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初中(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3 08:30:08 作者:梦幻泡

初中教案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导引性和激励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能力。大家可以在参考这些教案范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

六年级数学鼎尖教案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一)导入。

1、口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鼎尖教案四年级数学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六年级数学鼎尖教案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会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3、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鼎尖教案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3:8=9:()0.5:()=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基本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5、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6、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数学五年级鼎尖教案

1.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0.21×0.43×0.62.5×40.17-0.08。

0.2×0.31.2×0.050.43×200.5÷10。

(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0.384(保留一位小数)2.859(保留两位小数)。

3.4(保留整数)7.996(保留两位小数)。

二、导入新课。

(学生试做)。

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

三、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5。

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

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

4.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关于求近似值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看资料,看谁找的多,找的'全.

五、巩固练习。

(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

六、课后作业。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9.5米,宽42.5米,计算出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得数保留整数.)。

(二)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成为5.70,这个数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

七、板书设计。

————“四舍五入法”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的探究活动。

1.班内开展一次“用自己零花钱,募捐希望工程”的活动,把每人捐款情况记录在黑板上(钱数用小数表示),请同学帮助算出总钱数(得数保留整数)。

提示:如果有捐款数目相同的,可以用乘法表示并计算。

2.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计算器完成一次为家里买菜的任务(去自由市场),计算出所共费的总钱数。

六年级数学鼎尖教案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东西,放在口袋里呢,这东西大家平时都玩过,还挺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猜)。

2、还是让老师给你点提示吧!

课件逐句出示:买来方方一小盒,用时却有几十张,红黑兄弟各一半,还有一对“双胞胎”。

3、现在知道是什么了吧!课件出示:扑克牌。

(设计说明:通过一则小小的谜语导入新课,与之后的新授的比赛巧妙衔接,以扑克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比例,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从这13个数字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数字来写出一个比例。

2、学生汇报写出的比例并说明理由。

3、们都是选择4个数字来组成比例。那你们想知道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什么名字呢?(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43页最后两段(师出示课件预习提纲)。(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就学生汇报的比例,找出内项与外项。

(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写比例的小活动,一是复习了比例的意义,二是教学了内项与外项。)。

在刚才同学们写比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子转得可真快,王老师想跟你们比一比,比谁能更快地按要求写出比例。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敢)。

1、那我们就开始吧,请同学们先看“冠军攻略”(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冠军攻略。

参赛者:王老师,全班同学。

规则:迅速判断由电脑随机抽取出来的4张牌面上的数学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下来。(至少写两个)(完成的可先举手示意)。

2、第一轮:6、8、9、12。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并由学生验证,得出老师胜)。

第二轮:3、5、4、8。

(老师比学生提前判断出不能组成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第三轮:4、8、6、3。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

(设计说明:由扑克牌引出三轮比赛,设计都由老师胜出,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厉害,这么快地写出8个比例,借此激发学生探究。)。

4、学生汇报,验证,课件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字母公式”

5、师讲解如何很快的判断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说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看样子,同学们对新知掌握的不错,愿意接受挑战吗?

练习运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指出:2.4与40的乘积等于1.6与60的乘积。

(三)课堂巩固,练习提升。

1、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4:21和6:9(2)3/4:1/10和15/2:1。

(3)9:12和12:15(4)1.4:2和7:10。

2、把图a按比例放大得到图b,按比例缩小得到图c。根据图中的数据组成比例。(课本46页第3题)。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实践活动题。

8:a=b:1.5,那么a和b可能是()和()。

如果a是小数,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如果a-b=1,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如果a+b=7,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设计说明: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鼎尖》教案

认识目标:

学会9个生字,掌握“枯萎”、“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等词语。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和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

情意目标:

懂得人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蕴含意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生字词,掌握音、形、义。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略)

第二课时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种树的话都明白吗?齐读。

a、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后悔吗?(不后悔。我之所以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才能长成百年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枯萎了也没什么后悔的。)

1、 种树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种树人的用心良苦没有白费,现在读课文最后三节。

3、 着重理解:“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不确定”是指什么?

