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万能(实用18篇)

时间:2023-11-26 20:14:20 作者:GZ才子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保证,它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教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要素。

内容。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掌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了解钠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用品:小烧杯、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水、钠。

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引入】同学们,通过理论课上我们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学习,已经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将会让大家与金属钠有深度的熟悉。

【实验探究】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

【实验探究】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结论:钠质软,银白色。

【实验探究】向一只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现象,教师归纳)。

浮钠浮在水面上,小于水的密度;

熔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熔点低;

游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水面上有嘶嘶的声音;有气体产生;

红烧杯中的溶液变红;有碱生成,naoh。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讨论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等,总结如下:

1.物理性质:。

色状:银白色固体;熔点低;硬度小,质软;密度小于水而大于煤油。

2.化学性质:。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意图:

在我园年俗表演中,我们邀请了皮影艺人为孩子们来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艺术中,孩子。

们对皮影戏这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园也为孩子们开设了有关皮影戏。

的活动,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皮影戏,学习制作皮影并尝试表演。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皮影戏的有关知识,知道表演皮影戏需要用到的`一些道具。

2、了解制作皮影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3、激发幼儿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了解欣赏皮影戏。

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我特别特别喜欢的故事《小小的早餐》,请你们欣赏一下。

2、幼儿观看,教师表演。

引导幼儿说出皮影戏,知道表演皮影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灯影戏”,就是通过我们这。

个戏台幕布后面的灯光投射出我们这个活动皮影的影像,这种表演形式我们叫他“皮影戏”

也叫做“灯影戏”

让幼儿探索,尝试说出皮影的制作过程。

为了做工方便保存方便,我们现在都是用塑料板纸来制作皮影的。

师:孩子们,我们制作皮影一共分为几步呀?

幼:三步。

师:第一步是绘制皮影,第二步是剪切,第三步是将材料把皮影卡连接在一起。

教师示范制作过程。

二、幼儿制作皮影,教师巡回指导。

三、表演皮影戏。

每组幼儿表演不同的主题。

四、活动延伸。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分享给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那我们带着这些皮影给其他小朋友进行表。

演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小编与大家分享高中化学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一)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三、

(一)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一:课程说明。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豪放派词产生兴趣;了解豪放派词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

(2):教材分析:对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有系统而具体的说明与分析;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年级:高中一年级。

优点:学习态度认真;好奇心强。

缺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晰;

(4):教学重点:

二:课前准备。

(2):教学器材:教材,(3):时间分配:代表词作诵读及学生感受5分钟;豪放派词基本引入介绍5分钟;时代背景介绍5分钟;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绍5分钟;学生自主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5分钟;以某一代表作者及其词作为例,进行具体鉴赏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豪放派词的鉴赏思路5分钟;学生自主鉴赏练习10分钟;解题思路及知识运用总结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2分钟;教师总结3分钟。

三:课程设计。

(1):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教师引入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宋词,正是其中之一,婉约派的宁静温婉,豪放派的万丈豪情,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继承与学习的珍贵财富,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宋词的派别之一,豪放派词。

豪放派词的词人中,苏轼无疑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我们取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诵读,诵读时请注意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生表达诵词时的感受及所理解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对此进行简要评价并引入教学内容:好了,那么到底这些词人在作词时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此词有词牌名,其实一个词牌名,就是一首曲子,因此字数都是规定的。词最开始的时候大都是描写闺房春愁,伤春悲秋的,如最开始的花间词,到五代南唐著名的词人,千古词帝李煜。我们先看他在投降时写的一首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学生列举辛弃疾的代表作。

教师介绍南宋时代背景: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北宋神宗年间社会变革,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产物,表明宋王朝是处在必须改革而又改革不了的困境中。北宋末年,宋金联合发动的灭辽战争,充分暴露了宋王朝的腐败和孱弱。于是,辽亡后不久,金贵族政权的铁骑便大举南侵,吞并了整个中原地区,高宗南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南北朝时的分裂局面。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只要是具有正义感的词人,谁还能“整日偎翠依红,浅斟低酌”?他们不期然地集合到苏轼的旗帜下来,拨动铜琵琶,叩响铁绰板,放开关西大汉的粗嗓门,高歌抗战,高歌北伐,词坛的天平急剧向“豪放派”一侧倾倒。宋词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就是由这批爱国词人蘸着自己动脉中沸腾的血液写成的。

