个社会问题,是偏离了社会常态后的一种纠偏行为,而不是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渠敬东在总结涂尔干失范观点时认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是一种社会状态。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不难发现,失范始终与社会常态无法分开,偏离了常态且长期运行,便概之为失范。

一、社会失范、网络社会道德失范。

在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之前,必须先探讨社会失范的涵义。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里将社会失范的定义放开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现象排除在外。规范瓦解与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失范行为”,及“行为失范”的解析,应当同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即失范是行为主体在其行为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一般的社会规范,也包括规章、规程和纪律等组织机构的特定规范。行为失范的直观表现,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偏离了社会规范所预设出的“正常运行轨迹”。行为主体走向失范、作出某种失范行为这一事实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网络社会源于以计算机为结点的“物的网络”与以人为结点的“人的网络”的复合。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反映,与现实社会共同构筑了当代人类社会。所以,网络社会仍然以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参与作为核心要素来运行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某种程度上需要参照现实社会的社会失范,这也是不断强调社会失范的缘由之一。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道德准则要求,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道德偏差的情况。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行为是人作出的一类特殊的行为,它与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失范行为,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两者之间的不同,无非是在发生的“场域”,和展现的形态上有所体现而已。所以,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参照系是网下的社会道德,以网下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要求网络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上网者,当然包括大学生。

毋庸置疑,大学生是网络行为发生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成为时代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故而本文择选大学生群体来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以期对整个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起抛砖引玉之功效。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现代意识,如,自由与平等、信息与共享、互助与奉献、自主与创新以及开放与兼容等现代意识和伦理精神。自由与平等是网络社会的初衷,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梦想和追求,网络社会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自治的世界,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网络社会滋生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却发人深省。

李伦在《鼠标下的德性》中指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交往便利和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行为“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人情隔膜、情感危机、道德权威缺失和人性异化等问题。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网络时尚,困扰着网络文化的精神提升。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和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取向的偏离。进人新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社会在给人类开拓生存空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的;既有法律层面的,也有伦理层面的。本文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社会道德问题,主要集中于他们比较习惯的网络场域,即网络游戏、bbs论坛和电子商务等,从中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其一,虚假信息与信任的缺失。在诸多bbs论坛中,大学生群体一般不会公布自己详细、真实的信息,他们以匿名人的心态公布虚假的信息,尤其是在高校bbs匿名版聊天时,这种论坛连id账号都不再使用,每个人都是匿名的、陌生的,人处于最典型的“无标识状态”。这样,有了匿名性的遮掩,使很多信息发布者把bbs论坛作为发泄情绪、发布无聊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平台,诚信在这些大学生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在bbs论坛中具有双面性存在,一方面在网络实名制要求下的bbs论坛,为获取一个id,他们必须公布真实信息且相信别人也同样会发布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在高校bbs匿名版中,他们却借匿名将信任置于不考虑之列,道德的窘境在信息的真实与虚假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其二,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和对人起码的尊重的消失。网络犯罪行为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以此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占有他人物品的行为,这种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从1994年我国发生第一例大学生张男电子邮件诈骗案以来,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盗窃和诈骗的报道屡见不鲜。如哈尔滨某大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英语成绩始终不及格,便产生了用人侵学校网站改成绩的念头。将“桂林老兵木马”程序植人到了所在大学的教务部网站中,将自己40余科成绩都改为80分以上。不仅如此,王某以修改一科大学生考试成绩要50元或100元的价格,先后为本校20余名大学生修改了成绩数据,共收取赃款13130元。大学生的网络犯罪使得彼此间起码的尊重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一即尊重在网络社会中消失,并且进一步延伸至现实社会。

其三,网络的崇拜与网络麻木。对于网络行为,很多人把它纳人技术分析行列,但是,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所以,必须从社会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网络行为。行为起码触犯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即安全。“正因为它(即安全)是从正常人的原始本能产生出来的,所以它可以看成是第一性的社会利益。大学生对于网络行为表示出的态度令人瞳目。

11月末,沈阳师范大学在沈阳市10多所高校中发起了“大学生网络文明抽样调查”,将3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到沈阳市的部分大学生手中,参与调查的包括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各年级的大学生。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除上网时间、上网喜好等基本情况外,还毫不避讳网恋、网络色情、网络等敏感话题。关于网络的问题,表示崇拜网络的被调查者竟占到74.3%,但同时也有88.3%的被调查者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网上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分析一个群体,关键是看其所行,而非看其所想或所说,网络在大学生中制造的崇拜氛围已经在大学生的行为模拟中表现得十分清晰,而网络作为一种危害网络社会基础的行为,大学生对其表现出的崇拜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网络麻木。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策略选择。