(2)同学们知道哪些在艰苦环境中自主自强的人的事例吗?或者生活在温室里,经不起风雨的人的故事吗?请你联系知道的人、事、物,谈一谈。

(3)“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主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4、 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1) 提示:a、从自己的求知和生活自立情况谈;

b、 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谈;

c、 从家庭教育情况谈;

d、 从转变观念,教育改革方面谈。

(2)要求:a、紧密结合自己学习本课懂得的道理谈;

b、开拓思路,从不同方面思考回答;

c、充分表达个人见解,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同学们列举的事例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呀,小小的种子深埋地下,为了生存,它掀翻土壤,奋力向上,终于沐浴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身患重残的张海迪大姐姐身残志坚,在逆境中奋斗,在困境中成长,她的人生收获累累硕果……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要主动地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磨练、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自立自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牢牢地抓住它,去拼搏,去奋斗,去赢得生命的辉煌。

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后,试着写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 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喜欢,为什么?

2、 同桌互读互背互评。

3、 班内背,教师给予鼓励。

4、 课外练习,向父母谈谈这位种树人育苗的做法和他所讲的道理,听一听父母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一)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 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二)桃花心木

树―人

拼命扎根 自立自强

汲水生长 学会生存

经受风雨 经受磨练

鼎尖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第一组28人。

第二组34人。

第三组22人。

二、新课学习。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86228。

+34+22+34。

628462。

+22。

8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鼎尖》教案

1、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敬畏”的是什么,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2、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活动使学生感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实现在语文课堂上的“读”占鳌头,以读促悟。

3、力求实现语文课堂有效的读写结合。

电脑幻灯片。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2、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说说“敬畏”是什么意思?一般你会敬畏些什么?

二、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

1、看课文回忆: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了对汉字的敬重的?(乡俗和读书)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乡俗的影响,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读书的影响?(2――4、5――8)

三、理解2――4自然段,感受乡俗带给“我”的对汉字的敬畏。

1、思考:“我”对汉字是先产生了敬重还是先产生了畏惧呢?你是读了哪句话体会到的?(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

2、听着老人们的告诫,望着化为青烟的字迹,“我”心中会想到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结合“神圣”一词,体会作者对汉字的敬重。

3、指明带着敬重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

4、过渡:此时我对汉字的敬畏还只是一种模糊的意识,它来自乡俗对自己的影响。但正是这种模糊的敬畏,让我对汉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萌生了探寻方块字奥秘的向往。从此,我就一步步走进了汉字的世界,开始了读书探寻的历程。

四、精读5――8自然段,体会作者敬畏的是什么。

1、指名分段读这一部分,思考: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什么讲述了自己在读书中探寻的收获?(了解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渗透写作方法)

2、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作者体会到的'汉字“呼风唤雨”的本领。

(1)默读写读《聊斋》的这一自然段,思考:读《聊斋》时的感受让我发现了方块字的什么奥秘?边读边想,把有关的句子勾出来。

(2)结合学生的谈话和文中写的读《聊斋》时的感受体会作者为什么说方块字能呼风唤雨。引导学生感受《聊斋》带给人的恐怖的气氛。

(3)指名有感情地读第5自然段。

3、自由读第6、7两个自然段,思考:读唐诗又让我有了什么独特的感受,把相关的句子或词画出来。

(1)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结合“震慑”一词及作者写的读《听张立本女吟》的感受来进一步感受汉字的神奇。(能将声音在纸上记录下来、将声音带给人的感受用触觉和想象来体会,同样的如闻其声、将这歌声保存了几百年)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感受。

(3)过渡:在这样不断的探寻和感悟之后,“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4、读第8自然段,体会汉字的含蓄。