学生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

教师总结特点: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后人,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表达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感情基调:愤懑,愁思,壮志难酬。

教师鉴赏:《水龙吟》是辛弃疾南渡后写在健康。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只能借游山玩水,吟诗作词,胸中壮志难伸颇是郁闷,从而此词的内容也是表达此类情怀。上阕写楚天千里、水天相接的清秋景色,由此引发他的愁思。这愁是给南宋朝廷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说明胸怀壮志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心情。下阕用典抒发自己无人能解的“登临意”,批评那种“求田问舍”鼠目寸光的庸人,随即感慨自己年老,又不屑如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来消磨壮志。最后几句虽是蘸着颓废的牢骚,却依旧充斥着豪气充盈,坼天裂地,将平身不得伸展的志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总结鉴赏思路。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生总结解题思路。

教师总结知识运用技巧:利用所学知识,带入具体问题,将知识融合于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课堂表现。

(3):设计理念及反思:

该设计理念秉承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原则,尽量将老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联系的更为紧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掌握尽可能系统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很快的运用到自主解题的过程里,使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反思:教学时间安排的还是有不够科学的地方;

教学内容较为冗长,教学方法仍显单一;

教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

我会在以后的设计中尽量改正,加强教学的多元化,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掌握更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次教学设计是我第一次进行教学设计,很多地方没有经验,准备不够充分。但在这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去教学,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继而教给学生。懂得了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所教的学生有怎样的学习特征,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最为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

高中化学思政课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均得到创新变革,在提升教学综合质量,有效落实教学内容基础上,教师期许通过教育模式创新,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通过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进行探析,以期为提升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综合成效,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核心素养;

培养。

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科学认知、实验能力均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现实问题,制约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影响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效,究其内因主要源于教师未落实科学有效的教育创新方略。基于此,为了使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微课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由于微课创设主体为学生,教师所设计的微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以及心理需求相符,因此可与学生心理诉求产生极大的共鸣,而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所总结的现实问题,则可成为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依据,促使教师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有效缩减课堂上的无用时间,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学习重点,达到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时,介于高中化学教育资源有限,无法为学生展示所有金属物质化学反应过程,为此教师可利用微课信息化教育资源,结合教学需求,整合丰富多变的金属化学实验视频,供学生自主研究,用视频化教育手段,赋予化学知识全新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金属物质反应视频,总结化学实验结果,掌握金属物质反应规律。其中,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观察,总结化学实验结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总结等核心素养的过程,同时可有效落实高中化学教育内容,使教学综合质量得以提升。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演化而来的课堂教学创新方略,教师从传统课堂教育“主角”身份,转化为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过程中,赋予高中化学教学无限活力,学生通过合作探析达成教学任务,并总结学习疑问积极反馈给教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综合质量的目的,同时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时,可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简单的制氧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略,探析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中,学生在制氧实验过程中,通过调剂反应物质剂量,酒精灯火焰燃烧情况等实验调节方略,同时观察实验研究结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灵活变通、勇于实践等核心素养的过程,使课堂教育创新更具成效。

为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除有效落实化学教育目标外,还应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团结协作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时,该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理解与背诵,若采用传统教育形式,采用口传心授教育方略,学生无法体会到化学学习兴趣,降低化学教学综合成效。基于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做好“职能分配”,如有些学生化学理解能力极强,可以为组内成员讲授化学知识点,有些善于总结的学生,可以为小组做好合作学习笔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基础上,以便向教师及时反馈学习难点,而这些学习难点,正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依据,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需求,使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3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化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学科,应注重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等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传统高中化学教育以考试为最终目标,对化学实验教学并不重视,仅针对与考试大纲有关的实验教学内容开展高效教学,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成效。基于此,为了使高中化学教学综合质量得以提升,可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印证化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便于操作的小型化学实验,如镁条在空气燃烧、氯气制取、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硫在空气中燃烧等化学实验,使学生通过准备、组装、清洗实验器材、实验原料配比等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验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化学实验兴趣,提升学生对绿色化学实验的追求意识,其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赋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无限生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教学创新成为提升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其中高中化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优势,灵活利用实验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微课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扭转传统高中化学以教师为主体,强调考试的消极教育状态,赋予化学教学科学性、趣味性与学生本体性,在有效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05):3-7.

[3]汪纪苗,王星乔,包朝龙等.核心素养框架下浙江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试题特征研究[j].化学教育,2017,38(09):1-6.