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必须与现实社会道德联系起来,因为网络中的行为个体扮演着双重角色,即身份制的人和匿名性的人,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既然网络行为仍旧是人的具有社会性的行为活动,那么,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人的行为活动都应当遵循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加以展开。

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形成虽然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关键还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实质则是信息权利的异化问题。“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由网络技术衍生的一切问题既源于人又必须依靠人来解决。鉴于此,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1、强化技术设里。

网络社会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互联网加以支撑的,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故而,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而我们非常清楚,有关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条例等的制定和出台,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铺垫,因为,如果技术上无法获知和确认网络行为由谁所为,是谁违反了规范,那就很难发挥规范应有的效力。所以,必须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进行屏蔽和消除,通过加快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软件开发等,进一步从技术上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行为。

比如,在现在许多大学校园网络中,学校通过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于学校自身bbs论坛实行实名制,需身份证和学生证共同登记注册才可以发表言论。另外,为防止不健康视频下载,许多大学对于诸多下载服务实行了关闭,减少了诸多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不过,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不是无条件、无根据、无理由、随时随地可以实施,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必须是合法的和符合道德规范的,任何网络管理技术手段的使用不能以牺牲大学生群体利益和需要为前提。这就需要在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和大学生网络需求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2、注重个体建设。

对于康德而言,道德是由约束任何理性存在的义务所组成的。康德的“义务的共同理念”就是义务体现出人应在正当的精神指导下做正当的事情的理念。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一个出于义务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可见,行为的道德价值只有在行为人的意图和实现这个意图的勇气之中才能发现,而在其所取得的结果之中却不能发现这种道德价值。按照康德的规定,作为道德法则即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的绝对命令只有一个:“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在网络社会中,虚拟、匿名、去中心等特征刚好为网络主体提供了不同于现实原子世界中的意志自由,似乎为康德的纯粹理性的伦理体系提供了出场路径,但如果我们深人分析网络世界的特点,就会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网络大学生个体所面对的交往对象具有多面性,大学生不仅要面对各种虚拟人,面对身心同在的自我,还必须协调虚实的矛盾。多数网络主体表现出在信息传播与使用过程中的数码焦虑、自我被割裂、自主丧失、强迫机制、上瘾状况、灵肉分离等综合症状,这可能摧毁网络主体的自我的多角色转换机制,使自我控制能力丧失、道德责任感丢失以及行为责任能力丧失,进而最终使网络主体丧失自我发展机会。所以,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体建设相当重要,要将外在我与内在我统一起来,这样才可以应对网络匿名等带来的负功能。

3、延伸高校引导。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是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个人才能不断成长,才能逐步融人社会,与社会和谐相处。网络只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网络并非是最终目的,切不能以手段殖民了目的,那样,最终会陷人网络的困扰之中。因此,大学生需要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网络学习观。网络只是获取资源的.手段之一,对于网络信息必须进行甄别,网络并不仅仅是娱乐和休闲的工具,还应充分发挥网络知识传播的功能,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人类的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而交往是以彼此语言和信息可置信性为前提的,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人交往的合作基础是意见一致,其前提就是彼此置信。于是,信任便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如果缺乏诚信,不仅会带来网络社会道德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网下社会的构建,对网下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障碍,因为,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信任缺乏的个体始终无法真正树立人际交往以信任为前提的理念。无论是网络学习观还是网络交往观的培养,高校都不可回避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言传时要加以引导。而且在制定条例和规范时也需要加以引导。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可通过诸多社会实践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体认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和共同点,使其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学习和诚信的重要性。

4、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法律是现代化国家必备的,它是使个体的人演变为社会人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网络法律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实施网络法律的瓶颈在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法律实施条件和功效的差别。