(1)找到作者悟出的道理读一读。

(2)为什么说汉字像中国人一样含蓄呢?作者也举了例子进行说明,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9自然段中从“譬如”开始到结尾的部分,体会一下,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汉字是含蓄的,把它画出来。

结合学生的谈话和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体、所带给人的想象的空间都体现了汉字的含蓄美。

“一提到……江南水乡的朦胧。”一句:请学生说说看到这些字你想到了什么?体会一个字可以使人联想到众多的事物。

“这些分开的字……当作名画欣赏“一句:出示篆书、隶书等不同的字体,请学生说说看完之后的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要是把这些字叠连起来……汉字的空间调度能力,在此展现给我们。”一句:请学生说说读了那副对联,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气象万千”一词。

结合以上三点请学生谈什么是含蓄。

5、总结:有了这越来越深刻的感悟,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降生在这个世界,会用方块字阅读,会用方块字写作的人,算是有福了。

五、感受外化,读写结合。

1、你在阅读时,有没有过和作者读书时相同的感受呢?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

2、此时,你对作者说的“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吗?结合自己的体会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走进了汉字大世界,我越来越发现: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结束:汉字是如此的神奇,让我们也一起去探寻它的奥秘,只要你用心去感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字的敬畏

乡俗的影响:神圣

读书的影响:呼风唤雨

创造奇迹含蓄、神奇

气象万千

鼎尖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理解并仿照比喻句;。

4.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

2.了解海与人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检复:

1.这堂课我们继续来欣赏烟台的海。在作者眼里,烟台的海是什么呢?(学生找句子,朗读)。

教师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活剧”

(1)指名读,你怎样理解?

(2)你体会到作者对烟台的海有怎样的情怀?(对海的热爱,对人的歌颂)。

(3)请你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怀来。

过渡:烟台的海是怎样的一幅画?是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烟台的人上演着怎样的活剧?让我们走近这片海,欣赏海的美!

(打开课本)烟台的海有着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它的四季都有着独特鲜明的特点。谁能找出文中概括烟台的海特点的句子?(生找)。

出示:“烟台的海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步入了秋的高远。”

(1)有感情读这段话;。

(2)这局部告诉我们什么?(板书:冬:凝重春:轻盈夏:浪漫秋:高远)。

过渡:冬天的海为什么是凝重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小节(冬天的海)。

(1)自由读,这小节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人)请你用“/”分层。

(2)你认为哪些句子最美?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看题头图片。

(3)此时烟台的人在干什么呢?(观海、拍照)。

你认为烟台的人怎么样?(不畏严寒)请你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

(4)请你用自身的话说说自身仿佛看到的情景。

(5)感情朗读这一段,体会烟台的海的凝重,人的豪情!

(6)小结学习方法:

〈1〉读,分层;〈2〉读,欣赏美;〈3〉说说画面;〈4〉感情朗读。

2、用上面的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春、夏、秋天的海。

(1)分组,请组长到老师这儿来抽取学习内容。

(2)请组长按老师的问题提示分派任务。

(3)教师各组巡视。

[学习任务:

a春天的海:

(1)给这局部分层,每一层讲什么?

(2)你认为哪些语句最美?请你读出它的美。

(3)请你说一说你想到的景象。

(4)请你有感情朗读这局部。

b夏天的海。

(1)给这局部分层,每一层讲什么?

(2)你认为哪些语句最美?请你读出它的美。

(3)请你画一画你想到的景象。

(4)请你看着画出的图有感情朗读这局部。

c秋天的海。

(1)给这局部分层,每一层讲什么?