[4]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養"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4):9-12.

高中化学思政课教学设计

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化学(3至7班共5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兼106班副班主任,兼高一化学备课组组长,化学科组长。现在就高一化学备课组和科组建设中,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海东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健敏老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杨健敏老师是刚毕业的老师,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帮带”对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虚心请教老教师。杨健敏老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老师的课。杨健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海东老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习、实验专项练习、基本计算专项练习、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习等。杨健敏和陈银珠老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高中化学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建立在实验规律及实验理论的基础上。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化学教学要求,对实验的精确度及实验现象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数字化实验为依托,对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高中化学教学;资源共享;实验培训。

数字化实验的实施及开展以计算机为依托,以真实的实验为依据,实验内容由多媒体、仿真实验及传感器实验为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发展,对高中阶段的化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化学实验的`实施及开展要求,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来开展实验,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做好计算机图形及数据分析和处理,确保能够得出更加精确的实验结果,使实验结果更加真实,促进了实验效率的大大提升。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及多媒体实验方法,实验的规范性不强,不能实现对仿真实验的有效使用。在开展实验教学中,由于课时时间有限,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高中课堂中的实验以传统验证实验为主,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及兴趣不高。学生希望能够在化学课堂上开展数字化化学实验,有更多时间参与到数字化实验教学中。从化学实验课堂的整体性中来看,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学习自信心不强,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掌握化学实验知识点,化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1]。

(一)与其他学校进行资源共享。

现阶段,全球化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为了能教会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应不断加快知识的更新步伐,拓宽信息的交流渠道及交流手段。为了能获取更多的知识,需要与其他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校际合作已成为现阶段信息化背景下有效的教育措施。为了促进资源共享,倡导教师将教案上传到网络上,以供其他教师参考。并定时邀请专家对优秀的化学实验进行指导和点评,激发教师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来的兴趣。在点评化学实验设计方法时,需要将优秀的化学实验筛选出来,并放到实验课堂实录中进行展示,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化化学实验中来[2]。

(二)注重数字化实验培训。

在数字化实验下,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实验效果及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开展数字化实验时,展现出来的实践能力不强,仅是运用数字化开展一些固定及简单的化学实验,导致数字化实验的实施及开展效果较差。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化学实验教师。在对化学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时,主要采用分层培训形式,学校选取对数字化实验感兴趣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成为优秀数字化实践技能的教师,并鼓励这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实践方法告知其他教师,以提升全体教师的数字化实践水平。

(三)创新数字化实验方法。

相关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一些使用数字化开展实验教学的教师,所使用的数字化设备仅仅停留在辅助实验教学阶段,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必要性,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因此,为了促进数字化实验方法的创新,应使教师清晰地认识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鼓励实践创新,要求教师深入了解传统实验及数字化实验的内容,将两种实验相结合,确保实验教育各项工作的优化开展,为化学数字化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要想提升数字化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实验创新的必要性。对数字化实验实施效果较好的教师,应进行表扬及肯定,教师在得到认同的情况下,会自主的加入到数字化实验学习中来,对提升数字化实验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3]。例如,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课中,教师将数字化融入到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对水溶液中的反应进行观察,了解在不同的水溶液中不同物质所展现出来的扩散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平衡观念的构建,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强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知。

三、结论。

实验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化学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社会信息化的带动下,使教育工作更具信息化,优化了教育教学工作内容,促进了社会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通过与其他学校进行资源共享、注重数字化实验培训、创新数字化实验方法等,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效果,优化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3]任立新.数字化实验在新课程化学教学应用中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07):173.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九、课后作业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教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要素。

内容。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高中化学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魔棒点灯”;(3)自制“饮料”:“矿泉水”“牛奶”

“果子露”“七喜”(4)“巧点蜡烛”(5)“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先加入水,后加稀盐酸,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科的决心。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又如酸碱中和实验,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堂上做演示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从物理科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老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引导学生分析用“正氧小”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

这种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2]。

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自查自纠——提出疑点——讨论释疑——点拨。

总结。

说明:

首先,分发试卷后,先由学生自主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疑点。然后,在组内讨论解决,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总后展示在演练板上,再由组间讨论解决,讨论结果由各组代表进行口头或书面展示。

最后,教师针对展示情况进行点拨、总结出易错易混点以及原因和解决对策。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