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以及法律本身的特点和立法技术上的困难,使得法律在面对网络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一筹莫展。法律本质上是反应性,它产生于实践,应用和服务于实践,但它很少能预见问题,只能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方式通常必须经历一定的程序,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上面所提及的网络虚假信息、网络等问题,传统的法律根本无法作出反应。法律还存在着适用效力和适用范围的问题。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法律适用对象,在传统社会中,法律适用对象就是违法的人,而这个人是有着一个物理的身躯,有一定的外貌,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家庭背景、一定的学历背景、一定的职业背景和一定的环境背景,是一个多维坐标定位的人。而这个人一旦进人了网络社会,则这一切全部被消解了,物理的一切特征全部被延搁了,只能从数字化、符号化的现象进行识别。这时传统的法律适用对象消失了,法律适用的基础也消失了,所以传统法律对其根本无法适用。“……电脑空间的法律中,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处。这便使得制定与实施网络法律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怎样,网络社会中的人不可回避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所以,首当其冲的是找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近点或共通点,在这些共通的地方实施法律,如此一来,其效果会较为明显,随之,针对网络社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条例或法律会事半功倍。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

(1)表面修补法:适用于对宽度较小,不影响建筑的安全使用的裂缝的处理。

(2)局部修复法:将开裂部位凿开,清理干净,并用水湿润,再用水泥砂浆或树脂砂浆等材料将裂缝填实。

(3)水泥灌浆法:水泥灌浆法分为压力灌浆和重力灌浆两种。

(4)钢筋拉结法:适用于墙体两面开裂的情况,在裂缝的两侧每间隔0.8m左右的地方将墙体凿开,加入钢筋进行拉结,并用水泥砂浆将裂缝填实。

(5)钢筋水泥夹板墙:适用于墙面裂缝较多,且墙体裂通情况。在墙体两面加钢筋网并用穿墙钢筋拉结固定后,在表面涂上水泥砂浆加固。

(6)增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用于加强内外墙体的联系,提高墙身的承载能力或刚度。

(8)改变结构类型:常用于由荷载原因造成的裂缝,一般是将柱承重改为墙承重。

(9)转化裂缝:常用于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当墙体上出现了随环境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裂缝,且使用充填等方法处理效果不好时,可将裂缝改为伸缩缝。

(10)其他方法:如整体拆除重建,局部拆除重建等。

2、裂缝的预防措施。

2.1对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合理的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和施工工序,尽量避免高温和寒冷季节施工。加强屋面养护,解决屋面混凝土施工中的内应力问题,尽可能使用热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2)屋面加设保温层,减少屋盖与墙体之间的温差。或在屋面涂吸热量少的涂料,防止屋面因吸热量多而造成膨胀量大。

(3)提高墙体顶层砌块的强度,增加墙体抗温应力的能力。

(4)合理设置伸缩缝。

(5)合理的设置屋面分隔缝。

2.2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准确的辨别土层成分以及计算出地基的承载能力。对承载能力不足的土层要做出相应的'处理,保证地基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2)加强基础圈梁等以及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的抗剪抗拉强度,用以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影响。

(3)合理设置沉降缝。

(4)新老建筑之间要留有适当的间距。

2.3对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建筑屋基础埋深一定要在冻土层以下。

(2)基础的垫层的选材要合理,尽量选用含水量小,吸水性弱,弹性好不容易引起冻胀的材料。

(3)降低地下水位,做好地基防水措施,避免基础泡水,尽量减少地基基础的含水率。

2.4对荷载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正确使用建筑,避免因不正确的使用,使得建筑出现意外荷载造成裂缝。

(2)加强建筑的整体强度,增加墙体的抗拉抗压能力,避免因强度不足造成裂缝。

(3)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使其传力情况良好,能抵抗地震等自然和人为的灾害施加的荷载。

2.5其他方面的预防。

(1)在设计方面要严格认真,做出合理的结构方案,计算准确,能满足整体和局部的承载能力以及稳定性要求,满足构造要求。

(2)在施工方面要保证施工质量,严肃工人施工纪律,严格要求材料质量,保证砂浆配合比的正确性和砌筑质量,合理安排脚手眼。

(3)注意保护建筑,减少自然以及人为伤害。

3、结束语。

对于墙体裂缝,我们要从预防做起,对已出现的裂缝要严密观测,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建筑的美观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征勋,罗章.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张冬晓.砖混结构多层房屋墙体裂缝的分析与对策[j].中外建筑,,(05).