(2)你认为哪些语句最美?请你读出它的美。

(3)请你读出海的高远和人的忙碌而空虚。](这些学习任务让小组抽取学习)。

3、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

a春天的海。

(1)朗读,要读出海的欢快活泼,人的勤劳,读出自身的喜爱和赞美。

(2)描述:抓住海的活泼、浪花的欢快、海鸥的自由,人的勤劳。

b夏天的海。

(1)朗读:读出海的宁静、人与海相依相偎、亲切自然。

(2)描述:抓住“水平如镜、恬静、温柔、如痴如醉”来描述静海图,人与海那么亲切自然、相依相偎。

c秋天的海。

(1)朗读:读出海的高远、凉意,与人们的忙碌、喜悦。

(2)描述:在一幅明朗、高远、气爽的海的背景下,人们忙碌着收获。

三、小结:

1、所以在作者看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活剧。”

让学生再一次朗读,进一步理解它的含义。

(讨论交流)。

3、配乐有感情朗读2—5小节。

四、作业。

1、请你当小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的烟台的海。

2、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背诵。

3、读一些关于海的文章。

六年级数学鼎尖教案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多媒体课件。

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上。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旧知铺垫导入。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习)。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习: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鼎尖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鼎尖教案语文二年级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六)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直”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鼎尖教案语文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文,理解词语“赶集”的含义。

2、知道描写春天的不同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

3、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借助小燕子赞颂美好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1、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

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2、配乐读诗句和朱自清《春》节选。

这种写法是多么奇特啊!

二、朗读、记诵描写春天的语段。

1、出示语段,学生自由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文字,也是描写春天的,自己轻声读一读。

出示: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长句。

师范读:“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句话是长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有换气的地方。

学生个别读,交流读。

3、借助图片,记诵语段。

男女生分别读这段话。

师:文章要多读,多读就能把美好的语言印在脑海里。来,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出示春天的图画,师借助图画上的景物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话。

4、通过理解词语“赶集”,再次记诵。

师:作者说红的花,绿的草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引读时凸显“赶集”一词)集就是集会,包括庙会、灯会、集市等。(随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看看图片,联系文章内容,想到了什么,同桌交流。

师再次引读描写春天热闹场景的这段文字。

三、梳理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引出作者和课题。

1、出示诗句,引出课题。

师:春天是具有生命力的,古往今来,有很多作家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春天,有的作者抓住了春天的风来描写,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抓住了春天的花朵来描写,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还有的抓住春天的江水来描写,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我国现代散文家郑振铎(出示相片)却抓住了——燕子(板书:燕子)来描写春天。他觉得(出示文字:“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学生读。)。

板书:添趣。

2、引背描写春天的语段。

师:这是怎样的百花争艳的盛会呢?引背“阳春三月~春天。”

四、学习作者对燕子的描写。

1、朗读1、3、4小节,理清脉络。

分别请三名学生读一读。

师归纳:从外形、飞行时和飞倦了三个方面来描写。

板书:外形飞行飞倦。

2、学习描写外形的小节。

(1)学生自读投影上的第一小节,说说燕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活泼可爱。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朗读时要有轻快的感觉。

生边读师边在黑板上画燕子。

指板画引背描写外形的句子。

3、学习描写燕子飞行的小节。

出示两幅图。

(1)请学生找到相对应的句子(图片下出示句子)。

(2)读读句子,结合有关的词句来说说燕子是如何为春天添趣的,说说自己的感受。小组合作。

(教师随机点评:飞得快,为春天增添生机;像个小画家,灵活而调皮。)。

(3)体会到了之后,读好这些有趣的情景。多种形式读。

燕子在飞行时,也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4、学习描写燕子飞倦了的小节。

师:燕子在飞行时添趣,在他不动的时候,飞倦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1)添画、想象。

随学生的回答,师在燕子之间画上细线。

你看,这像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读句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2)师引读这一小节。

师:电线像曲谱,小燕子像跳跃的音符。为我们带来了乐趣。也为春天增添了生趣——。

(3)谈感受,展开想象。

谈谈你的感受,请你联想一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我仿佛听到了——。

师:飞倦的燕子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作者的眼中,燕子真是——伶俐可爱。

板书:伶俐可爱。

难怪作者如此喜爱燕子,在他眼中,燕子像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板书:春天的使者。