[1]徐国富.浅谈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产生、预防和处理[j].科技信息,,(13).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论文之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行投资类活动.分析、认识影响他们股票投资决策的各种心理因素,对于促使大学生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决策以及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胡曼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20)分类号:b84关键词:大学生投资心理分析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

摘要: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自律性、表面化、多元化的特点。信息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消极影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截至l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已达3370万,其中l8―30岁的网民占52.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占59.8%,24.1%的用户为学生,大学生是“触网”率较高的群体。然而,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信息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

以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的新特点。一是自主性和自律性。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自愿连接而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独自决定发布或接受何种信息,具有个体自主性。同时,网络道德环境缺少外界的干预、管理和控制,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自律性。二是表面化和多元化。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呈现出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落后的与先进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使网络道德呈现出表面化、多元化趋势。这些特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网络社会中易被弱化。信息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信息内容的这种地域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沟通不便造成的。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传播出现了超地域的特征,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更加频繁、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网上信息内容中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经常性地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道德观念易被弱化。

2、网络信息垃圾的侵袭,不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九次调查显示,用户上网最主要目的:46.1%是获取信息,31.1%是休闲娱乐,出于学习的只占4.3%。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根据e―vanschwartzl出版的webonomics一书介绍,“性”(sex)是搜寻网站altavista中使用最频繁的关键字;此外,“裸体”(nude)、“成人”(aduit)、“女人”(women)、“裸露”(naked)及“色情”(erotic)是该网站十大关键字排行榜中的入围者。虽然黄毒自古以来就有,但可怕的是电脑网络使色情内容更易传播,传播手法更为隐蔽且快速。面对网上不良信息,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网恋”的流行,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情感交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国内第一部以网络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曾经风靡一时,令无数网男网女渴望着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网恋”。于是,网上交友盛极一时,许多人把网上交友视作一种浪漫。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伪性,在网上,只有自己了解自己,“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因为不知道彼此是谁,因此更愿意向对方倾诉心事,在一个没有视觉和听觉的交往过程中,人的情感容易被触动,从而产生虚拟行为。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交往对方的心态与需求而随意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和观点,以迎合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如果把网络爱情带到现实交往中时,一些大学生仍然沉迷于网上交流获得的情感,往往会碰到挫折,甚至被欺骗。同时,网络交往容易使人获得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当人们在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人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但过多的网络交往又会丧失现实交往的技巧,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现实交往,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失去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4、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容易诱发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由于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态下,人们的行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而表现出对他人不负责任,为所欲为。在网络领域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大量网上行为处于不受现有道德规范制约,又无规范可依的状态,由此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学生将网络当作他们“施展技能”的天地,在攻击网络时无所顾忌,有人甚至把攻陷网站和散布病毒作为自己向同龄人炫耀的资本;一些网络恶作剧的精灵非法破坏他人数据,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或进行恶意、网络诈骗、网络报复等;网络还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出严峻挑战,在网上,只要肯付钱,可以找到人帮你写文章,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能在网上购买。凡此种种,皆为网络时代下的道德行为失范。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积极推动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

一是教育者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教育者信息意识的广度和敏锐度,关系到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水准。教育者只有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受教育者视野,才能丰富受教育者的思想。

二是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国外研究成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时,教育者的教育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能力就越强;教育效果越好,科研成果就越多。三是教育者必须具有崇高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者是否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受教育者,以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受教育者”这样一个立场问题。

其次,用健康的、先进的、符合国情的文化引导、熏陶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时刻不忘在网络上宣传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一是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引导、熏陶、教化学生,以此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觉抵制网络上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负面内容的影响。二是要注意在全球化和开放性意识上做文章,积极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化意识,培养他们从全球角度观察处理问题的全球化意识和开放性视野。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网络时代,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我们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网站,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开办网上艺术讲座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文化熏陶的目的。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信息网络领域,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一是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教育者可利用网络上“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oicq”等形式,使教育者有机会接触青年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二是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软件,直接在互联网上展开竞争。要深入研究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组织专家制作一批思想性、教育性强,趣味性浓,适应性广的教育软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三是以互联网为工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而言,网络信息是共享的,具有无损使用的特点。一个人从网络上获取、下载特定信息后,原有信息并不消失,不影响其他人继续利用。而且,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更修改信息非常便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发挥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的优点之外,需要开发新型的、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式。