五、总结:

1、全文朗读。

读好文章,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2、迁移写作。

师:在作者的眼中,燕子是最可爱的,所以他通过外形、飞行时、飞倦了三方面来描写燕子,赞颂春天。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也可以仔细观察,学着这篇文章的样子来写一写春天。

鼎尖教案语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就的句式。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练武的精神。

1、结合课文词句,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可贵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书写。

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练武的精神。

2、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书写三个。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曲好听吗?是哪部动画片里的插曲?请你讲讲《宝莲灯》的故事。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新词。

三、学习第一、二段。

1、指读第一段。

2、听了朗读,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呢?自由读二段,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1)指名读,沉香怎么没有妈妈呢?请学生交流。

(2)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

3、沉香的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他又说:……。

小声读读爸爸的话,想想,爸爸说这话时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说的?

板书:决心救母。

四、学习第三段。

1、沉香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板书:拜师学艺。

2、沉香又是怎么刻苦练功的呢?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把令你感动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讨论: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有时累的腰酸背疼,但是只要……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他为什么能吃这么大的苦呢?点出:一……就……。

板书:刻苦练功。

此时,你们想对沉香说什么呢?

功夫不负有有心人。几年的过去了,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让我们带着对沉香的敬佩,一起把第四段来读读。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叹泪付。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课文,练习朗读。

2、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3、完成书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说沉香为什么要去解救妈妈?沉香是怎么刻苦练功的?

2、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剩余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指导描红,临写。

三、完成书后练习。

1、朗读词语。

2、在生活中,你肯定有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1)说话练习:我一看到动画片,就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闻到烤肠的味道,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一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练说,评议。

3、完成练习册。

四、布置作业。

鼎尖教案语文

认识目标:

学会9个生字,掌握“枯萎”、“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等词语。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和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

情意目标:

懂得人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蕴含意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生字词,掌握音、形、义。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略)。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种树的话都明白吗?齐读。

a、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后悔吗?(不后悔。我之所以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才能长成百年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枯萎了也没什么后悔的。)。

b、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样?

1、种树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种树人的用心良苦没有白费,现在读课文最后三节。

3、着重理解:“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不确定”是指什么?

(2)同学们知道哪些在艰苦环境中自主自强的人的事例吗?或者生活在温室里,经不起风雨的人的故事吗?请你联系知道的人、事、物,谈一谈。

(3)“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主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4、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1)提示:a、从自己的求知和生活自立情况谈;。

b、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谈;。

c、从家庭教育情况谈;。

d、从转变观念,教育改革方面谈。

(2)要求:a、紧密结合自己学习本课懂得的道理谈;。

b、开拓思路,从不同方面思考回答;。

c、充分表达个人见解,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同学们列举的事例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呀,小小的种子深埋地下,为了生存,它掀翻土壤,奋力向上,终于沐浴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身患重残的张海迪大姐姐身残志坚,在逆境中奋斗,在困境中成长,她的人生收获累累硕果……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要主动地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磨练、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自立自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牢牢地抓住它,去拼搏,去奋斗,去赢得生命的辉煌。

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后,试着写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喜欢,为什么?

2、同桌互读互背互评。

3、班内背,教师给予鼓励。

4、课外练习,向父母谈谈这位种树人育苗的做法和他所讲的道理,听一听父母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一)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二)桃花心木。

树—人。

拼命扎根自立自强。

汲水生长学会生存。

经受风雨经受磨练。

鼎尖教案四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鼎尖教案语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预习提纲: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一、谈话导入:

在中国历,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则经典语录。(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

2.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3.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所:不译。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

亦:也。可:能。

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

舍:舍弃。

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

义:可以理解为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三、品读感悟。

1.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2.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赏几则孟子经典语录:

2.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孟子·离娄上》。

五、处理课后习题。

六、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孟子语录。

鱼熊掌舍鱼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义舍生取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