最后,大力宣传网络道德,倡导道德自律:一是在引进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立足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在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宣传的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二是推广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目前,国外一些计算机网络组织已经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我们国家应根据原有的道德体系尽快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尤其是各大专院校应在校园网络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率先倡导文明上网。三是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网络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有积极的作用,但网络道德操作性较差,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1。控制为主,引导不足。在当下的高校网络环境中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内容上的批评与负面观点,而高校在这一块基本上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只有当事件达到严重程度时才会“一刀切”地进行处理,而这种处理大部分也是由高校网络管理员进行强制删帖。这样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只是堵住了网络舆论的发言渠道,却并未对实质问题进行处理,且这样的处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增,让学生更为抵触校方,此种重堵不重疏的处理方式将会导致更多的负面舆论。

2。复制粘贴为主,讨论消解不足。高校校园网络上大部分的页面都是把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校园重大纪事进行复制粘贴,并未发挥出校园网络的舆论讨论与消解功能。一般来说,校园网络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良性讨论,不仅能发挥出宣传正能量的效果,还能有效消解大量负面信息,建立起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3。宣传教育为主,平等互通不足。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学所说的叛逆阶段,如果学校在网络舆论宣传上一味是“高大全”的宣传,一味是政治性的鼓动,那么只会让学生对此类“硬性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在目前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依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但在宣传时应寓教于理,应平等互通,形成“柔性教育”的氛围,把宣传内容放在信息里让学生自己吸收领悟。

当前微博等新媒体推进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发展,但在高校的信息交流平台上,依然汇聚着大量的人气。这是因为当下大学生的主要交友与学习圈都集中在校园网络内,而大学生所用的微博微信等交友交流媒体也来自于校园内的各种信息与资源。但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本身在此年龄阶段就具有思想观念不成熟、易受人煽动、思想变化快、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在复杂而多变的网络文化中,很容易产生道德认知的错位。第一,大学生热爱新奇特,爱探索,所以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等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非常快,成为了新媒体下的主要使用人群。特别是在游戏与聊天等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第二,在相关的大学生诚信调研招待与研究中也会发现,网络世界里的虚假诈骗信息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认识。大学生由于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认识度不足,会从轻信他人变成怀疑世界,甚至其不信任会使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有前提的———必须要有利益交换,这种不信任甚至会变成大学生的思想惯性。同时,大学生由于网络的影响而造成道德退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得到情感的宣泄,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会越来越疏离,甚至导致在现实社交中的困难,产生人际关系淡漠,感到人生孤独。这类影响会造成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的世界里道德水平认知下降,对于情感的理解产生误差,侵犯他人隐私。

1。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德育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高校可以开设一门与网络道德养成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信息伦理课,让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当下各类网络事件,分析在网络事件中每个人的角度,用理性而客观的分析让学生慢慢树立起网络道德规范。当然,课程中设置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网络世界,都有法律存在,人与人的交往也应该有底线与规范。当然在此类课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教学,应从网络热点事件切入,多用启发与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网络世界中的善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辩论,也就是“真理不辨不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自由而轻松的氛围也能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心声,表明自己的态度,利用课堂情景剧等方式也能让学生把网络事件变成身边的事件,进而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掌握。

2。循序渐进缓慢递升,加强网络教育师资建设。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对于大一刚进校的新生而言,应重点让学生掌握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让学生对网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此时应联合学校的普法教育活动,让学生能明确地树立起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而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网络世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时代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技能。所以在培养学生善于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传播与学习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网络交流的尺度,识别网络诈骗的能力。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把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职业要求与网络信息传播间的禁忌。特别是高校理工科的学生,在要求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还要重点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而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更离不开良好的师资与资源支持,高校应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培养出具有前瞻性的高校网络教育人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把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师与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联合网络人才与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培训,从教师层面做起,让具有专业性的教师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的主力部队。对特别是网络技术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好并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其成为高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力军。当然,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新媒体下的信息立体化传播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德育内容通过新媒体进行更多元、更广泛的传播。高校的领导与教师还应使用思想政治博客,学生qq、msn、微博、微信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层次地利用这些新媒体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重视平等,重视亲和力,重视说理教育,让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高校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榜样,这样的教育结合案例教学,结合交流沟通,就能有效地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学水平。

3。德育与实践一起抓,管理与教育共同来。第一,高校可以进行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把网络行为实践化,进而让学生对网络行为有一种直观而清醒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当然这类德育实践基地对于学生网络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应是长期的,只有坚持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实践,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固定住,才能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同时,大学生在校园内主要是通过校内网接入社会网络系统,这一接口也是学生接触到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信息的主要来源。基于此,高校在不良信息过滤上应进行技术管控。利用校园平台监控服务器来实现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记录。通过硬件建设力度,通过专业的网络管理来建设一个绿色安全的校园网络屏障,从根本上减少与杜绝网络不健康行为的产生与蔓延。第二,高校应认识到网络道德养成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在网络空间里有一个良好的网络行为。那么在进行高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时,对于学生的网上活动与网下活动,就要进行一个联动与统一,保证学校活动与网络德育实践活动相配合。同时,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校园内的社团活动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社团活动方面,高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社团引入网络教育内容,发挥出社团对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出一股正确而良好的网络风尚,建立起良好的交友与交流习惯。第三,要让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达到好效果,那么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是重要的途径。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仅仅局限在网络世界中。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中学、走进小学去宣传网络行为的规范,去普及网络道德等相关法律法规。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大学生实现了个人价值,又再一次提升了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此类活动的宣传,利用微信朋友圈,利用微博与qq空间进行互动,把此类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时,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同时还要完善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公约,营造出严谨向上的校风,营造出轻松自由且具有正能量的网络环境,进而让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摘要:当今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和高效率沟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新问题。尤其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其影响更大,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缺少道德规范的领域,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律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冲破传统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通过德育如何让人们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网络社会,道德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增加了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以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本质联系。道德规范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经受检验,得以发展。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而发挥作用。”[i]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1、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整体风气的改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对当前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现状的必要补充。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并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并依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使得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所以网络行为更多更重要的是由网络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因此,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了网络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和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

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海量信息的选择。

对于网络信息,大学生接收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进行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上。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普通的网络使用人员无法控制互联网的信息,也无法保证信息的提供者传递确切可靠的信息,更无法排除某些机构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散布错误和虚假的信息进行舆论误导。现今情况下,网上的信息质量是靠网络信息传递者的道德自律保证的,信息全部真实可靠依赖于全体网络社会成员具有统一的、理想的道德状态,但这在目前不具备。这样导致很多人全盘接受网络信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没有全盘接受,但其接受的大多是不良信息甚至是反党反社会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不仅违背道德规范的要求,更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乎国家民族利益。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接收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首先要有一个清醒头脑,做到明辨真伪不轻信,对网络信息作谨慎筛选和处理。

(二)网络信息获取要讲求诚信。

大部分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甚至是熟练的获取网络信息,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时却无从下手。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获取越多说明知识量越大,学习越成功。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鼓励孩子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强大的承载知识的功能。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丰富的游戏内容、虚拟的交往对象,这都会使人们感到新鲜刺激。[ii]巨大的诱惑特别易使那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失落而上网寻求寄托和安慰的人们形成对网络的眷恋、依赖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现实生活秩序的紊乱。其实,获取知识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人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网络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信息。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人们的网上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思考“为何用?怎样用?”培养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在网络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像公共道德规范那样的原则性要求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在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人们不仅学习如何接受、获取信息,更要学会筛选和应用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社会对人的现实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引导必须对网络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使网络使用者对于巨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使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原则。

1、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监督和管理。

网络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网络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上的舆情,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意,能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思想引导。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道德观念占领网络阵地。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信息控制。强化控制系统,筑牢“防火墙”,堵住“人侵者”。对境外有害网站设置封堵,禁止访问,抵御内外“黑客”的攻击。政府部门要不断增大投入,建立权威网站,加强在互联网上构筑“信息海关”,控制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之目的。

言论监督。从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征看,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要充分利用与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管理技术手段,对网络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控,如制定更高的准入标准、通过身份注册提高可信度等等。这样才能形成网络道德抉择机制的有机协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才能始终得到张扬。

论坛管理。加强对bbs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容易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易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管理的办法是建立责任制。凡申请上网或申办论坛者,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力和义务。开设bbs和论坛时声明,网站有权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以及取消违规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利等。

2、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组织系统的信息网络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信息网络观,提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iii]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会尽管虚拟但并不虚无,在这里也要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讲公德、讲文明,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获取和接收信息的能力比大部分教师要强得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以前的信息的拥有者变为信息的解释者,重在合理解释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

3、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

道德规范要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要实现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基础是道德规范教育,在网络空间这个规律仍然适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要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使人们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网络道德规范的总纲,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道德规范的方向,坚持不可动摇,坚决抵制西方社会的网络分化行为。第二,慎独,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中庸》中提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上网都是个人行为,此时就应当培养这种境界。“慎独”强调在道德修养中坚持一定的道德信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的地方下功夫,认为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因此更应当警惕、谨慎,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按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办事,把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要求适用于网络,解决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诸多相通的道德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应当提倡和首先做到的。第三,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求规范网络主体自身,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后果负责,明确自己网上的权利与义务。这就突出了网上行为的自由、自主性与社会责任性的有机统一。第四,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不侵权。这既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也是中华民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道德的网上体现。第五,不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使网络应用的后果既不危害自己,也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保证了网络应用的正向社会功能。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伦理底线。这些道德规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证了个人、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纯教育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心理问题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关注,不只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引导,还是一个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对此进行积极的努力。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力量,整个社会都参与的全面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大学生网络依赖论文

摘要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从网络心理意识、技术手段、辅导员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着手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认识、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认知呈现盲目化。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面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未能将互联网络上的信息与自身的学业和成长有效的联系,对网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上网到底是为了什么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部分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出现混乱,在学习和价值取向上出现迷茫,致使思维能力下降和钝化,并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

(2)道德选择呈现庸俗化。道德作为人们对是非善恶的一种评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虚拟社会具有匿名性,由熟人目光、舆论和感情铸成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传统道德的约束力被消散。致使出现学生在网络上说假话、谩骂、欺骗等不道德行为,对自己不负责任,游戏人生的心理随之严重。并且随着这种心态迁移至日常生活中,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不利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3)意志控制呈现薄弱化。互联网络所含内容丰富,有很多吸引学生的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学生,部分学生甚至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其特征表现为:一天不上网,手指便发痒,把桌面当键盘敲;考试时,填姓名一栏时会不知不觉地写了自己的网名或网上个人帐号;同寝室同学不以语言交流而是网上qq对话交流。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大学生由于痴迷于网络而患上互联网痴迷症,为了上网,不惜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荒废学业。

(1)互联网络固有的特点是助推因素。互联网具有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学生愿意通过网络实现上生活所不能实现的东西,客观上助推了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网上,个人身份处于保密的状态,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某些学生的“心灵的避难所”。网络具有开放性,网上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思想在这里可以进行交流,使得大学生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交往具有即时性、自由性以及不受现实生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的特点,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东西在互联网上能得到相应的实现,激发了学生上网的兴趣。

(2)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是重要原因。由于成长环境原因,很多90后的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陷入网络之中,依靠网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借助网络空间去回避现实中的问题,自我麻醉;有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与同龄人相比自觉低人一等,再加上老师的批评或者家长的指责,往往容易借助网络回避现实;再就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科学的人生规划,于是沉溺于网络之中,在网络游戏上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不可避免地遇到情感上的挫折,外加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大,需要一种释放和解决途径,而网络正好满足了学生倾诉和发泄的要求。但在缺乏必要的约束情况下,往往会使得一些学生心理失衡、情绪失控,陷入网络之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犯罪。

(3)网上与网下的心理障碍相互强化。虽然高校大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受传统观念和身边舆论的影响,相当的学生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一些心理健康呈现不正常倾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沟通,结果使得本来可以通过简单方式释放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压抑在内心。在接触网络之后,常常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暂时的安慰,回避现实的'问题。当离线后觉得周围的环境与自己更加不和谐,失落感、疏离感愈加强烈,这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在网络上得到解脱。其结果使得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人格出现变异,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加剧原来的抑郁和焦虑,甚至使其产生自杀念头。

(1)培养大学生正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意识。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既不能依赖,也不谈“网”变色;要使学生明确上网的目的,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要使学生了解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的教育,使其能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2)强化技术手段,做好预防工作。校园bbs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对学生影响较大。高校应加强对bbs的管理,实施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剔除不良的网络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需求,通过改进学校主页以及相关网站,努力完善信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网上开辟时事政治、思想交流、心理咨询等栏目,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组织专家学者制作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网站;在网上开通名著点阅、名曲点播、名片点映等服务项目,增加校园网络的吸引力,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比如重庆交通大学的天佑网站做得比较好,满足了学生的很多方面要求。

(3)增强辅导员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还较为薄弱,必须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的第一线,担任着科学育人的重任,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绝大多数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心理情况都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能力,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1]孙丽丽,胡树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2]康伟.成人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心理干预[j].理论学习,2012(4).

[3]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